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还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若是赵昕只是淡淡喜欢新学也就罢了,就像赵祯一样,醉心于外太空,但是心中仍旧守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并不会因此而动摇,可赵昕不一样,从他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显然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或者换一种方法来说,就是他想成为一个超越他父亲的皇帝。
在这样一个思维的主导下,若是他在还没有经过打磨的状态下上台,则必然会让新旧两党平衡的政治局面出现巨大的危机,毕竟在这个时代,皇帝的作用可是十分重要的,若是他的心倾向了另外一派,那么对于其他一派的伤害就几乎是毁灭性的了,到那时候,旧党必然会奋起反扑,其后果着实难料啊。
这当然是徐清不想看见的,作为一名官员,更作为一名政治家,一个国家的朝堂之上变成一言堂,则必然会使这个国家失去平衡,无论这个一言堂是新党的,还是旧党的,最后都会导致整艘船沉入海底,历史上无一不是如此,赵祯便是这艘船上两拨人的中间人,只要他在,大家就能和谐相处互相忍让,而若是他走了,新的船长上来了,局面是否还能稳定,便是真正的未知之数了,而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相当于是场赌博,这样的事情,还是尽量晚来一些比较好。
除此之外,徐清的担忧之中,自然还有对赵祯本人的担忧,作为一个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几年的穿越者,徐清对于这个世界的感情自然不亚于原本的世界,甚至还要更加热爱这个世界一些,而赵祯则是给了他机会,并且一直信任他到底的那个人,不可谓不是伯乐了,两人共事十多年的时间,君臣和谐,几乎从来没有过大的矛盾,在这种状况下,徐清也不是石头做的,自然会有一些感情,现在见赵祯竟然病倒在床,昏厥不醒,心中自然也包含着一层对朋友的担忧,不过在政治这冷冰冰的双眼之下,这丝担忧只能很快遁去而已罢了。
其他人的心中想法跟徐清也几乎差不了多少既有对赵祯本人的担忧,也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这也让他们的心思很是复杂,一个个坐在那里,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公公们几次送来吃的东西,可是几乎就没有一个人吃的下去,所有人都在等着里面的动静。
等过了不知道多少时间之后,太医们总算从寝宫中走了出来,看着一长溜的人跟着宫女们走出来,范仲淹、徐清等人立刻围了上去,把那为首的太医给拦了下来,那太医一下子面对这么多当朝一品,当然受到了惊吓,可徐清等人可不会给他舒一口气的时间,立刻便攥着他问道:“陛下身体如何,可有苏醒。”
“回大人,陛下身体安泰,并无大事,只是偶感风寒而已,请诸位大人不用太过担心,只要将养几日,便可痊愈了。”太医哆哆嗦嗦的说道,皇帝的身体如何,他无疑是最清楚的,根本就跟他说的完全不一样,脉象急虚,且身体还有些低烧,这些都不是风寒会有的状况,而是大病之兆,可是皇上的病,又有谁敢说呢。
更何况赵祯已然下令,不允许自己的病情被任何人知晓,包括当朝宰相们,也不能知晓,这自然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也是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利,毕竟一个快要死掉的皇帝自然会在人们的心中威望开始下降,而赵祯显然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是个好人之前,他更是个人,对于权利的追逐则是人类的习性,这一点,无所谓好坏,只是本性而已,所以他自然不愿意将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告诉给任何人,而作为太医,听命于皇帝便是他的首要职责,所以尽管他的心中不是那么想的,可说出来的话却也只能那么说。
“当真,皇帝现在可否能够见我等臣僚?”范仲淹自然不相信这个太医所讲的话,今日朝堂之上,赵祯突然之间晕倒,这根本就不是风寒该有的症状,这太医明显是在讲假话,范仲淹便上前逼迫性的问了一句,那太医只得苦笑着说道:“陛下急症刚愈,正是需要将养之时,已然休憩,还请各位大人明日再来,到时陛下身体或可接近各位大人们了。”
太医的这番话,无疑是在拒绝这范仲淹的提议,一旁的范仲淹还打算说些什么,太监们便赶着太医们离开了大殿,看着已然不在的空地,范仲淹等人只得满怀心事的离开了大殿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第二天一早上朝,赵祯果然出现在了朝堂之上,并且正襟危坐之态,好似昨日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可就在这一天的早朝,赵祯宣布将唐王赵昕册封为太子,允许上朝参与政事。
这样的一道命令,虽然没有明说其原因,可是在大病第二天便宣布这样一道让太子听政的命令,其背后代表着什么,只要是在朝为官的士大夫,自然也就闻弦而知雅意,而许多人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都是有些悲伤的,毕竟赵祯的这种作为,虽然没有明面上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可是他的做法却告诉了所有人,他的身体正在向着不好的方向变化,这对于一系列老臣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悲伤的事情。
徐清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可是身体健不健康,这完全是听老天的,即便是再精湛的医术,也不可能让一个人健健康康的活到七老八十的,再加上赵祯虽然当皇帝挺不错的,可是在后宫的生活中却比较的没有规律,这也导致他的身体一向比较虚弱,这种全方位身体素质的下降,即便放在现代,也很难医治,更别说在这个医学方兴,手术很大几率会死人的社会之中了,所以徐清也只能是暗自神伤,然后默默的处理着自己的工作。
不过徐清是想要安静的做自己的工作,可是架不住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等不及的人,那些刚刚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员的人,他们若是按照正常的渠道,还需要几十年的功夫,才能够爬到这垂拱殿上来,而现在,一个大好的机会就摆在他们的面前,只要他们能够帮助赵昕早一天登上皇位,那么他们便是有从龙之功的大功臣,到时候便也可以一步登天,瞬间从馆阁之中的记事员变成当朝宰辅,这样的利益,无疑会让许多人动心。
毕竟不是人人都曾沐浴在赵祯的仁德之下的,而即便是感受过赵祯的仁德,终究有的人也是会为了自己的权利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可以出卖,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人类才之所以是人类,更何况想要夺取政权,也不一定非要把赵祯怎么样,只要能够让赵昕尽早一步获得大权,担当类似摄政或者是当国这样的职务,便算得上是一大成功了,这做到这一点也不会太难,获取利益的代价如此之小,而利润却如此丰厚,自然整个朝堂也在这种状态下开始浮动起来。
而第一个出来说话的人,则是在赵祯宣布赵昕听政之后的第三个月,也是赵昕正是从幕后来到前台之后的第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赵昕的主要任务便是听大臣们发表讲话,然后就是批阅奏章,当然,他所批阅的奏章并没有实际效果,所有批阅的奏章还需要送到赵祯的桌子上再经过一遍检查,之所以让他批阅奏章,就是为了看一看赵昕的政治意图和魄力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此时的赵昕虽然在朝堂之上有着超然的地位,可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利,而这一封请愿信,则是希望让赵昕成为掌国的一封信,请愿信中大致的内容相当于是恳求皇帝能够给予赵昕更大的权利,让他可以更多的替国家办事,信中联名的人总计有四十人,全部都是正经的国家官员,且大部分都是年轻官员,官职都不太高,可他们提出来的要求却十分的大胆。
他们这样干,往小了说是叫为赵昕卖命心切可以宽恕,往大了说就是要赵祯交权,完全是可以满门抄斩的了,可之所以他们敢这样干,自然也有他们的道理,一来是赵祯现在就只有赵昕这一个儿子,未来的天下也只能交给他,若是处置了他们,虽然不是针对赵昕,可他们毕竟是打着赵昕的名号来情愿的,则必然会让父子关系产生裂痕,这对于一个有病在身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不太愿意去做的事情。
二来则是他们提的条件并不是特别的过分,只是希望赵昕能够过多的参与朝廷政事而已,并不是直接要求赵祯退位,基于以上这两点,所以这封请愿信上的署名之人才会那么多,而这封信才传到中枢之后,却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些底层的官员之所以会如此理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皇家好而已,对于其中的内情看的并不清楚,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将死之人对于死亡的忌讳会有多么大的压力,而他们的这封请愿信无疑是在告诉赵祯,他的命不久了,赶紧培养继承人吧,免得什么时候死了都没个优秀的继承人可以继承你的遗产,这就是请愿信在赵祯眼中的意思。
面对生死,没有一个人是能够超脱的,而且越是荣华富贵的人,就越难看透,毕竟活着的世界太过于美好,对于死后的世界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赵祯自然也不能免俗,在他最忌讳的时候来了那么一封信,可以想见,赵祯的心情绝对是好不起来,并且无疑会是愤怒的。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帝王之怒如同山崩海啸,席卷之地寸草不生乃是平常事,赵祯虽然为人良善,且宽以待臣,可是在生死之间,他不免还是着了道,在朝堂之上便发了大怒,说话间便准备将这些人给贬为庶民,发配边疆,还好范仲淹等人见此情况赶紧劝慰,这些人虽然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说了这番话,可挂着的名号可是为了赵昕好,若是将他们打发到了如此苦寒之地,则必然会让赵昕的名誉受损,此时的赵昕已然是赵祯的继承人,赵宋王朝的接班人了,他的声誉是绝对不能有损的,不然损失的便是国家的声誉,范仲淹等人作为老臣,自然是劝阻赵祯不要那么做。
而赵祯最后也听从了这些老臣们的意见,将惩处条令从贬为庶民变成了降级录用,把贬斥边疆变成了调往地方做官,这才算是结束了这场争辩,可是尽管这一场争辩结束了,可是赵昕和赵祯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微妙起来了。
(本章完)
………………………………
第320章 320。新旧交替
自古以来太子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便是宫廷之间主要矛盾之一,皇帝渐渐年老,太子渐渐长大,而群臣也因为年龄的关系和自己未来的仕途开始支持起太子来,这种种变化虽然不会宣之于口,可聪明如赵祯,又岂会看不出来,这自然让赵祯的心里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对于死亡的恐惧,则让他很难轻而易举的将手中的权利放给太子去掌管,所以赵祯虽然给了赵昕太子之位,也允许他拥有听政的权利,可从始至终就没有把任何一个实权部门放到赵昕的手中过。
这自然让一众希望扶持太子上位然后获得权利的人心里很是焦急,而赵昕面对众人的拥戴,尽管他的内心之中其实并不愿意如此,可面对着拥戴着他的人群,他也不可能拒绝他们的好意,毕竟作为一个太子,他便是这群人的领导者,而他们现在做的一切,虽然有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的权利和仕途,可归根到底,是在为了他办事,若是他还站出来指责他们,那今后还会有谁相信这样一个领袖呢?
所以赵昕尽管心中很不愿意见父子分裂,可事实便是两个人越走越远,对于这样的情况,一众老臣也是长吁短叹,自古以来帝王家便是最为黑暗的地方,因为这里集中了天下的财富和权柄,即便是父与子,也绝对不肯轻易将此大位相让,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会有那么多的宫变,甚至还有一些发展到政变的程度,便是因为这位子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而且更为让人无奈的是,随着赵祯的身体越来越差,支持太子的力量便也越来越强大,到一年以后,赵祯几乎已经达到上朝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以上时间的程度,这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来说,时间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这自然给了太子党们很好的时机,这一次请愿的人相比起一年前,便要多上许多了,总计大概有两百名左右的官员开始给赵祯提出请求,希望赵祯能够让赵昕获得一部分权柄来熟悉国家大事。
面对众臣的逼迫,赵祯的心中自然很不是滋味儿,此时的他作为一个人,是很难想到国家前途命运与未来的,他只觉得自己的儿子现在就是想要取代自己成为新的皇帝而已,可赵祯毕竟是宋朝有史以来,甚至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仁慈的一位皇帝,面对这天下大势,他尽管心中充斥着人伦常理之中该有的愤怒,可面对这个国家,他还是选择了与自己的意愿完全相反的做法,那就是让赵昕进入内阁之中,以太子监国的身份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和参知政事的职位。
这个职务在宋朝可不小,是一个负责全国所有军队调动的职务,与枢密院这个负责全国武将的机构联合在一起,便是宋朝全部军队的大脑了,赵祯让赵昕担任这个职务,其理由自然是不言而喻,赵匡胤以武立国,然后杯酒释兵权将天下军权归于自己的手中,就是因为他知道军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赵祯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第一个让赵昕担任的职务,便是熟悉军队,掌管军队,只要掌握了军队,让军队效忠于太子,那么天下就不会大乱,由此可见,赵祯的头脑还是十分清楚的,至于参知政事这个职务,则就更加容易懂了,作为一个皇帝,若是对于内政外交一窍不通,那么就必然会被群臣玩弄于手掌之中,所以让赵昕接触政事,是作为一个继任皇帝必须要学会的东西。
而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赵昕以太子身份开始监国的时代便也由此打开,而赵祯则退到二线,只是在每个礼拜的朝会出来见一次群臣,并且听取一个礼拜的大事之外,便不再垂拱殿面见群臣了,平日里的朝会将全部交由太子赵昕来处理,批阅奏折一事也暂时交给赵昕全权处理。
可以说赵祯的这一道命令是完全将天下大权交给了赵昕,不过赵祯还是把宰相的提名权利留在了自己的手中,这倒不是他忌惮赵昕成长起来,所以不给他,而是因为赵昕此时才不过十九岁而已,放在古代虽然称得上是男人了,可在政治上这个年龄显然是小到可怜了,而宰相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人才,每一个都将对国家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工业化开始以后,为了让整个社会达成更好的协作,单单依靠一个皇帝来处理天下大事是根本不可能的,唯有依赖宰相们来处理国政才有可能将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也正是因为如此,宰相的权柄便越来越大,单独一个宰相或许还不能跟皇帝一较高下,可若是所有的宰相联合起来,却起码能跟皇权相比,不落下风,由此可见这些宰相们到底有多么的重要,这个权利,赵祯自然是不会交出来的。
而除此之外,赵祯还把一个权利交给了以范仲淹为首的宰相集团,这个权利便是封驳之权,其作用便是只要宰相们认为赵昕在奏折上的批示是有问题的,就可以将这封奏折重新发回到赵昕那里,让他重新批驳,而不需要去执行这个命令。
这项权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北宋的官僚体系中,原本宰相们其实就拥有这个权利,可是这个权利就从来没有被人们用过,可以说是官场上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而现在,赵祯光明正大的提出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他们便拥有了使用这项权利的机会,并且赵祯还将这个权利扩大了,原本只是宰相不同意才能封驳,而现在只要有三位副宰相觉得奏折中的内容不妥,便也可以封驳,这项权利无疑就十分的大了,原本能够跟赵昕抗衡的人只有宰相,而现如今赵祯的一道命令,却让赵昕在政治上需要交手的敌人瞬间从一个变成了十一个,这无疑是在削弱赵昕的权利了。
至于宰相们会不会因为赵昕未来将会成为皇帝而不敢对他使用封驳之权,这一点赵祯是一点也不担心,一来自己挑选的这些宰相,无论是保守派还是革新派,几乎都是正人君子,事关底线之事,便必然不会放任不管,二来这些人也几乎都已经位极人臣,到了顶点,也不需要向那些底层的官员那样讨好赵昕来获得权位,再来宋朝毕竟是一个文治的国家,刑不上大夫是宋朝的治国理念,并且贯穿两宋,对待士大夫,几乎都十分的宽容,若是赵昕登基以后便要报复这些人,则必然会在史书上留下一个骂名,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宰相集团里,可还有他的老师徐清啊。
处罚自己的老师,这是赵昕万万不敢去做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祯才敢下这样一道命令,而在这道命令之后,赵祯就彻底淡出了宋朝的政治舞台,开始退居二线,将养天年了,不过他并没有直接走下舞台,只是站在了角落里,依旧以皇帝的身份统治着这个浩大的大宋帝国。
赵祯的逐渐落幕自然让一众老臣很是心酸,可又想到脱离国事之后或许赵祯也能够安心养病,说不定未来还有好的一天,可一想到要是赵祯好了以后又想把权利从赵昕手中拿回去到时候朝堂之上又要掀起多少的风雨而感到担忧,就在这样的复杂情绪下,一个时代缓缓落幕,一个新的时代开始缓缓开启。
东宫,相比起皇宫来说,要显得小了许多不过其中的繁华丝毫不会输给皇宫,这里是历代的储君所居住的地方,能够住在这里的人,便只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而现在徐清便站在这东宫大门口,向着东宫大殿走去。
作为太子的老师,徐清对于这里简直比对自己的家还要熟悉,毕竟他自从成为三司使兼太子少傅之后,在家里待着的时间就很少了,而他的宅邸又大到恐怖,简直就是一个人造园林,其面积相当于苏州拙政园的三倍,相比起后来宋徽宗的艮岳来说则是其三分之一,非常的大了,其中亭台楼阁总计不下两百座建筑物,房间总数则是在两千间房屋及以上,佣人数量徐清并不是特别的清楚,大概在五百到六百人左右,甚至在整个徐府之中,还有两个人工湖和一座假山,绝对称得上是面积广大了。
而这在汴京城的有钱人里甚至还不能算是拔尖的,那些富商们的园林以及那些宰相们的房子,还有那些地方土豪们的园林,那可是一个比一个大,整个汴京内城之中,达官显贵们所占的房子大概就差不多整个内城的四分之三了,徐清的房子在其中,甚至连前十都排不进去。
这也是工业化之后的一种风俗,随着财富的空前增加,人们享乐的兴趣就越来越大,徐清纵然不喜欢享乐,可是在家里迎来送往之间,一个太小的房子总是会让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再加上自己的夫人也希望能够扩大宅邸,所以徐清便就将宅邸扩大到了如今的模样,其中金银之楼都有五座以上,即便是在夜晚,也会因为月光而大发光芒,绝对称得上是奢侈了。
这或许就是工业化带来的坏处吧,不过这些巨大的园林倒也有个好处,就是汴京的绿化非常的好,整个城市之中犹如森林一般非常的漂亮,而在内城之外的外城则是少有绿色的植物,大多都是成片成片的房子,再往远处则绿色更少,高楼大厦几乎占据了视野,这便是如今汴京的格局,越外面的人越穷,住的越高,越有钱的人住在越里面,住的越矮,但是所占据的土地却非常的广大,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这也是如今的北宋遇到的重大问题。
此时的徐清站在东宫之下,看着那高大的宫阙,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以前他来到这里,看到的除了打扫卫生的太监之外,便是宫女了,除此之外很少会有官员站在这里,可是现如今,这里却犹如成了官员们的地盘似得,在东宫外排起了一条长长的线,看的徐清是目瞪口呆,他可真不知道这汴京城里,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官呢。
不过看过之后,徐清也就把心里的情绪掩藏了起来,直接向着台阶上走去,他作为大宋的副宰相,还作为赵昕的老师,自然不需要像这些低品阶的官员那样站在门口慢慢的等,所有的二品以上官员,都允许直接进入东宫的权利,徐清自然也不例外,站在大门口,等候了一小会儿的时间,一个白色面孔的太监就走了出来让徐清进去,这是一个典型的欧罗巴人种,也就是说,这是个白人。
而现如今的皇宫之中,太监们很大比例都已经开始使用殖民地人口来充当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自从宋朝的殖民地开始在世界各地展开以来,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的一个好结果就是宋朝的穷人家庭开始快速的减少,已经很少有人自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宫里去当太监了,这也是必然,虎毒不食子,要不是逼上了梁山,谁又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卖给官家呢。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让孩子卖身的意愿开始大规模的下降,再加上人本思想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在民间传播开来,对于这种极度残忍的宫廷手术,自然招致了许多的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