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让孩子卖身的意愿开始大规模的下降,再加上人本思想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在民间传播开来,对于这种极度残忍的宫廷手术,自然招致了许多的非议,可是皇宫就是皇宫,是绝对不允许皇帝以外的男人进入的地方,为了平衡两者,双方就各退一步,从此以后皇宫之中的太监只能招募殖民地的人来当,而宋国百姓则不能再被送入皇宫之中,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的皇宫之中,几乎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宦官,都是各色人种之人了。
“大人,殿下请您进去。”那太监笑眯眯的说道,脸上是一脸的谦和,徐清拱了拱手便走了进去。
(本章完)
………………………………
第321章 321。增加经费
走入宫殿之中,徐清便看到一个年轻官员正好从宫殿中走出来,那人见到了自己便站立在了原地向着他行礼,直到徐清离开了这才挺直了腰板走了出去,徐清转回头看着这个年轻人,心里不由有些担心,倒不是担心这个年轻人有什么坏心思,而是担心赵昕在自己就任的第一天便率先接见如此年轻的大臣,这会不会让赵昕过于冲动的判断形势呢?
徐清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他有些害怕,国家大事,未来前途,最害怕的就是不知道这三个字,而现在这三个字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了宋朝君臣们的面前,此时赵昕也看到了徐清,他笑着把一份奏折放到了一边,然后笑着说道:“老师,您来了,来人,快给老师拿个座。”
“多谢太子殿下。”徐清谢过之后便坐了下来,此时的赵昕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徐清却觉得很是别扭,一旁的赵昕倒是无所觉,此时的他正是少年意气时,又哪里会注意到别人心中那点担忧呢。
“老师,今日前来,可有何事赐教?”赵昕笑着说道,面对徐清,赵昕依旧非常的尊重,这让徐清放心了许多,他最怕的就是赵昕得到权利之后性格大变,完全不再听从原本这些父亲老臣的话,现在见赵昕还是原本那个赵昕,徐清心中也安稳了一些,他拿出自己手里的奏折说道:
“殿下,这是今年四月的财政状况报告,相比起去年四月增加了不少,不过今年长江水患,导致数十万黎民无家可归,还将不少工厂、铁路给摧毁,所以盈余之数相比往年要少了些许,仅得三百万贯盈余,还请殿下批复。”
随着宋朝工业化不停向着整个国家推广,殖民地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大,自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是越来越高,不过赚的钱多了,花钱的地方也就多了,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赚钱的速度要更快一些,每年几乎都会有所盈余,这对于一个朝廷来说,显然是一件好事,毕竟有了多余的钱,整个朝廷也就安稳了许多,而且还能拿出一些钱来建造一些规模宏大的建筑,也算是为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
“好,呈上来吧。”赵昕让一旁的太监从徐清的手中接过了报告仔细的看了起来,此时的宋朝财政状况已然不同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四月这个还没有丰收的季节,全国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商业活动之中,总计大约有二千两百万贯左右,除此之外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税收也在四百万贯左右,还有殖民地上的税收,这些利润主要来自于垄断贸易的买断权,其收入大概在五百万贯左右,这三项占据收入大概占据了整个宋朝收入的全部,总计为三千一百万贯,可以说是非常富有的了。
不过开销同样也很大,宋朝从立国以来便遵循善待士大夫的传统在进入工业化之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六百万贯的工资开支,占据整个财政收入非常大的一块,而除此之外,各地的修缮、军队的开支和新修水利铁路则又是一大块需要花钱的地方,除此之外,教育和卫生则是新增的两大块。
随着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自然也越来越好,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和自己的健康当然也就越来越看重了,而这两项的开支增加也是近两年来最多的,为了让学校和义务教育能够遍及全国,每年经费的增加几乎都超过了百分之十左右,绝对称得上是教育立国,健康立国了,也正因为如此,即便国家的财政收入每年都增加的非常快,可是花钱的速度却也很快,之所以如今还有那么大的存留,完全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此时都还没想过还有什么地方能花钱而已。
当然,花钱是样容易的事情,比如说给官员们提提工资,这些钱就会瞬间不见,可是徐清等人自然不会把钱用在这种地方,而其他地方三百万贯又是远远不够的,而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长也让徐清等人措手不及,几乎每一年都会高出许多,导致他们的财政预算,往往不能把钱给花完,所以这钱便也总有些积累。
看完了自己手中四月份的财政报表,赵昕沉默了一下,然后说道:“老师,我们的国库中还有多少钱?“说完之后,赵昕便看向了徐清,手中拿着那份奏折,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名字给签上去。
赵昕的这个问题让徐清心里有些发毛,根据徐清的经验,一般这么问问题的人,后一句话就绝对是要动这钱的,而赵昕动这钱的目的,徐清又不是特别的清楚,这让徐清很是有种堤防小偷的感觉,不过赵昕的问题他也不能不回答,所以想了想以后,便也只能告诉了他国库之中现有的钱财。
“回禀殿下,国库之中尚有价值一亿四千万贯之财。“徐清小心翼翼的回答道,这笔钱并不算多,毕竟此时大宋银行之中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二十亿的规模,小小的一亿四千万贯确实算不了什么,可银行之中的那笔钱并不属于国家所有,而这笔钱则是完全属于整个国家的,属于他徐清需要看管的东西,所以徐清实在是很小心这笔钱,因为这笔钱无论是要打仗还是发生了大型的灾难,这笔钱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么多钱!“赵昕显然被这笔钱给吓了一跳,他一直以来都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国家非常的富有,可始终没有一个概念,而现在徐清则给了他这个概念,他可不像徐清,每天都跟钱打交道,上百万贯的钱在他手里只是一张条子而已,赵昕这辈子要么是根本见不到钱,要么就是一点点钱而已,哪里听到过这么大一个数字,顿时被这个庞大的数字所震惊。
“殿下,这还只是国库中的钱而已,若是动用全国各地的银行,便是二十亿贯铜钱也能在一个月之内悉数押解到殿下您的面前,我大宋富有四海,这点钱又算得了什么。“徐清见赵昕被这个数字所震惊,心中不由放松了警惕,原来这孩子只是因为好奇才想要问一下自己有多少钱啊,既然如此,徐清自然也就不再胆颤心惊了,这大宋此时通过工业化,集天下财富于一身,所拥有的钱财自然是让人恐怖的。
刚才说的只是大宋银行一家而已,现如今的宋朝,显然不会只有一个银行,以大宋银行为首的官府银行便有五家,其他四家虽然不如大宋银行一般那么有钱,可也大概拥有四、五亿贯的存款,加在一起差不多是又一个大宋银行,除此之外,私人银行则更是数量庞大,总数不下上千个,其中徐清自己就有三家银行,分别负责房贷、投资和金融业务,加在一起大概有一千万贯左右的资产,而其他人也大多都是如此,这些银行加在一起所拥有的钱财,即便是徐清,也根本无法统计出一个完整的数字,只能说非常的庞大,远远超过赵昕能够想象的边界。
二十亿对这个金融集团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唯一麻烦的只是如何把这些钱从全国各地运送到汴京来而已,若是运输没有问题的话,根本不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便是一天的时间,便能把这笔钱拿来了。
赵昕显然被这个庞大的数字给吓蒙了,等回过神来之后,沉吟了一会儿,便从奏折中抽出了一封,然后从位置上站了起来,拿着这封奏折便放在了徐清的面前,说道:“老师,您看看这封奏折,觉得妥当么?“
赵昕脸上那凝重的表情让徐清的心情有些压抑,从赵昕的手上接过奏折,徐清缓缓将奏折打开看了起来,还没看两行,徐清就惊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看着赵昕说道:“殿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徐清之所以会如此惊恐,是因为在这封奏折中,那位写奏折的人极力希望朝廷能够拨款给私立大学以此来作为研究经费,加强大学的竞争能力,以及培养人才的规模,而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让徐清吓得整个人从凳子上站了起来。
这倒不是徐清不想要扩大私人大学的规模,对于他来说,无论是私人大学也好,还是公立大学也好,只要能够培养人才,为这个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英和有技能的工人,那便是好大学,可是给私立大学钱,这是徐清万万不敢去做的事情。
此时宋朝的教育体制,与现代的教育体制完全不同,一部分人是完全遵从古代四书五经这一类的教育,这一派便是保守派的区域范围,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文科,可不完全相同,因为这些孩子在四书五经之外,还需要学习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为了强健体魄,每个孩子都必须要学习射箭、剑术之类的技艺,以此来保证身体的健康。
而另一部分则是将四书五经变成了辅助教学,主要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这一类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理科,可也并不是完全相同,因为这些孩子也是要接受诗词教育的,而现在的情况便是大学教育开始超过书院教育的人口数量,双方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而徐清作为主管这一个方面的官员,自然需要保持两方的平衡,而他保持平衡的方法,其中一条便是朝廷不像私立大学提供研究经费,以此来让保守派暂时平息怒火。
这样做,虽然对于科学的进展会有些影响,可却成功的安抚了保守派,这对于宋朝的政治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一项举措,也因此大学才能够在这种状态下默默扩张直到如今的规模,而赵昕递给自己的这封奏折里,却希望朝廷能够加大对私立学校的投入,这明面上是以科学的名义捐款,背地里的含义便是要打破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的平衡,这一点,徐清几乎在看到的第一眼便看出来了。
同时他也知道赵昕肯定明白这封奏折背后所隐藏的深意,赵昕是年轻气盛,可不代表他就是个傻子,相反,他比绝大多数人要聪明很多,他当然知道这封奏折背后的含义,不然他也不会把这封奏折递给徐清,一位堂堂帝国宰相,学校拨款这种事儿又怎么会来麻烦他呢。
可是赵昕虽然知道其背后的含义,可是对于这样做背后所蕴藏着的危险,赵昕却是一点也不知道,所以他才会如此轻巧的将这封奏折递到了徐清的面前,徐清突然站起来,免不了把赵昕吓了一跳,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徐清便开口说道:“殿下,万万不可如此做,如今两党之间矛盾日益加重,唯有缓和彼此才能让国家继续稳定安泰,若是按照此封奏折的方法去做,必然会激怒保守派的神经,到那时,他们会做出些什么事情来,委实难以预料,还请殿下三思啊。“
徐清这次是真的被赵昕吓到了,他的惊吓并不像赵昕一样来自于猛然的大叫声,而是来自于赵昕的脾性,这才第一天,他便打算打破旧有的政治格局,未来到底会如何?徐清的眼中浮现出了深深的担忧。
听着徐清猛然变大了的嗓门,赵昕被吓得不轻,他还从来没见到过徐清如此愤怒的状态,犹如一只刚刚下山的猛虎一般,双眼死死的盯着他,可赵昕虽然有些害怕,可却不知道徐清到底为何要如此,所以他有些不服气的问道:“老师,那些人冥顽不灵,妄图继续统治朝政,难道我等就要顺了他们的意么?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老师您教给我的道理啊。
现如今工业、商业蓬勃发展,天下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建设这个国家,而如今我们却要因为政治派别的斗争而拖延人才的增加,甚至放缓教育的普及,以此来让保守派满足,这难道不是违背了老师心中改革的目的了吗?“
(本章完)
………………………………
第322章 322。两党攻伐
“事实确实如此,可是殿下,凡事皆不可操之过急啊,如今保守派势弱,可也只是在中枢之上势弱而已,地方郡县之中,尚且有六成以上的官员皆为保守派出生,他们控制着地方上的财政和行政,若是殿下猛然下雷霆之手,必然让这些官员们心生仓乱之心,到时恐为天下生乱啊。“
徐清苦口婆心的说道,若是换个人跟他提出这番建议,他是绝对要破口大骂的,可是面对赵昕,他显然不能太过于直白的说话,甚至在话语里,最好还要把那些让人不舒服的词给拿掉,就是为了让赵昕尽可能缓和的接受自己的论述,而等徐清说完之后,赵昕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如今之大宋,难道经不起这等风霜了么?“
这句话让徐清心里一个咯噔,好么,自己说的话赵昕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了。
事实也确实如徐清所料,对于徐清的这番言论,赵昕确实是听不进去的,他跟徐清不同,徐清是从现代来到古代的,所以对于现在宋朝的发展尽管很是高兴,可还没到满意的程度,因为他知道,宋朝现在的发展只不过是工业化的最初期而已罢了,现在的宋朝,甚至连电都还没发明出来呢,就这样的科技水平,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呢?
可赵昕不一样,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现代社会的发达,只见过农业社会的落后,而现如今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宋朝在他的眼中,已然是社会最为完美的状态了,毕竟中国人自从儒家学说创立以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是尊古的,也就是认为三皇五帝的时代是好的,后面的时代就越来越不好,在这样的状态下,宋朝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让全天下百姓都不用忍饥挨饿,这完全是达到了孔子当年所留下来的理想国状态,也难怪赵昕和天下那么多的年轻人会认为保守派该被铲除了,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此事的宋朝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就不需要在为了发展而隐忍保守派的存在。
除此之外,赵昕其实跟现在宋朝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一样,面对着自己身为天下第一大国民众的身份,无疑是十分自豪的,而越是自豪,对于国内各种腐朽堕落势力就越是不喜欢,这一点后世的中国也是如此,走在复兴的道路上,人民越来越自信的同时,要求当然也越来越高,九年义务制要变十二年义务制,十二年义务制不够,还要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看病有医保不行,还要有免费医疗,能买房子不行还得要买一线的房子。
这些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西方有一位哲人说,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民众的挑剔程度,挑剔程度越高,代表这个国家越发达,尽管这番话有些不太对,可是还是有些借鉴的道理,如今的宋朝就是如此,况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尚且没有成为世界第一,而此时的宋朝早已经是天下无敌,唯有辽金可堪一战的状态了,自然民族自信心爆棚,对于保守派的痛恨当然也就越发难以控制。
毕竟在这些人看来,如今的宋朝之所以还会有那些弊病,还会有老百姓吃不饱饭,孩子读不了书,都是这些保守派的错,这种想法很是无聊,就像当年德国把错误怪在犹太人身上一样,一个事情的发生,不可能只有一个因素,而人类总是不喜欢思考太过复杂的东西,所以把一个东西从整体中拿出来当做标杆,然后打击报复,无疑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而保守派显然就是这些人心中的靶子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保守派攫取了大量属于革新派的政治资源,因此在宋朝的广阔国土上,才导致许多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其原因都是因为保守派从中作梗,还有对于海外的统治,也是因为保守派的存在,才导致双方的歧视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殖民地的反抗越来越激烈,这便是他们想要发动这项行动的理由,在这种状态下,徐清的话赵昕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呢。
徐清当然不可能真的像这个时代的人那样思考到这些,所以对于赵昕的这番话他只觉得很是可怕,他不由得说道:“殿下大宋如今看似强大,可现实却是内有殖民地之乱,外有辽金两国窥伺,本土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这些都需要强大的中枢去安排处理,若是殿下冒然对旧党下手,则必然会给诸多派阀以可乘之机,到时我大宋江山必有动荡,还请殿下三思啊。“
徐清的这番话能明显的听出来他是有些着急了,连冒然这样的贬义词都用了出来,不得不说赵昕那危险的思想让徐清很是警惕,可赵昕却没有再多说什么,把奏折从徐清的手上拿了回来,轻声的说一句“老师的意思我知道了,学生之疑惑已全然解开,若是老师无事的话,请随意吧。“说完便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处理起了下一封奏折,把那封记载着给私立学校提供研究经费的折子放在了一旁。
赵昕那模糊的态度让徐清很是不安,可是面对已经不愿意再多说话的赵昕,徐清也不能再说些什么,虽然自己是老师,可是赵昕毕竟是这天下未来的掌控者,是君王,他只能提出建议,真正做决定的还是赵昕,徐清深深叹了口气,行礼如仪之后便走了出来。
一离开东宫,徐清便立刻向着赵祯的居所走去,这件事自己处理不了,能够让赵昕改变态度的唯有赵祯,可只走了一步,徐清便停下了脚步,今天是赵昕第一天当政,若是自己在这第一天便因为与赵昕政见不合去找赵祯,他人会如何评价赵昕?
自己可是赵昕的老师啊,是他在整个朝堂上最信任,也是最尊重的人,若是自己都这么做了,那么这对于赵昕的打击会有多大,他可是这天下未来的主宰,若是让他的自尊心受损了,或许会干出比这件事还要可怕的事情来也说不定,而自己,也彻底丧失了向他提出建议的权利,这是徐清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徐清却步了,这天下,终究要让他来掌控,晚犯错不如早犯错,这件事,还是交给上天来决定吧。
想通了两者之间的利益对比,徐清觉得还是把握住赵昕对自己的信任为好,便转身离开了皇宫,三天之后,果然不出徐清所料,赵昕宣布在下一个月的财政支出中,希望能够拨出一笔钱汇入私立大学之中,充当研究经费,当然,他的理由当然不会是想要剿灭保守派,而是说促进科学进步以及奖励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科研人才,以此来缓和保守派的情绪。
可是赵昕却想错了,对于保守派来说,他们的神经早就在这几年里因为工业化而变得越来越脆弱,当赵昕登上执政者的位置上,所有保守派的眼睛便都钉在了他的身上,他的任何举动都会被多重理解,即便只是一个伸手,或者是嘴中随便说出一个人的名字,都会被过度理解,甚至是曲解,更遑论是拨发研究经费这样的事情了,立刻便被保守派理解成了赵昕是在对保守派有所动作之前的铺垫,反抗也由此而来。
首先发难的就是太学的学生们,这些人全部都是四书五经儒家信徒,充斥着大量保守派高官的子弟,同时他们又距离整个朝堂最近,直接就在汴京城中,其总数大约在一万人左右,这些人立刻开始写联名信,同时还开始举行游行来反对赵昕提出的这一点,至于原因,则是在公平两个字。
他们认为全国学校划分两等,一为书院,教导礼义廉耻,二为大学教导先进科技,此二者,朝廷在对待上应该地位平等,不分伯仲才对,而赵昕却打破了这一点,这直接就被许多学生视为剿灭保守派的信号,反抗之声非常的激烈,而且这些学生大多拥有一个个十分强大的政治家族,随着他们的举动开始在汴京率先举起大旗,地方上各大书院也纷纷参加,还有许多保守派的官员也开始进入其中,开始写联名信来劝阻赵昕的这次举动。
这样巨大的反抗是赵昕不曾预料到的,原本他认为自己找了个理由,且也跟革新派的各位大臣们都商量过了,凭借着革新派在朝堂上占据的强大优势,想要推行自己这条主张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毕竟在赵昕的眼中,这只是拨出一笔研究经费而已,并没有说废除科举制,关闭书院这样等于是绝户的政策,保守派理应不会把事情闹得那么大才对。
可赵昕却想错了,若是赵祯来发布这道命令,或许情况还不那么变化的那么快,可发布命令的却恰巧是刚刚才上位的赵昕,此时的他除了太子身份之外,还并没有在整个天下人面前展示过自己的能力,在朝堂之上也没有什么政治威望,只是跟中枢的人打了一个照面而已,地方上的人甚至从来都没有见过他,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原本还左右摇摆的地方官员和书院这才会响应太学的号召,站出来公开反对赵昕这一不公平的举动,究其原因,还是赵昕的政治威望太低的缘故。
行动到了这里,为难的自然就不仅仅是赵昕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