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淡为官-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族分割成两个部分,然后分别安插在皇帝和自己这一边,这样一来,无论谁赢了,最后徐家都会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并不会有丝毫的影响。

    就像东汉末年的诸葛家族一样,无论是在魏国还是在蜀国,亦或者是吴国,每一个国家之中,诸葛家都在其中安插着自己家族的人马,如此一来,无论是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最后诸葛家依旧能够享有荣华富贵,这是世家在乱世中保命的最佳方法,也就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保证起码有一个鸡蛋不会碎,可以继续延续家族的生存。

    而这些人,显然就把徐清也归类到这类人上了,然后他们也有样有学,名义上赶走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只是为了分摊风险罢了,当然,这也不能怪这些大臣们会怀疑徐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徐清自己不听妻子的话的后果,因为给徐安留下了一线生机,自然别人也就有了疑虑,如果听从妻子的话,让徐安身败名裂,那么就不会有人在怀疑自己,这最终还是徐清自己的选择,得到的结果而已。

    就像前文说的,政治斗争,有的时候比战场上杀敌还要险恶,你在战场上,你起码能够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无论再多难打的仗,你起码还有还手的能力,可是官场上的恶斗,你根本无法相信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即便是同甘共苦的兄弟,也十分有可能为了自己心中的算计或者是理想背叛你,这便是政治斗争的险恶,对于这一点,徐清无比的清楚,所以这也就要求,一个团体之内,无论如何,团结和信任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而徐清的决定却给了许多人疑虑,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断绝父子关系的原因,就是因为害怕徐清是在留后路,到时候徐清没倒台,反倒是自己倒台了,这可就不好了,便也纷纷跟进。

    面对这样的状况,徐清一时之间也只能苦笑了,这无疑是一个不好的开端,作为文臣集团的领袖,徐清必须表现出绝对的坚定,只有这样,其他的同僚才会跟随在徐清的身边,而不是开始出现其他的心思,想要改换门庭,这在战斗中是最危险的,所以徐清立刻便起草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非常简单,那就是一篇玷污徐安名声的文章。

    大臣们都认为徐清这是在留后路,那么自己就必须得让他们明白,自己之所以要断绝父子关系,绝不是为了留后路,而是真正的分道扬镳,那么自己就必须在道德上攻击徐安,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他人相信,徐清确实是坚定的站在他们这一边的,而不是被感情所左右的人。

    但徐清也没有做得太过决绝,他写完这封文章之后,先让徐王氏立刻拿着这篇文章去找徐宁,然后让徐宁去把这篇文章带到徐安的家门口,当众朗读出来,最后再贴在徐安的家门口的墙上,以此来让周围路过的人都能够看到,自己对他的态度,至于其中的关键,就是徐宁这个大哥去宣誓自己的态度,而不是让徐王氏去表态,如此一来,既能够解开误会,同时也尽可能的保护住了徐安的名声,这已经是徐清最后能想到的办法了。

    但尽管如此,徐清的这一次做法还是让徐安的名声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古人喜欢讲长兄如父,更何况徐宁还是长子,就更有一丝父亲的威严,虽然对于自己这位弟弟,徐宁本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亲情可言,在他的心中,唯有徐泰才是最亲的那一个,至于徐安,一来是两个人岁数确实相差太过巨大,差不多有十岁左右,彼此之间代沟非常的深。

    这一点在宋朝许多家庭也同样存在,长子是来自农业时代的人,而幼子则是来自工业时代,从小接触的也是大城市,这归功与宋朝的工业化速度实在是太快,徐清的金手指和提前预知的能力,让宋朝少走了许多的弯路,也不用去大规模的试错。

    即便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金融危机或者是市场经济的波动,徐清也能够凭借现代的经验去快速解决他们,让影响不至于扩散,甚至导致政权的颠覆,这在欧洲历史上一再重演的事情,在中国则得到了控制,这也让工业发展顺风顺水,几乎每一年,整个宋朝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的时间,两个孩子的生长环境自然是极为不同的。

    在徐宁小的时候,接受的是儒家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一生的志向就是读书然后考科举当官,这是那一辈读书人心中的夙愿,而到了徐安这一代,他们心中的愿望则是进入大学,然后成为科学家,虽然最后没有成为科学家,但是徐安小的时候确实有这个梦想,甚至是以此为豪的,这在古代简直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在古代,科学家这样的职业,跟医生这样的职业大多会被归类为比较低贱的职业,称作匠,是不受到上流社会尊敬的职业,而现在,一位高官之子却以家庭之中出了科学家为荣,这一点,是跟古代社会完全不一样的。

    至于生活的环境就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在徐宁所在的时代,汴京城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人口也不过一百万而已,就这样,汴京城都已经是人口超载,整个城市中的河道几乎时刻处于超负荷运转,城市之中的建筑大多都三四层高,难得有六层楼高的建筑,就绝对能够称得上是地标建筑了。

    而且那时的建筑,城市之中大多都是砖瓦结构,而在农村则大多都是木质结构,房屋的安全性非常的低,可等到了徐安的时代,汴京城的人口有五百万之巨,整座城市不仅仅有路上交通线路,还有穿梭在城市之中的轻轨以及奔跑在地下的地铁,整座城市之巨大远远超过任何一座农业城市,至于高楼,六七层的只不过是最为基本的楼房而已,许多楼房的高度甚至要在六七十米,至于有些高塔在一百米以上的也不少。

    整座城市与现代城市虽然还有些差距,但是看上去是绝对非常豪华的,而且在徐安的时代,随着钢筋混泥土的广泛应用,城市之中的建筑大多数都已经开始使用钢筋混泥土来制作房屋了,而在农村则也使用砖瓦来建设房子,至于土木结构的房子,则只有在极为偏远的山区或者是一些比较穷的乡村才能够看到了,这样的生长环境之下,自然也导致了两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完全不同的。

    徐安每天早上都要看不同的报纸,等到了晚上则要去沙龙派对之中畅谈如今新的理念,而徐宁则是更喜欢去看四书五经这些先人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思想自然也是不同的,具体还体现在,徐安对于那些外国的文物非常感兴趣,比如说埃及文物、印度文物,这些东西徐安买了不少,都珍藏在家中,并且对这些东西的造诣很深。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新开始流行的现代潮流,徐安也非常感兴趣,比如说那些西方传来的西洋音乐和非洲音乐,徐安都非常的喜欢,以及绘画上,他也更加偏爱油画和彩画,总的来说,徐安无疑是更加与全世界融合的彻底的一个现代都市人。

    而徐宁则不同了,对于那些外国传进来的东西他是基本没有什么兴趣的,他更多的爱好还是放在中国的文物上,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东西,这些才是他的最爱,至于音乐,也更喜欢中国的五音雅乐,而不是那些动感节奏律动性强的音乐,所以总的来说,他们的代沟确实很大,这也直接造成了两个人的感情不是特别的深,虽然是亲兄弟,一母同胞,但也就仅仅保持着正常往来而已。

    再来则是因为徐安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到宫里去当了当今皇上的陪读,那时的徐安仅仅四岁,从那时起,徐宁和徐泰就很少见到自己这位弟弟了,而徐安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跟着赵昕一起度过的,赵昕比起徐安来要大上四岁左右,两个人年龄相差并不大,再加上在那次黑死病之后,赵昕唯一的弟弟还死在了那次灾难之中,这让赵昕伤心欲绝的同时,也把更多的感情投入到了徐安的身上,原本两个人或许只是好朋友,可随着赵昕亲兄弟的离去,徐安成了他唯一可以投射感情的地方,毕竟任何人对于孩子总是放松警惕的,赵昕虽然贵为太子,但是身处皇宫之中,其中的艰难绝对不是任何人能够明白的。

    今日你还是大宋朝的太子,明日你就有可能是大宋朝的阶下囚,史书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赵昕的处境,自然也算不上特别的好,即便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赵昕也很难跟他们真正交心,因为他的父母是皇帝和贵妃,他们牵扯了太多与亲情无关的感情,在面对赵昕的时候,自然也不可能全然把自己当做一个父亲或者是母亲,家国一体的制度下,皇帝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是身不由己的。

    而徐安却没有任何需要提防的地方,他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纵然天资聪颖,学习能力超强,可对于赵昕显然是没有什么威胁的,同时他还是徐清的儿子,那时的徐清虽然还不像如今的徐清这样如日中天,但也在改革中渐渐凸显出了自己的才能,对于徐清的敬仰让赵昕也更加能够接受徐安,综合以上几种因素之后,最后赵昕讲自己的情感全部都投入到了徐安身上,至于徐安,则是一个单纯的小孩儿而已,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那时的他跟父母聚少离多,跟自己的哥哥们也是不常见面,身处皇宫之中,除了赵昕这一个男孩儿之外,其余的都是女孩儿,在这种环境下,徐安自然也只能跟赵昕玩儿。

    赵昕从小在皇宫中长大,智商虽然不能跟徐安比,可是情商是绝对超过一大截的,两人相处的时候,赵昕那高超的情商在徐安的面前表现的完美无疑,两个人的感情,也就愈发坚固,到如今,即便是赵昕,也都觉得两个人是真的亲兄弟了,更何况是徐安了,估计在他的心中,赵昕就是他最亲近的人也不为过了吧。这样一来,徐宁自然也不可能跟自己的弟弟有什么特别深厚的友谊,毕竟就算有血缘,但也还是需要相处的时间来加强双方的友谊的。

    (本章完)
………………………………

第502章 502。民众的分裂

    另外就是双方在政见上本来就不一样,徐安的政见一向比较激进,而徐宁的政见则是非常温和的,在他看来,如今的宋朝所走的路并没有错,并不需要像王安石公在的时候那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改革虽然见效快,但是对于社会的伤害也同样大,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

    毕竟一个朝廷,或者一个政府,他能够做的事情是有限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当然能够做好,可像王安石那样,恨不得一年就把一百件事情都给办了,国家又怎么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的尽善尽美呢,其中更多的还是出差错的比较多,但在王安石的时代,即便知道这样的改革会有很大的影响可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因为那时的宋朝早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财政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但是开支却增长的更快,朝廷的收入根本无法追上超支的钱,而在古代,也没有什么国家贷款之类的说法,不像现在的美国,即便财政收入低于财政开支,可人家可以通过卖国债来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到现在还把这国债当做了商品在外面卖,成为了美国金融帝国的一部分,这种能力一个农业国家是无法做到的。

    如果财政收入无法增加,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加税了,而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王朝是因为加税而亡的,想必历史书上也写的很清楚了,明末的时候,崇祯皇帝为了解决闯王李自成以及辽东的金国,给整个中原征税,征到了三十年之后,这远远超出了朝廷能够承担的能力,到最后身死国灭,其中老百姓活不下去当然是主要原因,而那时的宋朝便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征收加税,这就像是毒品一样,只要你开始征收多余的税收,那么以后继续碰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你就会继续往上加,这种事情无疑是会上瘾的,因为这解决办法非常的简单,只需要往上加税就行了,直到老百姓吃不消开始起义,然后国家灭亡,一个新的国家诞生,这便是一个循环了。

    而王安石则打破了这种循环,他的改革遵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主旨,成功将宋朝从财政崩溃的边缘中带了出来,虽然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他的改革无疑是富有成效的,之所以最后会失败,就是因为步子太大,最后就牵扯到了太多的利益集团,导致改革失败了,并且王安石自己也有错,那就是他高估了宋朝的官僚体制,以为凭借这些官员就能做成什么样的大事,但事实证明他错了,古代朝廷的官僚体制的办事效率是非常慢的,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古代的官僚虽然是考试考出来的,但是那些底层公务员很多却是世袭的,他们虽然有非常专业的能力,但是工作效率自然是很低的。

    这就像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之间的区别一样,在国有企业,你即便不工作也能照样拿工资,如果你工作的比别人多,但拿到的其实也不会比别人多多少,而在私有企业,你必须得不停的工作,但是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这也是为什么私有企业的工作效率相比起国有企业要多得多,就是因为有利益在其中驱动而已,如果没有这份利益的推动,许多企业就像是当年的国企一样,根本无法成为拥有超高效率的国际企业。

    这一点在日本尤其明显,当年的日本因为终身聘用制而强大,员工只要进入到公司之中去,公司就会从开始工作到退休所有的一切都包办了,在当年通过这种方式,日本的制造业开始空前强大,因为所有员工都知道自己的生活都将由公司承包了,自然就可以专心工作了。

    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一套制度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因为这套制度让日本的制造业开始发达,但在现代社会,日本的重要产业已经从工业开始变成第三产业了,也就是文化产业、金融产业、旅游产业、服务业以及科技产业,这些产业才是整个日本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也正是靠着这些产业,保持着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这些第三产业,无一例外,大部分全部都是不太讲究资历的地方,这一点从中国每年跳槽人数行业比例也能够知道在制造业,跳槽的人数是非常少的,而在这些第三产业,跳槽几乎是所有员工都经历过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个环境是一个不讲资历的环境,并且一般来说,年轻人往往要比年长的人更加能干,就像打代码的it员工一样,一般都是越年轻的人越厉害,而往往四十岁以后还当it员工的人,这辈子大概也就这样了。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行业的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了,今天还在用ps修图呢,明天就开始使用isv来修图了,今天还在用c打代码呢,明天就用v了,这就是时代的变迁,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单是看看我们手机上装的app,基本上都是一两周就需要更新,其更新速度可见一斑,所以很多年老的人是根本不可能跟上这种更新速度的,只有年轻人才能不停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再进行创造,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在这些行业要更加厉害的原因。

    但在日本,这一点很难做到,首先跳槽就很难,在日本的大公司之间,你如果要跳槽,这相当于是背叛这样严重的后果,这或许是武士道精神的传承,这直接导致日本很多年轻人不敢跳槽,背负巨大的危机。

    第二个就是大公司中间按资排辈的习惯和传统根深蒂固,无论你的能力有多么的强,也必须从头开始做起,并且要按照年龄来提升工资待遇和福利,这种方式跟国企非常的相似,虽然能够让企业给人一种家的温暖,但既然是自己的家,有些事情自然就不用计较了,这或许也是如今日本商业丑闻不断的原因。

    而宋朝的官僚机构,尤其是底层机构,跟国企里的员工状态几乎是抱持着同等状态的,用这样的团队去实现王安石的改革,自然是矛盾重重了,一件原本利民的事情,后来却发展到害民的程度,这是徐安一直引以为鉴的。

    相比起急匆匆的改革,他更加喜欢的还是温和的改革,尤其是对于如今的宋朝来说,总的态势并不需要朝廷进行什么大刀阔斧的改革,只需要沿着如今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然后在一些边边角角上敲敲打打就可以了,在这个时候进行太过于颠覆的改革,对于这个国家只有坏处,不会有任何的好处,这是徐宁所认定的。

    而徐安则不同,在他看来,如今的宋朝虽然表面上稳如泰山,发展的态势也非常的不错,可是在这个看似平稳的社会之下,动荡却掩埋再盛世繁华之下,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朝廷必须在危机爆发之前,率先将这些隐患给除去,而这就需要朝廷有很强大的预警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朝廷的权利,而如何让权利集中,无疑让皇帝拥有更多的权利是最为快捷的方法。

    毕竟天下本就是皇帝的,若是让他掌握大权,相比起宰相来说要容易的多,毕竟宰相就算再大,文臣们也依旧能够牵制他,而皇帝的权利则可以随心所欲,通过这强大的皇权,来改变如今的社会,这就是徐安的想法,无疑是非常激进的了,就比如说新大陆的政治制度这一件事情上,两个人的意见便完全不同。

    在徐宁看来,如今新大陆的制度虽然不是特别的完善,但绝对可以让他继续运行下去,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场很好的实验,能够借由这样一个相对来说力量更加分散,人民生活更加自由的社会,来反映出入境宋朝本土的社会所遭遇到的困难,说不定便能够从这另外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中找到灵感,所以在新大陆这件事情上,徐安是支持徐清的意见,保留如今新大陆的制度,等待观察过后再做取舍的。

    之所以那么做,并不单单是徐清喜欢现代的民主制度,事实恰恰相反,在他的眼中,民主制度有着很大的问题,他只是希望通过这两种政治制度的对比,可以让人类少走许多的弯路,人总是这样,当你面前只有一条路的时候,如果出现了挫折就会钻入深渊之中很难出去。

    就像一战之后的德国,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侵略他国然后获取财富,而美国和苏联则是纷纷开始了基础建设的大踏步前进,当然德国也那么做过,可是他却做极端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前面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德意志若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唯有战争和屠杀这一条路可以走,其余的道路皆是不通的。

    而在这个时候,如果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这无疑会让国家获得新的转机,比如说美国,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美国一项采取的都是小政府大市场的策略,对于市场基本不进行任何的干预,而在罗斯福上任之后,他便开始大肆建设基础设施,然后对银行进行监管,强制国家给银行贷款让银行不能破产,同时对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干预,美国政府也正是从罗斯福时代,开始慢慢由一个小政府变成了大政府,这便是变通之道,通过这样的变通,最终美国成功的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并没有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剩下一方便是苏联了,在金融危机之中,苏联因为采取了社会主义制度,所以金融危机在它的身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自给自足的经济让苏联趁着这段时间奋力向前追赶,终于在二战爆发之前,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这便是制度思考之后对于国家的利处。

    这便是制度的作用,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制度,那么在面对一个制度性的矛盾问题时,你就会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而这个时候,有另外一种制度提供借鉴,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说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并且在内心中,徐宁相比起宋朝本土的制度,也更加喜欢如今新大陆的制度。

    在那里,虽然城市之中的繁华程度远远不是宋朝本土的大城市可以比拟的,但是在那里生活也确实非常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对于徐宁这种贵公子来说就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在那里他想要杀死谁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如果他想要修建一个大的公园或者是官邸,也绝对可以轻松修起来,但对于底层民众来说,这个时代的自由可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如今的新大陆官府的力量是非常弱的,日常治安基本上全部依靠各个乡村、小镇自己的能力去守卫,这些农村保乡团最多也就保护保护自己的村子而已,各个城市道路之间却经常有盗贼出没,若是碰到一些强悍的盗贼,屠村之类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所以这种自由对于底层民众来说,是非常残忍的,徐宁虽然在本土也拥有极大的权势,可他即便要杀人,也得偷偷摸摸的进行,而不能光明正大的来,而在新大陆,拥有力量的人屠杀百姓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纵然徐宁喜欢新大陆的政策,可并不代表这种政策一定是好的,只是站在他的角度,他觉得新大陆非常自由而已。

    也正是因为如此,皇帝才会拿这件事情来炒作,若是百姓对于新大陆的政策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