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淡为官-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六十六国,也可以叫做六十六州,而每一州上又有无数豪族和大名在其中恶斗,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伊势国,一个小小的国家,大概也就如今一个中原地级市行政区划的大小,总共汇聚了四十八家大名混斗,足足五十年的时间,堪称是战国时代的小战国,其激烈程度可以想象。

    而至于其他地方,混乱程度也丝毫不比伊势国差,在当时的日本,毛利家统治山阴山阳,武田家统治甲斐、信浓,上杉家统治越前越后,织田家统治尾张,整个日本在诸多大名的控制下,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几乎每年都会爆发上百场战争,其混乱程度对于日本来说,堪称空前的巨大影响,但是最后当丰臣秀吉进行太阁检地的时候,日本的人口却还有一千两百万左右。

    要知道,室町幕府末期应仁之乱的时候,整个日本的人口大概在一千四百万,而经历了一百五十余年战乱的日本,却依旧保持有一千两百万左右的人口,这在中国古代史中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情,在中国也有战乱百余年的时代,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都是如此,三国虽然不足百年,但也可以算在其中,哪一次不是人口下降到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而日本却只下降了两百万左右的人口,这个数字无疑是非常让人吃惊的。

    除此之外,欧洲也基本如此,不过相比起日本来说,欧洲显然要更加混乱以我,日本毕竟还有一个统一政府撑着,无论是平安京时期的贵族政治,还是后来的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起码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除北海道之外的整个日本,对于国家来说,还是有稳定的作用的。

    而欧洲就不同了,在中世纪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以西罗马帝国的毁灭开始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结束),欧洲几乎没有不打仗的时候,那是一个比日本还要稀碎的时代,其中最为出名的无外乎是神圣罗马帝国了,一个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大概在五十九万平方公里左右,当然也会有所变动,毕竟一千年的时间非常的长,有的时候少一块,有的时候多一块也是非常正常的,这里仅仅举帝国最为庞大的时候,就是五十九万平方公里,日本则是大概在三十万平方公里(刨除北海道),两个将近一倍,而在神圣罗马帝国之中,其中享有自治权的诸侯,大概有一千八百个,而其中拥有政治实体能力的则在四百个左右。

    你能想象一个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施行着一千八百种完全不一样的关税,法律吗?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很难理解的,而欧洲的大致情况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放大,其概念并没有什么差别,这是一个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时代,甚至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也一直在打仗,无论是奥地利的内战,还是三皇同盟,又或者是英法玫瑰战争,以及之后的一战二战冷战,欧洲几乎没有停止过,可他的人口下降却非常的少,其中主要导致人口下降的原因,还是因为蒙古人入侵带来的黑死病,也就是鼠疫,以及殖民扩张带来的病毒性感染,至于战争的死亡人口,则是非常低的。

    这些国家都与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时代,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体现了出来,那就是同样都是战争年代,为什么中国人就死的那么多,而外国人虽然也死人,可就是没有中国人死得多呢?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说天气原因导致大量的人口无法得到满足补充的粮食所以饿死,又或者是因为疾病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又或者是中国人信奉斩草要除根的道理,所以死伤相比起外国人来说要大得多,可是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一个,那就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中,存在着上升通道这一说,尤其是对于底层贫民来说,这个通道是敞开的,并且越是战争年代,敞的越开。

    要说道这件事,还得从商鞅变法秦国开始说起,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以及后来秦国统一中原,将秦法普及于天下且为后世沿用,这才导致中国人往往在战争时期,死人会那么多的根本原因。

    在商鞅变法之前,其实中国和欧洲很像,同样是邦国林立,各自为战,同样是有一个名义上的领袖,但没有什么太大的实权,那时的中国,与欧洲一样,几乎每天都在打仗,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时间,中国就那么活生生的打了五百多年,但是对于人口来说,尤其是在前两百年,也就是春秋时代,并没有特别大的损失,几百年打来打去,也没死多少人,甚至因为铁器在农具上的广泛使用,导致粮食增产,人口还有所增加了。

    但商鞅变法改变了一切,杀人得爵这一条商鞅定下来,用来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政策,成为了底层平民最开始的上升通道,在那个时候,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至于书本更是只有贵族们才能接触的东西,底层老百姓百分之百是文盲,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商鞅给了他们一条上升的通道,那就是去杀人,只要杀了多少的人,你就能提升爵位,而什么样的爵位就会有什么样的待遇。

    比如说最低的一级爵位,公士,要求斩杀一个甲士便能得到此爵,便可以得到田一顷,仆人一个,宅一处,等到了上造,则可以在行军过程中享受粗米,再往上到了簪袅三级爵位时,就可以获得享受精米和吃菜的待遇,越往上,待遇就越好,等到了五大夫(九等爵)以后,甚至能够享有封地,享有贵族的待遇,这对于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的古代社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但这进步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毁灭性,原本无论如何不可能从贫穷中挣脱出来的人们,现在只需要去战场上砍下敌人的人头,就能获得国家给予的各种财富,这样一来,人民的战斗欲望自然被激发出来了,这也是秦军之所以强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这也带给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上升通道有了,那么老百姓自然也不可能是一只只温顺的绵羊了。

    在欧洲,打仗的时候虽然有农民兵,可一般农民兵是不参加战斗的,他们最多就是给军队壮壮胆子而已,大多数时候还是由骑士和贵族们的私兵以及雇佣兵相互对战的,而农民兵顺风仗或许会打一打,要是一碰到胶着的战局,就会立刻成为逃兵,因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就算赢了,他们也不会得到任何的好处,自己依旧只会是一个兵而已。

    就像日本也是如此,一个足轻就算再努力,杀死了十个敌人,他也依旧是个足轻而已,永远也不可能是武士,这就导致底层的士兵没有了战斗的欲望,你可以想象一件事情,那就是你上班工作了,你的领导跟你说,无论你干多少,你这个月都只能拿三千块钱,你能有什么干劲儿?自然是不可能有的。

    而中国则是在这个时候告诉你,只要你愿意加班,每个小时工资涨三倍,你一个月拿三千瞬间变成拿六七千,你愿不愿意努力?大多数人都是愿意的,而这就是中国死人多的原因,因为只要一到打仗,老百姓就被武装起来,他们汲汲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战争和杀人无疑是最快的手段,这也导致在中国古代,凡是遇到战争,死亡人数会那么多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仅仅是战争,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上升渠道,只要走过去,你就能做人上人,享受特权,站在万人之上,更何况这特权还是世袭的,谁不想要?

    (本章完)
………………………………

第500章 500。雪片一般的断绝书

    所以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底层民众相比起外国来说,面对机会更加会去抓牢,这也是为什么,凡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地方,几乎都会有学区房的概念,这就是因为教育这个概念开始在中国扎根之后,在和平年代之下,只要你肯读书,然后愿意读书,并且有天赋,就能当官,做人上人,这是和平年代的上升通道,通过他,你就能摆脱贫穷的生活,走入更加美好的未来。

    放到现在也是如此,一个名牌大学和一个没有名声的三本大学,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多么的巨大,想必上过大学的人都能够明白,那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这也导致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就非常的刻苦用功,再加上人数众多,每年考试的人数甚至要超过许多小国家的人口,这种规模的考试,导致中国的高考压力巨大,但也同时诞生了无数杰出的人才。

    像日本、韩国、越南也大抵都是如此,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对于教育的重视是根深蒂固的,而相比起儒家文化来说,许多其他国家便没有那么重视教育了,比如说印度,这个国家的国家政策是全民免费的基础教育,跟中国差不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不多,在印度,大部分的男孩儿拥有受教育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女孩儿,在父母的眼中,给女孩儿读书无疑是一件浪费金钱和浪费时间的事情,所以在印度,女性上学的比例非常的低。

    一个一千人的学堂,能够有三十个女孩儿,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相比起中国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差距,而像很多南美国家和非洲国家,则更是不重视教育,在他们的眼中,足球踢得好的人才叫做英雄,至于书念得好的人,则是大家瞧不起的对象,有些穷人对于让孩子读书也没有什么想法,在他们看来,与其让孩子去读书,还不如让他早一点开始工作,赚钱养家要来的核算。

    即便这些国家和政府提供了免费的教育,他们也不愿意去上,这种情况在中国是非常稀少的,至于现在,则是除非有特别的原因,不然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场景,甚至在有些发达地区,不仅仅学费免除,甚至如果家庭困难连学杂费和伙食费也能相应免除,甚至还给你发钱,补贴家用,以此来让孩子们进入学校读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到底有多么的重视学习和教育。

    这在一个方面虽然让中国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在另外一个方面也确实给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着中国的建设,这才是如今的中国强大的原因,纵观当今寰宇,凡是国家建设的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先进的地方,要么是基督教文明下的欧美,要么就是儒家文化之下的中日韩以及新加坡、越南之类的地方,他们或多或少跟着两种文明沾边,这不得不说是两种文明的先进性。

    这或许就是中国每每在战乱年代死伤人数过多的原因,就像高考的时候那么胸怀激烈是一个道理,在战争年代,你也没有可能去参加什么高考,这虽然只是一次考试,但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想要组织起来,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的简单的事情,因为在同一天,你要把所有的试卷送到国家的各个地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要同时开始考试,这需要多少的精力去把这些试卷印刷以及放送下去,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考试是根本不可能像中国一样搞什么高考之类的事情的,比如说印度,糟糕的交通设施以及各个联邦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导致他们连教科书都是不统一的,在这种情况下搞联考,无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教育水平也互相之间差距非常的大。

    在发达地区,他们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的教育几乎跟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平齐,而在其他内部地区,教育资源则十分缺乏,教授英语的也大多都是一些印度本土人,其水平自然也不怎么样,这在中国也有这种情况,好的中学,几乎全部都是请外教来教授英语,并且校园环境优美,设备完善,老师也都是国家教育出来最为优秀的一群人。

    但是其严峻情况远远没有印度来的严重,在印度,是百分之十的人接受着良好教育,而百分之九十的人接受着恶劣的教育,而在中国,接受着良好教育的比例起码在百分之七十左右,你只要身处在城市之中,一般接受到的教育就不会太差,投影仪,电脑之类的设备总是有的,操场篮球场随处可见,有一些或许还有体育馆之类的建筑,而这些在印度,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或许才能享受。

    至于说在这百分之七十之中又有多少接受着更好的教育,而剩下的接受着不怎么样的教育,那就仅仅只是八十分和一百分的差距而已,差距虽然有,但并不是致命的,且也可以通过努力弥补,而剩下的则是六十分,甚至不及格的,这之间的差距,除非是天才,若只是资质一般的小孩儿,是根本无法弥补的,印度便是这么一个情况,百分之九十的人接受着非常落后的教育,一个老师甚至要兼三四门课,一个班级一百多个人,一堂课下来,你也根本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听懂了,有多少人又没有听懂。

    而在中国,大部分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是不错的,他们的专业课每一门都有单独的老师教导,学校还会请外教来进行教育,该有的东西也都有,一个班平均下来四五十个人,虽然相比起欧洲来说要多一些,但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至于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国家也在不停的改善着他们的教育水平,比如说乡村教师的计划,还有大学生下乡教育可以获得补贴之类的方式,来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受到不错的教育,这是中国正在切实进行的工作,而这一点在印度,你是很难感受到的,事到如今,印度建国已经有七十三年的时间了,可文盲率却依旧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这在中国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到底有多么的重视教育,而中国人为什么会重视教育,就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在和平年代的上升渠道,便就是读书而已,现在很多人说读大学没有用,还不如去做生意,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想要靠做一些简单的生意便发家致富,这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而读书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读书之中,尤其以重点大学为重中之重,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对于重点大学的孩子一般都会寄予厚望,国家的投资也是非常的多,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也非常的多,这便是读书的作用,在中国,一个底层的孩子最容易翻身的一条路,也就是读书了,而在战争年代,自然是做军人更加容易翻身了。

    和平年代,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去参军,若想要在军队中做出一番什么样的事业,这是非常难的,而在战争年代,一切的关系、资历都将成为废纸,只有战斗经验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到了这个时候,胜者为王则是必然的事情,即便领导者或许依旧希望是自己的亲信率领军队去征战,但士兵们却不会愿意听从一个愚昧的领袖,他们更愿意听从一个能让他们活下来的领袖,这就导致在战乱年代,一介平民,骤然登上高位的人,有非常多的例子,朱元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介最为底层的平民,甚至还当过乞丐,最后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一朝天子,这样的人生,或许也就只能发生在中国这片不太重视出生的土地上了。

    把问题再绕回来,战争是动荡的,而公布如今朝堂之上的局势,则会让本来太平的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这是皇帝和宰相文臣集团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两方争斗,谁都不希望自己是鹬蚌,让别人成为渔翁,所以这种事情自然是要绝对保密的,在百姓看来,他们所知道的,其实就是有关新大陆政治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争议而已。

    而在这个问题上,徐家显然有两种声音,徐清不支持改革,认为如今的制度是对于新大陆更为有利的制度,应该让它继续发展下去,而徐安则认为应该支持改革,废除如今新大陆如今的制度,而采用宋朝本土的制度来对新大陆加以管理,因为意见不合,所以双方发生了争吵,然后徐清宣布,把徐安扫地出门,驱逐出徐家了。

    老百姓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极为诧异的,站在他们的角度,这仅仅只是意见之争而已,根本没有上升到需要断绝父子关系的程度,毕竟仅仅只是政见而已,又何必做这样的事情,很多人甚至开始私底下猜测两人之间是不是发生了其他的事情,当然,没有人会往朝廷争斗这个方向去想,而是往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向去想。

    比如说徐安偷了父亲的情人之类的方向,虽然徐清为官一向刚正不阿,在私生活上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在老百姓心中,对于大官的印象难免就是三妻四妾的,即便是徐清这样的人,也不能免俗,好像不三妻四妾就不能显示出身为宰辅的权势之盛来似得,反正小道消息是此起彼伏,仅仅一天的时间,便编出了无数的八卦出来,甚至还有人动作快,都编好了段子,等到各地茶馆一开张就立刻就着报纸讲起来了,活灵活现,好像他真看见了徐清和徐安吵架似得。

    这报纸发布声明的第一天,就在这样的玩笑声中结束了,这个时候,显然除了八卦的欲望之外,并没有人把他太当做一回事,只是最多嚼舌根,骂一骂徐安说他是个孽子而已,但骂的人也不多,毕竟是因为政见不合才导致的父子关系断绝,不像一些其他的理由,触犯人伦之类的事情,老百姓的忍受度还是够高的。

    而这也是徐清所希望的,对于徐安做出的决定,徐清不太能够接受的,但徐安终究是自己的孩子,若是徐王氏这个母亲到他家门口一跪,那徐安的名声可就真的臭了,在这个官场上,名声对于一位官员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比徐清更加清楚,所以尽管徐安不听自己的话,但徐清还是心软了,最后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划清界限给百官来看,也是无可奈何中的最优选择了。

    当徐安看到今天早上的报纸时,神情也总有些低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徐安做出了这个选择也无从偏薄,他也一直告诉自己没错,可看着上面父亲写下的话语,徐安还是忍不住流下泪来,政见不合而断绝父子关系,父亲,您这是尽了最大的能力保护我啊,徐安并不笨,自然能够明白徐清的良苦用心,这一顿饭,徐安再也没有吃下去,只是跪在地上,向着徐府的方向拜了拜,有丫鬟走过,见到老爷如此,心中也是惊讶,徐安一向冷漠,对于下人也同样如此,如今却泪流满面,这让整个徐家的气氛都变得不怎么好了起来。

    这第一天便就在各方的讨论中结束了,就当众人以为事情该结束的时候,但紧接着更让人咋舌的事情就发生了,那就是从第二天开始,登报要求断绝父子关系的人,整整占了汴京四大城市报纸的版面,统计下来,全部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员,断绝父子关系着,多达一百五十多人!

    整个大宋朝立即被这个消息,惊讶的掉了一地的下巴。

    (本章完)
………………………………

第501章 501。误会了

    这个消息无疑震动了整个汴京城,这些人可都不是普通人,而是真正可以主宰黎民百姓命运的官僚,是统治阶层的一员,这个时候竟然集体宣布与自己至少一位儿子断绝父子关系,这当然不可能仅仅用政见不合来解释,虽然报纸上写的都是政见不合,但是老百姓也不是傻子,在这种状态下,又哪里会相信这些话呢。

    一时之间流言也是越传越邪乎了,有的人说是不是朝堂之上有什么变动了,至于有什么变动,却没有人知道,毕竟什么样的变动能够造成这么多人跟自己的孩子断绝关系,凭借他们的脑子也确实很难想象出来,只能做出一些不靠谱的猜测,甚至还有人觉得是朝廷出现了动荡,反正各种各样的谣言此起彼伏,一瞬间便占领了人民的业余空闲时间,几乎所有人一见面,聊得便也是这样一件事。

    当徐清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惊讶,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这些人之所以要跟自己的孩子断绝关系,无外乎是两种可能而已,第一种是为了表忠心,既然自己都把政见不合的儿子给驱除了自己的家庭,那么作为自己的战友,自然也要用同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于官僚集团,或者说对徐清个人的忠诚,所以这些人也在第一时间将家族中,不同意这种方法的人赶了出去,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人占据绝大多数。

    毕竟这一次的政治斗争,不仅仅是臣子之间的斗争,而是涉及到未来皇权与相权到底谁大谁小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官员都不可能绕开的,甚至是涉及到他们生死的,所有人中,绝对不能有半点不可靠的意思存在,尤其是他们这些三品以上,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人,就更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闪失,而断绝父子关系,在这个时代,无疑是表明心迹最好的手段,相当于是铁面无私,大义灭亲了。

    至于第二种可能么,就是给自己找后路了,在这些人的眼中,徐清把徐安驱逐出自己的家族,并不是想要确立自己的意志以及给官僚集团一个交代,而是为了把自己的家族分割成两个部分,然后分别安插在皇帝和自己这一边,这样一来,无论谁赢了,最后徐家都会掌握着巨大的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