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淡为官-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叫中国的皇权思想,早已经是根深蒂固,皇帝的话语对于许多百姓来说,跟神明的话也没什么区别了,尤其是随着工业运动的大成功,皇帝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然跟圣人差不多了,再加上老百姓自古以来的习惯,就是听从皇帝的命令,百官也只是代皇权执政而已,归功到底,权利还是属于皇帝的,根本没有什么主权在民的想法,自然也就别提反对的基础了。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三观还处于封建时代的三观,所以妄图希望他们去理解君主立宪制度,是很难的,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这个土壤,千百年来,皇帝大权独揽,早已经让人们习惯了,现在想要让他们改,自然是不可能的,而没有民众的支持,再加上赵昕的所作所为也确实没有逾越的地方,所以徐清即便心中不满,也没有任何的办法,只能看着赵昕自己组建自己的军队。

    不过还好,赵昕虽然有钱,但奈何皇室的开销也不小,除了自己的宫中花销之外,还有逢年过节送给官员们礼品,以及自己家的喜事也都是需要给钱的,这些都是皇帝自己出,所以每年能够结余的钱,大概也就四五十亿贯左右的钱,这些钱看起来很多,但想要养军队可也养不了多少。

    如今的军队一个士兵一个月大概就是二十贯左右,军官则是六十贯,到年终则还要有年终奖,大概相当于四个月左右的工资,一年算下来,一支百人队,大概就需要七十万贯左右,这还仅仅只是工资而已,若是武装水平与禁军平齐,一支百人队大概就需要一百三十万贯左右,四五十亿左右的钱,能够武装起来的部队,也不过二三十万而已。

    当然,赵昕也不可能立刻武装起二三十万的部队,毕竟朝廷也不会让他那么干,朝廷的部队已经很多了,再多出二三十万的军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在汴京城的周围,安插上二三十万的军队,这会给徐清所率领的朝廷带来巨大的威胁,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赵昕虽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他毕竟天下表率,所以对于群臣的物议也必须要有所衡量,不然若是一意孤行,朝廷也有朝廷的办法,让他的这支军队离心离德,所以最终经过商议,羽林军的规模被规定为十五万人,驻扎在汴京城西侧,与裴德衍所率领的禁军遥遥相对,互为掣肘。

    这样的安排,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妥协,虽然看上去汴京城周围的军队变多了,但局势却也算是稳定住了,起码在军队面前,双方都更加倾向于和平的去谈,而不是发动什么宫廷政变,或者朝廷政变之类的事情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但汴京城周围这总计七十万的大军着实让人烦恼,毕竟这支军队常驻在汴京城周围,除了他们自己之外,军人家属自然也要靠近过来,一个人娶一个老婆便又是七十万人,若是他们生的孩子再算上,就算一户人家生三个,那就是二百一十万,加在一起就是三百五十万人。

    这对于本来就人口拥堵的汴京城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人口超过千万显然也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了,面对这样的状况,高层建筑也只能不停的修建,城区的面积也不停的扩张,吞噬这周围的农田,地铁线路在地底不停的穿梭,从最开始的一条,开始慢慢变成三条,五条,到如今即将开通的第七条和第八条。

    但对于汴京城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人口依旧再以飞速增长着,整个汴京城中的农田比例已经下降到只剩下百分之五十左右,也就是说汴京城,开封府行政区范围内,百分之五十的土地都变成了城市,这可都是平原,看来像日本东京那样,建成一个巨大无比的都市群也是指日可待了。

    (本章完)
………………………………

576

    这样的城市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相比起种地,用来建设城市无疑是更加适合的,唯一的担心就是粮食不足的问题,但对于宋朝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凭借着化肥提高的产能,在宋朝本土人口超过四亿之前,并不会造成粮食短缺的问题,而如今宋朝的人口才一亿而已,即便是随着环境和医疗条件的提高,导致未来五十年内都将是生育儿童的**,对于徐清来说,也足足还需要大概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才会到需要紧张粮食的地步。

    而到了那个时候,世界其余地区也应该普及了化肥的使用,凭借着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武力,从国外进口粮食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毕竟宋朝是第一大国,起码在未来接近两百年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并且在两百年之后,只要宋朝的统治者脑子不出大问题,就算总是出小问题,也不会影响到宋朝的统治地位。

    纵然当不了第一,也能维持发达国家的体面,就像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列强,原本每一个都是世界的一极,而现在即便被美国取代了自身的地位,但依旧可以维持住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这就是时代的积累,虽然每年的增量被其他国家所赶超,但是百年来的积累,让他们依旧可以比许多国家过得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是根本,工业则是基石,两个何在一起就是基本。

    但归根到底,工业始终是要比农业重要得多了,只要你的工业够强大,就可以造出无可匹敌的武器,而凭借这些武器,即便本土不生产一粒粮食,又有谁敢不卖给你呢,就像当年的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人口也是爆发性增长,从原本的五百万人口一路飙升到十九世纪末,接近五千万的人口,英伦本土也无法供养这么多的人口,因为那只是一个岛,面积狭小,且大多数土地都是丘陵和山地,就跟日本一样,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平原,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的人。

    但作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从来没有因为粮食而发愁过,唯一一次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几乎饿死整个爱尔兰接近一百万的人,还有上百万人逃离本土,前往美国求生,最终整个爱尔兰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损失,称得上是列强之中,为数不多的粮食问题最为严重的一次了。

    但是爱尔兰大饥荒其实跟英国的实力并没有什么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次大饥荒,主要原因是英国根本没有把爱尔兰当做本土来看待,而是当做了殖民地,对于爱尔兰出现的饥荒问题置若罔闻,根本就不管不顾,甚至就连那些人道主义援助的物资,都对此进行阻拦,完全是在屠杀爱尔兰人。

    当时的奥斯曼苏丹阿普杜莫西德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立即宣布他以人道主义的名义向爱尔兰再去捐献一万英镑作为资金,来买一些粮食给爱尔兰人民,让他们可以稍微吃到一点东西,当时的一万英镑可比中国的银子都要值钱,差不多五两银子才能换一枚英镑,这样一笔钱对于人道主义来说,已经是不少了。

    但当时英国的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在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却写信给苏丹,告诉他只需要捐款一千英镑就可以了,因为女王本人才不过捐款两千英镑,苏丹的捐款超过了她,自然引起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不满,苏丹听到这个要求之后也是觉得匪夷所思,毕竟同为英伦三岛的人民,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早已经超过了五十年的时间,任何外人看来,爱尔兰人已经跟苏格兰人,威尔士人一样,成为了帝国的核心民族才对,却没想到英国人压根就没看得起爱尔兰人,而是继续把他们当成殖民地人民来看待。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但迫于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威望,奥斯曼苏丹最后也只能接受了维多利亚女王非人般的要求,但在此之后,有私自购买了三船粮食,用来支援爱尔兰人的饥荒问题,除此之外,美国的印第安部落乔克托部族也筹集了七百五十美元捐款给了爱尔兰人民,可以想象,当时的爱尔兰人到底有多么的悲惨了。

    而这甚至还给美国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为本土无法生存,所以大量的爱尔兰人只能选择移民,而当时能够移民的国家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选项,首先欧洲国家是不用想了,毕竟这些国家是没有胆子收留英国殖民地百姓的,这等于是直接挑战英国人在全世界的权威,至于那些殖民地地区也更是不可能的了,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如今世界上的热门移民国家,在爱尔兰的名单上更是不可能存在,毕竟这个时候,这些国家还是控制在英国人手里的,逃到这些地方,面对的将是英国人继续的奴役,所以当时他们的选择只能是美国人。

    上百万的爱尔兰人背井离乡来到美国,这对于当时人口不足一千万的美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劳动力,这些爱尔兰人因为没有什么文化,一开始只能从事最低贱的工作,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人口慢慢增加,最终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实力,如今的美国,爱尔兰裔大概有五千万人左右,是美国重要的政治力量,美国的所有总统中,几乎有一半以上拥有爱尔兰血统,这就是爱尔兰在美国的影响力,可谁又能想到,这都是源自于一起巨大的灾荒的,在当时,对于爱尔兰人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了。

    而除此之外,列强的本土几乎从来没有见到过大规模的饥荒,其主要原因便是他们的手中握有枪炮,他们可以随时从自己的殖民地上掠夺走自己所需要的物资,这个过程可以用钱,也可以用战争,不一而足,但总之是不会有粮食这个问题的。

    就像后世的日本也同样是如此,日本本土因为地缘的关系,土地狭小,平原稀少,根本无法开展大规模的机械化养殖,只能搞精工细作,但即便是如此,日本的粮食产量也并不高,毕竟他们的土地有限,即便是再用功,也不可能提高太大的产量,所以整个日本,几乎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是一个极度缺乏粮食的国家,但靠着强大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日本愣是通过这些进口,维持住了自己上亿人口规模的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当然,与宋朝不同的是,日本依旧不是那个世界的最强者,所以为了从外部购买到粮食,他就必须要考虑清楚国际上的局势和状况,这也是他为什么必须要和世界的最强者联手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原因,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凭借着北美五大湖和中部广袤的平原地区,美国可以完全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块上帝赐予的肥沃之地,这就让美国几乎获得了世界上最多的粮食,而美国的人口才不过三亿多一点而已。

    所以大量的粮食得以出口,这些粮食是无数国家的命脉,也是美国霸权的保证,但对于宋朝来说,这就很困难了,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口大国,而国内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土地是丘陵,这两样直接导致中国只有可能出现粮食紧缺,而绝对不可能有粮食多到吃不完要拿去卖的地步,这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不可能的。

    两个国家的情况不同,自然思考的方式也就不同了,首先便是凭借着高人口的数量,宋朝完全可以把那些殖民地通过租界慢慢同化成为宋朝的本土,或者干脆就变成一个汉人国家,就像当年英国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做的那样,建立起了一个个的类似英国的国家。

    而宋朝的人口要远远超过了英国,自然能够同化的国家也就更多了,首先便是南洋的一票国家,这些都是非常容易同化的了,毕竟这些地方从唐朝开始便有移民定居,里面本就充斥着大量的汉族,而当地人对于汉人的文化也并不陌生,许多人甚至也会写汉字,这些无疑是非常好同化的,而非洲则是第二个好同化的地方了。

    因为这里的文明并不深厚,虽然说有古代埃及这样的古老文明,但毕竟已经逝去了,而整个撒哈拉以南的地区,更是非常的蛮荒,许多种族依旧以部落的形式维持着生存,人口也并不多,大多数一个殖民地下也不过两三百万人口,其中很多还不跟人类进行任何的接触,在这种状况下,想要同化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就算同化不了,赶尽杀绝这一点,宋朝完全做得到,当年欧洲在美洲采取种族屠杀,最终将整个印第安种族几乎屠戮殆尽,但在非洲却没有那么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非洲跟欧洲人有一定的联系,在他们看来,欧洲相比起印第安人来说,还更像人一点,所以最终非常逃过一劫,虽然过得也非常惨,但好歹现在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不像印第安人,只能活在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给他们划出的自留地里面,他们明明是土地的主人,如今却像是这片土地上的珍稀物种一般,提到印第安人,人们第一想到的便是古老,落后,神秘,并不会把他们和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联系到一起。

    而人们想到美国,第一个想到的有可能是百事可乐,肯德基,好莱坞,超级英雄,无敌舰队,也绝对不可能是印第安人,在美国,这些人是被边缘化的,与此相比,非洲人依旧能够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无疑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

    而宋朝却不同,对于这些非洲人,宋朝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毕竟从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接触,不像南洋,日本和高丽还有中亚、南亚地区,自古以来便有着经贸往来,对于这些地方都有着一定的了解,而一个人了解另一方越多,便会慢慢开始越把他们当人看,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如果你在新闻上看到地震死了十万人,你不会有任何的触动,但如果告诉你死的是中国人,再冷血的人,最起码也会关注一下这件事情,而不是无动于衷。

    而若是告诉你,你认识的人死在了这场地震中,你就会感到难过,而如果告诉你,是你的父母死在了这场地震中,你甚至有可能崩溃,这就是人性,人往往会对自己越熟悉的东西感到贴近,而对于那些遥远的东西经常性的忽视,所以对于非洲人,宋朝人是没有什么感情的,而宋朝也不像欧洲人,因为人口的缺少,所以在开发美洲的时候,他们需要大量引入非洲人来为他们进行工作。

    这对于宋朝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宋朝的人口本来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欧洲的人口,八千万左右的人口,这对于欧洲来说,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的全部了,在如此庞大的人口之下,宋朝根本就不需要非洲的人口,即便需要,南亚、南洋、日本、高丽这些地方的人口自然更好用。

    毕竟要说起人口,又哪里比南亚的人口更加好用呢,人力资源充沛,同时因为笃信印度教的原因,让他们不会像非洲人一样去反抗宋朝人的统治,既然如此,又何必需要非洲人呢,所以宋朝人对于屠杀非洲人,几乎是没有任何压力的,因为在宋朝人看来,他们没有文明,是野蛮人,不像那些有文明的国度,宋朝始终是会带着一份尊重的,所以最后非洲也必然纳入宋朝的版图,有新大陆和非洲这两块大陆,宋朝的粮食又哪里还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呢?
………………………………

577

    至于起义然后把宋朝的粮食切断,这在徐清看来,着实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毕竟宋朝掌握着巨大的能量,根本不可能在争斗中被击败,且即便是击败了,粮食问题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就像现代的发达国家们,有哪一个会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呢?

    几乎是没有的,看看现代的那些国家,经常出现粮食危机的无外乎是印度,孟加拉,非洲这样的地方,因为他们的工业化水平落后,让他们的耕种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状态,甚至连耕种的文明都没有,如此才导致了非常经常会出现饥荒。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土地被整合在少数人的手里,这些农场主就可以利用大规模的机械耕作来处理粮食,通过工业技术来种植粮食,这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根本,就像现代,袁隆平院士所开发出的嫁接水稻,亩产几乎达到了一千公斤,而这在古代是无法想象的。

    水稻在古代一直不如麦子产出大,所以在贫瘠的古代欧洲,没有人是吃米的,大多数人都是吃麦子种出来的小麦,大麦,用面包来果腹,而在喝酒上,也很少会有米酒或者是烧酒,而是啤酒,啤酒的原料是小麦,所以也可以被称作麦酒,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水稻的生产环境过于苛刻,且产量十分低下,大概每亩只有两百公斤左右。

    而对于环境的要求却非常的苛刻,首先便是要有大量的水,且是活水,这对于常年处于动乱之中的欧洲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是和平的,所以老百姓和朝廷可以修建水渠,管道来帮助农作物的生产,而在欧洲,则不需要这些东西,这也是欧洲为什么没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因为他没有这个必要。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中国北方人吃麦子,而南方人吃水稻的原因,大抵也跟水稻有关系,因为水稻过于娇贵,所以必须保持政治环境的稳定,战乱自然就不能经常爆发,不然那些水渠都被破坏了,这些水稻自然也种不出来了,而欧洲则不同,麦子相比起水稻来说,对于环境并没有那么的苛刻,亩产量也比较大,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都是吃小麦、大麦的,而只有像中国、日本、朝鲜、印度这样的地方才会吃水稻之类的食物,其他地区是非常少的。

    而自古以来产量就非常低下且十分娇贵的水稻,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之下,却能够在亩产量上达到质的飞跃,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与此同时,化肥产业的进步,也让农田拥有了更强大的地力,在古代,一块地是不能长时间耕种的,必须在耕种完之后休息一段时间,用肥料来浇灌他,以此来增加土地的肥力,然后才种下一波的。

    可随着化肥的发明,一块土地已然不需要再通过施肥来进行休息了,且肥料终究是一种过于落后的能源,人吃马嚼,一共才能产出多少的肥料来,最终还是工厂生产才是粮食生产的王道,凭借着化肥,粮食产量增产在未来一定是会越来越多的,如此一来,粮食产量必然是一年比一年高,因为同一块地,产量却增加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专门为农业生产所研发的机器也慢慢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原本插秧得老百姓弯下腰一根根的慢慢插,而现在有了插秧机之后,就可以开着机器直接开始工作了,等到收割的时候,也只需要通过机器就行了,这将极大的缓解人力,同时开拓更多的土地来提供耕种,以后等飞机发明出来,还可以直接用飞机来播撒农药,到那个时候,一块上千公顷的土地,或许只需要五六个人就能够次弄好了也说不定。

    这就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科技的进步也能让原本不能耕种的土地也种上地,就像现在的中国,原本的盐碱地是根本无法种地的,而现在随着水稻技术的提高,如今盐碱地也可以种地了,甚至连海水、沙漠都可以种地,大片的沙漠变成森林,树丛和果园,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而把这些土地应用起来,人类根本不会在五百年内缺少任何的粮食,至于五百年后,徐清并不觉得人类会没有出息到在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离开地球,面对广阔的星辰大海,那将是人类永无止境的繁衍生息之所,到了那个时候,也就根本不用发愁粮食的问题了。

    所以对于汴京周围的良田被城市化,徐清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担心的情绪,城市规模要发展,只有如此,才可以把人口聚拢起来,虽然他很讨厌大规模的都市,但事实证明,这或许才是人类最终的道路,不然人口流散在城镇之中,一来不方便进行管理,二来不容易产生规模性的产业,宋朝不是小国家,国家发展依靠也不是一个个的小产业,小作坊,这是古代经济。

    在古代,很多小镇得到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小镇更加适合发展,那里人力便宜,而老板雇佣的人无外乎几十个而已,或者只单单是自己家的亲戚也可以,在这种状况下,自然是城镇发展更加适合,但对于工业化时代来说,绝不可能仅仅依靠工业小作坊就可以了,虽然一台机器也能进行生产,但国家的经济支撑,必然是依靠大规模的工厂的,这些工厂动辄上千人,多达上万人,小城镇是根本无法应付的,所以城市化,无疑是最终的道路。

    但即便是集群式的城镇,摆在徐清面前的也有两条道路,第一条就是大规模的高楼大厦为主,以此来节约土地,从而让城市的面积减小,以保证耕地的面积,第二条则是像日本和柏林一样,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给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整个城市大面积采用平房来搭建,扩大城市面积,以此来缓解城市内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这两种方向上,徐清显然更加喜欢后者一些。

    倒不是前者不好,而是相比起前者来说,后者对于城市的未来要更加有利一些,生活在现代都市,环境的污染,城市道路的拥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