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4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计其数,你只是活在了一个好时代而已。”
“怎么会,难道朝廷不派人来救我们吗?”小孩儿天真的问道,老爷爷哼了一声说道:“救我们?怎么救,先不说以前那些当官的会不会救我们,便是他们想救,粮食从哪里来,军队从哪里来,小子,我可告诉你,你是活在好时代了,不然啊,咱们这一场水灾,家破人亡,你最好的结局,就是去别人家里卖身当一个奴才,而不是现在还在这里吃着面,跟我这个老人家辩论。”
两人的交流无疑是无果的,小孩儿根本无法理解自己爷爷的想法,这正是因为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老人家的时代,天灾就是要死人的,且是死很多人,一个水灾,家破人亡,全家死光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情,而是经常发生的再过普通的事情了。
至于易子而食吃观音土,更是司空见惯,人们往往会将方圆上千里所有能够吃的东西全部塞进自己的肚子,到最后实在没得吃了,便是自己的孩子也会拿来交换食物,而那些被卖给大户人家的姑娘小子,甚至可以用幸运来形容,虽然他们接下来的一辈子要给别人做牛做马,甚至也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死在主人家的手里,但他们起码在天灾中活下来,在那样一个农业社会,国家对于天灾的抗衡能力是非常弱的。
只要碰到稍微大一点的天灾,国家便难以进行掌控,从而只能放任自流,若是还算清明的王朝,还能够通过赈灾手段,保证人民群众灾后的重建,但若是碰到一个王朝的末期,那便是连救灾款都拿不出来,农民不仅仅要承受天灾的痛苦,还要面对人祸的巨大灾难,甚至人祸的死亡人口会更加的多。
商人哄抬物价,各地方的府衙为了保证自己城市的治安,就把灾民们挡在城墙之外,让他们自生自灭,最终导致国家分崩离析,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历史上数不胜数,老爷爷显然也是当年一场水灾的幸存者,因此在碰到这一次水灾的时候,他的心里也害怕极了,古老的记忆虽然并不常常出现,但却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
他甚至都想过干脆就不要逃了,反正自己也是一把年纪的人,活够了,还不如把生的机会让给孩子们,让他们能够活下去,所以当救援队来到自己家的时候,老人家放弃了救援,最后是在救援队的强拉硬拽才来到了安全地。
让他没有想到是,在这片安全区里,不仅仅每天会有朝廷的粮食给他们填饱肚子,还会有救援队给他们送来帐篷和换洗用的衣服,以及床被,甚至还有饮用水和洗澡水来让他们清洗自己身上的尘埃,这哪里是逃难会有的日子,除此之外,还会有医生来给他们检查身体,以保证他们不被疾病所感染。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老爷爷觉得十分不真实,这真的是天灾该有的样子么,许多上了岁数的人,都有与老爷爷同样的体验,而很多人,也在面对着来自于子孙的诘问,而他们往往是哑口无言,同时对于这个国家,也有了新的认可。
在以前,他们只觉得国家跟他们没有太多的关系,他们需要向天子缴税,而天子不会给他们任何的保证,天子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遥远的存在,便是连地方上的府衙,也距离他们十分遥远。
………………………………
901
而现在,他们却能够切身体会到朝廷给他们带来的帮助,他们不用再易子而食,不用在把自己的孩子卖给富人家为奴为婢,这无疑是巨大的革新与成就,同时对于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面对天灾,当他们看到士兵无畏的救援,看到衙门在不停的给予他们帮助,给他们衣服和吃食,他们必然会对这个国家更加爱戴。
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将会一辈子刻在他们的身上,当然,这一次救援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导致有四万多人死亡,其中包括对于灾难区域通知的不规范。
许多地方因为太过于仓促的缘故,很多村庄根本就没有通知到,在划定范围的时候,有一些村庄的遗漏,导致这些村庄全部被水淹没,之后就需要派船只去进行救援,不仅仅浪费时间和人力,同时也十分的危险。
下大雨还好,洪水决堤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十几米高的大水冲下来,便是钢筋混泥土搭成的房子都会倒塌,更何况是这些农村的土坯房,根本没有办法抵挡住这些巨大的洪水,很多村民逃到山上倒还能活,但有些地方根本就是平原,连一个逃跑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淹死在河中。
因此这一次工业运动之后黄河地区的最大水灾,也给了救援部队和系统一个新的警示,既然如今已经有条件进行全面的救援,那么就必须要把这种救援做细来,不能因为以前一场大洪水,上百万人死亡,如今只有四万多人死亡就举天同庆,更应该抓紧训练和对一些问题的防护,以保证各个地方能够死更少的人。
这一次的洪水中,一共有十七个村落没有被通知到,等到洪水退却后,众人来到这些村庄遗址,发现其中赫然还有人被困在其中,显然是被淹死的,这些事情都需要责问当地的官员,但因为这次救水的成功,徐清也不能重罚,只能是重重拿起,轻轻放下而已,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对于全国来说,死亡四万多人,这一次救水无疑是成功的,这么大的天灾,不可能一个人都不死,你不能因为这些工作上的失误而去责罚这些官员,这无疑会打击到地方官员们的积极性,这以后谁还敢治水,所以徐清虽然心中很是愤怒,觉得这些基层的官员,办事马虎,但也只能惩戒几个公务员,摘了他们的帽子,除此之外,他也不能多做什么。
但在之后的总结会议里,徐清严重批评了这种行为,并且表示,若是再遇到天灾,出现一次这种情况,身为长官,就必须要付出同等的代价,削职为民也好,还是打入天牢,自己不会再客气,同时要这些人总结经验,之后拿出一个章程来,遇到天灾之后,各个村落之间该怎么进行通知,以防止遗漏,必须要做好这些工作,不必要的死亡是绝对不能出现问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村落在组织救援队的时候,拖拖拉拉,很多时候甚至军队都已经到了,河道旁边的村落都还没召集好朝廷所需要的人,这也让徐清十分愤怒,这里可是他们的家园,自己的家园都要被淹没了,却始终不见有人来救,一直等到军队出动了,他们这些附近村落的壮汉们,才停止收拾东西,赶来参与救援。
刚开始的时候徐清心中是十分生气的,这些人竟然就这么放弃了自己的家园,连守护都不愿意守护,后来经过了解,他才明白,原来这些村民之所以会这么做,也有自己的苦衷,就像之前那位老爷爷一样,村落中的老一辈,见到洪水之后,立刻便开始组织村庄中的人准备撤退,到附近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去躲避,根本就没有想去保护自己的村庄。
因为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样的大雨和水势,是根本无法阻止的,谁上去也只是找死而已,即便是接受到当地衙门发来的命令,他们大多数也是悍然抗旨,在他们看来,朝廷下达这样的命令,无疑是要送他们去死。
更何况军队会来帮助他们救援,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以往有这样的天灾,这些当兵的当官的,早已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你根本就找不到他们的人,还会来救援,最多就是在洪水退去之后,来他们的地盘上买地,拐卖妇女,这是他们最擅长的,至于救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直到军队出现在河堤上,正在搬运着沙袋,防堵洪水的时候,他们才知道,原来朝廷说的是真的,他们真的派人来救了,这才各个村落,开始选拔壮丁前去帮忙,他们当然热爱自己的家乡,可面对不可能抵抗的天灾人祸时,他们只能放弃,但当朝廷给他们看到一丝丝希望的时候,他们就会全力以赴,即便丢掉生命,也丝毫不在意。
但正因为他们的犹豫,导致军队到来之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援救时间,许多堤防早已经溃烂,依靠沙袋根本无法堵住,不少地方为了让洪水不再继续蔓延,许多将军下命令,只能让士兵们跳下河道,用身体去挡住奔涌的黄河水,不少人在这过程中殉职,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这些士兵,都是十分优秀的战斗部队出来的,死掉的任何一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黄河,这让徐清十分心痛,但这件事,也确实不能怪这些村民们,他们也害怕,朝廷面对天灾的无能他们造已经领教过,又能够怎么办呢?
所以在此次救灾之后,朝廷便开始建立专门的治河机构,若是洪水再次爆发,便由这些治河机构将附近村庄的人组织起来,率先进行救援,而为了保证他们的组织性,将会派出一些军队,定点驻扎在河道的附近,起到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
只要老百姓看到这些当兵的出现,便知道朝廷不会放弃他们,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是别扭,仿佛当兵的要比老百姓重要似得,但是这些老百姓无疑就是这么想的,要是这一次这些村民能够早一点先去救援,那么许多农田和城市根本不会被淹没,损失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可既然都已经发生了,如今再发出感叹,显然也没什么用,唯有尽力将这些问题好好解决掉,在下一次的灾难之中,可以更加妥善的解决,而除了沿河道的农村之外,城市之中也有许多的问题,比如说下水道疏通的问题。
虽然这么大的水,下水道没有办法将这些水全部排出去十分的正常,但有些地方水都淹到一楼了,这也实在是有些过于糟糕了,在宋朝,大部分的地下水道都是十分狭小的,而经过这一次大雨,徐清下定决定要疏通下水管道,将这些下水管道,修的更加大一些,以容纳更多的水,同时排出城市之中。
而他的这一提法,也得到了整个朝廷出奇一致的同意,因为在这一次的大洪水中,汴梁城作为河南最大的城市,毫无意外遭遇了最大的冲击,整个城市几乎就活生生被泡在水里长达两个礼拜左右的时间,不少建筑地基因此都出现巨大的塌陷,还有一些著名景点在洪水退却之后也是不堪入目,这些都是巨大的灾难。
汴梁城是整个汴京的首都,这里所遭遇的一切,自然格外引得公卿们注意,毕竟他们就住在这里,要是这里爆发了疾病,那他们可就睡直接遭遇危险的那一波人,因此他们自然是要小心翼翼的,对于徐清的计划,他们以前是不同意的,认为这么做没有什么意义,而此刻,他们看到洪水那巨大的灾害之后,终于决定重新修建城市的下水道,以保证下一次汴梁城遭遇水灾的时候,可以稍微好一些,不要像这次一样,整个城市泡在河水里长达两个礼拜的时间,差点连城市都要被淹没了。
这些问题,都是此次处理水灾的大问题,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说地方上官员们行动缓慢,下达指令错乱等等,毕竟许多人在面对水灾的时候,还是用农业时代的那一套做法来解决问题,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显然并不实用,毕竟这已经是工业时代了,自然要换一套方法。
在农业时代,往往是把难民们挡在城墙之外,若是好官会给一些粮食,让他们不至于饿死,而若是一些庸官,贪官的话,则连一丁点粮食都不会给,让他们自生自灭,但在工业时代,生产力发达的当下,仅仅是给一些粮食自然是不够的,这完全不能满足灾民们的需求,所以朝廷必须要下达许多的命令,让他们提供地方上的灾民们足够的,可以保障生活条件的东西,因此这些都花费了巨大的力气。
同时为了让灾民们不闹事,也不要想太多的事情,以工代赈计划自然也开始施行,在古代,因为公共建筑稀少的缘故,所以自然没有什么的以工代赈,只要解决好这些人的吃喝拉撒,这就已经是大慈大悲了,至于这些人未来的生活该怎么解决之类的,根本没有人会去思考。
而如今显然不同,工业时代,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做这些公共建筑的建设,因此这些灾民们自然可以利用起来,他们也可以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工作来赚一笔钱,未来可以用这笔钱再加上国家的辅助款来重建家园,其次也可以解解闷,免得在灾民营地里待得无聊,生出病来。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因此这一套方法也就开始得以使用,可以说这次救灾,整体上来说做的不错,死亡人数控制在一个让所有人都几乎满意的位置,但许多细节尚且有许多的遗漏,问题也很大,需要朝廷一步步去修改,完善,从而确保未来同等级的洪水来临之时,死亡人数要尽可能的继续减少。
四万多人的死亡,上百亿贯的损失,这对于国家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徐清并不希望这样的损失再来一次,而与天灾同时而来的,自然还有政治上的倾轧,作为主管水利的大臣,陈明功这一段时间遭遇的非议可谓是十分巨大,毕竟作为主管水利的宰相,如今洪水滔天,可谓二十年来最大的一场,而河堤多处溃烂,无疑要怪到他的头上。
而陈明功这一方的人自然会陈明功极力辩护,说这次洪灾如此之大,但死亡人数却得以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这无疑是陈明功的功劳,同时黄河之水所流进的地方,许多在陈明功上任以后加固的地方,溃堤的比例都减少了许多,至于那些溃烂的地方,很多陈明功都没来得及修,这些地方的溃烂,不能怪在陈明功的身上。
两派就因为水灾的事情,可谓是你攻我守,战的不亦乐乎,毕竟一个宰相的位置谁不想要,自然是想把陈明功打下来,由自己的人顶替上去,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不过这一场骂战,最后也实在是没什么结果,毕竟这是天灾,人祸的因素少得可怜,大部分的人还是因为天灾而死的,因此陈明功着实是没什么过错,在治水的时候,他也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意见,都让死亡人数得以下降,因此他的位置自然不会动摇。
不过经过这一事,他身上的担子无疑是增加了许多,毕竟若是下一次洪水到来,死亡人数还维持在这个数字,那陈明功可就再也无法解释了,因此这一段时间,陈明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留在京城的,不是在各地勘探地理情况,研究治水方案,就是跟各地的水利工程师们待在一起,研究新的治水方案,可以说是忙的团团转。
说到底,陈明功毕竟还很年轻,面对朝堂上的非议,忍耐不住也是正常的事情,对此徐清也是乐见其成,下属能够拼命工作,这无疑是自己的福气,同时也是国家的福气,不然若是整天按部就班,那这治理河流的事情,恐怕是越拖越慢了。
………………………………
902
陈明功对待水利建设是认真的,这一次洪水的泛滥其实跟他没有太多的关系,毕竟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工程,没有十几年的时间,是很难有真正成效的,而如今开始不过才短短的几年功夫而已,根本算不上是有多么大的成效。
单单是疏通河道,扩建河床就需要花费巨大的力气,更何况是全国河流的梳理和贯通,哪里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徐清并没有责怪陈明功,只是希望他在治理河流问题的时候,可以先思考一下怎么解决灾患问题,而不是先解决经济问题。
这样一来,未来面对水灾的时候,也不会像这一次一样被攻击的这么狠,要知道,权利是会让人迷失掉一切的,徐清可以理解陈明功,可不代表其他人也能够理解陈明功,到时候若是再来一次水患,又造成这么大的损失,那只会对陈明功的政治威望造成极大的打击而已,这一次还能用地方治理不利为借口,若是两三年后再来一次,恐怕就不能如此推脱了,因此在经济和民生上面,还是必须要有些偏颇的。
这一点无疑是违背陈明功想法的,在他看来,经济无疑要优先于民生,因为修理运河的钱并不单单是朝廷再出,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去负责这么大的工程,民间资本的投入才是大头,而他们需要的,就是水利工程为他们带来利益。
比如说让原本的河道可以走更大的船,原本无法行走的水道要进行拓宽,让这些船只得以通过,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陈明功在思考水利工程的时候,不免要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保证他们的投入不会一场空,这样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投入进来,从而让水利工程建设得以持续,不然单单依靠朝廷的投入,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只能一点点慢慢的修,那对于陈明功来说,实在是太慢了。
而这一次的水灾则让陈明功意识到,若是再继续下去,恐怕自己的位置首先就要保不住,因此在徐清找他谈话之后,他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设计理念,把那些既有经济利益又有民生利益的工程率先修建,除此之外,则优先照顾那些民生工程,至于资本这一边,自然就需要他一家一家的去说服,其中的工作无疑是十分让人棘手的,毕竟这些资本可不好对付,他们投了钱,自然就要看到回报。
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可没有特别在意,因此想要说服他们继续出钱,就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功夫去慢慢的说服他们,陈明功的工作无疑是加重的,但这个方向绝对没有错,水利工程首先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这是关键,起码对于朝廷来说就是如此,不能为了经济而放弃民生,这是徐清所不能接受的,而如今陈明功与自己的想法保持一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而最近国家除了北方的水灾之外,西南地方的旱灾也略微有些严重,当然,与北方的大规模水患不同,旱灾并没有那么的严重,只是许多地因为长时间不下雨而陷入干旱而已,经济损失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死亡人口,朝廷在预感到地方有可能颗粒无收之后便已经提前采取措施,要求西南地区的几个粮仓要在最近一段时间补满,从而可以在旱灾发生之后迅速对当地民众进行救援,以保证粮价的稳定。
同时对当地因为受灾而颗粒无收的农民进行保护,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财产不至于受到打击,同时要求银行开放低息贷款,允许农民进行贷款,从而为来年的播种留下底子,这样一来,农民有了希望,也不需要把土地卖出去,自然也就稳定了农村,至于城市之中的粮食,则紧急从其他地方调拨,以稳定物价。
因为旱灾的缘故,所以铁路网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因此粮食的运输也很方便,虽然相比起原本的米价要稍微贵一些,但并没有到消费不起的地步,许多城市里面的住户甚至根本感受不到今年是个旱灾年,只是觉得好久没下去了而已。
所以西南方向的旱灾并没有造成多少的损失,起码人是一个都没死,这就已经是巨大的功德了,毕竟若是放在往年,旱灾可比水灾来的凶猛,水灾好歹还能找到吃的,无论是山林之中,还是河水里面,总归是有吃的,而旱灾可是千里赤地,什么都没有了,因此旱灾往往死亡的人数要更多。
且旱灾会造成难民的流动,其面积也更加广阔,更为可怕的是,旱灾往往会引发农民起义,毕竟没有饭吃的人,必然要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出口,而他们唯一的做法就是造反,因此旱灾在古代无疑是十分可怕的,而这一次,因为朝廷的及时反映,使得当地粮价并没有出现巨大的波动同时农民也得到了安抚,所以并没有出现人员的死亡。
唯一有些问题的就是水的使用上,如今宋朝尚且没有建立起全国系统的水资源调配系统,所以往往一个地区的用水,就是从该地区自行调配的,但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当这个地区的水陷入干旱的时候,水资源严重不够,那么就很难再继续采用水来使用,因此西南地区遇到的最大问题,便是缺水。
朝廷对此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安排一些火车专门运送水给这些受灾地区,但这些水也只限于保证人身体的需求而已,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以及日常用水显然是无法顾及的,这无疑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光是不能洗澡这就让人呢很难忍受。
毕竟这已经不是古代了,尤其是城市中的居民,经受现代化的洗礼,两三天洗一次澡,这已经是城市居民必然要做的日常,不像是在农业社会,便是一个月不洗澡的也十分的多,有些国家甚至一辈子都不洗澡的也很常见,但在工业时代,洗澡保持个人的清洁和卫生,这是普罗大众都知道的知识,而如今因为缺水,只能保障人们日常的喝水,这自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而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无法保证,就带来了大量的失业和经济损失,这也是朝廷需要处理的,这些工人的失业,若是不妥善处理几个月没有收入,必然会对地方造成极大的安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