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秀儿不相信有这么神奇,脱口道:“故弄玄虚!”
刘子秋却摆了摆手,说道:“道信大师确非常人。”
话音未了,便听一人朗声道:“陛下果有识人之明!贫僧来迟,还望陛下恕罪!”
刘子秋转头一看,正是道信,暗道,这家伙倒会借自己的话吹捧自己。不过,看这道信的容貌,竟然与四年前全无二致,也不禁令刘子秋心中感叹,当下颔首道:“数年不见,大师驻颜有术,朕佩服、佩服。”
道信听出刘子秋话语中调侃的味道,却浑如未觉,打了个稽首,道:“陛下,诸位女施主,请移步寺内。”
刘子秋想起当年弘忍和昙宗不许花云进入少林寺的情景,不觉一愣,说道:“朕记得寺中有规矩,女子不得入内。”
道信笑对道:“此一时,彼一时。”
刘子秋问道:“何解?”
道信合什道:“佛祖也要食人间香火,贫僧又岂敢阻拦诸位娘娘。”
刘子秋想不到连道信这样的大师也变得势利起来,未免对他好一通鄙视。
却听道信又说道:“陛下现在有举国气运加身,贫僧已经远非陛下敌手,陛下想要的比试,还是免了吧。”
想要找道信再比试一番的心思只有刘子秋自己知道,也一直没有流露出来,却被他道破。刘子秋不禁暗暗咋舌,这家伙果然有些门道,今天倒要好好问问他,自己还能不能再回到后世。
众人在弘忍的带领下穿过寺庙,又来到那处芧庐。四年过去了,这茅庐竟似没有一毫变化,也不知道这师徒二人是怎么做到的。正在刘子秋暗自惊讶的时候,道信朝着高秀儿合什施了一礼,说道:“娘娘生性仁厚,母仪天下,实乃万民之性,还望他日逢变,莫扰本心。”
高秀儿点了点头,却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她性子本就善良,想想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举动,便没有多问。
谢沐雨却按捺不住,施礼道:“大师,不知小女子可有佛缘?”
道信笑道:“何为有缘,陛下早已有解。女施主何须多问。”
谢沐雨想起当日在天音庵中刘子秋对她说过的话,这才彻底恍然。但是想起天音庵,未免要想起那天晚上的经历。虽然刘子秋从来没有提起过,但谢沐雨总是担心王薄的话会对刘子秋有所影响。其实她早就想再对刘子秋解释一番,可是一直不敢。这时候见到道信大师颇有神通,忍不住又问道:“大师,小女子有一件事想告诉陛下,又心存顾虑,还请大师释疑。”
道信摇头道:“陛下胸襟宽广,便是不说,又有何妨。”
刘子秋见这道信大师都快化成了算命先生,不觉好笑,说道:“大师何不替朕的这两位爱妃也看一看。”
道信居然点了点头,真的看了拓跋千玉一眼,说道:“他日若有变故,休怪陛下。”又对穆朵丽说道:“娘娘箭术通灵,他日神弓护国,不让须眉。至于娘娘所求之事,命是有时终须有,随遇而安即可。”
拓跋千玉听了道信的话,神色忽然一黯,只是她原本就信佛,也不敢多问,只是有些闷闷不乐。那穆朵丽心中所求只是想替刘子秋生个孩子,被道信说破心思,却也不知道有还是没有。她和拓跋千玉一样,本信佛之人,同样不敢多问。
刘子秋听他总是提起变故,心中未免不悦,沉声道:“大师既知过去未来,何不明言,朕也可趋吉避凶,护佑天下万民。”
道信叹息一声:“天机不可泄露。”
对于这种神神叼叼的事情,刘子秋原本就介于信和不信之间,忍不住便想证实一下,又问道:“那大师可知朕何日方能归去?”
“既来之,则安之,陛下何言归去?”道信号称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但四年前,他就未能看透刘子秋的来历,如今四年过去,他的道行虽然又深了许多,但还是看不清刘子秋的过去。不过,刘子秋的未来他倒是能够看出一些大概,只是碍于天机,却不敢明言。
不过,当道信看到站在高秀儿身边的刘思要时,却是吃了一惊,因为他看不清这个孩子的未来。好半天,道信方才说道:“他日变故乍起,小皇子或许会有一番造化。陛下的归路,或许便要着落在小皇子身上。贫僧道法有缺,亦不敢妄言。望陛下勿罪!”
周围的人听不懂道信的话,但刘子秋作为当事人,却有些明白。他转头看了儿子一眼,忍不住叹了口气:“听天由命吧。”
这时,昙宗大师忽然走了过来,合什道:“陛下,寺外有人来报,辽西十万火急!”

第32章 死生之地
。5du
听到“辽西”两个字,刘子秋的神情便是一敛。历史上,正是因为杨广三征高丽,造成百姓伤亡无数,从而导致了大隋王朝这个巨大的帝国彻底覆灭。听到辽西十万火急,刘子秋坐不住了,当即起身说道:“道信大师,朝中有事,朕就此别去!”
道信还了一礼:“陛下国事为重,贫僧不敢挽留。”
一行人离了少林寺,刘子秋大手一挥:“牵马来!”
他们来的时候都坐着马车,慢慢吞吞,那只是刘子秋故意拖延时间,现在朝中出了这样的大事,他如何还肯停留?这些随行的侍卫无论男女都是技艺高超的骑士,就连虞世南这把老骨头也能纵马驰骋。
听说骑马,刘思根这小家伙也一脸的兴奋,直奔自己的小马,却被拓跋千玉一把抓住,拎上了自己的马背:“根儿不许胡闹,跟着姨娘。”
众人纷纷上马,唯有谢沐雨满脸为难:“夫君,奴家不会骑马。”
刘子秋伸手轻轻一揽,让她坐在自己身后,沉声道:“抱紧了。”
拓跋千玉嘟起嘴:“早知道我也说不会骑马了。”
高秀儿笑骂道:“你这话也只好骗鬼。”
这半年在外游玩,一家人关系渐近,虽然刘子秋绷着脸,气氛有些紧张,却仍然掩不住那丝温馨。
……
马蹄声声,烟尘滚滚,数百骑席卷而过,很快便将少林寺远远地抛在身后。洛阳乃是东都,守备森严,而且城中禁止纵马。不过,在一刻钟之前,就已经有侍卫赶回来传信。如今,从洛阳南门直到皇宫的这条道路都已经戒严,沿街站满了顶盔贯甲的武士,任何人不得通行。
一般情况下,刘子秋十分反对这种扰民之举,但事急从权,为了早一点赶回宫中,他也只能委屈一下城里的百姓。这种事情十分罕见,百姓们颇多好奇,一个个翘首张望,议论纷纷,各种猜测之声不绝于耳。不过,慑于两边武士的威严,倒也没有人敢拥挤、推掇,秩序还算不错。
没多久,一队骑士出现在洛阳外郭的南门,从他们面前呼啸而过,很快便消失了踪影。戒严随之解除,大街又恢复了车水马龙,一片热闹景象。只是一些年长些的百姓暗暗嘀咕:“多少年没有见过这般动静了,肯定要有大事发生。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该多买些米面了。”
刘子秋却没想到,他只是为了节约一点时间,居然令洛阳城中的粮价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波动。
当然,这种波动幅度并不大,负责监视市场动态的户部官员很快发现情况,及时调集了一批粮食投入市场,迅速平息了这次风波。这也是刘子秋坚持放权所带来的好处。以往遇到这种事情,需要层层上报,直至皇上审议之后,降下旨意,才可以采取措施。却不知这样一来,已经延误了处理问题的最好时机。现在刘子秋把权力大量下放,在一定范围内,户部官员可以直接动用仓储稳定市场,间接地也就稳定了民心。
宫门外,魏征、李靖已经带着一众文武守候在那里。不等刘子秋跳下马,众人便一齐施礼:“臣等叩见陛下!”
大汉王朝已经废除了叩拜礼,不过,这些官员为了表示对刘子秋的尊敬,依然深深地欠下身子。魏征更是语带哽咽:“陛下,你总算回来了!”
刘子秋先把谢沐雨放下去,这才一跃而下,拱了拱手,道:“走,进宫内说话。”
皇宫内礼仪繁琐,刘子秋很不喜欢,无论是面对家人还是臣属,都表现得十分随意,他几乎是拉着魏征的手便朝里走去。半年不见,魏征仿佛苍老了许多。确实,刘子秋把整个国家都甩给了他,这份压力可想而知。过去,他为了国事也会殚精竭虑,不过最终的决策都是由刘子秋作出,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如今每一条政令几乎都是经他的手传下去的,这种感觉完全不同,他真正有了一种自己每一天如履薄冰的想法。
“陛下,你回来就好了。这些都是近半年来臣处理事务的记录,还请陛下审阅。”进了大殿,魏征指了指摆在龙案旁边厚厚的一摞卷册,整个人都好像轻松了许多,就像卸下了一副重担。
“魏先生办事,朕放心,就不用看了。来人,将这些卷册全部收入崇文殿,归档备查即可。”刘子秋挥了挥手,就让内侍把这些卷册搬走了,根本没有翻动一下,只是略略定了定神,便问道,“说吧,辽西是怎么回事?”
军事方面是由李靖负责的,听到刘子秋的问话,他赶紧躬身道:“陛下,高丽犯我辽西,攻破怀远镇,杀我戍边军民三千余人。事关重大,臣不敢自专,特使人报与陛下。”
刘子秋点了点头,又问道:“高丽贼子,如今安在?”
李靖说道:“高丽大军盘踞怀远不去,似有进犯燕城之意。若是燕城被破,则辽西全境陷落,辽东将成孤地。臣见情势危急,已经自作主张,调尉迟将军率两支万人队前往救援。”
救兵如救火,要是等刘子秋回到洛阳再作决策,恐怕局势早就无可收拾了。虽然对于兵权,刘子秋一直控制得很严,但也要看具体场合,因此对李靖的举动,刘子秋非但没有责备,而且轻轻点了点头:“大哥做得很好。”又道:“取辽西地图来。”
李靖知道刘子秋的习惯,早有准备,朝殿外挥了挥手,便有几名侍卫大步走了进来,抬着一只大沙盘和一幅地图。
在大汉军是,沙盘早已得到普及,但也只限于目前探明的一些区域,像这种牵涉到境外的情况,还需要辅以普通地图。从这一点来看,也说明李靖考虑问题颇为周到细致。
沙盘所示的只是辽西三郡的地形地貌、城池以及汉军的兵力部署,地图上的范围却要大得多。刘子秋并没有过多地关注那只沙盘,而是盯着地图深思良久。
辽西道是大汉王朝最东北方向的一块领土,西南紧邻着河北道。在辽西道在西、北两个方向,都是游牧部落的领地。
西面属于奚族,北面属于契丹族,各自的势力范围在地图上都标得清清楚楚,足见兵部事先也做过一些工作。在契丹以西,还有一块草场是属于霫族,所占领地与契丹相近。这三个游牧民族实力不强,就连在今后的历史上曾经攻占燕云十六州的契丹,此时也不过刚刚兴起而已。
这三个民族都是**厥的附庸,如今在刘子秋的打压下,**厥一分为二,实力也大不如前,这三个民族也渐渐摆脱了**厥的控制,隐隐有些即将崛起的味道。
辽西道的南边是大海,刘子秋知道那里就是后世的辽东湾。在辽西道和契丹领地的东边,就是高丽国的地盘。其实,高丽国并不是后来的朝鲜,而是华夏东北土地上一个叫做高句丽的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国家。只不过后来他们借助唐朝的力量,先后攻占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和百济这两个国家,统一了朝鲜半岛,这才成为那里的统治者。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这时候的高丽横跨鸭绿江两岸,最南边的抵达了汉城。此汉城非彼汉城,只是平壤以南百里的一座小城。再往南,则是新罗和百济的势力范围。
在契丹、霫和高丽的北部,还有另外两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室韦和靺鞨。这两个游牧民族,每一个所控制的势力范围都几乎相当辽西三郡、霫、奚、契丹、高丽、新罗和百济的总和。当然,这个规模和大汉王朝比起来仍然十分渺小。如今的大汉王朝,已经连漠北和西域都已经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
半晌以后,刘子秋方才指了指地图,问道:“这些游牧民族是什么态度?”
柳郁拱手道:“陛下,侵犯辽西的乃是高丽,与这些游牧民族何干?”
在河西的时候,柳随、姜彧二人就是参军。别看他们两个在军中名声不显,但却是最早支持刘子秋的元老之一。如今刘子秋坐稳了江山,也没有亏待他和姜彧二人,给他们一个高级参议的闲职,正三品衔。由于长期帮助刘子秋出谋划策,柳郁对刘子秋的一些手段和策略非常熟悉。过去作战,刘子秋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谁惹他,他就打谁,根本不会看周围人的脸色。如今面对一个小小的高丽,刘子秋却如此谨慎,这让柳郁非常不解。
刘子秋却知道,如果不是他穿越而来,按照本来的历史发民,杨广的百万大军都将折在平壤城下,他又怎能不慎?看了众文武一眼。刘子秋缓缓说道:“你们可别小瞧了那些游牧民族,若是朕的大军一路凯歌,他们或许会老老实实地牧马放羊,若是朕的兵马一朝失利,他们绝对会趁火打劫!”
说到这里,刘子秋用手在地图上轻轻一点:“辽西三郡地势狭窄,这些游牧民族若有歹意,随便两下,就可以截断我大军的后路或者补给!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第33章 意外的考生
。5du
一句简简单单的“死生之地”,足以说明刘子秋对整个辽东的重视程度。这种重视程度,甚至在他突入漠北的时候都没有出现过。因为刘子秋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杨广百万大军征高丽,最后活着回来的只有几千人。因此辽东是真正的死生之地,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刚刚安定下来的大汉王朝伤筋动骨。
李靖沉吟道:“陛下的意思是先交好周边诸部,然后再收复怀远?”
远交近攻,也是对外作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策略,李靖有些想法也不奇怪。刘子秋却摆了摆手,道:“敢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朕之所以要慎重起见,只是不想令我大汉子弟徒增伤亡。但不管怎么说,我大汉的土地都不能容许蛮夷染指,怀远必须收复。秦叔宝、罗士信,你二人在我朝尚未产过战功,朕便将这个机会交给你们。”
秦叔宝、罗士信二人大喜,连忙拱手说道:“末将得令!”
刘子秋又叮嘱道:“此去辽西,收复怀远即可,不得贪功冒进!”
……
杨广当政的时候,已经开凿了从洛阳通往渔阳的永济渠。渔阳过去便是卢龙,而卢龙离山海关不过数十里之遥,出了关就是柳城郡的地界。有了永济渠,无论是运兵还是运粮都会方便许多。当初杨广遗留下许多龙舟,刘子秋并不需要这些东西,早就下令将这些龙舟改造成运输船,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前些日子,尉迟恭已经率领两万大军增援辽西,按照行程计算,应该已经抵达了燕城。如今,秦叔宝、罗士信又各引两万军马出发,有这六万大军,要想收复一座小小的县城并非难事。这也不是刘子秋托大,毕竟怀远县在大汉境内,属于主场作战,可以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支援。
果然,半个月以后,从辽西传来捷报。三路大军一到,高丽兵马已经退出怀远,撤往了乌骨城。大军在修复了怀远城墙,又派兵驻守之后,不日将会班师回返洛阳。
……
边境危机暂解,刘子秋并没有掉以轻心,他召集众将计议,问道:“高丽究竟是从何时起,占据了这么一大片土地的?”
确实,从地图上看,高丽的领土有一半在鸭绿江以西,这让来自后世,习惯于以鸭绿江为界的刘子秋感觉很不舒服。
回到洛阳以后,虞世南并没有闲着,他从崇文殿浩如烟海的典册中翻出了晋初的地图,指了指东北一角,说道:“陛下请看,在晋以前,这里都属于辽东郡管辖,就连平壤城周边一带也是分别属于乐浪郡和带方郡管辖。后逢晋乱,高句丽趁机起兵,相继吞并了辽东郡大部、乐浪郡和带方郡。”
刘子秋这才明白朝鲜这片地图的演变,轻轻点了点头,说道:“原来如此。”
李靖素来知道刘子秋是寸土必争的性格,拱手说道:“陛下是要兴兵讨伐高丽,以复晋之故地了?”
刘子秋摇了摇头,说道:“既然这片土地原来就属于我们华夏,我身为华夏一帝,又怎可弃祖宗之地于不顾。但是,这件事却不急在一时,大可以从长计议。”
顿了顿,刘子秋又说道:“晋失其地久矣,那里的山川地理有谁熟悉?气候变化有谁知晓?行军之事,需谋定而后动!”
……
这一番计议以后,朝廷表面上对辽东逐渐放松了下来,但是暗地里却组织了数百支斥候,以商队为掩护,深入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奚、霫、契丹、靺鞨、室韦等游牧民族的领地,收集人文、地理、气候等各方面的情报。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情报并不涉及军事,所以收集情报的那些商队,也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怀疑,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
不过,进入十月的大汉王朝并没有平静下来,相反却变得异常热闹,因为有两件大事即将举行。
第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就是刘子秋谋划多时的科举考试,这也是国家的抡才大典,能否成功举办,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从年初开始,以魏征为首的内阁就开始筹备这件大事。
和杨广时代进行的科举不同,刘子秋不仅将科举分成了文、武、工三科,而且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限定了年龄。只有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这是刘子秋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作出的决定。年龄过小,心智尚未成熟,即使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也难委以事务。而年龄过大,许多方面都已经定型,缺乏可塑性。
除了年龄的限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并不会立刻任命官职,他们还必须进入新成立的太学院学习两年。这两年中,他们会接触很多东西,包括朝廷的一些律法,各部的运作。他们也会轮流到内阁、各部当值,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更主要的是,刘子秋会亲自到太学院授课,向他们灌输一些思想,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比如国家是属于全体大汉百姓的而不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这些内容刘子秋现在并没有透露,因为他知道魏征等人肯定会反对。
因为通过这次科举考试的人员,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入朝为官。这对于大汉的百姓有莫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工科考试,让一些不识字的工匠也看到了希望,因此洛阳城中一时人满为患。
当然,科举考试的重点还是在文科方面,必须自汉以来独尊儒道,已经让国人习惯了由读书人治理天下。所以,大汉王朝的第一次科举,最终给文科设定的名额是三百六十人,也就是说,将有三百六十人通过文科考试而成为大汉官员。相较而言,最终通过武科考试的名额只有十六人,通过工科考试的名额只有六人,比文科要少得多。关于名额的分配方案也得到了朝中大多数官员的赞同,毕竟他们自己就是读书人。整个科举自始至终都由内阁在负责运作,刘子秋只是听听他们的汇报,偶尔提点建议,并没有加以干涉。
不过,当所有考生的名单最终报到刘子秋面前的时候,他还是看出一些端倪。曾经的七大世家,只有陇西李家、太原王家派子弟报了名,其他五大世家居然没有一个人参加,这显然是在以实际行动向刘子秋示威。当然,除了这五大世家,其他一些二流、三流世家也是有的派人参加,有的没有派人参加是。像弘农的杨家、长安的上官家、杜家都派了子弟参加,这也是对刘子秋的一种支持。同时也说明世家集团开始出现分裂,对朝廷也是个好事。
江南的谢家自然派了不少子弟参加,他们已经进入了顶级世家的行列,这都得益于刘子秋颁布的那道诏书。如今的谢家已经和刘子秋捆绑在了一起,当然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刘子秋。谢志文、谢志武兄弟更是留在洛阳半年之久,就是为了备战这场科举。唯一让刘子秋意外的是,谢志武居然也报了文科。实际上这也不奇怪,他那几招三脚猫的功夫如果真报武科,落榜的可能性极大。
对于五大世家的一齐缺席,刘子秋并不感到遗憾。相反,刘子秋敢肯定,这五大世家一定会为他们今天的错误决策而后悔。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家,靠的就是权和钱,而且财富也必须有权力来保驾护航。错过了这次科举,也就意味着四年之内,这些世家当中将不会有人进入朝廷为官,因为科举将会每四年才举行一次。四年会发生很多事情,等到四年一过,官员更迭,他们会发现朝中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
但是,刘子秋很快又发现了更令他意外的事情,或者说是更令他意外的考生。
第一个令他意外的考生是洛阳的长孙无忌。曾几何时,他将长孙无忌视为自己的兄弟,两个人也相谈甚欢。然而时过境迁,随着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到江南偷袭他的妻儿,双方再也回不到当年那种感觉了。本来,刘子秋因为长孙无忌年纪尚幼,因而赦免了他。却不曾想到,长孙无忌今年也到了十八岁,报名参加了科举考试。
以长孙无忌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会不会对朝廷忠心耿耿?刘子秋要不要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而更让刘子秋为难的是另一名考生,来自陇西的李建成,李渊的长子。
李渊投降以后,被刘子秋迁出洛阳,送往陇西。不过,以李长山、李长风这对老兄弟的精明,自然不可能接纳李渊一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