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命的核心价值在于你整天思想些什么,与其在镜中抓住青春,不如掌握生命过程的真正美丽!

昏君与罪臣、天怒人怨交相逼仄的朝代,天人俱失,何以为国?历史的不幸,告诉了我们什么?

63。朱元璋拔荆棘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元称帝之后,极力想培养他的长子朱标做为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一直担心身边的文武大臣和元勋宿将将来不好驾驭,甚至仗权欺凌皇帝,便罗织罪名把他们统统杀了。

但他的孩子不解为何要杀这么多人,就诚惶诚恐地问朱元璋。

朱元璋于是丢了一根拔去荆棘的棘杖在地上,叫朱标伸手去捡,朱标很轻易就将棘杖拿了起来。朱元璋正色说道:“如果我不把这棒子上的刺拔掉,你还能拿得这么安稳么?”

朱标懂了,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却没等他老子闭眼就先咽了气。

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不笼罩在阴森的肃杀之中,在一片血雨腥风里,明朝恐怕算得上是杀人最多的王朝。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如果只是战场上的厮杀,倒也无什可议之处;但如果杀的是文武勋臣、知识分子,那王朝里集聚的冤气和怨气,恐怕几代之后也无法消散的。

明朝才子解缙曾上万言书给朱元璋说:“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这是提着脑袋说出的肺腑之言,可惜这样中肯的建言并没能阻止一再兴起的文字狱,单是明初的“三大案”就有十数万人倒在血泊中。

杀、杀、杀!人才杀光了,剩下一些庸才和避隐山林、装疯卖傻的文人和朝臣,明朝的气数其实在开国不久便已经定了。

智慧悟语:以残暴的手段排除异己和巩固权位,最终只会升高敌对的态势。

其实朱元璋拔除的不是荆棘,是橘子上的果纤,是橘中最最营养的部份,这道理还不够简单么?

64。朱元璋“画角吹难”

朱元璋灭了元朝之后,于一三六八年即天子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明为号,等于告诉国人,“明王”在此。

但要当“明王”可不能只有空言,总得有行动才行,这就有创意了。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每天清晨五鼓时分,便派人在宫城的谯楼上一边引吭高歌,一边吹着画角。画角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声音哀厉高亢。歌词共九句,起首的三句为“创业难,守成又难,难也难”,史家称为“画角吹难”。

可以想见,当画角声音穿过寒星冷月,穿到后宫君王的被子里,朱元璋便得离开身边缠绵不尽的温柔乡,牙一咬,坐到龙案旁开始批阅奏章,也真应了歌词中的“难难难”了。

得天下易,治天下难。有时得天下是一种时势之必然,但治天下却得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

明史中,朱元璋有段趣闻:刑部主事茹太素呈上一篇奏章,里头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六千五百字,朱元璋叫大臣念给他听,念了六千三百七十字,都还是一些之乎者也的废语。第二天,皇帝躺在床上叫人继续念,直到全篇念完,才知道总共就是五件事,而真正涉及本题的,不过五百零几字而已。

朱元璋于是龙颜大怒,把上书人打了一顿,不过后来觉得有四事可行,就派中书都府执行,并表扬被打的人是忠臣。

由此可见,即使事必躬亲,不敢有丝毫懈怠,要治理好政务又岂是一个“难”字了得。

智慧悟语:卢梭:“无论你多么高大,多么笔直站立,你还是离地面很近!”

我们经常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多,其实,离成功之路还是很遥远的,可一旦放弃了,失败就必然来临。

65。张三丰与刘伯温

辅佐朱元璋立国称帝的功臣刘伯温,名刘基,是浙江府青田县人。

据传奇的说法,他出生时,道长张三丰前来刘府道贺,在襁褓中的刘一见到张,就大喝三声。张听后大喜,说到:“此子声如洪钟,将来定成大器,可为国家基石。”于是便建议刘父为此儿起名刘基。

刘十四岁时,因母亲病重,便赴终南山找张求药。张念其一片孝心,答应为他治母病;一方面也告诉他,大丈夫当以天下生民为重的道理,并收为徒弟。

张三丰教刘伯温熟研《春秋》和易理,刘因此而精于攻守谋略、形势分析和天文地理等等。后来刘又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写成《时务十八策》献给朱元璋,让朱据以为攻城和指挥大军作战之谋略范本。

但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因为刘伯温制定了大明律,阻碍了朱的皇权人治,又不时进宫争谏,终于派佞臣胡惟庸趁刘伯温生病时,借口探病送药,而将刘伯温毒死。

野史传奇小说对张三丰和刘伯温描述得有眼有鼻,其中最玄奇也最引人注意的一段,就是张要刘参透“三难之机”的故事。

所谓“三难”,便是人难、地难、天难。

有一回,张三丰要刘伯温用一条绳索攀上山崖顶的缘光洞。刘攀爬至半山,忍不住往下看,底下已是云雾缭绕,白茫茫一片。刘顿时心神晃荡、慌乱,将自己陷入险境。这时张三丰在山顶上对着他大喊:“心摇则生难,风摇则残花!屏气凝神向上冲刺,成功就在眼前!”刘心头始定,用力攀爬至顶。张才笑着对刘说,恭喜他通过了地难,也参悟了生死之间的道理—人难。到了缘光洞,张又要刘对着洞中光溜溜的石壁参悟天难之机,刘面壁很久之后,终于如佛陀悟道般,叫了一声:“无城无府,无你无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也悟出了宇宙人生的正觉,才下山而去。

只是刘伯温后来并未能改变以刀法代替王法的朱元璋,毕竟天机还是深不可测!

智慧悟语:不必与上天争吵—为何命运的引线总是通至墓前。我们能做而该做的是,在有生之年,学会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做自己灵魂真正的主宰,便不枉过一生了。

66。朱元璋的功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消灭群雄的过程中,最大的两个对手是陈友谅与张士诚。而且陈、张两军又正好在朱家军的东西二方,形成箝制之势。

朱元璋找来军师刘伯温和文臣武将们,一同商讨作战方针。那时,陈友谅的舟师十倍于元璋,将领们都建议转换阵地,将大军撤退至钟山,唯独刘伯温力排众议。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陈友谅虽强,但野心太大,又骄傲自恃;张士诚保守持重有余,进取之心不足;若是先取士诚,友谅必倾大军趁势而来,这样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朱元璋决定先攻友谅,两军血战三十六天于鄱阳湖,是史上罕见的大海战。最后朱元璋转危为安,陈友谅身中乱箭而亡,这一战也奠定了朱元璋成功的基础。

其实,帮朱元璋取得天下的功臣很多,比刘伯温更早的朱升就是其中一位。

朱升曾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要朱元璋固守住既得的城镇,以免打下一城又丢了一城;还要屯田自给,才能粮饷无缺→文¤人·¤·书·¤·屋←;更要他不要忙着称帝,先树立一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形象,以免树大招风。这对朱元璋往后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但后世史家对刘伯温的着墨却远多于朱升,这可能和刘伯温除了精通兵法之外,还深谙天文地理之学与“善文章,气昌而奇”有关。

仅管功臣良将甚多,朱元璋自身能“广揽群言,博收众议”,这恐怕才真是他日后能席卷天下最大的因素。

智慧悟语:“深度”使一个人杰出。但“深度”加上“广度”才能使一个人成就雄伟之境。

可是,无论你多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别忘了通往伟大的路是跟别人一起走的。

67。瓜蔓抄、灭十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死得早,他内心便想在四子朱棣和长孙朱允炆间择一而立。有一次朱元璋叫两人到跟前来考对句,出句为“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了句“雨打羊毛一片膻”,句式是对了,但意境不高,朱元璋一听便面露鄙色。一旁的朱棣赶紧对上“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一对,文采高下立判。朱元璋便想传位给朱棣,但为群臣以宗法劝阻,未能如愿。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对这位皇叔颇有戒心,便借削藩之名想拔掉朱棣的势力。削藩事起,燕王朱棣为顾及在京师当人质的三个儿子,隐忍不发。等到朝廷想安抚他,将他三个儿子送回北平,他就在建文元年秋,发兵南下。这一场叔侄之战打了三年余,朱棣攻陷南京,一把火烧了皇宫。有关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自焚,也有说是跑去当了和尚……总之,侄子败给叔叔是确定的,史上称为“靖难之变”。

中国历朝历代的夺嫡之争,经常演变为一幕幕血淋淋的杀戮。所以夺得天下者,一上任不但得忙着顾民生、拼经济,一方面还要泄私愤、清除旧势力。

朱棣即位后,曾令朱允炆的爱臣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偏偏方孝孺忠于旧主,一口回绝了。朱棣威胁他:“难道你就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伸长脖子回答:“灭我十族,又有何惧!”接着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燕贼篡位”。这一来可惹恼了朱棣,就派人将方家满门乃至门生,一共十族八百七十三人拖出午门斩了。后人称这种株连叫“瓜蔓抄”,意思是树根烂了,瓜叶也必然好不了,须连根拔起,瓜果藤蔓无一幸存。

朱棣杀得固然痛快,却也给后世史家冠上了“丧心病狂”的千古骂名。

智慧悟语:面对森林大火,最好的扑救方式是开辟防火巷,让火在一定的范围烧,过些时日也就自然熄灭了。

以暴制暴用鲜血清洗伤口是最不智的。“包扎”是停止流血最好的方法。

68。“洗马”和拍马屁

中国早在秦汉就有了太子居东宫的传统,因此皇太子的老师或亲信通称“东宫洗马”,算是五品以上的高官。

明成化初年的杨守陈就官拜“洗马”。有一次他回乡省亲,下榻于一个驿站,偏巧驿丞是个没啥知识的二楞子,以为“洗马”就是侍候马儿洗澡的,就问他说:“公职洗马,日洗几何?”一副狗眼看人低的样子。杨守陈却没生气,回道:“勤就多洗,懒就少洗,也没有个定数。”

后来有位御史驾到,进门一见到杨守陈,就跪地磕头请安,驿丞大惊失色,才知眼前这位仁兄竟连御史都要礼敬十分,便赶紧跪倒地上,口里直说有罪、有罪,好在杨守陈没啥官架子只是一笑了之。

官场上的马屁文化,一路走来,古今如一。

马屁拍在马腿上,激怒了马身,马腿一踢,轻则伤残,重的就得抬走了。但马屁拍得好,有时也能排难解忧、升官发财。

明太祖朱元璋身边就有一位马屁高手──解缙。据说朱元璋有次在金水河边钓鱼,但鱼儿硬是不买皇帝的帐,钓了半天还是空钩,朱命解缙赋诗解闷。解缙毕竟是马屁才子,当下就吟了一首七绝,诗的最后二句为:“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这才让朱元璋乐开了怀。

在明朝那样肃杀的环境中,马屁文化有时是保命的妙方,问题在于马屁的背后还得有些真学问,你知道“洗马”吗?你知道解缙是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的巨擘吗?

智慧悟语: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钝者羡慕学问;聪明者运用学问。”

与其把时间耗在趋炎附势,还不如多读两本有用的书,知识是凌驾一切手段之上的。

69。十三陵的风水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是一个自命不凡,喜欢神化自己的人。为了找寻自己的神话符号,并且使朱家天下能一代代平安快乐地传承下去,特别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格外重视,非得集天精华于一地的“吉壤”不可。

据说,朱棣派出去的大臣足足跑了两年,寻遍大江南北才提出几个方案。

案一是选在一个叫“屠家营”的地方。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建在屠家营是很犯忌的,不行。

案二是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却因山后有个村叫狼儿峪,猪旁有狼岂不危险……

案三、案四也因种种理由未能中选。

到了永乐七年,朱棣自己跑到了江西,并听了术士廖均卿之言,才选定了北京西郊昌平县这块“吉壤”,于是明朝十三陵就建在这里。

历代皇帝的陵寝所在之地,向来都把“风水”摆在“风景”之上,因为人死了再美的景致也看不到,但风水却会影响王朝的兴衰,所以朱棣这么的用心建陵。

若以风水术士的眼光,十三陵确实是个上上之地。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所有能形容的好话都被说尽了:“龙头凤尾”、“龙虎蛇龟”、“藏风聚气”、“日月星辰”……诸般灵气无所不有。

但衡诸历史,明朝统治了二百七十七年,更替了十六个皇帝,“麻布袋换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而终至灭亡。

智慧悟语:当你抓住了一头象的尾巴,便以为你已经抓住了一头象,这样的舍本逐末,是无知的。

迷信最大的坏处就在于无知,走遍千山万水求神问卜,不如走遍千山万水锻练自己的体魄。

70。蟋蟀皇帝

明王朝自太祖至成祖,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到了宣宗已是鼎盛时期。

承平的年代,皇帝无所事事,便发明一些奇奇怪怪的玩乐来。宣德皇帝朱瞻基就迷上了蟋蟀。

蟋蟀这玩艺儿早在唐、宋之际就已风行一时了,皇帝玩、宰相玩、嫔妃玩、地方官也玩,但玩得最出格的,还是宣宗。

据载宣德九年,宣德皇帝就曾下诏,要苏州知府采办蟋蟀。有一个故事说,苏州枫桥地区一个粮长为了交差,将自己的骏马换了一只上品蟋蟀,养在盆里。其妻觉得奇怪,趁人不在,就将盆子掀开来看,蟋蟀却从缝儿蹦出来,正巧旁边有只公鸡,一口将它啄食了。闯祸的妻子自感无法交代,便悬梁自尽。粮长回家一看,悲愤交加,也套脖子上吊死了。

有人为蟋蟀而死,当然也有人因它升官发财。当时有首民谣:“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所以宣宗就有了一个绰号“蟋蟀皇帝”。

中国历来的皇帝,个个都有出格的游乐和嗜好。

高墙隔起的皇宫里,玩乐的方式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以鸟兽为例,就有斗蟋蟀、斗鸡、斗鸭、斗鹅……有些则是较属赏玩性质的,如汉代著名的上林苑、唐宫中的鸟兽五坊、宋代的内苑、元代的万岁山,明代的百鸟房、猫儿房、驯象所……等,应有尽有。至于其他的花式玩艺儿,更非本文所能一一列举了。

但宫廷内最大的玩乐对象还是女人。玩出名垂青史的,如周幽王为宠妃褒姒,竟戏诸侯一笑于烽火台;如唐明皇为杨贵妃广设驿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玩物丧志、玩人丧德,中国的许多朝代很多就是这样给玩完了。

智慧悟语:“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上梁不正下梁歪,古有明训;只是逸乐当前,你能把持住多少?

要拥有优秀的心志和体魄,最好的方法是经常和自己作战。

71。游龙戏凤

明武宗正德皇帝一生完成了两件脍炙后世的壮举,一是京戏版的“游龙戏凤”(电影叫“江山美人”),一是史书所载“献俘阙下”的好戏。

“游龙戏凤”说的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风流韵事。他二十岁那年玩腻了宫中的嫔妃,便微服跑到了大同,在酒店中看上李凤姐,一时惊为天人就将她押回宫中,可是李凤姐经不住舟车劳顿和皇帝的凌虐,走到居庸关附近就死了。

“献俘阙下”就更荒唐了。说的是宁王朱宸濠起兵叛变,却叫不知趣的赣南御史王守仁只用三千兵马就给平了,这还有得玩么?但武宗不愧是个大玩家,硬是封锁消息,下诏御驾亲征,带领十数万大军,一路上旌旗蔽日,翠华摇摇向南挺进。

王守仁知道皇上的玩兴,便设计了一幕荒天下之大唐的把戏,在禁军森严、戎装威武的皇帝立马处,将叛臣松绑,任他们满场跑,而皇帝满场追,最后在金鼓齐鸣和将士吶喊声中一举将叛军全部生擒活捉,这真是史上最具创意的战争戏。

明武宗正德皇帝恐怕是历史上最爱寻花问柳的君王。据《明纪》记载:“正德十二年八月,江彬为皇帝建镇国府于宣府,悉辇豹房珍玩女御实其中。江彬从帝夜入民家索妇女,帝大乐之忘归,离去时大车载和尚及妇女数千人,男女调戏为乐。”

具有嘲讽之意的是,这样的一个荒淫无度之君,最后却以无子告终。死后葬在十三陵西边的金岭山下,当地百姓也很有创意,把山名改为“八宝莲花山”,这对武宗生在花中,死在花下倒也是得其所哉。

智慧悟语:英国小说家奥威尔曾说:“到了半百之年,每一个人都有一张他应得的脸。”

人一生的功过在盖棺之前,不必等待他人的论定,自己就早已写下了答案。

72。嫔妃三叹

中国自秦汉以来,皇帝死了还不甘寂寞,所以有陪葬的制度,陪葬的泥俑倒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可是发展到了明朝,却乱刮起一阵嫔妃殉葬的歪风。单是明初三个皇帝死后殉葬的嫔妃就近百人。

根据朝鲜文献《李朝实录》记载:明成祖驾崩之后,殉葬当天,嫔妃依照规矩盛装打扮,然后吃一顿最后的晚餐,吃饱了就被引到指定的殿堂内成为待宰的羔羊。这时哭声震天,气氛凄惨无比。她们排排站在一张小木床上,将头伸进先备好的绳套内,时辰一到,就撤去小木床,一条条活生生的小命真的就此结束了。

不过殉葬嫔妃的家属倒是可以从优抚恤,大体是授以一定的官职和金钱上的补偿,史书中称这些家属为“朝天女户”,这是用家人生命换来的荣华。

明王朝各代皇帝的嫔妃究竟有多少数,史书没有统计,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以皇帝在位的时间算,活得越久通常就养的越多。所以《芹城小志》就记载明世宗嘉靖是嫔妃最多的皇帝,因为他在位四十五年,活了六十岁,皇帝的高寿是嫔妃们最大的不幸。

当然,也有些嫔妃受到皇帝的宠爱,于是母以女贵,兄以妹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绝大多数是无辜被选入深宫之女,用泪水和孤寂埋葬了青春,甚至是受尽摧残的不幸者。这也是侧面反映了帝王生活的残酷、腐朽和放荡的情况。

智慧悟语:俄国小说家戈果尔有句名言:“如果你的脸歪曲了,责怪镜子是没有用的。”

更大的问题是,人一旦位居高位,就老是忘了照镜子。

73。美女们的宫变

明世宗嘉靖是个好色的皇帝,他的好色实在可以媲美明武宗正德,不同的是武宗强取豪夺,而世宗却是用“选纳”的方式为自己找了个看似正当的手段和理由。

明世宗为了选纳民女入宫,担心引起非议,便召集群臣公开说明自己的用心:“我选淑女入宫是为了多生几个儿子,但我担心到处选女人会骚扰了百姓,又怕不了解内情的人说我好色,其实我是为了‘广嗣’,情非得已的。”

话说完了,便派侦骑四出,单单在嘉靖九年,一年间就选了一千二百五十八人入宫,为历代王朝的后妃史写下一页空前的记录。

算算明世宗大选妃的那一年,他不过是二十四岁的大男生,选了一千二百多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入宫,如果夜夜春宵,一天换一个,也得将近四年才轮得到一回,当然这些嫔妃中一生未曾受到皇帝宠幸,而在深宫中虚耗青春变成老处女的,恐怕也就所在多有了,这是怨。

怨气积累得太深,忍不过,自然就起来造反。明嘉靖二十一年,宁妃王氏和宫女杨金英就连合了一位妃女,趁世宗熟睡后偷偷进到寝殿之中,用绳子紧勒住世宗,直以为世宗已死了才走开,但其实世宗只是昏死,皇后方氏据报赶来相救,才保住一条活命,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宫变”。后来被论罪斩首的共二十六人,据载行刑那天,大雾弥漫,三夜四天不散,一股冤气笼罩人间。

智慧悟语:“掩耳盗铃”在自以为是的人看来,是合乎逻辑的;但在旁人的眼中却是可笑的。

一个人执意犯错,全世界都知道,却只有自己不知道,到头来只会使自己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

74。神不神,天知道

明末第四个皇朱翊钧,庙号神宗,年号万历。

神宗在位48年,明代16个皇帝中,他在位时间最长,也是最昏庸的皇帝。

史书记载神宗在位期间,整整有二十几年是不上朝的。他日夜躲在宫中喝酒,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怒了就无故打人,被他无辜打死的宫女和太监就不下千人。这是酒。

神宗后宫佳丽有上千人,虽然他有心爱的郑贵妃相伴,但他的八子十女是八个不同的女人所生。这是色。

万历二十四年,他以为儿子办婚事为名,下旨取库银二千四百万两。宫中的钱不够,他就提取各府、州、县的积蓄,造成明朝的国库一空如洗,这是财。

神宗孩提时代,受教于辅臣张居正,但张宰相执教甚严,神宗怀恨在心,等张居正死了,竟然想鞭尸泄愤。这是气。

神宗死后,史学家说他:“凉薄寡恩,贪财好色。”是盖棺之后的定论。

其实,一个皇帝如果想无为而治是应该要懂得如何授权,而又有值得授权之人的。

张居正算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