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杀母立子与拓跋珪之死
在建国与巩固统治的过程中,拓跋珪逐渐感到母亲和妻子背后的势力是对自己权力的最大威胁。虽然他知道如果没有母亲和贺兰家族的支持,他就不可能获得今天的地位,但童年时母亲以他的名义缚什翼犍请降的事情仍然让他心有余悸,很担心类似的事情还会在自己的子孙身上重演。经过考虑之后,他决定防患于未然,先杀死长子拓跋嗣的母亲、来自独孤部的刘贵人,彻底消除母后势力可能带来的影响。但当他向太子解释这件事情时,一向孝顺的拓跋嗣却日夜痛哭不止,不论拓跋珪怎么给他讲大道理都没有用。最后拓跋珪发起怒来,命令拓跋嗣立即进宫,太子身边的人知道拓跋珪的脾气,不知道这一去会遭到怎样的厄运,就劝太子先躲起来,等到皇帝怒气平息的时候再去见他,于是拓跋嗣就依计逃走了。
既然拓跋嗣失踪,拓跋珪只好考虑另立一个太子。下一个儿子是清河王拓跋绍,他的母亲也来自贺兰部,是贺氏的妹妹,拓跋珪的亲姨母。拓跋珪年轻的时候在贺兰部落见到她,当时就被她的美丽打动。当时鲜卑人在婚姻上没有什么辈分的忌讳,娶自己的姨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贺氏只是觉得自己的妹妹长得过于美丽,而且已经有了丈夫,娶回来恐怕不是个好兆头。但拓跋珪并不在乎这些,他暗地里杀死了姨母的丈夫,把她娶了回来。
拓跋珪一向很宠爱贺夫人,但现在为了立太子又必须把她杀死,他觉得实在有些下不了手,只好先把她关起来,准备给自己一段时间来作决定。为了建立中原王朝那样父死子继的制度,他已经害死了拓跋觚和拓跋仪两个弟弟;在消除贺兰和独孤部族势力时,自己的母亲又被逼得忧愤而死;而现在,为了防止未来的继承人受到母后家族势力的干扰,他又不得不杀死两个宠爱的妻子。看着亲人们一个个死去,他觉得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良心谴责之下,拓跋珪的心理极度扭曲,终于神经错乱了,每天都对着身边的空气喃喃自语,似乎亲人们的冤魂都飘荡在他左右,他必须向他们解释个不停。
被囚禁起来的贺夫人也不甘心坐着等死。情急之下,她托人带信给儿子拓跋绍,让他来救自己。于是十六岁的拓跋绍带着人连夜翻墙进宫,冲进拓跋珪居住的天安殿。拓跋珪从梦中醒来,还没有来得及找到武器,就已经被杀死。这时是公元409年的十月,拓跋珪只有三十九岁。随后他仅存的同母弟弟拓跋烈帮助拓跋嗣登上帝位,赐死了贺氏母子,并追谥拓跋珪为太祖道武皇帝。
此后这种子贵母死的制度仍被一些北魏后妃所借用,但当时已经不存在母后部族势力干政的可能,杀死皇帝的生母已经完全变成了打击政敌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规定也并不能防止太后临朝,因为皇帝的生母虽然死了,但还有其他皇太后和先皇帝的妃子可以控制政权,比如著名的文明冯太后就用这种方法把献文帝和孝文帝先后控制在自己手中,皇帝也只能听她的指挥。这项制度一直到了宣武帝拓跋恪的时候才被废除。
在拓跋珪去世后,拓跋嗣继承了他的事业,让北魏的统治继续向前稳定发展。又过了十四年,曾经被拓跋珪寄予厚望的孙子拓跋焘即位,就是后来的魏太武帝。这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能力才干与脾气禀性都和拓跋珪非常相似,同样勇武坚定而又多疑暴虐,最后同样死于非命。他发展了拓跋珪未竟的事业,统一了北方,创造了文字,进一步吸收了汉文化,使北魏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
结语
如果用今天人们习惯的医学角度来看,拓跋珪无疑属于典型的胆汁型气质,其特点是精力旺盛,行为果断、迅速而强烈,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而易于冲动,很难控制情绪。这种类型的领导者适合在行军作战中夺取天下,却不适合维持一个政权平稳发展。早期征战中的骄人战绩已经证明了拓跋珪作为军事领导者的优良天赋,但当他和他的政权面临一个瓶颈期时,这种性格与事业上的冲突却令人担忧地显现出来。
拓跋珪的幸运在于他有机会率先了解到汉地的繁华与文明,而他的遗憾则在于他无法带着自己的部族和政权一起跨入文明模式。对于许多富有超前思想的领导者而言,这是一种痛苦,他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让合作者们理解自己的思想,并跟随自己一起行动。
许多人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瓶颈时期:各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困难摆在面前,眼前看不到出路和希望。其实遇到瓶颈是一个好的迹象,它说明你的事业正在发展和前进着,并没有停滞不前。这时尤其不能放弃努力,只要挺过最困难的时期,跨过这一道门槛,人生和事业就会走进一个新的境界。但突破人生瓶颈期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耐力也超乎人们的想象,许多人和他们的事业在走出瓶颈的出口前就已经窒息倒下。拓跋珪没能挺过人生的瓶颈,所幸的是北魏政权在他的努力下已经突破了发展的最困难时期。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拓跋珪在突破人生瓶颈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富有重大价值。但解决问题并非只有一种方法,也许拓跋珪本来并不需要走上与所有亲人为敌的道路,倘若他是另一种温和的性格,换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当我们面对拓跋珪的人生悲剧时,也许会说:性格即是命运。回顾这些开国帝王各自的人生道路时,这句话确实能圆满地回答许多疑问。正是由于此,我们更加看出刘秀式领导者的难得与不易,因为对于许多执着而坚忍的事业型人格来说,放弃一些东西太容易,而保全一些东西则太难。
留衲戒奢宋史纪:高祖微时,尝自于新洲伐荻,有衲布衫袄,臧皇后手所作也。既贵,以付其长女会稽公主曰:“后世有骄奢不节者,可以此衣示之。”
引言
当中国大地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时,刘裕成为南方汉人政权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对于这个人的评价,历史上向来是众口不一:有人说他同时具备刘邦的智谋和项羽的勇猛,堪称不世出的英雄豪杰;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觊觎帝位的投机分子,为了一己私利将光复中原的大业抛在脑后。但不论后人怎么评价,刘裕终归是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其北伐事业也足以令那个时代的汉人感到欣慰。
刘裕的一生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看。行伍之中的刘裕意气风发,以战神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扫孙恩,平卢循,剿桓玄,消灭南燕和后秦,一人有万夫不当之勇,其刚猛之气绝不逊色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而行伍之外的刘裕则显得心机重重,此时他已经疏离了战场,不论身在何处,心中总惦念着建康城中的皇位。但这也是一个政治人物难以避免的选择,旁观的人们无法对他过多地苛责。
平心而论,刘裕的运气实在不错。在他之前的江南和北方都曾经涌现过许多风云一时的英雄,但他们在相互拼杀了一番之后,都带着各种遗憾离开了人世,待到刘裕开始他的人生事业时,已经见不到真正的英雄人物了。和他交锋的对手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明显弱点,无论在战场上或是政界中,刘裕从来就没有遇到过太强有力的敌手。但假若与谢安、桓温或是苻坚和慕容垂同时在一个时代,刘裕恐怕就没有君临江东的机会了。
前刘裕时代的东晋时局
永嘉之乱后,司马氏在江南建立了东晋,生活在中原的人们也纷纷南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江南地区迎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也迎来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奇特门阀政治景观。经过一百多年的世事变迁,江南变得更加繁荣而富有文化气息,昔日的世家大族却在一次次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逐渐衰落、凋零,再难展现往日的风采。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已经飞入寻常巷陌,刘裕等一批出身次等士族的人逐渐成为政治舞台上耀眼的明星。在他取代东晋,建立了刘宋王朝之后,又有萧道成的南齐、萧衍的梁朝和陈霸先的陈朝先后建立,这四个短命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今天的江苏镇江在东晋时叫做京口。当时它是首都建康下游的军事重镇,北凭四十里宽的长江江面作为天险,比别处都显得安全。在中原动乱的背景下,有“北府”之称的京口成了许多北方侨民的聚集地。东晋名臣郗鉴在这里经营了很长时间,安抚流民,组织军队。后来谢玄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著名的“北府兵”,在与北方前秦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刘裕是从京口走出来的北府兵名将,在从军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这里。虽然他一直说自己从江北的彭城迁来,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交的后代,还列出了详细的家谱,但许多人都表示怀疑,认为他只是攀附名人,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刘家前几辈的先人都是东晋的官员,虽然级别不够高,却仍算是一个次等士族之家,所以后来刘裕才能进入北府兵,并担任起一定职位。
刘裕出生在公元363年。小时候家境很贫寒,母亲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亲属中有长辈同情他,才把他抚养长大。青少年时的刘裕曾经以打鱼、砍柴和贩卖鞋子为生,喜欢赌博,经常和一群士族子弟赌得倾家荡产,让邻里的人很瞧不起。有一次他欠了京口大族刁逵的赌债不还,被刁逵抓起来毒打一顿,幸好另一个士族子弟琅邪人王谧一直很重视他,替他还了钱才把他救下。
刘裕成长的时代正当东晋门阀政治的末期,当年“王与马,共天下”的盛况已经成为历史,显赫一时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世家大族在养尊处优中人才凋零,逐渐让出政治军事领域中的重要职位。正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兵事又席卷了富庶的三吴地区,不但让东晋的经济大受损失,也让已然衰落的门阀士族力量遭受更沉重的打击。
这场战争的引导者是五斗米道教主孙恩。孙恩出身于琅琊孙氏家族,叔父孙泰一家曾经因为借助宗教力量起兵而被朝廷诛杀,但虔诚的教徒们热情丝毫未减,继续信奉孙恩。此时掌握朝政的司马元显想要组织一支军队,但苦于兵源不足,就打起了浙东壮丁的主意。浙东的壮丁们以前都是依附世家地主的奴隶,后来朝廷下了免奴为客的命令,这些人都变成了佃农,但一时难以自立,仍然要依附原来的主人。司马元显一道命令让这些人都去建康当兵,不单农民们不情愿,他们的主人也不能容忍一下失去这么多劳动人手,一时间怨声载道。
之前的孙恩已经逃到浙东的一个小岛上,但仍然有不少教徒去给他捐赠财物,孙恩本人也聚集了百余名忠实信徒,打算东山再起。现在正好遇到这个机会,他就带着信徒们冲上岸去,攻破上虞,杀死县令,随后又猛攻会稽城。
会稽内史王凝之出身于著名的王氏家族,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哥哥。不过他本人没有什么本事,连他的妻子、谢安的侄女谢道蕴都很瞧不上他。王凝之自己也是个非常虔诚的教徒,听说敌人来了,既不出兵也不设防,反倒每天去道堂上跪拜念咒,还说神仙已经借给他好多神兵,把各处要塞都守得固若金汤。
但神仙却没有保佑他。孙恩的军队打来,会稽很快陷落,王凝之和几个儿子都被杀死,倒是谢道蕴在面不改色地砍杀了几个敌兵之后反被释放。会稽、吴郡、吴兴等八个郡的民众正在为朝廷的政策愤怒,这一下干脆杀了地方官,群起响应,没几天的时间孙恩的部众就扩充到几十万人。战乱迅速影响到江浙的大部分地区,这一带承平日久,人们早已经生疏了战事,如今大难临头,太守和官兵们望风而逃,繁华的三吴地区陷入一片混乱。
勇武名将
孙恩起兵是在公元399年的10月。此时的刘裕已经渡过了荒唐的青年时代,加入了北府兵的阵营,并曾在将领孙无终手下担任过司马的职务。孙恩起兵后,朝廷调卫将军谢琰和前将军刘牢之前往征讨,刘裕也以刘牢之参军的身份随同出征,正式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
在讨伐孙恩的战斗中,刘裕的战绩极为辉煌。刚一到战场,他就奉了刘牢之的命令带几十个人去勘探敌情。没想到迎面遇上一支几千人的队伍,他知道已经来不及撤退,干脆挥着长刀冲进敌阵去一通厮杀。没多久和他一起的人就死伤殆尽,他也摔到了河岸下面。敌军冲到岸边,他又挥舞着手里的长刀,仰面向上奋力砍倒了好几个敌人,重新又跳上岸来,大吼着继续向敌人砍去。这些人本来就是宗教徒,看到刘裕这么勇猛,不禁恐慌起来,转身落荒而逃,一时间兵败如山倒,刘裕又追上去继续砍杀。
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看到刘裕总也不回来,就带人去找,没想到却看见刘裕一个人正在和几千人纠缠,不禁惊叹不已。这是刘裕生命中的第一次成功亮相,他因此赢得了勇武的名声,也赢得了刘牢之的重视。
刘裕具备的并不仅仅是勇武。他曾经坚守力量薄弱的小城海盐,用一连串计谋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在第一阶段里,面对频繁攻来的军队,他率领数百人组成的敢死队,脱了盔甲,手持短兵器一路大喊着冲出城来,敌人全都被他们的气势镇住,丢盔弃甲四散奔逃,连大帅姚盛都丢了性命。
虽然暂时打了个胜仗,但手中毕竟没有多少兵力,刘裕又想出了新的计谋。这天晚上,他让士兵们偃旗息鼓,全都躲藏起来,做出已经退兵的假象。第二天清晨,敌人发现城头只剩下几个老弱病残,远远地问去,城头上的人说刘裕在夜间就已经离开,敌军果然相信,一拥而上准备攻城,没想到这时刘裕却率军猛冲出来,敌人措手不及,又被杀得大败。
最后,在城外进行的一场战斗中,刘裕的智勇双全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起先他设下多处伏兵,每个地点只埋伏几个人,等敌人冲过来的时候各处一起摇旗呐喊,鼓声大作,敌人以为已经被四面包围,连忙撤退。但此时东晋的另一支先头部队作战失利,敌人又掉头追击过来,由于兵力悬殊,刘裕的部队几乎死伤殆尽。为了麻痹敌人以求脱身,刘裕干脆停下来不再撤退,让士兵们闲散地清理战场。看到本应该撤退却停止不动的刘裕,敌人们疑惑起来,猜测前面已经设好了圈套在等他们上钩。正在犹豫的时候,刘裕又大声呼喊着带兵冲杀过来,气势比刚才更猛,敌人更加确信前面有伏兵在等着他们,连忙全军撤退。
在与孙恩部的交战过程中,刘裕协同其他部队连破敌军,取得了几次重大胜利,也积累下更丰富的实战经验,很快成为北府兵中第一流的主力名将。中国历代的许多开国皇帝都是卓越的军事家,以刘裕这样出色的战绩,与他们并肩而立也毫不会逊色。
孙恩的失败
虽然在三吴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孙恩除了会用宗教迷惑人以外,并没有多少才能和远见。他带领的军队一派流寇作风,到了一个地方,除了杀死地方官之外,就只会劫掠财物,烧毁仓库房屋,甚至于砍伐树木,填埋水井,完全是一个疯狂的破坏者形象。他出身于次等士族之家,本来就恨世家大族占据着高位,让他们难有机会进阶,所以对他们的屠戮也格外严重。王家和谢家首当其冲,除了王凝之以外,包括谢安的两个侄子在内的许多王谢子弟都被杀死。
如果孙恩的政治才能再高一些,他本来会有更大的作为。但他缺乏政治远见,也没有坚定的意志,这些都注定了他的事业不可能长久。在起兵的初期,他听说有八个郡的民众起来响应他,不禁喜形于色,对属下说:“天下没大事了,过几天咱们就穿着朝廷的官服到建康去。”后来听说刘牢之来了,他又立即改变了远大目标,转而说:“就算我只割据浙东这块地方,总也能做个勾践!”又过了几天,听说刘牢之已经带着军队渡江,他又放低了目标,说:“就算逃走,也没什么丢人的!”
于是孙恩带着二十多万百姓向东逃去。在逃跑的路上,他总算展现出了一些智慧,一路上丢下许多财物妇孺,等随后赶来的官军们看到了,沿途竟相抢夺,这一下给孙恩争取到了时间,他终于顺利逃走了。
此后孙恩的事业有起有落,返回海岛又重登陆地,但终因能力有限,错过了许多大好机会。当桓玄起兵讨伐司马道子时,官军本来已经无暇再来和他打仗,但孙恩却没能及时整顿队伍再反攻回去,直到桓玄掌握了朝政,政局稳定下来,朝廷又能腾出手对付他的时候,孙恩才觉得已经无力回天,干脆投水自尽,一些家属和信徒也跟着投水自杀。但事后仍然有很多人迷信他,不相信他会这么容易就死去,称这些投水的人为“水仙”。
这次孙恩事件给了朝廷很大的打击。其间都督军事的谢氏家族成员谢琰因骄傲大意而兵败被杀,从此门阀士族彻底退出重要的军事职位,给刘牢之、刘裕等次等士族出身的将领提供了机会。动乱之后,地方上的百姓都盼着官军早点过来收复失地,但没想到刘牢之的军队来了以后和孙恩一样大肆抢掠,百姓们失望至极,纷纷躲藏在外,各地郡县城中都见不到人影,过了一个多月才渐渐有人回来。一片兵荒马乱中,只有刘裕的部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一路上都受到百姓的欢迎。如今的刘裕战功和名望都蒸蒸日上,成了孙恩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
桓玄:门阀势力的回光返照
孙恩事件冲击了东晋的根基,但这个日薄西山的朝廷并没有彻底倒下,还要等桓玄再来一次篡位,才会让它变得更加残破。桓玄是东晋名臣桓温的儿子,桓温晚年的时候野心勃勃,颇有代晋自立的野心,虽然至死也未能实现心愿,但桓玄后来却因此受到朝廷的猜疑,一直郁郁不得志。许多宗亲朝臣经常有意无意地对他提起桓温当年的野心,其中琅琊王司马道子的讽刺尤其让桓玄感到惶恐。后来司马道子成了控制朝政的权臣,桓玄也在荆州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由于对朝廷多年来的排挤和闲置感到不满,也为了满足父亲当年未竟的愿望,桓玄制造了一场叛乱,攻入京城建康,诛杀司马元显和司马道子,自己掌握了朝政大权。
笑祖俭德宋史纪:宋主骏大修宫室,土木披锦绣。坏高祖所居阴室,起玉烛殿,与群臣观之:床头有土障,壁上挂葛灯笼,麻蝇拂。袁以盛称高祖俭德。宋主曰:田舍翁得此,已为过矣。
桓玄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军,刘牢之的投降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他是北府兵的将领,但毕竟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因此许多年来经历了不少冷落与嘲讽。他手握重兵,却又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一心只想着依附一个能够重视他的强大后台,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想法的左右下,他先是被司马元显收买,倒戈攻打与自己共事的王恭,后来又背叛司马元显,转而投降桓玄。但桓玄进了建康以后,刘牢之却发现他想要夺自己的兵权,又打算起兵反对。可是为时已晚,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已经彻底毁了刘牢之的前程,他得不到将士们的支持,没多久就在败逃的路上自杀身亡。
桓玄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掌握朝政,他更大的愿望是代晋自立。为了这个目标,他需要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于是战功赫赫的刘裕就进入了他的视线。刘裕比刘牢之清醒得多,他早就提醒过刘牢之不要频繁改换门庭,但后者却没有听从,直到即将身败名裂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劝告。而对于刘裕来说,刘牢之的教训也给了他警示,让他必须更小心地对待每一个人生选择。
桓玄的从兄桓谦曾经私下里向刘裕打听他对桓玄代晋的态度,这时的刘裕已经看出桓玄没有前途,正打算找一个时机起兵。但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还是故意把桓玄大大夸赞了一番,说他代晋自立是天意所归,民意所向,让桓谦听了非常满意。到了十二月间,已经登上帝位的桓玄见到刘裕,对他大加优宠,常召他一同出游集会,但这些只是增加了刘裕对他的反感。虽然桓玄身边有人觉得刘裕恐怕不会久居人下,劝桓玄尽早除掉他,但桓玄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很没有信心,还想要让刘裕帮他平定了关陇地区以后再作打算,只能继续拉拢刘裕。
桓玄所缺乏的不仅仅是军事才能,他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经验也很一般。刚到建康的时候,他罢黜奸佞之臣,提拔有才能的贤人,还曾让厌倦了战乱的东晋士民们为之振奋,但没多久他就显露出志大才疏的真面目来,频繁游猎,大兴土木,朝令夕改,以致政治混乱,结党营私者层出不穷。再加上他有意冷落朝廷,有意降低皇室待遇,甚至让皇帝挨饿受冻,更让人们大失所望。这时又恰好赶上三吴地区爆发饥荒,许多地方人烟绝迹,朝廷内外人心惶惶,怨声载道,一片末世来临的惨淡景象。
公元404年二月,刘裕觉得时机到了,就与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等人共同起兵反对桓玄。自从刘牢之死后,许多人都把刘裕当成了最有希望的政治新星,他因此受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