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飧鑫<笔笨蹋厥显诤乩疾砍际裘堑闹С窒戮龆ㄏ确⒅迫耍咽惨黻チ似鹄矗酝匕汐暩扛盖虢档拿逑蜃防吹那扒鼐由昵胪督担M竦盟堑谋;ぁ
前秦军队很快平定了寔君的叛乱,把什翼犍和一群皇族全都送到长安。苻坚是个非常宽宏大量的君主,他一向极为优待敌国贵族,以至于养虎遗患,最后被他宠信的鲜卑慕容氏把国家搞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死在姚苌的手里。不过现在的苻坚正处于事业的巅峰,他觉得什翼犍是个落后不开化的野蛮人,就让他去长安的太学里去学习礼仪。什翼犍进步很快,苻坚也非常满意,按照他的做法,大概是想等到什翼犍认同前秦的统治方式之后,再让他回去统领代国故地,就能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劳。只可惜什翼犍寿命不长,没活到回代北的那一天就在长安去世了。
相比之下,寔君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苻坚对他杀害兄弟们的行为非常鄙视,当即判处他车裂的死刑。拓跋珪也是个无辜的受害者,苻坚认为他缚父请降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就把他和贺氏都流放到蜀地去。虽然先前的一切都是贺氏的决定,一个六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把国王捆去投降,但这个不孝的罪名却终究是落到年幼的拓跋珪头上了。
重返家园
在什翼犍统治的全盛时期,代国的势力范围曾经北到沙漠,南到阴山和雁门,统领数十万人口。代国灭亡后,苻坚把代国的一些部族人口迁到边界地区,教他们耕种,派官员管辖,又建立了赋税制度,把这些游牧人口都变成了农民。在代国旧臣燕凤的建议下,苻坚把代国故民分成东西两部管理,西边归刘卫辰统领的匈奴铁弗部,东边归刘库仁统领的鲜卑独孤部,让这两个有深仇大恨的部族去相互制约,达到势力均衡。鉴于什翼犍的其他儿子大都被寔君杀死,燕凤又向苻坚提出培养拓跋珪,认为等他长大了以后可以送回代北去做首领,这个建议也得到了苻坚的同意。
于是拓跋珪来到长安,开始了另一段生活。富庶繁华的城市和中原文明给了幼年的拓跋珪深刻的印象,后来当他建立国家,在平城营建首都时,还兴致勃勃地亲自参加规划,想要把新的国都修得像长安、洛阳、邺城一样宏伟壮丽。
这种流落异乡的日子过了几年,改变拓跋珪命运的淝水之战发生了。接连不断的胜利是对君主最大的考验,苻坚统一北方的道路走得太一帆风顺,他开始变得头脑发昏,不听皇族和大臣们的劝告,执意要和东晋决战,统一整个中国。在他看来,南方的大好江山已经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他甚至已经预先在长安给东晋的王侯贵族们修起了官邸。
但苻坚过于小看了自己的对手。南渡之后的东晋依然有一定的国力和许多才能出众的英雄人物。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粗心大意的前秦军队被谢安指挥的东晋军队杀得大败。前线与后方一片动乱,贺氏与拓跋珪母子趁机随着寄居长安的前燕贵族慕容垂前往北方的中山,准备重新踏上代北的故土。慕容垂的姑母也是拓跋珪的祖母,这种亲属关系为他们日后的合作提供了基础。
贺氏和儿子们先来到了独孤部。刘库仁看到这几个先王遗孤经过中原文明的熏陶,尤其拓跋珪又是如此沉着稳健,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把祖先的基业发扬光大。但一段日子之后,独孤部发生内乱,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成了新首领。刘显是个颇有雄心壮志的人,他想恢复当年部落联盟的规模,并成为新的盟主。但独孤部毕竟只是当年的联盟成员之一,昔日的君主什翼犍的后人们还在,最年长的拓跋珪已经十五岁了,王族的余威仍然影响着人们,这几个少年比刘显更有资格成为联盟的新首领,他们与生俱来的显赫出身就是对刘显最大的威胁。
为了扫清障碍,刘显打算除掉拓跋珪兄弟,但拓跋珪的姑母正是刘显的弟媳,她把消息泄露给了贺氏。这天晚上,贺氏想办法放走了拓跋兄弟,又把刘显灌得酩酊大醉。到天亮时分,她大哭起来,说自己的儿子们全都不见了,责问究竟是谁杀了他们。刘显被闹糊涂了,也没想到要派人去追,等到他明白过来,拓跋兄弟已经逃到了贺兰部。刘显气得发疯,一定要杀了贺氏,多亏他弟弟全家人拼命相救,贺氏才免于一死,后来终于找了个机会逃回贺兰部。
同是在这一年里,苻坚被姚苌杀死的消息传来,曾经强大的前秦政权已经分崩离析,臣服于他们的势力和部族也趁机脱离统治,中国北方又陷入了混乱状态,这恰好给拓跋珪创造了机会。
拓跋珪建国
当拓跋珪来到贺兰部之后,许多以前的部族首领也陆续赶来投奔他们。这些人都是什翼犍在世时部落联盟的成员,其中一些还是从刘显处投奔到这里来的。公元386年正月,鲜卑联盟重新建立,各部落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牛川召开大会,推立拓跋珪为代王。过了不久,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建元登国,建都盛乐,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魏。这个国号来源于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和三国时代的曹魏,拓跋珪选择这么一个国号,正体现了他的雄心大志,这位年轻的游牧民族领袖已经有入主中原的打算了。
但刘显并不会甘心就这样失败。什翼犍还有一个名叫窟咄的小儿子,刘显打算用他动摇拓跋珪的王位。在游牧民族里,由于君主的弟弟一般都比君主的儿子年长,所以在君主死后往往由弟弟继承王位,这样能更有效地保证部落稳定。有这个叔叔在,拓跋珪即位的合法性就受到了质疑。经过一番策划之后,窟咄带领独孤部武装侵入拓跋珪的领地,在新成立的联盟内部引起了很大波动。一些不够忠诚的部落开始动摇并倒向窟咄一方,还有人打算捉拿拓跋珪去送给窟咄以表示忠诚。在贺氏的辅助下,拓跋珪避开独孤部军队的锋芒,率领忠实于自己的部众转移到贺兰部,同时向后燕请求支援。
后燕是慕容垂建立的国家。窟咄依附的势力是西燕,那也正是后燕的死对头。亲属关系和利害关系加在一起,慕容垂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拓跋珪一方。在慕容垂的支持下,拓跋珪打败了窟咄的军队。窟咄逃到铁弗部落,被刘卫辰杀死。
由于窟咄的失败,刘显的力量也受到了影响。独孤部发生内乱,刘显的几个兄弟开始争夺权力。趁着这个机会,拓跋珪的魏军与慕容垂的燕军联合出击独孤部并大获全胜,刘显逃往西燕,独孤部的人口和财产都被燕魏联军瓜分。
经过这两次战争之后,拓跋珪身边最直接的危险消除了,经济实力也增强不少。登国六年冬天,当年曾经被什翼犍打败的铁弗部卷土重来,刘卫辰的儿子直力鞮率领将近十万军队攻进魏国南部,包围了在外的拓跋珪。当时拓跋珪身边只有五六千人,但他临危不乱,以兵车为营稳扎稳打,步步向前,最后竟然反败为胜,打得直力鞮只身逃走。拓跋珪越战越勇,干脆乘胜一路追击过去,从五原渡过黄河,一直杀进刘卫辰的大本营。居民们惊惶万状,四散奔逃,整个部落顿时乱作一团。刘卫辰仓皇逃出城去,被部下杀死,拓跋珪杀掉了刘卫辰的子弟宗党五千多人,尸体统统抛进河里,把整条河都染成了红色。部落里只有刘卫辰的第三个儿子逃走,他就是后来建立了夏国的赫连勃勃。从此之后,河套地区就被纳入拓跋珪的统治之下。
决战参合陂
在拓跋魏发展和势力壮大的过程中,后燕的支持和帮助曾经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国之间的关系却渐渐出现了裂痕。当他们共同征讨敌人时,由于后燕一方扮演着帮助者的角色,所以总在心理上占有优势,在战后分配战利品时,他们也总有意无意地抢夺更多的人口和战利品,擅自做出人事安排,有时还会介入拓跋珪对周围部落的战争,这些都让拓跋珪对后燕越来越不满。
登国六年,慕容垂的儿子慕容麟攻打贺兰部,还抓走了拓跋珪的舅父贺讷,拓跋珪带兵来救援,慕容麟这才退走。后来慕容垂归还了被掳的贺兰部众,却扣留了出使中山的拓跋珪之弟拓跋觚,藉此向拓跋珪索要战马。此时的拓跋珪已经想要彻底废除游牧民族的兄终弟及制,转而建立起中原王朝那样父死子袭的制度。想到这个弟弟将来有可能与自己的儿子争夺王位,拓跋珪拒绝了后燕的要求,从此拓跋觚被扣留在后燕直至被害,燕魏也从此绝交,拓跋珪转而与慕容垂的敌人、西燕的慕容永交好。
虽然魏燕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但当时双方的周边还都不安定,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发生战争。到了登国十年(公元395年),后燕已经消灭了西燕,北魏也清理好了周边环境,这两支北方最大的势力终于要开始一场生死较量了。
这年五月,慕容垂调动重兵攻打拓跋珪。他是当时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遗憾的是后继无人,几个儿子都没有大本事。这次他派太子慕容宝担任主帅,希望一举消灭魏国势力,但这个儿子根本没有军事才能,只想着尽快打一个大胜仗,能够风风光光地即位。他自以为人多势众,从一开始就骄傲轻敌,而拓跋珪则听从部下的建议,避开后燕的主力部队,把人口畜群都迁到黄河以西,让后燕军队不费力气就拿下了五原郡。这一来慕容宝更加得意,率领大军一路赶到黄河岸边,打造船只,准备过河追击。拓跋珪则在河边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一边让军队严密防守,一边派出三路大军悄悄包抄到后燕军队的侧翼和后方,切断了他们回国都中山的道路。
到了九月,后燕渡河的船造好了,大军在慕容宝的率领下准备向对岸进发。但河面上突然起了大风,燕军的几十只船被吹到对岸,船上的三百多人当场被魏军抓获。这一下事出突然,许多后燕将士心中都有了不祥的预感。
如今的慕容宝已经很久没有得到朝中的消息了。来往于军中和中山的使者都被魏军抓获,拓跋珪又伪造消息广为散布,说七十岁的慕容垂已经病死。慕容宝难辨真假,以为父亲真的已经去世,担心别人夺去自己的皇位,再也没有心情和魏军纠缠下去,干脆烧了渡船,撤军回去。这时已经是冬天,但天气还不太冷,慕容宝觉得河面上肯定不会结冰,魏军也不能追来,就没留心身后的防守。
但上天似乎真的有意要帮助北魏,几天之后风云突变,气温骤降,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层,拓跋珪抛下辎重,指挥两万魏军精锐轻骑迅速渡河,昼夜兼程,直追到山西大同附近的参合陂,后燕军正在这里扎营休息,拓跋珪悄无声息地突袭燕军营地,燕军猝不及防,营中顿时乱作一团,士兵们争相逃跑,互相踩踏,忙乱之中几万人死伤,几万人投降,只有慕容宝带着几千人逃走。
这一战之后,后燕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北魏缴获的物资不计其数,两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时拓跋珪却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听从部下的偏激意见,将投降的燕军全部杀死,只留下一些具有政治才能的汉人,却没有想到这种滥杀的政策会给自己未来的事业造成多么大的负面影响。
消灭后燕
慕容宝逃回中山以后,看到父亲慕容垂安然无恙,心中愧悔莫及。他请求慕容垂再次出兵伐魏,以弥补之前失败带来的损失。慕容垂一生多谋常胜,根本无法容忍这样的失败,他重新调集了军队,在第二年三月亲自率兵出征。这次后燕人采取了秘密行军的方式,先锋部队很快就到了平城。拓跋珪正出巡在外,当地守将丝毫没有防备,仓促应战之后平城很快陷落。拓跋珪从小在慕容垂的威名下长大,一直对这位前辈心存畏惧,此时听到他亲自出征并获得胜利的消息,一时间也不知所措。
打了胜仗的慕容垂亲自率军向平城进发,路上经过参合陂。眼见死难将士们的尸骨堆积如山,昔日的战场惨不忍睹,士兵们悲愤难耐,一时间哭声震天。慕容垂早已重病在身,眼前的惨状让他悲惭交织,想到昔日的辉煌与后继无人的悲哀,一时间心痛至极,当众吐血,病情更加严重。队伍无法再向平城进发,只能撤回中山,当行至上谷时,慕容垂在路上病逝,慕容宝继位。
拓跋珪得到慕容垂确已病逝的消息,想到慕容家的那些后生都不是自己的对手,对后燕就再也没有什么忌惮。他派出四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击鼓前进,旌旗绵延两千多里,沿途民众无不被他们的军威震服。魏军行进得很顺利,接连取下上谷、并州、常山等地,后燕在黄河以北的统治区域里只剩下中山、邺、信都三座孤零零的城市。拓跋珪分兵进攻,各取一座城市,本以为能够很快取胜,没想到却久攻不下,反而损兵折将,一筹莫展。
现在拓跋珪终于尝到了当初滥杀俘虏的苦果。后燕人不论男女老幼全都拼死守城,还对前来劝降的北魏人说:
“参合陂的例子就摆在那里,反正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多抵抗一阵还能多活一阵!”
拓跋珪开始后悔了。他遇到的麻烦还不仅限于后燕的抵抗,数目庞大的军队驻在城下,粮草眼看就要耗尽,疫病开始流行,军营里有人想要谋杀他,后方也有族弟打算自立为王,这些都让拓跋珪很伤脑筋。但他的意志依然坚定,不打胜仗绝不打算回去。太史令曾经对他说如今正赶上甲子日,当初商纣王就在甲子日灭亡,这正是兵家大忌。但久居中原的拓跋珪立即就发现了这番话里的逻辑问题。他很不以为然地回答说:
“商纣王在甲子日灭亡,可周武王还在甲子日胜利呢!”
这一下太史令无话可说了。
有了必胜的信心,拓跋珪开始进行政策调整。他罢免了当初建议他坑杀降卒的将领,尽量优待投降过来的人,又严格约束自己的军队,行军过程中不许损害民众财物,小心翼翼地建立自己的温和形象。这种不懈的努力终于收到了效果,到了公元397年正月,拓跋珪集中兵力,亲自率军攻打信都,三天后即告成功。随后他又率军前往中山,半夜里遇到慕容宝的燕军劫营,四周火起,不少军士慌乱奔逃,拓跋珪也被惊醒。他来不及穿衣服,赤着脚就冲出去敲鼓召集将士,把他们组织起来,冲进营地重新进攻,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后燕军死亡一万多人,慕容宝逃回中山,大量兵器物资都被魏军缴获。
现在的后燕已经不是北魏的对手了。偏偏在这时慕容宝又和弟弟慕容麟争起了皇位,拓跋珪趁着这场内乱攻城掠地,到年底时,黄河以北的原后燕地区几乎全被纳入了北魏版图。
拓跋珪称帝
公元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成了北魏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深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了汉族统治方式的优点。他开始任用汉族读书人帮他治理国家,在北魏军队中担任职务的汉人也越来越多。他广泛招贤纳士,只要是前来投奔的人,都会尽量给他们机会,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在国家制度和各项礼仪方面,拓跋珪也处处模仿中原汉族。他在平城建起宫殿和宗庙,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定官职品级和典礼上的仪式音乐,申明了法律和各项禁令,规划了行政区域和军事制度,让国家尽量变得井井有条。
在多年的战争中,原本强大的贺兰、独孤等部落逐渐被削弱,拓跋珪采取了许多措施,或者把他们的部众从原来的土地上迁走,或是命令部落首领与他们统领的氏族成员脱离关系,想方设法让他们不能再对拓跋氏的统治构成威胁。但贺氏看到贺兰部落分崩离析却很伤心,再加上她的另一个儿子秦王拓跋觚被后燕扣留,拓跋珪却坐视不救,各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曾经一手把儿子扶上王位的贺氏终于在拓跋珪称帝的前夕忧愤而死了。但离散部众的行动还只是刚刚开始,拓跋珪还要继续用国家政体取代原有的血缘部落,鲜卑族就这样从松散的游牧部落一步一步走向了组织严密的北魏王朝。
如今的鲜卑人已经与当初生活在东北的鲜卑游牧民族完全不同了。他们拥有了中原地区的大片土地,也接受了汉人的农耕生活方式。根据各地域的具体情况,拓跋珪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租税赋役制度,把过去的氏族成员转变成稳定的农业人口。北魏的经济因此得到了发展,国家财政从中受益匪浅。
在文化上,拓跋珪也在逐渐向中原靠拢。他曾经问博士李先有什么东西能让人变得更聪明,李先回答说是书。拓跋珪很高兴,很想知道天下总共有多少书,怎样才能把它们全收集过来。李先回答说天下的书无穷无尽,只要皇帝重视起来,努力收集,就一定有效果。拓跋珪就命令各郡县广收书籍,全都送到平城去。
但在很多贵族和大臣看来,皇帝在改变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了,他们很担心下一步就要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就总不太愿意配合拓跋珪的决定。拓跋珪也感到自己的权威总在受到挑战,他很想知道怎样才能像中原皇帝那样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权,恰好博士公孙表上书论述韩非的法家精神,建议他用法制治国,这正符合了拓跋珪的心思。他找了一个实验的机会,把表现粗鲁的左将军李粟以不敬之名处死,让贵族和官员们都心惊胆战。又有人举报说司空庾岳穿着华丽,行为铺张,举止气度都与天子相似,拓跋珪很快就把庾岳抓来杀掉。
虽然需要用汉人治理国家,但文化和血缘上的不同总让拓跋珪觉得和汉人心存隔膜。在与汉族官员相处的过程中,由于背景的差异和猜忌心理,他们之间渐渐积累下了许多矛盾。公元399年七月,拓跋珪和一些汉族官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他杀掉了汉族官员崔逞,废黜了张袞等一些人。但这种意气用事给拓跋珪的事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他曾经听说很有名望的西晋宗室司马休之打算投奔北魏,当即大喜过望,但此后却总也等不到消息,到处打听,得到的答案却是司马休之听说崔逞被杀,不敢来归附他了。拓跋珪后悔不迭,从此以后亡羊补牢,对汉族士人格外宽容。
皇位继承权引发的问题
自从平定后燕之后,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势力能对北魏构成威胁了。公元402年五月,拓跋珪又在柴壁消灭了后秦的几万大军,让周边环境更加安定。此时苻坚、慕容垂、姚苌等一批富有经验的领袖们都已经去世,年轻一代的统治者们或是能力不足,或是未成气候,拥有广阔领土的拓跋珪只要选好一个中规中矩的继承者,让北魏的统治正常发展下去,就没有人能撼动他们的霸主地位。
拓跋珪打算像中原的皇帝那样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的弟弟卫王拓跋仪跟随他多年,英勇善战,深受时人的尊敬,也让拓跋珪心存忌惮。当孙子拓跋焘出生时,拓跋珪非常高兴,连夜把拓跋仪召进宫来,告诉他自己的孙子出生了,想要看一看他的态度。拓跋仪当然明白哥哥是在向自己暗示要把皇位传给子孙,当即向他表示祝贺。拓跋珪也很高兴,就把大臣们都找来,当众给了拓跋仪许多赏赐,在他看来,这已经表明拓跋仪正式退出皇位继承权之争了。
但只有弟弟的退出还不够,拓跋珪又盯上了其他一些让他不放心的人,决心把他们全除掉,为子孙的顺利即位扫除障碍。他翻出了旧账,杀掉了当年曾经与窟咄联络的高邑公莫题,又杀掉了其他一些有嫌疑的大臣。
拓跋珪这一生都生活在刀光剑影中,阴谋与杀戮贯穿他的全部生命旅程,多年勾心斗角与紧张危险的生活环境让他养成了多疑暴虐的性格,也给他造成了很大精神压力。现在他迷上了一种叫做“寒食散”的药物,它类似于后世的兴奋剂,服药之后的拓跋珪总是情绪激动,不吃不睡,又疯狂地迷上了占卜炼丹,等到炼好的时候就先拿死囚来做实验,虽然他们总是一吃就死掉,但拓跋珪还是深信不疑,到处求仙访药不止。
到人生的后期,拓跋珪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情绪很不稳定,脾气也越来越诡异。恰好又赶上天灾频出的年份,他变得更加焦躁不安,喜怒无常。他不再相信任何人,觉得所有人都想要谋害自己,看到别人的一个表情变化、一个脚步速度的改变,乃至于一句平平常常的话,都觉得他们的心里正在策划什么阴谋。有时大臣们来到他面前,他突然想起往日里不愉快的事情,当时就亲手把人杀死,尸体都摆在天安殿的前面。
拓跋仪看到拓跋珪的脾气越来越差,担心总有一天会收拾到自己头上,就打算逃出北魏。但是没有成功,他被拓跋珪派人追回来杀掉了。
在这种随时会惨遭杀戮的威胁下,朝廷官员和民间百姓无不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官员们无心办公,法纪混乱,人们待在家里不敢出来,整个社会的秩序和风气都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拓跋珪自己也陆陆续续听到一些反映,但他把希望寄托在时间的推移上,经常想着只要过了天灾频发的年份,自己就能重整河山。
如果拓跋珪继续这样滥杀无辜下去,他可能也会被提心吊胆、人人自危的文臣武将们杀死,不过他最后还是死在了自己儿子拓跋绍手里。
杀母立子与拓跋珪之死
在建国与巩固统治的过程中,拓跋珪逐渐感到母亲和妻子背后的势力是对自己权力的最大威胁。虽然他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