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民族的皇帝-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快学会,而且为人仁厚善良,当时大臣认为朱厚照应该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明君,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孩子。孝宗逝世后,朱厚照即位,改元正德,朱厚照就是明武宗。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ri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沉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孝宗去世后,十五岁的武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这并没有把他从玩乐中拉出来,而是在刘瑾的引导下,玩得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ji院,让许多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yin乐,后宫搞的乌烟瘴气,可急坏了当朝的大臣们。
由于弘治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这些人不顾身家xing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武宗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有些支持不住,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老谋深算的刘瑾在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作罢。就这样,一场反对八虎的运动,以八虎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八虎在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刘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有许多乐户、美女供武宗享用,武宗玩得更加肆无忌惮,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一个太监张永之手。刘瑾死后,后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出了佞臣钱宁、江彬。
武宗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已经不满足于在京城玩乐,他希望有更广阔的天空,于是他至国政于不顾,开始西巡。但不久之后,他又看上了一个乐工(当时的职业演员)刘良女,对刘氏宠爱至极,豹房的人都将刘氏称为刘娘娘。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兵马南下,武宗大喜,调集五、六万兵马亲征。双方数ri内激战,武宗与士兵同吃同住,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蒙古小王子被迫撤兵,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明史》记载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武宗亲手杀敌一人。此后正德年间蒙古不敢再南下侵犯。武宗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后加封朱寿为“镇国公”。
由于朝政的荒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一场动乱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动乱的发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这个人就是宁王朱宸濠,他妄图效仿永乐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准备叛乱,并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并未因此而着急,这正好给了他一个南巡的机会,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幕闹剧,他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在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宫宴,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
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乐。正德十五年九月六ri,武宗在淮安清江浦上钓鱼泛舟,由于站脚不稳跌入江中,由于当时已经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经被女sè掏空了身体,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武宗一行匆匆回到京城,虽然太医们尽心治疗,可还是没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数月之后,武宗病死于豹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他死后葬于běi jing十三陵之康陵。
由于武宗没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孝宗一脉从此结束。
第二百一十一章 明世宗
明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1507~1566)明代皇帝,朱姓,名厚熜。1521——1566年在位。宪宗庶孙,兴献王朱佑杬嫡一子。
在明代皇帝中,他的权术也许不及太祖朱元璋,荒唐不及武宗朱厚照,残忍不及成祖朱棣,可是,荒唐,自大,残忍以及喜欢玩弄权术,却交寄于他的身上。
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即位,改年号为嘉靖。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史称“大礼仪”之争。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但与此同时,他ri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二十一年更移居西苑(今běi jing北海、zhong nán hǎi),一心修玄,ri求长生,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二十九年甚至兵临běi jing城下,大肆掠夺。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在用人上,世宗“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诏狱。死后葬běi jing十三陵之“永陵”,谥“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素皇帝”。
嘉靖帝是正德帝的堂弟,本来与皇位无缘,他的父亲兴献王是弘治帝的弟弟,就藩湖广安陆。正德帝帝是弘治帝的独子,继大位后荒yin无度,31岁即早逝,且无子嗣。国不可一ri无君,于是时在湖广安陆府、年仅15岁的朱厚匆忙赴京继位(1521年),次年改元嘉靖帝。从16岁登基,到60岁去世,嘉靖帝帝在位45年,是明朝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嘉靖帝尊道教、敬鬼神,一生乐此不疲,这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关系密切。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头,嘉靖帝的父母也尊信道教,耳濡目染对嘉靖帝的影响不言而喻。嘉靖帝个xing很强,认定的事大多难以改易,他不仅本人信道,当上皇帝以后,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敢于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嘉靖帝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嘉靖帝迷信丹药方术,他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为满足自己修道和yin乐,嘉靖帝数次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嘉靖帝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帝命宫女们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宫女们忍无可忍,差点将嘉靖帝勒死,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
第二百一十二章 明穆宗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骢第三子,世宗病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昭陵(今běi jing市十三陵)。
朱载垕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出居裕王邸,开始了du li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死,朱载垕于同月壬子ri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
朱载垕即位后,倚*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时的弊政,使朝政为之一振。革弊即平反冤狱,嘉靖一朝因谏言而获罪的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其中就有海瑞获释出狱,恢复官职。同时严惩方士,罢除斋醮,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采买。施新,即整治吏治。隆庆帝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对于廉政官员给予奖赏和提拔,对于一般贪官罢免官职,而对于有巨赃迹著的大贪则重治其罪。与此同时,隆庆帝又蠲免救济,减少了百姓灾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另方面清田,清查诡寄、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但不久却宠幸上了一群太监,喜欢上yin乐,但是并未影响朝政。
朱载垕在位期间发生了“庚戌之变”,这是蒙古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入侵。蒙古骑兵从山西方向,土蛮部队从卢龙、滦河方向进逼běi jing,隆庆皇帝急调边兵放弃防地,入卫京师。不过蒙古人并没有进攻běi jing,只是大肆掳掠了一番而归,不过此次事件也着实吓了隆庆皇帝一跳,从此他更加关心北部边防,采纳了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他为顺义王,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他又调戚继光、王崇古、谭纶加强长城沿线防御,同时开展互市贸易,使北方汉、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爆发蒙古大规模入侵的事件。隆庆时期这些作为都是超过前朝的。
隆庆帝还采取恤商与开关政策,减轻商人的负担。明朝曾多次颁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庆帝颁布大开关禁,使明朝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
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隆庆帝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xing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xing情。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朱载垕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公元1572年闰三月,朱载垕因与妃子玩得过火得病,休养了二个月后又强起上朝视事,一上朝嘴和手就不停抖动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接受顾命,吩咐“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后病逝。在死前还非常后悔自己过度玩乐伤了金龙玉体。
朱载垕死后,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宏孝庄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昭陵。
第二百一十三章 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
朱翊钧,明穆宗长子,在6岁时被立为太子,穆宗死后,10岁的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万历。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前十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神宗处理政事,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神宗20岁时,张居正逝世,神宗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后期罢朝。1620年,神宗逝世,传位太子朱常洛。神宗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
神宗皇帝的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后看中,多次临幸,不想竟珠胎暗结,为裕王生下了一位王子。朱翊钧从小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有一次还在幼龄的他竟劝谏父皇不要骑马,恐万一伤了圣体,会使百姓担心,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穆宗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于是皇太子朱翊钧即位,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善谋略,此时的内宫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地非常融洽,而且当时的大太监冯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监之一,他与张居正配合默契,使得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这当然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十分不开的。同时,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小皇帝总是嘱咐小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朱翊钧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紧努力,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张居正由于cāo劳过渡,于万历十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张居正为人非常正直,因此得罪了不少大臣,他的改革也触动了不少守旧势力,万历皇帝在张居正严格的管理下也有些厌倦了,因此有些大臣趁机弹劾张居正,这时太监冯保已经失宠,皇帝成年李太后又不好再干涉朝政,形势对张居正非常不利。开始万历皇帝还并不忍心对张居正下手,但是经不住大臣一浪又一浪的攻势,张居正终没有逃脱抄家,家人蹢戍的厄运,许多读史之人看到此处,都不免为之遗憾。
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du cái的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真是苛政猛于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懒,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万历援朝
万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鲜、国本之争、梃击风波,先说说援兵朝鲜。要说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还干过什么好事,那就算援兵朝鲜了。
当时的ri本处于分裂后的统一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丰臣秀吉统一了ri本后,就将矛头对准了朝鲜,朝鲜本是中国的藩属,万历皇帝对此表现出了非常的重视,毅然决定派兵援助。明军一到朝鲜,就给ri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先后收复了平壤,开城,平壤之战体现了明军顽强的战斗jing神,一举取得了此次攻坚战的胜利。
但是ri本人很快缓过了气,明军的继续前进受阻,双方进入了对峙的局面。当时由于国内很不稳定,军费开支很大,ri方也想回国整顿,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了议和协议,各自罢兵。
谁知ri本人一向说话不算,三年后又挑起了战争,万历皇帝此时宛如一代英主,毅然决然再次派兵,本来吝啬的他,此次也动了血本,向朝鲜战场输送了大量的银两、粮草。
但这次ri本的进犯是有备而来,明军在战场上没有占到一点便宜,除了零星的小胜利之外,难有大的作为。好在丰臣秀吉病死,ri军将领率兵回国抢占地盘,朝鲜战争以明军的不战而胜画上了句号。不管怎样,万历皇帝在这件事上处理的还是不错的。
国本之争与梃击风波
再来说说国本之争,万历年轻之时,偶尔行到母亲的寝宫,发现了一个宫女长的非常可人,于是私下临幸,谁知宫女竟怀了龙种,万历的母亲本就是宫女,因此,并没有为难这个宫女,反倒让万历皇帝封他为妃,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皇子,他就是光宗朱常洛,万历皇帝对王宫女的临幸只是一时兴起,并不当真,新劲一过便不想负责任,因此他对王氏、朱常洛都没有什么感情。另外一点,当时的郑贵妃,宠冠后宫,是万历皇帝的心尖,郑贵妃是邀宠的好手,把个万历皇帝弄的神魂颠倒,对她言听计从。郑贵妃也有儿子,朱常洵。这个小孩长的也招人爱,出身也好,万历皇帝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他为太子,于是就想出了种种办法,但遭到正直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应该是众大臣,因为朱常洛毕竟登上了皇位。梃击风波可以说是从国本之争演变而来,他也是郑贵妃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所做的孤注一掷的最后进攻,国本之争大臣的势力占了上风,郑贵妃心中非常着急,于是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雇人,行刺太子,被雇的人明叫张差,在太监的配合下,他顺利地到达了太子寝殿的门口,当他手持木棒杀进去的时候,被守门的太子宫中太监当场抓住。这就是著名的梃击案。以上只是对此案的一家之言,关于案件的说法还很多,总没有一个定论,因此此案被列为了明宫三大疑案。此案也说明了当时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是多么危险。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皇帝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他曾作为一代英主,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也曾穷奢极yu,横征暴敛,背负了千古骂名,在他五十八岁的这一年,他终于回到了天上,他终于可以摆脱心中善与恶的斗争了。
第二百一十四章 明光宗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朱常洛(1582——1620)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
朱常洛是明代传奇sè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死后葬于庆陵。
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亲万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朱载后要比朱翊钧负责任。朱翊钧是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位皇子,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万历皇帝去世。皇长子朱常洛出生后的ri子就可想而知了。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好在这些伎俩被大臣们识破,总算没有得逞。之后爆发国本之争,众大臣用生命和鲜血为皇长子朱常洛争来了这个太子之位。
当上太子之后的朱常洛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宫内、宫外的斗争始终都在威胁着他的地位,甚至生命。好在朱常洛在残酷的斗争中已经渐渐成熟,各方面表现中规中矩,让万历皇帝也无话可说。就在太子之位渐渐稳定下来之时,最着急的要算郑贵妃了,为了让他的儿子能够座上皇帝的宝座,他不惜孤注一掷。
梃击案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天中午,一个壮汉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宫,准备行刺,好在被值班太监当场抓住,朱常洛才算躲过一劫,一个农民如何能闯进戒备森严的皇宫,又如何能轻易找到太子居住的宫殿,看来此中必有内情。
经过反复审理,案情牵涉到了郑贵妃,但没有进一步追查,两个太监做了替死鬼,此案草草结束。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
不管如何,万历四十八年,朱常洛历尽千辛总算登上了皇位,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在他即位的前十几天,朱常洛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则杯水车薪,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叛乱叠起。他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来,恢复了官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他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正当百姓望治之时,皇帝却突然病倒了。什么原因呢?泰昌帝未即位的时候就好女sè,即位之后郑贵妃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向皇帝进献美女,泰昌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年龄又不饶人(40岁左右),即位之初处理政务非常繁忙,加上回到后宫的纵yu,他终于倒下了。
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吃几副补药,静心调养一段时间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