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己的年轻听众敬而远之、切勿涉足的“国内外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中,诸
如此类的问题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那么,他在指出军官不应涉政时是不是把自己作为一种例外情况看待
了呢?是不是由于这些年来有了冷静地进行反省的机会而使他的思想发生变
化了呢?或者,他是否确实象詹姆斯·赖斯顿一九五O 年指出的那样,是“一
个天生的唯我独尊、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的人”呢?

与久负盛名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不能相比的我们今天这些不出名的
小人物以及明天的无数其他无名之辈,必须继续根据历史的事实耐心地探求
伟大人物的是非功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望人类的命运得到改变,才能指望避免或减轻
人类的灾难。麦克阿瑟的事例有许许多多值得研究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
肯定,从这件事应该汲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军政当局之间应建立这种新的
正常关系。

如果在麦克阿瑟一再拒不执行指示之后,在将军对批准通过的方针、
政策公开制造舆论、表示不满之后,总统还不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那总统
本人就要犯玩忽职守的错误。就连麦克阿瑟早先也曾说过,作为一个总统,
把自己的职权交给任何一个下级(例如麦克阿瑟本人)都“不能算是委托,而
是放弃责任”。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总统并没有这样做。

甚至在今天还有人提出许多关于朝鲜战争的打法、关于实现停火应采
取的手段等其他问题。这是一些与我们当前在亚洲面临的困难有明显联系的
问题。譬如:难道真的只有在停战与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两者之间进行选
择吗?对我军加入战争的规模加以限制的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吗?我们未能使
用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全部力量对中国人的干预作出反应,是否应归咎于毫无
根据的恐惧心理?我们的子孙后代今后是否会被迫为这种悲剧性的让步付出
代价?停战谈判是不是只是共产党人把我们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果实抢走的
一个花招?其中的一些问题将有待历史来作出判断。不论我们如何认真严肃
地搜索古今某些相似的事例,我们都不可能准确地预言,如果不是作出了过
去那种选择而是作出了别的什么选择,我们会得到何种结局。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今日的某些误解是由于情况了解不够造成的,


某些所谓朝鲜战争的“教训”总结得并不正确。我十分尊重许多人看问题的
出发点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我决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们当真以为朝鲜战争
是一次军事、政治和精神上的可耻失败,以为在这场战争中我们采取了不折
不扣的姑息态度,丧失了国家的尊严。

正如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曾说明的那样,我当时的确很清楚:第8 集团
军的全体官兵深信,他们在一九五一年夏季是能够向前推进的,至少可以推
进到鸭绿江西部流域,还深信,在联合国海、空军支援下,他们能够在战术
上击败任何企图阻挡第8 集团军前进的中共或北朝鲜地面部队。但是,正如
我曾说过的那样,如果这样做,那就只会在我们的军事史上写下完全不同的
一页。因为,这样做,我们可能还得面临无休止的游击战,而且,我们很清
楚,南朝鲜地面部队是无力单独控制这些地区的。也许,美国人最后将被迫
同意在亚洲大陆保持一支庞大的部队,执行遥遥无期的绥靖任务。无疑,今
天还有某些人认为,我们当时应该封锁中国沿海,轰炸满洲基地,甚至投掷
原子弹。

但是,不仅是我,其他人也认为,这类行动并不能保证我们赢得军事
上的胜利。记录表明,总统、国防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当时都认为,我们
暂时可能得到的东西根中无法补偿我们今后要长期失掉的东西。

当共产党中国在一九五0年十一月和十二月秘密派出大量军队向我在
北朝鲜的部队发起突然进攻时,本来是有充分的理由向他们公开宣战的,甚
至有充分的理由向其位于鸭绿江以南的部队和江北的军事基地投放原子弹。
但是,我们对是否采取这类行动进行了慎重的辩论,最后,负责制定这种决
策的美国政府否决了这个方案。最终的决定是,仍坚持最初规定的那些在朝
鲜的目标(这些目标在仁川登陆后的一个短时期内有过变化),即粉碎侵略行
动,赶走侵略者,恢复朝鲜这一地区的和平,以及防止冲突扩大为第三次世
界大战。联合国中绝大部分非共产党成员国对这些决策都表示坚决赞同。

至于停战本身,我坚信(正如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出版的一期《新
闻周刊》杂志所记载的那样),共产党领导人实际上很希望停战,而且五角
大楼也同意我的这种看法。地面战争从六月份开始就处于一种相持状态。双
方都以远远超出军事需要的代价沿静止不变的战线保持着庞大的军队集团。
双方都面临一种很简单的选择:或者决心扩大战争,或者设法停战。我已经
谈过本人的如下看法,即向鸭绿江发动进攻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伤亡,而军事
上却又得不到多少好处。中国人无意把战争扩大到其他地区,也不希望他们
自己的国土遭受我空、海军的轰炸、炮击。很明显,停战对于双方都是有利
的。

事实证明,停战谈判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内心始终坚信,除进行
谈判之外,再无其他合理的办法。武装侵略被阻止。侵略者被赶走。我军牢
牢地占领和控制了一个更有利的防御地带,这个防御地带大部分处于三八线
的北朝鲜一方,而不是南朝鲜一方。不错,在经过数次谈判之后,停战协定
即将签字之际,中国曾发动过一次强大的攻势。但是,它根本不象某些人所
指责的那样是这场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攻势。这次攻势只不过占领了几个警
戒阵地和一些没有多大战略价值的地区。而且,所有这些地方都完全位于三
八线以北。这次攻势只不过是敌人最后的一次徒劳的尝试,旨在将我们推向
一道比较难以防守的停战线上,以某种所谓的“胜利”来结束这场战争。我
们牢牢地守住了坚固的防线,而没有采取有人提出的直接打击中国的对策。


鉴于上述所有情况,加之中国人也希望停止战争,难道这还不是进行谈判、
停止战争的时机吗?我们是否应该参加谈判姑且不谈,有一个情况是肯定
的,即从华盛顿发出的许多指示增加了我们整个谈判的困难,并且大大推迟
了最后协定的达成。这类指示曾不止一次地打乱我谈判代表的计划,使他们
失去了唯一可以博得共产党尊重的那种有力的支持。有这样一个最典型的例
子。在我方代表已表示坚持要在停战条款中写进禁止修建新机场和修复老机
场的内容之后,华盛顿还指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作出让步。当时,由于我们
的轰炸,在整个北朝鲜已经不存在一个可供作战使用的机场了。如果没有上
述限制,共产党人就能够将其战斗机从满洲调至北朝鲜(停战协定一签定,
他们立即就这样做了)。这样,他们便能打击南朝鲜的深远后方。华盛顿的
这一命令实在让人有苦难言。

华盛顿还命令我们改变自己的如下立场(其理由是苏联没有参战),即
反对苏联象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其他一些国家一样作为中立国监督委员会
成员的立常这场战争是苏联怂恿、挑起的,对方作战的坦克、飞机、大炮也
是由苏联提供的。把这样一个国家也算成是中立国实在是天下奇闻,因此我
们竭力反对将其作为中立国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可是,华盛顿命令我们仅仅
把苏联与朝鲜有一条共同边界作为反对其担任监督委员会成员国的理由。这
个态度上的变化肯定会使共产党觉得我们承认了自己的软弱无力。

另外,我并不认为由于举行停战谈判就使我国人民丧失了什么尊严。
我不相信我们国家的独立遭到了任何损害,也不相信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的
道德观念、对上帝的信仰和为公理的最后胜利而献身的精神已淡漠下来。

五十年前,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时期(许多人对这个时期至今仍记忆犹
新):在一个国家明确表示采取一项方针之后,即使军队土崩瓦解,人们也
不考虑进行谈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九一七年四月的尼维尔之战和其
后十月份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爵士指挥的法兰德之战,使得千千万万个
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健儿们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然而,不管为了何种原因,
获得何种好处,付出这样惨重的牺牲是否值得,历史肯定是要提出疑问的。
这种极其重大的损失当时确曾使某些政界人物的头脑变得清醒起来。但是,
那一年虽然有进行谈判的好机会,他们却缺乏应有的眼光和勇气采取其他合
适的步骤,而继续在那里追求所谓“胜利”。结果,形成了军事上的相持局
面,双方的鲜血几乎流失殆荆其实,稍有头脑的人在当时都会采取行动停止
这场战争的。

劳埃德·乔治在视察前线之后说:“如果人民真能了解到实情,那么战
争明天就会停止。可是,他们自然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实际情况。记者们是
不会报道的,新闻检查也不会让真相透露出来。战场的情况令人毛骨悚然,
是人们精神上所不能忍受的。我感到我再也不能继续干这种流血的买卖了。”
(引自利昂。沃尔夫所著《在法兰德战撤一书。——作者)可是,几乎在同一
时刻,英国政府却正式要求美国派出五十万青年归英国指挥,进行“为期七
周的堑壕战训练——尔后到法国进行七天的测向洲练,再作为步兵投入战
斗。”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领导人拒绝让我们的青年人遭此厄运,没有把
他们派到战场上去当外国人的替死鬼。

他们坚决主张建立我们自己的不受协约国领导人随意支配的军队。

此时,“全面胜利”的诱惑力在法兰德仍然是那样令人无法抗拒。直到
十万条性命换得一小块深不可测的泥潭的愚蠢行为震动了将军和政客们之


后,直到苍天有眼、让冬季的大雪阻止了这一疯狂的行为之后,这场大屠杀
才告结束。

然而,在朝鲜,一出现可以停止相互杀戮的机会,我国政府便立即表
示了欢迎的态度。

那种破坏联合国采取集体行动而让美国自己单干的企图遭到了破产。
在实现停战之际,在朝鲜派有战斗部队的十六个盟国再次庄严声明:如果对
方再度采取侵略行动,他们将决心迅速作出回答,而且,那时,他们的作战
范围就不一定局限于朝鲜半岛了。

尽管我们失去了在朝鲜取得“全面胜利”的机会(如果在朝鲜真有过这
样一个可以创造这类丰功伟绩的机会),我们还是使国际共产主义遭到了有
史以来的第一次惨败。

我们也证明了集体安全的方针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如果联合国不是在
美国的领导之下迎头痛击了共产党人的挑战,那么,它本来会变得分崩离析,
软弱无力。

一九五一年四月,我在东京接任联合国军最高指挥职务之后,曾发表
过这样一个谈话:“我相信,在军事史上从未有过象今天这样有如此众多的
盟国这样和谐地并肩战斗,而且相互间又这样完全信任、尊重和合作的先例。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些部队(联合国军)的参战大大提高了联合国军的战
斗力。”最后,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七月五日至九
月三十日),共产党人向南朝鲜的突进遭到了抗击并被阻止,侵略军几乎全
部被歼。从元旦开始的共产党人的攻势,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即被迫停止。
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第二次撤出南朝鲜首都之后刚刚三周的时间,联合国
军便转入了进攻。这次进攻,除受过几次短时的挫折外,一直持续到侵略者
被统统赶出南朝鲜为止——只有一小块很难防守的南朝鲜领土仍为敌军占
领。但是,有一块北朝鲜领土则为南朝鲜所控制,而且直到今天还在其控制
之下。

一九五一年五月,我作为联合国军司令和美国驻远东部队司令报告了
自己的如下分析判断:敌人“再不会具有发动四月二十二日和五月十五日那
样强大攻势的能力了”。

大约在同一时间,我给第8 集团军及其当时的司令范弗里特将军发出
了下面这封信:“我认为,历史有一天很可能会这样记录:。。这支军队向
最邪恶的势力进行了挑战,抗击并击退了这股势力。

它一直威胁着人类争取个人尊严和自由的长期斗争。我相信:很可能,
共产主义洪流的浪头已被你们有力的双臂和坚强的意志所粉碎,这股危险的
潮水。。已开始消退。”我希望这就是历史作出的评价。

第十章

已汲取的和未汲取的教训——
——这些教训对于我们寻求和平的意义如果不


认真地将自己在以往战争中汲取的教训运用于解决今天的军事问题,
那么我们不厌其烦地谈论这些教训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认为,最重要的


是,我们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这些教训,以避免以无法估量的代价重犯我们
曾经为之付出昂贵学费的错误。

有关朝鲜战争的重大错误之一是,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分
析敌人企图的基础之上,而未能对我们所掌握的敌人的实力情况给予应有的
重视。尽管麦克阿瑟和他的支持者们知道,红色中国完全能够迅速采取在朝
鲜进行干预的威胁行动,但他们还是低估了中国人的这一威胁。而我们的错
误则在于,我们采取行动时依据了这样一种理论,即认为当时“没有一位神
志清醒的司令官”会向鸭绿江以南派兵作战。

今天,我们在东南亚同日益增多的困难作斗争时,令人满意的是,我
们似乎更重视我们知道敌人能够于些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他们准备干些什
么。约翰逊总统曾经说过,他相信红色中国说的话——而我们在朝鲜却未能
做到这一点。因此,我深信我们的决策者十分清楚,如果红色中国人的领导
下定了决心,那么红色中国人是能够激怒我们与他们打仗的。他们的公开言
论已清楚地表明:他们对待人类生命的态度,甚至对待他们自己人民生命的
态度,与我们几乎毫无相似之处。我没有参预当前各项计划的研究与制定。
但我相信,我们正在进行准备,以应付红色中国动用其威胁力极大的力量的
可能性。只是当我听到有影响的人物向我们担保中国“不敢”采取这种或那
种行动时,我才感到不安。我相信,我们军界的决策人再也不会由于错误地
判断共产党中国人的意图而产生麻痹情绪了。

也许我们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教训,可是,还有一些其他的错
误至少我们的部分公民似乎还要执意坚持下去。在朝鲜战争期间,有些人认
为,以空军来切断已投入战斗的敌军所有增援和补给,就可以创造截断敌人
的奇迹。空军并不能创造这种奇迹。这个事实本应更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曾在朝鲜参加过地面战斗的人都不会轻视我空军在那
里创造的业绩。空军不仅使我们免于灾难,而且,如果没有这支力量的支援,
联合国军是不可能完成其使命的。在越南,空中力量与地面作战的成败同样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空中力量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是,甚至
就连某些身居高位的人至今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这些局限性从未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那样明显。当时,德国人
不顾盟军掌握着无可争议的空中优势,照样利用少数几个山口向自己在意大
利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大约二十六个师提供补给达两年之久,从而使这些师得
以维持下去。在朝鲜,我们实际上掌握着整个半岛的制空权,但是,就连麦
克阿瑟本人也承认,我们无法依靠空中轰炸来孤立战场或切断对方的增援和
补给。在越南,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情况再次证明了这个教训:轰炸之后,在
短短几天之内,敌人的铁路和桥梁就可修复并重新投入使用,渗透路线也未
被切断。可是,我们至今仍然还可以听到要求进行饱和轰炸的论调。这种论
调的支持者们坚持认为,饱和轰炸可以切断越南北方与南方的联系。

我还怀疑,我们是否从朝鲜战争中汲取了更深一层的教训,即除非协
议中带有能够在今后付诸实施的制裁条文,否则,与共产党签订的各种协议
都毫无价值。在朝鲜进行的两年的艰苦谈判告诉我们:只有在履行协议明显
对共产党有利时,或者他们遭受报复的威胁十分明显、不可忽视时,他们才
会履行协议。在东南亚,不论最终能与共产党人达成何种协议,要将各种具
有约束力的制裁条文加进去肯定是极其困难的。然而,我们仍须做好必要时
推迟最终协定的签订、直到将这类条文写进协定的准备。


我们在朝鲜得以避免的一个错误,是坚持在进行谈判之前实现“全面
胜利”、“敌人的无条件投降”乃至“制止侵略行动”。可是,从当前四处可
以听到的并且充斥各类公开刊物的许多口号来看,我不禁怀疑我们的公民是
否都已经懂得了有限战争的概念。一场有限战争并非只是一场尚未全面开展
的小规模战争。它是一种根据我国的利益和现时的实力对各种目标作出具体
规定的战争。“无限”的战争,亦即除“胜利”之外没有明确规定地理、政
治和军事目标的战争,可能会无限制地升级,就象那些取得一个胜利之后还
需要赢得另一个胜利来保障前一个胜利的战争一样。坚决要求全力以赴地打
赢战争听起来可能很有大丈夫气概,“捍卫自由”的号召也可能象救世主的
福音一样会使我们的热血沸腾。可是,在今天这种时代,一场全面战争的结
局是不可想象的。它很可能意昧着数千年文明的毁灭,连一个能庆祝胜利的
人都不能幸存下来。

我们在确定军事目标时,首先需要认识到,世界上大多数最基本的令
人苦恼的问题是并不适宜用纯军事的办法来解决的。我们与那些嘲弄人的尊
严、否认个人自由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军事诸方
面的共同努力来寻求解决办法。这个世界不可能平静、安定下来,因为占世
界总人口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过着相当豪华舒适的生活,而另外三分之二的人
仅仅只知道贫困、肮脏和幻想。

因此,我们确定对外政策的目标必须考虑到这些基本的现实,而且必
须明确地阐述这些目标,以免使这些目标成为隐藏我们自私和唯利是图的目
的的十足战争叫嚣。譬如,我很怀疑某些政府官员所说的这样的话:我们进
行越南战争的目标还是表里如一的,即使存在着外交上很少有诚实可言或者
难得赤诚相见这样明显的现象。约翰逊总统所阐述的目标,亦即本书(一九
六七年一月)所列举的他的目标,在我看来似乎不存在模棱两可、闪烁其词
之处,而且,这些目标也是我国政府在不与对方妥协的情况下能够体面地达
成的目标。但是,对于一些掌权的和有影响的其他人士的辩解,即我们在越
南的战争目的毫无利己之心,只是一心要保证那里的人民获得“选择他们自
己政府的自由”,我是很怀疑的。不久前,艾森豪威尔总统将越南的丧失引
述为“失去了宝贵的锡矿以及大量的橡胶、稻米供应”。

也许人们可以认为,正是这些东西,而不是“自由”,才是某些人的眼
睛死死盯着的真正目标。那些说我们的目的是“要使河内停止侵略行径”的
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没有北京的支持与补给,河内是不能长久坚持下
去的。

如果我们相信关于我们目标的后一种说法,实际上就等于认为,我们
的目的是迫使河内和北京不仅要停止支持武装入侵和颠覆越南的行动,而且
要停止支持武装入侵和颠覆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的行动。根据东南亚
条约,美国对所有这些国家都承担有义务。这样,美国自然就得要么公开地,
要么通过秘密的外交途径向共产党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停止支持活
动。对于向红色中国提出最后通牒的任何办法是否明智,我是深表怀疑的。
我相信,目前的中国领导人会拒绝以任何方式向他们提出的任何最后通牒。
如果我们被迫扩大军事行动,以挫败旨在推翻东南亚条约保护之下的其他东
南亚国家的侵略阴谋,那么我相信,我们就会认为有必要大大增加派往那里
的军队。以我之见,如不使用战术核武器,那无论我们向那里派出多么大的
我们自认为能满足需要的兵力都仍将证明是不敷使用的。而如果使用战术核


武器,后果如何就只能凭主观推断了。最后,我认为,除非某个敌人首先使
用核武器打击我们的国土或军队,否则,使用这种武器打击敌工业中心和人
口中心将会引起自由世界舆论的极大反感,很可能使我们处于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