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再许芳华-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说世子虞沨,车马不停,当夜即至郫南,先是与那暂且接管县务的县丞碰了面。
问起县令是否瞒灾之事,那县丞却也没有一口咬定,只称县衙诸吏,并未得县令嘱咐,往并州城通禀灾情,至于那主薄,也称未得县令奏章,送往驿传去京。
两人神情甚是闪烁,就连晴空目睹,都觉得事有蹊跷,更何况虞沨。
但是,只作不察。
也没有再细问堤防一事,而是走防灾民,却问得了不少事情。
因郫南、汤县本就相邻,施德为统一安置,将受灾百姓集中于郫南县城,住的虽是临时搭建的竹舍毡帐,虽有些简陋,可灾民们已经十分满足,说起两县县令,灾民更是为之不平。
“自从遭灾,县令大人就替小民们置了遮风挡雨之处,口粮粥汤也不曾断给,又下令衙役吏员招募壮丁,抢修冲毁之河堤,若说两位大人隐瞒灾情,那是万万不能。”
“两位大人极为重视堤防之事,因着郫南本属险滩,地势偏低,只要燕江、南江任一水位涨高,定河必然湍急,河水往下,郫南、汤县便是首当其冲,故而县令大人年年都极重筑堤防汛一事,咱们可都是有目共睹。”
“自从暴雨下来,县令大人下令在堤畔设了汛察,由里长安排值守,这回若非通报及时,多数人尚在睡梦之中,又怎会及时避于高地。”
“说来也怪,小民曾听家中祖辈说起,郫南一带虽处险滩,前朝那回洪涝却是安然避过,不知今年这场洪水为何造成了水淹之势。”
有人连连叹息:“都是天意,自打去年冬季,才下了一场小雪,两日就收了势,可不奇异?又有四月才过,不少人就生了怪病,高烧不断,呕吐不停,起初还担心是瘟疫,不想疫病所又说不是。”
虞沨一听这话,顿时全神贯注,追问仔细。
“起初是庄子里有一两人患疾,原本以为是伤风,自己去药铺抓了副药煎来服了,不想病情加重,眼看就要不治,家里人这才着了急,去请了大夫,哪知那大夫一看,声称是疟疾,把咱们可吓得不轻,州城疫病所来了医官,将人隔离他处,后来说是风寒,耽误了治疗,拖得严重了,那两人却也命大,还是活了过来,咱们这才安心,那个起初误诊的大夫,还被追究了个蛊惑人心,挨了数十大板。”
“今年患风寒者甚多,光郫南就有不少,有的实在没钱请医,拖延着就丢了性命。”
虞沨又问:“难道就仅仅只有那大夫诊断为疟疾?”
“可不是嘛,定是他医术不佳,才误诊了,假若真是疟疾,还不得病死大片,只怕早传播了开来。”
“要说来州城这回还算重视,得知有不少人因无钱就医而死,疫病所设了许多分点在县城里,只有就医及时的,都没有性命之忧。”
“我说这事情只怕蹊跷,咱们庄子里不是有个人也得了病,他图便宜,不耐烦去县城疫病所治,让家人请大夫来瞧,却不想那大夫来诊了诊脉,竟然不肯开方,非劝着人去疫病所,这大夫有钱都不肯赚,不知为了哪般。”
“你是有所不知,自打起先那个大夫说出疟疾的话,搅得人心惶惶,州城的大人便下了令,若有蛊惑人心者定惩不饶,但凡有不能确诊之患者,大夫都要将人送去疫病所。”
众人这些言论,让虞沨疑窦重重,一个模糊而危险的想法由心而发,便没有去疫病所一察究竟,而是请教江汉:“依你看来,此症是否疟疾?”
江汉不敢轻断:“不见病患,实难笃定。”
“假若是风寒,当真能使这么多人患疾?”虞沨又问。
“今年气候颇为怪异,一反北方雪多干躁之候,开春雪少,雨水偏多,论来极易滋蕴疠疫,使人患风寒、伤风不足为奇,至于疟疾,发病期长至半月,起初症状与风寒极为相似,确诊并不容易,我又听说从前,一旦疟疾暴发,极难防治,不乏引数十万众死亡之例,故而朝廷一旦发现疫情,多的不是施治,而是烧埋隔绝,从前疟疾药方,多加青蒿为主,见效甚小,除非体质健壮者或者能死里逃生,”
江汉略经沉吟,继续说道:“不过据说,东明时名医济时曾改良药方,用黄花蒿入药,治愈过数万疟疾患者,到底是传言,不知是否为实。济时改良之方重在黄花蒿,不仅与普通青蒿区别,更让前人闻所未闻的草药是炮制过程,区别于从前的水淋使润切段晒干,而是济时一家独创的蒸馏提取法,眼下市面黄花蒿皆以此法炮制为剂。”江汉摇头,有些无奈:“我江家世代从医,却也不知黄花蒿与青蒿两者药性究竟有何区别,虽知炮制方法,但因不曾遇见疟疾患者,故也没机会检验实践。”
“黄花蒿的确能治疟疾。”虞沨却甚是笃定:“大隆建国以来,疟疾虽不多发,却在先帝时,西南等地有过发作之势,当时医官引济时之方,将疟疾成功治防,亡者不过二十余人,多为婴幼或者年迈者,州志医薄多有记载。”
这就是说,州城疫病所之医官,应知此方,假若真是疟疾暴发,他们也能利用济时改良之方暂且控制病情。
假若疟疾并非水患而发,而是一早就有苗头……
虞沨重重握拳,墨眸深处冷洌一沉,若真如他猜想的那般……金榕中,为图钱财,竟然行此滔天罪行,当十万百姓为蝼蚁,若不将他绳之以法,真枉为虞姓子孙!
“世子,莫不如去疫病所一探究竟?只要让我见着病患,判断应当不难。”江汉却不明就理,见虞沨神情凝重,因而提议。
“假若真是疟疾,便是疫病所瞒疠,咱们先且不能打草惊蛇,且看这些人究竟是什么目的。”虞沨话虽如此,却觉得心中怒火难平,狠狠一拳擂在案上。
将江汉震惊得瞪目结舌,他与世子相识多年,还不曾见他如此盛怒。
“疫病所倘若真欲瞒报,必然不会有所控制,至少眼下,患者能得治疗。”虞沨竭力抑制怒意,闭目数息,冷静分析——当年黄花蒿价格暴涨,正是因为并州疟疾突发,官商勾结是一定,而当年朝臣,大都以为是五县洪涝引发的疠疫。
但眼下看来,却极有可能是人祸!
并州官员早知疟疾发生,却隐瞒不报,为的是收购黄花蒿,抬高药价,借以牟利,要买断这么大量的药材,造成市面脱销,仅凭一两个药商之财绝无可能,不知有多少勋贵参与进来,若是一并追究……
定是一场血雨腥风,甚至会引发内乱。
而上一世,水患突发,不知何故,两相皆隐,而五县遭洪灾侵袭,必然导致疟疾加重,那时,金相一党准备就绪,才将灾情捅明。
但是,他们既然如愿牟利,患者若得及时治疗,当不会引发近十万众惨死。
其中,定有疏漏,是他没想到的。
而这一世,就算能避免洪灾侵袭五县,想必也不能避免疟疾泛滥。
关健在于,如何揭发金相之阴谋,并且将势态尽量控制——不能让百姓枉死,也不能让勋贵牵连太广。
倘若尽快引蛇出洞……不至疫情再往宽广蔓延,及时展开防治,似乎才更稳妥。
一念及此,虞沨忽而改变主意:“灰渡,你去走访县城里的大夫,记得,广为言传,是受我之命,并,要让他们明白,我对风寒多染之事甚疑。”
☆、第两百五十五章 世子绝断,直面阴谋
先不说疟疾之事,只说乔寄众对郫南、汤县受灾地区走访勘察,当与虞沨会面,神情十分凝重。
“世子曾说,王府有个甚通水利的幕僚,说过就没有冲不毁的河堤之言,原本也是正理。”乔寄众凝重之余,却也带着丝嘲讽:“郫南、汤县,处于定河险滩,一旦定河上游水势急涨,便会首当其冲,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工部官员竟称并州无患?”
“大隆建国以来,虽华北地区未遭暴雨侵袭,不过东明时那场水患,甚至祸及朔州、直隶,可并州无患却是事实。”虞沨对此,大惑不解。
乔寄众却展开并州舆图,先指出定河源头:“世子请看,燕江、南江汇合于燕岭之间,形成定河流域,一旦两江水涨,定河源头必然汹涌,故而,若只是并州往下,朔州、燕南雨急,当然不能危急郫南等县,只有燕江、南江一带水涨,才能危急。”又指出并州所辖诸县,乔寄众沉声而言:“世子再看,郫南等县位于低洼,尤其郫南,一旦定河上流水急,呈落势汹涌,就算河堤牢固,也难免泛滥成灾,这一回只有两县遭灾,委实是因两江汇合之处,水势不算太急。”
“也就是说,假若暴雨再至,两江水势暴涨,必会造成更大的灾难。”虞沨蹙眉,心头越发孤疑。
“若是水势湍急,被淹的又企止两县,若如当年百年不见那场暴雨,连续五十余日,说不定朔州辖内沿岸,也会成一片汪洋。”
“可是当年并朔二州并未遭灾。”虞沨指尖划过舆图,停留在郫南的低洼处,仍然没有头绪。
“但凡粗通水利者,都能明白此地险要,不会不做防范疏通。”乔寄众这才说到关健:“在下查看了东明时的水利图,发现在此……”手指敲击郫南上游高处两侧:“于此两端,原本是滩涂圩垸,在东明时,就用以行洪泻洪之用,一旦定河水急,于高处分流,便能减弱其势,再至并州流域,便无水患之虞。”
故而,当年郫南虽处险段,前朝时又遇暴雨之灾,才致并州无患。
“可是眼下,这一处却高筑防堤,之坚实牢厚,比郫南、汤县等险段更甚。”乔寄众弯起手指,狠狠敲击着與图,语气突然悲愤难以自禁:“而高堤之后,则是良田万倾,世子,这些良田归属何人,一察便知,不需在下言明了吧!”
虞沨紧盯着乔寄众指节重击之处,渐渐抿紧了唇角,足有一刻,才冷笑出声:“世家勋贵,尽都居于州城,无水患之忧,行洪之地被占,威胁的只是沿岸百姓家园与安危……好,好,真如醍醐灌顶,为何两相要隐瞒灾情,为何工部官员会三缄其口,为何那些个专司水利者,竟看不透水患之因,推讳狡言,将罪责归结于县令玩忽之守!”
受利者并非仅仅并州勋贵,只怕不乏京都朝臣!
如此,秦相才会对金相匿灾一事闭口不言,暗行通融。
想来这些良田的主人,自是少不了世家名门。
“世子意欲何为?”乔寄众冷冷一问。
“今日已起雨势,威胁迫在眉睫。”虞沨转身,徘徊数步:“我等不来圣上下诏了,扒堤、泄洪,今日即行!”
乔寄众闻言,神情顿时一肃,冷厉之色尽消,竟浮现出担忧于面:“世子果断,为百姓之福,只如此以来,这些个权贵,必视世子为仇。”
“我不怕做这众矢之的,也不惧担这未奏先行之罪,自从担了这钦差之务,就做好与他们势不两立的准备!”虞沨拂袖而去,决然下令,让贾文详带领羽林文,至郫南高段,立行毁堤泻洪之事。
而灰渡至县城转悠一圈,拜访了十余位大夫郎中,正如所料,并未得任何确定之辞,尤其那位因误诊蛊惑人心的大夫,更是有如惊弓之鸟,听人问起风寒传播一事,恨不得当即避开三尺:“在下医术浅薄,委实不知此症起因,大人若有疑虑,还请去疫病所一问究竟。”
当夜,竟然卷盖避走,再不知去向。
“真是怪异,但提风寒发热,大夫们竟然畏之如虎。”灰渡满腹疑惑。
虞沨却冷笑不语。
而暗察孟高获罪一事,更是有了清晰的指向——
被孟高“奸杀”之妇,竟然是邻县奉城一个开诊郎中的妻子。
原来,这位郎中是孟高旧友,一日,孟高去奉城拜访,归来之后,便与疫病所医官冲突,至于冲突之底细,无人知情,后,孟高再访奉城,与郎中“把盏”,不知图谋何事,两人饮得大罪,据人证——奉城一个巡夜打更之更夫声称,案发之日子时,他途经郎中门前,忽见一满身是血之人破门而出,当即上前扭住,入内一看,发现妇人周身赤裸,双眼圆瞪,被勒死在床上,而妇人之夫,倒卧于地,周身尚余酒气,被一把利刃割喉,又刺中腹部十余刀,连肠子都流出体外,惨不忍睹。
现场遗有剔骨尖刀一柄,其上余有孟高指印。
而孟高衣上满是血迹,身上却并无伤痕。
又有邻人佐证,称曾听郎中之妇说起,这位孟姓好友,委实有不轨之意,妇人深恶,但无奈其夫与孟高交好,还斥妇人多心,误会旧友。
妇人赤裸之肌肤,又有数枚血印,一一察较,与孟高指印吻合。
因孟高为九品在职主薄,依大隆律,凡吏员涉案,皆由县上一级州衙审理,故而,此案由施德亲审,极快便有论断,孟高酒后乱性,趁着好友大醉,人事不省,竟企图奸淫民妇,后,郎中酒醒,正见孟高杀妻,遂上前制止,无奈其体力身高本不如孟高,兼着是大醉初醒,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被早有准备的孟高杀死!
那把剔骨尖刀原是被害者家中常备,应是孟高趁好友饮醉,私藏于身。
罪证确凿之下,孟高狡辩不得,在口供上摁下指印认罪,被押死狱,只待刑部复核处死。
一应口供、堂录,皆在施德手中,天察卫不能目睹。
而这一场审案,并未公开。
虞沨可以想象,将来刑部复核,也不会公开审理。
区区九品主薄,又不涉及谋逆、谋反重罪,没有经天子复审的资格与必要。
刑部那些人,起码品级略高者,此时还不会为了此等小事,违背金相的“授意”。
可巧,死者是名郎中,偏偏就是名郎中。
孟高究竟因为何故,才“行此”恶事,已经勿庸至疑。
但这时还不是追究的时候,假若这时让施德察觉孟高为他所荐,必然会导致孟高遭遇灭口。
而他这个钦差,只有赈灾、察匿之权,无权干涉刑案之事。
似乎,已经没有留在郫南的必要,主战场还当在并州城。
且待堤毁洪泄,万倾良田成汪泽之势,而定河下落水势终于减缓,沿河诸县再无洪涝之虞,世子车驾总算回程。
而并州城里,也已经炸了锅!
最为焦急之人,当数施德,他完全没想到世子短短数日,就察明了水患之因,并这般铁面无私,连“招呼”都不打上半句,就行雷霆之事,勋贵世家们被世子这把怒火瞬间烧得沸腾,纷纷踩来州衙,问他讨个说法——他们手中田契地契均在,如今良田被毁,多少利益被定河泱泱之水泡成一团烂泥,如何能忍,硬是要将施德这个知州推在面前,逼他质问钦差,究竟是得了谁的指令,才敢如此妄为,若无圣令,可得参他一个独断专行、妄顾律令。
甚至有人喊着要去御前鸣冤,不乏那些跋扈者,硬逼金相出面。
施德心里虽也有一团怒火——他的千亩良田也毁于一旦,可眼下,最重要的还不是利益被损。
因早知疟疾一事,他起初便想上报朝廷,不想那霍起兄弟支招——称今年可巧遭遇春旱,以致西南、江浙等地黄花蒿大面积枯死,可巧有疟疾发生,不如且瞒一时,报之金相,说服朔并亲信党羽,投以本金,先去各地低价收购黄花蒿,再炒高价位,如此,再将疟疾一事上报,逼着朝廷花费重金收购黄花蒿,横竖华北诸地市面已无存货,而其余诸地一来黄花蒿价格飙升,当地药商即使囤积收购也得花废重金,赢利不多,再来距此山长水远,救不得近火,朝廷要控制疫情,只能在并州药商手里收购。
而所谓药商,便是以霍升为首的几个勋贵亲信。
金相得闻,大为赞同,迅速连络朔并两地执兵之亲信,联合操作此事。
而施德也依计而行,严密封锁疟疾的消息,令疫病所诸医官缄言,但以济时之方先救治患疾者,为的是不让疫情太快暴发,控制患疾而亡人数,以免引人生疑,至于那些个县城的大夫,本是无权无势怕事之人,只消威逼利诱,不怕他们口风不紧。
但这事却不知怎么被个主薄察觉了,去了奉城,请问郎中,当地的确也有患疟者,于此,那郎中便告知了孟高实情,幸好那孟高是个蠢人,知情后不曾上报,居然只身跑去疫病所质问。
无果,孟高才想请那郎中为证,将事情捅至朔州府衙,与布政、按察二使,知府是秦相党羽,布政、按察也非金相亲信之人,施德自是不容孟高成事,这才安排下一个圈套,买通邻人、更夫,又暗派了亲信死士伺机在郎中酒菜里下了迷药,待那郎中与孟高晕厥,伪造了孟高奸杀的现场。
孟高清醒之时,已经身陷奉城县衙,完全不明就理,就被移送并州州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偏偏此年暴雨不断,造成郫南、汤县决堤,若无疟疾一事,大可不必隐瞒灾情,但这时若上报灾情,就怕泄漏疟疾一事,好在金相果决,当听童纬义提说两县奏章,立即将之销毁——不少世家也有占田谋利之举,甚至秦相自身,金相笃定秦相不会声张。
果然,金相又一次料中。
谁曾料两县灾情竟这么快被圣上得知,并追究下来,让世子为钦差。
眼下良田被毁事小,世子竟然已经怀疑当地的“伤寒”!
再者,就怕世子追根究底,察明金相匿章一事。
孟高急得坐立难安,一日之间,嘴角就起了一圈疮毒。
还好又有霍起得了准信,连忙安慰:“大人稍安勿躁,霍升已有准信,华北近处黄花蒿已经被他收购一空,再者,已经放出风声,高价收购,致各地药市黄花蒿本价飙升,眼下竟已涨至五十余两银一剂,而疟疾一旦滋生,必来势汹汹,虽咱们为了瞒疫不得不治愈患者,却也无法阻止蔓延之势,只消再拖半月,说不定会有上万人患疾,世子这回捅了这么大的漏子,只消被权贵滋扰,又有未奏先行之疑,还得上折子等圣上示下,应暂不会有心思去察‘风寒’一事,咱们又可想个法子,先让世子染疾……只要他卧病,耽搁上半月,咱们再报之朝廷,当有论断时,传达往来之间,黄花蒿需求量还得往上提升,保守估计,也能赚个数十万两银。”
孟高方才如释重负,只担心若对虞沨下手,会将事情恶化。
“大人宽心吧,世子淹了这么多人的田,将他恨之入骨者不在少数,就算查出被人谋算,一时也怀疑不到咱们头上来,行事谨慎些便是。”
想到重利,孟高狠狠咬牙,回去说服兰心,让她暂停与世子结交之事。
兰心却不以为然:“疟疾眼下又不是什么必死重症,就算世子患疾,也无性命之忧,我为何要放弃计划?父亲且自行事,女儿自有打算。”
施德拿他这位爱女一惯纵容,见说服不得,心道以女儿心智,更胜无数男子,当不会坏了谋算,且好由她。
一切紧急安排,世子车驾终于已到并州城外,施德“得报”,竟有那些个权贵们蜂拥而至,将城门处拥堵得水泄不通。
☆、第两百五十六章 当众明辩,不惧群情
这一日自从清晨,就是阴云晦布,及到午后,疾风过处,更有雨丝抽打人面,一场暴雨,经过酝酿,已经迫在眉睫。
而并州城门处,围观的人群并不受这风雨将临的影响,紧围数层,若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拥堵于前的尽是些锦衣华服的权贵,正群情激昂,又有不少家丁豪奴助势,张张面孔上,都挂着愤怒跋扈。而后头与道边屋檐处,才是些布衣百姓,有搭肩踮足张望的,有三五成群议论的,有单纯只是凑热闹的好奇者,也有不分清红皂白火上浇油呐喊助威的闲汉。
当见那齐齐两列身披白袍,外罩革甲,铁盔乌羽的天子亲卫护侍着一辆紫檀车远远而来,声浪猛然暴涨,仿佛奔洪暴发之势。
领将贾文祥一脸慎重,挥臂示意人马车驾暂停,着人上前询问仔细。
须臾得报,知是城中权贵生事,贾文祥下马于车前禀报。
车内,虞沨正与乔寄众议事,当听闻城门受堵之事,略一挑眉。
乔寄众反而更显紧张:“世子,莫如暂避,或请人先遣散了闹事者,以免冲突之余,有那心怀叵测之人借乱生事。”
贾文祥也持赞成意见:“世子,为稳妥故,还当遣人入城,先知会知州,驱散众人。”
虞沨心下暗忖,施德必然早知城门处的拥堵,说不定还多得他煽风点火,以此为下马威,好教自己分身不睱,一时疏忽了“风寒”之事,尽管当羽林卫前往,他也不得不管,可如此一来,倒仿佛自己理亏似的,百姓们不知底细,受那流言蜚语挑拨,三人成虎,还不一定会传开什么谣言。
当下拿定主意,只对乔寄众道:“先生于车中稍候,我去会会这些所谓权贵。”
下车,立定,远望城门处人潮汹涌,虞沨弹了弹身上的一袭青锦素袍,一边稳步于前,一边嘱咐如临大敌的贾文祥与灰渡:“无我示下,休得妄动,切不可与百姓冲突。”
而乔寄众却不愿安坐于车,紧随世子身后。
随着世子渐近,城门处的权贵更是往前蜂涌,有那些性情急躁者,早挥动着手里的文契,高声质问:“世子,我等在郫南置地,有官府文书为契,合法有据,竟被你放水淹没,使良田收成毁于一旦,你这是枉顾国法!”
这一声高扬,引得无数附和,一时间,眼前尽是手臂乱舞,耳边满载严责厉谤。
那些随着人潮涌出城的百姓,眼见传说中的“钦差大人”竟是个文质彬彬的士人郎君,未免议论:“这钦差瞧着谦和,如何敢行这胆大妄为之事,竟然淹了这么多家权贵的良田,今日这事怕是不能善了,有好戏看了。”
“唉,听说钦差是个亲王世子,出身也是显贵,又怎懂得世事民情,可是万亩良田呀,说淹就淹,眼看着就要收成,当真可惜。”
“那可不是,今年因着这暴雨不断,收成本就不如往年,再兼着两县本就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