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再许芳华-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哪知大君却一挥手:“东昌,着人将他送入铜岭关,小心别落虞沨手里,务必送他安全离开楚州。”
事后,薛东昌实在难忍,追着大君问个不停:“殿下怎么就这么放过黄恪?”
“我活了二十余年,就没遇见过这种罕事,杀了黄恪太过无趣,横竖前事已经了断,谁也不会再提,莫如放他回去,且看看他要怎么去察黄陶的真面目,有朝一日明白自家父亲是那样的嘴脸,又会如何?”大君摇头,啧啧有声:“看来我对黄陶也不是太过了解,你说,他怎么就教出了这样的儿子?”
倒是孔奚临这个阴谋论者想得诡异:“说不定黄恪就是装模作样,好哄骗得殿下放虎归山罢了。”
“用这种法子?”大君长笑数声:“那我这当也上得值了。”
这一个插曲,旖景当然一无所知,就连夏柯这时也完全忘记了曾与她幽禁在同一院落的“重犯”当然至始至终没想起来面善的缘故。
黄陶被除族之前,黄恪也算旖景的表哥,逢年过节建宁候府子侄来卫国公府拜访,也会与大长公主问安,与小娘子们自有碰面,夏柯做为长随旖景出入的贴身丫鬟,是见过黄恪的,但时长日久,兼着原本也并不熟识,一时想不起来罢了。
而大君府的宴会也在长史官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筹办,旖景当然没有为此操心半点。
她甚至不知这时西梁贵族群体已经轩起滔天争执,各怀居心之人尤其盛盼大君府接下来的这场酒宴。
起因是虞灏西这雷厉风行的家伙,在回京当日,王宫首日午宴时,就当众提议大赏军功,使得普通贵族皆有凭功得封邑候的资格。
西梁王当时并没表态,却在三日庆宴之后,即将此议交盟会择日讨论。
于各大贵族而言,这当然是件大有益处之事,他们分别归属三姓旧部,富贵荣辱皆靠三姓邑候维顾,本身并没有享受邑收之权,故而族财家产全靠各大邑候分给,给他们相应的权柄,或者受富商贿产,或者绞尽脑汁盘剥赋税,一般而言,三姓邑候只要有丰厚的邑收入帐,一般不会在意底下人小有截流,但对于贵族而言,这就好比在别人的钱库里偷银子,总归有些鬼祟,不那么光明正大,得利也是小头,谁也不愿默许你把自家钱库搬空不是?
倘若他们也能因功封邑,那么便是把钱库据为所有,而且世代相袭取之不竭,吸引力可见一般。
宛姓是宗室,得了西梁王的意会,对这事自然表示赞同的态度,但对于庆、胡两姓而言,就是势必要反对到底了。
他们很清楚,身后贵族若有“自立”之能,再不倚靠他们提携,而都由王室直接封赏就能位列邑候,这就是由君王直接统领贵族,三姓之势更会被王室打压。
其实就算因功得封,一时也不会是大面积的封赏,得益者不过少数人。
但这不防碍多数贵族看到因功而封的期望,谁也不想一直被人压制,既然王室给了他们一个可得荣华富贵却不用奴颜屈膝的机会,大家都还是想争上一争的,西梁人本就尚武,贵族子弟大多骑射了得,个个都有立下军功的机会!
故而贵族们十分希望盟会能顺利通过此议。
尤其是这回子弟参与浩靖大捷的贵族,封邑的机会就在眼前,越发摁捺不住,竟纷纷登门求见胡、庆邑公,表达殷切希望政会能为部旧利益考虑的心情。
胡、庆二姓原是为了争功,这回才处心积虑达成各自旧部随军,没想到眼下成了这样的局面,很有些搬起石头砸脚的感觉。
拖延没有必要,西梁王既正式让政会商讨,最迟一月内必须有所决议。
于是无论庆氏还是胡氏,对各自旧部都表达了同样的警告——这是王室意欲分化三盟之举,大家千万不能上当。
但贵族们显然不会被说服。
根本而言,西梁立国已有数百年历史,渐渐发展壮大,时更月移,各盟贵族们对于旧盟的感情已经淡化,甚至不少对邑公处事不公“分利不钧”颇有怨辞,矛盾早就存在,不过没有爆发而已。
大君此举,无疑就是点燃了引火索。
事关利益,有谁还会仅凭三言两句就偃旗息鼓,咱们当然想团结一致,关键是邑公们也得让咱们看到比封候更大的利益呀。
但大君认为气氛还不够热烈,需要再添一把干柴,所以他打算在自家举办的宴会上再掰扯一些更利贵族而让胡、庆牙痛的政令,这自然就注定大君府此回设宴要被后人“载入史册”了。

☆、第六百四十三章 窥破隐情,暗怀算计

——西梁征盛三十二年五月初七,睿英王时袭龙山大君,经浩靖大捷,于此日设宴邀臣属共庆,宴时,众邑公贵族为赏功封邑及效行科举等新政颇多争议,赞者多为旧贵,而胡、庆二氏邑候与众见对恃,争执不下。后,引发党促一案,致大小旧贵与两姓王族矛盾激发,同月十一,召三盟政会,以多胜寡否决赏功封邑之政,众贵不服,联名上奏君上执王权、废政会,并严惩竣江公处斩首之刑。“仲夏君府宴”实为废除三姓执政之端,庆、胡二氏败落之始。
以上便是后世史书对大君府五月这场宴庆的简要记载,而要说这日究竟发生了什么,还得先请看官注意大君府浣衣房的一个粗使婢女。
大京的五月,阳光已经很有几分力度了,上昼辰正,四围已是金灿灿的一片,也许在转廊里闲坐或者花荫下慢步依然不觉炎热,可对一大早就得忙着提水浣衣的仆妇而言,纵使将衣袖挽至半肘,脑门上也渗出了薄薄一层热汗。
一个灰衣婢女正将洗好的衣裙搭在竹架上,便听浣衣房的管事詹嬷嬷那粗壮的嗓门:“哟,这不是夏柯姑娘么?怎么亲自拿了衣裳过来,那些小丫鬟都躲懒了不成?”灰衣婢一听“夏柯”两字,眉棱不禁一动,那纤指拨开竹架上的长裙一角,张望出去,当看清来人,唇角更是狠狠一颤。
夏柯全没留意自己正在被人窥视,只将手里的提篮交给詹嬷嬷:“今日府里有宴,绿卿苑的小丫鬟都被征调了去,我才过来跑腿,这是我与盘儿的衣裙,有劳嬷嬷。”
灰衣婢目送着夏柯的背影出了院门,这才陪着笑上前:“嬷嬷,那姐姐生得真好看,可是殿下身边当值?”
这话似乎表明了灰衣婢是才刚入府,对人事不熟。
詹嬷嬷嗓门虽大实际却是和气人,再者这灰衣婢虽是新人,却是个嘴巧口甜的,往常也会来事,詹嬷嬷对她甚是照顾,便说道:“是夫人跟前的人。”
“夫人?不是说大君还未大婚么?”
詹嬷嬷压低了声:“总之是大君之令,把绿卿苑的主子称为夫人,咱们这些奴婢可不能计较太多,仔细祸从口出。”
灰衣婢还想细问,詹嬷嬷却已经转了身,把那提篮交给一旁的妇人,那是她的儿媳:“夏柯与盘儿姑娘不比常人,可得仔细着些,衣裳你立马洗净,守着晒干后送去绿卿苑。”灰衣婢磨磨蹭蹭地走去一旁,搬了张小杌子坐在与她同居一室的丫鬟身边,帮手净衣,一边用胳膊肘碰了碰同室:“你可见过夫人?”
“我哪有那福气,不过我倒是听说过夫人生得十分美貌,肖似大隆一位世子妃,据说大君从前对世子妃心怀倾慕,故而才这么宠爱夫人。”“同室”埋着头低声说道,并没留意灰衣婢骤变的神色,以及眼睛里暗暗的计较。
詹嬷嬷正瞧着儿媳挽着袖子悉心对待夏柯送来的衣裙,就听见一声“詹嫂子可在?”,她一回头,登即又是满面殷勤,于是嗓门就更粗壮了几分:“内管事,您怎么有空来这儿?”
内管事今日当然是不得空的,无奈大君担心内宅原本侍候的仆妇口风不紧,把夫人产女的话泄漏给宾客,让她把原来的“班子”齐集一个跨院暂时隔离一日,这么一来,就得另外调一大帮人进来使唤,她忙了两、三天,总算是调齐了人手,哪知昨晚,两个丫鬟贪嘴吃坏了肚子,今日竟下不得床,内管事一时间实在找不到人手顶替,想着大君这回征讨六郡,带了数十个北原奴婢归来,其中似乎有些年轻貌美堪能抛头露面待客的,暂时安排在浣衣、洒扫等处,内管事可巧经过这跨院,顺脚就来要人。
詹嬷嬷一听是这情由,当即就想到了与她关系不错的灰衣婢,把人叫了过来:“这丫头唤做雪莲,管事瞧瞧可还合适?”
内管事打量了一回面前的丫鬟,见她个头高挑纤细腰腰,模样的确生得周正,那气度看着也不像干粗活的,又问了几句话,见雪莲答得规矩,就更满意了几分:“今日可得仔细着些,若是差使当好了,少不得赏。”
便把人带了去内宅。
这些丫鬟不过也就负责端茶递水,或者跑腿传话的琐碎事,内管事把雪莲转身交给了具体负责人,又忙起别的事务。
又说西梁请宴,虽说不依男女分席那套,大多是一家子无论男宾女眷坐在一列,夫妻同席,往后是子女,可宾客们不可能踩着入宴的点到,也还得预先安排逛逛园子,在亭台厅榭里布下茶水瓜果款待,到底男女有别,话题会有不同,男宾们大多聚在一处,女眷们也自有交好相熟的寒喧闲谈,并不存在男女老少坐在一堆,你说你的国政军事我说我的衣裳首饰,也就是说入宴之前,男女还是分开两处的,但不似大隆那般严格,有前院后宅之分。
及到辰正刚过一刻,没想到就有宾客率先登门。
来者是庆氏族人,澜江公与春江君父子,还有包括吉玉在内的女眷。
这行人之所以赶得了个大早,当然是家主澜江公的决断——自从浩靖大捷的喜讯传抵大京,澜江公无比震惊于大君的手段能力,促成联姻的决心越发坚定不移,可他几经试探,西梁王就是不松口,澜江公也明白君上是要撮合金元与大君,西梁虽奉行三姓执政,但政会只能干涉国政,还不可能强迫大君娶妻的事务,澜江公一时也没了别的法子,这才把主意打到自家夫人月氏头上,这位是王后的嫡亲侄女,有她出面,王后怎么也会故及几分。
哪知月氏被强逼着入宫几回,还没有达到目的,大君归京当日,就提出了恩封邑候之议。
澜江公大是焦灼,召集幕僚们商量了多日,认为万不得已还是不能与大君撕破面皮,当然也不可能接受封邑的政令施行,最后捣腾出来的办法,不过是劝谏大君打消封邑的念头,澜江公今日来个大早,就是要赶在众人之前先对大君晓以利害。
“大君这回虽立军功,但陛下未必决意立殿下为储,说到底,殿下吃亏在并非宛姓。”澜江公率先就把大君与金元对立起来,又再细细分说:“若依盟约,陛下无子,当行嫡女子继,殿下在这当头提出恩封邑候于诸贵,原是为了鼓舞士气,不过殿下恕我直言,陛下的用意却是以此为由挑拨诸贵与政会离心,根本用意是在废除政会!政会若被废除,王权再无掣肘,陛下可还会遵循盟约?大君若是明智,还当反对封邑,庆氏愿鼎力相助您继承王位。”
澜江公从来就是个直白人,这番话用意很明显,是要让大君站在政会一边,尤其要与庆氏同甘共苦,力争大位。
相比之下,大君就显得太不直白了,他根本就没有表态,只坐在上首高深莫测的微笑。
又说女眷们,月氏照例没有出席,两位夫人是澜江公的弟妇,一个是上回随金元出使大隆韩阳君的正室,一个就是吉玉之母梁阳夫人,因着吉玉受辱之事闹得街知巷闻,庆氏女眷大受羞辱,她们不敢埋怨大君,一腔怨气便记在了“倩盼”头上,这时自然不会自折身份请见区区侍妾,妯娌两个坐在亭子里品茶。
吉玉与她未得封邑的堂妹困坐不住,再兼着有些私话也不方便当着长辈的面说,便携手游逛着花苑。
到一处花榭,两人见到大君府侍女正摆着茶点,堂而皇之便走了进去,依窗坐着说话。
这两个自恃王族贵女,压根不在意身旁有别家侍婢。
于是被临时捉来顶差的雪莲就听见了满耳闲话。
“今日大君府设宴,不知倩盼可会出席,我当真对她有几分好奇。”庆小妹说。
“她不过一个侍妾,有什么资格出席宴会,大君再怎么宠纵她,也得顾及到场宾客,今日来的可都是贵族,谁愿意与个卑微侍妾同席?”吉玉一听倩盼二字就是一股子怒火,她存的就是折辱“倩盼”之心,巴不得有人把话传开,哪会在意身边耳目。
“姐姐可别这么说,听说已经有好些贵妇上门巴结倩盼了呢,便是潼阳,不也成了大君府的常客?”
“那些算什么贵妇,不过一些小贵族的女眷,才不顾体面与个侍妾应酬,西梁百年以来都没出过这等笑话,至于潼阳,难怪她如此,谁让胡氏没落了呢,一家子都没脸没皮。”吉玉冷哼一声:“看着吧,倩盼这贱妾可落不着好,大伯母不是也说王后对她甚是抵触?”
雪莲虽不识得这两个贵女是谁,却从吉玉的话里听明白了“倩盼”便是绿卿苑那主,便越发凝神,但只不过,她想多听也再没了机会,因为有个管事媳妇把她喊了出去,让跑一趟茶水房再提几盒子茶点过来。
这处花榭甚是宽敞,外头景致也十分优美,入宴之前,应是招待女眷们的主要场馆,预先准备的茶点略有不足,需要添加。
雪莲无可奈何地跟着同伴往茶水房走,出去前着意打量了吉玉数眼,把她的面容衣着记在心上。
又故作好奇地询问:“刚才那两位贵女是谁,当着咱们的面,竟议论起主家的是非来。”
一个丫鬟便解说道:“是庆氏女君,年长的那个上回被夫人泼了一脸的茶,又被大君训斥了一番,她是身有封邑的三姓贵女,刁蛮跋扈也是出了名的,自然怀怨。”
正说着话,便见一行人打从前头过去,几个婆子抬着步辇,夏柯跟在一旁,后头还有十余个白衣侍女。
雪莲虽学着同伴立即避至一侧,低垂着脸,屈膝福礼下去,但她的眼睛里却掠过隐隐的一道怨毒。
只消一眼,她便看清了步辇上女子的容颜。
肖似?再怎么肖似,身边丫鬟也有个同名同貌的?
这人根本就不是倩盼,而是苏氏五娘,大隆的楚王世子妃!
可是她怎么出现在此?并且成了大君的侍妾!
“那位可就是夫人?”等步辇行远,雪莲忍不住问道。
“应是的吧,我从前也没有见过夫人真颜,不过早先听管事说起夫人今日要在东华苑宴客,正是在那方向。”
当确定了这点,雪莲心思一动,嘴角勾起一抹别有深意的笑容。

☆、第六百四十四章 分崩离析,果遭“天遣”

大君府的午宴设在花苑西北处的一所殿堂,及到正午,已是济济满座,除了旖景单独下帖子邀请的十余女眷,众宾皆聚于此。
殿中自是有歌舞乐伎助兴,起初气氛甚是怡乐。
金元公主也是座上佳宾,大君殿下特别替她设了〖主〗席,两人虽非同席,长案却是并肩而设。
〖主〗席之下左右两侧是胡、庆二氏的席面,安瑾今日也受邀赴宴,做为庆氏宗家之妇,当然是坐在澜江公一席之后,又因为安瑾大隆公主的身份,故而她与伊阳君的席面反而越过了嫡长子春江公,是以春江公夫妇的神色从始至终就不好看。
安瑾不见旖景入席,轻吁一口气的同时难免有些失望,倒是伊阳的兴致不错,不顾众目睽睽,时时侧面与安瑾说话,全不在意本家亲人们诧异的目光。
及到这时,废除政会已成必然,伊阳君与安瑾大可不必再作戏,一连多日,伊阳君尽都光明正大地宿在公主府,并大发雄威地将本家安排在安瑾身边的白衣侍女“打包送回”气得澜江公好一阵吹胡子瞪眼,但他这时已经不能顾及“逆子”再说伊阳君也不是他再能拿捏,动辄抄鞭子责打的幼子了。
与庆氏相向而坐的胡氏那边,竣江公手里的酒盏几乎就没放下过,眼睛也一直粘在舞女们的丰胸细腰上,那形态不堪直视,而他身边的竣江夫人却是一派雍容高贵,举止得仪,这对夫妻实在违和。
他们身后的嫡长子伯阳君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应是正在烦恼着恩封邑候一事。
两姓王族之下便是各大贵族,自然是按显赫的程度排序。
当主人大君举盏三回之后,便有客人不断上前敬酒,众人闲谈议论之声也逐渐热烈。
但彻底让大君示意歌舞撤下,则是因为一个名为党促的贵族,他的长子这回受胡氏所荐,跟着大君远征浩靖,这时还在边关镇守,等王室正式任命守将后才能回京,真要是恩封邑候的话,党家也算首屈一指势必得爵,故而党促对于这一条大利诸贵的新政十分推崇。
早前几日,就此一事党促还备下厚礼拜访过竣江公,希望他能在政会上投新政的赞成票,却遭到一番破口大骂,双方不欢而散。
于是眼下,党促便举盏上前,对大君说了好一番恭维之辞,尤其是称赞大君关于新政的提议:“恩赏功臣,鼓舞士气,如此益国之政,三盟政会势必通过。”
他说这话时,殿中尚且载歌载舞,远处的贵族并未听清,但竣江公就坐在下首,那叫一个字字入耳,竣江公本就是个暴戾的脾性,兼着又有酒意鼓舞,哪忍得住,却还舍不得自砸酒盏,抄起竣江夫人的酒盏就砸向党促,险些失了准头误中大君。
“你个贪图富贵的小人,真是贼心不死,上回本公那番话难道还没将你骂醒?这是什么场合,竟敢当众蛊惑大君!你党家这些年来,多亏我胡氏施舍才能锦衣玉食,居然敢夺我之权,党贼忘恩负义,必遭天遣,不得好死!”
得,这下还赏什么歌舞,直接就演变成了泼口大骂,这骂得还尤其没有水平,简直就是无理取闹,恩封邑候的政谏是大君提出,竣江公难道是在指桑骂槐?其实不是,他真还没有指桑骂槐的水平,不愧酒色之徒四字平价。
三盟政会就是以诸如此类主导,但凡有益民生而不利两姓的政令尽被否决,就算西梁王拼命在前头抛洒热血夺土扩疆,但治理跟不上来,实难达到确实兴盛,政会不废,西梁王室势必如鲠在喉,纵使国君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施展。
大君侧头避过飞来酒盏,斜睨了面红脖子粗的竣江公一眼,也将略显窘迫却分明袖手旁观的伯阳君那神情纳入眼底,将手中酒盏一顿。
“胡公,你言之无理了,封邑之谏原是孤提出,怎么成了党大人蛊惑?论功行赏原为公理,怎么就是贪图富贵忘恩负义了?党大人是西梁朝臣,又岂是仅靠胡公施舍?孤素闻胡公豪量,怎么今日区区数盏,胡公竟就高了?说起酒话来。”
这话把竣江公噎得哑然失语,纵是不服,却也不敢将怨气发在大君身上,可见他也是外强中干。
而澜江公却要难对付一些,也才是当真蛮横,他冷笑道:“胡公的话虽不占理,不过党大人也的确太过托大,三盟政会的决断,又怎由他一个下臣左右?这可是逾制,轻论当流,重论当诛!”
这一上来,就直接要论罪了。
大君微笑:“庆公,党大人的意思是只要益国之政,三盟政会理应通过,难道政会的存在不是为了君国繁荣?抑或是庆公认为不该论功行赏?再者,今日是孤举办的私宴,并非朝议,哪有逾制之说,孤今日原本就想听听各位有何意见,还应畅所欲言。”
于是乎底下的贵族彻底沸腾起来,纷纷赞成论功行赏。
澜江公这才回过味来,感情大君今日听了他那番剖心置腹之辞,笑而不语并非赞同,却是铁了心的要与政会作对?于是丹田的怒火就不点自着,澜江公握拳强忍,才没说出不堪入耳的话,又是冷笑:“殿下初归西梁,对我西梁之祖制盟规不甚了了,封邑唯三姓王族才能荣享,怎能轻易册封贵族?”
“庆公,仿佛祖制盟规并未限定贵族立功不得封邑吧,也没有明文制定封邑唯王族特权。”
这还的确没有明文,不过是三姓心照不宣的约定俗成罢了。
“再者,孤以为任何规制都是为了君国繁盛,故而不该一成不变,而当因时制宜,倘若规制跟不上时势,便该修订。”
底下顿时一片叫好声。
澜江公越发恼怒:“但依据盟规,一切政令需由陛下提请政会协商通过才得施行。”
“庆公还是说的盟规呀……”大君意味深长的拉长语调。
“若依盟规,三盟政会应当以国民为重,而不该只顾私利!”
“此言有理,分明庆公与胡公是不愿让臣民分利,凭什么咱们舍身忘死征战疆场,却不能论功行赏,好处都被三姓尽占!”
渐渐群情沸腾了。
但大君不过稍稍一举手臂,贵族们便都一齐缄口。
“孤以为政会议臣绝不会只顾私利,但只不过,三盟政会议政只公布结果,政令被拒甚至不呈理由,这也实在难以服众,好比大隆帝君,为九五至尊,国政要令决断掌于一人,却也要听取群臣谏言,往往是服众之说才能被君上采纳,再是位高权重,也不能只说赞成抑或反对就能左右朝政。”
这言下之意,是指三盟政会之权太重,简直比过九五至尊了,而政会之断多为无理无据,有失公允,但凡伤及两姓利益之政都不得通过,贵族们的权益毫无保障,也难怪会被众人质疑。
再紧接着,大君竟又说起科举选仕的好处,若效仿大隆实行科举制,才更利于贤能之士为国所用,造福民众。
这话再度引起轰动,贵族们无不〖兴〗奋——西梁这时官制于三姓而言才有恩荫之说,至于贵族子弟,要想入仕,必须通过三姓举荐,再由吏部考核,倘若没有举荐,连考核的资格都没有,不少小贵族为了谋个官职都甚是艰难,更休提平民百姓与寒门士子,他们便是倾家荡产,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