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再许芳华-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脱,那么朕只有一问,远扬可有实据证明王妃清白不失,以镇服悠悠众口,挽回宗室声誉?”
“是臣无能,不能安保妻室,险遭贼掳,多亏得戚家堂义士及时解救,终使内子安然返回,这本是太皇太后当日审断,眼下有传言四起,伤及宗室声誉,若说有错,也是臣子过错,不能由内子一力承担,臣甘愿受罚。”
果是将太皇太后抬了出来,天子冷笑,指掌抚案,背脊微靠:“远扬的意思朕明白了,无非是要一力承担罪责,如此,朕也只好将众位御史的奏章转递太皇太后,相信太皇太后也不会罔顾宗室声誉不顾,总得给臣民一个交待,远扬,先帝曾告诫朕,说你是国之栋梁,将来军制改革朝政大事离不开你辅佐,朕情知你护妻心切,但也不能罔顾大局,为人臣子理当尽忠尽孝,怎能只顾私情?朕告诫你,还当三思择重。”
威胁的意味十分明显,虞沨再度回以长揖:“臣实在惭愧,有负君帝信重,只内子无辜,臣实不能弃之不顾。”
这意思,便是宁愿被贬为庶人也不愿休弃元配?天子连连冷笑,好个情种,那么且走着瞧,看你是否当真为了个女子,而不顾家族父祖,舍弃富贵荣华。
这日下昼,虞沨一直留在文渊阁候诏,果如所料,申初时分,慈安宫便有诏传,太皇太后倒没有那么多虚伪言辞,只说难处:“哀家固然信得过戚家堂并非为非作歹之徒,景儿清白未失,以她的性情,也不是甘受耻辱的软弱之辈,不过眼下闹得这般张扬,市井百姓难辩是非……实在让人为难。”
果然还是有所保留,太皇太后固然不愿旖景落得休弃的下场,却也不愿为此与天子冲突争执,也许她仍有试探,想看虞沨是否当真宁保妻子而舍弃权势,也许最想看到的结果,正是虞沨甘为庶民,这么一来,显王势必会受天家完全控制,唯有忠于皇权,才能安保儿子儿媳平安,将来才有望获得恩赦,将爵位交由子孙承袭,只那时,朝廷只怕已经完全接手兵权,显王之势已被分剥。
这样的结果不是不能接受,虞沨信得过太皇太后不至斩尽杀绝,却信不过当今天子,天子势必不会放过苏家,倘若卫国公府不保,自己又成为庶民,还何谈安保妻儿?
但这时不能直接逼迫太皇太后抉择,虞沨只能坚持在天子面前那套说辞,决不休妻,倘若朝廷降罪,那么他甘愿一力承担。
太皇太后见虞沨心意已决,心情也是相当复杂,单为私情,她也实在为旖景庆幸,甚想帮助这对小儿女,并不愿棒打鸳鸯,可她的地位决定不能只顾私情,这事天子心意甚笃,而太皇太后不得不承认,倘若苏、楚两府保持姻亲关系,或许会威胁将来帝权,实在让人一时两难。
☆、第七百零九章 仲春风暴,暗器胁人
这日风沙浮空,申正时分,天色就阴沉得厉害。
灰渡与卫冉正在正阳门外廊房里候令,看一眼为挡风沙紧闭的窗外,已经灰黯一片,心里未免都有些着急,卫国公府的亲兵是不能进入皇城的,他们也弄不清楚苏轹是否辞宫,但王爷这时仍没有消息递出,分明是被要紧事绊住了脚,两人都是心腹,对于近段的言论沸腾自是有所耳闻,也明白天子即将发难,王爷近段时日都是午时就下值归府,今天耽搁到了申正未出,显然就是事发。
又是一阵急风,飞沙走石,屋子里更显森黯。
灰渡忍不住从长凳上站了起来,正想去门卫处找个相熟的禁卫入内打探打探,就见一宫卫推门进来,不是别人,却是眼下已经提升为中郎将的虞榴,他是寿太妃的孙儿,当年多亏虞沨荐举,才被先帝纳入宫卫,太皇太后倒也信重宗室出身的亲卫,并没因为虞榴是虞沨所荐就冷落,反而给他升了职。
虞标眼下是卫国公下属,也为京卫之长,两兄弟对苏、楚两府甚是感恤,多有来往。
“远扬已经出了慈安宫,正往正阳门,今日风沙天气,快把车與驾去门外。”
听了虞榴这句话,灰渡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卫冉却显得更是沉着一些,一边儿拿起披风抖开罩在甲衣上,一边问着虞榴详细。
“是慈安宫的卫姑姑遣了内宦传出的话,究竟如何我也知之不详,不过早前远扬去了一趟乾明宫见驾确凿,打听得,圣上往慈安宫,李公公抱着一叠子奏本,圣上脸色不好。”虞榴论来是显王一辈,虞沨得称一声族叔,虽说虞榴无爵,可依宗室辈份,自当能称虞沨表字,不用口口声声王爷殿下的尊称。
虞沨出来的时候,车與已经候在正阳门外,灰渡与卫冉不过等了片刻,肩膀上已经染了一层灰沙。
“都上车。”虞沨低沉的嘱咐道,率先掀了帘子踏进宽敞的车厢,里边当中燃着薰笼,炭火的炙光渗出镂空,使得这森黯的空间微有明红。
虽说有个“都”字,但跟着进去的也就仅有灰渡、卫冉两人,亲王亲卫虽能定员进入皇城,不过在城内也只能步行,坐骑必须留在皇城门外的营房,这一路之上,可得吃进不少沙子。
纵使是亲王與驾,若非紧急时候,也不能疾驶,这段路程算不得远,这么不急不缓地走着,也消耗了两刻有余。
随行八员亲卫,自是不能耳闻與内三人着意压低声音的交谈,但王爷非同一般的慎重也让他们感觉到隐隐的紧张,兼着风尘蔽面,眉目间更是笼罩了一层沉肃。
才出皇城,更多候值的亲卫牵来坐骑,却见两个统领从车上一跃而下,灰渡交待一声“护送王爷回府”,自己却一勒缰绳,与卫冉分开两向疾行,转眼就消失在一片灰霾尘障里,不见人马,只余蹄声震彻长街。
纵使这天气实在恶劣,眼见着首领不同以往的急切,亲卫们都警慎起来,顾不得直往人口鼻飞灌的风沙,加快了返程的速度,往常小半个时辰的路程,只耗了两刻有余。
车與从拆了门槛的角门直入,停稳在东苑前。
几个仆役已经准备好软轿等候。
虞沨却懒得坐,挥手示意退开,笼着身上的氅衣略挡了面颊,快步进入关睢苑前庭议事处,让人通知王妃晚膳不回中庭,便让晴空速速喊来僚属议事。
忙有丫鬟点亮数十盏灯烛,又搬了几个炭盆入内,议事处一般不会燃点雅致的薰香,但因为设着沉香木,厅堂里始终有厚郁的香息。
僚属还没到,虞沨也未更衣,只解了那件遍是尘土的氅衣,接过递上的暖巾略净了鬓角,往上座沉思。
太皇太后的态度他是先有算计的,势必会有一时的暧昧不明,总归因为先有准备,已经让太皇太后对秦相一族极为不满,及到天子发难,才不会因为对楚王府重权在握的忌备而明显偏向。
而自从关于戚家堂“行恶祸民”的传言一起,兼着白杨胡同这桩助涨舆论,虞沨就已料到秦相的用意。
固然,他也料定悍妇龚氏一定是得了好处,若是将人扣押施以刑逼,不怕得不到口供,但于事无补。
龚氏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散布戚家堂“行恶”,以致质疑四起,即使能追究她诟病宗室的罪名,也镇不住悠悠众口质疑,反而可能使事情恶化,让那些御史言官再加上一顶仗势欺民、做贼心虚的罪名在自家头上,更让天子有了“公正爱民”而严惩权贵的借口。
这事说穿了,罪魁是背后的秦相,龚氏即使得了好处牵涉王妃,但王妃被掳,戚家堂行恶的传言四起却是事实,若是王府针对龚氏不依不饶,明眼人岂不知这是在“转移视线”“恃强报复”?
因此虞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龚氏闹得沸沸扬扬后,居然与那地痞一同私奔离京,非但如此,还要让暗卫保住这双奸夫淫妇的性命,以免他们被秦相灭口,再栽陷王府。
尽管虞沨以为秦怀愚针对的并非王府,应当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顶多让龚氏与地痞远离京都,不至于落入人手,但他依然不敢吊以轻心。
他料定太皇太后会犹豫一时,而天子紧跟着会借用舆论步步紧逼。
但这事属宗室内务,并非要政重务,不会公开朝议,今日天子只摞了一本奏折让他过目,但上本者决非一人。
势必要有一定的量,才会造成争执之势,秦怀愚这只狐狸因为最终目的是要与楚王联姻,必须“袖手”甚至还要表示出“暗助”的伪善,这就是说,直接打击秦相党羽并不能遏制逼迫之势。
在太皇太后“暧昧”期间,针对的只能是秦怀愚的“暗器”。
眼前,起码得保证不被这些“暗器”击中要害,同时,还必须保证太皇太后不受这些“暗器”威胁,情急之下做出仓促决定,一方面当然要加重太皇太后对秦家的厌恶,让她产生不除不以为快的感觉方能痛下决心,同时,最干脆利落的方式,便是要清除“暗器”。
让他们自保不睱,再没心力盯着宗室内务不放。
虽然虞沨笃定只要太皇太后“暧昧”下去,天子只能将奏章留中,“暗器”们便会摁捺不住出来跳梁,争取更多朝官支持剑指旖景,不过若到那时,己方势必处于被动。
是以,他今日立即嘱咐灰渡通过暗人联络顾于问,以期通过他先摸清“暗器”的大致名单,同时让卫冉发动五义盟抓紧时机察清这些人的把柄,即使没有把柄,也要制造把柄。
“暗器”之所以死心踏地对秦怀愚效忠,不惜与苏、楚两府为敌,甚至在明面上还不显,应该都是钻营取巧之徒并非出自望族,属于投靠无门,说到底就是还没能真正受秦党信重,又不被苏、楚放在眼里,找不到别的靠山,又有荣华富贵跻身权臣之心,抱着类似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念头,才会被秦怀愚说服,认为即使会担风险,一但成功,也有重利,才行这投机之事。
这些人多数不是礼义之士,其身不正,总有把柄可抓,再不济也有把柄可造。
事实上虞沨已经下令僚属,暗察出一批“疑似暗器”之辈,或者是符合“暗器”条件的名单,今日急不可捺地召集他们,便是核察有无确中者。
另外,这时似乎也到了让太皇太后了解一系列针对严家的阴谋诡计背后,秦家关键是秦子若不容忽视。
这话自然可以自己出口,横竖太皇太后早有嘱令让天察卫盯紧秦家,但效果自然不是最佳,会有中伤的嫌疑,虞沨这段时间要操心筹谋的方面太多,一时还没想到良策,今日召集僚属,也是想听听他们有何见解。
多数人却认为由王妃直禀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太皇太后始终对王妃有所偏重,尤其是对卫国公府,信重之余,多少还有愧疚。
甚至有个心直口快的幕僚建议:“此事原为王妃在秦氏的信件中推测出来,秦氏用心太皇太后早有察觉,那么王妃有所忌防更合情理,直言不讳就是,何需遮掩,寻常主妇,对于觑觎不轨者势必也会诸多猜忌各种压制,更何况王妃,世人都知才智超绝,太皇太后更是熟知,王妃出面直言合情合理。”
虞沨且在犹豫,总以为这并非万全之策,数回议事沉默寡言时多的古秋月却开了口:“不妥,王妃直言,太皇太后或许也会有所猜疑,何故王妃本有察觉而不早说,偏要等到这节骨眼,再者,王妃只是凭借秦氏信中言辞猜测,并非确凿,达不到让太皇太后笃信的效果。”
古秋月继续说道:“在下看来,秦嫔既已入宫,太后或许心急,应当最近就会对圣上直言,为陈氏请封贵妃之位。”
“你的意思是,让陈相去说这话?”虞沨眼中一亮。
“正是,在下以为,皇后必不甘愿陈氏位及贵妃,定会从中阻挠,势必会让陈家心生怨愤。”
“陈参议虽与卫国公即将联姻,但他始终是太皇太后的人,倘若王爷利用他,也会有隐患,这要是万一陈参议对太皇太后直言,越发会引猜忌。”“心直口快”那位反驳。
古秋月却胸有成竹:“当初暗算太皇太后与卫国公府生隙之计虽是秦氏在后出谋划策,可实际实施者却是陈家,秦氏不可能说服陈家按计施为,势必通过天子,由天子出面,秦、陈两家应当碰面协商,陈家才能完全信服,而后宫嫔妃,也有严氏女儿,太皇太后未必甘愿陈氏被封贵妃,说不定会放任陈、秦两家争执。”
虞沨轻笑,不是说不定,是一定。
“这么一来,陈家定视秦家为死仇,只要有人暗中进言,说太皇太后是不满陈家背后算计,才不愿让陈氏女儿取得尊位,陈相会如何想?”古秋月点到即止。
虞沨看了他一眼,很是赞许之意。
陈相势必醍醐灌顶——他是被秦家当了一回枪使,事情未遂,在天子面前毫无寸功,却引太皇主后忌恨,秦家却全身而退,甚至还有献策之功,至于事败,都是陈相不够本事,陈相如何心甘?还不把秦相招供出来。
秦怀愚那狐狸,一门心思要促成秦子若为楚王妃,秦子若出了这等“良策”,他必是迫不及待要去天子面前显摆,陈相极有可能知情,即使不涉秦子若,只要牵涉上秦家,目的也算达到。
秦家即使把秦子若除族,可在太皇太后看来,两者仍然密不可分,秦子若依然是秦相的嫡亲孙女,她要成了楚王妃,得益者仍是秦家。
虞沨与一众僚属商议计定,不及赶回中庭,就被显王亲自堵到了议事处——原来太皇太后虽然“暧昧”,但也没有完全放任事态发展,不得不说,虞沨坚定意志决不妥协的态度多少还是打动了这位,竟又诏了显王商议,意思仍是诸多为难,意在让显王施以劝导,其实也是警告——圣意显然,倘若虞沨不愿出妇,那么追究下来,可能会让虞沨担责,哀家深恤你父子二人一贯忠诚于君帝,实不忍见虞沨被责,该怎么办,你们父子好生商量,要体恤哀家的难处,不要心生嫌隙,闹出不和睦的事情,让旁人看皇族同室操戈的笑话。
☆、第七百一十章 显王示意,子若跪地
时仍傍晚,天色却已有若墨浸,门扇开合之间,一室灯火摇曳,显王入内两步,见儿子似乎仓促间站起,仿佛是被挤入厅堂的冷风一呛,出了一阵急咳,一手握拳抵在嘴角,一手撑在案边,几乎站立不稳,他心中不由一紧,甩开步伐抢了过去,阻止儿子强摁呛咳欲施的礼数,摁着肩头让人坐了下来。
这一阵咳,使得虞沨眼前眩乱,睑底苍青,双靥却泛起潮红,病色便就显眼。
本是满腹的忧虑,积蓄了许多疑问,显王却尽数压下,也顾不得什么主次座序,拉了椅子上前,一把扣牢虞沨的脉搏凝神细诊。
显王少年时,也曾随先楚王有过一段征战的经历,在沙场上,自是学得粗陋的医术,治疾自是不能的,不过尚能断得几分脉息。
足有一刻,虞沨早止住了咳,脸色苍白下来,看上去却并不显得呼息紊乱。
显王松手,眉心却蹙成了死结:“究竟觉得如何,这事你可还瞒着媳妇?”
虞沨自觉倒无大礙,这时坚持让出上座,摇头说道:“无论医官,抑或是二兄、江汉,都是那般说法,还不是因为幼年时中毒的缘故,恢复得慢,难断将来如何,总归是要注重保养,我自己也多有留意,王妃一贯就注重,她知或不知,都是这样罢了。”
显王默然,担忧之情一时缠绕在心口,倒不知说什么好了。
“如今想来,那时我自以为无礙,一直就隐瞒着王妃,倘若……万一重疾引发病危……”
“不要乱想。”显王膝上指掌兀地握紧,眼底黯然一掠,心里更是慌乱,却沉声说道:“前两年,你康复得甚好,只这些日子以来思虑过重,才会觉得心力不济罢了,放宽心,只要敬遵医嘱,必无大礙。”
“儿子病弱,倒让父王忧虑,是为不孝。”虞沨轻轻推了推眉心,再看不远处的灯火,视线才不显模糊,自己松了口气:“我势必会当心保养,父王也宽心。”
被这事一岔,显王本来的打算的话竟被抛之脑后,自问有愧——当初妻子生子,母子皆弱,他一心忙于政务,多有疏忽,竟未察是有人心怀恶毒暗中加害,后妻子亡故,儿子也险些不治,他悔不当初,却因丧妻之痛,一时不能振作,那时察觉儿子早慧,竟放手让他操管,怎不想慧极必伤,更何况儿子“先天不足”,他无论是为夫,抑或为父,实在不够合格。
有的事,本来应当自己担当,不该让儿子事事烦神。
一思及此,显王也便长话短说:“今日太皇太后诏见,转告了我你的决意,我只问一句,你是否当真打算担责,甘愿放弃宗室之位,而为庶人?”
“儿子不敢任性不孝,倘若真有罪责,甘愿受罚,不过儿子自问言行无亏,并不愿担忌惮之祸。”
这话说得明显了,虞沨并没有放弃权位的打算,他若是甘愿被除名皇族宗谱,显王后继无人,即使虞沨活着,将来子孙绕膝,也不能祭祀先祖,显王逝后,他也不能捧灵跪祭,做为人子,便是不孝。
为人臣子,忠在孝前,虞沨故然不愿逆上,但本无逆上之心,奈何君上却因忌惮有逼迫之意,因为忌惮妄加之罪名,他不甘领受。
“那么,你是要以退为进?”显王一挑眉梢。
虞沨默认。
“沨儿。”显王长叹一声:“我这个父亲,亏欠你母子二人许多,我这一生别无所愿,只想你安好无忧,你若有决断,无论何事,但管放手去做,你要记得,无论何时何境,我只要有一口气在,先是你的父亲,才是大隆臣属。”
这话也是一般明显了,就算虞沨要揭旗逆反,显王也会举兵支持,纵使没有胜算,纵使在青史丹书上会被扣上罪逆之名。
虞沨实不料父亲会这般决断,他深知祖父一生忠于君国,父亲自幼受教,从不曾有仗权逼上之心,一意奉公,绝无私欲,而他,先帝在位,能保安宁,当然不至心生二意,不过眼下君帝因为多疑自专,对苏、楚两府不同程度皆有忌备,他虽无贪婪掳权之心,确怀为顾私情违逆帝君之想,于臣子而言,实称不上忠顺。
正是有这些顾忌,他的计划才一直隐瞒尊长,不仅显王,甚至卫国公府。
一时之间,虞沨心绪也是分外复杂,看着父亲已经夹杂着些微霜色的鬓发,眼角不由湿涩。
“症结所在,决非仅只秦相,而是君上。”显王沉声说道:“早在媳妇被掳之时,我见你忧思满腹,也猜到此事不能善了,你一贯思虑细慎,我能想到的隐患,你势必早有预筹,说到底,圣上要问罪媳妇,意在打压卫国公府,沨儿不需顾虑重重,我们与国公府既为姻亲之好,自是不能避害袖手,你有什么打算,不妨说来,天子若要一意孤行,太皇太后若是坐壁上观,我也不会任由逼压,想要将你降为庶民,那么我这个父亲也有不教之罪,天家真要问责,那么我也难逃其咎,不过他们要撸了咱们父子的爵位宗谱,只怕众多守将权勋未必心服。”
虞沨忙道:“事情还不到这个地步,父王,今日你怎么应对太皇太后。”
显王冷笑:“当然没有撕破脸,只请天家宽限时日,我好回来说服。”
虞沨颔首:“父王倘若也赞成让我担责,太皇太后必生孤疑,父王这般应对,太皇太后才会觉得合情合理。”
便也没再隐瞒暗中筹措的计划,一应详细,皆与显王坦诚布公。
显王其实早怀破釜沉舟之心,不想儿子却有面面俱全之策,反倒呆怔了,父子俩敞开心扉这么一谈,双方都觉轻松,不过这一席长谈又耗费了足一时辰,旖景已经打发人将药膳送到前庭,显王才惊觉一更已过,便要敲响禁鼓,又懊恼起不该耽搁到这么晚,才硬逼着虞沨回了中庭。
自己却心潮不平,干脆披了件厚氅,抬脚去找卫国公,打算与姻亲兼发小秉烛夜谈,琢磨着怎么算计秦家——毕竟事情不到逆上的地步,显王还不好公然与姻亲“谋反”,不过把矛头对准秦家倒是无礙,相府子侄,也不少在外郡为官,其中还有苏、楚两府势力所及之地,秦相既一门心思要陷害旖景,好钻空子把自家孙女嫁入王府,显王认为,卫国公也不消客套,虞沨既然有办法清除“暗器”,那么他们便拿“明枪”开刀,秦相这么清闲,显王表示十分不满。
又说虞沨,回到中庭时,几间屋子当然还是灯火通明,旖景听见外头连声问安,披着件斗篷就迎了出来,当面就是一句:“有人上本了?”
虞沨苦笑:“就知道你会猜中。”
便说了这一日发生的桩桩件件。
只说话时,他身上的寒衣已经被旖景除下,亲手服侍着净面洗手。
“因我的事,倒让父王也跟着不安。”听说显王这般决断,旖景颇有些意外,紧跟着便自责起来。
“怎么是你一人之事,当初若非我轻疏,也不会让大君得逞,白教你受这许多苦,不过即使没有这个诱因,圣上也不会放过卫国公府,我难道就能袖手旁观?说到底,这个劫数迟早会来。”虞沨伸手拉住了忙忙碌碌的人,两个相依而坐,听了一时急猛的北风,卷打着沙尘扑扑盖瓦,两人静默下来。
屋外廊庑,有丫鬟匆匆的步伐,风灯被渐次取下,夜色染上窗纸,尽管绕耳杂音,心里却沉寂了下来,却是详和的,不太好的天气,无星无月,听着风声嘴角也似尝到沙尘的涩息,两人依偎着,却都不约而同地想到岁月静好的过去,与将来。
是以旖景即便提起“我总归是要做些什么的,不能只让你操心”这种话题时,虞沨也只是唇角舒展,静静阖目,那鼻息,清新的拂入怀中人盈满暗香的襟里。
这一夜,待虞沨睡去,旖景仍然瞪着双眼看向账顶,满脑子计划着要怎么反击,总不能让她家王爷“独自神伤”,放任秦家老小“明枪暗箭”。
王妃与翁爹、生父在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