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划不叫学校而是叫农奴培训部,除了李志远之外就没有老师。又收集了大量物品,手把手教大家做了硫酸,方法很简单用高温蒸馏绿矾,得到浓硫酸,或者充分燃烧硫磺,可得稀硫酸。再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做出了硝酸,盐酸,氧气,氢气等,让所有的学生们看得目不暇接。经过六个月的学习这二十多个学生已经了解了最初级的数学,物理,化学。
考虑到安全保秘,这些学徒都是买的家奴,这也是李志远一开始就想好的。
第一次找到人伢子时,李志远还很不习惯,感觉象犯罪一般,头都不敢抬起来。后来就好多了,现在卖身的人很多,到处天灾人祸不断,官府不闻不问,老百姓流离失所,只好卖身为奴。一般人买的时候都是挑年青女子,其次就是青壮汉子,小孩最少,老人则根本没人会买,往往只有饿死。而李志远却故意捡剩的挑走那些少年,为了让这些小家奴死心塌地,也为了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恩德,还多次将他们的老人一起收留。当然了,做这种事的时候,李志远往往打着慈悲为怀的旗号,时刻不忘收买人心。说起来,李志远倒还没有自已安排过宣传队,但他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去做了,不但抓住一切机会伸手帮人行善做好事,尤其是对说书的,卖唱的,杂耍等走江湖的,李志远更是重点对待,一般来说本地人总是欺负外来的人,毕竟外乡人没根没底的,好欺负,不怕报复。而李志远却反其道而行之,为的就是通过这些四处流浪的人宣传自己的光辉事迹,为将来造反做铺垫。记得《水浒》中总是写道:众好汉一听是及时雨宋公明,顿时纳头便拜,口称宋哥哥不已。李志远不敢指望能跟小说一样,但起码有点影响吧。这么做下来效果还不错,现在李志远名气远播,到处被称为大善人了。
至于买个美丽女奴,李志远倒是想过无数次,可惜一次也没见到过,毕竟这可是抢手货,李志远钱又不多,哪轮到他来选啊。
崇宁元年正月初一,李志远静静坐在书房里,回想一年前的今天,想起另一个时空的父母,伤心不已,但却不能对人说。云儿和玉梅非常体贴,看到他伤心从来不多问,只是默默陪着。近一年以来,李志远对她们一向爱护有加,两人也是懂得感恩之人,对李志远完全是死心塌地,在床第之间总是百般逢迎,婉转承欢,对李志远平时交待的事更是全力以赴。李志远记得曾看过某本书,提到用妾姬做事的好处,既不用发工资,又不用担心背叛,更不用论功行赏,(实在不行在床上行赏就行了),简直好得无以复加,因此一向用心培育两人,让她们学习算术,会计,审计,统计等幕后工作,现在李志远办的四海商行主要就是两人负责。没有想到玉梅外表柔弱内心却很要强,而且很有商业天赋。总能把李志远的高瞻远瞩的指导性的言论转化成具体的工作,四海商行现在蒸蒸日上可以说主要是玉梅的功劳。李志远想,要搁在现代,这不是商界女强人吗。自己连追都不敢追,现在却是自己的一名姬妾,完全属于自己,心中不由得得意起来。
走亲访友,热热闹闹地了半个月后,李志远开始静下心来做今年的计划。圆珠笔早在去年就用完了,现在用的是铅笔,由于木材很难加工成笔杆,因此数量很少,不能卖,只能自己用。
这一年来经过了解,李志远买了大量的书比如《齐民要术》《通典》《四时纂要》等,才发现宋代的科技还是相当发达的,只是没有国家的支持,往往都是个人行为,因此很难有成系统的研究,再加上一帮腐儒的反对,使得搞研究的人地位很低往往被人瞧不起。不过李志远不在乎,反而心里暗暗高兴,心想,你们越瞧不起,我拉拢时越容易。
作者注:人伢子,即人贩子,但主要引导买卖双方,起管理市场和牵线作用,一般并不直接交易。
第十二章 千里之行1
现在计划好做多了,毕竟手上经费比较充裕了,有些费时较长的工作得开始筹办了,时间可是金钱啊。
首先是远洋贸易,宋代的海洋贸易本来就很发达,与海外多个国家都有商船往来,朝庭在广州,明州,泉州等地都设有市舶司,专管贸易,朝贡等事。宋代造船业也非常发达,已经能造五千石(三百吨)的海船。李志远想,达伽马环游世界的船好象也不过一两百吨,以现在这个三百吨,应该可以称霸海洋了。自己的贸易不能仅仅是买卖商品,还得要有自己的船队,培养出自己的船长水手,这些人必须花很长时间才能培训合格。另外,随着贸易的开展,顺便建立一个完整的情报系统,当然了目前是针对商业情报为主。
还有造船业,这里面不仅包含复杂的工艺,而且可以系统的培训自己的工匠,锻炼他们将所学的新知识转化为实际能用的技术。这可不能放过,将来要造出强大的海军就要靠它了。自己对造船技术了解不多,但是有些名词总还是知道的,比如三角帆,四角帆,水密舱等。
玻璃也该提上日程了,派人去请些琉璃匠来,反复试吧。
活字印刷,人人都说铅字,好象成份主要是铅再加些锡,锑之类合金。反正还是那个办法,以自己的了解去指导科研,一种方法不行就再试另一种。毕竟自己知道发展的正确方向,还怕造它不出吗?
由印刷想到报纸,是了,这个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发行报纸也就意味着控制了舆论,没什么比这更重要了,用得好足抵十万大军。不过,过早出现的话,万一别人也学着办报,那就损失了,也许还是等快要造前一两年再办比较好,这可要仔细算好了。
至于去年种下的玉米土豆等物,长势喜人,两处地点都没发生意外,玉米明年就可以少量供食用了,不过土豆地瓜数量还是太少,做种都不够。本想炖一锅土豆烧牛肉的,看来还有得等。
后面几样都不需要太多精力,但远洋贸易和造船业相当重要,而且一般都是在沿海城市才有,所以自己亲去办理比较好,再说了,来到这个世界自己还没出去湖南境地呢,太对不起自己了。
于是决定,三四月间亲自出走走一圈,从谭州坐船经洞庭湖进大江(即后来之长江)顺流东下,到苏州,杭州、明州(即后世之宁波)一带,再转到泉州,最后到广州,上岸走陆路回来。环游半个中国,预计时间估计要半年。
这次出游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大宋的实际情况,顺道寻访人才,储备知识。二是加强自己的工商业建设,当然顺带还要检查各地分支机构的运作情况。
安排好各项工作以后,李志远带着云儿和玉梅,和十几个帐房、伙计。开始了他第一次的长途旅行。
三月初,草长莺飞,桃花盛开,一行人从谭州雇了一条船,沿着湘水即后来的湘江进入洞庭湖前往岳州即后来的岳阳,坐在船上,无需受马车的巅簸,轻松无比。一路上尽情欣赏着青山绿水,湘江水清澈无比,船家都是直接取水饮用。回想后来污浊不堪的河流,李志远大加感慨,这么美的山水,谁舍得毁掉呢,以后自己当了皇帝,这环保肯定要提出来才行。
岳阳,三国时孙权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后鲁肃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建立巴陵县。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时,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唐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巴州为岳州。
岳州城池较小,远不如谭州,人口也少,只是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因此商号不少。而李志远唯一要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岳阳楼,此楼建在洞庭湖畔,楼并不高,止有两层,湖上轻风阵阵,李志远站在楼上迎风而立,极止望去洞庭湖仿佛无边无际,心胸无比开阔,仿佛中感受到了范仲淹当年的豪情。
离了岳州,一路沿大江顺流而下,三日后到达鄂州(即后代的武汉)。武汉处于江汉平原东部,是长江中游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处,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长江与汉水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是因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而汉口是从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起来。
鄂州有四海商行的分行,李志远装模作样视察了一番,在那个时代都是终生雇佣制,再加上没有正当的理由没有哪家会收留别家的伙计,因此帐房、伙计忠心都是比较高的。对他们的检查主要是查帐,了解第一线的经营状况,了解当地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由于通讯不便,所以各地分行的掌柜权力相当大。想到通讯,李志远顿时想来信鸽来,好象在哪见过说咱们中国从汉代就有信鸽之说,赶快培养出来,不但对赚钱大有好处,而且将来造反时,一条信息就抵得上千军万马!
晚上时李志远便交待云儿道:
“云儿,这世上有一种鸽子,在几百里外也能找到自己的巢穴,因此古人便训养此鸽,称为信鸽,用它来传递消息,一日之间便可达数百里之遥,爷如能信鸽,则经营时总比别人预先得知消息,就可以预先趋吉避凶,大获利益”
“莫非爷是想让婢子养这种信鸽?可是婢子不懂啊”,云儿虽然不如玉梅那样对经营有兴趣,但还是有点小聪明的,对于领导的意思还是能迅速领会。
“不是让你养,而是让你负责此项工作”
云儿眼睛转了又转,不知该怎么做,最后噘着嘴抱着李志远的胳膊开始撒娇。
“爷~”声音腻得粘人,“教教奴婢嘛~”自从跟了李志远之后,云儿玉梅就发现这个主人太好了,对她们关爱有加,凡事也都尊重她们,只要不是挑畔主人的权威,任何事都由得她们,可以自由的笑闹玩耍,还可以逛街,这简直是她们不敢想象的,因此两人都盼着一辈子都能伺候主子,也早就发现撒娇这种对李志远杀伤力巨大的武器。
“哈哈,好了好了,怕了你这个小妖精”李志远早就发现玉梅聪明机智,对数字有天赋,又有决断,擅长经营,将来的商行估计主要由她打理,而云儿是个细心但不够灵活机变的人,只可以用来做秘书,于是细心指点道:
“首先,既然古人曾养过信鸽,那么你不懂肯定会有的人懂,那么第一步就得找到这种人。方法嘛,通过咱们商行先调查,不行再扩大范围,甚至于通过江湖艺人,或各地大酒楼公开悬赏,提供消息的人和会养鸽的人都给钱。这样一来,肯定能找到,怎么样?”
“太好了”云儿直点头,象小鸡啄米一样。
“那你明天能开始吗?”李志远逗云儿。
云儿想了想,说道:“爷还没给钱呢,让婢子怎么做啊,爷又欺负婢子,嗯~”又开始抱着李志远的胳膊乱摇。
“嗯,不错,有长进了”李志远笑道。“那你做一个预算吧,明天交给我”预算这个概念李志远已经教过她们。
“可是,有些钱没法估计啊,这个信鸽谁知道值多少钱啊”
看来云儿学的预算的知识还没忘掉。
“就算没有也得写预算,这样花钱才能有控制,至于价格嘛,你自己先凭空估计好了,这个事呢爷就交给你了,包括以后的培养训练员,养殖信鸽,设点等,不懂的先想想再来问”
云儿又开始转着眼珠了,为明天的预算发愁了。李志远可没空管,反正这事也不急,找到了信鸽还得养熟,没个一两年估计派不上用场。
第十二章 千里之行2
出了鄂州,几天后到了江州(即后来之九江),九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所谓九江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等九条河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划为36郡,设有九江郡。西汉时,九江始建县,称柴桑。唐时,改九江郡为江洲。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五代十国时,江洲是南唐道德教化之地,故改为德化,废江洲。宋时,复置江洲。
李志远以前有个同学是九江人,因此也来玩过几次,虽然眼前的景物完全不相同了,但心里感叹还是特别多。又想起《水浒传》中宋江曾被发配此处,还在浔阳楼上题了反词:“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这两句很对自己现在的心情。于是又去浔阳楼吃喝一番,本来忍不住也想题首诗,又不好意思剽窍后人之作,想想算了吧。
其实李志远一向比较小心,由于对儒家经典一窍不通,为了避免麻烦,因此一向很低调,声称自己只是识得几个字而已。
崇宁元年四月,李志远到达江南东路江宁(即后来的南京)。进得城来,只见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市面非常繁华。果然不是谭州这种边远小城所能比的(在那时两湖、两广都被视为功蛮之地)。李志远久慕秦淮洒的艳名,向往以久,今天可要好好见识一番,一直以来,李志远都没去过妓院,主要是怕感染花柳病,现在的医学太差了,虽然李志远已经开了医学课,但那些东一条西一条的理论要想转化成抗生素,还不知要等多少年呢。因此对妓院一向敬而远之,这一次到秦淮河,不敢留宿,至少也得去见识一番吧。
在河上找了家叫水仙的画舫,上去见识了一番,结论是很一般,姑娘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漂亮,也许是李志远既没名又不舍得乱花钱的缘故,跟姑娘聊了会,可是李志远既不会诗词又不懂音乐,话不投机谈不出什么来。大失所望,灰溜溜离开南京。
再到了润州(即后来的镇江),转入大运河,经过常州,无锡,到达苏州。这里有一个关系户,王封将以前的同窗胡师文推荐给蔡京,此人现在苏州担任应奉局大使,王封让李志远给带了封信。其实主要是为了打声招呼,在外地有人照应。
在苏州流连欣赏,李志远心想,现在总算没人跟我挤了,以前到苏州来玩的时候,人叫个多啊,不是看风景,完全是看人。所以后来都不敢再来的,这一次,爽了个够,只可惜那些园林比如留园等现在还没有呢,只能看些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光,凭吊一下虎丘剑池罢了。
为了亲自看一下太湖石,这一天跑到太湖边转了一圈,来到一个小镇上,找了一家看上去还干净的酒楼打尖呢,李志远坐在窗边往外一看,不远处一个女人跪在地上,边上写着几个字,卖身葬父。李志远顿时来劲了,等了好久总算有英雄救美的机会了。叫来小二,指了指那个女人问道:“这个女人怎么回事?”
“客官,这个女人家里只有父女两人,平时打点短工洗衣为生,现在家里老爹死了,又没兄弟,穷得没钱买棺材,只好卖身了,不过客官,这个女人克夫,你可要仔细了”
李志远有些惊奇,看他似乎还想说什么,于是递了一小块银子。
“谢谢客官,”小二笑得嘴都歪了,压低了声音说道:“这个婆娘,还没嫁就克死两个男人,第三个娶了没两个月就淹死了。后来就没人敢要,婆家把她赶走了。前村的周员外贪图女人水灵,就花了钱买了,谁知第二天就跌断了牙,赶紧把人送了回来”,看了看四周,小二低声说道:“听周家的下人说她是个白虎,吓得周员外连碰都没敢碰,所以才保住命的”
李志远很惊奇,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倒霉的,至于克夫什么的,李志远是压根儿没考虑过。于是把女人叫到店里来问话,那女人低着头走到面前跪下,李志远一看,虽然面黄肌瘦,但脸形眉眼都很美,身材也很棒,腿很长,胸部鼓鼓的,色心顿起。问了一下情况,这个女子姓张,其它都跟小二说的差不多,当即决定买了下来。当然了说出的理由纯粹是可怜她安葬老人而已。
为了这事在苏州多呆了几天。张氏小名叫如意,云儿和玉梅也非常高兴多了一个姐妹,毕竟李志远需索无度,她们姐妹俩都怕了,只是很担心张氏会克夫会不会对主人有所妨碍,李志远大笑道:“这世间还有能克我的东西吗?”说话之时昂首向天,豪气十足。两女心神迷醉、不能自已。
一行人来到杭州,童贯现在杭州主管造作局,专为宫廷搜集制造各种新奇奢侈品。李志远上门以王封的名义送了一件礼品,那是从自己的钥匙链上取下来的,很普通的钥匙挂,一块球形的有机玻璃,里面嵌有一朵花,在李志远的年代里撑死了不过十块二十块,但在这个年代绝对称得上是宝物。
童贯非常欣喜,得知来意后,主动出面给李志远介绍杭州府及市舶司的官员。于是李志远很顺利就以废弃工场的价格买了一个官船厂,便宜得让人吃惊,让李志远又感叹了一番。
在杭州折腾了近一个月,把新船厂和四海分行的事搞定,李志远乘海船前往泉州,第一眼看见海船的时候,李志远还以为是过渡用的,这么一点点大,估计也就是一百吨啦,居然就是海船了,想当初自己在海港见到的最小号的船都比这个大,估计21世纪长江里拉煤的船可能都比这个大。又是一番不堪回首的对比。难怪得这个时代很多人死都不肯出海呢,这种破船危险系数太高了,连水密舱都没有,居然还敢出海@#^&;¥
由于船小所以特别颠,两个女人都吐得稀里哗啦的。倒是如意还好,毕竟在水边住过。看着两位美女的可怜样,李志远只好不断安慰她们,熬过去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了泉州,两人也基本上适应了。上岸放松几天,考察一下发现这边的造船业并不如杭州,考虑到将来这里很可能是进军台湾的出发点,再加上这里的南洋贸易还是比较发达的,所以李志远还是很卖力地与泉州当地官员拉了关系,当然了也买家小船厂,规模小得多,价格反倒比杭州贵,看来这关系还是没到位啊。
崇宁元年十月,李志远终于到达了广州,这里将是自己重要的贸易港口,因此李志远也花了不少力气,幸运的是,王封的侄子王芳就是这里的番禺知县,做起事来方便得多,船厂也比泉州便宜多了,这里可是通向南洋的主要出口,一定要做好部署。
离开广州,经韶州即后来的韶关,回到谭州,出门时早春三月,回到家,已经是年底开始下雪了。
这一路上要是历史学家或者考古学家肯定乐疯了,那些个原汁原味的古建筑拿到21世纪能值天文数字。可是李志远是个俗人,只觉得房屋低矮,破旧,城市里垃圾又多,道路坑坑洼洼,泥土飞扬。难道古代皇帝出巡都要净水洒街呢,那么多灰怎么走啊!
第十三章 如意
李志远坐下来统计了一下,这一次还是找到了不少人才,有的有经营头脑,就地安排进各地的分行,有的很有创新精神,要么进了船厂,要么带了回来。至于经天纬地、安邦定国之士,李志远还没敢招惹他们。
现在已经在全国一些重要地方设了据点,远洋贸易在目前据了解几乎没人赔钱,这其实也是正常的,在交流极困难的情况下,初期的贸易都是稳赚的,难关主要是因为海洋变化无常,船只安全性差,风险极大,所以才很少有人去做。
而且在目前,市舶司是通过收取实物来收税的,不需要现金付税,更是摆明了只赚不赔,自己在广州杭州由于有人关照,税钱肯定少交,这么好的条件下等着收钱吧。
双季稻已经找来了,但由于回到家的时间不对,所以只试种了晚稻,临时把好几亩地的稻田毁去才腾出地方来,结果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在冬天来临之前收获成功。
用棉花纺织布匹已经成功,现在已经小批量出售。
蒸馏酒的销售势头强劲,又在开封和江宁开了新厂已经建好投产。暂时还未发现有竞争者。
染料更是一支独秀,24小时加班都来不及供应。可惜仍然只有紫色一种,但实验室已经开发了新的颜色出来,只是还没能解决批量生产的工艺。出于保密的原因,再加上运输量又小,所以染料制造不设分厂。
明年炼钢也要开始试了,目前王乔山属于“灵一真人”私产,在那里偷偷建炉试炼肯定没问题,李志远开始想哪些东西是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的,目前高炉炼铁已经很流行,就自己所知,有的高炉高两三米,每天能产千斤铁。燃料主要是木炭,少量用煤,而自己用焦碳,正好是煤焦油的副产品,成本是零。只可惜煤气利用不上。直接用铁矿石练出钢当然最好,先试试要是不行,就分成两阶段分炼铁再炼钢吧,目前很多工匠水平都很高,说起炼铁来比自己了解的还多,在自己的适当点拨下,大规模平炉炼钢肯定能成。
自己这次也买了一个书坊,今年内铅活字肯定能出来,这个钱估计赚得不多,不过能更好的传播知识,尽可能的保住中华文明。
至于玻璃,在寻访中李志远已经亲眼见过现在的玻璃生艺技术远比自己想象的强得多,做出的玻璃也是光彩透亮,只是颜色偏暗,估计是原料问题,李志远于是建议专门选用海滩上比较纯净的石英砂来做原料。
至于其它东东基本上以李志远现有的知识已经没什么好说的,唯一的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