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志远咳了一声,“郑爱卿快快请起”,心里嘀咕,不知他是头脑简单,真心真意的兴奋呢,还是做戏。不过宋的降臣大多表现如此,看来还真是有这一习惯啊。
“各位爱卿还有什么补充吗?那么,郑爱卿,关于夏国使者就由你负责,不能结盟。不过要把责任推给对方,告诉他如果想结盟,就让他先拿出诚意来”
作者注:这种开会制度好象是美国人发明的,名字忘了,此人为了提高会议的效率专门研究并出了书,书中还提出,会议中争论的双方都不针对对方提意见,而是将意见表达给主持人,通过说服主持人来决定,这样可以避免会议变成两方争吵等等。
第十五章 虎山阻击战
大观四年的春夏就在双方积极备战中过去了,宋国得到了辽夏的承诺,抽出大批边军,并组建新军,准备大举进攻,消灭李志远。而李志远也同样忙着整军备战,只不过,李志远对于宋军实力了若指掌,而宋军对于中华军的了解却仍然严重不足,道听途说一鳞半爪的勉强拼凑出中华军的情况,远低于实际,更不了解中华军的威力巨大的火器。
七月,宋军由童贯率领,共计37万人,兵分两路进攻中华帝国,一路由房英率领约十万人,从四川方向进攻,经夔州、施州(今恩施)进攻高州、顺州、保顺州(今来凤县),进攻永顺州(今永顺)、辰州(今沅陵)、鼎州(武陵)进攻益阳,最后会师于谭州城下。而四川水军顺流而下,至江陵。另一路由童贯坐镇襄州指挥,分成四路,齐头并进,沿襄州(今襄阳)经宣城进攻荆门军,南下进攻江陵,然后沿江而下进攻岳州、谭州。宋军的细作探知中华军主力只有约十万人,加上地方部队也没有多少,自认为是泰山压卵。但宋军对于中华军拥有强大的武器火枪大炮的威力了解得非常不足,尤其是后者根本就是盲人摸象。
由于中华帝国情报力量的强大,因此,李志远甚至比四川的部队更早知道宋军的作战计划。中华人民军也集结了大部分兵力,共计有第一至第五师,近卫师大部,骑兵旅、湖北守备师,湖南守备二师,以及水军,再加上湖北各地的一些地方部队,从人数上来说,不及宋军一半,但战斗力明显胜过对方。
一开始李志远是有些想亲自领兵的,搞个御驾亲征,最终还是打消这个念头,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自知自家事,虽然军事理论头头是道,训练部队也很厉害,但这跟真正指挥是两码事,在战场上,心理压力巨大,各种各样的信息一条接一条,有真有假,难以决断。在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也不可能有所谓的万全之策,将领发出的每一个指令都带有风险,只是大小差别而已。在战斗之后来分析,当然是洞若观火,一个个错误都是那么明显,因此每个人都会以为自己的谋略远胜于当时的指挥官,可是真正站在指挥官的位置上,那就完全不同了,事后诸葛亮人人都可以,但是能有几个人能当得上诸葛亮呢?
比如李志远曾与学生们详细研究过,急行军时如何避免埋伏偷袭,经过反复研究,发现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避免,急行军也就意味着侦察力量和侦察时间剧减,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几个侦察兵在短短时间里不可能查遍每一处草丛、每一片树林、每一个山凹,总是要冒着被敌军伏击的风险。根据演习一般只需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敌军,借助地利就可以重创急行军的部队。
但是不可能因此就要取消急行军,因为在战争中救兵如救火,需要冒险时就得冒险。
所以,在当时课堂上得出这一结论以后,李志远说了一句名言:所谓的胜利者只不过是所犯的错误比对方少而已。
李志远分析过自己,是个不太勇于决断的人,也比较贪生怕死,做事过于小心,没有赌徒的勇气,面对大量的互相矛盾的信息时难以取舍,不适合在血淋的战场上指挥。也正是这样,李志远只会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一下,否则宁可信任自己的将领。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再精锐的部队也经不起一个无能的将军的折腾,李志远可不想因为自己指挥失误而葬送了大好江山。
最终李志远决定,由陆富贵担任总指挥,尹东担任副总指挥,全权负责此次作战。
七月七日,宋军房英部进攻高州,拉开了湖北会战的序幕,房英部对面为中华军湖北守备师及各地地方部队,他们的任务就是阻击敌军,方法以骚扰敌军,断绝粮道为主,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各处各城中的居民都动员其撤出,不过还是有很多人留下,其中有一些官绅儒生等还忠于宋朝的人以为可以翻天了,要恭迎王师,中华军也不多管,只是把粮仓以及各种物资都搬空,实在拿不走的就以不可思议的低价格卖给的城中居民。等宋军来时要想收集,那就只能从老百姓家中抢了,也算是帮中华人民军获取民心。
在高州城外的落虎崖,中华军湖北守备师师长张铁锁率两个团据地势居高临下阻击,重挫宋军前锋,消灭近两千人之后,主动撤出高州。宋军前锋到达时,发现高州衙门里连门板都拆空了,桌椅更是全无,当然这可难不倒宋军,直接抢就是了,反正总要杀些脑袋充作敌军首级的,于是高州城里一片血腥,宋军兴高采烈地收集“功劳”,有许多本来还以忠义自居的腐儒们也幡然悔悟,可惜没有后悔药吃了。
在保顺州城外的小龙山,中华军再次伏击宋军,消灭宋军七百余人。而且当日夜里,中华军趁天黑,逼近到宋军营地外,发射大量火箭,烧毁大量物资,而宋军由于天黑,怕中埋伏,因此不敢出战。
就这样,在湖北四川一带山连山,合适的埋伏地点实在太多了,虽然不可能重创,但总是让宋军不断失血,而且宋军还要留下足够多的部队驻防,保护粮道,因此进军速度越来越慢。
当然了,宋军主将房英也不在乎,他不断地向宋廷发送捷报,今天消灭五千人,明天消灭一万人等等。
在不间断的少量的打击之后,张铁锁在落鹤寨附近的虎山进行了一次顽强的阻击,虎山虽然不高,但非常陡峭难以攀爬,紧靠着大道,是进军辰州必经之路,张铁锁在这里布置了两个团和师直属部队,准备了大量的滚木檑石以及各种陷阱,就等着宋军前来送死。
而宋军前锋由于一路搜索过来,已经累得半死,来到虎山时也无心等待,因此在侦察兵还未确认的情况下,前锋就已经沿大道过来了,张铁锁一看,好歹能打到不少,于是下令开枪射箭、推石头,顿时宋军前锋哭爹叫娘的,乱成一团,估计消灭了一百多人。
宋军吃了一个小亏以后,慎重起来,开始派部队试图夺取虎山,中华军居高临下,又赏了他们一批滚木擂石,把宋军全部砸回原地,前锋部队攻了几次发现防守非常严密,只得等待大部队到来。
房英来到后,查看一下地形,大道另一侧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虽然不高,但全是悬壁,根本爬不上去,而山峰后面地形复杂,而且全是莽莽苍苍的密林,多花一两天步兵倒是有可能穿过去,但所有的辎重粮草是肯定过不去的。虎山紧紧扼住大道,而且山脉漫延甚远,但由于山势陡峭,大多地方都无路可走,问了向导,要想绕过去至少多花五六天,而且路更窄更险,危险更大,只能增派更多部队强攻中华军阵地。
地形对宋军极其不利,宋军必须先经过一段官道,但山势险峻,士兵爬得跟乌龟一般慢,而中华军站在高处,无论是火枪还是弓箭,射程都大大增加,而宋军仰攻,弓箭手在山下射不到中华军的阵地,在爬到阵地之前,没有任何进攻手段,只有被屠杀的命,房英也没有好手段,只能不断的派人冲锋试图消耗中华军的武器,他亲自站在后队监督,只要敢退后,一律斩首,宋军只得拼命进攻,向潮水一样涌上山坡,一批被消灭,另一批马上冲上来,这短短的一百多米山坡简直有如绞肉机,到处是散落的枪枝箭矢,铺满了宋军尸体,鲜血象泉水一样往下流淌。
看到进攻不顺,房英派出手下最勇悍的骁将马大雄,马挥舞着鬼头大刀,驱赶着手下向上冲, 中华军拒守阵地,使用各种远程武器如滚石檑木弓箭等向下倾注,宋军只得冒死向上冲,几乎每一步都有士兵倒下,惨叫声、哀嚎声不绝于耳。马大雄冲了几次,都被击退,手下两千悍卒只剩下不足百人。
进攻持续不断,宋军死伤惨重,由于天气炎热,血腥的气味混杂着热浪变成一种极其恶心的气味熏着每一个士兵,很多宋军士兵爬到一半就呕吐起来,而中华军也被熏得头昏眼花疲惫不堪,宋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多次冲到阵地前,要不是山坡由于血流显得太滑,宋军后继跟不上,要不是师直属部队带了不少手榴弹,阵地险些易手。张铁锁准备的打三四天仗的滚木擂石只用了大半天就消耗殆尽,双方打得筋疲力尽,由于天色渐黑,宋军担心夜战,只得收兵退后十里扎营,而中华军趁机撤出阵地。
这一天,宋军死伤超过八千人,中华军损失也近千人,虽然没能重创,但也使得宋军进军的速度再次下降。
作者注:在古代夜战是比较少的,因为天黑,看不见旗帜,几乎无法指挥,不可控因素太多。通常情况只有交战的弱的一方愿意冒险,而强的一方则力图避免。偷袭不在此列。
第十六章 当阳之战
宋军主力也于七月十三日进攻荆门军,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也为了骄敌之心,中华军只是派了地方部队装模作样的败了一场便放弃了城池,宋军大部队到达荆门后,主力继续向南进攻江陵,分出一路由王禀率七万人,进攻当阳。而中华军方面当阳城的指挥官是尹东,麾下一共是第二师和湖南守备师,早就准备好收拾王禀了。
宋军要进攻当阳,需渡过漳水和沮水,尹东安排湖南守备师一部防守漳水沿岸,拖延宋军渡河时间。该部一方面将船只交水军全数带往下游,另一方面全力防守各渡口,尽力消灭宋军侦察,使宋军不易摸清我军情况。
宋军主将王禀是个比较谨慎的指挥官,在发现漳水对岸敌军数量不明的情况后,不愿冒险渡河,就地扎营,大量派斥候过河,经过两天的侦察,确信对岸中华军人数并不多,于是强攻渡河,损失数百人以后成功占领一块滩头阵地,大部队随之渡河,而中华军看到无力阻止后便趁夜发动一次佯攻,成功骚扰宋军后便撤退渡过沮水。
当阳位于沮水南岸,宋军经过侦察,决定从一个名叫两河口的渡口渡河,那里比较开阔平坦,不易受到伏击,水流也不急,便于用木筏划过去,甚至都可以游过去,而且中华军并未在渡口建立防御阵地。
七月十九日,王禀部前锋渡过河,中华军尚在十里之外,并无动静,于是在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后,宋军大部队开始渡河,这此期间中华军一直坐视宋军渡河,只是派出骑兵严密搜杀宋军侦察兵。
在宋军约一半部队过河后,由于船只容量有限,所以渡河时部队一般都很零乱,过了河之后堆在码头处,整个渡口乱成一团,各级将官正在竭力收拢部队。
这时中华军指挥官尹东通过望远镜看到以后,便下令按计划开始进攻了,十里的路最多不过一个小时就能冲到渡口。
得知中华军的行动,宋军主将王禀哈哈大笑,觉得中华军太愚蠢,只知照搬兵法,上次在漳水是防守渡口,失败后这一次又改成“渡河未济,击其中流”,但是对方也不想想,要进攻也应该在宋军前锋建立阵地之前啊,现在宋军已经有了坚固的阵地,就算敌军数量再多,宋军也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整理好部队,中华军得不到任何便宜。因此毫不在意,反而命令其余宋军加紧渡河。
中华军冲到渡口时,宋军大半已经渡过河,而且还在继续,尹东看到敌军一如所料,便下令炮兵展开阵地,火枪兵准备进攻,他的想法其实跟王禀差不多,只有一点区别,那就是尹东坚信宋军前锋建立起来的阵地是阻止不了强大的火器的。
随着一声炮响,中华军开始进攻两河口,由于宋军前锋采取密集防守的阵形,每颗炮弹都带走十几条人命,仅仅十分钟,宋军阵形就已经千疮百孔,看到时机成熟,尹东命令火枪队开始冲向前,而大炮向后延伸,轰炸渡口河岸。
由于宋军刚过河,几乎都密集在渡口附近,火炮的杀伤力高得惊人,随着一处处爆炸,到处血肉横飞,宋军本来就还未组织好,这一下“雷神震怒”更是让所有的官兵混成一团,象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窜,王禀也从未经历过这种事,吓得张皇夫措,好不容易镇定下来,但是部队已经失去控制。
随着中华军火枪队的进攻,宋军前锋阵地的崩溃几乎是瞬间的事,本来装备有全副铠甲的步兵防守能力是极强的,任何兵种遇到了都会头疼,但没想到,只一会儿功夫,在大炮和火枪的双重攻击下,重步兵防线转眼之间不复存在,看到这一幕,士兵们纷纷转身向后逃,试图远离这些会放雷电的“妖魔”,随着防线的崩溃,宋军露出了柔软的腹部,后面的部队刚刚才站好队,面对强大的中华军,几乎不堪一击便四散奔逃,恐惧是不断传染的,整个宋军部队开始四处逃窜,已经失去了指挥。
中华军保持正面攻击,并不堵塞两侧,任由败兵从那里逃散,只是集中兵力进攻仍然堆在在渡口的宋军大部队,王禀试图将散兵组织起来,但根本是徒劳,在大炮和火枪的轰鸣志中,不到一会儿,宋军就完全混乱了,有人想夺船逃回北岸,有人跳水想游回,有人想向两侧逃跑,还有人想投降,整个渡口完全挤成一堆,大量的士兵为抢夺渡船木筏自相残杀,河水被血染成红色。
中华军冲上前去,对于聚集在一起的宋军大肆屠杀,一面大喊投降不杀的口号,宋军更是混乱不堪,抵抗越来越弱,不久,渡口到处都是跪在地上投降的宋军。
在尹东开始攻击时,中华军也在沮水北岸登陆,在南岸大破敌军时,这支部队也开始朝宋军后卫部队冲锋,虽然宋军仍然有两万余人,眼见大部队在南岸被歼,对岸士兵拼命向后逃,有的甚至于将武器盔甲一脱,跳进河里游过来。留在对岸的士兵看到这一切之后士气低落,都在心里打鼓,等着第一个带头向后逃命的人。再加上部队多是后勤部队,作战力较差,而且为了渡河几乎没多少准备,既无阵形,连武器都没有准备好。因此面对凶恶冲上来的中华军士兵,没有任何抵抗就开始逃跑,但是在中华军的追击下,大多数溃兵仍然成了中华军的俘虏。
这一战,中华军毙敌一万一千人,伤两万五千人,俘两万四千人,宋军主将王禀在乱军中被踩死。我军战死两千三百人,伤五千人,大获全胜。
在后来的总结会上,尹东反复强调:“没有组织的军队只是一群待屠宰的羔羊。军队在渡河后由于建制被打乱,士兵需要时间来组织,而这段时间就是最脆弱的时候,无论是宋军,还是中华军都一样。我军之所以战胜,是因为敌军误以为重甲步兵能够阻挡我军攻势,从而获得时间将散乱的士兵组织起来,但他没有见识过火器的威力,重甲步兵并没有起作用,因而宋军失败了,可以说是一败涂地。”
“我军的武器是非常优秀的,但如何利用这种优势获取最大程度的利益呢,这就需要不断的思考,孙子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军的胜利其实就建立在知已知彼的基础之上的。”
在经过一天的休整之后,陈飞率军直扑荆门军。
当阳之战对于后面的胜利非常重要,因为王禀的部队掩护着宋军的右翼,现在这一方向成了空白,而尹东的部队可以随时进攻宋军侧翼或是直接占领荆门军,断掉宋军后路。
作者注:王禀,曾镇压过方腊起义,在大观四年官职不详,一时找不到人,就拿他凑数吧,反正是个名字而已。另外宋代时期步兵铠甲是非常重的,最重且防护面积最大的当数步人甲,据记载,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在后来南宋时,这一重量还有所增加。
第十七章 血染龙山1
在王禀被歼的同时,宋军水军也顺流而下,由于早有情报,因此中华军在峡州(今宜昌)西陵峡出口一带布置了大炮和大量投石机,本来还以为四川水军不会那么傻乎乎的真的按命令南下,因为峡口甚窄,水流又急,船队没有机动躲避能力,面对大炮和大量投石机几乎就是砧板上的肉一样。
结果四川水军居然真的严格按命令出现在西陵峡,正如参谋部的预演一样,宋军水军全军覆没,十多里长的江面上漂满了破碎的木板还有被江水冲得发白的残肢断臂,负责捞尸的船工好几天吃不下饭。
与此同时,宋军主力由赵满率领,全军近20万人南下进攻江陵,中华军为了将他与王禀部队距离拉开,也为了骄敌,一路只是严密监视,并派当地部队接连打败仗。
赵满连胜数仗,虽然杀敌不多,但心里甚是得意:这区区匪患何足道哉,不敢打仗只靠欺诈引诱陆秀峰郑居中等叛贼,哪有勇气对抗大军,只有那些无能之辈(指谭稹)才束手无策,本将军一出,还不手到擒来,消灭完这些匪军,再好好巴结一下,估计能封公封候不在话下。
宋军一路乘胜前进,士气大涨,这一天终于逼近江陵城,宋军斥候报告说,中华军据城死守,人数不详,城外龙山驻有一军。
赵满赶到江陵城郊,察看一番,龙山并不很高,只有百余丈,一面甚为陡峭,无法攀爬,其他三面都比较平缓,树木全数砍去,山顶驻军不详。由于时间已晚,当即距城二十里扎营,召集众将议事,讨论一番会决定同时包围江陵城和龙山,明天攻占龙山,免除后顾之忧。然后再进攻江陵。
中华军早在得到情报后就开始修筑龙山军营了,如今驻扎第三师和近卫师的两个团,由李新指挥,此外还有一万多民兵,他们是用来维护围墙和操作投石机,之所以用投石机是因为这东东便宜,使用起来不象炮弹那样心疼,由于高度优势,哪怕半斤重的泥弹就能砸死人,打击范围相当大,再加上制作简单,数量多时杀伤力还是相当大的。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山顶上堆积了大量的物资,树木也砍伐一空,不要说打几天仗,就算三个月也没问题,更好的是,山上有一眼泉水,流量勉强够做饮用。
至于江陵城中,还有六万部队两万民兵,而且城高墙厚,护城河又是引的长江水,宋军要想攻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华军的计划是这样的由主力一路退至江陵,尹飞的部队消灭王禀后攻占荆门军,断赵满的后路,合围赵满的军队,力求全歼。
之所以安排第三师在龙山扎营,主要考虑到两点,一是诱使敌军同时在两个方向进攻,挫敌锐气,消耗敌军有生力量,这样敌军撤退时军心就比较混乱,易于追击。二是防止宋军在得知后路被断以后,留一支部队堵在江陵城外,主力向北逃窜。而在龙山驻军的话,由于龙山开阔,宋军需要留下的部队要多得多才行,这样能北逃的人数有限,堵住的可能性大增。
第二天,赵满亲自监战,一心想当天就拿下龙山,为了这一诱人的想法,第一波攻击就投入了三千人,没想到,这帮人还在山下集合时,山上就开始投掷石弹,虽然数量不多,但一下子就把士兵砸蒙了,部队乱成一团,纷纷后撤到安全地带,赵满气得脸色铁青,马上喝令将为首的指挥使斩首。
血淋淋的首级让士兵们静了下来,在稍远处重新集合,然后开始冲向山坡,这只是他们苦难的开始,山坡上到处都是尖利的竹签和木刺,没走几步,许多士兵就抱着脚惨叫,既要留心头上不断砸下的石弹,又要担心脚下的草丛,三千人冲到山腰时只有不到一半人了,再上面迎接他们的是一阵箭雨和火枪,不到一个时辰三千人就全部倒在龙山上,能逃下山的没几个,山坡上躺倒许多筋断骨折不能动弹的士兵不断惨叫呻吟,但中华军不打算超度他们,因为他们的惨叫会沉重打击宋军士气,更会减慢宋军爬山的速度。
虽然中华军一直保存实力,连大炮都没开火,但赵满毕竟还是有点水平的,他估计中华军之所以这么沉着,这四千人这么快被消灭,看来中华军实力非常强悍,至于火枪,由于距离太远,而且都是通过射击孔射击,他只看到一阵箭雨,虽然也听到抨抨声,但并没有意识到火枪的杀伤力。
赵满只得再次派出三千人,力图用士兵的身体将竹钉阵填平,为了清除无处不在的竹钉,大群士兵只得呆在投石机的打击范围内慢慢搜索,可惜石弹对于不太密集的宋军杀伤有限,更多是一种心理恐惧和威摄作用,而由于山脚距离过远,火枪打不到,这一次作战中李新手下有一个配有步枪的近卫连,龙式步枪能打得到,但为了隐藏这一秘密武器,因此李新并没有干涉清理行动。
在接近山腰时,中华军开始在弓箭的配合下使用火枪,宋军的死伤迅速增加,在没有达到围墙前,这批宋军尽数倒下。
赵满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围墙前那一段的竹签是不可能再派人搜索了,只能在冲锋时用士兵的身体的铺平,否则在敌军的近距离打击下,搜索队还没接近就完蛋。
于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