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日帝国-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自己彻底击败了国王的支持者们后,自己不得不“流不应流之血”的罪名,清算国王和议会。
整肃议会很容易执行,长期议会的下议院那时大概还有200名议员。圆头党军人派兵站驻门口,属于长老会(同情查理一世的加尔文派教会议员)的议员约140人不许入内,只剩下50到60个议员(史称“尾间议会”)。
这个议会任命了一个150人的特别法庭审问查理一世。但国王不承认他们有此权力,并且认为自己所代表的不仅是本身,也是全国臣民和他们的自由。但是法庭由自己指派的过激派为首,仍判他死刑。直到最后仍有很多陪审官不愿在“死刑执行书”上签名,在自己的多方威胁之后,才有59人在行刑书上签名。
那颗戴过王冠的脑袋,就那样骨碌碌的掉了下来,没费什么劲,真的!迎接这颗掉落的头颅的,是无数民众震耳的欢呼声,现在想来,那欢呼是那么的刺耳。
想到这里,克伦威尔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自己也会像查理一世那样么?人民会不会也那样的欢呼呢?
想到这里,克伦威尔打了个冷战:不!绝对不能让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自己绝对不能成为断头台上的一员。
强打起精神,克伦威尔干咳了一声:“诸位,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打起精神作战,保卫我们的家园。”
克伦威尔的计划是,坚决守住伦敦,等待各地的援军。将敌人牢牢吸在伦敦周围,待各地援军抵达后,一举将敌人彻底歼灭。
为了鼓舞士气,克伦威尔在白厅前对士兵和市民们发表了演讲:“英格兰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敌人已经到了我们的家门。他们将劫掠我们的家园,屠杀我们的亲人,蹂躏我们的国土。作为英格兰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英格兰而战。我们曾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国王,现在,我们同样能击败残暴的敌人。即便情况最坏,我们一同勇敢战死,也比落在东方的异教徒手中受羞辱要光荣。战败是战争命运的注定,而逃跑则是懦夫的行为。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亲人。英格兰的勇士们,拿起你们的武器,起来战斗吧!上帝保佑英格兰!”
“上帝保佑英格兰!”下面的人被克伦威尔的话鼓舞的热血沸腾,首战失利带来的恐慌已经被豪情所替代。
这个时候的伦敦,事实上只有一万不到的正规军和不到两万的民兵了。主力部队都在反汉军登陆作战中,被击溃了。
但是,伦敦数十万的民众被动员了起来,很短时间内,克伦威尔凑足了一支十万人的杂牌军。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呀?上至五六十岁的老人,下到十三四岁的少年。服装杂乱无章,武器更是五花八门。但是,他们的士气非常的旺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为国家而战,为亲人而战。
克伦威尔在伦敦郊外布置了几千名正规军和十万民兵,一共是三道防线。但是,最精锐的部队,被他安置在伦敦塔。
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伦敦塔占地7。2公顷,周围用巨石筑成一道厚实的城墙。城墙上有许多炮台、箭楼,四周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1107年,诺曼征服伦敦后,伦敦塔成了国王行辕总署和兵营。从1140年到17世纪该塔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的主要住处。
塔内最古老的建筑是白塔,也称大塔或中央要塞,1078年,威廉一世时开始兴建。1097年威廉二世时建成。白塔位于伦敦塔中心,是一座诺曼底式建筑,高3层,四角建有塔楼。塔高50英尺,墙的根基部分厚15英尺,上部厚11英尺。白塔四周有内外两层的多座防御性建筑。内层有13个塔,其中以威克菲塔、血塔、比彻姆塔最有名;外层有中塔、井塔等6个塔和2个棱堡;最外层的四周凿有护城壕。
对克伦威尔来说,目前伦敦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伦敦塔了。他早已从逃兵的口里知道了汉军火力的恐怖,郊外的防御工事对中国人那凶猛无匹的火力来说,是根本不会起什么作用的。
这里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本就按照要塞的标准建的。况且,外城墙的部分根基厚有几十英尺,他相信,汉军火力再凶猛也无法攻破。
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日帝国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伦威尔把大批的国库存金、粮草和军火都搬入了伦敦塔。几千名精锐的官兵进驻了伦敦塔,自己则暂时坐镇白厅,鼓舞士气,情况不妙的时候,自己再进入伦敦塔里进行躲避。
克伦威尔相信,凭借塔里的储备工作,自己完全可以坚持两个月以上,两个月的时间里,足以让几十万的援军抵达伦敦。
再说汉军,在远远可以看见伦敦城的时候,前面派出的斥候部队仓皇逃了回来:斥候部队遭到英国人的伏击,损失了六个人。
汉军指挥官是舰队副总司令龙兴汉将军,舰队司令蒋龙以前是个陆军军官,后来被培养成一名海军将领。虽然在海战中,蒋龙取得了卓越的功勋,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渴望能同自己的敌人在陆地上交手。
现在,这个机会来了。蒋龙本来打算命令副司令龙兴汉代行自己的指挥权,由自己亲自率领海军陆战队攻打伦敦,他要成为这座英格兰首都的第一位中国征服者。但被属下将领们制止了,于是,只得忍痛把这一个光荣任务交给了副总司令龙兴汉。
龙兴汉接到斥候的报告后,立即明白:敌人已经有了准备。龙兴汉立即命令手下一个加强连作为先遣连,与敌人进行接触,试探敌人的火力情况。
前面伏击汉军斥候部队的正是克伦威尔派出的民兵部队,他们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除了把守三道防线外,还有不少人自告奋勇的在三道防线以外进行了埋伏。
汉军斥候部队虽然小心翼翼,但是不熟悉地形,让英国人钻了空子,一阵猛烈的箭雨和弹丸,让汉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二十多人的斥候部队,在英国人这一轮猛烈攻击下,损失了六人,还有七八个受伤。
有前车之鉴的先遣连派出了两个班作为前锋部队,在前面开路,两个班在左侧警戒,两个班在右侧警戒,一个排居中,两个班殿后。迫击炮和轻重机枪都安排在中间,各部间隔一百米,随时能够相互支援。
在抵达一个长岭脚下的时候,前卫的两个班快到山头的时候,突然遭到一阵箭雨的袭击。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的前卫战士们纷纷卧倒,平时严格的训练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在这阵突如其来的袭击中,只有两人牺牲,三人受伤。
卧倒的战士们纷纷举枪还击,后面的汉军也纷纷向英国人埋伏的地方射击。机枪手们迅速架起了机枪,对山顶上的敌人进行了火力压制。
几名前卫部队的战士甩出了手榴弹,手榴弹在英国人的阵地上炸开。猝不及防的英国人被这古怪的冒着白烟的玩意给炸了七荤八素,在汉军猛烈火力的攻击下,埋伏在长岭上的三百多名英国人在丢下了二十多具尸体后,仓皇逃下长岭。
汉军迅速占领了长岭,迫击炮手们很短的时间内就放了七十多炮,逃窜的英国人在汉军倾泻而下的迫击炮炮弹面前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能逃回去的,也就运气不错的一百多人,这里还有不少挂彩的。
这座长岭距离伦敦城大概有十里地左右,地势不错,利用望远镜完全可以观察到伦敦的情况。
前卫部队在长岭上站住脚后,立即通知后面的大部队跟上。上来的龙兴汉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伦敦城,不由得非常奇怪:这么好的一个防御位置,英国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呢?
事实上,造成英国人放弃镇守这座长岭的原因正是因为汉军火力的凶猛已经给英国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英国人不敢把自己的部队布置的太远,下意识的,他们认为在遥远的地方拼命,还不如在自己的家门口一搏,这样自己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
人都一样,对自己熟悉的地方都有一种莫名的依赖。在外地,人会夹着尾巴做人。但一回到家乡,就会感觉无所畏惧,即使那里的大多数人自己都不认识,但是仍然会让自己觉得亲切。
英国人就是犯了这种毛病,况且,他们认为在家门口作战,随时会得到城里的支援,虽然城里不过几十万居民,但在他们心目中,那是最可靠的后盾,那里会有源源不断的支援给自己。
就这样,英国人放弃了那个极好的阻击阵地,而在伦敦城以及城外部署了总共三道的防御工事。这三道防御工事,第一道由一万英国民兵组成,他们在军官的指挥下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方阵,他们大多数由有马的民兵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先试探中国军队,必要时撤开,从侧翼牵制中国军队。第二道防御工事是伦敦的城墙,大约有七万人,他们的任务是死守伦敦城墙。第三道防线,就是伦敦市区的防线,这里构筑了大量的街垒,英国人要和中国人进行一场寸土必争的血战。
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后,龙兴汉将指挥部就设在了长岭上。汉军迅速搞好了警戒工作,并架起了电台。
龙兴汉将手下这一万多人的部队分成了四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攻击部队,由五个团组成,大部分的重火力由这支部队掌握;第二部分,是担任右翼保护的部队,由一个团组成,他们的任务是防御敌人从汉军右翼进行偷袭;第三部分,是自己的中军部队,一个团;第四部分,是后备部队,四个团。
分配好任务后,汉军立即开始行动。负责攻击的五个团迅速集结完毕,然后向伦敦城开进。
在距离伦敦城还有五里的地方的时候,英国人派出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部队对汉军队伍展开了冲击。
汉军指挥官立即命令:“停止前进,布阵,准备战斗!”
顷刻间,先头的汉军手中扬出了大量的铁钉,这些铁钉事实上就是一些三角铁,个头不大,对步兵影响不大,对付骑兵,是最有效的武器。而且,战后要收拾也很快,不会影响部队的进攻。
其他的汉军官兵有条不紊的排好队列,迫击炮和机枪手们也各就各位。就那个年代来讲,列队射击是最有效的攻击方式。
雨点般的子弹在英国军队中穿行,接二连三的迫击炮弹在人群中开花。绝大部分的英军再一次蹈了他们战友的覆辙,在攻击中就被消灭了。那些借助马匹的速度冲到汉军面前的英国骑兵却又发现:布满地上的小三角铁是他们最大的障碍。在战马的哀鸣声中,英国骑兵纷纷被摔倒,地上满布的三角铁这时候又成了致命的利器。
损失了一千多人的英国指挥官不得不承认汉军火力的凶猛,得到这个痛苦的教训后。他赶紧命令撤退,按照预定计划撤到伦敦北面,将对汉军侧翼进行牵制。
第一百六十二章
见到敌人撤退的汉军并没有进行攻击,而是收拾好扔出去的三角铁后,继续整队进军。
下午两点左右,汉军已经抵达了伦敦城外,伦敦城就在眼前了。
抵达伦敦城下的汉军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击,而是按照事先的部署,构筑阵地,负责右翼安全的两个团也开始安营扎寨。
五点左右的时候,汉军的阵地已经初具规模了,在汉军强悍火力的震慑下,英国人并没有出城骚扰汉军的活动。
双方就这样奇怪的干耗着,攻城的一方丝毫没有攻城的意思,而防守的一方龟缩在城池里,一点动静也没有。英国人根本就不想干扰汉军,在他们的思想里,最好这么耗着,一直耗到援军的到来。
通过观察,克伦威尔明白了汉军的兵力只有这万把人,靠这点人马根本就无法包围伦敦。这样,伦敦事实上就可以随时得到其他地方的兵力、军火、物资方面的支援,这对英国人是非常有利的。
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九点多的时候,休整完毕的汉军开始集合,近百门大炮缓缓的昂起了他们那黑洞洞的炮口,迫击炮手们也开始各就各位。
看到中国人已经开始整队了,警戒的英国人拼命敲响了警钟。原本在家中或临时营地里休息的英国人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到了东南面的阵地里,英国人临时用各种杂物将街道堵死作为自己的防御阵地,事实上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街垒。英国人就躲在这后面,英国的炮手们也开始摩拳擦掌的准备战斗。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古代欧洲的防御。欧洲的城堡主要是政治、军事活动的中心,而经济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而他们的城市又往往不被包含在城堡的防御工事里面,这与古代中国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在十六世纪,由于王权的扩张,国王们废除城堡,让领主不能以之为反叛的依靠。尤其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法国,历代君主摧毁了大批的城堡。英国的情况和欧洲大陆大致相同,经过1348到1349年间的黑死病之后,许多的城堡成了废墟。伦敦老城也就不到二平方公里的一点地盘,里面居住非富即贵,大多数的人还是集中在这座城的周围生活。
随着汉军指挥官一声令下,近百门大炮发出震天的怒吼,炮弹在英国人临时搭建的工事内外炸开。
落在简易的工事上的炮弹炸的杂物满天飞,不时有英国人被炮弹的汽浪掀到空中,然后重重的落到了地上。简易工事后面集结的英国士兵和民兵们更是让这猛烈的炮火炸的抱头鼠窜。
轰炸持续了十几分钟,所有的工事包括房子都被夷为了平地,防守在那里的英国人损失非常惨重。随着军官的号令,汉军步兵开始了第一次对伦敦城的进攻,两名士兵踏着整齐的步伐向伦敦市区挺进。
看看快要步进伦敦市区的时候,猛然间,从市区的几栋房屋里冒出了黑烟,伴随而来的是炮弹在中国士兵中间炸开。
原来,英国人将大炮隐藏在民居里,猝不及防的汉军士兵顿时伤亡了二十多人。海军陆战队不愧是中国军队的精锐部队,训练有素的士兵们毫不慌乱,迅速卧倒,并寻找掩蔽地。
安定下来的汉军很快就发现了英国人隐藏的地点,迫击炮手们架起炮,找好方位,一连几十炮,将敌人的几个火力点打成了火海。
汉军指挥官立即根据形势变化,改变了作战方式。除了主力留一千多人外,另外一千多人分成了几十个小分队,对英国人进行清理。
由于一部分是占英国民兵主体的城市普通居民居住的地方,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英国人逐屋进行非常顽强的抵抗,汉军进展的非常缓慢,敌人在暗,而汉军在明,许多汉军士兵遭了暗算。
在长岭上观战的龙兴汉对战况非常不满,但是,自己兵力实在是不足,几千人马要在几十万人的城市里对付心怀敌意的敌人,实在是困难,照这样下去,即使攻下了这座城市,汉军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摘下军帽,扇了扇,龙兴汉果断命令:“命令撤兵!”
随着撤退号的响起,汉军如潮水般从城市里撤了出来。清点伤亡,汉军牺牲三十六人,伤六十八人,是这次远征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龙兴汉立即召集手下将领进行讨论,大家的意见莫衷一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挠头的问题。
没办法,龙兴汉当天赶回了舰队驻扎的地方,见了总司令蒋龙,将面临的困难告诉了蒋龙。
蒋龙摸着他那著名的大光头,来回转悠。这挠头的问题让蒋龙原本就一毛不生的脑袋,更显的光亮。
转悠来,转悠去,龙兴汉的头也随着蒋龙那颗光头乱转悠,等龙兴汉的脖子转悠的快抽筋的时候,蒋龙猛一拍脑袋:“有了!”
龙兴汉精神一振,忙凑过去:“司令,什么主意?”
蒋龙拍拍龙兴汉的肩膀,在他的耳边嘀咕了几句,龙兴汉听的连连摇头,听到最后,迟疑了半晌才说道:“司令,这恐怕不妥吧?太血腥了点,这与帝国中央要求镇抚的命令不大合拍。我们在安南的做法已经激起了国内不少人的不满,我们再这么一干,恐怕不只国内不满,整个西牛贺洲都会与我们为敌的。不行,我觉得不行。”
原来,蒋龙的主意是一把火,把伦敦外围的所有民居通通给烧了,这样,既可以避免伤亡,又可以给城内的敌人一个威慑。
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人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恶感。本来嘛,英国人和中国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他们来说,无论如何,双方都谈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把火,痛快是痛快了,可是太阴了点,犯不上。
第一百六十三章
蒋龙一推龙兴汉:“怎么不行?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英国的问题,要在荷兰人和法国人来之前解决,等他们来了以后,许多地方,我们就被绑住手脚了,我们要的是一个完胜,要给皇帝陛下一个喜讯!不这样的话,你还有更好的主意来减少我们损失?能够让我们的战士少流血?”
龙兴汉皱着眉头又想了一会,摇摇头:“唉,好吧,就按您说的去办吧。我这就去布置一下。”
蒋龙乐呵呵的拍了下他的肩膀:“放心吧,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出了什么问题,我一个人担了!”
龙兴汉无奈的看了他一眼:“我们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如果真的出了问题的话,我们谁都跑不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西牛贺洲的人非我族类,他们对我们抱有很大的戒心。如果我们搞的太过火了的话,我担心引起他们的反感,进而同仇敌忾的团结起来对付我们。”
“哼!”蒋龙不屑的哼了一声,“西牛贺洲?屁大点地方,我们随便一个府也能顶他们一个国家。从情报上看,个别小国竟然只相当于我们几个村子大小。我们怕他们干什么?我就不信,他们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龙兴汉摇了摇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皇帝陛下不希望与整个西牛贺洲为敌,毕竟这里是帝国最大的海外市场。我想,如果贸然行动的话,说不定会影响到皇帝陛下的计划。这不是我们所能承担的起的。”
抬了了皇帝陛下,让蒋龙禁不住想了想,摸摸头:“既然是这样,仔细想想,如果真闹大发了,皇帝陛下那里还真不好交代。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真太过火了的话,我们谁都担不了责任。”
来回踱了几圈:“这样吧。我们先对他们发出警告,要他们投降,或者离开城外的居民区。限定时间内不离开者,后果自负。”
龙兴汉点点头:“也只好这样了,我们已经是仁尽义至了,对其他国家也好交代。而且,对城里的敌人也可以起个敲山震虎的作用。”
得到命令的汉军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用英语制作了大量的传单,利用迫击炮等工具送到英国人的阵地上。另外,汉军还动用了他们的秘密武器—;—;热气球。
中国当局非常重视飞行器的研制,由于能源的限制,飞行器也就是当初卡特兄弟那水平。但是,在热气球和飞艇方面,却有了长足发展。对汉军来说,热气球是最合适的侦察工具。海军方面,各铁甲战舰都有热气球部队。
这次,为了散发传单和扩大影响,蒋龙决定起用热气球。九月二日,汉军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海军方面,他们清除了英国人部署的大部分沉船,并将战舰开到了距离伦敦塔不远的地方。
这天上午,汉军战舰上,五具热气球缓缓升空。那天,天气晴朗,伦敦城里城外的英国人都看到了令人恐惧的一幕。五个五颜六色的怪物腾空而起,缓缓向伦敦飞来。一时间,英国人人心惶惶。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中国人派来的魔鬼,许多人不停的在胸前划着十字,虔诚的希望他们的上帝能来解救他们。
热气球上的汉军士兵将大批几天来没日没夜赶制出来的传单撒向伦敦及其周边地区。传单上写明:汉军是来恢复王权的,查理二世正在荷兰军队的保护下回英格兰。汉军要求英格兰人无条件投降,同时命令伦敦城外居民区的所有居民在半天内必须投降或撤离。否则,汉军将火烧伦敦。
伦敦居民们开始还不敢接触这种“不洁”的东西,后来发现是传单。大家纷纷捡起传单,想看看那些异教徒究竟说些什么。
传单在居民手中的传播,也是恐惧在蔓延。英格兰人对王权一直非常敬畏,查理一世的死,事实上是个阴错阳差的错误,并不是“革命群众”的坚决。现在汉军声明国王要回来了,这对新贵族们是个打击。再加上汉军的强硬警告,宣称要火烧伦敦,这更让伦敦人人心惶惶。
在热气球上工作的汉军士兵们好不容易上一次天,都很兴奋,他们对下面那如画的大地指指点点。当看到雄伟的伦敦时,汉军士兵们不约而同的发出了赞叹之词,他们将热气球升到了伦敦塔的上空。
看着下面雄伟的建筑,一名士兵促狭的将方便用的夜壶(热气球上方便不容易,都准备的夜壶)里的液体,向下面一泼:“听说这是王宫,让他们尝尝老子的尿!”
泼完了,还仔细的抖了抖,结果一不小心,夜壶还掉了下去。指挥官笑骂:“你个臭小子,人家都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你把肥水流出去了,还送人家一夜壶。真是个典型的败家子!”
那士兵笑到:“不就是一个夜壶么?大家先憋着,等打下了伦敦,向长官申请,抢他们国王一个夜壶用用不就行了?”
九月二日下午,陆续有伦敦居民从居民区里撤出。但是,大多数的民兵和部分士兵仍然坚持在自己的阵地,他们发誓不后退一步。
下午六点十分,汉军陆地集中了近百门大炮,数百门迫击炮,九龙出水,火箭炮等各类炮具,伦敦河里,突破障碍物抵达附近的汉军舰队的巨炮也昂起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