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不是教你使坏-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纽约电话公司曾做了一个关于电话谈话的详细研究,以求得最常用的字是什么。或许你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人称代词“我”,那是在500次电话谈论中曾用过3990次的“我”。 
一张集体合照,你会在照片上先看谁呢?你的答案恐怕仍是“我”。 
如果你只是在等着别人对你先发生兴趣,那到头来你永远不会得到真诚的朋友。 
维也纳的著名心理学家亚德洛曾在他写的《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本书中说:“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生活中困难最大,对别人的损害也最大。” 
几乎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在对别人不感兴趣的这类人中发生。 
魔术之王塞斯顿同时也被誉为幻术家的领袖,40年周游世界,一再造成幻象,迷惑观众,使人惊奇。6000万以上的人付入场费观看他的表演,而他获利约有200万元。 
有人请教他成功的秘诀。他说他的学校教育绝对与此无关,因为他在幼年时候离家出走,变成一个流浪者,乘坐货车,睡在草堆上,挨门讨饭,在车中观看铁路沿线的广告牌而学习识字。 
他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幻术知识,但他所写的关于幻术的书却有数百种之多。关于幻术,有数十人知道的同他一样多。但他有两种本事是别人没有的:第一,他有使他的人格魅力传达到台下的能力。他是表演家中的巨擘,他懂得人情。凡他所做的每种手势,每种声调,每种眼神,都经预先演习。而他的动作,都60不差分秒。第二,除此之外,塞斯顿对人有真实的兴趣。他说,许多幻术家看着观众对自己说:“好,那里是一群天真的人们,一群乡愚,我可以好好地骗他们一下。”但塞斯顿的方法完全不同,每次他上台时,他对自己说:“我因这些人看我而满怀感谢,他们使我能舒适地生活,我将尽力把最好的给他们。”他声称他每次上台之前无数次地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我爱我的观众。” 
这里还有一个罗斯福总统的故事。他的黑人侍从爱默士曾写过一本关于他的书,名为《罗斯福——他侍从的英雄》。在那本书中,爱默士列举了一件精彩的事: 
“有一次,我的妻子问总统关于鹑鸟的事。她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他对她详细地讲述了一番。过些时候,我房间里的电话响了。(爱默士和他的妻子住在罗斯福住宅里的一间小屋里。)我的妻子接电话,而打电话的就是罗斯福先生。他说,他打电话是告诉她,她的窗外有一只鹑鸟,如果她向外看,她可看见它。像这样的小事情正是他的一种特点。无论什么时候,他经过我们的屋舍,他看不见我们,我们仍可听得见‘哎……安尼’或‘哎……詹姆士!’的招呼声。那正是他经过时的一种友善的问候。” 
议员们如何能不喜欢那样的人?谁能不喜欢他呢? 
罗斯福有一天到白宫拜访,正值塔夫德总统和夫人外出。他从不轻视地位卑微的人,从他对白宫里所有的仆役甚至做杂务的女仆呼名问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当他看见厨房女仆爱莉丝的时候,”巴德曾记载说,“他问她是否仍做玉蜀黍面包。爱莉丝告诉他说,她有时候做是为仆役们吃,但楼上没有人吃。” 
“‘他们没有好口味,’罗斯福大声说,‘我见到总统时,要这样告诉他。’ 
“爱莉丝取了一块,放在一只盘上递给他,他边走边吃,并向途中遇见的园丁问好…… 
“他对各人的称呼,正如他从前惯于称呼的一样。他们仍彼此低声谈论这事,仆人们眼中含泪说:‘这是我们在差不多两年中唯一的快乐日,在我们中间,谁也不肯将它与一张100元的钞票相交换。’” 
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动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请对方帮你一个忙,不但能使他感受到自己的作用,也能使你赢得友谊与合作。 
富兰克林利用这项原则,将敌人变成了朋友。当时,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年轻人,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在一家印刷厂里。他又想办法使自己获选为费城州议会的文书办事员。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获得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那样可以获利很多,因此他当然不愿意失去文书办事员的好职务。 
可是出现了一项不利的情况,一位议会中最有钱又最能干的议员却非常不喜欢富兰克林。他不但不喜欢富兰克林,还公开斥骂他。这种情形非常危险,因此,富兰克林决心使对方喜欢他。 
难道给敌人一些小恩小惠就能解决这道难题吗?不能,反而会引起他的疑心,他甚至会轻视你。 
富兰克林太聪明了,不会弄出那样的窘境。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相反的办法,他去请求敌人来帮他一个小忙。 
富兰克林做了一件使敌人高兴的事,请求他的敌人借给他一本书,使敌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使他觉得获得了尊重。这项请求,很巧妙地表示出富兰克林对对方的知识和成就的仰慕。 
下面就是富兰克林自己的叙述: 
“听说他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我就给他写一封便笺,表示我极欲一睹为快,请求他把那本书借给我几天,好让我仔细地阅读一遍。 
他马上叫人把那本书送来了。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把那本书还给他,还附上一封信,强烈地表示我的谢意。 
于是,下次当我们在议会里相遇的时候,他居然跟我打招呼(他以前从来就没有那样做过),并且极为有礼。自那以后,他随时乐意帮忙,于是我们变成很好的朋友,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富兰克林所运用的心理办法,也就是请求别人帮你忙的心理办法,时至今日仍然十分有效。  
 
 
 
 
 

  
 第二部分切忌交浅言深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而对初识不久的人交出一颗真心,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 
“交浅”就是来往少,双方不熟悉不了解;“言深”是把心里话无保留地掏给对方。显然这很危险,这也是做事不牢靠的表现,尤其这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的通病。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多观察、多思考、少探听、少说话是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最明智之举。 
先要多听,听会让你确定别人想要什么,他希望留给你什么印象,或希望你喜欢他,还是尊敬他。重要的是你可以把那部分好事者从中择出来。 
某位先生刚刚调入某单位一个月,一个月来由于他处处小心做事,每每笑脸相迎,所以同事们对他的态度也颇为友善,竟不曾遇到他所担心的任何麻烦。 
一次他和一位同事谈得很投机,便将一个月来看到的不顺眼、不服气的人和事,通通向这位同事倾诉而后快,甚至还批评了科里一两个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不料由于对这位同事了解甚少,这位同事竟是个搬弄是非之人。不出几日便将这些“恶言”转达给了其他同事,立刻令这位先生狼狈至极,也孤立至极,几乎在科里没了立足之地。直到此时这位先生才如梦初醒,悔不该因一时激动没管好自己的嘴巴,忘记了“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你调入的单位越大,人际关系也就越复杂。大单位不像小单位,彼此关系一目了然。在大单位中利害关系复杂,容易产生一些派系问题。上司都希望得到属下的支持,因此新进人员往往会卷入这场派系斗争中去。因此一个新进人员必须多听多看多了解单位内的人际关系,尽可能冷眼旁观,不要卷入不良的派系斗争中,陷于被动。由此看来,初到新环境中,必须学会与同事保持一段距离,凡事采取中道而行,适可而止;在大家面前不要轻易显露行动及言行,学习做个聆听者;学会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同事,避免建立任何小圈子。对谣言一笑置之,深藏不露。只有如此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打开新局面,从而成为办公室中的生存者,而非受害者。  
 
 
 
 
 

  
 第二部分给找你商量的人想要的回答
 
人在遇事左右为难之时,都会找自己最贴心的朋友商量,这时,作为对方知心人的你,应当尽量赞同他的想法。 
别人会来找你商量,基本上就是对你信赖,当然也代表着他对你有好感。如果想要进一步拉拢他的话,是不能失掉这个机会的。但是,根据他来找你商量的内容,想要给他正确的建议或回答,有时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么,要怎么做才好? 
在这里思考一下,人为什么要找别人商量,答案就会慢慢浮现。 
人在找别人商量时,通常自己都已经有个结论了。但是,这个结论是否妥当,并不确定。所以才会想找第三者商量,想要有个确认。或者,想要将自己的思考或结论正当化。为了这些原因,才找人商量。所以,当有人来找你商量什么事情时,就只要设身处地地听他说就好了。绝对不能在他叙述的时候插嘴,也不能说出像是“我觉得不是这样哟”等否定对方想法的意见。在他说话的时候不断地点头表示同意,鼓励他将所有的事情都讲完,这样一来,对方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情在烦恼,想要怎么做,就会很清楚了。 
例如他来找你商量夫妻问题,如果到了最后你了解到对方是想要跟妻子离婚,你就只要回答“那就离婚吧”。如果是来找你商量换工作的事情,那就建议他“这样的话,就先辞掉现在的工作吧”。 
对方会因为得到的建议跟自己的想法是一样的,而感到很满足,并感谢愿意陪他一起商量对策的人。  
 
 
 
 
 

  
 第二部分出其不意是笼络别人的秘诀
 
在与人交往中,有笼络别人这种“心机”的人,不一定是我们想要交的朋友。 
所谓笼络别人,就是将别人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照着自己的意思来操纵。 
有个女演员前往一个女作家所居住的城市旅行时,女作家招待她去吃饭。在愉快的用餐之后两人相互道别,女作家说了声“一路顺风”之后便分道扬镳了。然而在第二天,女作家突然又致电到她下榻的饭店,说哪天还要陪她到处看看。于是在那天道别的时候,女作家又说了“这次是真的再见了,一路顺风”。然而到了她要返回的那天,到达车站月台一看,女作家居然微笑着在那儿等候。 
出乎意料的出现,令对方惊喜,让她感动。这样的方式做一次并不稀奇,但是一而再地使用同样的做法,就相当稀奇了。 
只是招待客人而已,却做到这个程度,这不是普通人会做到的。这便是抓住人心笼络别人的彻底做法。 
做得这么彻底来表现好意,大部分的人多半都会认为她是“多么有诚意的人啊”,并且毫不排斥地便肯定接受她这样的性格。但是,说难听一点,这也可以说是使坏的手法吧。可以彻底地做到这样的人,是否就是真的坏,这姑且另当别论,但如果对方是别有用心,可就要小心了。  
 
 
 
 
 

  
 第二部分与对方的弱点同调,借以抓住他的心
 
人与人之间原本都是有距离的,当你顾及到对方的弱点并采取方法为他解除忧虑时,你便适时地得到了对方的心。 
一群感情不错的中年妇女在咖啡厅聊天,偶然话题聊到了头发。 
“最近,就连女人的头发好像也变少了,好像很多人都接过发呢。”A这么说的时候,C注意到B露出复杂的表情。于是C说:“我一直都没有说,其实我的头发也有一点变少了呢。”B一听C这么说,带着惊讶的表情说:“嗯?C也是这样的吗?我也是呢老实说,头发越来越少,一直很伤脑筋呢。”老实说,B的头发比C的更少,C自己先提出自己的头发变少,让B稍感释怀,因此可以很自然地表明其实自己是很在意头发变少的。 
当有某件负面的事情正好与自己的情况相符时,人是会想要向别人表明的。或许别人早就已经知道,然而隐瞒着不说是很苦闷的,说出来的话,便会轻松许多。了解这种心理的C,可说是了解人心的老手吧。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同调”。 
通常,除非是非常亲密的人,否则在秃头的人面前谈论头发,本身就是一个禁忌。“头发少”、“光滑”、“秃驴”等用语也都是禁忌。因为不想伤害对方,所以一般会避开头发的话题。 
但是,对秃头的人来说,因为别人都很明显地想避开这些话题,所以内心反而很苦闷。何不帮他释放这种苦闷? 
即使是关于头发的话题也没关系,在秃头的人面前,也能轻描淡写、大大方方地这样说:“我的头发也明显地变少了,相对的白发却变多了,才五十几岁而已,看起来却像是过了六十岁的老头哪。”就这么说。如此一来,在两人之间,对方的秃头情结就会得到释放。 
“不,你看起来还好啦。瞧瞧我的模样,不是比你更惨?”他虽是这么回应你,但心里应该是非常感激你的吧?再加上这么一句:“比我的白发还好吧?因为你看起来比我还年轻啊”对方或许会因此而认为你真是好人,从而感激不已。即使关系是不那么亲密的客户或工作对象,两人的心应该可以因此而更拉近的。 
这样的说话方法,就是反向利用对方的弱点,是有点“使坏”的手法。 
不过,这样的手法并不能使用在瞒天过海型(用一边的头发盖住秃的另一边)或戴假发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多半都认为自己的头发并不是那么受到别人的注意,并且也不愿意去承认这样的事实。  
 
 
 
 
 

  
 第二部分善于利用孩子和老人
 
现实的社交中,总会有求于人的时候,此时,想达到你预想的目的,可以利用一下亲切的老人和纯真的孩子。 
求人办事时,除了走夫人路线外,不妨走走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达到办事目的。 
求人办事,所求之人一般是年富力强的角色,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除了走夫人路线外,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的确是要费点“手腕”动点脑子的事情。 
为什么走老人和小孩的路线是比较理想的呢? 
(1)老人、小孩容易接近 
老人因体力虚乏在家休养,或因年岁高而退职在家,没有工作做,家务不让做,谈话是心里有而没处说(儿女上班少有时间;年辈相距,话难投机),因此,常常显得孤寂。如果有人主动接近老人,哪怕是暂时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自然非常乐意。再者,心理学表明,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柔和,慈善得多,也容易接近。而小孩子纯真,喜新、好奇、爱动。一句唐诗、一段故事、一个鬼脸、一声哄捧就能很快赢得小孩的亲近。 
(2)掌握老人和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喜欢和你接近 
一般地说,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厚,精神仓库里贮藏有大量感性或理性的经验产品,一有机会,他们总乐于滔滔倾诉,希望能影响、感动后人,也算获得人生的哪怕些许的慰勉。 
事实上,老人长年留住家中,这种滔滔倾诉故事、传授经验的机会实在很少,因此,老人的生理、心理便表现出极大限度的和善、平易。尤其对于年轻人,他们总乐于主动招呼、热情交谈。至于小孩,若你真诚地以童心相待,带给小孩新奇欢乐,小孩会立刻把你当做“快活大王”或“英雄人物”而崇拜、亲近。一句话,老人、小孩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他们喜欢与你接近。 
(3)通过老人、小孩达到融洽全家的目的 
老人是长者,而中国人有敬老、尊老、孝老的传统。假如老人心旷神怡,全家随之活跃和愉快。中国人又十分看重传宗接代,视小孩为家庭的未来,爷辈如此,父辈更甚。况且现代家庭小孩多是独苗,家里人更是哄捧宠爱,如果能和小孩玩在一块,家庭融洽自是水到渠成。 
走老人、孩子路线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多了解和积累老与小的知识 
了解老人、小孩,除了感性的调查、观察之外,平时也应适当地作些理性积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积累有关老年健身知识、休闲知识,小孩游戏知识、智力故事等,以便到时妙手偶得,借题发挥。一天晚上,芳到某同事家做客,自我介绍后,芳挨着一个4岁的女孩坐下,笑盈盈地问:“小朋友上幼儿园了吧?”小女孩睁大眼睛点点头。“会拍手掌吗?千年蛇妖白素贞,下凡来报许仙恩——”“我全说,我会拍”小女孩一下给逗乐了,伸出双手便和芳玩了起来。很快,芳和小女孩打成一片,旁边小女孩的爸爸妈妈也格外开心。 
(2)主动套近乎,消除陌生感 
谈话是交际中信息交流最直接的手段。进入一个家庭,见到老人、小孩,要想见一面便产生一见如故的融洽气氛,登门人应该主动引出话题打开话匣,而不应该等待家庭一方(老人、孩)搜寻话题勉强问答,因为双方刚刚接触的短时间内,登门人有心理准备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话题,况且对于老人,你主动开口也表示了尊敬;对于小孩,你主动开口,能表示亲近,消除陌生感。 
(3)态度要谦虚还要谨慎 
对老人务必态度谦恭、心性美善、行为礼让。这一方面表现你的虚心、诚实,一方面显出你对长者的尊重、敬仰。那种三言两语就夸夸其谈,将老人晾挂一边或踩践在自己脚下的言行是切不可取的,结果只能遭到老人的冷遇甚至赶撵。小孩天性乖巧,欢乐容易,哭闹也容易,稍有不适就可导致“风雨满楼”。因此,和小孩交往,必须因情因境,投其所好,把握分寸。要用忠诚、童稚去换取欢悦,千万不能居高临下、装腔作势、虚情假意。 
“迂回包抄”之计的含义是灵活改变求人办事的线路。遇到办事不顺之时,不妨用用你的“手腕”,动动他孩子的脑筋,打一打老人家的主意,是不可忽视的获取好感、打通关系的绝妙办法。  
 
 
 
 
 

  
 第二部分别人的朋友也是你的朋友
 
朋友是最宝贵的人际资源。如何快速积累朋友资源呢?生活中,扩大你的人际资源最快、最短的渠道便是使别人的朋友也成为你的朋友。 
多认识一些朋友多的人。每个人的人际圈是不一样的,朋友的朋友也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这就如同数学的乘方,以这样的方式来建立人脉网,速度是惊人的。 
假如你认识一个人,他从来不跟你介绍他的朋友,但另外一个人说:“下星期我们有个聚会,你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吧。”你到了那个聚会,发现这些人都是五湖四海的人。朋友多的人和朋友少的人的附加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在人际圈中,朋友的介绍相当于信用担保,朋友要把你介绍给其他人,就意味着朋友是为他做担保。基于这一点,你可以请你的朋友多介绍他的朋友给你认识。就像我们做客户服务一样,如果你的新客户是一个很强有力的老客户介绍的,这位新客户一下子就会接受你或你的服务。 
你会发现这样积累人脉资源的成本是最低的,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介绍,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请客吃饭,这些都省下来了。 
我们思考问题通常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再好的个人,其实都有自私的一面,这是因为单个人总是有偏差和缺陷。所以,认识一些朋友多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弥补我们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不足。 
要认识一些朋友多的人,首先必须假定一个前提,我们所拥有的人脉资源如同做生意,也是一种社会交换。我们跟朋友之间之所以可以维持互动关系,是因为我们各自有可交换的东西,而且这种交换是不同价值的交换,是不同价值透过交换弥补各自的需要的,而且对双方都有意义的。 
要想获得朋友人际圈里的资源,就要舍得奉献你自己圈内的资源。这既是开发人脉资源的一条重要法则,也是交朋友的又一“手腕”。  
 
 
 
 
 

  
 第二部分送人情既要有分寸,又要讲艺术
 
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连送个人情也是有讲究的,否则,你会落个自讨没趣的尴尬境地。 
送人情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你时时、处处、事事皆留心。一个能把人情送出去的人,绝对是个懂得艺术的人,并不是做事毫无“手腕”的人。 
做事有“手腕”的人知道送人情不仅要懂得分寸,更要懂得艺术。 
送什么,送多少,何时送,怎么送,都大有学问。送得恰到好处是人情,送得不当是尴尬,不管是无意中送的人情,还是有意中送的人情,都有一个让对方如何感受、如何认识的问题。送人情最重要的不在于你送的情分是否轻,而在于对方感受是否重。 
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常世人最重视的人情则是雪中送炭、口渴喂水。别小看这“一炭之热”、“滴水之恩”,这样的人情可得涌泉相报。 
我们在社会上,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的急有的缓,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