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万历新史-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使得权力更加集中到自己身上。

    同时,也为通政院将来是不是有办事的权力正一下名,扫清阻碍,而在万历心中通政院的第一任掌院就是金学曾。

    金学曾是一个胆大心细,又带点游戏人生心态的人,一个顶撞上司而能做到不得罪上司的人,因此可以将之看成极为聪明而狡猾的人。而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士者,为士者忠义,遇事勇往无前,又能权衡事委,求得对应之方;为士者重行而少言,轻名利,重实干,虽难能千古留名,却是国之所需。这让看过一本名为《智圣东方朔》的小说的万历,不由把他与汉武帝手下的东方朔联系到了一起,早就有一见之心。只所以托到今天,那也是怕了那些言官会拿夺情说事,但现在不一样,冯保造反一事,暂时会让言官们闭上嘴。

    这次见金学曾还有一个考虑,要说现在大明朝最大的危机,不是官员的腐败,腐败可以通过打击消除,也不是能不能发展起工业,造不造的出飞机大炮,而是土地的问题,土地是引发历代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也是困扰着所有帝王的梦魇。现在撤消宗人府已经交与李太后帮忙处理,但随之而来的土地问题,却只能自己去解决了,如果不尽早拿出一个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来,不管将来会得到多大的领土,这一问题都只会被继续放大。而当今大明朝对土地问题了解最深又敢于对自己说明的就只有金学曾一人了,他从张居正刚实施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时就全程参与,可谓是了如指掌。

    万历与李太后在坤宁宫一起吃午饭,稍微的提及自己的一些想法,让李太后心中有个底数,以免她与宗人府交涉时应下太多的条件,那时自己就只能兑现这些李太后答应的条件了。

    饭后送李太后回慈宁宫,万历便叫王德派人到燕王府把金学曾与邹元标二人叫到上书房。这次万历之所以敢将二人同时召进京来,看中的就是历史上反对张居正最猛,并被看为代表式人物的邹元标,却在一片倒张居正的声音中站出来为张居正鸣不平,如果说反对张夺情是出于他思想上的守成,那么为张鸣不平则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实事求事的人。

    万历很有信心这次邹元标不会站出来反对金学曾的夺情,一个曾经是反对张的代表性人物,同样也可以成为今天不反对金学曾的代表。只要邹元标不反对,那些正等着他带头的人,就会冷静下来仔细想想:邹元标曾经因为反对而被打残废,自己是不是也要变成残废才满意?一个曾经多么坚强的斗士啊,现在残废了胆子却变的小了,那么自己呢?被打残废后应该也会变小吧?与其残废了再变小,不如现在就变吧,也好留个健全的“伟岸”身躯。更何况,比起张居正,金学曾算哪根葱哪根蒜啊,值得自己冒险去反对他吗。就他那级别,就算反对成功了,我也得不到多大好处!
第二卷 新朝新政 第三十三节 见金学曾
    为避免自己判断错误,而使金学曾与邹元标在上书房里扛上,万历有意的先接见金学曾,而让邹元标在外等着。先了解金学曾到底是不是一个自己想象的那种人,再行计较,或许金学曾既然敢来京城本就想好应对之法。而只所以让邹元标一起来,一是为了能当着二人的面调和一下,真是不行,就用自己皇帝的身份严命邹元标不许反对,再不行,就只好让邹元标滚回家去;二来万历也有意在邹元标不反对金学曾夺情的情况下,着邹元标在通政院任职。

    邹元标是清流,清流虽可恶,但也未必不能用,清流者能独善其身,有着很强的自我约束准则,行事效率高,能够捕捉到政局的任何风吹草动,从而加以利用,只是这种利用与高效率更多的是体现在嘴巴上而已。利用清流去看住将会被加以很大权力的通政院的腐败大门,使这一自己寄于厚望的部门能始终保持高效廉洁的状态。同时,让清流进入通政院也有利于缓和清流们的情绪,使得清流不至于从此绝迹于朝廷。

    万历虽然不希望被人反对,但文人的斗志还是要加以保留的,甚至将来还要做出必要的扶持。都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掌控政治的势必都只能是这些文官们,如果满朝官员都是文弱书生毫无斗志可言,尽是唯命是从者,这个国家的志气,这个民族的精神也就完了。自己耳边虽听不到反对之声,但也听不到任何意见,岂不就就成了孤家寡人。

    另外,任何新的思想的产生有赖于学术的碰撞,这样的碰撞也需要文人们具备敢于斗争的精神。万历现在只是尽量的使自己要做的事能够得以实施,对于将来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将会何去何从,这个国家将要实行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没有任何具体的概念,不管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那都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也不适合于现在的社会实情。或许有一天以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会创造一种有别于后世任何一种制度的全新模式,但这种新的制度的思想核心甚至是它的名称,都需要很多很多思想火花的积累、沉淀,最后才得以绽放。因此保住清流,就是保住思想的斗争性,也就将一个完整的民族文化保存了下来。

    但现在的这些清流是很难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的,他们过多的选择了过激的自我表现,而却忽略了事情的本质,就像后世出现的所谓娱乐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思想的。因此就必须要加以引导,使其能更符合于清流二字,清流者应看透名利如清水澈底,在这一点上万历想象中的金学曾更符合清流二字。都说什么样的领导决定什么样的部门,就让金学曾领着他们好好明白清流的真正意思吧,高谈阔论是永远也论不出有意义的东西的,多干点事,少说些话,才能真正看透事情的本质。

    金学曾在王德的引领下进入上书房,行过君臣礼后,万历仔细的看了看他,不由的嘴角浮起轻抹一笑,这金学曾的长相与自己想象中的士者差距非常的大,没有任何一点大义凛然的感觉,虽是面无表情,却能看出一份狡黠来,似乎他的脑袋瓜里正在算计着谁,或者在戏谑着谁般。

    “金学曾,你胆子不小啊!”万历轻笑着说道。

    金学曾脸上立马堆起笑容:“谢皇上夸奖”

    万历皱起眉头:“朕是在夸你吗?”

    金学曾依然笑意盈盈的说道:“都说胆小者如鼠,胆大者包天,皇上说臣胆子不小,说明臣非是鼠辈,这不就是在夸臣?鼠辈者不劳而食,行偷盗之能事,过街招摇而被人喊打。臣既非鼠辈,当然就不会不劳而食,这是在夸臣办事得力,皇上给的俸禄臣取的应当,收之无愧;而鼠者偷粮,换之为官,则是盗国害民,臣非鼠辈,也就无贪墨行举,且还有一颗爱民之心,一个清廉而又能为皇上办事的官,又何惧会有人喊打呢?”

    “你倒是心中早有计较,可胆大者包天,你将天都包了,岂不是大过朕”万历有意为难道。

    金学曾不慌不忙:“回皇上,包可看之为围,围者乃围着转也,意思是说臣是围着皇上转的,皇上让往东臣即往东,说往西臣就往西,若人人都如此,也就万民同心了!”

    万历哑然笑出声来,摇了摇头:“你可与邹元标见过?”

    “回皇上,蒙皇上恩典,我与他二人都是坐的轿到的东华门,从东华门到这上书房大眼对小眼对过几眼”金学曾说罢咕噜转了两圈,一脸滑稽相。

    “你说他会参奏你吗?”

    “臣说不准”

    “可有应对?”

    “皇上乃一国之君,万民之主,有皇上为臣撑腰,臣又何须劳心呢?”

    “哼,你倒是能推”万历话锋一转:“昨夜宫里发生的事你可知晓?”

    “刚才听引路的公公讲,皇后娘娘有喜了,这是我大明之福,万民之幸,臣给皇上道喜了”昨夜就算王国光事后立刻就进了宫,可不代表金学曾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燕王府就设在京城的内城,从皇宫传来的枪声依稀可闻,再加上京卫兵一整夜的在京城内外二城来回折腾,整个京城一夜无眠,谁都知道皇宫这边出事了,再加上京城城门紧闭,连内外城之间都完全关闭,一早进城做些小买卖的人全被隔在了城门之外,城里城外都是人心惶惶,就是不知道出的什么事,各种猜测满天飞。天刚一放亮,万历就有意让人放出风去,大家这时才明白冯保造反了,一个晚上这大明朝差一点就变了天,顿时整个京城像炸了锅般。从内銮驾库派去接金学曾二人的太监,一路上更是添油加醋的将他们昨夜那个被杀的同事唏嘘一番。金学曾纵是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甚至他还能想到万历将会怎么做,可毕竟现在皇榜还没贴出,没了官面的说法,所有一切都只是传言,传言又怎能在皇上面前当成真事来讲呢。
第二卷 新朝新政 第三十四节 尊重历史
    “不知道最好,不知者无罪”万历对金学曾的心思心知肚明,出于爱护,有意的将他与冯保划清界线。

    “以皇上之圣明远见,文武百官,文人士子,皆是无知而已!”金学曾说的话看似在拍万历的马屁,实则是为他人求情,怕万历会大开杀戒。

    万历听了有些不悦,自己正在打压言官,可不能让通政院这一自己重新建立起来的部门又成了言官的天下,板起脸说道:“为官者读了那么多圣贤书,若还是无知、既是错,这事你莫在管。朕今日叫你前来,是有事相询”

    金学曾见状忙收起笑脸,严肃的回道:“相询二字臣如何敢当,皇上请说,臣定如实回禀”

    “朝政之事,简而言之就是民与地罢了,民为国本,地为民根,根本二字看似简单,却是比起朝内争权夺利要更为繁杂,也更难处理。若想处理得当,就必知其详究,此前张先生推行清丈田亩及一条鞭法,你都有参与,朕现在就想听你说说实情到底如何?”

    万历自从整顿京军开始,就在考虑土地问题,也去了解了一些情况,但对这些情况还是持怀疑态度,虽然资料齐全,却未必是实情,毕竟能给皇帝看的还是报些好事为上,可自己记忆中及电脑里的资料也不可相信,清朝之初大搞文字狱,很多的历史资料被消毁,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被狠狠的切了一刀,形成了可怕的断层,后世人所了解的历史其实已经是残缺的,特别是明代的历史。

    后人研究明朝时,所使用的史料往往只是以偏概全,将一个地方的特殊情况看成是当时普遍情况。像后世留下最多的资料多数都出之江南一带,原因是江南富庶,读书人也就多些,文人们写写记记,不是写点心得体会,就是记录点社会民情,留下的文字资料也就多了,东西一多也就不那么容易清理了。清朝搞的文字狱纵是挨家挨户去搜,也总难免会有些被藏在箱角床底,或者是什么地洞暗格之中,这种行为可以看做是怕被抄到后问罪,也可以看做是有意的保留历史种子,文人们也并非都没有骨气,特别当时江南一带的文人,有很多都是名仕。而其他地方本来就不多,文字狱一搞留下的也就少了。

    说起文字狱,其实就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如此一辙,所不同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不足取,但却将中华文明从分裂归于统一,对于整个文化的发展还是起到了开篇的作用,但文字狱却是想将文化引向灭亡,使文明倒退回野蛮的一种作法。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依然耸立,其根本就在于这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司马迁为了历史而陪上男儿身,又有多少史官宁愿遭受磨难,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的就是让后人能清楚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镜,将历史延续下去。

    这种精神不单单体现在史官们的身上,李世民说要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类似的话都曾经在好多君王口中说出,就是那个让司马迁变成阉人的汉武大帝,也是同样明白这个道理。改朝换代,新君登位,从不忘给前朝修史,为的也是能让历史延续;战乱兵危,衙门着了火,那些目不识丁的兵士们首先抢救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文书房里的文字档案,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尊重历史那已是植根于每个人的血液当中,不管贵为天子还是贱如蚁民,不管中华大地是处在四分五裂还是四海一统,改朝换代几许,从未改变过这一贯彻始终的共同认知。

    但唯独清朝是一个例外。

    说到清朝就不得不提另一个非文化主流的朝代——元朝,元朝的统治可算是苛刻非常,但元时的文化并未停止发展,忽必列入主中原之时,就提出要修编《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这一点倒与清朝相同,前朝的历史都不是第一个皇帝修的。但不同的是,元顺帝三年下令修《宋史》,经两年半的时间,分成两个阶段,共历时三百多天就修完了。用时虽短,可《宋史》的史料价值却要远高于清人修的《明史》。也正是因为元朝的统治者明白了要尊重历史这一点而修了《宋史》,朱元璋才会去修《元史》,也就承认了元朝属于历史的一部份,这可看之为两个朝代在历史面前的一种互相尊重。如果元朝也发起文字狱,不修《宋史》,那么朱元璋修的就不是《元史》,而是《元传》了。

    蒙古人更多的不是希望别人跟他一起放羊牧马,而是希望自己能溶入当中来,最后没能成功,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已。但清朝的统治者却没有这样的远见,他们选择了前者,于是就有了文字狱。可中国实在是太大了,文化的精髓已经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当中,除非杀尽天下人,要不然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此这才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修《明史》,如果不这般做,清朝纵有铁骑也势必会早早被赶下历史舞台,后世的历史也就改变了。

    到了想到要修时,很多史料都早被毁了,在史料的选择上又加入过多的私心,所以修出来的《明史》,自然就会被人所唾弃。而清朝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又有意的将文化中属于糟粕的奴性一面加以“发扬光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就在清朝几百年的奴性统治之下给断送了。

    后世那些批儒的人,或许应该好好想一想,你们口中的“儒”还是真正的儒吗?儒学的核心就是忠孝礼三个字,忠,是忠于国也是忠于业,是爱国敬业;孝,是伦理道德,要孝顺父母,疼爱妻儿,维护伦常;礼,则是法度,要遵纪守法。批儒不就是推崇判国、乱伦和不法?
第二卷 新朝新政 第三十五节 万历算帐
    万历正是信不过各部的材料,又信不过历史资料,才不得不找最有可能会出出实话的金学曾聊聊。

    金学曾稍一寻思,回道:“回皇上,元辅发起的清丈田亩,是从前年春开始,到去年终,除去云南道还未统结,其余十二道及顺天府共有田亩一千零三十六万余顷。至于丁口户数,几年前开始实行的一条鞭法,采用摊丁入亩,丁数那时就已统结,全国共有丁数五千六百四十七万口,我朝历经百多年几代帝君的辛劳,田亩数目比朝初增了三倍,丁数也多了一倍,这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富强的多,可谓国富民丰,开大明盛世!”

    说罢金学俯首而立,过了一会,万历才开口说道:“金学曾,你的话是才开个头,还是就这么结束了?这就是你说给朕听的实话?你说的这些朕从户部也能查到,还用你告诉来朕吗?”万历说到最后生气的斥道。

    金学曾抬起头与万历对视了一会:“皇上,户部所记录的数目,即是实数,虽有些出入,但大体与事实还是相当的”

    金学曾以前从未于万历有过实质性的接触,上朝的时候他的品级又不够进殿,顶多也就是远远的看到过,再加上昨夜冯保造反一事,以至于人心惶惶。在没弄清楚万历到底接下来要怎么做的时候,着实不敢说出实情,毕竟那是张居正一生的心血,他必须要加以维护,如果因为当中有些错误的地方而被万历全盘否定,那张居正的心血也就白废了,大明朝辛苦得来的十年改革成果也就毁于一旦了。

    万历多少也猜出一些来,不便继续追问,于是就着原先的内容问道:“云南道为何没有统结?”

    “云南这两年盗贼横行,又遭南边小国侵扰,再者云南道民族繁多,清丈时多有阻碍,所以才慢了。原本是说在今年三月时就可上报,只是臣在家丁忧,是否已经报上,臣就不得而知了”

    万历问道:“你估计会有多少?”

    “云南多高山密林,再加边民不善耕种,田亩数量比之其它十二道要少许多,臣估计其数在四十万顷之间,丁数或有三百万口”

    万历一边在心里默算着,一边接着问道:“一亩地可产多少粮食?”

    金学曾回道:“回皇上,田分上、中、下三等,上田地肥,利于禾稻成长,产粮就多,而下田贫瘠,得粮就少。又因各地气候,土质肥缺多有不同,同为上田,京畿一带一亩可收粮五、六石,江南可得三、四石,以全国计,每亩估可收粮一石五斗”

    万历不解的追问道:“都说江南是天下粮仓,朝廷赋税也多出之于此,为何亩产却会少于京师呢?”

    “回皇上,这是因为亩有大小之分,像臣家乡地处江南,气候温和,一年田间可种两季,分春秋二收,用的是前朝的亩法计量。但北方,一年却只能种一季,而且多是沙田涂地,其产自不比南方。而我朝开朝之初就定下赋役是按亩征缴,若是同等对待,北方百姓则难以维生,这才定下大小亩之别,使得大亩与小亩地中所产同等,南北民众都能得以安生,不为赋役所累。另外,北方多为大亩,南方多为小亩,大小比例各地又有所差别,有些地方大亩是小亩的三四倍,有些地方则是六七倍,若以小亩计,京师田地的亩产不过石余而已!”

    万历还是有些不解:“推行清丈,不是已经用了统一的量弓吗?先生曾经与朕提过,要将天下亩法计量加以统一,以长二百四十步,宽一步算为一亩,这次为何不这般做呢?”

    “若是统一亩法,则要改按亩征役为按收成征役,这将会加重各地官员差使,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办成的。元辅也就先依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施行,这次丈量为的是将没入黄册的田地理清,增加朝廷财赋,减轻民众徭役。统一亩法或许是元辅接着想要办的差使,可惜元辅却先走一步了!”金学曾说到最后神情变的伤感,同时也不忘再一次往张居正身上抹一层金光。

    万历疑问虽解,但也知道金学曾还是没有把话说透,就拿为何难以推行按收成征役来说,就绝不会是张居正为了依从祖制才先行搁下的,而是受着各方压力之下无奈的举动。但万历也不急以挑明,而是跟金学曾算起帐来,点了点头说道:“那我朝加起来总计有田亩一千零七十六万顷,换成亩数即是十亿零七百六十万,以朝廷定的最低赋役算,每亩征一斗,十斗为一石,以一石米一两银计,那每年也可征得一亿多两白银,可现在朝廷一年才只有四百六十万两税银,纵是加上一千两百万石漕粮,也不过才一千六百六十万两,为何出入会如此之大?而且,若按亩产一石五斗计,则全国每年可收得食粮十六亿一千四百万石。你刚才说十二道和顺天府有丁口五千六百四十七万,加上云南的三百万,就以六千万算,将男女数目看做相等,也就是共有人口一亿两千万。人均三个月需食粮米一石,一年也不过四石,以我朝现在每年地中所产食粮,足以养活比现在还要多三四倍的百姓,可为何还有那么多的人没饭吃,甚至是活活饿死?金学曾!你说你应不应该与朕说出实情?”

    被万历报出的一通数字震的有些蒙的金学曾,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以古代人的数学水平,这么大的数目要想心算出来,绝对没有几个可以做到,何况万历是一边说着话一边就张口而出,这又如何不让金学曾感到吃惊呢?

    等金学曾一反应过来,闪入脑中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皇上的贪财还真是名不虚传,一亿两?还真是够贪心的。但这个想法闪过后,他又隐隐觉得这个皇上好像是成竹在胸,而且事情也非绝不可为,比起张元辅,皇上的权力肯定要大的多,身份也更加超然物外,可以名正言顺的去做,事情也就更有可能办成。
第二卷 新朝新政 第三十六节 土地问题
    万历见金学曾没有回话,就继续说道:“清丈田亩可以查清册外田地,增加朝廷财赋,可如果不将亩法统一,各地大亩及小亩变数太大,可以一比三,也可以一比七,那就给了各地官府宗室和财主商贾互相勾结从中作假的机会;实行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是为了让租地者可以免去丁徭二役负担,转而让有地者纳税。这种做法在朝初时就已经有明文规定,太祖皇帝曾定下有地者交税,无地者交租的成制,百多年来各地官府有制不依,有令不行,现在再提起也未必就能通畅。

    将丁徭转由地主(称呼或有争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