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门锦商-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笙儿搂着她肩膀道:“你耐性比我好,真要学,肯定能学好。你哥哥现在是举人,将来就是进士,你家就从农家变为官家,说不定将来你们一家还得住进城里,你这个官家小姐不懂琴棋书画,会让人笑话的。”

“我就喜欢住这里,哪都不想去。你说的那些,我也不感兴趣。”

而且,哥哥即便将来真当了官,那也是哥哥在官场上的事,跟她学不学琴棋书画有什么关系呢?

“哎呀,好儿,你这么聪明的人。”明笙儿扳正好儿肩膀,一本正经道,“好儿,你听我的没错,琴棋书画,你会下棋,会画画,书……你看的都那些野趣杂书,不过你放心,我给你带了两三本过来,你翻看下就好,其实我也不爱看的。”

说到这,明笙儿蹙起眉头,见好儿乜眼瞅她的可爱样子,又忍不住大笑,伸手刮刮她小鼻子,道:“好儿,你别这么看我……我跟你说正经呢,就差琴你不会,你只需学一样,可比我轻松多了。赶明儿就让温姨给你买琴,正好我可以教你。”

好儿挑挑一双秀眉,斜睨她道:“笙儿姐,你绕这么多圈子,其实就想我做你学生吧?”

明笙儿嘿嘿地笑,心道一半一半啦,琴棋书画都学会,以后好儿你找婆家比较好找嘛。

、184乐融融

陆明二老一行人是下响到来的,在庭院内转溜一圈,歇息片刻,便到了晚饭时分。

温氏亲自下厨,带着付秀梅和东信媳妇,让安心、安晴打下手。这俩小丫鬟是南边人,年纪和好儿相仿,温氏挑年纪小的买,是想从小培养她们对温家的忠心。

陆明一行人出身名门大户,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温氏和几个儿女商量,就做普通的农家菜来招待他们。

晚饭就摆在内院的饭厅,乡下没大门大户那么多讲究,且来的又是老小,温氏就做主都坐一桌吃饭。这正合了两位老太爷的心意,自家的孙子孙女,温家的三个孩子,老人吃饭不就图个人多热闹么。

温氏让二老坐上位,每上一道菜,便报一个菜名,每一个菜名都带“农家”二字,什么农家打拌菜、农家刀板香、农家鱼、农家茄子、农家满口香……等等,可把二老听乐了。

将菜逐一尝过,老哥俩不住点头,一桌的菜,六菜两汤,并不讲究卖相,吃进嘴里,味道好得没话说。

陆老太爷忍不住竖起拇指赞道:“慧娘,你这一手厨艺,可把那些个大厨给比下去了。”

温氏含笑道:“陆老太爷过奖了,这些都是寻常的农家菜,哪上得了大台面。”

明老太爷摆手道:“吃菜就像赏花,牡丹固然国色天香,寓意富贵荣华,世人崇之。桔梗花虽不如牡丹盛名,却也有它的出众之处,清新朴实,不哗众取宠,更可入药成为良方。”

把吃菜喻为赏花,也只有书香世家才想得出来。好儿微笑间,身边的明笙儿道:“爷爷,我早就说得没错吧,好儿家的菜就是好吃,我上回住了些日子,回去了,奶奶他们都说我长胖了。”

小树打趣道:“笙儿,你家有没有瘦猴子?有的话下次带来我家,一个月保证让瘦猴子变成我家猪圈里的肥猪仔。”

明笙儿没听出小树的调侃,老实地道:“我家没有猴子,我倒是想养小白兔,可我娘不让。”

小树撇嘴道:“你们女孩子就喜欢小白兔,我要是养,就养大狼狗,能看家。”

“大狼狗太凶猛了,要看家还不容易,请护院不就行了。”明笙儿抓了只鸡腿啃一口,说道。

小树道:“那不一样,请护院得包吃包住,还得付钱,养大狼狗就不用付钱。”

明笙儿道:“付钱就付钱呗,你家又不是请不起护院。”

“这跟请不请得起没多大关系,关键是能省钱咱为啥要花销啊?啊,我想到一个好点子。”小树突然睁大眼睛,话语一转,看向温氏道,“娘,咱们家抓几只狼狗来养吧,一个护院配两只狼狗,咱们家里三个护院六只狼狗足够了,一园二园配两名护院四只狼狗,三园太大,咱们就配四名护院八只狼狗,甘蔗地就不用护院了,给长工配一只大狼狗就可以了。”

明笙儿听得小树满口狼狗狼狗地,就算了下数,惊咋道:“小树,你家要养十九只狼狗啊,我的天!你家要变成狼窝了。”

小树嘿嘿笑道:“狼窝好啊,别人就不敢对我家动歪脑筋。”

两娃儿的对话,让一桌的人听得直乐,一顿晚饭吃得轻松愉快。饭后移步花厅喝茶闲话消食。

好儿心里却琢磨开了,晚饭时小树说的话,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狼狗外形高壮性凶猛,需要人工驯过才好使用。也不用养那么多,看家看菜园,六七只就够了。

好儿家目前并没有正式的护院,一般是由长工们兼任。自从阿旺考上秀才,便特意去请他的功夫启蒙老师,上瑶村的那位退役汉子闵金峰到家来,从长工及家眷中挑了部分人进行拳脚训练。

后来,这位闵教头看温家着实待人厚道,便跟阿旺说起自己有位同僚陈汉良,当年也是因伤退役回家耕田,因断了一臂,又患有风湿,庄稼地里不少活儿无法胜任,兄弟淡漠,全赖妻子和长子,家境非常艰难。两人在军队时交好,人也是可靠忠实的,擅长刀法。闵金峰就想帮一把患难兄弟。阿旺将此事和温氏说了,温氏便点头,因信得过闵金峰为人,让直接带人过来,若是觉得这边好,日后再接家口过来安居。

陈汉良断了右臂,回家后他不甘就此成为无用废人,在闵金峰鼓励下,改为左手练刀法。一是为打发苦闷,二也是不能忘记当年的战场血战。他的刀法快狠辣,与闵金峰的枪法相得益彰,阿旺读书之余,就又跟随学了陈氏刀法。

要买大狼狗,最好是买刚出生不久的狼狗小崽,从小培养亲近感情,这得去马市寻购,就不知价格会不会太贵。

乡下的春末初夏,夜间气温比城里要低,两老爷子在后花园散步聊天,还得披件薄外衣,空气中飘溢淡淡清香,分不出是果香还是花香,只觉吸入心肺异常舒畅。

东厢房里,小树和六儿在起居室下棋,阿旺、四儿和陆韶阳坐在书房的窗前谈经论纬,大多数时候是陆韶阳和阿旺在说,四儿在听,这两位如今是举人,四儿这个小秀才自然是要谦听学习。

明笙儿呆在好儿的书房里,两小姑娘躺在摇摇椅上,天南地北地闲聊。夜深了才在温氏的催促下去睡觉。

第二天,辛老先生回来了,阿旺忙将陆明二老及陆韶阳与辛老先生介绍认识。辛老先生、明老太爷这两人,却相互熟络亲热地叫对方名字,阿旺才知道这两人原来是熟识之友。

三位老爷子在陆韶阳、阿旺、小树及四儿的陪同下,在落日河两岸悠闲地走动,田里的稻麦黄绿相间,清风吹过,翻起阵阵浪花,煞是好看。乡村的简朴安宁,落日河畔的绿树红花,落日山的延绵苍翠,一切就像一幅天然的田园风光,让久居城中大宅院的二老,身置其中只觉得无比的惬意舒阔。

在观看好儿家的甘蔗地和榨糖作坊时,二老不住点头,他们年轻些时,曾去南边看到过甘蔗,距今已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明老太爷对阿旺道:“书良,有没有想过,把黄糖卖去江北?”

阿旺道:“曾有这个想法,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因此近期以发展彭南、建安两省为主。”

明老太爷点头道:“年轻人做事,最忌急功近利,你能有这样的平稳心态,这就很好。”

陆老太爷笑道:“温家这三个孩子,各展所长,专攻有方啊。”

阿旺忙鞠礼道:“两位老太爷过奖了。”

辛老先生一脸微笑,眼里带着些许欣慰和自豪,他当初答应来温家教导,一是看胡汉的面子,二是初次考核这小哥俩,觉得资质不错,尤其是小树,天资过人,却不傲气,甚为刻苦,令他心生喜爱。接触相处下来,温家上下对他礼待有加,极为尊敬。他倒是喜欢上了温家的环境,落日河畔的风光。

他和明老太爷相识十数载,知这位老友不轻易赞人,能他夸赞一句,那人将来必是有所成就之人。转而又有些得意地想,自己教导的学生,能不出息么。

吃过午饭,大家散去午觉,温氏也回房小憩片刻,领付秀梅、东信媳妇及几个丫鬟,把包粽子的材料都搬到厨房走廊外,大家坐下开始包粽子。

明笙儿从没见过包粽子,午觉没睡多长,便跑去观看,看了片刻,手痒地也要包粽子。温氏哪能让这小千金动手,好儿却笑道:“娘,就让笙儿姐试试,不过,谁包的粽子谁负责吃掉哦。”

明笙儿高兴地点头:“我包给自己吃,我要多包几个。”

温氏就让平彤指点明笙儿包粽子。好儿去净手也坐下,取了竹叶平铺手心,舀了浸有油盐酱的糯米倒在叶子中间,以食指在糯米中央划出一小道凹槽,取一条腌渍过的半肥瘦猪肉放进去,再放些绿豆粉,把两侧的糯米往中间堆砌,埋住猪肉和绿豆粉,卷叶子,两头对折,最后拿草绳捆绑,打个活结。她的手小,包出来的粽子就偏小,放在温氏等人包的粽子中,显得特别小巧可爱。

明笙儿包粽子当玩儿,糯米倒在叶子上,她用手指当划桨,嘴里还叫道:“开船啦开船啦。”惹得其他人直笑。

放馅料了,她放了两条猪肉,绿豆粉、荷包豆放得也特多,“笙儿姐,你吃完这粽子,十有八九变成它的模样。”好儿取笑她道。

明笙儿毫不在意,笑嘻嘻道:“我要吃了就能变成它模样,我就喊你一声菩萨。”

明笙儿取了根草绳,将粽子密密麻麻地捆绑起来,因为力道没掌控好,粽子一端捆松显胖,一端勒紧显瘦,这只粽子就变成了一头大一头小,模样挺怪的。

“还行。”明笙儿左右端详一番,相当满意,拿着粽子就起身,“温姨,我拿去给爷爷瞧瞧再拿回来,等等我回来再下锅啊。”说完一溜烟往三院跑去。

东信媳妇笑道:“笙儿小姐跟别家的小姐不太一样。”

付秀梅赞同地点头。温氏笑道:“难得笙儿身上没有那些骄纵蛮横,好儿才能跟她处得来。”

顷刻,明笙儿拿着粽子跑回来了,对着众人高兴道:“爷爷说我包得不错,让我再接再厉。我决定了,我要包六只粽子,六六大顺,哈哈。”

好儿哭笑不得,就那粽子的模样,还说包得不错,实在是……

、185月夜遐思

明笙儿果然包了六只就“金盆洗手”,拉好儿到亭子吃果赏景去了。

傍晚时分,整个院子飘的都是粽子的香气,温氏这趟带人包了近百只粽子,往村长、里正及几位村老各送一份,给交好的几户人家也各送一份,又装了几份送去镇上给钱掌柜甥舅、蔡家嫂子、韩广斌。

温家送出去粽子,又得回来别家粽子,好儿觉得就跟前世拿压岁钱一个样,亲朋来往时,自家长辈打赏别家孩子,别家长辈又打赏回来,钱换钱,此钱非彼钱,但面额一样的。

温氏从蔡家带回一个好消息。蔡家秀云过些日子要定亲,男方是苗花镇黄姓人家的长子,比秀云大两岁,黄家家境殷实富有,家中人口简单,三兄弟都帮家中打理生意,定亲的这个长子人品也不错,蔡家嫂子就这么一个闺女,私下又托表哥打听细了,才点头同意的。

“那我们很快有喜酒喝了。”好儿笑道。

温氏道:“哪有这么快,蔡家嫂子想留秀云一年,出嫁是明年的事了。”

“娘,明天咱们去看龙舟赛,这么多人怎么安排?”小树问道。

温氏道:“这事我正要跟你们说,咱村里如今家家有牛车,有骡车的也有八九户,今年坐车不会挤做堆了。秀云和他弟弟明儿一早就过来,跟咱们坐一辆。长工那些娃儿,娘给他们安排两辆车,两个大人赶车,再去几个大人同车照应。”

如今家中有四辆骡车,两辆马车,除去清早送货的四辆骡车,好儿一家乘坐的马车,再派两辆骡马车足够了。家中长工及家眷可不少,温氏早前就声明,龙舟赛年年有,大家轮流去观看。那些长工和家眷自然是欢喜无异议。

“两位老太爷、韶阳都有车,也有自个随从照应着。辛老先生定是跟老太爷们同车的。笙儿若是愿意,就跟咱们一辆,阿旺和小树就坐你四叔家的,跟四儿一辆。”

阿旺和小树点点头无异议。他们年纪渐长,明笙儿也快及笄,何况还有秀云,再同车就不好。

晚上大家都早早歇下。第二天吃过早饭,好儿家的四辆骡马车鱼贯而出,尤其是两辆载满娃儿和几个婆娘,一片吱喳说笑声犹如集市般热闹。

陆明二老的马车跟在后头,辛老先生与明老太爷同乘一辆,陆家爷孙一辆,两家的随从也跟在身边同行。明笙儿要跟好儿一起,阿旺和小树便去了常四叔家的马车。

“哇!好壮观啊!”明笙儿趴在车窗往外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但见从落日村出来的骡车、牛车,少说十四五辆,有的走在温家前头,有的走在后面,整个队伍浩浩荡荡。

待出了落日村,又见其他村子的骡马车牛车,又是一串长长队伍,蔚为壮观,人人脸上漾着笑容。骡马脚程快,很快就超越了所有的牛车,走到前头去,那些赶牛车的,虽然着急无奈何,却并不憋气较劲,他们很乐观,牛车都有了,骡车还远吗?

陆明等四人也从车窗看到了这一浩荡车队,既惊奇又对那龙舟赛充满了期待。

龙舟赛的隆盛,好儿早已见识过。她喜爱龙舟赛,这几年都有去观看。从去年起,好儿家就跟两户船家签订了长期包船看龙舟赛合同,也就每年端午那天包船,费用按照当时的行情给付。这两条船均为普通的中号客船,每船可载三十人,是包给自家长工及家眷观看比赛的。

好儿一家另外还包了一条游船,这游船平时纯粹是赏玩用的,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好儿家去年提前一个月,险些儿还订不上船,今年三月就去预订了。因此一行人到了江边,便有伙计引领大伙儿往船上走,常家爷孙五个,春儿姐弟,二崽子等几个娃儿,都跟着上了温家租赁的游船。

忽见一游船往这边靠拢过来,船上一男子挥动手臂喊道:“请问可是温家游船?”

好儿闻声转头一看,是胡汉身边的唐志,就笑着应了一声。两船靠到一定距离,船家在中间搭起船板,唐志走过来,对温氏和阿旺揖礼,微笑道:“温夫人好,两位少爷和小姐好。我家老爷想请辛老先生过去一叙,不知可否方便?”

温氏忙回礼,道:“不知胡老爷也过来观看比赛,请代为向你家老爷问好。辛老先生坐在那边,你过去找他吧。”说罢让平彤领唐志到船的另一侧见辛老先生。

温氏转头往对方游船看去,见胡汉笑容可掬地看过来,便含笑点头示意。又让阿旺兄妹三个过去问候一声。阿旺便带了弟妹走船板过去见胡汉。此时唐志也带了辛老先生及陆明二老过去。兄妹仨不便逗留,问候过便回来了。不多时,就有下人过来传话,辛老先生三人就在胡家游船喝茶观看比赛,结束后再返回来。

好儿和明笙儿嫌坐在船舱内看的不过瘾,跑到甲板上跟其他人一起,看十数支队伍在江面上斩风破浪,朝前竞进,大伙儿为各自看好的队伍拍手呐喊助威,两岸观者如潮,呐喊嘶叫此起彼伏,更是增添了热火紧张气氛。秀云虽然也很想出去,一想到自己都定亲了,不好到甲板大庭广众下,不由得羡慕起年纪小的好儿和明笙儿等人。

最为有趣的还是抓鸭子这一彩头上,阵阵笑声取代了此前的呐喊助威声,明笙儿、陆韶阳看得不时哈哈大笑,彭城也有龙舟赛,跟易安县的有所不同,没有捕捉鸭子这个娱乐,最后是以船上歌舞来结束整个龙舟赛事。

观完龙舟赛事,人潮散去,胡汉诚邀温氏一家及三老到易安县附近的胡家庄子吃个便饭再回去。温家长工的家眷及娃儿们都想去县城逛逛再回去,常四叔爷孙几个也去,温氏便叮嘱长工们一定要顾好这二十多人,又请同行的常四叔帮照应下。辛老先生让阿旺叫上四儿一块前往胡家的庄子。

胡汉在易安县郊外不远的庄子,其实就是一处度假别院,规模不及文秀镇的庄子大,却是毗邻易安江,园内小桥流水人家,江南韵味极浓。

这一顿便饭男女分桌,吃的也是个农家菜特色,不讲究卖相,味道却是极好。胡汉与三老把酒小酌,从生活琐事聊到生意经上,又从生意经聊到朝堂时局及至民生大计等等。陆韶阳、阿旺小哥俩和四儿几个年轻人,权当是陪着小饮,不敢多喝,一是不胜酒力,二是想听听这几个长辈的见解好从中学习。

好儿、明笙儿、蔡秀云三个小姑娘,和温氏一起吃了饭,便在园里随意游走,让丫鬟小厮自由活动。在湖上亭子里闲坐时,但见湖中碧荷青青,岸边堤柳婀娜,红花绿树,蝴蝶翩翩,四面凉风徐徐拂来,说不出的舒服惬意,竟靠在亭栏打了个瞌睡。

从易安县回来,已是落霞褪去,稀星浮现。玩累了一天,吃过晚饭,大家洗漱过,便各自回屋歇息。

好儿睡到半夜,起来如厕,看到天空深幽明净,稀星薄云,明月高洒,一时竟无了睡意,坐到廊前台阶上,沐着微凉夜风,怔怔出神。

好儿静静地,想了许多许多。

时光飞逝,她竟来这里七年了。那个成为前世的时代,越来越遥远,遥远到好儿甚至有些怀疑自己,是否曾有过那个前世?她如今已完全融入这个朝代的生活,温氏就是她的亲娘,还有两个虽无血缘却胜过骨肉的好哥哥,真心相待的左邻右舍,一家努力挣下的产业……

思绪远近飘忽,渐渐凝在初来醒时的情形。好儿始终不相信,温氏那么良善宽厚的女人,怎么会陷害人?若说别人陷害温氏,她倒是极为信的。当时这个躯体太幼小,残留的记忆又零碎不全,浮现更多的是温氏转过脸去的忧伤痛苦,除此,便是记忆中对那个称为父亲的男子,那种敬畏又渴望亲近的复杂情感。

好儿突然惊觉,自己都十一岁了,温氏也从不足二十熬成二十大几快奔三了。可是温氏和那个男人的夫妻关系,到底还存不存在?思来想去,好儿觉得,不管是否还存在,她都决定了,一定要设法为温氏争取幸福,温氏还这么年轻,没理由要守一辈子活寡。这对温氏太不公平。

原本,好儿想等自己长到十四五岁,再往江北发展自家商业,待站稳脚跟,再展开反击计划。可如今,好儿觉得,自己可以等,温氏却等不起。年龄这东西,真心伤不起呀。

不过,眼下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要实施,那就是办一所学堂,方便自家长工的孩子念学,也对外招收学生。这个计划,好儿从自家买人那时就开始萌生了。如今时机成熟,该实现了。

陆韶阳在看完龙舟赛后,便离开温家,奔走各地视察自家的产业去了。

关于买地建学堂,好儿一家思想一致。陆明二老得知后,也极为赞成,并当场说出资一部分筹建学堂,温氏略一想,便坦然接受,向二老鞠躬道谢。

、186集资

筹建学堂一事,温氏让阿旺出面。从阿旺中举人后,温氏就有意无意地让阿旺出面主持家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自己则退居内宅,当然,一切都是在不影响阿旺继续念书的前提下。

阿旺去找村长、里正及几位村老,还有常四叔等几家交好的大人,将要买地筹建学堂的事,以及陆明老2出资支持一事也说了。村长等人一听温家要筹建学堂,惊异过后极为高兴。

村老们连声向温家道谢,直说这是造福村民后代的好事,让村长和里正一定要全力支持温氏。

村长激动得脸都有些发红,说道:“慧娘,筹办学堂的事,不能都让你一人承担。你家远道而来的客人都出钱资助,没理由咱们村光看不动。等中午饭吃过,我立即召集全村人开会,让大伙儿都凑份子钱。”

常四叔、万永林等人纷纷点头,说自家都要出份子钱,一切听村长的安排。

好儿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筹建学堂的费用,自家并非出不起,但让全村人都参与进来,会让他们更有一份义务和责任感在里面,会促使他们重视娃儿们读书这件事。好儿希望通过建立学堂,把落日村变成一个文化氛围良好的村子。

阿旺道:“村长伯,咱这学堂筹建起来,除了招收咱村的孩子,还向外招收生源。我和我娘的意思是,咱们既然有心筹建学堂,就要把它给建好、办好。”

万友田听出他话中还有别的意思,问道:“书良,你给说说,还有什么想法?只要咱能办到,就一定齐力办好。”

阿旺道:“有村长伯您这话,我就把想法给说说,有什么不妥善的地方,村长伯和几位曾伯公,叔爷都指出来。”

村长笑道:“书良,你可是咱村头一个举人老爷,你念书比咱这在座的都多,又有一位好夫子教导,懂的肯定比咱们这些大老粗都多。你只管说出来就是。”

温氏在旁含笑望着大儿子,心中极为自豪。好儿和小树是一脸崇拜地,两眼发光地看着自家哥哥。阿旺收到自家人的眼神和表情,本来自若的他,反而生出一丝腼腆来了。

阿旺借端茶杯吃茶恢复沉稳自若,说道:“首先是场地问题。要建一所大学堂,可以容纳这十里八乡的学生,场地选择上,要便于行走,周围环境要好,空气够清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