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窃国贼-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知萧建等人已经打定主意把东莞这个巨大包袱扔给刘存,闻言打个哈哈,敷衍几句便转开话题,七嘴八舌盛赞刘存麾下的精良装备和严正军容,然后高呼杀牛宰羊摆酒庆功。
第三十六章 东莞城(下)
刘存和王杞谦逊地致礼坐下,三十二岁的县长严番和一群官吏竟然高呼上酒,然后举起酒杯欢声畅谈,极力赞扬萧建的功绩和刘存的仗义救援,偏偏萧建等武官还非常受用。
尽管刘存和王杞早已打定主意占据东莞,但还是对眼前文武官员的表现感到深切失望,王杞干脆以布置城防为由快步离开,只剩下刘存硬着头皮苦苦周旋。
当夜酒宴结束,身材魁梧仪态不凡的萧建留下刘存单独谈话,大言不惭地宣布已经彻底击溃三万黄巾贼寇,保住了东莞五万生灵和王国领土,然后非常客气地请求刘存接过东莞防御,他要立即率部南下,拱卫王城开阳的西部和北部,预防王城西面费县、蒙阴地区势力剧增的黄巾贼寇进犯。
刘存巴不得萧建快点滚蛋,但也不愿意这么放过他,愁眉苦脸地诉说本部粮草即将耗尽,点明西逃的两万余黄巾贼寇随时都会再度来犯,以目前的兵力,实难守住残破不堪的东莞城,希望萧建留下足够的粮草和一半人马,否则绝对顶不住越来越疯狂的黄巾贼寇。
归心似箭的萧建很心疼,但还是答应只带走五天的粮草和所有骑兵,将两千莒县士卒和一千八百名诸县士卒留给刘存,明言再加上本地临时征召的三千青壮,足够刘存守城了。
次日一早,饱食完毕,萧建立刻率领七千步骑离开东莞,浩浩荡荡凯旋南下。
令刘存哭笑不得的是,昨夜还在酒宴上举杯畅饮高谈阔论的县令严番,竟然以“劳累过度背疮突发”为由,在一群官吏和世家弟子的陪伴下,携家带口尾随萧建大军离开东莞。
紧接着,城中三十几家富户也驱车打马举家南迁,方圆两里的县城顿时空了一半,原本全城七千余户四万余民众,转眼间只剩下两万八千余人。
刘存对此无可奈何,一面急令王杞发动民众清理城池内外,一面写信派人火速送往夏河公孙沛手里,并调来镇守东安城的心腹幕僚赵溶,紧急商议对策。
好在军需官盘点县衙府库之后来报粮草还算充足,足够一万大军食用两月,匆匆举家搬迁的大批富户也留下不少带不走的粮食,一个月内城中民众不至于忍饥挨饿。
可是一个月后怎么办?城外五十余万亩田地因战乱荒芜,下半年必将颗粒无收,哪怕秋冬之交种上冬麦,也要苦等来年才能收获,在收获之前的漫长日子里,只能依靠外界的赈济才不饿死人。
此外,周边各乡村尚有数以万计的民众遁入周边大山之中避祸,打仗的时候看不到人,居住的房子大多已被黄巾拆毁用以攻城或烧火做饭,一旦局势安定下来,加上冬季到来后的苦寒,这些民众必将离开大山汇聚城中求生,哪怕仅来一半人,也会给刘存带来巨大负担。
傍晚时分,赵溶在王杞的陪同下进入东莞县衙,根据斥候报告重新绘制东莞地形图的刘存连忙扔下笔,吩咐侍卫送上饭菜,与王杞和赵溶一同用餐。
赵溶看到矮桌上简单的两碟瓜果和一碟咸鱼,心中感慨不已,放下碗恭敬地向刘存施一礼:“主上不能如此清苦,不管有何说法,主上都是身系万民福祉的一方之主,还请主上爱惜身体啊!”
刘存毫不在意,几口喝完一大碗粟米粥,抓起个胡瓜大口啃起来:“营养够就行了,东莞刚刚平复,大小事务繁多,将就点吧,我也想吃好喝好,但必须等到安定下来才有心情,哈哈!先生请坐,咱们不用拘束……大哥,那三千多新补士卒怎么样?”
“已派翟越和徐盛去接手,徐盛这小子不错,与两千莒县士卒见面就打成一片,里面不少人认识他,也服他管。翟越接手的一千八百诸县士卒也很安稳,听他说里面有大半士卒原籍青州各地,看来这批士卒也是诸县从流民中征召的,明天他们两个还要与颜慎一起,对这三千多士卒进行重新选拔,估计能选出近半符合我军要求的士卒,选出后打散编入我军各部曲,剩下的按照你的意思组建工兵营,修整城池和周边官道。”王杞详细地汇报。
刘存放下心来:“我已经把面对的情况写信告知公孙先生和子毅先生他们,请求他们拿出个妥善办法,但近期无力在东莞、东安两城投入太多。另外,我已给国君和德恒先生分别致信,详细汇报战情和善后困难,请求国君尽快派来县令等官员治理两县。”
赵溶点点头:“主上做得很好,给国君的信很及时,请求国君派官吏主政刚收复的两县,更是正确之举,不但显示主上居功不傲的谦逊气度,还能悄然将压力转到国君身上,以王国目前捉襟见肘的财政和国君的心意推测,国君除了尽快上表将这些包袱扔给朝廷之外,似乎没有任何办法,如果估计不错,国君收到主上的呈文之后,很快就会把主上召去问策,最迟……不会超过五天。”
“我也想到了,只是,我这一离开,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东莞、东安两县看来都得依靠先生和大哥了。”刘存放下吃剩的半个胡瓜长叹一声。
王杞笑道:“贤弟尽快放心,有先生和愚兄坐镇此地,加上经此一战信心大增的数千将士,进取不敢说,守住两县还是能够办到的。”
赵溶也点头笑道:“主上尽管回去,家里不能没有主上把握全局。”
刘存想了想问道:“先生,不如我和德恒先生一起向国君举荐,请国君委任你为东莞县令,不知先生可否愿意?”
赵溶哈哈一笑:“如此一来,咱们占据东莞就名正言顺了,主上尽管放手施为,赵溶定不会辜负主上期望。”
刘存心中感动:“先生,我想把你家大公子赵立从蒙学中抽调出来,到我身边担任文书,先生可否愿意割爱?”
赵溶一愣,很快激动地站起,后退一步匍匐在地:“赵溶谢过主上!”
*************
ps:求收藏!求推荐票!谢谢!
第三十七章 利益交换
中平二年,七月十八,下午申时初刻。
刘存率百人卫队经莒县抵达王城开阳城北,远远看到琅琊国王刘玺的车仗,惊愕片刻连忙上前。
距离迎接的刘玺和上百官员百步之外,刘存便翻身下马,一阵小跑来到笑容可掬的刘玺面前跪下,满怀激动地高声喊起来:“微臣何德何能,劳动君上枉驾相迎?微臣诚惶诚恐,万分愧疚!”
刘玺哈哈一笑,移步上前扶起刘存,细细打量肤色黝黑瘦了一圈的刘存,抬手抚了抚刘存左胸甲上的一道刀砍痕迹,颇为动情地慰问:“爱卿辛苦了!爱卿非但满腹韬略,更有一片赤胆忠心啊!”
“微臣当不起君上如此赞誉,若不是君上决断英明,国中诸位大人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给予微臣巨大支持和信任,微臣哪有今天的些许战绩?请君上受臣一拜!”刘存再次恭恭敬敬地匍匐在地。
刘存的表现赢得众文武的一片好感,程秉几个与刘存交好者立刻大赞刘存的人品和胸怀,国君刘玺高兴不已,再次扶起刘存,大喊同乘一车入城,接受万民的欢呼恭贺。
刘存说什么也不敢这么干,刘玺的书生意气来了,由不得任何商量。
刘存急得又要跪下恳请收回成命,好在拄着拐杖的老国相阴德出来开解,建议揭开国君车舆的顶棚,让所有臣民都能看到国君的英姿和胸怀,功臣刘存骑马跟随在国君的车舆右侧,再由刘存麾下小将簇拥前后,既能让万民看到君上对有功之臣的褒扬与器重,也能成全刘存坚守的君臣之礼。
众人连声赞同,刘玺遗憾片刻,接受了国相的建议,车仗随即调动起来。
刘存和他麾下全副铠甲的一百侍卫簇拥着刘玺的车舆缓缓入城,前面是国君的威严仪仗,后面是中卫引领的三百宿卫和数十辆文武官员的专车,长达三里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披红挂彩的北城门,接受万民的夹道欢呼。
城中民众的欢呼是发自内心的,一年多来,开阳王城同样承受着数万流民带来的沉重压力,对北面两百里外黄巾军带来的战争威胁谈虎色变,无时无刻不在承受战乱随时到来的恐惧煎熬。
如今德名远播深受民众拥戴的琅琊令刘存消灭了近万黄巾贼寇,一举收复被贼寇占据的东安和东莞两县,解除了数万黄巾带来的巨大威胁,怎么能不让数万民众由衷喜悦?
车队绕行一圈,在阵阵欢呼声中进入王府前门,刘存依然策马伴随乘车的国君身边,紧随其后的徐盛、秦义等人心潮澎湃满脸赤红,以至于在接下来的盛大庆功宴中,两名年轻小将频频犯错的拙笨举动,引发国君和群臣的阵阵欢笑。
酒是已经誉满天下的琅琊佳酿,菜肴是取自蒙山和东海的山珍海味,数年来难得如此奢华一次的君臣们很兴奋,就连已经三次上表致仕归隐的老国相阴德也破了例,在刘存敬祝之下,欣然喝下一杯酒,随后拉着刘存的手,高兴地谈了好长时间。
夜幕降临,沐浴更衣换上文官装束的刘存走出王城宾舍,在王府侍中的引领下登上马车,仍然是一身戎装的秦义和徐盛策马跟随。
前往王府的一路上,陪同刘存觐见的年老侍中感慨不已,指着乘坐的舒适马车以及车厢内的诸多豪华饰品,再三感谢刘存,直言他从小进宫伺候国君,二十年来从未见过像刘存这样对国君如此敬重的臣子,最后欣慰地告诉刘存:
“君上最近笑声多了,气色也好了,每天晚上都会小酌两杯琅琊玉液,摊开子鉴大人敬奉的洁白纸张挥毫泼墨。昨天下午见完几个内臣,君上再次问起琅琊书院修建进度,得知中秋之前即可竣工,担任书院总监造的皇亲刘晔已返回寿县老家接来家人,君上高兴不已,竟然说出想担任琅琊书院经学博士的话语,由此可见,子鉴大人兴建的琅琊书院在君上心中的地位了。”
刘存连声致谢,客气地询问侍中王城近闻。
侍中告诉刘存有关国相归隐在即、数名老臣致仕以及几名主要文武官员的职务调整情况,最后含笑暗示刘存:“尽可向国君举荐几个勤奋务实的人才,不比拘泥于出身门第,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行。”
刘存心领神会,当即投桃报李,低声邀请老侍中有空到城南大街开业不久的“琅琊商社”走走看看,若有吩咐,尽管告诉商社掌柜。
老侍中立刻向刘存致谢,脸上的笑容更为真挚灿烂。
等候在偏殿门外的国君近侍看到刘存,立刻露出笑容,客气地问候几句,便将刘存领到殿内。
刘存扫了一眼端坐中央的国君刘玺和两旁的程秉、许慈等人,疾步上前恭敬地行叩见之礼。
国君刘玺精神很好,给刘存赐座后也不客气,告诉刘存他已将剿灭黄巾贼寇的功绩上报朝廷,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商议东安、东莞两县的人事任免事项。
刘存除了致谢,没有任何建议,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何况之前已将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程秉,所以他心里不是很着急,但他发现堂上没有一个武官,也不知屡屡让刘玺失望的中尉萧建近况如何,心里在不停琢磨刘玺的想法。
在刘玺的询问下,许慈率先开口,举荐在开阳城游学的同窗好友、三十二岁的东莞人徐奕徐季才为东安县长,并给予徐奕“贵尚峻厉、清廉自守、通晓农事、纳言敏行”的评价。
刘玺轻拍脑门儿:“差点忘了徐季才这个写得一手好字的大才子,寡人在春季文会上见过他,知道他是个守礼仪重实干的人才,虽出自寒门,但自强不息,而且他家乡东莞就在东安之北数十里,必定熟知当地山水与风土人情,就让他担任东安县长吧,东安一度沦陷于贼寇,现已荒芜一片,百废待兴,正需要通晓农事的人才。”
半年前到任的内史苍慈微微点头,拱拱手大声表态:“徐季才是个难得的人才,勤恳专注,循规蹈矩,虽崇尚法术流于严苛,但瑕不掩瑜,臣附议。”
“臣附议!”
程秉和许慈异口同声表示赞同。
刘玺见刘存没说话,便含笑询问:“刘爱卿意下如何?”
众人齐齐望向刘存,知道他的意见至关紧要,毕竟东安、东莞两县的黄巾虽然被击败,但依然盘踞在两县以西的大山里,迫切需要刘存的麾下强军驻守两县以确保安全,而且刘存经此以弱胜强的漂亮一战,彻底奠定了他在琅琊王国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存连忙回答:“微臣没见过徐季才,而且微臣也是一县之长,不敢在君上和诸位大人面前妄言,但请君上和诸位大人放心,无论谁担任东安县长,刘存都会鼎力支持,在新任县长尚未建立县兵自保之前,目前驻守东安的琅琊将士可继续留下协助。”
众人对刘存的谦逊人品和顾全大局的胸怀大加赞扬,刘玺非常满意,让大家举荐继续东莞县令的人选。
可接下来的场面令刘玺颇为惊讶,堂中众人都是一副犹豫难决的样子,没有提出任何人选。
“众卿为何如此犹豫?”刘玺不解地问道。
许慈大声回答:“君上,东莞坐落于群山之中,乃是连接青、兖之战略要冲,也是抵御黄巾贼寇东犯之首要屏障,时时处于贼寇威胁之下,因此,非坚毅不拔文武双全之人才,无法镇守东莞,这就是臣等无法决断的根本原因,若不是君上心系朝廷,不愿留下个破败残缺之城增添朝廷负担,微臣定会奉劝君上保持现状,留待朝廷自行决断。”
刘玺恍然大悟,考虑良久再次摇头:“不行,不能将个残缺不全的东莞县扔给朝廷,众卿再商议一下,看还有谁能担此重任。”
众人又是一阵沉默,程秉悄悄望向对面的刘存,看到刘存微微低头,暗暗吸口气大声说道:
“既然一时没有人选,臣举荐一人,原冀州馆陶县衙掾吏、现琅琊县书吏赵溶赵延德,此人今年四十有一,出身世家,精通政务,熟悉军事,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数月来,协助琅琊县衙安置流民数万,此次刘子鉴大人率部征伐,赵溶为全军督粮官,总领全军粮草供给,并亲率五千民壮为后队,为击溃数万贼寇收复东安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臣以为,赵溶之能可胜任东莞县令之职,且他出自琅琊,在琅琊军民中素有威望,与留守东莞的琅琊将士相互熟悉,若担任东莞县令,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众人颇为惊讶,许慈与程秉交情莫逆,与刘存的关系也很不错,也见过两次前来王城办事的赵溶,所以毫不犹豫予以支持:
“臣赞同主簿大人的举荐,赵溶此人仪表堂堂,满腹才华,其祖上曾任荆州夷陵县令,可谓历代书香门第,去岁黄巾之乱席卷半个天下,馆陶赵氏一族奋起抵抗,力拒十倍之敌,全族十不存一,身受重伤的赵溶最终在数名忠仆拼死救援之下得以幸免,不得不跟随大量灾民流落我琅琊境内,若非如此,子鉴大人也许就得不到如此人才了。”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露出了笑容,刘玺随即笑容可掬地征求刘存的意见。
刘存非常坦诚:“君上,说句实在话,微臣在军事上的能力,远比行政强得多,别看微臣在琅琊做出点滴成绩,其实微臣只是动动嘴皮子,所有事务全都靠赵溶和衙门同僚去做,微臣每月花在政务上的时间,加起来恐怕不到五天,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训练士卒,还有就是巡查境内各乡的农垦与工坊,与赵溶先生的施政能力比起来,微臣深感汗颜。”
众人惊愕不已,望着满脸羞愧无地自容的刘存,略微联想立刻明白,这恐怕是刘存的肺腑之言了,觉得刘存正如外界传说的那样,心胸宽广坦诚实在。
唯有程秉心里知道,外表淳厚满脸正气的刘存不过是谦虚而已,刘存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精明,都要深邃。
刘玺听得有趣,再看到刘存的窘迫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爱卿实在有趣,哈哈!这事就定下来吧,寡人准了!”
两个并非肥缺的小县县令人选确定后,商讨的议题终于涉及整个王国的核心利益。
刘玺先是检讨自己忽视武备的错误,话语中对国相的老去无可奈何,对能力有限重利惜身却出自名门的中尉萧建颇多不满,最后希望众人商议一下郡国的武备如何改进,将校如何调整,恳请大家献计献策,畅所欲言。
刘玺话音刚落,内史苍慈就站出来,大声举荐刘存担任王国中尉,理由非常充分:“萧大人去意已坚,传言其家族已说动朝中重臣,并获圣上恩准,即将委任其为北军骑都尉,近日就会离开王城赶赴洛阳。”
苍慈的一番话大大出乎众人预料,刘存连忙望向主位上的刘玺,看到刘玺含笑望着自己,立刻明白定是苍慈与刘玺商量好的事,心中不禁暗暗叫苦。
看到神色各异的众人都盯着自己,刘存只能硬着头皮站起来:“君上,微臣心里有些话想对君上倾诉,这些话藏在微臣心底很久了,一直没有机会说,今天……今天微臣实在想不到内史大人有此提议,微臣万分感谢内史大人的信任,但微臣希望君上能听听微臣的心里话,若是听完了,君上依希望微臣带兵,微臣定会全力以赴,勤勤恳恳报效主上!”
众人大吃一惊,不明白刘存为何放弃郡国中尉这样的高职,如果答应下来,国君只需吩咐即将致仕的国相大人在奏章上署个名,然后上报朝廷备案,刘存就是秩比两千石的高官了。
刘玺同样惊讶不已,定定望着坐立不安的刘存,考虑良久微微点头:“既然如此,就请刘爱卿随寡人到后面书房去喝杯茶,寡人很想听听爱卿的心里话。”
刘存连忙致谢,扫一眼知根知底的程秉,向诸位大人拱拱手,亦步亦趋跟随刘玺走向殿后的书房。
第三十八章 悄然改变(上)
国君刘玺与臣下刘存进入书房没多久,宫中内侍出来宣布国君谕令:“君上口谕,今晚暂且到此,请诸位大人回家歇息吧。”
直到次日上午,赶到王府等候国君召开会议的文武大臣们才知道,国君与刘存的私人谈话直到天亮才结束,几位老臣悄悄询问国君内侍,听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国君竟然和刘存把酒畅谈直到雄鸡报晓,然后持着刘存的手送到宫门之外,才依依话别!
国君因为补觉,没有召开上午的会议,精力旺盛的刘存于中午宴请众同僚谦逊答谢,当日下午即率领卫队返回琅琊。
没有谁知道刘存和国君说了什么心里话,也没人知道国君次日晚上悄悄召见国相阴德和程秉究竟谈些什么,更没人知道为何国君和国相没有经过例行讨论,就将请求削减封地的大事联名上奏朝廷。
中平二年七月二十四,国君与刘存密谈后的第六天上午,内史苍慈代表国君突然宣布多项重要人事调整:
第一项,征辟东莞名士徐奕为东安县长,嘉奖在征剿黄巾贼寇中功勋彪炳的琅琊县左尉颜慎,晋升其为东安县尉;
第二项,征辟馆陶名士赵溶为东莞县令,滞留王城的两万流民将于月内迁往东莞;
第三项,任命王国新任史官、豫南皇亲刘晔担任琅琊县令;
第四项,解除刘存琅琊县令之职,调任东武县令;嘉奖在征剿黄巾贼寇中功勋彪炳的琅琊县右尉翟越,晋升其为东武县尉!
除此之外,国君刘玺还传出口谕:他将与高密名士郑玄、北海名士管宁和邴原等好友一起,出席九月初九的琅琊书院落成典礼!
系列公告一经发布,立刻引发琅琊国官场和士林一片震动,琅琊书院落成在即、国君刘玺和大儒郑玄等天下名士汇聚典礼的消息,如同长上翅膀飞向大汉各地,各地名士闻风而动,成群结队涌向传说中能造出质优价廉洁白如雪的纸张和精美陶瓷,开辟了一片世外挑源的琅琊国。
返回夏河城的刘存安置好从莒县迁来的纪维一家,任命纪维担任东武县丞,率先前往一直在重建而且没有县令的东武城做好前期准备,接着连续召开三天会议,于第四天上午悄悄返回珠山家中,与妻子儿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刘存麾下各部在一群心腹幕僚的率领下,如同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隆隆加速,琅琊县衙中的文武官吏终于看到了刘存的强大实力,以及刘存对麾下心腹不遗余力的举荐,不约而同放弃各自心中的小算盘,将全副精力投入到政务之中。
为了让九月初九的琅琊书院落成典礼成为享誉天下的盛会,刘存在珠山停留的七天里,每天都带上越来越聪敏能干的义子刘振前往各大工坊,检查各种新技术的运用情况,再次重奖一批在技术创新和改造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匠师。
三日后,刘存前往三十五名各工坊匠师和三名蒙学资深先生秘密干了近一年的山下院子,对秘密研制半年多的雕版印刷技术及数十次改良后的油墨进行鉴定,随后在刘振的统一指挥下,开始小心翼翼地印刷三千本《论语》和三千本《道德经》。
被授予重任的刘振和所有参与人员无比兴奋,近五十人一年的不懈努力是多么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三种纸张和雕版印刷术的研制成功包含了多少人日日夜夜的心血和希望,也逐渐明白由此给天下带来多么巨大的震动和改变。
因此,面对一张张刚印刷出来散发着幽默芬芳的书页,三名德高望重的蒙学先生和不少匠师眼里闪烁着泪花,哽咽地说有幸参与这件旷古烁今的大事,死也值了!
经过两天的印刷,六千本书籍的印刷任务顺利结束,所获效果完全达到刘存的预期,看着洁白纸张上印刷精美字体清晰整齐的一行行字体,看着一沓沓印刷书页在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