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窃国贼-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沓印刷书页在工匠们手里装订成册,刘存禁不住悄悄出了口长气。
虽然在学堂先生们和大多数雕刻匠师的反对下,刘存没有坚持使用标点符号,但走到今天这步刘存已经感到满意了,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任何的革新与传统观念的改变都不能一蹴而就,都会遇到各种顽固观念的阻挠,要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起一套新思想新体制,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地进取,才能达到目的。
放下桩心事的刘存并没有多少兴奋感,相反,麾下文人和工匠们对他诸多改良措施的抵触,越来越令他感到焦虑。
面对观念上的顽固阻力,刘存回到家里彻夜难眠,经过反复考虑,反复权衡,刘存决定不再等待,不再费尽心思去一个个说服,而是以自己的强势冲破所有阻力,彻底改革极不科学严重阻碍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旧有度量衡体系,把他精心制定却在长达半年多时间里无法推行的“度量衡新制”全面推广开来,以达到迅速提高生产效率、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制定出科学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哪怕碍于朝廷禁令不能推而广之,刘存也要在自己麾下规模越来越大的各大工业企业中强制实行。
红日从遥远的海平面尽头喷薄而出,刘存麾下十余亲卫骑着骏马赶赴各大工坊,通知负责全面营造工作的大匠师霍坚、造船工坊总管祁清、铁器工坊总管蔡佑、陶器工坊总管厉璜、纺织工坊总管樊节、制盐工场总管俞琛等二十余名负责人前往码头造船工坊召开会议。
刘存和儿子刘振还没进入造船工坊宽阔的会议室,提前到来的二十余名各部正副总管齐齐齐声致礼,刘存一边回礼,一边走向大匠师霍坚,拉过他的胳膊低语几句,挥挥手示意门外捧着三大托盘新式度量衡标准工具的侍卫进来。
侍卫放下托盘转身离开,依然站着的刘存示意大家都坐下,从前方桌面上的托盘里拿出把做工精美的修长铜尺,爱惜地抚摸片刻,抬起头望向忐忑不安的与会者:“诸位,记得七个月前,咱们在一起费尽心力制造出我手里这把铜尺,以及桌面上的一件件度量衡标准工具,并且根据共同制定出的系列标准,制造出三百套这样的度量衡标准工具,可是,直到今天,这些凝聚我本人和诸位大量心血和智慧的度量衡新制,在咱们的各大工坊里依然没有得到实施,说句心里话,我非常难过!”
不少人悄悄低下头,不好意思与刘存对视。
************
ps:求收藏!求推荐票!求追更!谢谢!


第三十九章 悄然改变(中)

坐在刘存身边的霍坚一脸苦笑,他知道刘存制定的度量衡新制远比旧有体系先进得多,也精密得多,若是在珠山以及夏河城的各大工坊推广开来,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非常巨大。
数月来,作为百业总管的霍坚多次努力进行推广,无奈下面的匠师们观念守旧颇为顽固,勉强推行后,涉及到新旧体系中的诸多复杂换算,使得工作效率不升反降,大家很不适应,霍坚几次努力见效甚微,本打算这两天找个时间向主公刘存汇报此事,看看如何解决为好,没想到雷厉风行的主公已经等不及了。
刘存停顿片刻,再次端起刻度精密的铜尺:“诸位看看,这把铜尺上的十个分米刻度、百个厘米刻度和一千个毫米刻度,是如此精确,如此标准,正是有了这把米尺,以及基于这把米尺制造出的三种曲尺和游标卡尺,咱们才有了一系列度量标准和计算公式,才有了重新铸造的标准模具,模具的公差也由原来的三毫米缩小到半毫米,使得五个规格的轴承和十二规格的螺杆螺帽生产,真正拥有了统一而又严格的标准,这么好的度量工具,为什么大家不愿使用?难道只有分成十寸和23厘米的老旧铜尺,比我手上这把精确到毫米的米尺更精密更好用吗?”
望着一个个满脸羞愧的正副总管,刘存不由得叹了口气:“我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也知道新的度量衡制度推广要耗费很大力气和时间,需要说服并耐心教导各大工坊数千名工匠和学徒,还得担心违反朝廷制度,诸如此类等等等等,都是无法回避的困难,可是,一直以来咱们面对的困难还少吗?要不是咱们同心协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哪有今天的珠山?哪有诸位手下管理的一个个越来越大朝气蓬勃的工坊?我的看法是,诸位面对的不是什么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是无法改变的陈旧观念和懈怠!”
说到这,刘存放下米尺拿起两个小巧玲珑打磨光亮的黄金砝码:“诸位是否记得,这两个5克和2。5克的砝码费了咱们多少心血才造出来?这两个砝码以及盘子里另外五个砝码出现之前,诸位用什么来衡量五铢钱和马蹄金?用粟米啊!大家明知道随着天气的不同和放置时间的长短,导致粟米受潮或者失去水分而变得轻重不一,每次衡量的结果都产生较大误差,如今咱们有了这么好的砝码,这么好的衡具,为什么大家不用?难道咱们精心制作的数百套黄金砝码和衡具,仅用于货物买卖和陶瓷釉料的配比吗?难道诸位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几个砝码,足以让咱们各大工坊的制造工艺和产量成倍提高吗?”
“在此,我要特别批评造船工坊,作为大型装备制造工坊,你们为何就适应不了1公斤=1000克,1000公斤=1吨的重量定制?汉制1斤=250克这是公认的,咱们也没说抛弃啊!4斤=1公斤=1000克,换算起来不难吧?可你们如今造船,依然顽固地使用1石=120斤来计算船只尺度和容量,然后再用更为复杂的算法,计算不同规格船只每丈能装载多少石,经常是相同的船得出两三种不同的装载结果,这不是扯淡吗?难道1米见方的水=1吨=1000公斤=20石的新制太过复杂了?以咱们如今生产最多的改良海船为例,长25米、宽8米、高3米,25米乘8米乘3米再除以2,结果就是300立方米,立刻得出海船相当于300吨水的装载量,换算成石再乘以20即可,如此简单明了的计算公式,为何就入不了你们的法眼?难道你们认为我这个主公闲的没事干了,弄出些乌七八糟的东西糊弄你们?或者你们认为自己比谁都聪明?”
“主公喜怒啊!”
霍坚一看刘存动了真怒,立刻站起来弯腰规劝,二十余名正副总管连忙站起弯腰鞠躬,一个个早已吓得满头是汗,惶惶不安,坐在刘存另一侧的刘振也给吓得微微颤抖起来。
刘存意识到自己失态了,摇摇头一屁股坐下,心里不情不愿但还是稳定住情绪:“对不住了各位,我有些激动,大家坐下吧!该说的都说了,有什么困难当面提出来,只要我能解释的,一定给大家解释,能解决的立刻给大家解决,但是,新的度量衡制度必须给我立刻推行下去,刻不容缓!诸位,如今天下大乱,战火四起,说不准哪天就要烧到琅琊,烧到咱们珠山,所以每一天每一个时辰对咱们来说都很宝贵,不抓紧不行啊!”
众人悄悄擦去冷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所有人记忆中,从没见过好脾气的主公发怒,这可是两年多来的第一次啊!
在师傅霍坚的眼神提示下,造船工坊总管祁清缓缓站起,弯着腰垂着脑袋向刘存认错:“主上,属下错了,回头属下立即召集全体匠师,修改所有图纸,重新按照新的度量衡加以标注和计算,并将所有大小船模上标注的数据更正过来,宁愿慢点,也要牢牢记住主上的教诲,严格实施新的度量衡体制!”
刘存的脸色随即好看许多:“很好!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积极态度,我知道,新的制度里面有不少地方大家不理解,不习惯,可只要坚持下去,很快就会带来巨大的好处!坐下吧老祁,坐下说话,我还没得感谢你呢。”
众人纷纷抬起头,好奇地打量满脸通红的祁清,最后不约而同望向再次露出熟悉微笑的刘存。
刘存喝下口茶水放下茶杯,提高声音告诉大家:“诸位也许不知道,在半年前的造船会议上,祁总管指出我对本朝造船技术认识上的几个错误,会后送给我五个墨家珍藏的竹简和十几张牛皮卷,看完后我才惊觉自己孤陋寡闻了,此前根本不知道自我大汉武帝开始,已经造出长二十丈高三层、能装载千名军士的楼船,更不知道我大汉武帝曾经七次乘坐大船巡视近海,其中两次还是从咱们琅琊港出发的。早在两百多年前,我大汉水军已经开辟了三韩、倭国以及远到交趾的航线,不但常年来往,还派出使臣乘坐数艘大海船远航南海,抵达遥远的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才回来,远在西域更西面的大秦国,也在十余年前派遣船队抵达交州,与我大汉子民展开贸易。”
说到这,口干舌燥的刘存扫视一眼或是惊讶或是若有所悟的众人,颇为自嘲地笑了笑:“之前我总以为咱们琅琊的水军和造船技术很不错了,可看完墨家羊皮卷上的设计图,才知道两百年前大汉20万水军的强大,才发现当时的造船技艺和船只分类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不少地方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唯一感到安慰的,也只有尖底福船的独特设计和舵轮的改良,惭愧啊!借此机会,我想对祁总管以及造船工坊的工匠们道个歉,并做出保证:从今天开始,造船工坊的每一项技术改良、每一项技术创新,我都会给予重奖,希望你们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只要对造船有益,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能发展到十个大型船坞和五千工匠更好!因为下去几年,大汉天下很可能战火蔓延越来越乱,咱们琅琊咱们珠山需要加强同辽东、三韩、东吴、交州甚至更远的南洋地区的贸易往来,否则日子不好过。”
祁清激动地站起来表态:“谢主上信任,属下和造船工坊全体同仁定会全力以赴!”
刘存欣慰地点点头,示意祁清和他身后的两名副总管都坐下,随即向与会各大工坊正副总管宣布同样的奖励条件,最后再次强调必须立即实施新的度量衡体系,哪怕为此停工半个月也值得。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二十余名正副总管不管是否愿意,都齐齐站起表示不辜负主上的信任与厚望,回去之后立即贯彻实施。
送走二十余名正副总管,刘存低声向事先不知情的霍坚道个歉,然后拉着霍坚的手并肩走向码头:“先生你说,我是不是急了点?”
霍坚笑了笑,随后有叹了口气:“我能体会主上的急切心情,也看到了实施新的度量衡制度带来的好处,可还是觉得某些方面急不来啊!”
“请先生继续说。”刘存谦虚地提出请求。
霍坚遥望阳光下清澈的海面:“主上说的不错,这人啊,确实有种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惰性,确实难以从心底里抛弃传承千年的习惯,比如新制度中的重量改变方面,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明知道主上的十进制重量计算方式简单明了,还是舍不得一斤十六两的旧制,连我也是反复使用主上的新定制,算了又算了解透彻之后,才明白其中的巨大好处,这才转得过弯来,不过啊,要想在钱币方面进行改革,必须等主上彻底占据青州成为一方霸主之后,还得看到时候的天下大势如何才能定夺,否则恐怕真要落得个朝野声讨万夫所指的逆贼下场了。”
刘存无奈地点点头:“是啊!当初讨论的时候,就连赵先生和韩先生、田先生他们都极力反对,要不是先生你和公孙先生支持我,恐怕我还不敢在咱们各大工坊中推行实施,为此我只好暂时放弃大规模改革货币的构想,暂时放弃向外界推广新的度量衡制度,以此换来大家的妥协和支持,避免引发外界的责难和内部的惊慌,唉……每每想起,心中不甘啊!怪不得李斯、王莽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者都不得好死。”
霍坚乐了:“主上所倡导的改革,与李斯和王莽截然不同,哪怕目标一样,主上也是一贯保持审时度势稳步缓行的谨慎态度,这两年不都干得挺好吗?之前我本人以及几位先生看不懂主上的诸多改良策略,如今的结果不都证明主上是对的吗?所以啊,主上千万不要灰心,只需假以时日,循序渐进,必能革故鼎新,成就一番伟业。”
刘存还是没霍坚所说的那么乐观,反而寻思自己是不是太着急了:“先生,我今天这脾气是不是有点过了?很担心总管们回去之后心里不好受,无法消除大家的抵触情绪,甚至会适得其反。”
“这点主上用不着担心,主公的为人,整个珠山谁不知道?主上为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家所有人,只要清楚这点,就不会有人再心生抵触,否则我第一个饶不了他,主上放心吧!”
霍坚说完哈哈一笑,把话题转到正在修筑的枳城上面:“得益于主公设计的滑轮组和移动吊塔,枳城的修筑进度很快,加上咱们直接从垮塌的齐长城中获得足够石料,节省了开山采石的巨大劳力和消耗,唯一的困难就剩下水泥粉和青砖的烧制了。如今看来,这个枳城恐怕是我这辈子干得最为轻松的大型工程了。”
“引水渠修筑难度大不大?”刘存问道。
“投入两万人耗费一个半月,快干完了,顺着两条几乎平行的河道修筑城墙,不需要再为护城河伤脑筋,而且修筑灌溉水渠的地段地质不错,很多地方不需要修筑堤坝,省事多了。”霍坚轻松地回答。
刘存考虑片刻:“要不明天你陪我去看看?”
霍坚略微考虑:“好!让田牧那家伙也一起陪主上去吧,要是主上没事的话,我先到各大工坊走一趟,督促推行新的度量衡制度,让各大总管拿出个具体计划和完全实行的日期来,否则不放心啊!”


第四十章 悄然改变(下)

次日上午,刘存在霍坚和负责农牧的心腹谋士田牧的陪伴下,视察建设中的黄岛港和位于铁山西麓的养马场,随后赶赴正在大兴土木的枳城。
坐落在两条小河中间的枳城规模不大,南北长六里,东西宽四里,东西南北共开辟七座城门,为标准的长方形传统形状,设计的城墙严格按照朝廷体制,不敢逾越半分,但是瓮城的设计和城墙修建的质量、以及具备的诸多功能,已超越琅琊王国的任何一座城池。
此城的设计者和监造者是大匠师霍坚,刘存几乎没有提出任何改进意见,无论是建造还是款项使用,均由霍坚全权负责。
霍坚没有让刘存失望,建造进度和质量都很高,高达三万人的建设队伍被他安排得整整有条,显示出惊人的组织能力和调度能力。
刘存站在城南两里的山岗上,俯瞰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凝望最先屹立起来的南城门和气势雄伟的重檐式镝楼,似乎看到了枳城未来的雄伟壮观和繁华景象。
霍坚对刘存的赞叹非常高兴,但还是心有不甘地说道:“主上,哪日属下有幸按照主上的那张图纸,修建一座长宽五十里的雄城,才会觉得这辈子不白活了!”
“先生认为没有机会?”刘存故意问道。
霍坚嘿嘿一笑:“主上想听真话?”
“当然。”刘存大声回答,边上的田牧也竖起了耳朵。
霍坚望一眼下方兴奋议论的秦义和徐盛等人,压低声音郑重问道:“主上希望将那张图纸上的雄城,建在大汉的什么地方?”
刘存如实回答:“济南。”
田牧大吃一惊,霍坚眼里却闪过一丝精光,随后含笑点点头不再言语。
刘存见状收起笑容:“二位先生认为,两百年前起到巨大作用的万里长城,如今是否还能抵御北方外族的侵犯?随着各种学术的涌现,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随着军事思想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城池的防御作用和显示某方综合实力的作用还能有多大?如果将修筑天下城池的精力和财力,转移到因地制宜修通一条连接大江大河的大运河,先生以为其价值能否比得上秦皇的万里长城?”
霍坚心中顿时掀起滔天巨浪-,他久久凝视刘存略带笑意的双眼,突然垂下头低声说道:“主上,属下明白了!”
在田牧和闻声望来的一双双惊讶目光注视下,刘存扶着浑身颤抖的霍坚:“先生深埋心底的期望我能体会得到,我心中的期望先生也看到了,不管前路如何,这辈子我刘存都会义无反顾走下去,决不气馁,绝不回头!同时我也希望能得到先生的大力帮助,希望墨家学说和大量先进技术能够发扬光大。”
霍坚匆匆擦去眼角溢出的泪花,心悦诚服地向刘存重重点头:“从今日起,霍坚这把老骨头就交给主上了!”
刘存笑问:“难道先生之前一直没这想法?”
霍坚一愣,随即哈哈大笑,笑得长须乱抖,无比的率意豪放。
刘存也开心地笑了,笑完向霍坚和田牧低声说道:“估计再有四个月,枳城就能建成使用,枳城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咱们计划中的核心城市,之所以筑起这座城池,一来是保护身后正在建设的工业与海运中心黄岛,二来是为了开垦周边南北近百里、东西八十多里的肥沃土地和丰富水源,三是为了锻炼出一只技艺精湛的营造大军,四是策应建设铁山西麓的万亩养马场,那片地方依山面水,十余里长的山脉挡住了海上的大风,水草丰茂,气候适宜,数百里内恐怕再也找不到比着更适合养马的地方了。”
田牧非常自豪,那地方是他亲自挑选的,一个月前洒下的优质草种,也是他不远千里从冀北弄回来的,刘存心爱的那匹黑色伊列骏马自己不舍得骑乘,也交到他田牧手里做**了。
刘存继续说道:“有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不足一直是制约咱们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所以我才不惜抽出重金,在前朝留下的废墟上重建这座枳城,目的是给即将在此繁衍生息的五万苦难民众,提供尽可能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五万余为我们种粮为我们养马的父老乡亲通过数年努力,最终过上安定富足的日子,这也是我为何不顾先生们的劝告,执意制定‘连续耕种五年的土地将无偿分给耕种者’的根本原因,只有这么做,才对得起眼前累死累活的民众,才能让治下民众拥有活下去的希望,进而靠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并惠及子孙后代,否则,咱们的所有努力还有何意义?”
田牧和霍坚彻底明白了刘存的理想,为刘存广阔的胸怀和爱民之心感动得双眼湿润。
刘存叹了口气,他不想说这么多漂亮话,也不愿触及如此沉重的话题,但他必须利用每一个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追随者,不断向身边的人灌输“以民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才能在不远的未来,与袁绍和曹操这些底蕴深厚的、代表和维护大汉地主阶级利益的当世豪杰较一长短。
在目前的五名心腹幕僚中,出自墨家的霍坚同样信奉平等博爱的理念,因此他最能理解刘存的思想。
出身官僚世家的公孙沛和赵溶名义上是儒家子弟,可骨子里却是法家信徒,若要严格区分的话,他俩属于最为实际的实用主义者。
而出身于耕读世家对农业和畜牧业深有研究的田牧,似乎没有明确的信仰,他热衷于技术官僚的权威地位,用以施展他的才华。
五个心腹幕僚中唯一出身商贾世家的韩漾,如今正在下邳和糜氏家族的几位总管一起,根据主公刘存提出的设想和发展纲要,商讨能否在两家势力范围内的各个县城,建立通存通兑的初级银行体制,同样通晓儒学的韩漾无论如何博学儒雅,骨子里就是个精明的守财奴,他平生最大的志向是恢复家族荣耀,成为陶朱公那样彪炳青史的一代巨商。
刘存也想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但是以他目前的声望和力量根本无法做到,他斥资修建琅琊书院,并不是钱多没地方花,而是殚心竭力的政治手段之一,目的是迅速赢得声誉,获得天下尽可能多的文人支持,并借此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做大自己的产业,逐步掌握话语权,树立自己的影响力,进而推广自己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拥有理论基础和巨大影响力的政治集团。
从本质上讲,刘存看不起把持整个大汉官场的儒林,他们嘴里高呼以天下为己任,却在不断压榨民众,疯狂兼并土地,他们同样不会在意大汉朝的死活,只在意家族的利益和自己的名声。
刘存对汉武帝的功绩深为钦佩,但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横政治非常反感,在刘存看来,独尊儒术不但压制了华夏民族的哲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压制了人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深重苦难,刘存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慢慢明白了历史潮流特有的惯性,在无法改变沉重现实的情况下,他只能去适应、去借势了。
霍坚和田牧看到刘存说完话就转过身去,长时间俯瞰前方筑城的方向一动不动,知道刘存在思考事情,于是都不敢打扰他。
良久,刘存长长吁口气,转向霍坚低声建议:“此城建好,会有很多心灵手巧精于计算的工头、工匠涌现出来,我想请先生将这些人才召集起来,组建一个甚至多个对外承接各种建筑工程的工匠营,根据雇主的工程大小和建筑难度收取报酬,以收取的报酬发薪水,人员可以多一些,如果经验够了,还可以细分为专造桥梁的工匠营,专造亭台楼阁的工匠营,甚至还可以有专门修路、修葺城池的工匠营,只要组织得好,就能随叫随到,节省很多时间。”
看到霍坚若有所思的样子,刘存笑着承诺:“别担心没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