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工作dna-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工作DNA》





郝明义:轮椅上的大家


从小,他患了小儿麻痹症,被指定只能做一些静态的工作;
大学毕业时,他和朋友办了家公司,只是为了给他喜欢的女孩子一个工作;
再后来,公司倒闭了;
再再后来,他的脊椎严重扭曲变形,医生告知他:最好不要再上班,尽量做一些趴着工作的事情……
1956年,他出生于韩国;
1978年,他从台大商学系毕业,次年进入出版业,历任特约翻译、编辑、主编、总编辑等职;
1988年,任台湾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
1996年,创立大块文化出版公司;
1997年,任台湾商务印务馆总经理兼总编辑;
2001年,创立“网络与书”;
现任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网络与书”发行人。
他是台湾最具个人魅力的出版人之一;
他引进了昆德拉、村上春树、卡尔维诺;
他打造出了《相约星期二》、《情商EQ》等超级畅销书;
他掀起了蔡志忠、朱德庸、幾米等漫画绘本的阅读热潮;
他是出版业的标竿,更是工作人的典范。
“与其为了多活几年而限制生命,还不如把生命浓缩于尽情地冲刺。”
他一直都在抗拒“只能做一些静态职业”的宿命;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墓志铭可以写着:这个人一直在练习控制他自己的意志、语言与能力——虽然总是破绽百出。


自序:从一个想当皇帝的年轻人谈起


《工作DNA》第一版在1998年出版之后,很快就有大陆的出版人来找我谈,希望能够出一个简体字版。
我一直犹豫着,没有答应。
犹豫的理由,在于当时(其后当然更是),大陆经济蓬勃发展,那么多人掌握机遇,不论在创造财富或事业规模上都有极为惊人的成绩。在那么多成功的表率之下,一本不谈如何发财,不谈如何成功,而只是一个人在谈他如何看待“工作”这件事情的书,很可能难免喃喃自语之讥。
我很想跟大陆的读者分享我的经验与心得,但是,很希望打算出版的人能告诉我,他为什么认为在今天这个一切往钱看的社会里,这本喃喃自语的书有出版的意义,以及如何把这个意义传达给读者。
这两个问题没有人回答我,我也就把这本书的出版搁在那里了。

所以,今天终于能有大陆版的出现,我要先谢谢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的创办人。
苏里是多年老友。每次来北京,他的书店是我必去之地,一去总要逗留几个小时。那个书店,不论从平台还是书架上,总是能让我找到一些其他书店不容易找到的书。
2006年1月见面的时候,他告诉我,最近他写了篇文章谈《工作DNA》这本书。这本书我多年前送给他过,一时只是好奇怎么他最近会写文章谈它。读了文章后,明白了原来他束之高阁多年,最近才翻出来读到,因而极为用力地推荐了一把。他文章里的溢美之词,我不敢当,但是对他后来建议我一定要出个大陆版这件事,倒引发我又搬出原来那两个问题,很认真地和他讨论了一次。

他先回答了我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出版这本书。
苏里承认:大陆的社会环境里,大家对发财致富这件事情的关心,仍然特高。那一天,他还特别唱了一首很流行的歌给我听:
我赚钱啦,赚钱啦。
我右手拿着NOKIA,左手拿着MOTOROLA
我买油条买两根,吃一根,耍一根
我买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所以,他回答我要出版这本书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正因为现在谈发财,谈挣钱的人太多了,所以,需要有人提提不同的观念。
他感叹地说,现在很多人不是家庭第一,也不是工作第一,都是“挣钱第一”。有个跑“面的”的人,因为妈妈订下每天不跑六百元,不准回家的规矩。所以他拼了四年。结果腰直不起来了。
苏里说,正因为我这本书不是谈挣钱,谈发财,所以应该介绍给大家。
他的第二个理由,是因为比较少人关注工作本身的这件事情,所以,照他的观察,太多人不知道怎么工作。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有:搞不清楚岗位、职责、职位、工作这些概念,往往不做自己该做的事,却去想不该想的事。
那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他店里一名职员的故事。
那位职员来自农村,很年轻。苏里原以为他会非常刻苦耐劳。但事实不是,他非常松懈。纳闷了一阵之后,苏里决定去找他谈谈。
这位年轻人果然很不快乐。对这件事不快乐,对那件事也不快乐。
苏里听了半天,问了他一句话:“那我知道了。你一定是很羡慕一种人。我说给你听听,你看对不对。”接着,他说了:“你,是不是很想当皇帝啊?”
那位年轻人,轻轻地点了点头。

那天,苏里还谈了许多其他的观察,譬如许多人有的“宝马情结”啊,总是这山看那山高,吃亏在自己啊等等。但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个跑“面的”的人,以及那个想当皇帝的年轻人。
的确,我不应该顾忌这本书与社会气氛的不搭,相反地,正因为这个理由,才应该出版这本书,以便对有需要的人(即使不多),产生点儿参考作用。我这样开始了这本书大陆简体字版的出版准备工作。
首先,我在新浪开了个博客,拿我过去的文章,来看看读者的反应。
另外,我着手大幅增写文章,针对大陆读者可能更实际的需求,扩大一些内容。
我自己从这两件事里收获很多。
第一, 从博客的响应里,固然看到有人提出“为什么不谈赚钱而要谈工作”的质疑,但是更多响应让我感受到我所谈的主题,也是他们所关心的。有一些响应,还可以让我哈哈大笑。譬如,《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的事情》那篇文章,就有一位回应:“三十岁之前,女朋友跟人跑了,也不要太计较。”
第二, 我有了近八年前的著作的全新修订扩增本。这也就是现在你所看到的这个版本。

苏里还帮我介绍了一位十分有热情,又有能力的朋友尚红科。红科给我实际的内容提出十分贴切的建议。
谢谢苏里、红科,以及在这几年时间里,一直鼓励我在大陆出版这本书的朋友们。
谢谢。


鸟,骆驼与鲸鱼的故事


工作的人,按资历的深浅,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阶段:进入社会不久的新鲜人、中层干部与高层主管。
三个阶段的工作,各有不同的特质,各有不同的机会与风险。因此,如果我们能认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工作,就能更了解自己在不同层次的角色,也能摆脱一些接近于宿命的纠缠。
在这三个阶段工作的人,可以比拟为三种动物。
刚进入社会不久的新鲜人,像是一只鸟——刚刚孵化,开始学习飞翔的小鸟。
小鸟面对广阔的天地,好处是机会无穷,无限的空间任其展翅。但是小鸟也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如何成长。
小鸟的优势,就是还没有被环境、习惯、条件所局限或制约,因此各种新奇的尝试与可能,都在双翼之下。你可以选择成为家鸟,驻足别人屋檐下;你也可以选择成为林鸟,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你还可以选择成为候鸟,随季节的变化而周游各地。
但是,也要小心。太多新奇的选择,会让你眼花缭乱。或者,你选择成为一种与你的体力与本质都不适合的鸟。或者,你不停地变换自己生存的方式,最后忘了自己是一只什么样的鸟。或者,你选择方便的离人群很近的觅食方式,结果成为别人弹弓下的猎物。
工作了一段时间,成为公司或组织里的中坚干部之后,你成了一只骆驼。
这段时间,你大致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累积了足够的经验与能力,因此你的公司、你的上司愿意信任你,或者使用你,一再把沉重的工作负担交付下来,让你承担。生活中,你大致已经成了家,或者已经为人父、为人母,有你的家庭责任要尽。这时候的骆驼,已经不像小鸟那样可以任意飞翔,甚至,即使有变动的机会出现,你也已经不敢轻易尝试。
骆驼只能在茫茫的沙漠中行走。上司,像是沙漠中头顶的烈日;属下,像是脚下滚烫的沙子。两相煎熬,你只能忍辱负重地行走,默默地行走。
骆驼的优势,在于平稳,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风险。你职位上的工作,大多已经驾轻就熟。不但熟,还是全公司里最熟的——新进的属下,没有你了解;比你资深的上司,可能已经离开这个工作太久,没有你记得清楚——你是一个可以被依赖的中坚干部。
骆驼的风险,也在于平稳,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漫漫黄沙,一望无际。你被托付了重任,所以一切都理所应当。甚至,加在你身上的重担太多,以至于连你的身影也淹没了。你不但是一只骆驼,还是一只被遗忘的骆驼。偶尔,在夜里匐地休息的时候,你望着天边的流星,会许个愿,希望摆脱这个宿命。
骆驼羡慕的,可能是另一种动物——鲸鱼。
有幸从中坚干部更上层楼,成为一个公司或组织的高层决策者、领导者,那就成了一条鲸鱼,一下子,从枯燥无际的沙漠,跃入了广阔自由的大海。
长风万里,别人祝贺你;海天无垠,你期许自己。眼界与境界,都大不相同。你解除了压在背上的重担,可以在海洋中恣意快活。
然而,进入了海洋,你就要接受海洋的一切。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你的,狂风暴雨的日子也是你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永远前进,没有停歇。你没有上岸休息的权利——上岸的鲸鱼,就搁浅了,是要死亡的。
三种动物,各有自己不同的机会与风险,只看你自己怎么看待。
因为谈什么事情都喜欢扯到工作,不少人说我是工作狂。
我不以为然。当然,没有一个工作狂会承认自己是工作狂的。
我只是因工作而受益良多,因此对工作有一份感激之情。
因为工作,我从无知转而大开眼界;因为工作,我从偏激转而温和;因为工作,我从毛躁转而沉着。
也因为工作,我对生命的态度有了转变。
一九八九年,在一个奇特的际遇下,我突然得知因为脊椎严重扭曲变形,自己可能来日不多。看着X光照出来的片子,我对自己脊椎所受的重伤目瞪口呆。
医生告诉我:最好的选择是不要上班,辞职回家,尽量做些趴着工作的事情,以免脊椎的创伤进一步恶化。
于是我一个人去了夏威夷的一个小岛。
我要为了多活一些时间,而回到家里做些静态的工作,还是要尽情继续现有的工作,最后脊椎随时可能突然承受不住压力而崩溃?
思索一个星期之后,我选择了后者。与其为了多活几年而限制生命,还不如把生命浓缩于尽情的冲刺。
十多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死。但直到今天,脊椎的危机也并没有解除。这就是我常常嚷着要减肥的原因,实在和美观无关。
我总是没法把工作步伐放慢,部分是个性,部分和这有关。生命既然无常,我们就应该尽量多利用一点儿时间。
后来一路奔跑过来,有得有失,也形成一些面对人生的态度。不是工作的原因,我办不到。
工作对我的启发,这还只是一点点。
工作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占最大比重的一件事情。
就一个上班族而言,无论是否喜欢工作,它都在我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对自己最亲密的人,以及对自己最深感兴趣事物所能付出的时间,不论在质或量上,都永远难以和工作相提并论。
所以,我们怎么看待工作,就是怎么看待生命,如何善用工作,也就是如何善用生命。
这不会因为行业或职位的相异而有所不同。
每个人都有一个工作。每个工作都在诉说、启发其特有的意义。
只看我们是否能够倾听,领会。
工作的人,在不同的职阶层次上,是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命运,有不同的生存方式。赚钱,只是生存手段中的一个而已。所以,我想谈工作,而不是赚钱。
谈工作,谈不同阶段工作的角色,以及如何利用、如何享受这些角色的有利与不利,是这本书写作的目的。
又及:小鸟、骆驼与鲸鱼这三种动物的比喻,不只适用于职场的工作,也包含不进职场、自己创作的工作。只要把“基层”、“中坚干部”、“决策者”这些名词替换为类似“新手”、“老练”、“大师”,概念大致应该是可以通用的。


工作比床重要


有人认为,人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因此,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拥有一张好床。
其实,人生最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另一件事情上,因此,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就更为重要。
通常,我们总会把工作说成、也想成八小时的事;但是,办公室的八小时不是独立存在的。从我们每天起床后的梳洗打扮,到上下班路上耗费的交通时间,都因为核心的这八小时而发生。如果说办公室里的八小时是工作的直接成本,那前后这些过程和时间就是工作的间接成本。把直接、间接成本合并计算起来,任何人一天都要为工作花掉至少十个小时。
何况,不要忘了,这十个小时是我们体能、精神质量最佳的十个小时。剩余的十四个小时,扣除睡眠,可供善用的零头时间所剩无几。即使每周双休,还有其他五天在重复这种过程。
工作早已是我们生活中占最大比重的一件事情。
我们和最亲密的人厮守的时间,永远比不上和办公室里同事相处的时间。
我们对自己深爱事物所能付出的时间,也永远难以和手边的工作相提并论。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看待工作,也就是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善待工作,也就是如何善待生命。这不因为行业或职位的相异而不同。
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工作,是追求名利的手段;而人生除了名利之外,还有很多不能错失的东西,因此,犯不着在工作上如此计较。也有人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儿扛着,一般人都只是公司里的小螺丝钉,犯不着在工作上如此认真。
其实,越是不求名利的人,才越要认真工作;越是不为人知的小螺丝钉,才越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对于追求名利的人来说,工作之外的乐趣很多;对于公司的高层主管来说,工作之外的好处很多。但是对于甘于平淡的人,对于基层里的小螺钉来说,工作的本身就是工作,并且占据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地位。甚至,全部。
因此,我们必须善待自己的工作。善待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善待每天最精华的这十个小时,也就是善待自己生命的延伸。
我没法想象,一个在办公室里对他自己工作、以及工作环境不快乐的人,回到家里怎么快乐得起来。
工作的成败不必计较。但,工作是否能自得其乐,却必须计较。


游泳和上班族的世界


有一年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岛上游泳,差一点儿遭遇灭顶之灾。
时近黄昏,天色阴暗阴暗的,但是海水很清,可以看见水底的小鱼、珊瑚、水蛇、水草和海星。游着游着,海底一下子变得昏暗模糊起来,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
我想赶快朝岸边游去。这时,一种最要命的错觉将人笼罩。
我觉得越游离岸越远了,而低头,海底已经一片黑暗。我拼命划两下,从水里抬头看,岸上的人在远处嬉笑。但是,距离怎么那么远?我又拼命划两下,从水里抬头看,更远了。
我呛了一口水,觉得人在海水中一直被冲得离岸远去。这一剎那,我觉得双手发软,无力继续划动,所有游泳的节奏都已乱掉。因为我完全是靠双臂游泳,所以一旦胳膊无力,就等于完了。
我想高喊救命,但是就在电光石火中想到:如果喊了救命,也就完了。
接下来,主要靠两个信念支撑着我游了下去。
一、我告诉自己:不可能,不可能越游离岸越远,这一定是错觉。只要我坚持游下去,一定会离岸越来越近。
二、可以凭借的,只有放松,前游。维持基本动作:划水,抬头,浮起,换气,划水……重复这一系列动作,保持顺畅的呼吸,不要呛到水。
游着,游着,我终于开始觉得离岸近了。我又看到了清澈的水底。
也终于上了岸。
后来,我觉得游泳可以具体而微地说明上班族世界的特质。
一、所有模糊的地方,都有隐藏的危险。不要大意。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闯进去,但是一定要有个防备。我听说到深海去游泳的人,要随身带一把小刀,万一脚被水草或什么东西缠住的时候,可以用小刀把草割断。
二、万一真正碰到危险,千万不要慌乱,更不要随便喊“救命”。如果你喊了“救命”,可能就真的再也回不来了。理由:1。喊了“救命”之后,就会只顾得等别人来救你,不再会自己想办法。2。基本上,在危急关头,你只有一口气的机会,因此,这一口气与其用来喊救命,不如用来换气。3。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懂的一些招数。这些招数,千万不能忘掉,千万不能乱掉。也许招数很简单,只是划水、抬头、浮起、换气、划水……但也是最基本的。你只有靠这些招数,冷静地使用,顺畅地应用,才能脱困而出。4。只要努力,不可能越游离岸越远。那都是骗你的错觉——只要努力,一定会越游离岸越近。
所以,只要方向掌握得对,千万不要被周围的错觉所迷惑。
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会越游离岸越近。


不敢独享的八个字


中文不像英文有那么多现在、过去、未来等时态的分别。中外皆然的,则是对时间有些选择性的偏爱。
在现在、过去、未来三种时间形态中,对于过去和未来,我们有些特别的情结。
过去的愉快或幸福,在时间的沉淀之下,很容易凸显,往往夸大其实。过去的痛苦或悲哀,在时间的冲刷之下,很容易淡出,往往恍若云烟。
我们对过去,有往好处归纳的情结。
我们对未来,也有往好处演绎的情结。
对于未来的设想或期待,很容易扩展其各种可能,甚至异想天开。对于未来的危险或困难,很容易简化其各种关卡,往往自欺欺人。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我们最不经心的,就是现在。在归纳和演绎之间,我们最没有方法应对的,往往也就是现在。现在,一不小心就成了未来和过去之间的鸡肋,是未来还没到来之前的过渡,是过去还在徘徊不去的余韵。
现在的美好,难比过去的回肠荡气,难比未来的欢欣雀跃。现在的痛苦,总比过去的更为真实,总比未来的更为切身。当然有些人是另一种状况:过去的痛苦永远是一刀刀越来越深刻的创伤,未来的困难永远是一步步越来越恐怖的陷阱。这些人从另一个方向对时间做了太多取舍,但还是忘记了现在,轻忽了现在。
工作的世界里,特别容易如此。尤其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
过去的挫折已在脑后,未来的挑战尚且遥远,只有现在的难题最是棘手。
过去的成就可以随手拈来,琅琅上口;未来的机会可以纵横规划,大展宏图;只有现在的资源和任务,不大不小,难以施展。
对时间的这种偏爱,真是存在很大的偏差。
如果真要偏爱,应该偏爱的是现在。
再好的、再坏的过去,也已经过去了,和现在的我们无所相干。再好的、再坏的未来,也尚未到来,我们不必因而手舞足蹈,或心惊胆战。
只有现在的快乐,是最需要体会的;只有现在的困难,是最需要解决的;只有现在的机会,是最可以掌握的。
除了现在,我们别无他有。
当我们可以如此认识的时候,也就会发现:当现在流逝为过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增添多少美丽的回忆;当未来转化为现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兑现多少激切的憧憬。
前一阵子,向一位长者请教。他送我八个字:“把握现在,面对现实。”本来觉得太简单,也太老套了,后来细细思之,深觉妙用无穷。
不敢独享,因此写在这里。


意念与志向的不同


有一个星期天早上,我在家里看一个有关孙中山先生的电视节目。看着看着,逐渐觉得这位从小就不断被教育说是“伟大”的人,的确很伟大。他的伟大,又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孙先生是学医的人。能读医科,毕了业之后再当个医生,直到今天还是很多学生的梦想。多少人为了追求这个梦想,要徘徊补习班多年而不可得。又有多少人因为实践了这个梦想,而在社会上高人一等。
但是孙中山先生不但读了医科,还是在那个年代的西方读的。他不但读出来了,还搞了革命,改写了几千年朝代更迭的历史模式。他不但搞了这样的革命,还发明了“孙文学说”,写出了《建国大纲》、《建国方略》。
我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的脑袋,同样数目的脑细胞,同样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同样是为了读医,结果有人要徘徊补习班多年还不可得,而有人却可以读了医科之后,还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造成这么大差异的,到底是什么?
那个早上我思索了好久,结论是——意念。
虽然同样是脑袋、脑细胞、二十四小时,但是各人的意念不同,这同样的脑袋、脑细胞、二十四小时,就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与功能。
有人的意念模糊而犹豫,于是进一所名牌大学就成了他的高标准挑战门槛,必须转战多年。有人的意念清楚而坚定,于是进出名牌大学都不算什么门槛,可以成为名医。有人的意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