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金手指-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优势在于便于携带,对于后金来说却是最适合的火炮,尤其他们也没有多少铸炮的工匠,现有的那些,都全力打造红衣大炮去了,但火炮部队总不能就只要红衣大炮吧?拿破仑炮却是一种不错的补充。

后金购买火器的消息,也经过大明的锦衣卫,传到了崇祯皇帝的耳中。

奈何皇帝也没钱,再加上自己可以生产,只能当做没有听到过。不过地方的军队尤其要和流寇和鞑子交战的新军和边军,其将领却是偷偷和商会进行磋商,秘密购买了不少火铳和火炮。

尤其是辽东的边军,他们购买的量那才叫做大,直接购买了上万杆火铳,上百门大炮。想来,上次火器的应用让他们打了一场胜仗,这点使得他们开始重视火器的投入使用,同时对朝廷打造的那种火器,彻底是不放心起来。

若是放心,何必要千里迢迢,和一个反贼势力交易?

救世军出售火器的消息,同样为流寇和其他势力所知,结果**也罢,远一些的阿拉伯地区也罢,甚至暹罗这样的东南亚国家,也想方设法弄一些火炮回去。毕竟,比起红毛贩卖的那种火炮,张弘斌的火炮不仅轻便适用于他们的地形,重要的是价格和相对便宜许多,不买回去当核子弹一般摆放起来作为威慑之用的,那就是纯粹的傻x。

很多人都嘲笑张弘斌,居然把那么重要的火器都拿出来贩卖,但唯有少数聪明的,才会知道,张弘斌只怕手里面有更好的火器,否则自然是不会轻易把这样的利器出售。

只是张弘斌的火器作坊,在早些时候经历了一次抢劫,使得这里的防卫变得更加的森严,甚至所有的工匠上下三代都被查探过,家人亲友甚至还得到内卫明里暗里的保护,使得别国的间谍根本无从下口。

至于自己研发,很多人悲催的发现,自己造的还不如买的便宜,而且质量也差。从实用性来说,从张弘斌这里购买火器,远远比自己造火器要划算得多。在这个年头,自主研发什么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他们也不想想,若是和张弘斌开打,他停止出售火器给该国,在国战这个必然的持久战背景下,根本不具备自行生产火器的己方,到底能够在张弘斌的火器打几下,支撑多久?

公元1631年六月,救世军开始对陕西剩余的地盘进行出征,出动了五万人马分散成若干部队,四处征讨。实际上到了这一步,已经没必要打硬仗了,在陕西这里,已经没有胆敢和救世军作对的势力。或者说,不少的百姓,还希望救世军早日到来,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

到了七月下旬,陕西全境已经落入了张弘斌之手。

张弘斌自此也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反贼,开始具备了称王的资格,若是胆子大一些,直接称帝也没什么不可以。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的臣子,上书请张弘斌称帝,至少也要称王。从文书的来源可以看出,都是刚刚考上公务员的那批考生,这帮家伙打算借助劝进的这个名头,在张弘斌的面前混混脸熟而已。至于成不成功,他们原本不抱任何希望。成功了,自然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若是没成功,那一切照旧他们也没有任何损失。

“媛媛,你说我到底是该称王呢?还是不称王呢?”张弘斌苦笑着向朱存媛询问到。

这小丫头有着未来的知识,甚至她这段时间对政治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进步,作为一个政治顾问那是绝对够格的。

“就算没有称王,难道您就不是陕西王了?我们可不是流寇,而那些大一些的流寇,比如高迎祥、王嘉胤之辈,也在一步步脱离流寇,朝着逐鹿中原的势力发展。若是他们率先称王称帝,到时候和他们见面,我们是否会低他们一两头?再则,你打算让那些从一开始就跟着你,看好你的部下们,等到什么时候?”朱存媛想了想回答到。

答案已有,已经没必要再深入讨论了。

八月初,张弘斌登台祭天,正式称王,号曰秦!

第一百一十章 对蒙古用兵

陕西,如今真正彻底成为了张弘斌的私人地盘。

在万众瞩目下,张弘斌登台祭天,正式称王,建王国曰秦,他便是秦王。

这个称号在历史上是比较特殊的,最初战国时代的秦王,那就很容易联想到秦始皇;唐朝时代也有一个秦王,而且也只有唯一一个秦王,那就是李世民,在他之后所有的子孙后代没有一个封秦王的。

张弘斌号称秦王,多多少少透露出一种势必要夺取天下的野望。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别人国家里面称王,这本来就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除非大明朝真的窝囊到,居然认可并且默认张弘斌的这个王爵。只是既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和亲’这样的言论和誓言都能够说得出来,而且一代又一代能够贯彻下去,想来大明也不会随便触碰这个底线的。

大封臣子那是必然的,最高机构也必须要重新设立。

当然,自然不可能按照大明的那一套,奈何手中臣子大多对政治机构的概念很笼统,也说不出怎么样的行政构成比较合理。在他们的眼里,大明的行政机构,也就是内阁就很合理,主要是这个机构可以给他们这些臣子带来更大的权力。

内阁嘛,张弘斌后期或许会考虑,但前期他不希望有任何掣肘,尤其一个两个目光都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的情况下。好歹,得让他们的思想进步一些,看问题的角度全面一些,张弘斌才会对设立内阁进行考虑。

实际上就算不设立也没什么,满清就不设立,最初的军机处也仅仅是处理军事问题,后期没落了才逐步成为类似内阁一样的东西,当然严格来说还是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新的政权,本来就代表着新的执政理念,新的行政模式,对此谁也不干有怨言,省得落人口舌。

和内阁比起来,各个部却是率先建立,其实是更加完善。作为政治机构的最高权力部门,张弘斌在君王这个最高统治者下面,设立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教育部、军部、公安部、工商部、卫生部、人事部、财政部和外交部这十一个部门,比大明的六部多了五部。

设立最高人民法院,这是司法裁定的最高部门,下辖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属检查局、信访局和反贪局三大机构。

有意思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其下属机构的职员并非是在官员之中选拔而出,而是在百姓之中选举产生。好吧,现阶段产生的差不多都是地主老财,至少也是地方有威望的士绅。至于百姓,其实还不敢投票,也不敢给自己选官。不过没关系,士绅都有着他们的利益诉求,而地方官员的存在,会多少危害到他们的利益,尤其是贪官的话。

在这样的前提下,只要杜绝本地人在当地当官的情况,那么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士绅们会千方百计的,把这样的官员拉下马。故而想要获得舒服,屁股最好干净一些,否则士绅们有的是手段,让胆敢朝着他们伸爪子的官员下台。

初步是这样确定,后续还要陆续完善各种法制法规,毕竟就算张弘斌给了士绅那么一个权力,但这个权力如何使用,却是必须要掌握在他所能够控制的范围,省得被士绅们滥用导致不好的后果。

原本培训的预备役官员,也陆续上任,当然是从最基层开始做起。至于高级的官吏,一则是在原本的官吏的基础上经过考核审理之后,再行任免;二则是在现有官吏,包括上位了两个多月的新公务员里面,选拔最优秀的一批进行填补,而在那么多人里面,李岩赫然在内,此刻已经从最基层的公务员,等级为某个县城的县令。

“人才就是人才,到了哪里都会发光!”看着下面的汇报,张弘斌也是由衷的感慨。

扣除李岩,昔日的白水四友也是一路突飞猛进,黎落的身份已经确认是大明锦衣卫的人,不过他并没有告诉其他三人,所以其他三人自然还是按照正规渠道,接受考核之后获得升迁的。当然,必要的监视却是不能够少了。

关刀已经是延安市工商局副局长;墨染则是凤翔市市长;林松差那么点,好歹也是庆阳市刑侦大队大队长。昔日的白水四友之三,正在凭着他们的才华,一步步的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要知道,原本历史上,可没有这三个人的存在。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张弘斌的存在,造就了他们今日的成就。否则,或许也只能凭着各自的才华,能够在南明混个县令之类的小官,又或者投靠满清当一个高级奴才,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若非如此,那也不能够称之为人才了吧?”柳如是依然是张弘斌的贴身秘书。

本来按照她如今的身份,也算是后。宫中人,按照当时的背景,她帮助张弘斌处理政务多多少少都会被称之为‘后宫干政’,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若放在大明,只怕早就千夫所指了。

奈何这里是秦国,秦王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而且也懂得乾纲独断,在主角光环和王者光环的双重作用下,谁也没有反驳他的余地。更别说,这干政也是在张弘斌在书房处理事务的时候才会出现,日常行政的时候不会出现,而且实际上柳如是三女也没有实际的权力,故而还在大臣们的容忍范围。

只是看着大臣们对女性当官的那种排斥,可想而知所谓的解放妇女运用,只怕是遥遥无期了。好吧,本心而论,张弘斌希望这一天一辈子都不要来,只是这样不符合解放生产力的需求。对社会,尤其是gdp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

算了,留着日后再慢慢头痛吧……

此刻,张弘斌还真的有其他的事情。

无他,今时今日的张弘斌,已经占据了整个陕西,某个意义来说也开始和新疆、蒙古地区接壤。新疆那边还好,荒凉一些人也少一些,可以后续慢慢占领,张弘斌不介意一路向西,在异国手中夺取地盘那永远是最爽的一件事情;只是蒙古那边,这些年少了管教和调。教他们的人,故而一个两个有点跋扈起来。

最重要的是,近年来大明停止边贸,这就使得蒙古人和后金一样,缺乏足够的铁器、茶叶和食盐之类的必备物资。在眼红的情况下,难免会组织起来,南下打草谷。在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明明已经分裂成数个势力的蒙古,可以最快的团结起来。

如今的事情就和蒙古有关,根据最新的军报,一支超过三万人的蒙古骑兵开始南下,不日即将来到陕西境内。此刻救世军还没有能够有效的接管边防,故而他们瞄准了这个时候南下,也算是打了一个时间差。

不过张弘斌自然不会允许,这样一支军队在自己的地盘里面搅风搅雨,消灭他们那是必须的。顺便的,一路向北,所谓礼尚往来,没有理由不回礼一番,省得别人说自己不懂礼数。

恩,顺便练练兵也罢,或者抢劫一番也罢,张弘斌已经决定,对蒙古用兵!

第一百一十一章 域外遭遇战

说来也讽刺,按照一贯的穿越者发展风格,都是兢兢业业发展一块领地,然后一步步扩张开来。在这个过程之中,往往都是自内而外,先是在大明内部不断扩大地盘,然后安定下来之后才会考虑对外用兵。

不否认,在必要的时候会有对外用兵的情况,但绝对不是主流。

究其原因,一则没必要过多树敌;二则华夏北部、西北部大部分都是蛮荒,本来就没什么资源和人口,汉人也少。对这些地方用兵,且不说会补给线会很长而且会消耗大量物资,最终也没办法有效的占领这里。

所以比起对外作战,对内作战的收益更大,也更符合所有穿越者的需求。

只是张弘斌不同,他明显是开了挂的。

物资需要的话可以直接在超市里面购买,哪怕他此刻的等级还没有提升,但此刻的权限,已经足够买下大量的物资。最重要的是超市还出售各种武器,从冷兵器到已经超过了这个时代性能的火器,这是张弘斌可以嚣张的关键。

当然,就算可以嚣张,他也不会真的打算在这个时候就占据蒙古或者**、新疆什么的。就如同前面说的,建设成本太高,而且防卫的成本也太高。张弘斌至今依然觉得人口太少,他可不会为了有效占据这些蛮荒之地,还要把人口迁徙到那边。

故而,北上打蒙古,那绝对不是为了占领那里。要简单的理解的话,可以理解为派兵北上练级。是的,对于新兵来说,有效的练级可以提高战斗力和磨合度。对象是蒙古,而且还是组队入侵华夏的蒙古部落的话,张弘斌没有任何思想负担。

这次负责统兵的,是曹文诏与李定国二人。曹文诏擅长骑兵战,而李定国如今却是擅长火器战,双方刚好互补。

不同于大明,一次战斗没有十万大军都不敢出战,仅二万精锐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北上。其中火器营不过六千,骑兵营则只有三千,剩下的则是作为辅兵的步兵。

如今整个陕西已经是张弘斌的地盘,要越过长城北上什么的,那是完全没有任何阻力的事情。

前后不过十天的功夫,大军就开始进入了蒙古草原之中。

同一时间,初期入侵华夏的蒙古打草谷部队,已经被地方民兵消灭。他们只怕至死都没有明白,为什么汉人的火器变得那么厉害了。若是让他们知道,杀掉他们的其实是地方的民兵,也就是相当于武警一类的存在的话,只怕还得活活气得活过来。

“族长,我们的猎鹰发现了一支部队正在朝着我们杀来!”有蒙古部落勇士诺敏,匆匆回到了部落族长的营帐。

蒙古以若干个势力散居在蒙古草原上,早已不是一个团结的蒙古国。每一个势力下辖好几个部落,是一种至上而下,一层管理一层的统治模式。如今,救世军正在接近一处蒙古部落群。

该部落有蒙古人近万人,但青壮不过三千多。蒙古也有内战,更别说科尔沁部、喀尔喀部等几个势力,在得到了后金的支援之后,开始疯狂的对外扩张,身为下游的小部落,他们也得响应首脑的要求派人出战。

久而久之,部落也就只剩下万余人,而且青壮也不过才三千多。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一个都是合格的战士。

“他们是从什么方向过来的?”族长自然不能够不重视。

“是南边,应该是汉人的军队!”诺敏据实回答到。

“知道规模不?”族长反而松了口气,至少不是敌对的蒙古部落,那就没必要那么害怕。

“也就不到三万人,或许就两万人。”诺敏只能根据猎鹰带回来的情报回答,实际上敌人还在很远之外根本不清楚他们到底有多大的规模,至少不会太多则是肯定的。

“什么时候汉人,在士卒不到十万人规模的情况下,就胆敢北上了?他们有多少骑兵?”族长笑了笑。

“不多,不超过三千人,这已经通过猎鹰核实过了。”诺敏回答到。

“呵,若是两三万的骑兵部队,或许我还忌惮三分,三千骑兵就有胆北上,真是不知死活!给我探清楚,若是他们带着友好和商品过来,我们可以见他们一面,若是他们胆敢对我们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直接杀了!”老族长早已不亲自上阵,年迈的躯体已经让他骑不动马,不过他年轻时候的果敢和勇猛,还是获得部落勇士们的认可。

“遵命!”诺敏便是老族长指定的继承人,其实也是他的女婿,更负责统御部落的青壮。

“对了,乌力罕他们到什么地方了,似乎也有几天没有他们的消息了。”诺敏临走的时候,老族长问了句。

乌力罕是老族长的小儿子,这次几个部落联合南下打草谷,他也跟着去长长见识,其实有那么多的部落勇士护卫着,也不怎么需要上前线,应该是最安全的。

“这不奇怪,就如同汉人收获庄稼的时候一样,需要收割的庄稼多了,自然分不开心干其他的事情……慢着,那些汉人似乎是从南边来的,按照他们的路径,似乎是我们南下的那条路……”诺敏很快就意识到了情况不对。

“你的意思是,他们很有可能击败了我们的人,然后北上来的?”老族长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也有可能是和我们的人交战之后,最后狼狈北逃的。”诺敏不敢报告不好的消息,担心老族长会受不了。

“也有这个可能性,希望长生天眷顾它的子民吧……去吧,好好给我查探清楚,若是后者也就罢了,若是前者,给我杀了!”老族长那浑浊的眼睛,此刻却是散发出很浓郁的杀意。

“遵命!”诺敏行礼告退。

进一步查探,结果很不乐观。

汉人军队的数量二万,这是可以确定的,骑兵同样不多也是事实。奈何这是一支正规军,而不是一支溃军,他们的行进速度和阵势也不是溃军应该有的。换言之,他们很有可能真的击败,甚至尽数歼灭了南下的蒙古勇士,然后再北上的。然而若是这样,又显得不太现实,要知道各部合计超过五万人南下,没有理由那么容易被全歼吧?

大明已经不是建国初期,士卒也不是初期那般精锐英勇。如今的大明,就如同一个半开门的寡妇,只要有能力的,都可以去‘临。幸’一番。而对方常用的反抗手段,就是闭上眼睛,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最多,就是把半开的门,关起来。如此一次次,蒙古和后金对大明的畏惧在一点点的下降,最终不再畏惧,甚至乐在其中。

就是这样的印象,让诺敏下意识的觉得,大明不可能会胆敢野战,更不可能以二万人就胆敢深入蒙古草原。

但事实上,如今就有那么一支部队,深入了进来,而且很有可能,这支部队在不久前才杀了蒙古近五万的勇士。

“小心应对,让汉人见识见识我们的厉害!”诺敏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否则老族长不会选他当继任者。

汉人一步步的推进,诺敏也在把下面的士卒分散开来,利用草原的广袤和强大的蒙古骑射战术,打算与来犯的汉人进行游击战。不多时,诺敏带领的一支分队,已经来到了汉人军队的警戒范围。

迎接他们的,是一只五人规模的侦骑。

是的,战争在这一刻,已经开始打响,汉人与蒙古人的遭遇战,已经开始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 汉人又强了

蒙古的骑射战术,便是前进的时候射箭,转身移动的时候射箭,奔袭的时候射箭,撤退的时候也射箭。利用蒙古马强大的耐力,活生生磨死一切敌人。

在广袤的草原或者平原地带,这种战术某种意义上也是比较逆天的存在。

此刻,在诺敏的带领下,超过十股合计三千人的部队开始朝着救世军合围而来,眼看就要到射击地点,所有的勇士已经开始默默的拉满了手中的长弓,在奔射的情况下,借助势能射击范围是可以提高个二十多米左右的。

“射击!”所有的小队长一声令下,三千多支长箭四面八方而至。

“噗噗……”箭矢射入救世军阵中,传来一阵阵闷响。

是的,纯粹的闷响,没有实际的伤害。所有的火铳部队或许没有铁甲,但是他们有千层棉甲。这种一层层加厚,虽然不透气但可以抵挡箭矢和火铳子弹的原始防弹衣,却是被张弘斌派人研究了出来。

配合兜头,这样的火铳兵完全不惧对方的远程打击,除非是火炮。

奈何,蒙古部落要有火炮,除非和后金有一腿。

“射击!”李定国大手一挥。

早在双方开始遭遇,李定国早已指挥士卒们排好阵势,如今随着第一波箭矢已经过去,敌人也进入了有效射程范围,若是这个时候再不射击那可就真的傻x了。

“呯呯……”如同炒豆一般的声音不断传来,却没有任何,至少没有黑烟发出。

是的,自从朱存媛给出无烟火药的配方,这种核心部队已经全部换装完毕。新的火药威力更强大,使得火器的射程和威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说,就算不给对方射上一次箭矢,也完全可以击中对方。

之所以按兵不动,一则是为了让士卒们在战场上亲身体验这身棉甲的作用,毕竟在实验室做再多的试验,一次次反复告诉他们这种棉甲的效果,士卒们也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再说,顺便看看士卒们是否遵从军令也是考核的部分;二则对方靠得越近,后续杀伤力度才会更大一些,否则杀了第一批,第二批转身就走,那对于救世军来说也是一个损失。

“呃……”有蒙古士卒捂着胸膛,不敢置信的低吼了一声,没多久就坠马了。

只怕他们至死都不敢相信,汉人的火铳,什么时候可以打得那么远了?要知道在过去,火铳兵对上骑兵那也是被秒杀的局面才对啊!还是说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自己out了?

死亡的不是一两个,不过一轮射击已经造成了数百蒙古骑兵的阵亡。只是这样还没有完,第二序列的火铳兵迅速补充上来,并且在简单瞄准之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射击;射击完毕,又退了回去,随即第三序列的火铳兵上前。

如此三连射击之后,其结果就是三千蒙古骑兵,超过二千人被点杀。这种有着膛线、无烟火药、燧石打火、米尼弹四大革新技术的火铳,已经接近甚至已经相当于近代火铳的威力。而对方,不过依然玩着传统的骑射战术。本来战果可以更大,奈何不少子弹最后被对方座下的马匹挡住,故而没办法造成有效杀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