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诡异以希进用。有崔昌以勃旧说,遂以上闻,玄宗纳焉,下诏以唐承汉,自隋以前历代帝王皆屏黜之,更以周汉为二主。后二岁,礼部试天下造秀,作《土德惟新赋》,则其事也。及杨国忠秉政,自以隋氏之宗,乃追贬崔昌并当时议者,而复酅、介二公焉。
  ——《封氏闻见记·运次》

统一以后再动乱
  所谓“安史之乱”,是指唐朝镇守北方边境的胡族雇佣军集体造反,造反的第一头目是安禄山,后来被他儿子安庆绪给宰了,接着安庆绪又被大将史思明宰了,史思明被他儿子史朝义宰了。安、史两姓,父子四人,掀起了泼天的大乱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从公元755年开始,到公元762年终结,前后持续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不但唐玄宗没能看到动乱落幕,就连他儿子唐肃宗也没能看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这爷儿俩前后脚挂了,距离叛乱结束还有半年的时间。
  唐肃宗以后是唐代宗,然后德、顺、宪、穆、敬、文一路传下去,唐朝的德性已经确定,再也没人翻起什么诡异的波浪来了。只是,到了唐武宗李瀍当皇帝的时候,他又为五德学说增添了一个小小的应用项目。
  话说唐武宗有一回得了病,很长时间都没能好,于是他就开始琢磨上了:“当年汉朝是火德,所以光武帝刘秀把洛阳的‘洛’字改成了‘雒’,以免大水浇灭火头。如今我大唐乃是土德,而我的名字里有三点水,土克水,这病自然就好不了啊。看起来,王朝的气运是不能压住君主名字的。”因而李瀍就下诏改名,把“瀍”字改成“炎”字,火生土,这回顺溜了吧。
  想当初曹魏初定土德,就有闲人跟曹丕递话,说赶紧把“雒阳”给改回“洛阳”吧,土克水,王朝之气压住了首都之气,乃是大好事。估计唐武宗李炎就是想到了这个典故,所以才加以发挥和应用的。
  说句题外话,唐武宗的前一任皇帝是唐文宗,本名李涵,也是带三点水的,后来登基的时候改名为李昂,不知道是否也跟五德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有啥关系。手头没有什么确实的证据,姑妄言之,大家也都顺耳朵一听就是了。
  唐文宗前面是唐敬宗李湛,唐武宗后面还有个唐懿宗李漼,全都带三点水,却都没有改名。李湛确实活得不长,李漼却好歹活了四十一年,比改名李炎的唐武宗多活了九年,所以说这君主名字和王朝德性之间的生克关系嘛……嘿嘿嘿嘿,今天天气真不错。
  咱们来总结一下此时所谓正统德性体系吧:周朝是木德,汉朝是火德,木生火,这是五行相生;然后北魏是水德,水克火,这是五行相克;接着北周是木德,隋朝是火德,唐朝是土德,都是五行相生。总而言之,相克、相生的新旧两套学说,原本都可自成体系,可是经过了人为的反复降格、升格和割裂以后,就混合出来这么一个四不像。
  唐朝总共传承了二百八十九年,最终这个土德王朝还是挂掉了。关于唐朝灭亡的因素很多,包括内部的牛李党争、藩镇割据、农民起义,也包括外部的回鹘、吐蕃、契丹等外族侵扰,不过直接毁掉这个王朝的,还得说是藩镇割据。
  终结唐朝统治的家伙就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大军阀,此人本名朱温,是“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典范。
  朱温曾经参加过黄巢起义。且说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初五,黄巢率领大军杀进长安,唐僖宗按照惯例逃去了四川。可是黄巢没能在长安站稳脚跟,很快就被各地蜂拥而来勤王的唐军给赶出去了,作为部将的朱温瞧着形势不妙,于是就在公元882年临阵倒戈,降唐了。唐僖宗这个高兴啊,算起来朱温是头一个归降的叛贼,而且职务还不低,本着“千金买马骨”的古训,他立刻下诏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且赐名:全忠。
  可是正如火德王朝不可能一直火下去,水德王朝也不见得不发大水一样,名字是名字,实际是实际,这个世上名实不符的事物多了去了。想当初开元、天宝的盛世就有一半儿毁在一个叫“国忠”的家伙手上,唐朝最终也毁在这个“全忠”手里了,两人简直可能说是隔着一百多年前后辉映。
  中唐开始就藩镇割据自雄,到了晚唐,藩镇们更是闹得不像话,不但私相授受职务,不听朝廷调遣,而且还三天两头地私斗甚至造反,而朱全忠在降唐以后,很快就发展成中原地区最庞大的一家藩镇势力。势力强了,野心就随之而起,公元907年四月,他终于下手推翻唐朝,建立后梁——历史就此迈进了空前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而后梁就是五代中第一个王朝。
  所谓五代,指的是梁、唐、晋、汉、周这五个基本控制中原腹地,并且相互延续的王朝。所谓十国,就是中国大地上还先后存在着的十个割据小国,除了一个北汉是后汉皇族在契丹人的支援下苟延残喘,可以暂且不论之外,其余九国基本上都在南边儿。关于德性的问题,咱们还是老规矩,先从北边说起。朱梁的德性是什么呢?
  公元907年,朱温推翻唐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这位老兄既然当了皇帝,当然不能再叫“全忠”了,那得别人忠他呀,他怎能去忠别人?因而改名朱晃。他也信五德循环那一套,既然唐朝是土德,土生金,那么后梁就该应金德。于是朱晃自命为金德王,就连内殿的名字都定下叫作“金祥殿”,当真是金光闪闪,瑞气千条。
  马屁精们按照惯例是蜂拥而上,忙着献祥瑞、解谶谣。据说,还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代,世间就出现过一则谶谣,说:“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当时就有人解释说:“两角犊子,那是牛啊,想来一定有姓牛的恶人出现,颠覆大唐社稷。”所以后来官吏们互相倾轧,姓牛的人就倒霉了,周子谅弹劾牛仙客,李德裕弹劾牛僧孺,都搬出这则谶谣出来说事儿。
  可是过了一阵子,不知道哪儿又跳出闲人来给了个新解释,说大家都理解错了,要想解这谶谣,得在“牛”下面安个牛角“八”。这样就成了“朱”字——唐德宗时期有朱泚叛乱,当时人都说这是应了谶谣啦。等到朱泚失败被杀后整整一百年,又有人把这事儿给翻出来了,奉承朱晃说:“这分明说的是陛下您哪,您将代唐而兴,老天爷两百年前就给出预兆啦!”
  除了谶谣之外,当然还有祥瑞,有人声称在广南附近逮着一头鹿,这鹿可不寻常,它的耳朵上缺了两块。据说,鹿这种畜生寿命很长(这当然跟生物学无关),若能活过一千年,则全身皮毛就会变得雪白,耳朵也缺一块。如今逮着的这头鹿耳朵上缺了两块,那铁定寿命超过两千年了,大家伙儿就颂扬说,这正合乎本朝尚白的金德之象。
  可惜这个金德王朝别说两千年了,就连二十年都没熬过去,很快就给灭掉了。

贼寇岂能有德性?
  究竟是谁灭的后梁呢?原来朱温虽然建号称尊,但他的实际统治范围还不到中原的三分之一,四周是群敌环伺,内战、外战从来就没有停过。其中有一镇唐朝旧藩,乃是沙陀人李克用所建,实力最强,跟朱晃也仇深似海。李克用死了以后,传位给儿子李存勖,这位李存勖是一代名将,数次发兵,杀得朱晃捉襟见肘、狼狈不堪。所以朱晃忙着打仗,精力有限,金德不金德的,也就登基的时候顺道提了一嘴,没再多闹什么幺蛾子。
  到了公元923年,后梁终于被李存勖给灭掉了。李氏父子本是沙陀人,这个昙花一现的少数民族,本来从属于突厥,突厥为唐所灭,沙陀就顺势降了唐,首领朱邪氏被赐了李姓。传到李克用、李存勖的时候,就干脆举起了复兴唐室的大旗,以号召各路诸侯雄起跟朱晃对着干。当时李家打着两面旗号,一面是“唐”,虽然唐朝亡了,但他们仍然自认是唐朝的臣子;一面是“晋”,因为李克用曾被唐朝册封为晋王。然而等到李存勖势力膨胀,北边儿打退了契丹,南边儿把后梁军打得跟狗一样的时候,他就干脆废了“晋”字旗号,光称“唐”了。为啥呢?原来这位老兄老实不客气,自己登上皇帝宝座,自称大唐天子啦。
  李存勖这种行为,瞧着很眼熟吧。没错,想当年刘渊也是外族挂个刘氏赐姓,号称要复兴汉室,其结果是初兴了一个匈奴族政权,如今李存勖号称要复兴唐室,结果也初兴了一个沙陀族政权——史称后唐,李存勖就是鼎鼎大名的后唐庄宗。
  不过李存勖比刘渊要讨巧得多,也幸运得多,因为当年魏、晋先后兴起,汉朝都快被大家伙儿给忘得差不多了,复兴汉室的旗号连诸葛亮都打不稳,刘渊当然更打不稳,所以后来只好悻悻然撕下伪装,把国号给改成了“赵”。李存勖打出复兴唐室旗号的时候,唐朝才刚亡了不久,加上朱晃在中原胡作非为,所以是人心思唐啊。虽然不是李唐正根儿,李存勖这旗号却也打得稳稳的。那么既然是复兴唐室,他自然不能继承后梁的金德,自称水德,必须“堂堂正正”地宣称自己跟从前的唐朝一样,也是土德。风遗尘整理制作。
  后梁的金德就这么着给埋掉了,生生从五德循环里给剔了出去——没办法,胜者王侯败者贼,一个贼寇也敢有德性吗?
  李存勖很会打仗,但可惜不会治国。刚把后梁灭了,他就趾高气扬地觉得统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此不理国事,痴迷上了表演艺术,成为古往今来地位最高的戏剧票友。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艺名儿,叫作“李天下”。某次他一登台就连报三声“李天下”,结果一个戏子冲上来给了他个大嘴巴,喝道:“理天下的只能有一人,怎能有三个?”李存勖不但不光火,竟然还夸奖那戏子忠心可嘉。
  李存勖就这么唱着戏,把命都给唱没了——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都城洛阳爆发兵变,乱军一箭就要了这位“李天下”的老命。但是李存勖虽死,后唐却并没有亡,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抢到了宝座,让这个土德王朝又延续了整整十年,最后亡于后晋。
  后晋的开国皇帝名叫石敬瑭,本来是后唐的大将,后来跟后唐末帝李从珂闹矛盾,悍然掀起了反旗。可李从珂兵强马壮,石敬瑭打不过他,那该怎么办才好呢?古往今来,什么事情都有下限,只有人的节操没有下限,石敬瑭无路可走之下,干脆开门揖盗,去恳请契丹兵杀进中原来帮忙,不仅如此,他还公然向契丹称臣,尊奉还没自己岁数大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当老爹!生靠着不要脸夺取了政权。
  后人有骂石敬瑭是“汉奸”的,这话不大对,因为老石本来就不是汉人,他跟后唐皇室一样,都是沙陀人。
  后晋继后唐而兴,土生金,于是五代中第二个金德王朝就这么着诞生了。这个金德王朝同样短命,石敬瑭死了以后,他儿子石重贵继位,还算有点儿骨气,当年石敬瑭印帕诚蚱醯こ瞥迹谷狭烁龈傻搅耸毓缶透贸伤镒恿耍墒撬镒涌系保疾豢系保蛩愣暇醯つ呐轮皇敲迳系母接构叵怠V豢上毓蠛退且黄敝爻脊夤峭酚擦耍耆挥斜臼拢峁灰傻鹿饬毂比胫性苯泳透鹆斯
  后晋朝廷是完蛋了,皇帝、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擒,可是老百姓还在,一时间义兵四起,打得契丹兵是顾头不顾腚,彻底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耶律德光没办法,只好扔下一句:“没想到中国人那么难搞。”撤兵回国,走半道上就活生生给气死了。
  后晋的节度使刘知远趁机雄起,建立政权,史称后汉。为什么又用上了“汉”这个国号呢?原来那刘知远也是沙陀人,刘这个姓天晓得哪儿来的,他既然找不到赐姓的来由,干脆一梗脖子直接编瞎话,说自己是东汉显宗孝明帝第八子淮扬王刘曋螅匀缃裨倮锤葱撕撼5比焕玻馓坠砘把垢刹涣巳耍銮腋糇沤辏裁蝗嗽倩衬詈撼耍运簿筒辉俪邢撼幕鸬拢羌绦凑瘴逍邢嗌脑恚〈私隆蠼墙鸬律蠛壕褪撬隆2还饧一铩暗隆笔裁匆丫恢匾耍蛭蠛禾煜轮挥卸潭痰娜辏捅淮蠼崃宋唬墓盼爸堋薄
  咱们说过,以往的历代帝国名号,基本都沿用开国皇帝登基之前的封国名或者封爵号,比如汉王刘邦、魏王曹丕、晋王司马炎,再比如南北朝时候的宋王刘裕、齐王萧道成、梁王萧衍、陈王陈霸先、齐王高洋、周王宇文觉,后来还有隋王杨坚、唐王李渊,一直到梁王朱全忠。
  关于朱全忠还有这么一档子事儿,想当年他打算逼唐朝昭宣帝李柷让位,大臣蒋玄晖、柳璨商量着,按照魏、晋以来的惯例,重臣就应当先封个大国,然后再接受禅让,梁是小国,不够资格怎么办?于是他们就怂恿昭宣帝下诏改封朱全忠做魏王,加九锡(天子赐给功臣的九种器物,表示最高的礼遇)。可谁想到这位“全忠”的梁王是流氓出身,最讨厌按牌理出牌,不但不肯接受,反而把蒋玄晖和柳璨给宰了,最终以梁王的身份受了禅让,这才建立起来后梁。
  要是这家伙讲点儿规矩,说不定历史上将会出现一个后魏呢。
  拉回来说,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在后汉朝,最高的名号是监国,根本就没有周公或者周王的爵号,那他为什么要以“周”作为帝国名号呢?据说,这也是跟他先祖以及五德循环相关联的。
  郭威的先祖(不用说,也是自称的,不过郭威理论上还算是汉人)乃是周朝的虢叔,古代郭、虢二字相通,所以虢叔后人就自称姓郭,按照这种谱系,郭家的先祖是周王室。巧合的是,按照刘歆的新五德系统,周朝不是火德而是木德,而南北朝时候宇文氏建立的北周也是木德,郭威篡的是后汉的水德,水生木,恰好也是木德。三周皆木,这真是天意,因此这个“周”的国号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周太祖广顺元年,司天上言,历代帝王以五运相承,前朝绍承水德,今国家建号周朝,合木德代水。准经法,国以岁暮为腊。今历日所行,合以今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丁未为腊。从之。(臣钦若等曰:晋承后唐,汉承晋,本文不载承土之德,据周称木德,即是汉为水,晋为金,以继唐土德也。)
  ——《册府元龟·帝王部·运历》节选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石头里冒出来的德性
  后周是五代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王朝,北边儿就此告一段落,咱们再来说说南边儿。
  前面说过了,五代十国,十国里除了一个北汉外,其余九国都在南边儿。这九国其实不够有意思,那班家伙对五德学说并不怎么上心,所以称帝的多,推演五德的少。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本身也有自卑心理,认为正统都在北方五代那儿,自己其实就一地方政权——比如南唐虽然称帝,但一向奉北方王朝为宗主,而钱鏐的吴越、马殷的楚则连皇帝都不敢称,只是国王级别。不是正统,就没有论德性的资格,所以他们主动缩了头。
  有个国家一定要提上一提,那就是前蜀。这个前蜀是王建创建的,虽然没有什么“德性”的记录,可是论起祥瑞来,却是十国中最多的。《新五代史》里一篇《前蜀世家》,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记述哪年哪月什么地方碰到了什么祥瑞。
  比方说,就在唐朝灭亡的那一年(公元907年)正月,据说青城山上出现了巨人,然后到了六月间,万岁县又出现了凤凰,嘉阳江里出现了黄龙。更可怕的是,“诸州皆言甘露、白鹿、白雀、龟、龙之瑞”,这一个“皆”字,不禁让人满身起鸡皮疙瘩……
  祥瑞太多了,这里不可能一一枚举,我就举一个例子,便可见前蜀君臣的想象力奔放到了什么程度。前蜀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八月,有人号称在洵阳看到了龙,而且不是一条,而是整整五十条!连修史的欧阳修本人写到这里,都忍不住说了一句:帮主,这也太离谱了吧!
  欧阳修为此大发议论,说他读这篇《蜀书》,发现各种包括龟、龙、麒麟、凤凰、驺虞之类,历代都说代表帝王兴起的祥瑞,全都聚集去了该国,这可真是太奇哉怪也了。尤其是龙,龙这种东西不被人见到才显得神奇,在天上飞行着排云布雨才是它的本职工作,如今突然暴露形象,就是不神,不在天上却在水里,就是失职,至于一下子出五十条,那简直就是妖孽了。
  五代十国的终点是宋朝。不过在说宋朝之前,还有一个大国得先介绍一下,那就是辽。
  辽的正经国号,其实应该以族为名,叫作“契丹”。契丹的开国君主是耶律阿保机,和后唐太祖李克用、后梁太祖朱晃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虽然是契丹人,但他一直热衷于汉学,手底下重用的都是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等一大票汉人谋士。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第二个儿子耶律德光继位,石敬瑭恬不知耻地来请救兵,主动献上燕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山西北部这些传统上的汉人居住区。契丹人占了这些地方,不大会管理,但是耶律德光思路发散,干脆搞了个全新的政权模式,把官员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管契丹、奚、蒙古、女真等游牧渔猎民族,一部分管汉地、汉人。
  这种两部制,表明契丹国是蕃人和汉人的共同国家,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呢?那就是上朝的时候,皇帝、皇后同时临朝,皇帝穿汉服,皇后穿蕃服。所以很多片子里拍契丹国主在朝堂上还是皮袍、毡帽,那是错误的,他正经的打扮应该是直角幞头配圆领大衫。
  再后来,石敬瑭挂了,他儿子石重贵突然奓毛不打算称臣,耶律德光就老实不客气地领兵南下,灭了后晋。本来耶律德光这回出马是不打算再回北边去的,他要在洛阳建都,在中原称尊,当真真正正的中国皇帝,然而天不从人愿,耶律德光一脚踩进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被迫狼狈逃回。从这事儿也可以看出,契丹人是把自己当中国人的,是把自己的国家当中国王朝的。所以他们对内的国号是“契丹”,但在和中原王朝,尤其是后来的宋朝搞外交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才是中国正统,就定了个“辽”的汉式国号——不能还叫契丹,瞧着就蛮夷,不是中国范儿。
  顺道一提,因为契丹辽兵锋所指,直接西域,而无论五代还是后来兴起的宋朝,都没能对西域施加哪怕一丁点儿影响,所以当时中亚细亚一代的各国各民族,都普遍把契丹辽当成中国,从他们那儿再往西传,一直到欧洲,也都是把契丹当成中国的别名儿。
  拉回来说,既然连中国式的国号都敲定了,那么中国王朝名义上传承了好几千年(实际就一千来年)的五德学说,他们当然不敢不理。可最大的问题是,契丹辽和中原王朝向来没太大瓜葛,这个“德”不好联系啊。
  契丹第二任国主,后来被称为辽太宗的耶律德光,只好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老祖宗。他倒是够明智,没去认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原王朝当祖宗,而是老老实实地在祖先的神话传说里找因由。根据契丹族起源神话,最初有一个男子骑着白马,在辽水边碰到一位驾着青牛车而来的女子,二人结为夫妇,生下了八个男孩,也就是契丹八部的始祖。契丹族在辽水边诞生,所以这个德性嘛,当然就该是水德啦。
  于是经过这么一个推导过程,总算是找到了契丹应水德的理由,并且因此定下了中国式的国号——“辽”,用以纪念本族的母亲河。所以说契丹辽的水德跟北魏的土德很类似,不是五德循环,相生或相克而出的,而是横空出世,石头里冒出来的。
  呜呼,自秦、汉以来,学者多言祥瑞,虽有善辨之士,不能祛其惑也。予读《蜀书》,至于龟、龙、麟、凤、驺虞之类世所谓王者之嘉瑞,莫不毕出于其国,异哉!然考王氏之所以兴亡成败者,可以知之矣。或以为一王氏不足以当之,则视时天下治乱,可以知之矣。
  龙之为物也,以不见为神,以升云行天为得志。今偃然暴露其形,是不神也;不上于天而下见于水中,是失职也。然其一何多欤,可以为妖矣!凤凰,鸟之远人者也。昔舜治天下,政成而民悦,命夔作乐,乐声和,鸟兽闻之皆鼓舞。当是之时,凤凰适至,舜之史因并记以为美,后世因以凤来为有道之应。其后凤凰数至,或出于庸君缪政之时,或出于危亡大乱之际,是果为瑞哉?麟,兽之远人者也。昔鲁哀公出猎,得之而不识,盖索而获之,非其自出也。故孔子书于《春秋》曰“西狩获麟”者,讥之也。“西狩”,非其远也;“获麟”,恶其尽取也。狩必书地,而哀公驰骋所涉地多,不可遍以名举,故书“西”以包众地,谓其举国之西皆至也。麟,人罕识之兽也,以见公之穷山竭泽而尽取,至于不识之兽,皆搜索而获之,故曰“讥之也”。圣人已没,而异端之说兴,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