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我对他这种做法表示赞赏,这说明这个人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他还是有一些志气的。
张先生在那个时候带我们认识了一些跟他在一起的青年教师,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京师名家的国文教师金先生。受到他的影响我修正了关于人生的看法。
与此同时,在镇上,家里的生活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困境。但父亲没有想到,那个冬天他收到了远在天津的朋友俞子安,也就是俞白的父亲的来信。老朋友邀请父亲去天津游玩儿。当时家里正值缺米少粮,但老朋友的邀请盛情难却,不好推辞。父亲只好给他回信一封,说家里有些事务一时不便,明年春天一定如约前往。转眼之间,春天到了。父亲在贫困交加的时候把这件事情给忘了。老朋友俞子安很快又写了一封信催他。
信里写道:
花谢花开君自知,
春去春归雁来时。
几番南望旧宾客,
不意北上日迟迟。
清水洗心翻作浪,
和风沁香期正值。
何须荐书重沽酒,
寸心与君识不识!
末尾是一行小字:“承训兄,是否还记得当年梨花小醅?城南梨花开了,请速到我处饮酒。弟子安。”
父亲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要动身去天津。他让母亲到外祖父那里拿了一些钱,母亲不高兴地说:“饭都吃不上了,还有心为朋交友!”
父亲看了他一眼,什么都没说。他简单地收拾收拾,乘船北上。
那次天津之行对于父亲来说喜忧参半。先说说那件让他高兴的事吧。
父亲在天津见到了自己多年未见到的老朋友。老朋友于高兴之即答应俞滕两家联姻,以便亲上加亲。未来的亲家让父亲从他的双胞胎女儿中挑选一个做他未来的儿媳。父亲深为俞子安这种不忘贫贱之交的做法感动,他毫不犹豫地挑选了曾经在我们家住过的小女儿俞白。他的理由是母亲非常喜欢这个懂事儿的小丫头。
那时候,俞白正跟她的姐姐俞玄正在天津读教会学校,她们的父亲俞子安是天津商界名流。婚事就这么定下了。俞子安却问父亲,“承训兄,我知道你有两个儿子,可是我不知道你想让我的宝贝女儿嫁给哪一个?”
父亲说:“家有长子,国有大臣。”
俞子安微微一笑,“我倒是常听小女常提起你的小儿子秀林,这个孩子一定很有趣。”
父亲皱了皱眉头,他先是看看了看俞子安,然后说:“子安,你就别提这个孩子了,孺子不可教也!”
听到父亲这么说,我未来的岳父什么都没有再说,他们两个当即替给我跟俞白落下了帖子。婚姻大事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定了下来。
高兴的事情说完了,现,应该说说那件让他伤心的事了。
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太高兴。因为高兴过后总会带来难言的悲伤。就像那句古话“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所说的一样,正当父亲还没来得及把眼前这一切想明白时,命运那巨大的不幸又一次击中了他。
那是一个傍晚,正当父亲和俞子安看着亮起来的街灯,坐在花园里饮酒时,他突然收到了来自镇上的一封电报。那封电报只有短短的六个字:“任之病重,速归。”
这六个字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父亲顿时脸煞白,一下瘫到藤椅上。俞子安安慰父亲说,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别的事儿呀,父声音发颤:“不是,怕是,怕是这孩子凶多吉少。”
他是被自己儿子们的可怕命运给吓怕了。他突然想起了当年度平无缘无故的失踪,他心底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想到这里已经心神不宁了。
父亲当天晚上就要回去。可是晚上哪里有船。我未来的岳父对他说,恰好明天我们商会有条船去南方办货,不如你跟他们一起走。坐火轮更快一些。
父亲知道这种事着急也没有用了,就干巴巴地笑了笑,说:“好吧,来,子安,喝酒,喝酒。”
俞子安知道,老朋友正心如油煎却非要做出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的样子,于是就不再让父亲饮酒,而是劝他早点休息。回到房里的父亲哪里还坐得住。他一次次烦躁不安地在屋里踱来踱去,一直熬到天亮。
第二天傍晚当父亲赶到家里,任之,我那可怜的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弟弟,早已经死了。父亲长叹一声,抱着夭折的儿子,泪如雨下:“我来晚了一步,来晚了一步呀……”
二伯父劝他人生在命,既然任之命是如此,是谓天意。大可不必太难过,际逢变故,当应节哀顺变。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家任之得的是一种急病,鉴于当时的条件,药物奇缺,偏偏又赶上郭家老号的郭子雨被国民党一个大官请走诊病。从发病到死去,仅仅只用了三天。在二伯父给父亲拍电报的时候任之已经没了。以今天的角度来看,他得的当是肝炎一类急症,并不难治。可是对于当时那落后的医疗条件,我们又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母亲把这一切推之于命,她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当年欠下了别人的债。于是,在别人的盍惑下她开始学着积德行善,念经信佛。以至因此都失去了管教那个正在成长中的小儿子的热情。而她,终于又为自己这种不责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任之死后不久,我们家那个刚刚从母亲怀里放下来的小儿子,在一个宁静的黄昏一个人在门前玩耍,被一个拍花的江湖郎中拐走了。
儿子们一个个悲惨的命运,这打击也实在是太大了。父亲从此心灰意冷,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了生养孩子的打算。他认为,也许自己命中注定不会有自己的孩子。直到解放以后,又过了几年,当天下真正太平了,当那些伤心的往事已经被岁月的双手慢慢抚平之后,他和母亲才又生出了想要一个亲生孩子的想法。在他们都已近五十岁时候,母亲最后一次怀孕并生下一对双胞胎。老年得子的父亲喜出望外,给儿子起名汉平,字知非,女儿名东平,字宛晴。他颤抖着双手,工工整整地将这两个名字填于族谱之上。
孩子生下来时,母亲已经老得下不了奶水。父亲只好在镇上雇了一个年轻奶娘。从此之后母亲寸步不离这两个孩子,一直到他们平安长大。父亲母亲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了。
直到年近耄耋,父亲对自己这一生始终都是很满意的。他的三个儿子,不管亲生还是收养俱已功成名就。尽管,三个儿子都有很多让他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但在他心里却一直认为,是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帮助他实现了“立德”的愿望;二儿子秀林成为一名冠中外的学术权威,光宗耀祖,让父亲实现了“立言”;小儿子,也是他唯一的亲生儿子知非,富甲一方恩泽乡里。知非的事业为父亲实现了“立功”的心愿;他唯一的女儿东平做了一名大学教师,虽然这有违他对我们所说的“终生不得与人为师”的意愿,但每想到这是自己唯一的女儿,父亲还是原谅了她。以一个平常人的眼光来看,父亲这一生无疑是非常圆满的。这有他九十高龄时写下的一首诗为证:
人去万事空,弥而仍从容。
无功不抱憾,常恕得心平。
与人犹事主,为事不疏松。
虽致道化德,不重身与名。
财货稍堪期,粮务且及陇。
子嗣学有教,德品有仪征。
识天知行健,秀林岂避风。
知非胜知是,宛晴比早晴。
泛泛九十载,恭谨伴始终。
念念日无多,恨恨月难明。
生前家国事,身后毁誉声。
冯唐犹怀愿,耄耋一老翁。
从这首工整的诗里不难看出,九十岁的父亲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他这种强烈的愿望到底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随着时间的脚步再回到五十年前,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大家正在进行着怎样的生活吧。我想,只要肯一步步深入分析当年的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进入临清中学之后,遵循父亲的意思,在读着他交给我的儒学十三经的同时,我开始试着去研究另一个人物,他叫韩非。这是一个后来被称作集先秦法家之大成者,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他的“以势御下”与“抱法处势”。但相比其他学术名家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他讲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的观点。他的“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和“知必然之理,必为时之势”是我比较喜欢的处世态度。而他通过改变方法来达到目的的做法也是我认为比较好的行事方式。这个人的学问是研究事物名称与本身关系的,是总结经验并制定行为规则的,是讲究方法的。所以,我一直比较喜欢这个公子出身,虽然因为口吃不能说道却给后代留下了千古史册的人。说实话,我对他的喜欢超过了父亲让我习教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从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喜欢上了法家后人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的精神。
我之所以喜欢他,更是因为韩非这个人真正教给了人们一种方法并能达到富国强兵,安居乐业。我认为,他的方法比儒家更务实。对一个刚刚经历了大难的国家,没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去空谈境界,这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虽然这有悖于父亲对我的要求,但我想,他的初衷无非是想让我们做出一番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也就算是达到了他的目的,并非一定得按他说的那样去做吧。就此我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
不想父亲却在回信中说,你有这种想法很好。这些日子我也一直在想,我们国家之所以不够富强,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动力。也许,这在法家的学术里可以找到答案。你不必为自己有违父命而深深自责,有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说明你已经长大。古人倘说,“承父之命,以承志为先,承言为后。”你能有自己的想法便没辜负父亲对你一片期望。望你做一个有主见的人。有关问题,望你好好思索,来日方长,大有用武之地。
得到父亲的肯定与鼓励之后,我心里觉得很高兴,于是,便从思想上越来越倾向于提倡“法术势”的法家。
但有很多时候我却想起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样一天天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想到这个问题,我的大脑又像回到了以前那种像是病了的空灵状态。我感觉到自己好象进入一个无边的黑洞,深不见底。这个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在困扰着我。有一天,我问了起我的好朋友杨易之。
“开初,你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他认真地想了想,说:“每个人活着的目的都不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就像一朵花的开放,一滴水的蒸发。人跟世间万物不同,人是有思想的,而人类最大的困惑却来自于他们喜欢对无论什么事都找出一个意义。每个人的思想不同他的生存目的就不会相同。就像,有的人为了高官厚禄,有的人为了富国强家。”
我平静地说:“我知道,你是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可是,如果把所有的人看成是一个人,或者说,当这个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他的理想会是什么呢?”
杨易之用同样平静的语气说:“你放心,像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起码我们不会遇到。”
“不会遇到不说明就没有。”我大声说。
他看了看我,说,“你为什么一天天总是在想这些杞人忧天的问题呢?研究一些实际一点儿的东西不好么。”
我说我必须得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因为它是我想明白其他一切的前提。如果这个问题总是弄不清楚的话,我这一生就会活得糊里糊涂。因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他这一生是没有意义的。
杨易之说:“我总是说服不了你,告诉你吧,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人能想明白的。也许,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生的命题。”
看看吧,当时的我们就在试着去破解一个人一生的意义,这看起来难免会有一些不自量力的可笑,可是在那个时候,我确确实实在这样庸人自扰地想着。
终于有一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应该去请教一下张先生,走到张先生寓所,正好金先生也在他那里。他们两个穿着簇新的蓝哔叽中山装,金正先生坐在椅子上,张先生靠着书桌,两个人像是在讨论什么问题。
金先生鼻子上架着一副金边眼镜,他对我很友好地笑了笑。当我提出这个问题,他们显示出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的样子。张先生说:“行健这个问题很不错,一个人活着应该让别人都能感到他的好处。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他应该让别人都因为他的存在活得更好。”
这时,金先生对我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这句话让我一个人呆呆地想了好久才把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想透,他说:“行健呵,你要记着,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活着的时候得到了什么,而是要看看他死去之后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一开始,我觉得这句话跟很多人的说法都有矛盾。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他什么也得不到,那他不是活得很难受么。后来,我终于把问题想通了。原来,一个人必须要看重长远利益。只有看到真正价值所在他才会活得很快乐起来。
在临清读高中的日子里,我更少回家了。并非离家远,而是根本就没有机会了。
因为听到了金先生那句话,我慢慢觉得其实有好多事情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如我跟张国之,也就是前张国志之间的不痛快吧,这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于是,我开始从心里原谅他,并决定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与他同修于好。
据母亲讲,那年春天,家里又发生了一件让人感 很不愉快的事。
当秀林变得一天天心事重重,他开始试着用一些基本的规则来约束自己,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毕竟这个不规矩的儿子开始学着老老实实做人了。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秀林眼里像是突然多了一丝生硬的东西。有一天,他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突然跑到母亲房里,严正地问:“我究竟是谁的儿子?”
听到他的话,母亲看了看他。当看到秀林那寒气逼人的目光时,母亲无声地哭了。晚上,当父亲回到家里,母亲跟他讲起了这件事。父亲让母亲把秀林叫过来,问是不是有人跟他说过什么。
秀林梗着脑袋,一声不吭。
他的沉默让父亲心里没底儿了。他马上来到河湾找老迷糊,责问他是不是跟秀林说了一些什么不该说的话。老迷糊一听,就张着大嘴笑开了:“承训呀,我就知道你会信不过我。当初我就劝你别瞒着他们,欲盖弥彰呀。怎么样,孩子们都知道了吧?”
父亲瞪了他一眼,咬牙切齿地问:“我问你,这到底是不是你说的?”
“发什么火儿呀?镇上有五千张嘴,你就知道是我说的?”
“不是你还有谁?”
“你这种人就喜欢自作聪明又自以为是。好了,好了,不跟你说了,别耽误你的宝贵时间,你也别耽误我的宝贵时间,我要睡觉了。走吧,走吧,给我滚得远远的,找那泄露你秘密的人去吧。”他突然恶狠狠地说着,用力把父亲一直推到大街上,才重重地关上他那破旧的院门。
父亲为此很是烦恼。但他更没有想到,那天下午在母亲那里没有找到答案的秀林一个人又跑到干奶奶那里求证这个问题去了。虽然其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但秀林却越来越对自己那些模模糊糊的想法感到深信不疑了。
他怀疑自己不是滕家的亲生儿子。
看来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秘密,。当年,父亲对消息封锁得那么严但秀林还是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后来,我问秀林,那个时候你是不是真的已经发现我们两个都不是滕家的亲生儿子?
秀林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一开始他仅仅只是有些怀疑罢了,他怀疑是因为他觉得命运对他太不公平了。比如为什么哥哥可以去外地上学弟弟就不可以。因此他想,也许自己不是亲生儿子。后来,又是父亲一声不吭的沉默,母亲和干奶奶的闪烁其辞让他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怀疑。他觉这里面大有文章,他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儿。也就是说,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怀疑我的身份也会有假。
“那你什么时候才知道我也不是滕家的亲生儿子的?”
“后来,”他说,“我总觉得家里有好多事都不大对劲儿。就在暗中开始去研究这一切,慢慢地,在发现我们家里有许多不合常理的事的同时,也发现你的身份也有些可疑。要不,当年的那些事情就没法解释。于是他对我的身份也提出了质疑,但始终却没能得到确凿的答案。”
与此同时,正处于宁静气氛里的镇子上并没有因为国共两党的交战受到多少影响。那一年,正逢张德道张老爷子八十大寿。这不,他们正张灯结彩准备给他隆重庆寿呢。
张老爷子专程派人给父亲下了请帖。这说明,日本人投降之后张家主动向父亲抛出了重修于好的橄榄枝。父亲对此很是感动。酒席宴上,张老爷子提起了我跟张国之之间发生过的事情,他说:“行健真是个好孩子呀,三岁看老,有仁者之风。”
父亲点点头,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儿子当父亲的哪有不高兴的。父亲主动对张老爷子说:“二叔呀,事都过去了,我想说一句,对滕来说家张家永远是我们的好邻居。”
张老爷子说:“好呀,承训,难得你对二叔有这份心,是条汉子。我没有看错你。不过我们张家早已经不是当年了。”
父亲笑了笑说:“二叔,谁知道今后是什么形势呢。”
“你们家老二,已经是师长了吧。”张老爷子突然问。
父亲叉开话说,二叔,国民党和共产党好象已经打起来了。
张老爷子笑了笑,说:“承训呀,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希望你能记着今天的话。今后,万一张家有了难处,如果我不在了希望你能帮他们一把。”说着,他指了指团坐在一起的张家众老少。
父亲一笑:“二叔这是哪里的话,您多虑了。”
张老爷子哑然一笑,说:“为人莫作千年计,三十河东四十西。谁真正知道今后能发生什么事呢?就算是老头子今天为自己准备一下身后之事吧。古人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不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承训,你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如果有一天你掌握了生杀大权,我劝你要善对众生。”
在场前来为张老爷子祝寿的有青城的和镇上的好多人。听到张老爷子这番话,他们都不禁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些忧虑。
但父亲却觉得张老爷子的话有些多了。
他端起酒杯淡淡地说:“二叔,您多虑啦!”
第五卷4
    由于经常在张先生那里行走,我在同学中间渐渐树起一些威信。
而在学校和当局眼里,我却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异端。当时,学校还归国民政府管理,当局自然也要奉行他们那一套。像张先生和金先生这样的进步教师,无疑是大大的不安全因素。可是,对于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来说,他们那忧国忧民的愤慨与爱国救民的热情却让我是那样的热血澎湃。我们大都不断主动地与他们接近,并学着以他们的样子去做人。
有一天,我去拜访金先生。桌子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他正站在书桌前掩卷长思。看到我,他难过地说:“行健呀,看看吧,落后,这就是落后呀。你看,从甲午战争开始,或者更远一些,清末,这连年的战争让我们的国家变成了什么样子吧。我们的人民是越来越没有文化了呀。你看看我们现在的百姓。以前,我们一直是以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国度自居。国家要富强文化必须要先进步呀。中国要走富国强兵之路,一定要走富国强兵之路……”
说着,他很兴奋的样子,抓走毛笔,在一叠铺开的草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富国强兵”几个字。然后,转过来看看我,说,“你有什么看法?”
我说:“金先生,我最近正在学习韩非。”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好,韩非好,韩非好。他的学说才是真正的富国强兵之路。对,要变法,要革新。儒学只是一个理想国,它要求人们要有很高的境界,这是一般人达不到的。我们只能用法家形而下的方法。”
我说:“金先生也研究韩非么?”
金先生点点头,说:“你好好读读《孤愤》《定法》《五蠹》《显学》,尤其是《定法》和《显学》,你就会找到我们传统的症结之处,救国救民的道理全在里面了。唉,也许我们赶不上那个时候了,你们这代人正是好时候呀。这连年的战争啊,什么时候是个完呢?”
他紧锁眉头,望向窗外。
那里是一片片枯黄的田野。在一望无边的田野里,可以明显地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遍地焦土,处处弹坑。那是大地的伤痕啊。远处几个萧索的村庄,在战争过后一片杂碎狼籍。村子里很少有人走动。而更远处,好象还矗立着一个光秃秃的已经有些倾斜的日本人修建的炮楼,有几棵枯树像直立的铅丝一样守在它旁边。一只乌鸦“哇”地一声飞到远处。天空是灰蒙蒙的颜色,就如同病人的浑黄的眼球。这对一个刚刚发生了近五十年战争,战争的硝烟还远远没有散去的国家来说,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景象了。
战争让这个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远远要超过一场战争本身的意义。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你看——”说着,金先生指着窗外的大地:
“你看这苍茫的大地,还有这里的人民,他们与未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