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黑角落-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可以挣900美元左右。而且时间很理想,她再也不用把津津一个人丢在家里。玛丽家住在市中心,可以乘地铁直达。杜迎没有犹豫,当时的情况也不容她犹豫,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没有收入,津津已经上学了。易之要上学还要打工,如果自己不工作,易之打工的收入交学费和房租都有困难呀!她给玛丽打了电话,第二天一早就去了玛丽家。
玛丽看上去有二十五六岁,中等身材,棕色的头发,蓝眼睛,小亚瑟却长着一头金色的小绒毛,一双蓝蓝的大眼睛,还在襁褓之中,看上去十分可爱。
玛丽温和地请杜迎坐下来,和她交谈起来。虽说已经到美国三四个月了,可是杜迎的英文还说不流利,她只会简单的口语。她们连说带比划地谈了好一会儿,总算把该交流的都谈到了。玛丽最关心的是杜迎是否有孩子,是否亲自带过孩子,虽然杜迎一一给了她肯定的回答,她还是没有做出决定,而是让杜迎先回去,等她的电话。
杜迎想,玛丽一定是因为自己英语不熟练而犹豫的。她有点失落,没精打采地回到家里,耐下心来等待命运的安排。
一周后,玛丽打来电话,告诉杜迎,她决定请她看护小亚瑟。
“如果可以,请你今天就来吧!”
玛丽在电话那端急切地说着,杜迎答应了。在去玛丽家的路上,杜迎想,大概这一个星期,玛丽是在找更合适的保姆,但没有找到,只好聘用自己。想想也是,早晨8点到下午4点正是上课时间,的确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学生。杜迎不由得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玛丽亲自为杜迎示范怎样照顾小亚瑟,牛奶怎么热,水怎么兑,尿布怎么垫,不厌其烦地做给杜迎看,还要杜迎照着做一遍才放心。
最初几天,玛丽过两三个小时就要回家一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看来她的确很不放心。幸亏她做的推销员工作,可以让她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
不过,没过多久,细心的杜迎就让玛丽放心了。
那天早晨8点,杜迎按时赶到玛丽家,她从玛丽手中接过小亚瑟。
一抱过孩子,杜迎就觉得不对劲。她用手试了试,小亚瑟的脸颊滚烫,嘴唇也通红通红的。
“亚瑟发烧了,要赶快去看医生。”
“不会吧,我刚才喂他牛奶,他吃得很好,只剩下一点点。”
玛丽不相信,但还是拿来了体温计。
体温计显示39.5度,小亚瑟的确在发烧。玛丽立刻紧张起来,她把车开出来,和杜迎一起把不足百天的小亚瑟送到医院。
医生对小亚瑟进行了全面检查,说亚瑟扁桃腺发炎。因为孩子太小,当时天气又冷,为防止并发症,医生建议把亚瑟留在医院治疗。玛丽照办了,直到孩子完全退了烧,才把他接回家来。
这件事让玛丽感到杜迎带孩子比自己有经验,而且很有责任心,对杜迎产生了好感。从此她放心地把亚瑟交给杜迎,不再一天几次地跑回家来了。这一来,玛丽可以专心推销,生意很有进展,她十分高兴,对杜迎越加友善了。在玛丽眼里,杜迎一家的生活是很贫困的,她经常送东西送衣服给杜迎,工资方面总要从宽计算,希望尽量给他们一点帮助。玛丽的好意杜迎岂能不知,她越加精心地看护小亚瑟。除了按照玛丽要求的美国式育儿法带亚瑟之外,杜迎还常常给小亚瑟煮一点中国的菜肉粥调剂饮食,亚瑟很喜欢吃这些中国的粥。
小亚瑟渐渐长大了。这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没有病痛时从不哭闹,总是安静地玩手里的玩具。只是一样,他十分依恋杜迎,一刻也不肯离开。平时杜迎下班走时,他总要伸出小手抓住杜迎不肯放开,回回玛丽都要好说歹说才能让他放手。可第二天早上,杜迎不来亚瑟就不肯吃饭。没有办法,玛丽只好提出请杜迎周末也来两个半天,她可以付双倍的工资。杜迎对小亚瑟也很有感情,想想家里也没有更多的事,就欣然允诺。得到玛丽的应许,杜迎周末常带着津津一同到玛丽家。津津就像自己有了个小弟弟,总是高兴地带小亚瑟玩。杜迎有了时间,便帮着玛丽收拾房间,有时还做几个中国菜。玛丽也毫无顾忌地给杜迎讲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时间长了,两人无话不谈,成了要好的朋友。
“我太为你高兴了,婕妮!”
玛丽叫着杜迎的英文名字,高兴地拥抱她。这名字是柔丝给杜迎起的。她说美国人叫中文名字,发音总是怪腔怪调,好名字也叫难听了,不如干脆起个英文名字,杜迎听她说得有理,就接受了。
“你们打算怎么庆祝?”
“明天恰好是中国的中秋节,明晚我们想举办个Party,请朋友们聚会庆祝。你能来吗?”
“当然来。中秋节,啊,我从没有参加过中秋节的庆祝。你们怎样过这个节?”
“中秋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的月亮是全年最圆满的,这一天中国人家家都团圆,一起赏月吃月饼。”
“听上去真美!”
杜迎说第二天早上她来把小亚瑟接回家,玛丽可以从容准备,晚上去杜迎家聚会。开始玛丽觉得不好,要把亚瑟托给邻居照顾一晚上。杜迎知道西方人参加社交活动,从来不带幼童,更不带婴儿,玛丽是怕添麻烦,杜迎就坚持要接亚瑟去。她跟玛丽说,中秋既然是团圆节,怎么能把亚瑟撇给别人呢?玛丽被说服了。
美国的节日特别多,圣诞节、感恩节、独立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鬼节,五花八门,大大小小有28个之多。有些节日是不放假的,而放假的节日,大部分被政府安排在星期一放假,这样可以跟周末连起来放3天假,成为一个大周末,便于人们安排工作和休闲。
李易之刚到华大时,开学第一天就放假,是劳动节,那年正赶上9月2日。李易之老大不明白,就问麦克:“劳动节不是5月1日吗?你们怎么改成9月2日了?”
麦克一下子被问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不禁笑了起来:“我们不过你说的那个‘劳动节’,那是共产主义者过的。”
李易之后来才发现,美国人不仅不过“五一国际劳动节”,也不过“三八国际妇女节”,而这两个节日恰恰都是从美国兴起的。
中国人到了美国,除了跟着过这些花花绿绿的节日外,还照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无论到美国多久的中国人,哪怕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有两个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必定要庆祝的,一个是春节,一个就是中秋节。
为了晚上的Party,李易之一早就在厨房忙活着。因为家里地方不大,他们只请了很少几个朋友,玛丽以外,还有易之的室友麦克和麦克的女友莎拉,同学贝里和其他系的两个中国留学生。就是这样,杜迎也不得不向楼下的邻居借了几把折叠椅。
这天,李易之心情格外舒畅。他买了大虾、牛肉、鱼,一些熟肉、烤鸡和蔬菜,准备大显身手,好好做几个菜。杜迎把小亚瑟放到铺在地毯上的厚褥子上,让津津看着小弟弟。自己又是擦拭桌椅家具,又是铺台布摆餐具,忙个不停。她从中国城买来了广式月饼、苏式月饼,葡萄、鸭梨和一个西瓜。她把水果洗好装进一个大果盘,又把每个月饼切成六瓣,按不同的馅芯分别码在几只碟子里,又给每碟月饼插上纸签,上面注明这碟月饼是什么馅儿的,便于客人各取所好。
“易之,你第一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咳,别提了,那滋味可不好受。”
接着李易之一五一十把第一年中秋节的情景告诉了杜迎。
那天,他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去图书馆念书,在图书馆大厅前的台阶上,迎面碰见北京来的女博士生晓兰。
“怎么这么早就走了?”
李易之主动和晓兰打招呼,他知道她快毕业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
“你大概忘了,今天是八月十五啊!”晓兰边说边停住脚步。
李易之心头一沉,真的忘了是八月十五。他突然对这个节日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它一下子勾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情。他觉得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想家,想父母,想弟妹,想妻子,想女儿。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月圆之时,应是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想到自己此时却孑然一身,漂泊在异国他乡,不知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泪水不知不觉涌上了他的眼眶。
“对不起,我真不该告诉你,让你也难受。”晓兰说着,自己的泪水却已潸然而下。
李易之见晓兰也伤心,再也没心情进图书馆了,便对晓兰说:
“你要是没事,就到我那儿去,一起过节吧,咱们包饺子。”
那时,李易之没有钱,每个月伙食费只能控制在40美元以下,他买不起中国城4美元一个的月饼。
晓兰跟他到了宿舍,两人一起动手包了牛肉馅的饺子。边喝冰凉的可乐边吃饺子,觉得香极了。他们都是自费生,方便面、热狗肠是平时的主要食品,早就吃伤了,这饺子吃着像山珍海味一样。
“别说了,听着真难受。”杜迎打断丈夫,她的眼圈早红了。
“你看你,”李易之忙安慰妻子,“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熬过来了。你看,现在咱们买了这么多东西招待客人,你和津津都来了,今天这个节一定得好好过。”
听易之这么说,杜迎缓过劲儿来,她问:“那个晓兰现在在哪儿?”
“不知道,那也是个苦人儿,4年寒窗苦读,马上要毕业了,眼看一家子可以来美国团聚,没想到她丈夫却给她寄来了离婚协议书,说是他不来美国,也不让儿子来。晓兰博士帽是戴上了,可落得个孑然一身。她后来好像去了加州,命运怎样就不知道了。当女强人可真太难了。”
麦克和莎拉第一个赶来,他们带来一束鲜花送给杜迎。杜迎道了谢,将花插进一只造型别致的空酒瓶里,摆在餐桌正中央。鲜花映着新鲜的水果,诱人的点心,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圆圆的满月出现在深蓝的天空时,客人们都到了。大家品尝着李易之大受喝彩的拿手菜和美味的月饼,谈论着中秋的故事,轻轻唱起月亮的歌。游子们思念着大洋彼岸的骨肉,默默祝福着亲人,几位美国人则为中秋优美的节日文化所陶醉。
那晚,朋友们相聚在一起,直到深夜时分。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九)实习警察
    李易之把最犯罪记录输入电脑,揉了揉有些酸痛的手指,又伸了个懒腰。整整一上午他都在输入昨晚送来的厚厚一叠犯罪记录。
在市警察局当实习警官是李易之硕士学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他被分到犯罪档案室,给女警官梅茜当助手。
梅茜是档案室的负责人,她安排李易之做把犯罪记录输入电脑的工作。由于全市的犯罪记录均要汇总到市局,所以每天的工作量不小。李易之输入后,梅茜还要核对一遍,避免出错。
吃过午饭,手头的犯罪记录已经输完,新的还没有送来。李易之想,何不趁这时间了解一下当地的治安状况。
李易之开始调查以前输入的犯罪记录。他随便调出一个案例。
这是一起交通事故,肇事者是到美国旅游的英国人。他逆行开车,造成一起大事故。他辩解说,在英国都是靠左边驾驶,到美国变成靠右行驶,一不留神,又开到左边去了。听起来的确情有可原,可是入境随俗,到了哪儿就得守哪儿的规矩,外国人到了英国、日本、香港等地,不也照例得靠左边行驶吗!违了章照样受罚。李易之忽然起了好奇心想看看有没有中国人犯罪的案子,犯的都是什么案。
李易之按姓名检索,先查Z打头的,看有没有姓张或者姓赵的。结果一下子就找出三个案子,两个大陆人,一个台湾人。李易之想:“这真是‘河里没鱼市上见’,平时没听说有哪个中国人让警察抓起来了,谁知一查还真有。”
头一个案子是个从大陆移民来的中年妇女。她到购物中心买东西,在其中的一家小店选了东西没付钱就走了出去,被保安抓住报了警。她一个劲儿喊冤,说她以为整个购物中心是一个整体,选了东西最后一块儿付钱,根本没想偷东西。看来她因为到美国时间不长,对购物中心内部小店的隶属关系没有搞清,以为像国内的大百货商场一样只有国家一个所有者,又自以为是地把超级市场的自选形式给购物中心安上了。实际上美国购物中心是由许许多多各自为政的小店铺组成的,中心为这些小店铺提供出租铺面和统一的服务,并因此收取费用,但不参与各家小店的经营。在哪家商店买的东西当然付钱给哪家,美国人都懂这一点。这件案子下周开庭,李易之没有时间,否则很想去旁听,看法官怎么判。
第二个案子是台湾人,看来有点钱,因为案子是他的休闲活动引发的。这位先生喜欢钓鱼、打猎,周末一个人带着猎枪、鱼竿到山里消遣。按规定他必须有执照才能从事这项活动,可执法部门对此睁一眼闭一眼,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这样许多人也就不太在意办执照的事。这个台湾人大概也是心存侥幸,却偏偏走背宇,碰上个爱管闲事的美国人,把他的行为报告了警察,以“违法狩猎”被立案。看来蹲监下狱虽不至于,可一大笔罚金肯定逃不掉了。
第三个案子更简单。大陆来的人生活拮据,都很节俭,这位张先生给汽车定期保养换机油也舍不得出去换,而是买来机油自己换,这样大约能节省10美元。可是得费不少事,特别是要把旧机油全部放干净。这位老兄用来接机油的盘子也不是专用的,一不留神黑乎乎的机油流了一马路。邻居见了当然不高兴,一个电话告到警察局,稀里糊涂被铐走了。等待他的除了罚金,弄不好还有几天的社区服务,就是为政府义务劳动。为省10块钱,惹出这么多麻烦,李易之很为他不值了一番。
几个案子看下来,尽是些小鱼小虾,但件件均正经八百地记录在案。美国司法部每年公布的发案率中绝大部分是这样的案子,例如在公共场所喝得大醉,也有逮捕归案的可能。这放在中国国内,是不可思议的。
梅茜从外面走进办公室,手里拿了一迭犯罪记录。她对李易之笑笑说:“又送来一些犯罪记录,要我们赶在下班前输入电脑。另外,刚才管人事的中尉把我叫去,说换一个人接替你。从下周起,你去交通处上班。”
歇了两天班,李易之精神抖擞地到交通处报到。走进点名大厅,只见来点名的交通巡警一多半是白人,其余是黑人,只有李易之一个亚洲人。在长人如林的美国,李易之只能算个中等身材。他的到来并没引起大家的注意。
李易之被分配和警官大卫一同值勤。大卫四十多岁,在警察局已干了十几年。他告诉李易之,交通警都是一人一辆警车,独当一面,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有大案发生时,可以通过911指挥中心要求增援。
“巡逻时要特别小心,随时可能有情况发生,放机灵点!”
正说着,步话机响了。911指挥中心命令他们赶赴50号高速公路、那里刚刚发生了特大事故。
大卫拉响警笛,车顶上红蓝两色的警灯也跟着闪起来,前面的车辆纷纷让路。
他们第一个赶到现场。一辆拉集装箱的大型货车翻倒在路上,压住了一辆福特牌轿车,四条车道都被堵死了。
“疏导交通!”
大卫简洁地要求李易之,自己拿起步话机,向指挥中心报告现场情况,要求增加警力,并派救护车救人。
李易之从警车里拿出一捆封锁路面用的点火棒。这种点火棒有水管粗细,一尺来长,一拨发火帽就有两寸多长的火舌喷射出来,白天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李易之沿现场边缘放了七八只点火棒,形成一条封锁线,谁再越过就算违章。他看到旁边有条小路,就果断地把警车开到那里,堵住对面驶来的车辆,只留下一半路面用作现场车辆的疏导。
李易之跳到高速公路中间,开始指挥车辆从小路上疏散。一个刚刚赶到的警员也过来和李易之一起疏导交通。高速公路上已经堵了长长一队车流,看不到它的尾部在哪儿,后续的车还在加长着。那么多车要从这一条小路上疏散,真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是指挥不当,随时可能失控。
正在李易之聚精会神指挥着车辆循序开上小路时,一辆丰田汽车竟停下来,开车人探出头来向他打听下了公路怎么走。李易之看了一眼他的牌照,是外州的,知道他迷了路,现在让他改道,想问清楚怎么走。可是这节骨眼儿上,李易之哪有工夫给他引路,便简单地回答:“往前走。”
“然后呢?”
“还是往前走!”李易之提高了嗓门。
那人虽也急得满头大汗,可就是原地不动。李易之从口袋里抽出一本违章罚单,冲那人边晃边喊:
“不想吃罚单就赶快离开!”
那人这才一踩油门,冲下高速公路。李易之沉住气,有条不紊地指挥车辆。后面的车没有乱挤乱抢的,服从指挥,一辆辆开离了现场,疏散开去。
高速公路刚刚腾出一条车道,救护车就赶到了。这场事故的责任完全在大货车司机,他不仅违章开上了最左边的快道,而且超速,方向盘没把稳,撞上公路中间的水泥隔离墙,又急忙向右打方向盘,导致翻车,把旁边行驶的福特车压在下面。大卫他们和救护车里的医务人员一起,从福特车里救出受重伤的母女,迅速抬上救护车。又爬上大货车,一看司机满脸是血,不省人事,急忙把司机弄下来,抬上第二辆救护车。
抢救货车司机时,大卫受了伤,胳膊被翻开的铁皮划了一个大口子,歇了两天病假。
第三天,大卫来上班时,李易之对他说:“大卫,你胳膊有伤,我来开车,你坐旁边指挥吧!”
大卫谢了一声,便坐到驾驶员旁边的座位上。刚开出不远,就见路边停车场出了事,一辆警车停在那里,一位黑人警员正在那里处理事故。李易之停下警车,走过去看是否需要帮忙。只见那警员正把一张罚单递给一个中国人,那中国人点头哈腰地接到手里。李易之觉得有点不对劲,心想,哪有吃了罚单还这副模样的,八成根本不明白警察给他的是什么。
李易之冲那个警员打了个招呼,便用中文问那中国人是怎么回事。那人说,他花200美元买了这辆旧汽车,刚开几步就趴窝了,只好让拖车拖去修理,半路不知拖车司机为何开进这个停车场,还让他下去把旧车的紧急灯打开。他照那拖车司机的话做了,司机把旧车放到地上,正赶上是个大下坡,汽车向下滑去,撞上停在后面的车。
李易之又问那个拖车司机。那司机是个黑人,他说当时他觉得旧车没固定好,想开进停车场重新调整一下。他让中国人去拉手闸,谁知他打开了紧急灯,旧车一放下地就向后滑去。
这分明是司机的责任,他应该自己去拉手闸,确定一切无误后才能将车放下。可他偷懒支使中国人去拉闸,那中国人显然没听懂他的话。李易之问那中国人手里拿的什么。
“不知道呀!是这位警官先生交给我的。是不是什么让拖车公司赔偿的证明?”
“警察刚才跟你说什么你没听懂吧?那是一张违章的罚单,120美元。不仅没人赔偿你,你自己的车得自己修,被撞坏的那辆车也得你修,明白吗?”
“什么?这……”
那中国人急了,却一时说不出话来。李易之知道他心疼钱,花200美元买了这辆该扔的破车,想必经济拮据,又罚款又修车他哪能不着急,不免动了恻隐之心。他对那人微笑了一下:“你别着急,这事不怪你,我去跟那个警察解释。”
李易之转身把那警察拉到一边,向他解释了一番。那警员听后,无话可说。略停了停,他告诉李易之,刚才他也问过那中国人,可也不知他听懂没有,不是所答非所问,就是点头说是,他只有根据拖车司机的陈述开了罚单。
大卫也走了过来,看到这种情况,就说,这是一起意外,双方均无过失!罚单取消,双方交换电话地址,由各自的保险公司交涉赔偿问题。
李易之把大卫的话翻译给那个中国人听。那人不住点头致谢,而且说那两个黑人串通一气,欺负他不懂英文,不懂法律。他再三道谢,说要不是碰到李易之,让人坑了还蒙在鼓里。李易之对他说:“以后办事小心点,一些经常用的英文还得熟悉。刚才要不看你是中国人,我就不管这闲事了。”
回到警车里,大卫说:“以后这类事,别的警察已介入,就不要再插手了,否则会制造不必要的矛盾,下不为例。”
李易之也看出,那黑人警察一脸不高兴。他想,大卫挺够意思,帮了自己。
“下一个小时,你至少得开出三张罚单,咱们才能交差。”大卫又对李易之说。
“没问题。”李易之心想,违章的人不在少数,自己眼睛放尖点儿就是了。他放慢车速,盯着停在路边的汽车牌照看。一会儿,他就找到一辆牌照过期的。他停下车,几笔写好罚单,打开车门走向那辆车。
李易之刚要把罚单往车上放,一个西装革履的黑人满面堆笑地大步走过来。他狠狠自责,说是怪自己没有及时办延期牌照的手续,又赶上公司派他去芝加哥出差,昨晚刚刚回来,现在正要去办延期手续。李易之听他说得字字恳切,牌照又只过期一天,便想,谁没有个疏忽呢,态度又这么好,放他一马吧。他将罚单改成警告,50美元就免了。那黑人信誓旦旦地保证,决不再犯。
回到警车,不等李易之解释,大卫便淡淡地说:“你不能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