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伪君子-第2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涯先生临行磨磨蹭蹭,可是在等我吗?”

第652章 城外送别

车队停下来了,李东阳掀开车帘,却见官道旁废弃的凉亭四周散布着许多侍卫,秦堪独自一人坐在凉亭内,破败的石桌上已摆满了精致的小菜,红泥焙炉上正烫着一壶酒。

秦堪一袭青衣素面,玉冠金带,静静坐在凉亭内,含笑注视着李东阳,永远不愠不火,儒雅翩翩,眼睛仿佛有一种化雪成春的魔力。

李东阳眼眶一热,哈哈笑了两声,下了马车便往凉亭走去。

秦堪笑着站起身,朝李东阳拱手:“西涯先生此去一别,相见无多,今日晚辈在路边野亭置一杯薄酒,西涯先生满饮之后再上路如何?”

李东阳大笑:“宁国公的酒老夫怎能不喝?”

说罢抬手取过桌上的酒盏一饮而尽。

“好酒!”李东阳大声赞道,赞完还不够,连干了三大杯,今日城外百官送行,李东阳本就喝了不少,此刻三杯下肚,身形顿时有些摇摇欲坠了。

秦堪笑得尔雅,嘴下却丝毫不留情:“西涯先生口味真独特,其实这酒是临时从福宾楼买的,半两银子一坛还搭送俩猪蹄,晚辈实在喝不下如此粗糙的酒,只好将它拿来待客,难为西涯先生赞它‘好酒’了……”

李东阳闻言差点吐出来,立马便瞪起了眼睛:“果然是个混帐,临走还坑老夫一道!”

秦堪叹道:“晚辈不才,却也自认为算得上先生的忘年知己了,时下有风有雪有知己,就算是醋也应该是人间第一美醋,饮之如甘泉,先生大把年纪,为何仍着相执迷?”

李东阳哈哈一笑:“不错,老夫活了一辈子,临老反倒不如你这弱冠之子看得看,确实是老夫着相了,来,满上!”

秦堪笑着给李东阳斟满,李东阳仰头一饮而尽。有了秦堪的解说,这回再仔细品味,李东阳咂摸着嘴,脸色有些怪异。

“好喝吗?”秦堪眨眨眼。

“你刚才不说不觉得,一说起醋,老夫怎么觉得这酒带着酸味?有风有雪有知己,这酒不应该是这个味儿呀……”

“因为我真的在里面加了醋。”

李东阳不说话了,捋着长须沉默好半晌,这才面无表情道:“今日你出城是为了寻仇吧?”

“西涯先生太多心了,晚辈真是来送你的,除了送你,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李东阳不愧是以善谋闻名的老狐狸,闻言老眼一眯:“老夫知道你为何而来。”

秦堪急忙诚恳万分道:“当然为送老大人归乡而来。”

李东阳冷哼:“若老夫再不识相,恐怕酒里不止是放醋,该下毒了吧?”

“言重,呵呵,老大人言重了。”

李东阳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没好气地扔给秦堪:“方才在城外久等你不来,老夫心头火起,正打算一把火把它烧了呢。”

秦堪如获至宝接过这张纸,匆匆一扫之下,不由大喜过望。

今日大清早出城,除了送别李东阳之外,主要为的便是这张纸,纸上只写了一串名单,皆是朝中大臣,有礼部右侍郎白钺,新任户部尚书顾佐,工部左侍郎洪钟等等,排头第一个名字,赫然竟是新上任的吏部尚书,李东阳的师弟杨一清。

从这一串名字上可以看得出,这张纸多么的珍贵。

秦堪郑重其事将纸贴身收好,站起身朝李东阳长长一揖:“晚辈多谢老大人,此情今生怕是难以为报了。”

李东阳缓缓道:“这些人皆是老夫交好的同僚或晚辈,昨日老夫已一一嘱托他们,他们也答应了,日后尽量与你方便,不过你能不能收服他们,要看你自己的本事,秦堪啊,你如今虽权柄朝中无二,但你毕竟不是文官,与文官有很大的差别,老夫拼尽全力只能为你做到这个地步了,无法再给你任何助力,但求能稍减一下你的阻力而已。”

秦堪默默点头,李东阳说得没错,这串名单上的名字,不是李东阳留给他的小弟,顶多算是一部分可以争取的文官,李东阳四朝经营,立朝五十载,积累的人脉可谓丰厚之极,但李东阳的人脉不见得便是秦堪的人脉,除了杨一清欠过他的人情外,其余诸人皆无来往,秦堪要想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势力,未来的路仍然艰难。

这是李东阳留给秦堪的最后一份大礼,尽管这些人只是理论上可以争取,但也足够秦堪欣喜万分了。

满脸喜色的秦堪见李东阳皱着眉头将加了醋的酒递到嘴边,一副被赐自尽的模样,纠结极了。

秦堪急忙摆出豪迈之色:“老大人德高年迈,这等劣酒怎么配得上您呢?快快放下,晚辈这里有更好的……”

说着拍了拍手,一名侍卫捧着一个酒坛走进凉亭,坛口泥封完整,透着泥土的清新,李东阳眼睛亮了,酒坛外面带泥土的绝非凡品,显然在地里埋了不少年月了。

“通州锦衣卫千户所送来的三十年陈女儿红,入口绵软,回味悠长,高端致仕人士最正确的选择,您,值得拥有!”

说完秦堪接过酒,拍去坛口泥封,一股浓郁得近乎成形的酒香飘散而出,在小小的凉亭内四下蔓延。

李东阳惊呆了,不是为这坛三十年的女儿红,而是为秦堪这副前倨后恭的嘴脸。

“你……老夫若一直不拿出这份名单,你这坛三十年陈的女儿红是不是不会露面了?”

秦堪犹豫了一下,道:“西涯先生知我为人诚实,我也不瞒你,晚辈大清早起来巴巴赶到离城三十里的地方与先生送别,正所谓无利不起早,若先生不拿名单,我不在酒里下毒已然算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了,这坛极品女儿红我还真不会拿出来……”

李东阳呆愣许久,终于破口大笑,笑得浑身直颤,白花花的长须抖索不停,指着秦堪哈哈笑了半晌才停下。

“小人,典型的小人!当初认识你的时候你烧了老夫的房子,今日送别老夫你又坑了老夫一次,咱们也算是有始有终了,你今年才二十几岁,老夫一定要使劲再活二三十年,睁大眼睛好好瞧瞧你会将朝堂那些文官祸害成何等惨状,来,给老夫把酒满上!”

琥珀色的女儿红倒在酒盏里,浓稠得像一碗熬得火候十足的浓粥,地下埋了三十年的酒自然不能直接喝,七分陈酒要兑三分新酒,酒味才能发挥到极致。

侍卫细心为二人兑好酒,然后恭敬退下。

李东阳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抿着嘴睁大眼睛,仿佛被使了定身法似的一动不动,过了许久才不舍地将酒咽了下去,长长叹道:“老夫柄国十余载,却也极难喝得上这等人间佳酿,今日算是遂了心愿。”

搁下酒盏,李东阳注视着秦堪,眼中露出几许感慨。

“当初锦衣卫里一个小小的内城百户,斗东厂,斗太监,斗文官,斗鞑子,斗权奸……与天斗,与地斗,几番绝境之时,朝中皆言你已万无生理,而你却偏偏咬着牙杀出了一条血路,老夫朝中为官五十载,见过无数年轻俊秀,也见过无数风云人物崛起,败落,唯独你是个异数,秦堪,老夫今日一别,日后朝中你将愈发孤独了……”

秦堪心中一颤,眼眶忽然泛了红。

世上知他孤独者,能有几人 ?'…'

谁知道天下人眼里的权奸佞臣,心中藏着怎样的抱负?这是个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的年代,天下人眼里的正义只在朝堂上怎样慷慨陈词,只在奏疏里怎样大仁大义,派一队人抄那些忠直臣子的家,一个比一个脏,然而只要他们没落马,他们便永远是道德的先驱者,他们代表着孔孟,代表着正义,一切光辉伟大的正面词汇全被他们代表了,而不被他们所容者,便是异端,是邪恶,是万夫所指的祸首奸佞。

李东阳没说错,秦堪真的很孤独,这种孤独不仅仅是朝堂势力上的寡弱,更是心灵上的煎熬,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盟友。

默默饮尽一杯酒,秦堪强笑道:“当初刘瑾专权,祸乱朝纲之时,先生不也是一样的孤独么?”

李东阳的眼眶顿时也红了,那真是一段内外交困的黑暗时期啊,朝中奸党横行,忠臣尽戮,奸党对他的敌视,同僚对他的鄙夷,那样的日子,他李东阳不也咬着牙挺过来了么?

凉亭内沉默许久,二人心有灵犀般举起杯,然后相视一笑。

“这杯酒,敬一句诗,‘时穷节乃见’。”

秦堪犹豫了一下,叹道:“但愿天下从此太平,不再有时穷之时。”

二人饮尽,长长舒了口气。

李东阳沉思片刻,道:“老夫知你最近很忙,锦衣校尉频频来往于京师和天津,天津东港造船造得热火朝天,这些已是朝中皆知,当初天津扩城建市之举,只为开海禁做铺垫,今日时机成熟了么?”

第653章 我已入局

李东阳问这句话显然不是闲聊,大家都很忙,没空做这些无谓的事。

秦堪顿时打起了精神,看着李东阳古井不波的表情,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暗暗思量片刻,秦堪回答时语速很慢,显然每个字都经过了斟酌:“世事从无绝对成熟的时机,总是一边徐徐而进,一边寻找时机,大抵有了六七分把握,差不多可以出手了。”

李东阳笑道:“如此说来,你如今造船也好,与勋贵频频来往接触也好,这些作为是因为你对出海行商一事有了六七分把握?”

秦堪愈发觉得李东阳话里的意思不同寻常,他皱了皱眉,道:“不仅如此,我把陛下也拉了进来,陛下受户部的气久矣,内库所入者甚少,他也很需要银子……”

李东阳狠狠瞪他一眼:“陛下这个昏君都是被你带坏的,出海行商之事天下谁都做得,唯独陛下不能做,这是太祖皇帝亲自下的旨令,片板不得下海,祖制绝不可违,陛下倒好,被你撺掇得偷偷凑了份子,坏了祖制不说,这等藏头露尾鬼鬼祟祟之举连君子都不屑为之,更何况堂堂九五之尊,此事若传了出去,满朝文官会放过他吗?陛下耳根至少半辈子清静不了。”

秦堪被训得眉梢直跳,盯着石桌上的女儿红满脸遗憾,表情充满了肉包子打狗后的懊恼……

幸好李东阳及时转了话锋,连表情也忽然变得和蔼许多:“这事若能守得住秘密的话,对你们勋贵造船出海之事颇有助益,你说有六七成把握倒也并非胡说八道,只是此事重大,动辄有杀身之祸,哪怕你如今贵为国公也一样,如今不是世家门阀的年代,而是士大夫与皇帝共治江山,可不能小看这个‘共’字,君臣虽有尊卑之别,但若从权力上来比较,皇帝和大臣是平等的,有时候皇帝的权力甚至不如大臣,这一点相信你早就清楚……”

秦堪颇为无奈地看着他,叹道:“老大人,正话反话都让你说了,晚辈实在不知该怎么接话。晚辈只问老大人一句,您觉得造船出海这件事尚欠火候?”

李东阳叹息着点头:“你一直是个很沉稳的人,不过这一次你有些急躁了,治大国如烹小鲜,开海禁也是,按老夫的想法,你这几年应该着重将天津繁荣起来,待到天津城扩十里,商贾云集之时,再私下命天津知府严嵩,还有天津市舶司,以及锦衣卫等等衙门暗中向商贾鼓吹海运的好处,商贾皆重利之辈,有了这些衙门暗里的支持,必然大肆造船蜂拥而出,只待一两年之后,出海与藩国贸易之事便是大势所趋,任谁也无法阻挡了,那时再提出大开海禁,天下商贾和他们背后的官员焉有不从之理?至于那些藩国,日本战乱不休,琉球对我天朝毕恭毕敬,朝鲜亦只奉我大明为宗主,他们皆甚缺我大明物产,只要大明开了海禁,他们只会比咱们更求之不得。”

到底是老成谋国的首辅大学士,一番话将海运一事说得四平八稳,言下之意,秦堪这次造船出海的举动过急了。

秦堪只好苦笑,他何尝愿意这么急躁?然而天下虽靖,但各地造反屡剿不休,北方蒙古对大明虎视眈眈,国中官员贪腐,军制糜烂……太多的事情要解决,秦堪不想将毕生精力全部投放在开海禁上,正如没有哪个厨子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只烹一锅汤,纵然这汤是一锅天下绝世好汤,对厨子来说,他的存在价值并不高,秦堪不想做这样的厨子。

除此之外,秦堪内心还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想法,那就是……谁知道酒楼的老板会不会突然把厨子开了呢?圣眷这东西说有就有,说没就没,更何况历史上的正德皇帝只活了三十岁,朱厚照之后,天恩仍会对他秦堪浩荡吗?

有了这些担心,秦堪不能不急。

在李东阳面前,这些话无从解释,满腹心思只好化作一声苦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做了,也由不得后悔了,如今天津东港已造大福船五艘,还有八艘一千料的战船正在建造之中,通过御马监向造作局要的佛朗机炮和各式火器已准备妥当,即日将运往天津,新募的水师官兵也正在日夜操练之中,老大人,如今我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李东阳沉声问道:“你可知文官会有何反应?”

秦堪冷笑:“参劾,跪谏而已,最后免不了对我这个国之佞臣破口大骂。”

李东阳摇头:“你错了,老夫敢断言,这一次文官的反应会比你想象中大得多,以往你和文官们吵吵闹闹皆不足一提,因为那时你们的争斗并没有触到文官们真正的利益,但你若串联勋贵们拧成一股绳造船出海,无异于在他们脖子上架了一把刀,他们岂能容你?”

秦堪拧眉:“我只是和勋贵们出海与藩国贸易,并没有直接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的反应是不是有点过了?”

李东阳叹道:“海疆之外好比是一块肉,吃哪一部分,谁吃肥的,谁吃瘦的,百年来已形成了规矩,这块肉已被大家分得一丝不剩,若中间突然多了一个人插进来,连招呼都不打便蛮横地捧起肉大嚼,换了是你你能容得下这个无礼的人吗?”

秦堪呆住了,他没想到一件看似不招谁不惹谁的事情,结果却惹了一个庞然大物,明明想着与文官们井水不犯河水,各发各的财,谁知他们比土匪还横,偏不准任何人染指海洋……

秦堪沉默许久,苦笑道:“换了是我,我应该会把那个抢肉的人大卸八块吧……”

李东阳露出孺子可教的表情,笑道:“现在你知道惹到麻烦了,接下来怎么做呢?”

秦堪也笑,但眼中闪过一丝森然的杀机:“我已入局,覆水难收,接下来我打算把他们大卸八块。”

第654章 风暴来临(上)

秦堪的态度很强硬,事情走到今天这一步,已不能再跟谁讲道理了,混迹朝堂这些年,秦堪早已看清了文官是什么嘴脸,他们残暴蛮横的本质永远藏在一张讲道理的脸皮里面,舌灿莲花的表象下反映出胡搅蛮缠的灵魂。

看着秦堪带着杀气的面庞,李东阳欲言又止,深深叹了口气。

或许这世上最能看清秦堪真面目的只有李东阳了,他知道这个看似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年轻人骨子里有着怎样暴戾的性格,事实证明他并没有看错,大部分时候秦堪是非常儒雅而且很讲道理的,然而一旦碰上不讲道理的人,秦堪会表现得更残暴,无论任何纷争,发展到最后往往只有你死我活这一种结局。

李东阳之所以叹气,是因为他从秦堪眼里看到了杀机,他知道这个年轻人会不惜一切代价达到开海禁的目的,而所谓的“一切代价”,往往代表着无数人命,尽管李东阳对秦堪这个后辈晚生很欣赏,但不可否认他是文官里的一员,他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悲悯之心。

相对李东阳的复杂心情,秦堪的心情更沉重。

他没想到不仅开海禁不易,连他参与出海行商亦不易。这块蛋糕经过百年的争夺,它的份属早已划分好了,谁吃哪个部分,吃多少,怎么吃,都已有了不成文的规矩,这块蛋糕根本没有他的份,哪怕他位至国公也不能参与进来。

连游戏的参与权都没有,更别提更改游戏规则了,秦堪现在才发觉开百年海禁的想法是多么的艰难。

“该说的老夫都说了,今日别后,朝堂再与老夫无干,秦堪,你好生珍重。”李东阳摇摇头,他已致仕,不再谋其政,这个难题只能让秦堪自己解决。

秦堪搁下满腹心事,展颜一笑,朝李东阳举起了酒杯:“山高水长,后会有期,晚辈祝老大人一路顺风。”

二人饮尽,相视一笑。

喝完最后一杯饯行酒,李东阳带着七分醉意摇晃着登上了马车。

秦堪站在寒风中,静静注视着李东阳的马车远去。良久,忽然整了整衣冠,朝马车的背影长长一揖。

三帝元老,四朝开济,李东阳,你必将青史留名。

※※※

诡异的气氛仍在京师朝堂蔓延,有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经过与李东阳一席相谈,秦堪愈发明白出海行商一事的艰难,这几日一直在思量权衡。其实如果这个时候秦堪下令叫停,一切即将发生的风浪皆会消弭于无形,秦堪仍会做他的太平国公,手握滔天权势而家有万贯钱财,有权有钱什么都不缺。

然而秦堪几经思量后,终于咬了咬牙,决定继续准备出海一应事宜。

开弓没有回头箭,事态已发展到这个程度,可以说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这个时候叫停,一切便前功尽弃,蛰伏中等待下一个机会却不知又是何年何月了,秦堪虽然年轻,但他等不起,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了。

阻力再大又怎样?碾过去便是。

……

天津东港开始建造八艘千料战舰的同时,秦堪在北镇抚司约见了御马监掌印苗逵,二人关上房门密议许久,也不知秦堪给苗公公许下了什么好处,苗逵出来时喜气洋洋,两腿打飘,如同喝了三斤陈年老酒般晕晕陶陶不知南北。

第二日,御马监派了勇士营闯进了造作局,当着造作局管事的面,二话不说抢走了四百多门新造的佛朗机火炮和无数弹药火器,勇士营将士扬长而去,满载而归,而造作局内几名管事官员横七竖八躺在地上呻吟,显然勇士营将士的动作略嫌粗鲁,搬炮的过程中不小心揉坏了造作局的几朵小娇花。

四百门佛朗机炮和无数弹药火器没在御马监多停留,苗逵当即便下令发往天津东港,两天之后,东港新造好的福船战船开始列装火炮。

若仅只是御马监抢了火炮,文官们忍忍也就过去了,当初刘瑾乱政时,宫中太监宦官的权力达到了有明一朝以来的巅峰,哪怕如今刘瑾已死了一年多,然而余威犹存,文官们对太监还是有一定的忌惮,很多跋扈之事能忍则忍。可是这四百门火炮只在御马监走了个过场,紧接着便送往天津东港,消息自然瞒不住人,当所有文官得知火炮被列装在东港新船上以后,压抑隐忍许久的文官终于忍不下去了。

离过年还有半个月,皇帝和文武官员喜气洋洋等待半月休沐假期之时,兵部给事中王僚上了一道很煞风景的奏疏。

王僚还是很有斗争头脑的,他的参劾奏疏的矛头并未指向御马监或秦堪,而是参劾造作局官员监守自盗,说他们偷了四百门火炮发卖地方官府以肥己,勇士营抢炮的事明明人尽皆知,王僚却有本事颠倒黑白,非说是造作局自己偷了。

造作局自然呼天抢地喊冤,四百门火炮不是小事,这个黑锅他们可背不起,当即也顾不得会得罪苗逵,毫不犹豫把御马监供了出来,王僚却咬死了造作局不放,大约是今日金殿上告状的状态实在太好了,心情舒爽之下顺便多告了造作局一条罪状——恶意诽谤攀咬内宫,离间天子近卫。

王僚所告罪状乍听上去非常讲道理,而且明察秋毫,犀利地指出造作局诬陷好人,看似为御马监开脱。

然而御马监勇士营抢炮,顺便还放倒了造作局几名官员,此事京师谁人不知?王僚为御马监的开脱之言,但凡长了脑子的人细细一琢磨,便知这里面满满的恶意和陷阱。

朝会因王僚和造作局的争吵而草草结束,每个人走出宫闱时各怀心思,大家都清楚,今日的朝会只不过是一个开头,热闹还在后面,宁国公秦堪串联一群勋贵造船行商之事不会那么容易结束,这件事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了,以秦堪为代表的勋贵阶级和文官之争必然无法善了。

……

第二日寅时,当百官聚集在承天门外等待宫门开启时,一乘官轿引来的诸多目光的注视,目光有鄙夷,有愤怒,也有冷漠。

官轿前的侍卫打着两盏昏黄的灯笼,白色的灯笼纸皮上书一个硕大的“秦”字,京中稍有见识的官员都知道,这是宁国公府的轿子,秦堪这竖子今日竟上朝了。

寅时一刻,钟鼓楼钟声大作,沉重的宫门在吱呀声中缓缓开启。

秦堪面无表情站在勋贵班中,与众勋贵交换了一下眼色,沉默地往宫内走去。

也许是快过年了,朱厚照这小昏君难得勤快一回,竟然接连几日没有称病罢朝,时已腊月廿三,再过几日便该到了罢朝休沐之时,所以早朝之上大臣们禀事的效率也提高了许多,一桩桩一件件国事走马观灯似的一一道来,内阁和六部大臣们处理起来也非常简洁,不知是在等待即将到来的休沐年假还是等待即将到来的风暴。朝会开始后几桩不起眼的小事接连通过,毫不拖泥带水,喜气洋洋的气氛里带着几分诡谲的意味。

坐在龙椅上听着百官禀奏各种国事,睡眼惺忪的朱厚照强捺住满心的不耐,举袖捂嘴悄悄打了个不文雅的呵欠,不停地看着殿外黑漆漆的天色,显然他比大臣们还急,只想赶紧散了朝会回豹房睡个回笼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