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钟进卫不清楚行情,一下不知道赏多少比较妥当。看到这些匠人穿着破烂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灵机一动,说道:“所有人都吃得饱,穿得暖。”说完之后,钟进卫心里暗暗想着自己这个条件是不是太低了点。

    有一个估摸四五十岁的匠人,像是一个领头的,提了胆子问钟进卫道:“大人,此言当真?我们饭量很大的。”

    让人干活,总要吃饱肚子吧,这是常识。这个匠人说这个话,不是开玩笑么。钟进卫看他的神情,却又不像。心里一下明白了,肯定是他们以前一直吃不饱,穿不暖,而不是自己刚才以为的不干活的时候可能吃不饱。

    钟进卫想到这里,点点头道:“当然,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能满足的都满足。不过,只要参与了这个活,就不能再随便出去了,要保密的。想参与的,就举手。”

    结果大出钟进卫的意料,竟然二十多个人,只有一个人举手。

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匠的处境

    ()    这些工匠刚才还在问能不能吃饱的,显然是意动了。但为什么现在又反悔了?

    钟进卫带着疑惑问刚才问自己的这个匠人:“老伯,你怎么不参与?”

    “大人,我,草民家里还有一个孙女,草民死了她就没人照顾了,求大人开恩。”说完,这名匠人“噗通”一下跪倒在地上。

    其他没有举手的工匠一见有人带头,纷纷跪了下去,只剩下刚才举手的那个匠人孤零零的站着。

    “你们,你们这是什么意思?这活不危险啊!”钟进卫不知道他们脑子是不是出岔子了。

    这些工匠只是磕头不说话,钟进卫被他们搞的云里雾里。

    一边的安贵义看这些工匠在磕头的时候偷瞄钟进卫身后的厂卫,心里一动,把原因猜了个仈jiǔ不离十,他低声对钟进卫解释道:“他们是怕活干完了,就被灭口。”

    钟进卫一愣,还有这事?他看看安贵义,又看看站自己后面一大批持刀而立的厂卫,然后又转身看向跪在地上的这群工匠。

    “你们是怕被我灭口?”钟进卫带着诧异问道。

    等了会,还是没见有人回答自己的话,钟进卫就问那个还站那的工匠:“你叫什么名字,你为什么不怕被我灭口。”

    那个工匠一直看着钟进卫,现在见他问自己,就不在乎的回道:“大人,草民卢良,光棍一个,与其饿死,不如做个饱死鬼。”

    看来是真的怕我灭口,保密的最高境界当然是死人是最保密的。可我怎么可能干这个事情呢!钟进卫有点无语。

    他转头问安贵义道:“安公公,这事有发生过么?”

    安贵义走近钟进卫,低声答道:“灭口倒是不会,比如建造皇陵的工匠,会被圈禁一个地方,终身不得离开。被人以讹传讹,就以为是被灭口了。不过传说以前的朝代有过。”

    钟进卫搞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就对跪着磕头的这些工匠道:“都起来吧,起来,谁说我要灭你们口了。”

    听钟进卫这么一说,工匠们将信将疑得看向他,虽不再磕头,但也没有起来。

    “只要东西做出来了,我不但不灭你们的口,还会为你们向皇上请功。嗯,对,以后说不定会把你们派到全国各地去做老师傅,带别人做这个东西,官身说不定都有。你们都起来吧。”

    工匠们还不是完全相信,只起来了几个人。钟进卫见此只好用出古人比较相信的一招:“我,钟进卫,大明中兴伯,在此向天发誓,如有虚言,天打五雷轰!”

    安贵义想阻止时,为时已晚,只好埋怨钟进卫:“中兴伯,您一个贵人,何必为这些贱籍发誓呢!”

    钟进卫笑着摇摇头道:“没关系,说得出,我就做得到,自然不怕天打五雷轰了。”

    这些工匠见钟进卫对天发誓,又听他和安贵义的说话,终于放下了心,都站了起来,选择相信钟进卫。

    钟进卫见了就再重复一次要参与的举手,这次所有人都举手了,既然没有xìng命之危,谁不想吃饱穿暖。

    钟进卫很满意,让他们都把手放下。

    这时,还是之前和钟进卫交涉的那个工匠说话了:“大人,不知道要我们做什么东西?”

    其他工匠都看着钟进卫,想听清楚到底要做什么需要保密的东西。

    “我称之为水泥,也不是很复杂的,就是把石灰和粘土混合在一起烧就可以了。”钟进卫解释了下他要做的东西。

    “就这样?”带头工匠眨着眼睛带着疑惑问道。

    “嗯,就这样,很简单的,只是我忘记石灰和粘土的比例了,需要大家多做几次,试出最佳的比例。”钟进卫说出了他所想的难点。

    “大人,这个水泥是什么样才是最佳比例呢?”带头工匠慢慢地进入了状态。

    “加水后实验它的粘合xìng,就和糯米汁一样,黏合沙石程度。”

    匠人们想着石灰和粘土都是有粘xìng,混在一起烧,应该差不多也是有粘xìng,这活好像是不难。

    钟进卫看他们理解的差不多了,就问这个带头的工匠道:“老伯叫什么名字?”

    “草民吴胜大。”

    “吴叔就带头来搞这个吧,如何?”钟进卫询问道。

    “草民不敢当,大人叫草民吴大好了。”吴胜大有点惶恐。

    “没什么敢当不敢当的,你的年纪摆着的。我问你,能不能带这个头?”

    吴胜大不敢再和钟进卫在称呼上争执,把事情点头答应下来,本来他就是这些工匠的头。要不,他也不会首先开口来跟钟进卫交涉。

    吴胜大就带工匠们开始干活,去搬原料的搬原料,整理窑炉的整理窑炉。钟进卫就坐在一边棚子里看进度,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搞定。

    安贵义回身吩咐厂卫的两个头,带人把这一片围了。

    钟进卫刚坐下没一会,那个吴胜大就过来汇报情况了:“大人,石灰和粘土是有,但没火炭了。”

    陶瓷厂都没火炭,钟进卫有点不相信。

    原来这座陶瓷厂停工已久,火炭本就有克扣,停工之后,更是不会拨火炭过来。工匠们饥饿挨冻,就把剩下的火炭给分了取暖。

    钟进卫搞明白之后,让安贵义去协调火炭的事情。安贵义领命刚想走,钟进卫又把他叫住,让他顺便去把匠人们的衣着吃饭问题也解决下。

    钟进卫算是看到了,古代匠人们不但吃不饱穿不暖,还得担惊受怕。这可不行,以后大明的发展离不开他们,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源泉,要改变这个状况才行。

    其实钟进卫也是不知道,技艺高超的匠人,在明末的时候,地位已经比较高了,经常是士大夫的座上客,一起谈天说地,而丝毫没有被人看不起。还有一些处在关键位置的工匠,和官吏一起,合伙吞没材料公款,肥得很。

    工匠们就在倒焰炉前边的这块空地上,整理起搬过来的石灰和粘土。

    钟进卫坐着也无聊,就跑过去看,还可以就近指挥。

    第一步,先让他们把石灰和粘土分别碾碎。好家伙,天寒地冻的,石灰和粘土都冻得硬邦邦的。先是费力气砸开,然后用磨盘磨成粉。这次还只是实验xìng质的,量不多,都花了差不多一个时辰。

    接下来第二步,钟进卫让他们把石灰和粘土分别按1:1,1:5,1:10,10:1,5:1的比例调配混合。

    钟进卫用得是折半查找法,这个比例会比较快的定位出最佳比例是什么,他比较幸运,这次的材料刚好够用。

    然后就不需要钟进卫cāo心了,工匠们会干接下来的活。

    就在钟进卫他们搞原料的时候,工部主事和其他没在的吏员赶来想拜见钟进卫。钟进卫烦他们,让安贵义去和他们周旋,自己懒得见他们。

    还没来及煅烧,天sè就黑了,钟进卫就和工匠们一起吃饭,学本朝红sè电影里的样,这样比较亲民。

    结果,工匠们在一边吃得眉开眼笑,钟进卫却吃得呲牙咧嘴。

    工匠们觉得今天的饭足,又比以前多配了几个菜,真是有口福。

    钟进卫却觉得,不但这个饭糙难吃,连几个菜都是苦的。最后钟进卫实在吃不下去了,本来以为大学里的饭食已经够难吃了,没想陶瓷厂的大锅饭比大学里的饭食难吃百倍。钟进卫让人把做饭的找来,自己吃吃看。

    谁会想到这个中兴伯发什么神经,跟工匠们一起吃饭。厨师和主管的吏员连连告罪,一定重做。

第一百一十八章 温度问题

    ()    一边的工匠们看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虽然钟进卫最后没和他们一起吃了,但这个行为却被他们看在眼里。这个中兴伯,真的与众不同!

    吃完之后,工匠们回住处休息,发现他们的家属都已经被厂卫接进来了,而且也有另外的大锅饭吃。不由得更是感激钟进卫。

    晚上,这伙工匠聚在一起讨论今天的遭遇,特别是讨论钟进卫这个人。除了感叹之外还是感叹,特别是吴胜大,都被大人称为吴叔了。最后,大伙互相鼓劲,一定要好好干。

    钟进卫觉得今天没搞出来,明天应该差不多了。就住陶瓷厂吧,显得自己敬业。只是苦了工部主事和那些吏员,不知道中兴伯要搞什么鬼,虽然不得见,但也不敢离开,只好陪睡了。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水泥制造的进程更是不顺利,情况严重出乎钟进卫的意料。

    钟进卫要求过炉内温度尽量高,吴胜大根据以往的cāo作流程cāo作,并不时观察火焰,觉得达到了以往炉内的最高温度,心里松了口气,应该不会辜负大人的期望。

    因为这次煅烧的原料比以往烧的陶瓷份量少很多,所以煅烧的时间也比以前少,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烧了一个上午。

    或许是为了回报钟进卫,也或许是为了吃饱穿暖吧,工匠们都很卖力,这点,钟进卫看得出来,心里对结果很是期待。

    结果在午后停火降温冷却后,工匠们去窑炉内把石灰粘土的混合物取出来一看,面面相觑。都没变化,看得出来,石灰还是石灰,粘土还是粘土。

    这下,把钟进卫给打击了,以为大功告成,结果啥都没变。

    钟进卫就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摆着的石灰粘土发呆。原料就是这两项,自己只是不记得比例而已。如果条件达到,化学反应就肯定会发生,就算比例不对,至少会发生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想得话,应该是反应条件还达不到,也就是说温度还不够。想到这里,钟进卫抬头看着围在原料边的工匠们,找到面露惶恐的吴胜大问道:“吴叔,这温度还能提升么?”

    吴胜大摇摇头,无力地对钟进卫说道:“大人,草民已经按照最高温度的cāo作方法来cāo作,这次的温度已是最高了。”

    “那别的地方,比如炼铁,烧琉璃的地方,他们的温度是否会比这里高?”钟进卫不甘心得道。

    吴胜大还是摇摇头:“大人,据草民所知,温度能达到最高的就是这种倒焰炉。”

    钟进卫忽然想到中国古代没有造出水泥,是不是就是因为温度一直达不到的缘故,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发明水泥。对哦,好像玻璃没能烧出来,应该也是一个道理。

    但欧洲至少早就烧出玻璃了,那说明烧玻璃达到的温度应该不是很难搞出来。要说欧洲领先大明几百年,钟进卫是不信的,现在又不是满清。

    吴胜大看钟进卫在为最高温度而伤脑筋,想了一下,给钟进卫提醒道:“大人,要是您在夏天来烧制的话,温度会高一点。”

    钟进卫一听,盯着吴胜大道:“夏天烧就能高一点?是不是可以加什么东西?”

    “不是,烧制方法还是这样不变,里面的温度就是会高点,这从烧出来的陶瓷能看得出来。”吴胜大给钟进卫解释,其他工匠们也都在点头赞同吴胜大的说法。

    cāo作方式不变,但夏天窑炉里的温度会更高,难道是气候关系?钟进卫开始回想刚才工匠们的整个cāo作过程。

    钟进卫忽然一拍大腿,站了起来,兴奋得道:“我知道原因了!”

    安贵义在工地外边由那个工部主事和一群吏员伺候的舒服,闻报烧制不成功。就撇下他们赶过来看情况。

    刚过来就看到钟进卫兴奋得站起来,他也没搞清楚情况,就拍起钟进卫的马屁:“中兴伯果然学识渊博,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您。”

    钟进卫看他一眼,没顾上和他说话,对一边露出期待之sè的吴胜大道:“你们直接把风鼓进炉内,现在这么冷的天气,鼓进去的风太冷,把炉内的温度降低了;而夏天的时候,鼓进去风的温度比这温度高很多,所以炉内的温度就会相差一些。”

    吴胜大听钟进卫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个理。不由赞叹道:“大人果然英明!”

    钟进卫不理会他们的马屁,想着原因找到了,那怎么解决,不可能等夏天才烧制,而且,就算夏天,就这点温度差,估计水泥所需产生化学反应的温度也不够。

    很自然的,钟进卫就想到,要是把空气先加热,比夏天的气温还高,再送进窑炉内的话,是不是温度就能更高了。可怎么加热,怎么送为好呢?

    钟进卫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眼前的这群工匠们听,吴胜大明白了钟进卫要干什么,就笑着对钟进卫道:“大人,这点应该不难,家里的火炕其实就是这个理,可以按照家里火炕的法子来造一个试试。”其余工匠也纷纷赞同,他们心里慢慢的不再怕钟进卫,就开始表现自己的存在感了。

    钟进卫一听,有现成案例可以参考,这样最好,就点点头道:“好。”

    安贵义在一边也想着怎么做会比较好,结果还没想好,就被吴胜大说了,心里稍微有点懊恼,还比不上这个贱籍的聪明,一下就被他给解决了进气温度的问题。

    忽然脑中灵光一闪,安贵义连忙对钟进卫道:“中兴伯,咱家也想到一点,您看有用没用?”

    “哦,想到什么了?”钟进卫不大相信的转身看他。

    “中兴伯既然说进气的时候会影响炉内温度,那出气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影响炉内温度呢?”安贵义有点得意的说道。

    钟进卫一听,猛的拍了下安贵义肩膀,夸道:“安公公果然聪明过人,我一定会在皇上面前夸你的。”

    安贵义冷不丁的被拍了下,心里正要埋怨,就听钟进卫这么一说,脸上马上变成一幅笑容,笑得跟花一样,还有比这更好的回报么!

    钟进卫说完之后,没再管他,对吴胜大说道:“你们集思广益,用你们的专业知识,赶紧画一个草图给我看看,要兼顾进气降温和出气带走炉温的解决法子。”

    吴胜大受到钟进卫的重托,也很是高兴,当下就告辞带着工匠们去讨论出图纸了。

    钟进卫一扫没有烧制出水泥的郁闷,高兴的和安贵义聊起天来。

    聊了一会,钟进卫忽然想起,以后烧制水泥,玻璃,对,还有钢,这些的关键就是缺少足够的高温,现在吴胜大他们要能做出烧制水泥的新式窑的话,怕玻璃和钢都容易才出来了。

    如果真的能成功,这个新式窑相对水泥配方来说,才是最需要保密的,钟进卫就跟安贵义说起这个想法。

    安贵义想了想,对钟进卫道:“这个陶瓷厂已停用很久,咱家建议中兴伯向皇上提议,把这个陶瓷厂直接改了。那群不相关的人就可以驱逐出去。周围加盖围墙,并用厂卫守之。您看这样可好?”安贵义指得不相干的那群人,是指外面的工部主事和吏员,这些人不能被信任,必须隔离开。

    钟进卫想想,这样也可以。那就等实验出来后再向崇祯皇帝提了,应该没问题。

    等到傍晚时分,吴胜大兴冲冲地来找钟进卫,把画好的图纸给钟进卫看。

    好吧,钟进卫这个大学生也没看懂吴胜大交上来的图纸,钟进卫只好求解释。

    今天特意抽时间看完了《领袖之证》的剧场版结局。有点不舍,却也是结局了。个人感觉这电视剧比电影版的好看多了,推荐。

第一百一十九章 轻视复社

    ()    吴胜大就一一给他做了说明,钟进卫才明白了大概的意思。也真是的,图纸上的内容都是吴胜大画的,砖,墙什么的都不规范,窑炉的外型倒看得出来,可内部结构,就模糊了,按着他自己的意思在画。估计除了他本人和熟悉他的人之外,别人也看不懂这图纸。

    钟进卫拿着图纸,心里在暗暗的想:中国古代和西方比起来,就是缺少了一种jīng确的计量和规范,缺少一种公用的东西,不能很好的传承下来。技艺都是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很不利于技艺的传播和发扬光大。

    这些事情,在吴胜大的身上都体现了出来。钟进卫决定这方面也要好好的规划下,然后给崇祯皇帝说说。

    建造新式窑的事情就安排吴胜大去做了,有什么需求都写下来,然后报给钟进卫。钟进卫让安贵义去协调,尽快把需要的材料调配到位,一天就又这么过去了。

    一是实验xìng质的新式窑规模小,需要的材料就少;二是安贵义这个太监出马,比较好使。

    专事专办,第三天一早就全部到位,二十来个工匠在寒风中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他们都是用惯了窑炉的人,对窑炉的关键要求本来就熟悉,又卖力得干活,这动起手来速度飞快,新式窑用一种可见的速度在快速起来。

    第三天下午的时候,温体仁来陶瓷厂找了一次钟进卫。一是替皇上问问进度如何;二是把之前所说的道路衙门的奏章给钟进卫看看;

    钟进卫先向温体仁略微说了下烧制水泥的经过,遇到的困难和现在解决的情况。然后就和温体仁一起讨论道路衙门的事情,补充了些道路衙门的功能。

    现在水泥还没有出来,这个道路衙门自然就还不能公布,温体仁带着失望回去向崇祯皇帝汇报了。

    在钟进卫到陶瓷厂第四天的时候,东厂提督王承恩派人给钟进卫送来复社的资料。

    钟进卫一边自己看着复社资料,一边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安贵义,很快就看完了这个资料。

    崇祯二年,太仓童生张溥在吴江尹山牵头成立复社。不是钟进卫想象的,自己拉人成立的社党,而是有很多个社党组成的,主要组成社党都在东南省份。

    参与的人数比较多,据说赴会的士子们乘坐的船只在吴江城外的水河中,排队长达六、七里。

    名义上是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提倡兴复古学,将使异rì者务为有用。

    很短的一份资料,表面看来这个复社组织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人数多了点而已。

    但钟进卫是听说过这个复社的,复社首领张溥就是那个民间的皇帝。

    钟进卫觉得有必要去提醒下崇祯皇帝,先问了下吴胜大,得知新式窑大概要十天左右才能投入使用,觉得时间有点长,光等的话太难熬,就交代留守的安贵义,一旦可以用了就马上通知他。然后钟进卫就进宫去找崇祯皇帝了。

    崇祯皇帝听了温体仁的汇报后,正想让人去传钟进卫来问问情况。没想钟进卫就先来找他了,刚好,就安排钟进卫在主敬殿觐见。

    之所以安排钟进卫到主敬殿觐见,是为了水泥的保密,之前说好的,等水泥出来后再向群臣宣布。

    钟进卫来到主敬殿,发现只有王承恩陪着崇祯皇帝,略微有点奇怪,不过他也没管这个,向崇祯皇帝行礼后,直接就先说自己的来意:“陛下,臣拿到王公公给的复社资料了。”

    “哦,钟师傅有何话要说?”崇祯皇帝见钟进卫先说事情,就按捺下自己对水泥进程的关注,让钟进卫先说事情。

    “陛下,资料太少,没法判断,但我隐约记得这个复社组织会严重影响舆论,控制朝野走向。陛下,要取消这个复社。”钟进卫建议道。

    王承恩拿到复社资料后,首先就给崇祯皇帝先看过了。

    崇祯皇帝笑着对钟进卫道:“钟师傅,朕也看了这个复社的资料,没什么特别的,你是不是记错了;区区几个书生结社就能控制朝野走向?”

    钟进卫见崇祯皇帝不相信,自己还偏偏不记得复社是怎么控制朝野走向的,不由有点急了:“陛下,这个复社和一般的结社不一样,舆论控制非常重要的。”

    崇祯皇帝不在乎的道:“这个复社是有点不同,朕也看出来,但也只不过是规模大一点的结社而已。”

    钟进卫见崇祯皇帝根本不信复社将来会成为一个动摇大明根基的祸患,而自己又不记得细节,没法说服崇祯皇帝,看来只有退而求其次了。

    于是,钟进卫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应该没记错的。如果陛下不愿取缔这个组织的话,臣有两个提议。”

    明朝的风气一向比较开放,不会因为一句话就把民间的结社给取缔。如果这样的话,文臣的口水绝对会源源不绝的喷过来。所以崇祯皇帝不愿意听钟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