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代善听来听去,这些蒙古人不是找借口不去,就是想拖着自己派兵去打,不由得火了,一拍桌子道:“干什么,干什么,以为这里是明国的衙门啊,闹哄哄地像什么样子?”

    见代善发火,大帐内就安静下来了。

    “要有其他攻城工具,那还会留昌黎给你们打。告诉你们,本贝勒手中连锄头铁锹都没有,否则早就把昌黎城墙给挖塌了。”代善一怒之下不小心说漏了嘴。

    蒙古首领们一听,在心里暗自道:“你们金国自己都攻不下来,还说昌黎如何的钱多,如何的好打,下次再也不信你们的鬼话了。”

    就在这个时候,探马来报发现明军。

第二百零七章 祸福难料

    ()    这消息一说出来,大帐内顿时一片安静。

    代善问探马道:“什么明军,是到处乱窜的明军夜不收?”

    “回主子,不是夜不收,是关宁骑军,大概六百到一千左右。”正红旗的探马回答道。

    “可有后军?”代善听了皱着眉头再次问道。

    “尚未发现有其他明军。”

    大帐中的蒙古诸部首领一听,心思开始活络起来了。

    这明军要是来救援昌黎城,就不可能只来这么一点人马。这里有五万左右的jīng兵,就凭明**队的战力,非得一直驻扎在明国京师的勤王军全体出动,至少也要大半人马出动,才可能有胆量过来。

    但这么一来的话,明国京师的兵力就不足,谁来保护他们的皇帝?就不怕永平的金**队主力,效法当年大金斩首北宋都城开封之例,把明国京师给抄了!

    由此可知勤王军过来救援昌黎的可能xìng很小,那么这支明军可能是路过昌黎或者根本不知道有五万jīng兵在围攻昌黎,一头撞了过来。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更何况蛮夷少了道德的约束,这点在他们的身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蒙古鞑子首领们内心把攻昌黎城和打这支明军的难度一比较,自然是想选择软柿子捏了。这些部落的人数都比这支明军多数倍,只要不是攻城,自己随便怎么打都能赢。

    这些蒙古鞑子根本就不知道勤王军已经经过汰兵,减去了大量滥竽充数的士卒。不再是他们熟悉的那支一千人的军队,只有一百个能打的那种明**队。

    而且这支关宁骑军是袁崇焕带进关来,以和建虏为作战目标的关宁军jīng锐,也不是他们能随便当软柿子捏的。

    代善刚想让探马再探的时候,一个蒙古部落首领站起来了,向代善一鞠躬道:“贝勒爷,我巴林部愿为贝勒分忧,前去灭了这支明军。”

    代善一听,这蒙古人自愿去解决那支明军,比自己再派探马去查明军的情况要强多了。一交战自然就知道明军的实力了,要是真还有明军的,反正损失的也不是大金勇士。

    于是,代善点点头道:“如此就有你们巴林部前去灭了这支明军,不要让他们来搅和昌黎战事。”

    说完之后,代善对帐内其他部落首领道:“我们继续商议攻打昌黎城的事。”

    巴林部的首领见代善答应了自己的要求,满心欢喜地领命准备出帐。但他的同胞们不干了,凭什么就你去捡便宜。

    帐内的蒙古诸部首领纷纷站起来,有的过去拦住了巴林部首领出帐的去路。有的则打断了代善的话,说道:“贝勒爷,我们扎鲁特部也愿去剿灭了这支明军。”

    “贝勒爷,还是让我奈曼部去吧,我们族的勇士对付明军,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只要派了我奈曼部去,定让这支明军灰飞烟灭。”

    “这支明军竟然无视英明神武的贝勒爷坐镇昌黎,还敢过来,太嚣张了,我敖汉部去替贝勒爷教训教训他们。”

    “对,就是贝勒爷仁慈发了善心,我们也不能答应,坚决要灭了他们。”

    “。。。。。。”

    反正发言的人心中就只有一个意思,无论如何,都不愿再去啃昌黎这块硬骨头,抢着去捏那个软柿子。

    代善无语地看着这群蒙古部落首领的表演,心知这些人是被昌黎城的顽强防守打怕了,在逃避攻城。

    不过话说回来,昨rì他们的损失确实挺惨重的。但他们这么闹,也太不象样了。

    代善一拍案几,喊道:“吵什么,吵什么,当这里是明国的菜市场,闹哄哄地没个样子。”

    被代善这么一吼,大帐内安静了下来,不过仍然堵着大帐的出口,不让巴林部首领出去。

    “不就一千明军么,要你们这么多部落去打?也太看得起他们了。”代善不满地教训道。

    “对,不就一千条汉狗么,我们部落人最少,也就两千人,就由我们这最弱小的部落去把这支明军灭了。”一个站后面的部落首领马上打蛇随棍上,顺着代善的话表态。

    “不需要你们,我们部落昨rì损失最大,留在昌黎也是没用,就由我们部落去对付吧。”

    “怎么是你们,我们损失也很大好不好,都伤筋动骨了,还是让我们去打这支明军吧。”

    “你们都说错了,是我们部落最惨,当然要我们部落去了。”

    “。。。。。。”

    大帐内的蒙古诸部首领又为哪个部落弱小,损失惨重而争执起来,甚至有的部落首领之间有大打出手的迹象。

    代善不得不再拍案几,中止他们的争执:“再吵,再吵就由我们大金勇士去剿灭了这支明军,你们一个部落都不要想去,全部留下来攻城。”

    众人一听,不敢再吵闹,只有一个角落里小声传来一句:“杀鸡不用宰牛刀。”

    代善明白不能一直逼他们去啃硬骨头,否则这些蒙古人一起跑了的可能xìng都是有的,不说跑回关外去,就是跑到永平去向皇太极投诉也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于是,在代善的主持下,会议主题转为谁去剿灭这支明军比较公平。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讨论的结果是由两个昨rì伤亡最惨重的敖汉和扎鲁特部落各派两千人,前去剿灭这支明军。

    扎鲁特部得到此任务,当场拍胸脯道:“贝勒爷放心,诸位首领放心,我亲自出马,我们扎鲁特部不杀得这些明军片甲不留,就不回来了。”

    敖汉部的首领也不甘落后,马上右手抚胸口道:“我对长生天发誓,只要明军跑了一个,我敖汉部就没脸来见各位。”

    帐内的其他蒙古部落首领们听了心想,看来这些明军铁定是不会全军覆灭了。

    敖汉部和扎鲁特部的首领率先出帐,回自己营地去点兵,而其他部落则继续在和代善磨叽,抵触攻城。

    昌黎县令左应选和守备石国柱正在巡视城防,忽然得报鞑子大营有动静,心里一紧,以为鞑子又要开始攻城,连忙过去观察敌情。

    让他们两人意外的是,鞑子大营是出来了鞑子的军队。但这几千鞑子军队却是欢天喜地的绕昌黎城而走,往西去了。

    两人面面相觑,心情更是沉重。这鞑子高兴的事情,肯定就是昌黎不幸的事情了。

    但现在他们能做的不多,只能坚守昌黎而已。

    再说这些出营的蒙古鞑子,跑出了城东鞑子大营的视野后,就慢了下来,敖汉部和扎鲁特部的首领走在一起,一边走一边说话。

    他们先是抱怨了一顿皇太极,然后又刻薄了下代善。没办法,人家大金的势力现在如rì中天,自己都仰仗着他们才能入关找吃的,所以只能在背后发发牢sāo了。

    两个首领商量了不能用包围歼灭的战术,应该追在明军屁股后打,而且不能追的太紧。最好是越追越远,等到昌黎被打下之后,再回来。

    还留在大营的部族军队,已经留有命令了,谁让他们去攻城都不能去,可以推到自己身上。

    两人都为自己英明的想法感到高兴,终于摆脱昌黎那个泥潭了。

    他们是看出来了,皇太极之前说昌黎好打是假,那么说昌黎多富的言词也不大可能是真的了。

    所以,不参与昌黎战事是一点都不可惜的事情,反而值得庆祝。

    就在他们边走边聊了一段时间后,前方来报发现那支明军。

第二百零八章 全军覆没

    ()    013…11…21

    敖汉部首领和扎鲁特部首领对明军的轻视归轻视,现在遇到明军要开打了,还是比较重视的。当下,催马跑到前面去观察明军。

    明军大概不到一千来人,都是骑军,看着明盔亮甲的,装备倒是不错,打着的是“曹”字旗。此时也已发现他们了,正停下来观望。

    两人看着明军的装备,很是眼热。蒙古兄弟穷啊,被明国封锁,特别是铁器,更是在严禁封锁之列。然后还有天灾,穷到一把宰羊刀都是几户人家轮流用的地步了。

    虽然夸张了点,但真的是很穷,从他们使用的箭头很多是骨制的就能看出来。

    两人看着远处的明军,都当对方已是死人,开始就战利品的问题讨价还价起来,简直到了分毫必争的地步。

    最后两人决定谁打死的明军,装备就归谁,这样最公平,免得有人偷懒还能拿装备。

    两人商量完之后,就回各自军中宣布这个战利品的分配方案。还没说完,就有一些人开始催马前进了。

    两边部落的人一看对方要抢先,那肯落后,纷纷开始催马争先,仿佛前面的明军真的已是死人,就等着他们去捡装备了。

    这些蒙古鞑子压根就没想过其他的可能xìng,第一是因为他们跟着建虏攻进关里来的时候,见识了太多外强中干明军一触即溃的案例;第二是他们有四千人,对面的明军一千人都没有,怎么打都是赢的。

    “小曹将军,那些蒙古鞑子大概只有四千人,符合要求。”有一个明军百户对着领头的一员小将说说。

    “我看到了,走。”这位小曹将军一带缰绳,开始转向,然后又说了句:“不要叫我将军,我还只是千户而已。”

    蒙古鞑子看到他们冲锋之后,对面的明军开始转向,然后拖着旗帜逃跑。

    果然还是和以前遇到的明军一个怂样,蒙古鞑子们一见前面的明军要跑,那肯罢休,追的就更紧。

    就这么一逃一追,马拉松比赛开始了。

    大概跑了二十里左右,眼看着就要追上前面的明军。

    敖汉部首领年纪比扎鲁特部的首领要大,没跑过他,落到了后面。

    忽然,他发现有点不对,四千蒙古大军已追成了长长的一串。前面败逃的明军是带着他们绕山在跑,要是山上埋伏了明军,直接冲下来的话,不说抢明军的装备了,能不能活命都是问题。

    但他又觉得会不会自己多疑了,想和扎鲁特部首领交换下意见,却交换不到。气得他心里暗自骂娘,跑那么快干嘛,抢抢抢,抢不死你。

    或许老天听到了他内心的话,左侧的山开始动了,或者说开始震动了。

    一些正追得起劲的鞑子感觉左侧的山有点不对,就往山上看去。这一看之下,吓得差点掉下马来。漫山遍野地明军,正毫无声息地从山上往下冲,速度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蒙古鞑子发现中了埋伏,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有急停地,有转圈找首领的,有努力调转马头想往回跑的,还有能的想远离明军兵锋往右逃的,乱成了一团。

    钟进卫没有参与冲锋,就是他想冲锋,何可纲和曹诏也不敢让他去冲的。

    此时,何可纲正陪在钟进卫的身边,站在山上,看着山脚的战斗。

    此前,钟进卫还是比较担心的,一是担心这么简单的诈败计策会被鞑子看穿;二是担心引来的鞑子太多吃不下,反而偷鸡不着折把米。

    虽然何可纲有向钟进卫解释,曹诏也是和何可纲一个看法,但谁让钟进卫从没经历过战争,更没经历过古代战争,对当时敌我双方将领的心理不熟悉,所以一直有点担心。

    现在看到一切都按着计划在发展,一颗心就放了下来。

    此时的他,正在认真观察这古代战争,比电影院中看战争大片真实多了。

    只见,“曹”字旗引领着山上的明军,成线xìng队列,攻击鞑子的侧面,迅速地在接近鞑子的队伍。

    明军接近鞑子七八十步的时候,最前面的明军士卒纷纷点燃了手中的三眼铳。

    在明军士卒冲锋之前,已经传令要求他们把三眼铳的三根引线捻在一起,每个铳管放两到三个铅弹。

    距离鞑子还有三四十步的时候,明军士卒手中平端着的三眼铳响了,形成一片弹雨,把正忙着调整队形想垂死挣扎的鞑子放倒了一大片。

    这三眼铳的shè程短,准头差是它的缺点。但它的优势却是近距离释放威力大,三管铳可连续单放,也可以一起放。最佳shè程就是三四十步距离,能破披甲目标。

    而现在明军面前的鞑子基上没有多少人是批铁甲的,最多就是一些皮甲。

    明军士卒打完之后迅速掉头三眼铳,三眼铳的后面加了一个枪头,这么一掉头过来,就是当长枪用的。

    刚才一直被鞑子追赶的明军,也在“曹”字旗的引领下,返身杀了回来。

    钟进卫在山上只看到一排烟起,然后听到传来一阵枪响,鞑子包括他们的马,倒了好多,然后第一排的关宁铁骑一下就冲穿了并不厚的鞑子队伍。

    紧接着,第二梯队的明军又重复第一梯队的明军动作。每过一个梯队,鞑子队伍就薄了好多。

    钟进卫看到这里,知道明军必胜无疑。果然,没过多久,战场就沉静下来了。

    何可纲等到山下发来安全的旗号后,才陪同钟进卫下山。

    四千鞑子,基上是全军覆没了。

    这样的结局,应该是这些鞑子在来之前,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结局。事后,那些争先恐后想来剿灭这支明军而又没有如愿的部落首领们,都暗自庆幸自己没有争过敖汉和扎鲁特部。

    钟进卫在何可纲的陪同,顾百川等人的护卫下,兴致勃勃地来到战场。

    谁也没想到,刚到战场,一看到那些四分五裂地尸体,鲜血肚肠流了一地的场景,让胜利一方的最高首脑,大明勤王军的监军吐了。

    战争,果然是残酷地,生命不会得到任何尊重。

    钟进卫虽然知道这些躺在地上的尸体,进关之后不知道造了多少罪孽,现在这下场全部罪有应得。但生理上的反应还是让他把吃得东西吐了一干二净,而且还导致他以后很多天都是吃素的,或者只吃鱼类,反正不吃肉。

    何可纲等人知道监军是第一次上战场,都很理解,就算不理解也不敢嘲笑。

    钟进卫知道来到古代,特别是明末这个乱世,以后说不定还会经常见到这种场景,就咬着牙,一边吐一边巡视战场,他相信,习惯习惯就会好的,这比晕车应该更容易克服。

    之前那员诈败的小将看到监军在巡视战场,就过来拜见,并献上战利品,一顶金盔。言明是一个被他亲手杀死的绿袍鞑子酋长的头盔,经审问战俘得知是扎鲁特部首领。

    钟进卫看着这个年纪比自己小的将领,很是欣赏,让他报上名来,这次引来鞑子中伏,该记首功。

    “末将曹变蛟,现任曹游击军中千户。”小将的声音洪亮。

    何可纲也在一边笑着介绍道:“他是曹游击的侄儿。”

    钟进卫其实不用何可纲介绍,大小曹将军,在明末也是有名的战将,了解点明末历史的,都知道他们。

    钟进卫刚想夸奖几句的时候,追杀往回逃鞑子的曹诏回来了,过来向钟进卫报告道:“末将未与建虏照面而回,只放走了几个鞑子,里面有个穿绿袍金盔的鞑子酋长。”

    看来这叔侄两人和鞑子酋长有缘啊,都能遇到鞑子酋长,不过就是一个杀一个放的区别。

    当下,大家也不再废话,按照事先的计划,迅速集合军队,二十来个受伤的士卒绕路返回京师,几个战死的同袍则寻一处地方就地掩埋,等战后处理。其余所有人等马上转移,以防昌黎的鞑子大军围过来。战俘?自己都要逃的怎么可能带着战俘呢。

    午时时分,昌黎县令左应选还未听到鞑子攻城的jǐng钟,不觉得有点奇怪,就上城头来看看。

    没想刚好看到了几个鞑子丢盔弃甲,从西而来,往鞑子大营去了。

    左应选认得刚才回去的那个穿绿袍的鞑子,就是早上时候兴高采烈地带兵西去的鞑子酋长之一。

    左应选看到鞑子几千人出去,几个人回来,还如此狼狈,一股狂喜从心底升了起来,朝廷派大军前来救昌黎了。但他也有点担心,这昌黎城外还有四万少点的鞑子,朝廷援军能打赢么?

第二百零九章 看不到的威力

    ()    昌黎城的jǐng钟“当当当”的响了起来,不明真相的城中百姓一听,以为鞑子又来攻城,心情马上沉了下去,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抗过去。

    但很快,他们的心情就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最初欢呼声是从城头传来的,任谁一听,都能听出那声音里包含着发自内心的巨大的喜悦之情。很快地,喜讯随着欢呼声传到了城中所有百姓的耳中。

    “朝廷的援军来救咱们了!”

    “几千鞑子被朝廷大军灭得只跑回小猫三两只。”

    “孩子他妈,快去给她nǎinǎi报信,七八千鞑子都被朝廷大军灭了,昌黎有救了。”

    “朝廷派了十万大军,要灭了城外鞑子,听说这事了吧?”

    “……”

    当左应选把自己的猜测说给周围的乡兵、衙役、乡绅听,又有同样看到鞑子来去情况有过对比的人做旁证,所有人都相信朝廷大军来救昌黎了。

    虽然谁都没看到朝廷大军的影子,但大家就是相信朝廷派来援军了,而且还是真正的大军。

    当左应选从城头回到县衙之时,他已经听到百姓在说朝廷派了二十万大军灭了四五万鞑子了,那个谁谁谁亲眼所见。

    左应选也不去纠正这些越传越离谱的话,他能感觉出来,城里的士气是前所未有的高,这是好事。

    再说蒙古诸部首领和代善讨价还价,终于让代善答应金国的士兵也一起参与攻城,才慢吞吞地回自己大营动员,准备午后动手。

    忽然,他们听到昌黎城传来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不由得有点诧异。这昌黎城离大营也有点距离,还能听到那边的动静,这得有多大的喜事才会激动成这样。

    于是,纷纷派人出去打听下情况。

    没过一会,出去打听消息的人就惊慌失措地跑回来说,出去剿灭明军的熬汉部以及扎鲁特部的人马,全军覆没了。

    各部首领一听,都是大吃一惊,纷纷涌到代善那去探听消息。

    当他们到代善的大帐时,代善正在询问保住小命逃回的几个人,包括敖汉部的首领,都是失魂落魄的样子。

    这几个人是一发现中了埋伏,看到满山遍野的明军冲锋的时候,就掉头跑了,那还用心去看明军到底有多少人。也因此才跑到了所有人的前面,成为被曹文诏放走的几个人。

    他们谁也没能讲清楚明军到底有多少人,说几千的有,说几万的也有,反正说到最后,把代善也说糊涂了。

    如果代善知道来的明军只有五千的话,就他自己的兵力就足够对付了。留一部分jǐng戒,其余的可以照样攻城,说不定还可以以此为诱饵找机会把这些明军给围歼了。

    但现在没人知道明军的确切人数,能一下就灭了四千蒙古人的明军,肯定不会是少数。按照他们以前对明军的印象能估计出最小值,但最大值就心中没底了。

    大帐内的各部首领,和代善一样心里没底,有点惶恐,不知道到底是一只猛虎潜伏在暗处还是只是一只猫而已。

    最后还是代善拍案几定下了应对措施,所有人等,暂缓攻城,回去待命,等他派出大金jīng锐的探马前去查探清楚再定行止。

    在这种关键时候,代善是信不过这些蒙古人的,宁可自己派出的探马损失点也要搞清楚这路明军的底细。

    很快,大群建虏的侦骑四出,以昌黎为中心,搜索明军的踪迹去了。

    在大明京师紫禁城里,崇祯皇帝也和代善一样,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没有底了。

    代善是对多少明军没有底,崇祯皇帝是对有多少贪官污吏没有底。

    今天从锦衣卫这边递上来的供状看,**官员是比前几rì少了,但由东厂王承恩转递上来的三司会审的结果来看,却牵出了更多的人,甚至出现了军中的将领行贿跑官的情况,还有几年前锦衣卫以权谋私的案件。

    从这些天来的情况看,**官员已全面扩散到了礼、工、吏、刑、户、兵六部,文官武将都有,就连天子亲军也有了。

    到底还要不要查下去呢,崇祯皇帝的内心有点害怕了。但如果不查下去的话,白白放过了那些蛀虫,又很不甘心。

    崇祯皇帝想起自己的志向,要中兴大明。自己也一直努力学太祖皇帝,不近女sè,勤俭节约,夙兴夜寐,几年来如一rì的勤政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