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杀破唐-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东诸将本瞧不上吐蕃人,只是各镇节度使私心太重,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不肯用力,众人心里虽窝着火也只能干着急。眼见刘凤山身陷重围,岌岌可危,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温彦召一声令下,众将便如猛虎出笼,蜂拥而上,大刀阔斧地砍将过去。

温彦召一看有喜有忧,喜的是军心可用,节度使混账,军士却很有种。忧的是各镇根本没把他这个统帅放在眼里,出寨便打,乱糟糟的没个章法。

他紧急召集各镇节度使、兵马使们,要求约束所部,按照他的统一规划使用兵力。众人对温彦召没跟他们商量就强令出击已是不满,又见各自属下打的这么欢,完全不能领会“保存实力为上”六字真言的妙谛,早气的七窍生烟,哪还有心思听温彦召在那啰嗦。

众人纷纷表示,军队已经失控,他们也没有办法,眼下只能打到哪算哪了。

温彦召咬断黄牙,恨不得喝令把众将都推出去军法从事了,但理智告诉他冲动不得,冲动是要坏大事的。他把怒气咽下去,软硬兼施,软磨硬泡,终于从众人的牙缝里抠出了他想要的话。经过整顿,各部唐军结束混乱,听从温彦召的统一指挥。以刘凤山所在的鲜花岭为核心,在方圆二十里的范围内与吐蕃联军展开了决战。

苦战一日,吐蕃联军阵线挫动,形势岌岌可危。恰当此时,天降大雨,瞬间积水盈尺。地面泥泞难堪,交战双方筋疲力尽无力再战。

任温彦召再三催促,各部还是陆续罢战回营。

老将一看,拔刀在手,招呼左右道:“火候到了九成九,却把柴撤了,这怎么得了。有父母要赡养的留下,有妻小要照料的留下,其余愿意陪我去送死的,操起家伙跟我走。”

一时有三百人追随,踩着烂泥,迎着溃退下来的乱兵逆向而行,呐喊向前。

第680章 此一去

这场空前的大雨也让吐蕃人陷入了绝境,他们身上的皮甲受潮后变的异常湿重,绊带变形,解脱不下来,偏巧这地方水土又深厚,泥泞异常,陷在烂泥里寸步难行。

眼见唐军纷纷撤退,初都不禁跪拜于地,叩拜于天,感谢苍天有眼,祷告未完,左右告之唐军又杀了回来。初都不信,派人再探,说唐军主将温彦召亲自出马,带动各部又折回头杀了回来。初都怒道:“岂有此理,主帅出马,唐军没人了么?”

勒马向前,果然见唐军主帅旗帜正向军粮城移来,左右军马簇拥,乱糟糟的。初都正惊疑间忽听侧后方杀声震天,一支生力军正抢杀过来,原来是被围在山顶的刘凤山趁机杀出,刘凤山自知兵少,无力与吐蕃全面接战,便直奔初都而去,一时锐不可当。

初都大叫一声,拨马便走,道路泥泞,马失前蹄,摔了个嘴啃泥,被左右救起,继续逃跑。主帅仓皇奔走,引动业已陷入绝境的吐蕃大军全线崩溃。

初都一口气跑到凤翔府才站住脚,收集残兵败卒,检点人数,损失了两万人,所幸死的大多都是新附的唐人,自家军马损失倒不是很大。

旧日听说大唐关东诸侯强悍,初都还不以为然,今日一交战才知道所传不虚,初都收敛傲气,拒城坚守,再不肯出战。

关东诸侯强在士气上,因为各镇独立领军,常年对峙交战,底层优秀将领容易出头,故而军中将领素质较高。士兵将当兵吃粮当成终身职业,兵员素质普遍较高,重赏之下,士气高昂,战斗力非同一般。

反观京西驻军,因为直属朝廷,沾染了**的官僚气息。将吏升迁重关系不重能力,底层将领出头容易上升难,到了一定阶段,便再无升迁机会。底层士卒由各镇选送,多由罪犯充数,背井离乡,待遇差,士气低落。不过因为底层将领素质较高,小团体的战斗力依然较强,在小规模战斗中容易取胜。但因中上层官僚气息严重,将吏素质普遍低下,在历次与吐蕃的大规模会战几乎是每战必败。这也是每逢吐蕃寇边,京西唐军常分散驻守据点,却不敢与吐蕃大规模会战的原因。

万幸这场从天而降的大雨,否则何止是全面崩溃,便是神仙也难救了。

大败过后,传来一个好消息,唐军主帅温彦召病倒了,各镇为了抢夺军功几乎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唐军因为内讧而无力继续向西追赶。

初都抓住机会,加紧部署凤翔府防务,击退冒进的几路唐军,与徐徐而来的十万大军在凤翔府下形成对峙之势。

好消息接踵而至,宣武节度使韩弘因年事已高在军中病倒,不得不回长安养病。唐军主帅温彦召一病不起,逝于凤翔城下。

初都趁唐军群龙无首,主动出击,收复了被唐军夺占的几处城外要隘,使得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整个夏天,双方在凤翔城下对峙,吐蕃远道而来,凤翔为新附之地,筹集粮草困难,大唐转运粮草也十分困难,但因底子厚比吐蕃人境况稍好一些。

唐军新任主帅、原河东节度使朱邪执宜到达凤翔城下后,继续执行温彦召的策略,对凤翔城围而不打,文火慢炖。

朱邪执宜旧是沙陀人,祖居陇西,吐蕃与回鹘交战,恐沙陀人作乱,欲迁徙至远方,沙陀人叛归大唐,为灵武节度使范希朝收留,范希朝后镇河东,沙陀人随之入河东。朱邪执宜积功为河东节度使,却因管内发生兵变,不得已投奔李茂,做了檀州刺史。四千沙陀勇士被李茂编为果敢军,由朱邪执宜任兵马使。

李茂几次远征塞北,果敢军都是主力,立下战功赫赫。长庆初年,朝廷销兵,时任宰相段文昌举荐朱邪执宜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借机将其从幽州调走,以削弱李茂的实力。

由刺史升任节度使,这是好事,李茂不能耽误人家的好前程,只得放他去山南。所部果敢军也在随后的销兵中成为历史,四千沙陀勇士,大部随朱邪执宜南下襄阳,另有一部分被编入直属第五师,称之为沙陀营。

朱邪执宜做了两年半节度使,被御史弹劾,贬为封州司马。宝历初,王守澄奏其为桂管经略使,又迁安南都护。王守澄倒台后,朱邪执宜受连累便罢官,回长安闲居。与同样赋闲的温彦召常有往来,惺惺相惜。

温彦召病重期间上表李瀍,郑重地推荐了朱邪执宜。朝中能做统帅的将领不止朱邪执宜一个,但肯全心全力为朝廷出力的却不多,朱邪执宜心虑忠纯,又与吐蕃有世仇,却是最恰当的人选。温彦召的表章里还建议调刘悟、李全忠回朝,或遣回本镇,以免在军中的掣肘。

李瀍却对这个沙陀人不十分相信,仍留刘悟和李全忠在营中为副手,表面上是协助朱邪执宜,实际是予以监视。

此刻李茂正由云州回到幽州,闻听关中变动,叹道:“可惜了温彦召老将军,一腔忠勇惜无用武之地。执宜也是当世名将,可惜没有实权,又有刘悟和李全忠掣肘。李全忠此人私心极重,这场仗我看悬。”哀叹未毕,又听李瀍起用朱克融为大将,统神策军驰援凤翔。

便对郑孝章、文书丞等人说:“陛下太操切了,这是取败之道,我料长安不保。”

为应对关中激变,李茂按照原定计划建大元帅府,亲任大元帅,以郑孝章、常木仓为副帅,郑孝章镇镇后方,常木仓随军参谋军事并兼管参谋厅。

以胡南湘、李德裕为大元帅府军料院正副使,主管全军后勤、兵器及物质供应;以谢彪、夏忍为大元帅府护军院正副使主管全军人事调派、军纪军法。

以蔡文才、奚襄铃为大元帅府判事厅左右判官,处置帅府庶务。

以郑孝章为政务总管府大总管,全面协调各部局和地方行政、经济事务。文书丞、陈光道并为副大总管。

政务总管府与军事总部联合成立军政动员总署,以文书丞掌常务,负责军事动员、筹措物资。

以文书丞、王俭、祝九为幽州、辽东和燕北三地留守府留守,留守大后方。

调马雄安第十师入驻深州,协助田布警戒魏州方向。黄仁凡镇瀛莫二州。宋梦龙、李红水部屯于平州。任用张栓为王府中郎将,率部镇守幽州。马和东镇新罗。高文镇靺鞨。

调庄园、母大海、卢桢、严秦四部六万人西进河东,转道河中出关中。对李茂这一疯狂冒险行为,反对声音很大,甚至连郑孝章也表示怀疑,出兵十余万至关中,万一朱邪执宜胜了初都,李茂岂非成了谋朝篡位的逆臣贼子?

李茂却很有把握地对他的高级助手们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此乃千古明训。关中这场仗撑死了做成夹生饭,取胜断无希望。将来丢了长安,还得靠我去收拾残局。”

其时幽州蓄势已满,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众人也就不再说什么。

李茂临行前对苏卿说:“我这一去不知几时才能回来,家中就托你照管了,她们几个我都一一关照过,料也没人敢不服你,真有那刺头,你自己酌情处置便是。我把张栓从淄青调过来,由他统领亲军镇守王府,家里有什么事交给他去办。孝章和书丞那边许多庶务要忙,你少去打搅他们。”

苏卿道:“我明白,我不干政,自古妇人干政的都没好下场嘛。”又忧心忡忡道:“你这一去也不知几时才能回来。我老了,不中用了,众姐妹中你看哪个顺眼不妨带上,儿女交给我来照管。”

李茂道:“仗会越打越大,哪有心思顾这些,你们在家平安无事,我就放心了。”又叮嘱道:“慧娘年纪大了,若是合适就把她跟豹头的婚事定下来,也好收收她的心。我怎么听说她最近老往外面跑,还说要去江南游历,是怎么回事?”

苏卿道:“还不是豹头那混小子!当了个屁大的队头,尾巴翘上天啦,人影都见不着一个。慧娘这么说不过是吓吓他,哪会真去江南,你舍得我也舍不得。”

李茂道:“这孩子像你,就一根筋,认准了什么八匹马都拉不回,你别掉以轻心,说不得她真的去了江南。我看还是要早点把婚事定下来,绝了她的胡思乱想。”

苏卿道:“也不是想定就能定的,此事还得等秦墨好了再说,听青墨那意思,还看不上咱家慧娘呢。”

李茂笑道:“女人嘛,头发长见识短,豹头又不是她亲生的,关她屁事。我跟祝九说过了,豹头的婚事由他舅舅做主。”

说过这件事,李茂站起身来往外走,苏卿慌乱地站了起来,眼圈一红,紧紧地抓住丈夫的胳膊不肯放。李茂也忽生一种惆怅,他拉着妻子的手,走到门外,在庭院中站定,四周望了望,似乎想把这座庭院里一切熟悉的东西带走。苏卿忽然惊恐地问道:“你,你莫不是走了就不回来了吧。”李茂拍拍她的手,安慰道:“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一定。”

离开幽州的前一天,李茂去看了两个人,平山和尚和秦墨。平山和尚送了他一枚骨符,据说是开过光,能辟邪的。平山和尚从不给李茂送礼,两人的交往向来清淡如水。

李茂把骨符贴身收藏了,此去尸山血海,不知要制造多少孤魂野鬼,是要避避邪。

秦墨在庭院中等他,倒背双手,迎风而立,举目望天,做仰望星空状。

李茂道:“天天看星星,你好闲情雅致,可看出什么门道来了吗?”

秦墨道:“荧惑逆行,紫微晦暗,主江山易主,此行大吉大利。”

李茂道:“既如此随我一起走一遭如何?”

秦墨道:“我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尘缘已了,施主何苦拿人间富贵来**。”

李茂道:“假模假式,自私自利,只图自己快活,连手足兄弟都不顾了。也罢,你就窝在家里好好跟你的青墨恩爱生子吧。”

秦墨道:“多谢。”

李茂道:“我来是跟你道个别。”

秦墨问:“几时才能重逢。”

李茂道:“等你生完孩子。保重吧。”

秦墨道:“保重。”

第681章 没那么顺

七月的三晋大地热腾腾的像着了火,羽林军将军韩江春的心里却似揣了块冰,冷的透心透骨,整个人都凉瓦瓦的。从长安归来后,李茂没有派人来迎接他,长安的上奏院也没派人护送他,他忽然成了一个外人,一个不相干的人了。

作为李瀍和李茂和解的见证,韩江春不仅走出了天牢,还官升一级,做了从三品将军。他本来有着很好的前程,也不止一个人劝他不要离开长安,许多事做了就是做了,想回头谈何容易,即便强行回了头,也不可能恢复到过去了。好心人劝他说:以你这个年纪就做到了将军,也算是境遇非凡,慢慢熬着吧,将来再不济也不失一镇诸侯。

但韩江春心里明白,自己的身上已经打上了幽州的印记,走到哪都是幽州的人,带着这个标签,除非他从此不求上进,混吃等死,否则终将一事无成,白活了后半生。

“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全是我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只怨我自己。”

韩江春擦了把汗,望了眼头顶上白花花的太阳,对躲在松林里乘凉的同伴说:“越歇越热,还不如抓紧时间赶路呢。”众人懒洋洋地站起来,收拾家伙准备上路。韩江春嘱咐众人把水囊带上,这大热天的路上断了水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时又嘀咕道:“今年的天怎么这么热,江河湖堰都朝了天,入秋又得是流民四起咯。”随从王冠说:“何必等到入秋,眼下流民就来了。”众人闪目一看,却见上百名衣衫褴褛的农夫正扛着自制的梭镖乌央乌央地涌过来。

众人本以为是拦路劫道的,细细看又不是,一队官军正在追赶,看旗号是幽州雄武军。

韩江春喝令众人收起弓箭,打出羽林将军的旗号,逃难的流民见松林里藏着一支官军,大惊失色,纷纷丢下武器,向官军投诚。

韩江春派王冠前去接洽,一时带回来一个姓张的队头,彼此通了名姓,韩江春问这些流民自何处而来。张队头答:“入夏后,河东一连三个月不落一滴雨,江河湖堰全干涸了,各地秋粮绝收已成定局,这些人闲着没事干,拉帮结伙埋伏在商道边准备抢掠商队,补贴家用,恰卑下巡逻路过,就追了过来,可巧遇见了将军。”

韩江春道:“你抓住他们打算怎么处置?”

张队头道:“交给地方官处置。咱们远道而来,对地方不熟,又要赶去关中迎战吐蕃,管不了这些闲事。”

韩江春道:“他们落在地方官手里只怕不死也得脱层皮,算了,放他们去吧,把他们的兵器收缴了便是。”

韩江春现在是三品将军,朝廷的高官,这队头不敢不听,又怕回去不好交代,便道:“兵站就在不远,将军且请歇息,待卑下走个手续就把他们放了。”

幽州各军军令严明,韩江春是知道的,自也不好强逼。众人走出七八里,在一条几乎干涸的河边见到了张队头所说的兵站。兵站由驿站改建。韩江春在这恰巧遇到了一名熟悉的右厢的先锋将,先锋将便请他立即去汾州见李茂。

原来自李茂进军河东后,便被四处而起的流民缠住。河东普遍干旱,夏粮减产,秋粮绝收已成定局。这个时候若地方能体恤民生艰难,减免赋税,好生安抚,断不至于闹到流民四起的地步。但河东地方官府应对灾变之策是加紧搜刮,确保军需,保障官吏,对百姓以压服为主,引发百姓躁动不安,纷起抢掠。

出兵之前,李茂对河东局势的评估看来有差误,面对四处星火的河东,他只得暂缓用兵,协调地方处置流变。

在汾州驻军大营,李茂问韩江春:“朝廷让你做羽林将军,为何不做?并非亲贵出身,有没有过得硬的军功,三十岁前能混到将军,自开国至今并不多见,你当珍惜才是。”

韩江春闻言嚎啕大哭,连称自己糊涂,声言不敢忘本。

李茂让蔡文才扶他起来,道:“无心之失可以原谅,为人不忘本,纵然跌了跟头也能站的起来。暂时留在参谋厅效力,从头做起,你可愿意?”

韩江春道:“愿洗心革面,从头再来。”

李茂将大元帅行辕设在汾州,统一指挥河中、河东两地十三万大军,窥伺关中动向。关中战事久拖不决,长安压力极大,初都的压力更大,现在已经不是在比拼刀枪实力,而完全是在比拼两国的耐力。

朝中许多人对朱邪执宜围而不打的策略越来越不满,联系到李茂屯兵河中、河东境内,便有人指出朱邪执宜跟李茂暗中有勾结,欲坏关中战事,以图谋篡位。御史闻风奏弹。李绛大惊,与御史中丞谈中立说道:“李太师屯兵河东,以呼应关中,为关东健儿打气,灭吐蕃威风,有大功于社稷,诸位为何揪住不放,不能容忍。”

谈中立笑道:“李太师究竟是为关东健儿打气,还是另有心思,各人看各人的。御史可风闻奏弹,此乃皇朝制度。皇朝还有制度:御史中丞与诸御史有高下之分,却互不统属,无权干涉御史奏弹,李相就不要为难在下了。”

御史中丞不得不干涉御史台御史奏弹那是开元以前的事,开元以后,御史中丞渐渐掌握御史台实权,有能力干涉御史奏事,而且谈中立在御史台声望甚高,便是不以势压人,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劝服众御史做什么不做什么。

在谈中立面前碰了一鼻子灰,李绛并没有气馁,又连续约见了几个御史出身、能对御史台众御史产生影响的朝廷大员,设法替李茂做一解脱,结果尽被敷衍。忽有一日有御史当堂奏弹李绛为藩镇奔走说项,有损宰相威仪,有辱朝廷体面。

这名御史虽然不久后便被逐出长安,但众人已经看清了皇帝对李绛的态度。

皇帝是恨铁不成钢,如此亲重的宰相,竟然自甘堕落为李茂奔走效劳,实在是有辱朝廷体面,此例一开,李绛的日子骤然变得不好过起来。

先前他每天都有机会与皇帝独对,中书门下虽有四位宰相,但一切政务都出自他一人之手,现在皇帝不大见他了,中书门下也不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他用的人常莫名其妙被人弹劾,丢官罢职,灰溜溜地滚出朝堂。他做的事总是被无数双挑剔的眼睛审视着,鸡蛋里面去挑骨头。若是天下太平,李绛早已一纸辞呈,挂冠而去了,天子不用他,他也仍是大唐的忠臣,不能待天子为难。但眼下,关中战事未绝,关东十万雄兵滞留关中腹地,李茂又屯兵河东、河中——对李茂的野心,李绛早有警觉,且一直没有放松警惕。

长安距离长安还很远,他不忍走,不能走,只能忍辱负重继续坚守着。

李茂屯重兵于河中、河东,长安固然感到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凤翔城下的关东将士却倍感鼓舞,军人就是军人,眼里只有征战,不懂朝堂上那些勾心斗角的狗屁事。跟人放对,自家兵强马壮,身后兄弟众多,这当然是好事。

有了这样的底气,唐军各部主动出击,取得了一连串的小胜,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达到全胜对手。

吐蕃人的实力和信心被一点一滴地消耗着。这让初都十分苦恼。因为关中气候酷热,初都不慎染上了疥疮,军中僧医束手无策,初都手脚溃烂,苦不堪言,已经有了退兵的念头。

裴家三兄弟闻讯大惊失色,吐蕃人有陇西可退,他们却向哪退?作为叛国的交换条件,吐蕃人将凤翔、泾原、灵武三镇送给他们作为封地,若凤翔不守,其他两镇也必然守不住。三镇军士愿意跟着他们造反,是对朝廷苛政的反抗,但要让他们退往陇西,寄人篱下,料必谁也不愿意。军士哗变、逃亡,他们三个光杆“王”去了陇西又有何用,弄不好会被吐蕃作为跟大唐媾和的筹码交还给大唐。

那他们可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第682章 别怨我胡言乱语

三人计议之后,联名给郭良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重新归顺大唐的意愿,前提是李瀍赦免他们三个的叛国罪行。

郭良看完信自知跟李瀍说不上话,便拿着信来见郭韧。郭韧冷笑道:“此刻反水,只怕也晚了。我们这位皇帝是要求全功的,眼下瞎子也看得明白,吐蕃败局已定。”

郭良却没这么乐观,冷笑道:“李绛失宠靠边站,朝中那些人正忙着对李茂下手。关中僵持不下,料必李茂也不敢兴兵南下,说不定他还会退回幽州。他这一走,关东将士心里没底,弄不好也会退走,那还能赢个屁呀,说不定会一败涂地。倒不如答应了他们,不过是三顶官帽嘛,给谁不是给,养谁不是养,何乐而不为。”

郭韧笑道:“胡言乱语!叛国逆臣,想走就走,想回来就回来,置天子的脸面在哪?人无威信何以统治天下。”

郭良道:“脸面,脸面,脸面跟里子哪个更重要,现在前面是打了些胜仗,不过都是些小胜,两家还是僵持不下,谁能保证咱们就一定胜?”

郭韧道:“你不知道咱们这位天子的志向,他是不会跟乱臣贼子妥协的。这封信你交给了我就算尽到了心,料必他们三个也不会怪你。”

郭良道:“若是这样,我也就没办法了。咱们就等着前方将士立功吧。全胜之前,还是祈祷朝中的御史们别对李太师下死手,惊走了幽州军,关东将士的心也就冷了。心如死灰干什么都不顺哟。此外,我也提醒你一句,为人做事还是留条后路,这封信你最好还是交给他,成与不成,也就与你我无干了。”

郭韧听了这话,满面寒霜,郭良用这种口吻跟她说话,她是不能容忍的。郭良觉出妹子的不满,赶忙离开了。郭韧将裴家三兄弟的密信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