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争龙道-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建州郡守周奇不得不督军在建州城外,和李霖一决胜负,这场仗根本没什么值得细说的东西,两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一经接战,建州军便迅速的在李霖军的猛击之下崩溃,周奇率领残兵败将退入建州城中闭门不出。
李霖随即便对建州城展开了猛攻,这一次为了减少部下兵将的损失,他动用了大批猛火油弹。
本来建州守军就军无斗志,士气低落,当大量装填了猛火油的火油弹落在城头上轰燃的时候,建州城的守军便立即崩溃。
李霖麾下的兵将势如猛虎一般,便抢上了城墙,冒着尚未熄灭的大火,将城上的守军逐散,夺控了城门,打开了城门之后,周成亲自率军如同潮水一般的灌入到了建州城中。
建州郡守周奇,慌乱之中弃城而逃,建州城随即告破,被李霖夺占。
余烈授命率领一都精锐人马,一路追杀周奇,最终将周奇一直追杀到了闽州也就是另外一个位面上的福州境内,终于追上了周奇,将其生擒活捉,派人押回了建州。
李霖对周奇就不像对待江枫那样客气了,拿获了周奇之后,当即便将他在建州斩下了脑袋,挂在了建州城的城门之上,而一同被俘的周家族人,也都该杀的杀,该送往苦役营开矿的开矿去,总之对于一心和他作对的人,李霖是绝对不会客气的。
而余烈擒获周奇之后,却并不立即收兵,琢磨了一下之后,和属下部将商议了一番,于是拿定主意让人换上了建州军的军服,并且找了一个长得很像周奇的兵卒,又找了一个善于模仿他人声音的兵卒,然后领兵直奔闽州城,骗开了闽州城的城门,顺势一举攻占了闽州。
第五十九章 再下一城
至此建州郡大部都落在了李霖的控制之中,郡内各个州县闻之周奇被俘,建州和闽州两座大城都被李霖军攻克,于是只得纷纷投降李霖,偶尔有个别不愿意投降的,但是却架不住当地豪绅为求自保,暗中投靠李霖,最终还是献城投降,带头抵抗者往往也只会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当然这样清理收尾的事情李霖是没空做的,毕竟现在几方势力还在围攻他的地盘,他没时间留在建州为这些小事耽误工夫,接下来李霖留下一批人马,交给了军中大将张兴,授其为建州招讨使,负责扫荡建州郡剩下不肯投降的州县。
而张兴当初乃是周成的兄弟,投在了李霖门下,这些年来跟着李霖南征北战,建功无数,早已成长为了一员猛将,而且对李霖忠心耿耿,所以这一次被李霖授予了重任。
永和五年九月,李霖第二次在余杭开科取士,这一次投考的士子数量,超过了两千人之多,不但包括目前余杭郡、山阳郡、建州郡三地之中的大批寒门士子,而且不少原本不喜李霖的豪门大户子弟也纷纷投考,报名投考人数超出去年三倍还多。
除此之外,从北方迁徙过来的移民之中,也不乏有人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了徐州那边的寒门士子,和荆州的寒门士子提前半年,就出发赶到了处州,等候参加考试,只是没料到今天李霖将考试地点,放在了余杭城中,不得已之下,处州的官员,只好派出了不少牛车,将在处州城等候参加考试的士子,送往余杭城。
为此李霖不得不日行三百里,花了七天的时间,从建州赶回了余杭,亲自主持这次考试。
至于所率的大军则交给了周成,令其在建州稍作休整之后,便立即自池州郡南部杀入池州郡之中,向北一路攻进。
周成本来就是一员猛将,加之在李霖麾下锤炼这些年下来,也早已成熟起来,杀伐果断善于打硬仗,同时还心狠手辣,李霖将大军交给周成,并无不放心之处,另外通过这次行动,也考验一下周成独自领军的本事。
因为已经是第二次科举考试,所以李霖手下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李霖赶回余杭城的时候,朱宇和石宏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所以这一次考试进行了十分顺利,一共有两千余名士子参加了考试,最终依旧录用了四百人,录用人数虽然和上次相差不多,但是录选比例却大大低于上一次的录选比例,相对这一次录选的人员素质,也大大超出了上次很多。
按照旧例,这些被录选之人,依旧被发往了各地任用,依旧是从吏员做起,而去年录选的人员之中,通过考绩之后,一批人被拔擢起来,被授予了官职,根据其能力高低,还有前一年的考绩结果,分别授给了从九品到正七品不等的官职,将部分原来临时委派的官员给撤换了下来。
而且其中不少官吏,被拔擢起来之后,派往了新占的建州郡之中为官,新一批录用的士子,也大多被派往了新占之地任用。
如此下去,用不了两三年,李霖麾下就不会再因为缺乏人才,而造成无人可用的窘境了,官吏的吐陈纳新,也会逐渐的进入到良性循环之中。
而那些对李霖比较抵触的豪门大户,现在逐渐已经看清楚了李霖的想法,在李霖的辖地之中,他们想要和以前那样把持地方军政大权,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李霖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集权制度,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全部收归了他手中,地方豪门世家再也不能轻易的把持地方军政事务。
如果现在他们不想被李霖的文武官员集团排斥在外的话,那么也只有选择进入到这个圈子之中,按照李霖的规矩去办事,否则的话等待他们的将会是彻底被边缘化,所以他们再也不敢敝帚自珍,于是纷纷将族中有才的子弟放出来,去参加科举考试,以此求得官职,这样好歹不会被彻底边缘化。
既然进入这个体制之中,不管什么时候官吏都会处于社会上层阶级,即便是再清廉的官吏,也能为家族谋得好处,只有进入这个体制之中,才能继续将他们家族延续下去,看不清这一点的世家大户,肯定过不了多长时间的好日子。
在处理过第二次科举考试的事务之后,李霖马不停蹄的赶往了衢州,一支一万精锐兵马,这时候也提前被调往了衢州一带等候李霖的到来。
李霖一到衢州,便统兵杀奔了池州郡,这一下池州郡就热闹了起来,原本池州军进攻衢州不利,不但没有讨到一点便宜,还在衢州吃了大亏,现如今李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将建州郡灭掉,进而开始南北两路攻入池州郡之中,令池州郡守孙道惊恐万状,慌忙整军分兵抵抗李霖的两路大军。
永和五年冬腊月,周成领兵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在池州郡之中高歌猛进,攻城拔地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将池州郡南部诸州县接连攻克,池州军在周成所率的李霖军面前,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而且李霖在令周成领兵杀入池州郡南部的时候,准予周成便宜行事之权。
而且李霖给周成制定下了一个准则,那就是但凡攻打一处城池,遭遇守军强烈抵抗者,并且给李霖军造成千人以上伤亡的城池,破城之后,可屠城三日,尽杀城中镇守的文武官吏,守军全部坑杀。
对于抵抗较弱之地,可杀守城文武官吏,对守军执行十一抽杀令。
对于兵抵城下,不进行抵抗投降者,城中主官可获保全,但是要罢免官职,给予重新录用为官的机会。
对于在李霖军未抵达之前,就主动献降之地的官员,保留其官职,调至其它地方继续为官。
对于那些投靠李霖军,帮助李霖军夺城的当地世家大户,大军入城之后,对其家族必须做到善待,确保他们家族的利益,并且给予重赏,其家族子弟中有才之人,可直接在吏曹备案备选,被授予官职。
对于一力协助池州军抵抗李霖大军的世家大户,则实行灭门之举,一旦破城,举族抄家问斩,妇孺皆发卖为奴,没收其全部产业。
周成获此标准之后,严格按照李霖给出的这个标准执行,一路上一共屠城三次,以至于后来一些县城的官员听闻李霖军到来的时候,纷纷主动投降,以至于后期周成率军很少对城池发动强攻,只顾着忙着赶路了。
池州军打不过李霖军,不少兵将选择了临战之际倒戈投降,所以周成在领兵攻入池州郡之后,只率领了一万五千兵马,等杀至池州城下的时候,兵力不降反增,扩充到了四万人的规模。
而李霖虽然十月底才从衢州率军杀入池州郡,但是沿途也没有遭到强烈的抵抗,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杀至了池州城下。
池州郡郡守孙道见大势已去,继续抵抗也只能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为了族人考虑,在李霖大军兵围池州城之后,在城中哀叹一声,下令打开城门,开城献降。
李霖不杀孙道,准其全族前往明州定居,至此池州郡也告灭。
李霖一年连灭两郡之地,整个吴地中部南部,几乎都落在了李霖的手中,一跃成为了江南吴地之中最大的一股势力,已经超越了吴王的实力很多,整个吴地之中,仅剩下了吉州郡、鄱阳郡和宣州郡三郡,加上吴王掌控的江宁郡和吴郡。
整个吴地的九郡现如今李霖就控制了四郡之地,让整个江南为之巨震,原本并未和李霖有什么正面冲突的冀州军和鄱阳郡,现如今也紧张了起来,开始整备兵马,在他们和池州郡交界之地加强了守备力量。
并且两郡都派出使臣,前往余杭求见李霖,向李霖示好,希望李霖不要惦记他们两郡之地,换做以前的时候,这些郡守怎么可能把李霖放在眼里,但是现在李霖一举控制了四郡之地,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有心想和李霖为敌,但是现在看到李霖麾下大军如此凶悍,作为吴地之中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池州郡,居然短短半年不到,便被李霖攻占。
换做他们两郡,加在一起实力也不如池州郡,一旦李霖要是对他们两郡动了心思,他们即便是绑在一起,也不是李霖的对手。
所以吉州和鄱阳两郡郡守都只能低下头,主动派人前来向李霖示好,希望结交李霖,避免李霖觊觎上他们的地盘。
李霖在攻下了池州之后,安排好了池州的军政之事,等信任的官员到任之后,便令周成暂时坐镇池州郡,而他则率兵返回了余杭。
当得知吉州和鄱阳两郡郡守派来了使臣之后,李霖接待了他们,好言相抚了一番,同时也隐晦的敲打了他们,让他们休要和吴王以及宣州郡的贾诚勾搭,做出有损他们之间关系的事情。
送走了这两郡的使臣之后,李霖召集了麾下的文武官员,听取了他们近期辖地之中的各种事务,足足花了数天的十天,才把一些大事给处理完毕。
地盘大了事情也就多了,李霖又要到处率兵征战,所以积存下来了不少事情需要他进行处理。
考虑到他目前地盘已经不算小了,于是李霖在和诸位文官商议之后,决定对辖地进行一次划分,改之前的郡为府,在辖地之中暂时实行府(州)县两级行政管理制度,撤销郡一级的行政区域划分。
将目前四郡之地,划分为了十二个府(州),每府(州)下辖几个县,府下面不再管辖州,而是只管辖到县,升临海州等州为府,个别比较小的州依旧保留州的建制。
所有各府任命知府一名,主要负责当地民政事务,另外设通判一名,作为知府或者知州的副手,分管一些事务,同时也兼有监督知府的职责,另外分别设立一些属官,分管各项事务。
这么一来知府或者是知州的权力,就比以前郡守的权力小了很多,所辖的地域也小了很多,也就不用担心这些官员会在地方结党营私坐大势力,最终尾大不掉。
第六十章 栽赃
除了改刺史为知州抑或知府的举措之外,李霖还在他治下设立六司,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司曹,各司其职,分管治下各地的事务。
经过一番调整之后,以石宏、朱宇、李威、范进、唐宏组建起一个小型的内阁,在他领兵出战的时候,以石宏为首,代行他的职权,负责处理治下地方的政务,省的很多事情都积压下,等着他来一件件的处理,就算是领兵在外的时候,也要不断的接收各种奏报,进行处理。
即便是他自认为很勤勉,可是也架不住被淹没在处理这些小事之中,职权只要划分清楚,该谁负责就让谁来决定,如果实在是有些事情拿不定主意,那么就由他们几个人一起商讨,最终定案,一旦有超出他们职权范围的事情,才需要拿给他亲自处理,这么一来理顺了这些事务之后,李霖就算是基本上解放出来,可以把精力大部分都放在军事方面的事务上去。
安排过这些事情之后,李霖下令开始推行下去,大部分政务都丢给了石宏等人进行处理,这些人他还是相当信得过的,他们既各分管有各自的事务,同时也会相互牵制监督,不用担心他们能一人独大,一言决之。
作为一个新生的势力,他这个当权者,目前拥有绝对的权威,根本不用担心镇不住手下的事情发生。
永和六年上半年对于李霖来说,相对比较平静,治下的改制之事在他的强力压制之下,推行的相当顺利,没人敢站出来反对这样的改制,所以府县两级行政区域划分很快就完成了调整,另外对于治下各地的官员,也进行了一次考察和调整,罢免了一批尸位素餐的官吏,补充了一批新的官吏。
各种事务随着改制,也变得顺畅了许多,等到了五月夏收的时候,李霖治下的各地没有遭遇什么天灾,又一次获得了丰收,各地的府仓还有县仓,都装满了粮食。
去年攻下的建州郡和池州郡经过不断的用兵,境内一些不肯就范的势力,在李霖的大军强力镇压治下,纷纷冰消瓦解,地方也渐渐安定了下来。
其实只要干掉了那些不肯就范的世家大户之后,老百姓才不管谁来统治他们,只要统治他们的当权者,不对他们勒逼太重,让他们能有口饭吃,饿不死就没人愿意站起来造反。
更何况李霖体恤民间疾苦,对于新攻占的地盘上的百姓减赋,取消了以前地方世家加在百姓身上的不少负担,让百姓着实从中获得了不少实惠,最起码今年夏收,他们在缴纳了规定的田赋之后,手中多出了不少余粮,手头也变宽裕了一些,于是百姓也就安心了下来。
而李霖招募山民出山,将山民转为治下的良民,也在新获之地中继续推行,大批躲在山林之中的山民,纷纷走出山林,到官府之中登录,使得李霖治下之地中的民户数量增加了许多。
民户增多的好处就是交税的人口增多了,交税的人增多了,自然而然收上来的赋税也就增多了很多。
再加之工商业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商贾也涌入到了李霖的地盘,经商或者兴办工坊,令经受战乱的地方迅速的恢复繁荣。
曾经遭受过司徒叛军屠城的明州城,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随着大量商贾的涌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便恢复了以前的繁华。
李霖下令在明州再次建立了一个大型的码头,设立了市舶司,准许商贾在明州港进行靠泊行商,更使得明州迅速的从战祸之中恢复了过来。
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从海州那边走海路迁徙到江南的移民数量,现在也越来越多,甚至于李展还在海州,直接打通了更北方的海路,海船已经可以直抵胶州湾,把生意做到了鲁地胶东一带,并且从胶州一带,也招募了不少移民,南下转运到了江南。
仅仅是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霖在海上的商船队伍,就扩增了一倍还多,大型商船数量达到了五百余条,仅仅是船上的船夫数量,就高达两万之众。
从永和五年开始,到永和六年五月,负责北方的船队,就从北方转运到了南方二十多万移民,大大的充实了江南人口。
这还不算自发性从江北渡过长江,逃往江南的流民的数量,这些流民渡过长江之后,根本不被吴王所接受,于是便被刻意的驱赶到了李霖的地盘上,李霖对此是乐观其成,专门派人负责接收这些涌入他地盘的流民,并且对他们进行统一的安置。
所以李霖干脆在治下临时设置了一个安置使,总体全权负责这些流民的安置事务,以防下面地方官员相互扯皮,不肯接收移民在他们辖地之中安置。
所以对于其它势力视流民为洪水猛兽不同,李霖的辖地之中,对于流民可谓是来者不拒,有多少要多少,仿佛一个无底洞一般,甚至于还派人到北方大肆宣扬,但凡流民只要能撑到海州或者自行南下进入到李霖辖地之中,就可以获得救助,为他们提供衣食还有提供土地供他们耕种。
当永和六年夏收之后,李霖便又开始披挂上阵,这一次的目标是宣州郡,这宣州郡的贾诚这两年来,没少暗地里对他使坏,先是暗中扶植司徒家族作乱,司徒家族败落逃亡之后,他便干脆撸胳膊挽袖子亲自跳了出来,发兵攻打湖州。
但是实际上在江南的几个郡之中,宣州府地盘算是最小的一个,而且也不算富裕,之所以他如此上蹿下跳,其实也是想要趁乱扩张地盘。
可是这却彻底得罪了李霖,等李霖腾出手之后,宣州郡就成了他的盘中餐。
仅仅是两个月的时间,在李霖大军的兵锋面前,宣州郡便全境陷落,贾诚率领族人死守宣州城,声称要与城同亡,于是李霖就满足了他的愿望。
数日时间,李霖便督军攻克了宣州城,将贾诚的人头斩了下来,并且将贾家在宣州的势力连根拔起。
在攻克了宣州城之后,李霖手下的密谍司在贾诚的府中起获了一批书信,并在其中发现了贾诚和鄱阳郡郡守马畅之间的书信。
从信中发现马畅和贾诚之间达成了协议,暗中给贾诚输送了大量的器甲粮秣,供贾诚和李霖对抗,并且在俘虏之中,发现了一批属于鄱阳郡的兵将。
李霖正愁找不到鄱阳郡的麻烦,现在人证物证俱在,于是二话不说,便率军杀入了鄱阳郡之中。
马畅顿时吓得屁滚尿流,连忙派人去求见李霖,表示当初只是一时糊涂,其实他并不愿意和李霖为敌,表示愿意赔偿十万贯给李霖,请李霖退兵。
但是李霖哈哈大笑了起来,对前来见他的马畅的使臣说道:“休要再找什么借口,既然有心与我为敌,那么就拿出点勇气,跟我战场上分个高下,十万两白银,李某还不放在眼里,如果需要自会去鄱阳城取!”
使臣回到鄱阳城之后,马畅又惊又怒,但是也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李霖已经铁了心要一统江南吴地,现在即便是瞎子都能看得出来了,现如今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投降李霖,像江枫和孙道那样,起码保全住家族不灭。
另外一条路,就是死战到底,最终像周奇、贾诚那样,兵败之后身死族灭。
思来想去一番之后,随着李霖的大军势如破竹般的将鄱阳军打的落花流水,马畅终于下定了决心,哀叹一声,派人前往两军阵前,令麾下的鄱阳军停止与李霖军交战,并且将鄱阳郡郡守大印送交给了李霖,条件只有一个,只求李霖保全他的马家,如果能不把他马家迁离鄱阳城的话,那么他对李霖更是感激不尽。
李霖听罢之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马畅提出的条件,准许马家继续留在鄱阳,无需迁离鄱阳郡。
但是条件是鄱阳郡并入李霖治下之后,一切都按照李霖治下的规矩进行改制。
而马畅本人因为在当郡守的时候,对待百姓比较宽厚,而且治下的鄱阳郡比较安定,所以授马畅为鄱阳府知府之职,继续留在鄱阳为官。
现如今以李霖的格局,还是控制得住马畅的。
消息传到鄱阳城之后,马畅激动的要死,赶紧带着族人出城三十里,迎接李霖的大军。
而李霖也没有食言自肥,按照约定接受了马畅的投诚,并且留下马畅,为鄱阳府知府,以此告诉以后和他为敌的那些势力,只要投顺于他,保住家族不衰,继续在他治下为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鄱阳郡解决之后,李霖便把目光投向了最后的吉州郡,吉州郡郡守谢章也明白该轮到他了,但是想让他像马畅那样,投顺李霖,放弃他目前郡守的位子,谢章心有不甘,于是谋臣便为谢章出了一个主意,与其投顺李霖,倒不如将投效荆州楚王。
因为投降了李霖,虽然可以保住谢家家族,但是吉州的大权却全部要交给李霖,但是投效了楚王的话,只需要每年给楚王交一些钱粮,谢章便还可以当他的吉州郡守,依旧大权在握。
当李霖的劝降书送至吉州的时候,谢章拒不同意李霖的劝降,怒斥李霖派去的使臣,将李霖的使臣赶了出去,李霖的使臣在返回的路上,突然间遭到一伙身份不明之人的袭击,使团上下三十余人全部被杀。
谢章听闻之后大为震惊,赶忙派人对李霖解释,说这些人不是他派人杀的,请李霖相信于他。
李霖闻之大怒,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是最起码的规矩,不管他派去的使臣是不是谢章派人所杀,这件事谢章都难脱干系,所以李霖随即便调集重兵,令周成为吉州招讨使,杀奔了吉州郡,誓要用谢章的人头祭奠那些枉死的使节。
谢章后来才知道,他这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