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究竟多彪悍-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就自己去见樊於期,说道:“秦王对待将军,何其狠毒!您的父母与族人,或被杀或被收作奴婢,现在又悬赏千金和万户封邑来求您的头颅,将军打算怎么办呢?”
  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不止:“我每次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思之再三,只是不知如何才能报仇!”
  荆轲说:“我现有一计,不但可解燕国的祸患,且可以为将军报仇,将军以为如何?”
  樊於期立刻移席上前说:“我该怎么办?但说无妨。”
  荆轲说:“我希望能得到将军的首级,拿去进献秦王,秦王必定乐于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以匕首刺其胸膛。如此,您大仇得报,燕之耻辱也可雪洗了,将军以为这办法如何?”
  樊於期一听,眼里精光一闪,袒露出一条臂膀,扼腕走近荆轲说:“这正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彻心肺的事,今日才听到您的指教!”
  说完,他就自杀了。
  太子丹听到消息后,匆匆驾车赶来,伏尸痛哭,直哭得天昏地暗。但事已至此,太子丹也只能收起樊於期的头颅,装入匣子封好。此前,太子丹已花费百金,从徐夫人那里买到了天下最锐利的一把匕首,命工匠用毒液加以淬砺,以人来试,见血即可毙命。
  现在,武器和诱饵都齐备了,太子丹便为荆轲打点行装,准备送荆轲启程。
  荆轲此行,要带一个助手,太子丹决定派秦舞阳去。这秦舞阳,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勇悍过人,12岁时就杀过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但荆轲却一直在等另一个人,这人是过去他在榆次认识的盖聂。他与盖聂仅有短暂的交往,却是情投意合。这次荆轲特地派人去邀约,只是迟迟未见回音。
  
  第二十五章逆潮流而动的绝世英雄(3)
  
  荆轲很耐心地在等候,但太子丹却等不及了,他看荆轲磨磨蹭蹭,就有点怀疑荆轲要反悔,跑去央求道:“时已无多,你难道不打算去了?请让我先派秦舞阳去吧。”
  荆轲圆睁双目,喝斥太子丹说:“我今日去了倘若不能回来,大概就是因为秦舞阳之辈!我拿着一把匕首,到吉凶莫测的秦国去,之所以还不动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您既然嫌我行动迟缓,那么就诀别吧!”于是他把给盖聂准备的行装弃之一旁,决定出发了。
  太子丹和少数几个宾客,都身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一行人到了易水岸边,祭祀了路神之后,诀别的时刻就要到了。
  易水这条河,宽不过十丈,在中国历史却是大大有名。它的盛名,就来自我们正在讲述的故事。
  易水在荆轲出发的时候,已成了秦燕的边界,跨过它,无异于跨过生死界。
  人在理性中等待死亡已属不易,而主动去迎接死亡,就更需要有超人的勇气。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心中惨痛,击起了筑乐,荆轲和着乐曲放声高歌。情景一如往日,但今日实有不同。歌声凄厉高亢,送行者闻听无不泪下。
  筑声突然变调为悲凉的“清商”,荆轲踱上前几步,仰天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接着乐音又变作慷慨激昂的“羽调”,竹尺击于弦上,如急雨、如奔马,人们莫不嗔目奋励,怒发冲冠。
  歌声余音未止,荆轲便一掠衣襟,登上车,疾驰而去,连头也没回。
  今人未可笑古人。古往今来,自诩为英雄豪杰的比比皆是,但敢于这样放声一歌的,寥寥无几!
  荆轲到了咸阳后,撒出大把的钱来砸路。他先去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奉上千金巨贿,请蒙嘉在秦王面前美言几句。
  蒙嘉收了钱,还真就办了事,他对嬴政说:“燕王是怕了大王啦,不敢发兵抵抗大王,情愿让燕国人都做大王之臣民,就像秦国的一个郡县那样进奉贡品,只求能让他们奉守宗庙。燕王是没胆了,不敢来向大王面陈,特地派出使者,献上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封在匣中。燕王还亲自在朝堂上隆重送行,现燕使就在驿馆等候,请大王明示。”
  秦王听了,喜上眉梢,于是忙不迭地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传谕在咸阳宫接见燕使。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双手托着装地图的匣子,按顺序走进咸阳宫。
  那咸阳宫壁垒森严,刀枪剑戟四处闪光。此行哪里是谒见秦王?在荆轲他们看来,分明是踏进了有去无回的鬼门关!
  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因太过紧张,脸色忽变,浑身颤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目光都集中到这位脸色发白的副使身上。
  荆轲心知不妙,但仍保持镇静。他笑着回过头看了看秦舞阳,上前向秦王谢罪道:“他是北番蛮夷的下等人,从未见过天子,故而发抖,望大王稍微宽容,让他能完成使命。”
  秦王听了,方才释然。其实他对樊於期死不死的不大关心,关心的是不劳而获的土地,便吩咐荆轲:“把舞阳所持地图取来。”
  荆轲走下台阶,从秦舞阳手中取过地图,呈递上去。秦王激动不已,展开卷轴细细观看。当地图完全展开时,就出现了一个经典成语——“图穷匕见”!
  这是秦廷有史以来罕见的外交事故!
  没等秦王有所反应,荆轲左手死死拉住秦王衣袖,右手抓过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
  可惜荆轲太过紧张,没有刺中。秦王大惊,急切中抽身而起,因用力过猛竟然挣断了衣袖。
  刺客贴身,命在旦夕。秦王一边闪避,一边伸手拔剑。他这剑,名叫鹿卢,长达八尺,情急之下竟一下子拔不出来!
  咫尺之间,哪有什么天子与平民之别,全是以勇气相搏。荆轲挥舞匕首,追赶秦王,秦王只得绕着柱子躲避。群臣完全被突发事件吓呆了,束手无策,各个失态。按照秦国法律,大臣在殿上,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宫禁卫兵“郎中”虽然持有武器,但只能立于殿下,秦王不下令就不能上殿。
  秦王跑得气喘吁吁,哪里能分神命令卫兵上殿?于是在秦廷上,就出现了卡夫卡式的幽默——在警卫最森严的地方,秦王的安全最无保障。
  大臣们想找点砖头瓦片来投掷荆轲,可是殿上哪有这些东西?只好徒手去抓荆轲。荆轲此时已进入忘我状态,神勇非常,几个大臣怎能拦住他。
  此时,御医夏无且(音“拘”)回过神来,他手上正捧着一个药箱,连忙把药箱向荆轲砸去。荆轲没防备,用手臂一挡,也就分了一下神。
  
  第二十五章逆潮流而动的绝世英雄(4)
  
  秦王正绕着柱子跑得晕头转向,此时有了一个喘息机会,连忙拼命拔剑,但这剑实在太长,还是拔不出,惶急中不知怎么办才好。忽然有人对他大喊:“大王背剑,大王背剑!”
  秦王被提醒,忙把剑鞘移到背后,右手从头顶伸到背后一拔,利剑果然出鞘。
  这才是“扬眉剑出鞘”,既然要较量匹夫之勇,那就来吧!
  荆轲的匕首,不过一尺八寸;秦王这剑,可是有八尺之长。嬴政的功夫也是了得,一剑就斩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受重伤倒地,知道此番休矣,但又于心不甘,遂使出全身之力,将匕首向秦王投去,可惜偏了一点,投在了铜柱上,“砰”的一声火星四溅。
  秦王这下来了精神,举剑连连击刺,眨眼间荆轲身上就连受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败,便倚柱而笑,坐在那里大骂:“事所以不成,皆因我想活捉你,逼迫你签下契约归还燕地,以回报太子。”
  这时,侍臣们一拥而上,将荆轲击杀。而站在阶下的秦舞阳,早就被宫禁卫士们剁成肉泥了。
  这一惊吓,可是不小,秦王闷闷不乐良久。
  过了不久论功行赏,群臣受赏赐的和负有责任的,分别视当天表现而定。秦王还特别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护我,所以才用药箱砸荆轲。”
  “荆轲刺秦”,不幸以失败而告终。
  这次失败是一种必然。秦的强大,以及它问鼎中原的趋向,是积累了几百年的历史能量,不是说挡住就能挡住的。再说,华夏大地上诸侯国割据、关塞林立,这个状况与民族的期待也有巨大悖逆。因此,强秦的脚步,不可能因为一次暗杀而终止。
  当然了,荆轲所表现出来的抗暴精神,也有它独立的文化意义,并不一定要受上述“政治正确”的检验。
  正因如此,后世对荆轲的评价,也就有了两种意见,正统派史家倾向于否定,说他是轻率行动、以卵击石,而讲究性情的知识分子则认为其忠勇可嘉。
  至于说到细节,则所有的人都很惋惜,觉得行刺失败的一个具体原因,是由于荆轲“剑术疏”——这倒是真的。
  回过头来,再说秦王嬴政吃了这一吓,头晕了好几天,不由对燕国恨之入骨,立刻增兵赵国旧地,援军与在那里的王翦部会合,集中了40万大军,跨过易水,要立时扫灭燕国。
  燕太子丹与代王嘉联手,与秦军斗了几阵,完全不能抵挡。次年十月,秦军长驱直入,围住了燕都蓟城。燕王喜没了主意,要学赵王开门投降,太子丹坚决不同意,主张逃跑。因为燕国是个边缘国家,邻近的边疆地域大得很,往外跑总没有什么问题。
  父子俩便纠合了几千精兵突围而出,辗转千里,来到了辽东的襄平(今辽宁辽阳)。此地远离中原,可负隅顽抗一时。
  秦军攻陷蓟城,实际上就算灭掉了燕国。此时嬴政对天下这盘大棋,已经可以闭着眼睛来下了。六国倒掉了三国,按“远交近攻”之策,剩下的三个要先干掉楚与魏,剩一个齐,最后来玩。
  但是燕还有残余势力,不干掉它,解不了心头之恨,于是嬴政派大将李信,带领原王翦一部,去征辽东。
  燕王喜又慌了,竟然写信向千里之外的代国求援。那代王嘉,是原来的赵太子嘉,算是燕王的晚辈了,又是蕞尔小国的国君,能有什么好主意。代王回信,果然是一馊主意:“大王若杀太子丹以献秦王,则秦王必消气。”
  燕王喜想想,这馊主意还真是唯一的好主意,就决意实行。太子丹此前被李信追缉,已经跑到衍水藏了起来,没料想他父王派了秘使去把他杀了。
  可怜一场惊天动地的谋杀行动之策划者,此时自己的脑袋也被装进木匣里了。
  嬴政得到太子丹的首级,心理平衡了一些,在大殿上拔不出剑的耻辱,总算是血洗了。由于这时秦军准备去收拾强大的楚国,所以捉拿燕王喜的行动有所放缓。
  燕王喜在辽东苟延残喘了五年,秦灭楚后,嬴政腾出手来,就派军中新秀王贲,去辽东把燕王喜生擒了回来。名义上的燕国,到此彻底终结。
  此后,“荆轲刺秦”还有一个尾声。嬴政统一天下后,曾经下令缉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闻讯全部逃亡一空。
  荆轲最铁的哥们儿高渐离也改名换姓,给人家去做酒水师傅。时间长了,干得很劳累,有时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就流连不忍离去,常常品评道:“这琴弹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有仆人就把这情况告诉了主人,主人觉得新奇,便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都说弹得好,赏了他不少酒喝。
  高渐离想:这么躲藏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于是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取出来,打扮一新,来到堂前。这一下,举座皆惊,大伙儿都站起来向他行礼,尊他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
  高渐离一弹起琴,就想起荆轲,直唱得客人泪流满面而去。
  这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了他有这一手,就轮流请他去做客。
  名气一大,渐渐地嬴政也知道了,下令召见这位奇人。有认识他的人,就汇报说:“这是高渐离呀。”
  嬴政怜惜高渐离的才华,就特别开恩,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做宫廷琴师。高渐离每次击筑,嬴政都说好。就这样,高渐离成了嬴政身边的红人。
  时间能磨灭是非,但磨灭不了仇恨。高渐离忘不了的还是密友荆轲的未竟之志。他悄悄把铅块放进筑中,当再次进宫击筑时,便举起筑猛击嬴政,可惜没有击中。
  嬴政终于明白了:仇恨是不能化解的,狼就是狼,羊永远是羊。于是下令杀了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易水悲歌,到此才成绝响。
  什么叫做信念?荆轲、高渐离的前仆后继就是。相比较之下,古人大概对信念要更执着一些。
  
  第二十六章王氏父子横扫天下(1)
  
  嬴政二十一年,强秦对剩余三家的总清算,开始了。这一年,由小将王贲领军,试探性地伐楚,一口气拿下了十余城。
  这王贲,是名将王翦的儿子,此时“尚未及冠”(未成年),小孩儿一个,但智勇不下于其父。嬴政非常看好年轻一茬的将领,这一时期很愿意使用新人。
  伐楚的成功,使嬴政心里有了底,这华南虎并不可怕,还是先把大门口蜷缩着的魏国收拾掉再说吧。少一个是一个。
  第二年,他令王贲率军转向魏国,包围了孤城大梁。
  魏国两年前刚死了国君,太子假即位,他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又不想投降,可是满天下连个求援的主儿都找不着了,只有困守。
  魏王假把大梁城的城墙加固了、雉堞加高了、护城河挖深了,又把城中精壮全部集中起来,配上强弓劲弩,日夜巡逻。
  反正不能不战而降,毕竟也曾是七雄之一雄啊。
  少帅王贲到这儿一看,硬攻是不成,魏国人说这城池“固若金汤”可不是吹的,于是就仔细察看,看出了破绽——大梁城地势低洼,黄河与汴水皆从城西而过。
  王贲笑了:这就是我的两支“水军”呀!
  于是他下令挖渠引流,不到一个月,就把沟渠挖到了大梁城下。看准了时辰,王贲下令破堤灌水,滔滔洪水狂泄而出,大梁顿成泽国,人或为鱼鳖。
  这样泡了三个月,大梁城多处崩塌,秦军趁势破城而入,魏王假不得已出城投降。秦军入城后大开杀戒,屠了城,没屠干净的居民,后来都迁移走了。
  六国中的第四家,也倒掉了。
  这真是天命在秦,一个尚未“大学毕业”的小将军,轻轻松松就能灭国。
  司马迁后来到过大梁,在城里对老住户访谈,居然还有人记得水淹那会儿。他抚今追昔,也直叹“天方令秦平海内”,换了谁来守大梁也不成。
  那么下一个是谁?肯定是楚国了。
  嬴政在摆弄天下的棋局中,玩到现在,是处处得心应手了。灭魏之前,他对楚做了试探性的武力警告,结果在灭魏的过程中,楚国一动没动。
  与此同时,秦国又派出卧底把齐国君臣也摆平了——我要灭谁,你齐国不要管,自然就没事。
  现下,就是集中力量对付楚国的时候了。楚国,是六国中相对强大的一国,事后证明,打起来甚至比打赵国还费力。
  伐楚的时机也选得很好,楚国上层发生内讧,新君楚哀王上台才两个月,就被弟弟负刍给杀掉了。现任楚王负刍,根基也不大牢。
  在灭楚之前,嬴政召集文武群臣,专门开了研讨会,主要征求了两位战将的意见,一位是王建,一位是李信。
  李信也是个少年将军,估计岁数比王贲也大不了多少。他在灭赵、灭燕战役中都是王翦的副将,屡建奇功。特别是到辽东去抓燕太子丹时,只带了几千轻骑,千里奔袭,把燕王父子追得无路可逃,这一点甚获秦王赞赏。
  正因为如此,李信也就有点傲气。
  嬴政先问李信:“我要攻取楚,将军您考虑,要多少人够用?”
  李信没把楚国当成什么,一拍胸脯说:“不过用20万人。”
  嬴政转而又问老将军王翦。
  王翦答道:“非60万人不可。”
  嬴政忍不住笑了:“王将军果然是老了,何故胆怯至此!”
  于是很快敲定,由李信和蒙恬带领20万军队伐楚。
  王翦无端被秦王视为懦弱,心中不平。因为这个缘故,告老还乡去了。
  嬴政二十二年,灭楚行动开始。秦军分为两路,李信一路攻击平舆(今属河南),蒙恬一路攻击寝(今安徽临泉)。
  楚国方面也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派出了老将项燕,以全国之力迎击秦军。
  一面是少年将军、兵甲鲜丽;一面是沙场老夫、众志成城。好戏就这么开演了。
  秦军首战的这两处,都无险可守,因此轻松地拿下。
  蒙恬得手后,又转而攻占城父(今安徽亳县)。李信接着也攻占鄢郢。看来,楚国真不是什么华南虎,跟待宰的羔羊差不多嘛!李信志骄意满,急于得胜,便孤军深入千里,去与蒙恬会合。
  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说的就是下面将要出现的情况。其实中国的真道理,都在这样的民间俗语中。
  楚将项燕,早看出了李信孤军深入的破绽。老将军不打阵地战,专打运动战,率领楚军紧随李信军之后,三天三夜,马不停蹄,夜不宿营,瞅准了机会发起攻击,连破两座营垒,杀死七名都尉,大破李信军。
  
  第二十六章王氏父子横扫天下(2)
  
  李信军支撑不住,狂奔而归,全数退出了楚境。
  而另一路蒙恬的军队,也遭遇失利,不得已退入赵国旧地。
  灭楚的第一阶段战役,秦军竟然输得这么惨,秦国从上到下,全都惊呆了!
  这个结果,使得秦王嬴政勃然大怒,也使他头脑冷静下来,明白了少年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胜过老年。于是他放下身段,跑到王翦的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北),向老将军登门谢罪,请王翦出山来掌军。
  嬴政说:“寡人不用将军计谋,李信果然使秦军受辱,现在楚军逐日向西进兵,将军虽有病,但忍心就这么弃寡人于不顾吗?”
  王翦当然要推辞,秦王就一再坚持。
  最终王翦只好同意出山,但提出:“既然出兵,就要60万,前议不能变。”秦王也痛快:“悉听尊便!”
  把条件一谈好,秦王就请老将军登上自己的车,回到咸阳,挂上帅印,又集结起60万大军。出发那天,秦王亲自把王翦送到郊外的霸上。
  这是什么阵势?秦国全国的精壮,都在此集结了,秦王孤注一掷!
  在饯行的宴席上,王翦忽然从袖子中抽出一只竹简,上面列有良田、宅院、园林、池塘数处,说:“臣老矣,请把这些赐给臣。”
  秦王很纳闷儿:“将军走就走吧,何患贫穷?”
  王翦说:“臣为大王的将军,按秦制,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着大王还信得着我,特作此请,不过是为子女留点基业罢了。”
  秦王大笑:这老家伙,心眼还蛮多。
  秦军即将出函谷关时,王翦又派使者回朝,要求再增加几处良田与豪宅。就为这点事,一共派了五次使者。有人看不过去了,对王翦说:“将军您请赏,可以理解,但这也太过了吧?”
  王翦答道:“否!秦王暴躁而不信人,现在把秦国所有的甲士都交给了我,我不这样多请求些良田豪宅,捞点既得利益,秦王不就要怀疑我有异心了吗?”
  重权在握的人,有这样清醒的自保意识,实属不易。
  王翦看看没啥问题了,就带领浩荡大军,直入楚境,选择了汝阳(今属河南)附近的天中山,屯兵练武——他李信冒进,那我就不进,先看你楚军怎么玩?
  这时,楚军方面仍以项燕为帅,搜罗了全国的丁壮,差不多也有60万,铺天盖地前来迎敌。但他们看到的是,秦军连营十数里,壁垒森严,外面一个兵都没有。
  楚军几次前去挑战,王翦就是一个不理。那么,几十万秦军,窝在营垒里干什么呢?
  秦军在养精蓄锐。
  秦兵多为北人,初到南方多有不惯,王翦就让他们天天洗浴、休息,以适应环境。他还为士兵改善了伙食,与士兵同在一个锅里吃饭。
  这样一拖就是几个月,王翦忽然派人打听,军中可有人在玩游戏?手下报告说,士兵们都在做“投石超距”的游戏呢!王翦大喜,断定士气已经养足了,于是决定开战。
  那边厢,楚军巴巴地等了几个月,也没捞到仗打,爱国热情早就消耗完了。在这个战场,楚国全国的兵员都在这儿了,食量惊人,粮草也渐渐地有些不济。项燕派探子去秦军营中察看,发现王翦每天除了喝酒就是按摩,按摩完了就打盹儿。项燕心里有数了:这家伙心态比我老多了,生怕一战不利而葬送英名,这么窝着不动完全是为了自保。于是,项燕就下令楚军拔营,撤军东归。
  楚军一动,几十万人归心似箭,不可能那么有秩序。王翦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他一声号令,洗了好几个月澡的秦军蹦出来了,势如猛虎出槛。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秦制是以军功封赏,多杀敌就能封爵。战阵之上,大秦的黑衣武士一手提刀、一手提首级,呼号震天,浴血前行,简直视阵中如无人一般!楚军主力哪里挡得住,瞬间溃败,一路狂奔。
  王翦率军急追,在永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