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究竟多彪悍-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路狂奔。
  王翦率军急追,在永安(今属湖北黄州)追上了楚军,两下里再战,楚军再败,完全溃散了。王翦随后与蒙武分兵,自己率大军直插淮南,让蒙武屯兵鄂渚(今湖北武昌一带),作为呼应。
  王翦军摧枯拉朽,直捣楚国的新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将楚王负刍稳稳擒住。然后,老将军与蒙武合兵一处,狂扫楚境。
  捷报传回咸阳,一直在闷头等消息的嬴政,终于沉不住气,高高兴兴地跑到楚国旧都郢,举行受降仪式。他斥责楚王负刍犯了弑君篡位之罪,将其贬为庶人,楚国到此也倒掉了。
  楚国毕竟是大国,死而不僵,还有项燕那一拨残部在活动。项燕狼狈逃至淮上,在当地召集青壮,伺机再战。募集了数万人马之后,仓皇间竟不知楚王下落。这时候,恰好遇到了一位楚公子,就是昌平君。
  
  第二十六章王氏父子横扫天下(3)
  
  这昌平君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就是协助嬴政歼灭嫪毐集团的那位客卿,后来不知为何有叛秦行为,得罪了嬴政,被迁徙到秦国占领下的郢。后来,他可能是擅离流放地,进入了楚境。顺便提一句,秦国对楚国发动的这场决战,名义上就是要捉拿昌平君。
  项燕就拥立昌平君为新的楚王,率众渡江,到了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暂作喘息。
  第二年,秦军浩荡东进,造大船数十艘顺流东下,直逼兰陵。项燕没办法,只能闭门守城。秦军士气旺盛,日夜攻城不止。
  不久城破,昌平君中流矢身亡。项燕抚尸痛哭,而后仰天长叹,自刎而死。
  秦发动的灭楚战争,在灭六国战争中殊为不易,差一点就半途夭折。项燕老将军的壮烈殉国,使楚人耿耿于怀。数年后,一位叫楚南公的老者,说了一句狠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就是谶语,后来验证,果然被说中。当嬴政死后,大名鼎鼎的反秦义军领袖项羽,就是项燕的侄孙。
  历史就是这样冤冤相报的,有些事,不可能做了就做了。
  在秦灭掉了五国后,天下的局势是:一支秦军由少年王贲领着,在北方;一支秦军由王贲的父亲王翦领着,在江南。
  这真是,嬴家天下王家军,无怪王翦在伐楚之前要那么战战兢兢,生怕秦王起疑。
  这父子俩在分别灭燕和灭楚后,还做了一些扫尾工作,王贲顺手牵羊,灭了燕国的附庸代国,生俘代王嘉。王翦南征百越,降服了越君,置会稽郡。这样,北至辽东,南至江南,就都收入了大秦版图。
  后世华夏大一统的雏形,已隐然可见!
  这就是我们族群今日的根基。
  所有的征战杀伐,都不是没有来由的。
  秦王大喜,下令天下大宴三日。宴毕,一个最迫切的问题就摆到了桌面上:六国中的最后一国,什么时候倒掉?
  秦王嬴政把这任务交给了王贲。他给王贲下谕令说:灭代,是顺手牵羊的事,就不必专门兴兵了。而代与齐,道路相同,不过是归途中的一碟菜,小将军您也顺手把它给端了吧!
  齐是超级大国,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三晋与燕,历来与秦抗衡,以前秦的几次东进失利,与齐的幕后遏制都有关系。
  秦发起统一战争后,在消灭赵、楚这两大强国时,都遭遇过重大挫折,为何这一次嬴政却看得如此轻松?
  原来,今日之齐国,已全无大国的脊梁骨了。
  现在的齐国国君是齐王建。齐王建上台的时候年龄太小,由他妈妈君王后掌权。这位君王后,是一位难得的贤明女主,她的外交方针是:对秦国恭谨有礼,对其他诸侯讲信用,维持良好的“国际关系”,致使齐王建上台后40多年里齐国未受兵灾。
  她的韬晦战略颇受世人的赞扬,但也埋下了危险的伏笔,在列强兼并中独善其身,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秦国实行远交近攻战略,“远”只是放在最后去解决。齐国本应该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变革自强,利用这段缓冲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令秦国莫可奈何的堡垒。
  但是,齐国保守的国策,决定了它在秦国的威胁面前无所作为,但求苟安。
  君王后去世之后,齐王建毫无主见。秦国则派了大批卧底进入齐国,用重金收买了几乎全部的齐国大臣,使齐国的朝廷变成了秦国的一个“支部”。齐国的丞相后胜,则是卧底集团的总头儿。
  被卧底操纵的结果就是:齐国不修战备,不助五国。当五国纷纷翻船的时候,齐王建不考虑自己的船是否也会翻——这种冷酷的现实问题,一想就头疼,不想,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吧?
  于是,他治下的齐国,就成了腐败的安乐窝。
  随着五国的崩溃,各国的贵族纷纷东逃,来到齐国躲避,这就更增加了齐国上下醉生梦死的气氛。
  当时的齐国首都临淄,最繁华的地方是游乐场,大家斗鸡、赛狗、赌博、踢球……玩得不亦乐乎。当时最吃香的行当是“三陪”,最受人崇敬的是“蜘蛛侠”式的高级窃贼。
  这样的腐败之邦,不是一踹就倒吗?难怪嬴政把它视为顺手牵羊的事。
  当王贲率大军南下之后,原先灭魏国的一支秦军也进驻历下(今山东济南)。秦军的战车就要铺天盖地而来了,齐国朝中竟然掀起了一场大辩论:究竟应该“抗秦”还是“朝秦”?
  由于卧底集团的撺掇,齐王建决定,还是去朝见秦王。服一下软,也许能换来苟安。
  这一去,难道还能够回来?君王糊涂,却有小官不糊涂,当齐王车驾通过临淄的雍门时,一个掌管城门治安的小官拦住了车子,问齐王:“立您为君王,是为社稷呢,还是为您自己?”
  
  第二十六章王氏父子横扫天下(4)
  
  齐王建说:“当然是为社稷。”
  雍门司马又问:“既然是为社稷立王,那么您为何离弃社稷而入秦?”
  这问题既简单又深刻,齐王建品出了其中的道理,恍然大悟,便下令车队返回,不去秦国了。
  下一步怎么办呢?齐王建与丞相后胜商量了半天,拿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发兵守西部边境,断绝与秦国的外交关系。
  这还能有什么用?一个国家,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不居安思危,不用心经营周边的战略缓冲带,那么大敌当前时,除了投降还能怎样?
  这时仍有即墨大夫不甘心,向齐王建提出建议说:“我们齐国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不能就这么完了。现在三晋的大夫、楚国的大夫不愿意降秦,都跑到我们这儿来了。给他们百万之师,则三晋故地可以收归齐国,楚国故地也可以收归,那齐国不就很威风了,秦国的灭亡指日可待。大王您不南面而称帝,反而西面去事秦,这是啥意思?”
  这位即墨大夫,显然是苏秦、张仪的学徒,把个抗秦的事说得太轻松。不过也不是全无道理,利用列国贵族的复仇情绪做文章,是抗秦的一个好主意。只是当时齐国的体制,已完全丧失了这种动员能力,它只能继续腐败下去。
  当南下的秦军与驻历下的秦军会合后,就直扑齐国首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由于齐国朝中卧底集团多年的影响,临淄城根本就没设防。秦军兵不血刃,“猝入临淄”,和平接管了这个东方第一城。
  不过此时齐国还不算亡。临淄虽陷落,但齐国的广大领土尚未全部丧失,齐王建出奔在外,如果抵抗,秦军还是要费一番力气的。秦国摸透了齐国的国情,派出使者,以500里封邑诱降齐王建。
  不死,不囚,还有封邑——这诱惑对齐王建相当有效,于是他选择了投降。可是,齐国一灭,这场交易的仲裁者又在哪儿呢?秦国抓住齐王建后,立马赖账,把他迁徙至共地(今河南辉县),囚禁在一片松柏林中,活活把他给饿毙了。
  灭齐灭得如此之轻松,在六国中绝无仅有,可见“银弹政策”之威力,不下于金戈铁马。
  六国既亡,春秋战国这场大戏也就宣告落幕。后世对这一段历史总是无法释怀,关于秦国为何完胜、六国为何灭亡的探讨,不绝于史,对于其具体的、技术性的原因见仁见智。当然,近世也有总括性的阐释,说这是秦国以“恶”为历史开道。
  秦在统一战争中,确有太多的杀伐、太多的机诈,但仅用一句“人性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来概括,恐怕还不足以说透。
  秦之胜利,是秦穆公以来400年连贯不断的扩张国策所致,更是商鞅最彻底的变法结出的果实。
  六国抗秦,不可谓不英勇,其间也曾英雄辈出,但是他们挡不住秦军的战车,就因为他们任何一国都没有连续性的扩张国策。唯一在较长时间里力图扩张的楚国,也因楚怀王的昏庸而导致衰落。
  秦国是这样胜出的——它一有耐心,二有办法,在400年间几乎是用了水滴石穿的工夫,打破“三晋”的强劲屏障,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至于秦国的扩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君主的贪欲。一国之内,尽够他贪的,何须劳神费力地搞扩张?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潜动力,那就是:一个族群,总要为自己的后代争取更大的安稳空间。春秋战国,诸侯林立,虽然文化在政治分裂中繁盛起来,但统治者和民众为了长久的安定与繁荣,却宁愿牺牲文化的繁盛,只要求稳定的大一统。
  秦取天下,华夏族群果然就有了2200年总体的统一和繁盛,我们的祖先也因此活在了一个远高于欧洲中世纪的环境中。
  福从何来?不能忘却了源头。
  至于秦在统一过程中过度使用了暴力,这不用掩饰,它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短命且被后一朝代妖魔化。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秦之黑穗旗,飘扬在华夏南北西东,无论怎样也是一桩伟业。
  这个不屈不挠的国家,在2200年前就把郡县制行政管理推广至全部中土,几乎与现代国家无异,这才是赳赳老秦最神奇的地方!
  “大一统”的政治,其实并非嬴政君臣首先提出,它的理论最早是出现在战国儒者所着的《尚书·禹贡》与《周礼》中。
  这个政治理想,就是由历史的潜动力所催生的。
  有了理想,就会有实践。
  秦国,秦的历代君王,大秦的赳赳武夫,就是这个理想的最决绝的践行者。
  
  第二十七章千古一个“秦始皇”(1)
  
  嬴政实现了老秦人祖祖辈辈的梦想,从西陲出发,底定天下。现在的秦王嬴政,实际的控制权远超过周天子,也超过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三皇五帝。
  这就是伟人,他的伟大就在于他惊人的前瞻意识。
  他登基仅仅26年,就完成了统一大业,这是后世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开创之功。在他统一华夏之前,“联合国”式的东周其实已经丧亡了28年。
  历经28年的逐鹿、28年的烽烟,分裂的华夏终于被永远连接在了一起,并将矗立万世而不倒。
  商周两朝是分封制,是松散邦联,而现在的秦国版图覆盖整个华夏,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封国了。
  蛹化为蝶——国号未变,但实质变了。
  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的就是嬴政。
  扫平六国后,嬴政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正名”。他给丞相、御史下了一道谕令说:“天下大定,今名号不定,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是呀,秦王还能再叫秦王吗?名不正则言不顺,再叫“秦王”岂不是将来有退回关中去的危险?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受命,与70位博士商量了几天,提出一个方案:叫“泰皇”最好。他们认为,上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这“泰皇”,就是人皇。
  对这个方案,嬴政甚不满意。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名超五帝,叫一个泰皇哪成?于是下令:“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皇帝”这个词,最早在《尚书》里就有过,但不是嬴政的这个概念。因此嬴政所提出的皇帝名号以及对皇帝身份的神化,都是首创。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皇帝传世怎么传?
  第一皇帝嬴政,索性给臣下交代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今后就不要用谥法了,免去“惠文”“庄襄”之类的啰唆,“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样,他本人当然就被叫做“始皇帝”。
  这真是超级现代派的思维。
  始皇帝嬴政,刚打下了天下,建立了开天辟地的大帝国,乐观得很;臣子们更不敢去细想“无穷”是怎么个无穷法。君臣的喜悦之情,从这世系的规定就可以看出来。如果秦始皇的憧憬能够实现,到清末也还是“秦三百五十世”左右,想想“万世”是什么样子,就连现代人也要犯晕!
  谥法缘于周朝,废除谥法也是嬴政的独创。他认为,君王死后,由儿子和大臣给先王议一个尊号,带有评价的性质,是为大不敬,犯了“子议父,臣议君”的错误,今后,掰着指头数数儿就行了。
  皇帝既然是前所未有,天下独一,那么皇帝的自称也要独尊。以前周天子或诸侯自称,说“我”的时候,就说“余一人(我一个)”、“寡人(寡德之人)”,都有点谦虚的意思在内。而秦始皇不同了,从今往后皇帝要自称为“朕”。以前这个“朕”字,也就是“我”的意思,不论贵贱谁都能用,今后它的知识产权只属于皇帝了。
  皇帝下达命令,叫做“制”或“诏”;臣子上书,叫做“奏”。上奏文件中,凡是遇到“始皇帝”或“皇帝”一词,就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书写是竖着写,如何能容许别的字压在“皇帝”二字头上?
  皇帝的名字也不能再提了,嬴政的名字叫政,那么凡是叫“正”的地名,都得改名叫“端”。皇帝的父亲庄襄王名叫子楚,楚国虽然已经灭了,文献也都得改叫“荆国”。
  这套神化皇帝的礼仪,除了谥法在秦亡以后立即被汉朝恢复外,其他的大多被汉朝承袭,传至后代。这种唯我独尊的思想甚至固化为一种文化习惯,不论衙门大小,最高的头儿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而且潜意识里希望最好把官职传至万世。
  秦始皇的天下是靠武力所得,但他可不是武夫,知道权力的合法性还需要有天赐依据,于是他重新修正了意识形态,开始崇尚阴阳家邹衍创立的“五德循环说”。
  “五德”也就是金木火水土。秦始皇认为,周朝是火德,循环下来就是秦之水德,为此他下令把黄河改名叫“德水”,黄河不干,水运就长久。
  老秦人的祖宗是颛顼高阳氏,这位神人也叫北方之帝或黑帝,北方属水属阴,这就与秦的运势相合了。于是,大秦帝国的衣服、仪仗、旗帜都尚黑。
  按照古人的方位观念,上下东南西北为六大方位。大秦帝国既然是无所不包,那就要崇尚数字“六”,帽子高六寸、车子长六尺、拉车的马要六匹等等。
  秦始皇搞这一套,就是为了加固皇权的“合法性”,让你敬畏、让你服——知否?我的权力来源于天命。
  
  第二十七章千古一个“秦始皇”(2)
  
  至于具体的统治,光玩这套虚的当然不行,他的一项大功,就是建立了完备的中央机构和官僚体系。现代的读者,往往一看这个就头疼;其实认真地想想,最高权力出自中央,官员队伍服务于国家,有没有好处?当然有,那就是增强了管理效率,中央集权总比大小诸侯、领主各自为政好。
  一个农业国家,涵盖了那么大的地盘,没有一个有效率的中央体制不可想象,更别说想传至万世了。尽管后来的皇帝姓什么的都有,但帝国这个框架,是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了,直至转化为现代中国。
  改制这套花样,后来也有不少君主玩过,但只有秦始皇所玩的才有决定性的意义。
  现在,秦国升格为秦朝了,有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制度,自丞相以下,各司其职。要说明的是,秦朝的丞相沿袭旧制,分左、右相,秦俗尚右,但实际上左相往往更有实权,比如李斯很受秦始皇器重,他就是左相。
  丞相是百官之长,等于皇帝的副手。秦朝的丞相只管执行,没有决策权。丞相下面能管的也就几个办事员,没有一个庞大的中央机构。此外还有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是用来分丞相之权的;太尉,国防部长,但徒有其名,皇帝才是军队总司令。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就是权势显赫的“三公”。
  再往下就是“九卿”了,“九”是言其多,大约有15个官职,分管其他。
  此外还养了大批博士,专门议政,目的也是为了分丞相之权。
  以现在的标准看,这些官儿的总数并不多。那时候的全国地域已经不小了,交通、通信和办公的工具都不发达,这样少的官员就能管理得过来,很令人吃惊。不像后世越发达,人头越多,设立官职好像不是为了办事,而是为了养人。
  秦朝的地方政权,就是着名的“郡县制”,包括郡、县、乡三级机构。至于乡的下面,叫做“里”,就是居委会了。城里和交通要道上,还有“亭”,相当于治安队,刘邦那时就是治安队的队长。
  秦始皇就靠着这一套体系一竿子插到底,管理全国的老百姓。他年轻狂傲,不把万民当回事,下令改“民”为“黔首”。黔首这俩字,不好看,也不好听,意思就是“黑脑袋瓜”吧。始皇帝到死也不知道,这“民”实际上有多厉害。
  秦朝的政治、军事、财政,大事小情最后都汇总到始皇帝那儿去决断,这权力大得可怕,任何人大概都羡慕,但工作量也大得可怕。丞相、大臣只管执行,秦始皇要每一件事都说了算,他处理公文每天有规定重量(文件都是竹简),日夜往上呈递,看完一件就处理一件,不处理完就不休息。
  秦始皇是个勤政的皇帝,深怕江山传不到万世;但他也没经验,不懂得分权给丞相。他倒是能吃得起苦,但他以后的太平皇帝都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哪能像他那样吃苦?
  这样辛苦,他还是做了大量好事的,特别是在文化上,做了几件影响深远的事,堪称功在千秋。
  归纳起来,就是“五统一”吧。首先是统一文字。
  中国古代,有文字证明的历史是从商朝时起,可见文字是在商朝以后普及的。到春秋战国,文字已经从甲骨文进化到“金文”,也就是钟鼎文,刻在青铜器上。
  这种金文,形制华美,各诸侯国在使用时,笔画也比较一致。可是其他刻或写在兵器、陶器、竹简和丝帛上的文字,就大不同了,有的字形差异很大。如果齐国人读不懂赵国的字,那太正常了。这就是《说文解字》上说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
  秦一统天下后,这事就显得比较麻烦,说方言咱管不了,可是皇帝的诏书发到南边的桂林郡,当地官员全不认识,那还怎么工作?秦始皇觉得这是大问题,就交代李斯他们来做统一文字的工作。
  李斯等人领命,以老秦人习惯用的“大篆”为基础,吸收了齐鲁一带流行的蝌蚪文,创造了“小篆”,其优点就是笔画简略。为了普及,李斯用小篆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胡毋敬写了《博学篇》,作为儿童识字课本,发到全国去。
  在文字上更进一步的改革,是出现了更简单的字体“隶书”。这种新文字的创始人,是一位叫程邈的衙门小吏,因犯了罪,在监狱里待了10年,没事就琢磨文字演变,大有成就。秦始皇认为他太有才了,开恩予以释放,还把他提拔为御史。
  秦始皇大概是批复公文批得太累了,认为写篆字跟画画一样,不科学,就命程邈发明一种更简便的新字体。
  
  第二十七章千古一个“秦始皇”(3)
  
  程邈这一研究,就不得了啦。他把篆字笔画转折处的圆弧形,全部改为直角转折,成为后世“方块字”的起源。从此,华夏主体文字就变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的曲里拐弯分道扬镳。
  当时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因此征发民夫、派遣戍役、监狱断案这类事特别多,文书工作繁重。这种新字体,因为易写,深受当时抄写文书的“徒隶”欢迎,一下就流行开来,后世也就把它命名为“隶书”。到汉朝,隶书已上升为主流字体。
  秦始皇对文字的改革,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只可惜这文字后世并未冠名为“秦字”,反而给了承袭者以冠名权,叫成了“汉字”。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建设强势文化,在后世还曾影响到周边国家。华夏族群之所以有强大的凝聚力,统一文字的作用,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至于说我们今天还在受用秦始皇的恩惠,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秦始皇的第二功,是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也就是计量标准,关于长短、容积、轻重什么的——也就是斤两、斗升、尺寸。这东西既跟国家税收有关,也跟老百姓过日子有关。秦国从商鞅变法起,就对计量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官府每年都要校准一次。秦国的量制(升斗)也比较科学,是十进位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