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够有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尽快学到有用的东西报效祖国。想到这些,自己吃点苦,受点累,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胡启恒对我说的一段话,道出了所有留苏学子的心声:
“少奇同志的讲话对我们这批青年人来说,是激励,更是鞭策。我们当时就感到,我们欠祖国,欠人民太多了!国家和人民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付出巨大代价给我们提供到国外学习机会,栽培我们,为的是能够早日学成报效祖国。我们感到这辈子再努力工作也还不了这个债,再努力奉献也无法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每个留苏学子的心中都深深理解,在这种同龄人难以企及的关怀和荣誉背后,隐藏着祖国人民殷切的期待;在他们身上,承载着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社会的热切希望!
于是我们看到,学子们回国后,不计个人得失,把全部的学识和热情,毫无保留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李绍贵大学毕业后,马上投入了核试验的工程施工:
“荒凉无烟的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呼啸,飞砂走石,飞起的小砂粒打在脸上像针刺一样的痛,环境条件非常恶劣。有一天夜里,我睡得很热,身上有汗,只披了一件羊皮大衣去厕所。通过走廊时,寒风从窗户的破碎玻璃孔吹到我身上,因受风寒得了关节炎。
在四川的深山沟里,我们住在帐篷里,到小河沟去刷牙、洗脸,以草地、蓝天、帐篷为家。最使人感到难以忍受的是,一年四季经常阴雨连绵。冬季由于湿度大,特别感到寒冷,耳朵生了冻疮。当睡觉往被窝里钻时,总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冰冷。”65
王之任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很快成为我国第一代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主力。在孕育这个寄托了整个民族希望的“婴儿”的同时,她却无暇照顾自己的亲生骨肉:
“生完孩子才五十六天,我就被组织派遣到外地工厂,监督火箭发动机零部件的生产,好好的奶水被生生地憋了回去。孩子一生下来就只好喝牛奶。到了冬天,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部队里订不上牛奶,地方上又不管我们。孩子就只好喝稀粥,滴上点酱油借一点味儿。”
第十六章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3)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一部分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毕业回国后,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尽管理工科留学生获得了苏联颁发的“工程师”毕业证书,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只按照“技术员”对待。留苏学生参加工作,工资只比国内毕业的大学生高半级,为62元5角。一年后转正,才涨到73元5角。而这73元5角的工资,很多留苏学生一拿就拿了二十多年,有些人甚至比国内某些同期大专毕业生收入还低。
1960年在苏联学习军工专业的三百名留学生,已经完成全部学习,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未来得及获得苏联学位证书提前回国。按照规定,他们由我国教育部统一颁发毕业证书。但是,国内有些单位在一段时间内不承认这些留学生的工程师称号。66
由于苏联学制的关系,留学生在苏联学习时间一般比较长,再加上留苏预备部一年,会比国内大学生多学习一到两年。而一些根据国家需要中途改变专业方向的学生,学习时间更可能长达八、九年。因此,和国内同期大学毕业生相比,留苏学生客观上形成了工龄短、结婚晚、孩子小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工资、住房等方面的物质待遇。67
文革结束后,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已是拖家带口、身心俱疲,白发已悄然爬上双鬓。一般来讲,四五十岁的年龄应该已是事业有成了。可是对于这批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来讲,事业似乎才是刚刚开始。
然而,他们没有颓废,没有抱怨,一如二三十年前刚刚来到苏联学习时那样,以饱满的斗志、必胜的信念,与时间展开了竞赛。
这是浴火重生的群体。十几年的风霜磨砺没能摧毁他们的意志,反而验证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三十年前,他们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弟,沐浴着荣耀与敬仰;三十年后,他们成为国家大厦最坚实的栋梁,用杰出的业绩写就了载入史册的辉煌。
这是高度浓缩的生命。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最大的成就,都诞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十五年时间里。他们如同置于纯氧中的灯丝,在极短的时间里炽烈燃烧,却释放出无比夺目的光亮!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信念,支持他们甘愿将青春和生命托付给祖国,虽忍受重重艰辛和苦难却仍旧无怨无悔?在那种近乎于苦行般的自律与虔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为动机?
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里令我苦思不得其解。
我注意到,在我采访的过程中,有一段话被老学长们频频重复: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在临终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进行着斗争。”
这是五十年代风靡中国的一部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的话。
这段语录,在五十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
无数热血青年把这段话作为座右铭,义无反顾地奔向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挥洒青春和热血,只为证明人生的意义,只为探究人类最崇高的理想。
正如邓朴方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书的序言中所写道:
“我清楚地记得:我和我的同龄人在年轻的时候,人人会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名言。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深受他的影响。我相信,那些能超越自我、追求信仰与理想、追求祖国繁荣富强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人,是人生最绚丽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68
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群体,和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的亿万青年一样,用一生的承诺和实践,为保尔·柯察金的宣言做了最生动的注解;
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群体,是那一代青年人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凝聚着太多人民的重托,领袖的希冀,民族的荣耀;
第十六章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4)
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群体,是那一代青年人的普通一员。在所有和他们一样优秀的青年身上,蕴涵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那就是永远胸怀祖国、视祖国声誉为生命的爱国主义,永远将祖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奉献美德,和永远追求真理、不向困难低头的科学精神!
他们是超越了自我的人,是人生最绚丽的人,也是最平凡而伟大的人!
这,或许就是问题的答案。
后记(1)
这本书的酝酿和写作历时近两年。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周末、假日;白天忙本职工作,晚上回家安置好孩子后,还要写作到深夜一二点钟;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多家单位,查阅了大量书刊、杂志、回忆录、文献档案,做了数百万字的笔记;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近七十位留苏学长,出席了多次留苏老同学的聚会活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录音、影像记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得到了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巨大支持。我们访谈的对象,无一例外地给予了关爱和配合。大家称赞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有些人甚至用“功德无量”来形容。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自身经历了复杂而又令人激动的思想历程。每次采访结束后,我们的心情都久久无法平静。我们发现自己从最初对于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琐碎细节的猎奇,已经逐渐深入到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探索,试图发掘他们的精神内核。
这是一段艰难然而有意义的历程。
今天,在本书终于付梓之际,我们衷心感谢耐心接受了我们采访的七十余位不同时期的留苏学长,和向我们慷慨地提供了照片资料的基辅工学院校友会、列宁格勒造船学院校友会、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校友会以及相关学长。感谢你们与我们分享了宝贵的记忆和情感;
我们衷心感谢所有在本书中出现与未出现的、所有相识与不相识的、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学长们。是你们的杰出和谦逊,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厚重的内涵;是你们赞许和鼓励,支持我们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
我们衷心感谢感谢欧美同学会及留苏分会的领导们。是你们的关怀和指导,使得我们的构思不断得以完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我们衷心感谢“中国扶贫地区文化促进会”和王兴有老学长。是他老人家抱病奔走,为本书的付印找到了来自“中国扶贫地区文化促进会”的赞助款项;
我们衷心感谢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刑艳琦总编和吴颖丽主任编辑、子木唐文化艺术中心的子木老师,是你们的负责和努力,使得这本书得以在2007年11月17日面世,成为向五十年前那一伟大历史性时刻的献礼;
我们衷心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你们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辞劳苦,帮助我们日夜照顾幼小的孩子。我们才得以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倾注于本书的采访和文稿撰写中。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是近乎随机的。我们认为,我们撰写的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名人树碑立传,而是着意于塑造留苏群体的整体形象。在我们看来,他们当中尽管有些人相对默默无闻,但他们具有同样优秀的品质,同样散发着留苏群体共有的人格光芒。他们构成了留苏群体这个人才金字塔最宽广和坚实的基础。由于篇幅和取材的关系,我们没能收录所有采访过的学长的事迹;在内容上也做了一些我们认为必要的取舍;同时,在行业分布的代表性和人物的典型性方面也定有欠缺。在此一并请求学长们的谅解。
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只能利用全部业余时间采访和写作,更是由于自身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使得我们痛切地感到,这本书距离我们的设想,距离老学长们的期待,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令我们感慨无奈的是,每次当我们将采访后的感受,转化成为一行行文字的时候,总会感到些许的力不从心。我们不知该用怎样传神的笔墨,才能生动再现出那些或激昂、或温婉、或抑郁、或辉煌的历史瞬间,才能精确传达出我们所经历的感动和震撼。
这本书注定会留下非常多的遗憾:
在数据、日期方面未来得及做细致考证,必定会有不确之处;
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对更多居住在北京以外的学长进行采访;
对老学长们的精神境界认识和发掘得还远远不够;
后记(2)
未能对中苏关系正常化前后派出的留学生进行广泛采访,没能充分展现他们已取得的成就;
所有这些缺憾,我们期待能够通过再版的机会,进行修订和补充。
在这里,我们恳请读者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更多的年轻留苏(独联体)学子加入弘扬传统、传承文化的行列。
我们的联系方式是:each_easy@sohu
单刚、王英辉 2007年10月于北京
① ?(美)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现代稀见史料书系),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② 余玮、吴志菲:《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孙耀文著《风雨五载: 莫斯科中山大学始末》,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④孙耀文:《风雨五载: 莫斯科中山大学始末》,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
⑤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502页。
⑥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⑦陈祖涛口述,欧阳敏撰写《我的汽车生涯》,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⑧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页。
⑨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602页。
⑩ 同上第490页。
11 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2 《人物ABC 》网站。“叶剑英长女叶楚梅”rwabc/diqurenwu/diqudanyirenwu。asp?id=35&people_id=28&p_name=%E5%8F%B6%E6%A5%9A%E6%A2%85
13 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661页。
14 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662页。
15 杜魏华主编《在苏联长大的红色后代 》;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668页。
16 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17 孔寒冰《论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生》tecn。cn/data/detail。php?id=3048
18 孔寒冰《论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生》tecn。cn/data/detail。php?id=3048
19 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20 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1 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2 郝世昌《留苏教育史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23 北语新闻网2002年7月5日文章《校庆之际缅怀周总理》?
25 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26 顾宁《冷战年代中苏教育交流的启示》。《世界历史》2004年第04期。
27 《一代人的使命与业绩》
28 郭子恒《遥忆留苏往事》。《健康报》2007年5月18日
29 《一代人的使命与业绩》
30 《一代人的使命与业绩》
31 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32 北京外国语学院图书馆档案B7永1卷
33 日期来自北京外国语学院图书馆档案B7永1卷
34 陈国藩、余秀英《解放后至文革前唐山铁道学院教师出国留学与师资培养》,《西南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60页。
后记(3)
35 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36 同上,第119页。
37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38陈国藩、余秀英《解放后至文革前唐山铁道学院教师出国留学与师资培养》,《西南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62页。
39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第134页。
40 郭子恒《遥忆留苏往事》。《健康报》2007年5月18日发表
41 贾泽林《走向列宁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4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编《风华正茂的岁月:在莫斯科李哈乔夫汽车厂实习的日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43 43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编《风华正茂的岁月:在莫斯科李哈乔夫汽车厂实习的日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4 44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编《风华正茂的岁月:在莫斯科李哈乔夫汽车厂实习的日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第378页。
45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编《风华正茂的岁月:在莫斯科李哈乔夫汽车厂实习的日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页。
46 同上第5页。
47 北京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的留苏岁月》,2006年10月1日至7日播出。
48 北京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的留苏岁月》,2006年10月1日至7日播出。
49 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50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51 陈先玉回忆文章《周总理对留学生的关怀》
52 改编自《往事回眸》第十二章《留苏预备部》。发布于“中国博客网”
53 李滔《少奇同志教子记》。1980年4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
54 李滔《历史的嘱托》。收录于《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忆留苏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55 本节的撰写主要基于池秀峰当日的日记,同时参考了陈国藩、孙美玲等人的回忆文章
56 陈先玉回忆文章《周总理对留学生婚恋问题的关怀》
57 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58 《人民日报》社论《为建立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而继续奋斗》。1 9 6 3年 1 2月 4 日第2 版
59
60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61 于百川《捐款资助两位病困校友纪实》,收录于列宁格勒矿业学院纪念文集《无私的奉献,永久的纪念》
62 苏联电影《忠实的朋友》插曲《朋友》歌词
63 朱训《阳光、狂风、雨露伴我行——忆留苏岁月的前前后后》,收录于《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难忘的峥嵘岁月》,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编,中国计量出版社
64 腾叙兖《哈军工传》,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65 李绍贵回忆文章《在秘密历程中的艰苦跋涉——记难忘的峥嵘岁月》
66 国务院科技干部局文件《关于对留苏回国学生反映问题的处理意见》,1980年1月26日
67 同上
68 程海、王邻孟译《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