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流皇帝李后主-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齐丘道:“征古,你就不要再与本公卖什么关子了。有什么对付李煜的法子,不妨说出来听听。”
李征古冷笑道:“若是李煜就这么死去,反而为李家赢得了名声与同情,这对于我们来说,亦未必就是好事。毕竟李家除了李煜,皇叔皇子比比皆是,老实说,少了一个皇子,对他们的根基并无多大影响。”
宋齐丘皱眉道:“征古你的意思是。。。。。。”
李征古点头道:“不错,凭国老如今的势力,要导演一出兄弟阋墙的好戏并不难,事实上,我们凡事未必都要亲力亲为,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作壁上观其实也是别有一番味道。”
宋齐丘拍案叫绝,道:“既然如此,我们又应该先从何人入手?”
李征古道:“燕王李弘冀血气方刚、不知轻重,纪国公李从善满怀嫉妒、狡诈阴险,而李煜又几次三番遭人暗算,必然心急报复,今李唐皇室,没一人能成气候。国老不如就来一个大杂烩,这趟水也不必在意从何处何人着手,我们只管越搅越混就是,到必要时,国老再出了澄清、平衡一番,也是不迟。”
宋齐丘正要力赞李征古几句,管家宋鸣忽然来报,道:“老爷,承天少爷学成归来了。”
宋齐丘大喜,立刻整了整衣冠,疾步出迎,脸容上自然是掩不住的春风得意。
第二日,在李煜的坚持下,未尽的三司推事照常进行。
这一回围绕的重心,已不再是萧无稽之案,皆因当日张易以为李煜洗脱了嫌疑,再加上金楼的临阵倒戈、刺杀李煜,使得李煜一下子从嫌犯成了受害者。
出于李煜意料的是,萧无稽之死居然又有了新的进展。
第四十三章 扑朔迷离(下)
只听张易笃定的道:“就在昨天夜里,我们找到了新的证人,而且还是本案唯一的目击证人。根据证人提供的线索,本官已可肯定,杀死萧无稽的并非是金楼,而是江湖上一个有名的刺客,此刺客名叫田英,外号‘金银剑客’,惯用一把独特的金银剑,而且他削人首级的手法也是与众不同,本官命人查证尸体首级之后,发现情况正好吻合,现在朝廷以贴出告示通缉田英,相信要不了多久,此案定能水落石出。”
李煜问道:“本王有一个问题,即张大人的这个证人,究竟是怎么找到的。如果本王没有猜错,这个证人恐怕是在听说本王安然无恙之后,才自告奋勇的来投案的吧?”这一次,李煜却一反往常的沉默、中庸,而是尽情的展现他过人的急智。
张易闻言,心中一惊道:“安定郡王之言,虽不中亦不远也。实不相瞒,昨夜其实是有人刻意引本官去找这个证人,进而使本官断定,金楼其实并非本案真凶。”
李煜道:“事情如此凑巧,张大人就不觉得可疑吗?依本王看,张大人还是不用这么快下定论的好,当初既然有人能在金楼身上下功夫,指使来诬陷、暗算本王,如今此人亦未必就不能在这个证人亦或田英身上做些手脚,以混淆视听。”李煜这句话自然是表明立场,同时亦是想提醒张易等人,不要轻易相信这个忽然出现的证人的话,从而放弃了追查金楼这一条线索。
须知金楼虽死,但他的关系圈还在,只要张易等人沿这条线索追查不放,即令最后不能找出真凶,指证宋齐丘等人,那么至少也能令宋齐丘、马空凌以及马空凌背后的主子心里感到不安。
此时的李煜早已认定萧无稽之死必然与金楼有关,而这个所谓的证人与田英,都只不过是宋齐丘之辈放出的烟幕。
查文徽却极不给面子的道:“我们如何查案,根本无须六殿下来教。如今案情既有新的发现,而且一切推断还合情合理,我们自然要沿着这条线索追查到底,断无放弃之理。六殿下这么紧张此事,总该不会是不希望我们继续查究下去吧。”
宋齐丘亦冷哼道:“或许六殿下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怕被人抖露出来也不一定。”
李煜反唇相讥道:“宋大人这么多闲话,就不怕被张大人逐出公堂吗?”
宋齐丘愕然语塞,接着李煜才质问张易道:“张大人总不会如此糊涂,真的相信萧无稽之死,是田英作为吧?”
张易自然不会屈服李煜给的压力,平静的道:“铁证如山,不由得本官不信,今天有这样的结论,亦是本官和一众公职人员辛苦一夜才得来的成果,相信不会有错。不过六殿下亦尽管放心,金楼以及其提及的笔迹这两条线索,本官亦会继续派人追查下去,务必还六殿下一个公道。我想六殿下亦不想刺杀辽使的真凶逍遥法外吧。”
李煜挖苦的道:“若照张大人这么说,萧无稽一案,本王还是不能洗脱嫌疑,不是吗?皆因这亦有可能是本王指使田英做的,至于金楼一事,只不过是一场意外罢了。”
这还是李煜第一次有些恼怒张易的固执,一直以来,他都很是佩服张易的不畏权势、正直无私,若非他是李景遂的人,李煜早已过去拉拢他。
想不到的是,精明如张易者,竟然亦被宋齐丘等人利用,将视线转移到了一个不相干的人上去。
张易自然知道李煜说的不过是气话,于是中肯的道:“若是六殿下还有嫌疑,那么恐怕是包括本官在内,人人都有可能是杀死萧无稽的凶手或者主谋了。现在朝廷上下,有谁不知道六殿下才是萧无稽一案最大的受害者,而且还招人千方百计的算计、诬陷,甚至因此而险些丧命?所以下官以为,六殿下是断不可能指使田英去杀萧无稽的。”
李煜无奈摇头,心忖自己果然还是低估了宋齐丘等人,原以为自己以身作饵,将萧无稽之事闹大,最终必定能将事端引到宋齐丘身上,想不到的是,宋齐丘竟于这个时候忽然抛出田英这一号人,转移了张易等人的视线,使他再不用担心会被人抓到把柄。
若非自己人手奇缺,必然不会放弃亲自追查马空凌,直到找到证据,指证宋齐丘为止。不巧的是,自己心中策划已久的天下大计已然于昨晚启动,故而力有未逮,暂时抽调不出人手来插手萧无稽一案了。
原本他还想提醒张易等人继续查下去,不过现在看来,效果不大。
李煜苦叹道:“希望张大人不会令本王失望吧。现在张大人不如说说车廷规一案,以及私纵李毂之事,尽早结案,还本王一个清白。”
张易于是道:“关于车廷规一案,还请安定郡王稍作配合,将你知道的再说一遍。”
李煜睁着眼睛,瞎说道:“当日本王初到山阳,车廷规即先秘密来找本王,说朝廷有人想要杀他,就求本王想办法救他一命。我思前想后,于是就在楚州傅宏营等人面前演了一出戏,令他们都误以为车停贵被本王剖心已死,希望这样可以逃过凶手的耳目。料不到的是,凶手神通广大,不但识破了本王的计谋,还将计就计,杀死车廷规,企图嫁祸给本王,对了,后来据射阳湖的人称,杀死车廷规的,正是射阳湖的大当家吴先,至于究竟是谁指使吴先去杀车廷规,相信只要找到此人就能见分晓了。”
张易循者李煜的口吻,道:“那么六殿下又知不知道,到底是谁要杀车廷规?”
李煜耸肩道:“这个本王自然不知,否则我亦不用一直将黑锅背到现在了。”
查文徽却忍不住驳道:“一派胡言,简直一派胡言,楚州那么多官员都亲眼看见你取了车廷规的心脏,又怎会有假?”
李煜轻蔑的瞥了查文徽一眼,即不再理会他,转而问向张易道:“此事张大人以为如何?”
张易轻松的道:“车廷规自然不是六殿下所杀,其实自始至终,六殿下都不过是受害者。”
张易此言一出,宋齐丘等人即脸色大变,再也安坐不住,而公堂之外的一众百姓,则是一片欢呼,大赞张易英明。
第四十四章 天下大计(上)
宋齐丘威胁道:“张大人,断案可是要有凭据的,你若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叫本公信服,那就请尽快收回原话,本公或可以当作没有听到过,否则就不要怪本公不给情面,在圣上面前参你一本,毁了大人您的大好前程。”
张易却理直气壮道:“本官不这么判,才是真正的自毁前程。”接着叫人拿出证据,道:“这是仵作关于车廷规的验尸报告,验尸当日,高大人和我也在当场,我们所有人都亲眼看见,车廷规的尸身上的心脏犹在,由此可见,车廷规其实并非死于剖心,而是被人削去头颅致死。”
宋齐丘如同被人泼了一身冷水,喃喃道:“怎么会这样?难道是傅宏营等人欺骗本公?哼,他们好大的胆子。”
李煜暗呼厉害,宋齐丘不愧是老奸巨猾,会演戏,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将所有的责任推到了傅宏营等人身上。
张易笑道:“倒也不是他们有心骗宋大人,因为他们自己也并不知道被骗,此事本官曾询问过龙翔府的孙青,证明当日所谓的心脏,其实不过是一颗猪心,傅宏营等人不过眼拙,又不肯细细推敲,以致于有今日的误会。”
李煜看着李征古等人异常难看的脸色,大感痛快道:“好了,总算还了本王一个清白。”
李征古看着李煜得意之色,欲言又止,估计他原是想说在车廷规去山阳府衙拜见李煜之前,一直都和自己在一起,而那时候李煜则在府衙,两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时间商量演这一出所谓的计谋。但是李征古仔细一想,他又担心这不过是李煜卖的破绽,其目的是为了引自己说出曾亲自到过山阳县。只是如此一来,恐怕就反而弄巧成拙了。皆因一旦吴先被逮,将自己供了出来,那么极有可能自己反成了杀害车廷规的真凶。
想到此处,李征古终于还是忍了下来。
接下来说的却是关于私纵李毂北返之事,因为这种事情并无真凭实据,加之李煜亦确实派人追杀李毂,而赵匡胤的行踪、功架又在净居寺得以证实,所以这一件事,自然也是以宋齐丘污蔑的失败而告终。
至此,缠着李煜多日的官司终于一扫而空,这不但李煜自己感到了轻松,就连江宁的百姓亦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李煜的声威因而更胜从前,贤名远播。
不过这两件事始终都未能引出宋齐丘这条大鱼,这让李煜或多或少感到有些遗憾。
其实在公堂上的时候,他亦注意到李征古张口欲言的样子,想不到的是此人亦如此狡猾,就差那么一点,最终还是被他及时收口了。
宋府。
不知为何,宋齐丘发现自己这段日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随着年纪的增长,不知不觉间,心里逐渐多了一些不知名的恐惧,人或言老而弥坚,自己却似乎有些觉得时不我与了。
宋承天看到父亲闷闷不乐,郑重其事的道:“父亲大人,又是何人惹您不高兴了?待孩儿为你出气。”
宋齐丘看见阔别数年的儿子,心中却一下子变得祥和起来,老怀大慰道:“看见子升回来,为父还哪来什么不快。对了,你不是说很想看看这几年金陵城的变化吗,为父趁着下午有空,就陪你到处走走,如何?”子升,自然是宋承天的字了。
宋承天欣然道:“那就不如去城西走走吧,我记得小时候那里有一座老君观,很是热闹。”
宋齐丘心道:“现在江南还哪来什么道观,要么是成了废墟,要么都改成了佛寺。”不过他显然不想这么快就扫了儿子的兴致,当下点头同意,并没说破。
等到宋齐丘随儿子到了那道观,却发现这里情况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想不到这个时辰,竟然还有不少人在那里大行修葺,看来史守冲、潘佚误打误撞、侥幸救回李煜,却是给这些道士壮大了胆子。
就于此时,道观内走出一名仙风道骨的道士,慈眉善目的道:“子嵩兄,阔别多年,无恙吧?”
听到“子嵩”二字,宋齐丘不禁为之一振,这亦让他感觉自己好像突然间又年轻许多。
须知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已经鲜有人敢这么称他,哪怕就是当年,除了烈祖皇帝之外,以他的字“子嵩”来称呼他的,也不出十人。
宋齐丘定了定神,仔细的端详着这名道士,好半晌才恍然道:“你是泉州谭景升?”
龙翔府。
李煜松懒的坐于椅上,倍感遗憾的道:“宋齐丘果然有些板斧,亦难怪当初先帝会对他格外倚重,致使其有今日的名声地位。”
卢梓舟讶道:“主公是为公堂上的事感到可惜?”
李煜点头道:“本王原想叫宋齐丘自食苦果,可惜李征古之辈偏还沉得住气,他不上钩不说,重要的是,竟然还懂得弄出一个什么金银剑客,来转移张易等人的视线,减轻压力,确实不大简单。”
卢梓舟笑道:“恐怕事情并不是主公想象的这么简单。如果正光没有猜错,或许真是田英杀了萧无稽也不一定,主公在公堂上的时候,卢郢已经来过,我遂趁机叫他去查看一下,田英所谓的与众不同的杀人手法,相信等卢郢过来回来之后,事情便会有分晓了。”
李煜皱眉道:“这么说来,我可能误会张易了。不过按理说,区区一个江湖人士,怎么可能在清风驿神不知鬼不觉的杀死萧无稽呢?”
卢梓舟笑道:“或许田英不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呢?”
看到李煜似有所思的神色,卢梓舟又道:“我从卢郢口中了解到,这个金银剑客,在江湖上确实大有名堂。据说前一阵子,周朝大将荆罕儒,曾下令扬言曰:‘能得吾头下之枕者,赏钱三百缗。’俄而金银剑客田英得之,荆罕儒即给赏如约。不过此事在江湖上亦并未大肆传开,江南人多数根本不知晓此事,卢郢亦是从北方的江湖朋友口中得知,而后方告知于我。”
李煜皱眉道:“又是周朝?事情怎会这么巧?”李煜接着心中一动,大胆猜测道:“莫非荆罕儒知有契丹使者来我江南,于是募遣客刺之以间唐?”
卢梓舟道:“虽不中亦不远也,否则赵匡胤亦不会这么巧在江宁出现。我恐怕他南下江南,是另有任务在身,而并非只是暗中保护李毂这么简单。”
第四十四章 天下大计(下)
李煜道:“而他的这个任务,即是暗中配合田英刺杀萧无稽,以使契丹与我朝绝往来?”
卢梓舟摇头道:“恐怕该说是田英配合赵匡胤才是,田英应该只不过是个操刀手,只负责砍下萧无稽的首级,给人替罪而已,如此一来,万一事情败露,亦不会有人将矛头指向周朝或者赵匡胤,弄不好,田英反而还成了江湖人士抗争契丹的典范。”
李煜道:“这么说来,宋齐丘亦应该是知情者,否则他也不可能将事情引到田英上去,依我看,赵匡胤极可能秘密会过宋齐丘,甚至二人达成了什么协议。哎,此事越想越觉得可能,就拿当晚北门之事来说,若是北门守备机灵一些,趁早将城门关闭,则赵匡胤、李毂未必就能逃脱,还有当日净居寺的事情,赵匡胤的突然出现,亦恐怕与宋齐丘有无。亦难怪宋齐丘千方百计要给本王安个通敌卖国的罪名,敢情他是贼喊捉贼、肆意诬陷。”
卢梓舟赞道:“主公的确厉害,顷时间就能推算出这许多,坦白说,这也正是卢梓舟思量半天得出的结论。所以接下来,主公亦没有必要盯着金楼亦或马空凌这条线索不放,当务之急,应想办法尽早揭发宋齐丘才是,否则后患无穷。”
若是此时宋齐丘知道,因为自己安排人证供出田英,却反而弄巧成拙,留下了斧凿之痕,被李煜、卢梓舟看破他有通敌叛国的嫌疑,恐怕会后悔莫及。
就于此时,卢郢回来了,并且证实萧无稽的确是死于田英的独门手法。
李煜于是召集申屠令坚、孙菁、谭照,开了一次小型会议,道:“如今国有战祸,内有乱臣,,对于马空凌以及其背后之人几次三番暗算本王的这类私人恩怨,本王就暂且放在一边,相信只要本王格外留意,不给他们机会,他们亦不敢乱来。接连两次不成功,即使傻子也应该知道收敛了,我我看他们短期内,亦不敢再有什么针对本王的行动。接下来的几个月,就要看大家的表演了,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申屠令坚等人轰然应诺。
李煜乃尽倒胸中识见,侃侃而谈道:“自春秋以来,举凡南北对峙之际,南方军政之重心,必集于东南。南北之争,东则争黄淮,西则界秦岭,而若以天时、地利而言,可谓各有千秋,利弊参半,双方皆有战胜之机。利南方者不利于北,利北方者不利于南。今,秋冬时节,大地坚净,旷阔之原野宜于北方铁骑驱驰,利于北方发挥其骑兵野战的特长,故而柴荣始发兵于此时,若我强与之战于淮南,是以己之短对敌之所长,实不足取;故若以本王为帅,则我可修养停战,待来年春夏时节,江河水涨,利于我朝发挥其水战和守城战的特长,方一鼓作气反击之。”
“何况以粮草、经济论之,中原之地,连年兵火战乱,满目疮痍,方以柴荣之雄霸,致力治之,始有起色;而我江南则相对安稳,沃野千里,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实优胜于中原也。然自五胡乱华以来,何故以历数南方诸多北伐如祖逖、殷浩、恒温、谢万、谢玄、刘裕、刘宋元嘉、萧衍、吴明彻之辈,始终未能一尽全功,甚至于一败涂地,而最终至于千古以来,举凡有一统,皆由北统南,而从未有以南统北之先例,此岂天意不在南邪?而至当今,数年前,契丹亡晋,中原无主,我朝先有征南不利,后又错失北伐良机,以致于被动授首,坐等柴荣加兵南下,此岂人心贪逸,不向大统邪?子迁、正光,你们且稍作思量,给本王一个答案。”
卢梓舟等人你眼望我眼,面面相觑。想不到李煜一时激愤,竟然一口气说出这许多言语来。
卢梓舟思路略作整理,于是道:“纵观历史,南北对峙形势之下,东南政权发起北伐虽多,然而真正彻底、真正成功的北伐却很少。以正光观之,其由不在民心,而在于南方朝廷上下,意见未能一统,上下未能高度整合、凝聚。所以往往北伐,非先失利于战,而先失利于己也。譬如东晋,皇权旁落,门阀迭起。王、庾、桓、谢等大族先后执掌朝政,几支高门望族相互牵制,又相互维系,从而使这种政出多门的局面得以维持。然而这种局面明显妨碍了南方统治秩序健全、完整的建立,同时也妨碍江南社会的全面整合,各藏私心。譬如祖逖北伐,戴渊节制;桓温北伐,而与司马氏相顾忌;及谢玄淝水大胜,朝廷复加掣肘。此古来唏嘘之事也。是故以史为鉴,如欲北伐,必先使南方人心、国政皆归统于皇室,而后始能议成败。”
李煜叹道:“正光知我心意也。虽本王意欲北伐,则朝廷内,党派分立,相互攻讦扯其后退,况今大江以南,尚有吴越、南汉等国,未必与我一心,甚至还与周朝通曲款。若非如此,中原有北汉、契丹虎视眈眈,柴荣何以嚣张,胆敢犯我淮南?”
谭照此时亦道:“北伐结果,除去政治因素,方略得失亦不无关系。以东南而北伐中原,进取北方,南北地理形势亦是制定北伐方略的基本前提。如今柴荣人心所向,中原固若金汤,如我战之于淮南,是苦战也,持久割据,智者不为。殿下既有北伐之志,必先以金陵为基础,西平荆南高氏,控制荆襄上游;东灭吴越钱氏,以巩固三吴根本。控制荆襄,可保障主公对长江形势的控制,进可攻退可守;巩固三吴,则可保障后防稳固,无虞粮草。如此时机成熟,方可大展宏图,扫平天下。”
李煜深以为然,心道谭照果然厉很有一套,须知他的这番见地,正与朱元璋由南统北、平定天下的方略如出一辙,自然也与自己心中的既定战略不谋而合了。
李煜抚掌叹道:“吾得正光、子迁,犹刘备之有卧龙、凤雏,则天下大势竟在本王手中,而令坚、孙青,一如关张之谋勇,足以睥睨纵横,来日北克中原,收复燕云,必指日可待也。”
卢梓舟等人异口同声道:“能追随主公骥尾,是我等荣幸。”
卢梓舟接着道:“非主公之贤明,臣下必不得用武之地。今天降主公于乱世,大任临身,是意欲主公一展宏图、泽被天下,此诚万民之福祉也。”
第四十五章 调兵遣将(上)
孙菁、申屠令坚、卢郢这还是首次听李煜与谭照、卢梓舟之间,这般详尽的纵论天下大势,不由心生敬佩。须知叫他们行军打仗、攻城拔寨,亦或并非难事,但要这般慎之又慎、又要富有见地、有理有据的制定天下方略,却是有些力有未逮。
而事实上,这也是历史上,名将与谋士的最大区别。两者相敬重,相辅相成,则战事得以利;而若两者相轻,嫉妒贪功,则国家不幸之始也。
三人看着李煜忽然拿出一卷画轴,正感纳闷,接着却见李煜奋力一摊,画卷上面的内容霍然映入眼帘。
申屠令坚为之一亮,惊叹道:“主公这是。。。。。。”
申屠令坚跟随刘仁赡之时,亦曾见过刘仁赡有用这种军事地图,然而无论制作的工艺、手法以及囊括的范围,却都要必李煜手中的逊色不少。
李煜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