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独立开设打金工场,承接香港及境 外珠主商的订单。1967年,地产烂市,谢氏低价觅得九龙红■的一个铺位, 开设第一间门市。 80年代未,谢瑞麟的年营业额达20亿港元,在港九拥有多间分行。铺 位装饰模仿周大福,铺面大,极堂皇。谢瑞鳞正值富年,他与其他珠宝大 亨不同,他既精制作,又善销售,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景福金行创办于50年代,创始人为美丽华酒店集团的杨志云。景福有 家族其他事业为后盾,实力较雄厚,六七十年代,与周大福、周生生成三 足鼎立之势。 80年代,杨志云逝世,景福开始走下坡路,正如“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景福仍是港九珠宝行的一支劲旅。 早年,郑裕彤曾独领“钻石皇后”之风骚,现在各大金铺都经营钻石 生意,与周大福平分秋色。金铺竞争之激烈,还可表现在广告上,任何一 种传媒,都可见到“珠光宝气”。据统计,香港珠主业每年花在广告上的费 用,高达3000万港元。 金铺多于米铺,多得顾客都无暇注目。偏偏劫匪老盯住金铺下放,使 众金铺雪上加霜。80年代,金铺劫案每年最多80宗,最少20宗;1991年高 达100宗,1992年开年不吉,1月,周大福中环金行被劫珠宝1100万港元; 不久,该行佐敦道分行被劫首饰500万港元;4月,周大福再次遭灾,铜锣 湾分行被盗400万港元珠宝。周大福的中环、佐敦道两行保险期刚过,又未 续保,1600万港元之巨的损失得不到丝毫赔偿。 浩大的损失,反映出周大福管理之疏漏。郑裕彤从70年代起,不再直 接主理周大福,90年代,更是处半退隐状态,在董事局会上,郑裕彤狠狠 批评了周大福的首脑。以后,周大福严加防犯,虽不能担保劫匪下上门, 但至少不会发生投保脱节的重大疏漏,一旦出事,就可以“嫁祸”于保险 公司了。 这一年同一时期,谢瑞鳞有5问金行遭盗劫,周生生、景福各有1间被
… 页面 129…
劫。被劫珠宝较少,且都投了保,故损失甚微。 传言,这些劫匪在内地就是杀人越货、为警方所追缉的犯罪团伙。故 各金铺草木皆兵,听到内地口音的劫匪便避退三舍。 事实上,任何内地旅客迈进香港金铺,都会受到上帝般的接待,不论 购金还是睬金,均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香港的金铺不宰客,成色及重量 与所标的完全相符。内地旅客虽少有买钻石的豪客,由于人数多,购金者 众,渐成为香港金铺最大的金客,金铺老板及职员,绝不敢怠慢。 内地的金价,比香港金价要贵20%至30%,且首饰做工粗糙,故赴港 旅客,十有八九购金。 1994年第5期香港《资本》杂志一篇文章称:“据估计,1992年本港黄 金人口总量达340多吨,其中一半是以首饰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而当中则有 60吨是由中国旅客从香港购入后带回国内 (内地)预计1994年人口香 港的200吨至300吨黄金中,将被带回中国的黄金亦达90吨左右,使香港黄 金的销售额,一半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旅客。” 谢瑞麟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访问时指出,该公司在港的销售量, 一半是来自内地的旅客。 周大福、周生生、景福等金行的状况亦如此。 目前,内地仍不允许境外金商以独资或合营的方式进入内地市场。目 前唯一准许的只是合作承包制——也只有周大福一家,传闻是郑裕彤在老 家顺德大撒慈善银纸,而作为改革的试点。 《资本》杂志的文章称:“本港金商周大福便是在8年前 (1987年)与 顺德伦教镇政府合作设立金饰工场,通过人行(人民银行)发出黄金首饰 厂牌照,在当地实行来料加工承包制即是说,港商提供原料、管理人 才、设计人才与资金等,而中方提供地方与人力,进行金饰制造。” 周大福虽未打入内地销售市场,总算放进了一个盈利的金蛋。谢瑞麟、 周生生均要迟半拍。谢氏与黑龙江的同业携手合作,却始终拿不到牌照, 持牌人仍是中方。周生生在福建马尾开设陈展室,只能宣传该行首饰,却 不能售金。1995年,周大福又先行一步,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 路开设珠宝金饰陈展室。 香港的金商,莫下垂涎内地的巨大市场,企盼内地早日开放金市。就 目前来说,难度甚大:一、内地金价与国际金价悬殊较大;二、人民银行 不会轻易放弃黄金买卖的主导地位:三、内地金饰的制作零售行业承受不 了境外金商的冲击。 香港的金商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郑裕彤曾表示,希望今后在内地,周 大福成为同业的第一大金行。 郑氏家族的庞大事业,由郑裕彤与他的儿子郑家纯、郑家诚分头打理, 郑家纯绰号“纯官”——是亚洲电视的女艺员“册封”的。有关郑氏家族 入主亚视,本书第五十一章将会言及。(详情请参阅广州出版社出版、祝春 亭著《鲨胆大亨——郑裕彤传》)
… 页面 130…
第四十五章胡氏合和 东山再起虎生威 的士大王胡忠,在事业的巅峰时突然拍卖掉所有的士及车牌,转行地 产。胡忠的儿子胡应湘组建合和实业公司,并在1972年股市高潮中“骑牛 上市”。合和股票炙手可热,升值10多倍!于是“假合和”在股市大行其道, 把合和拖进了深渊。合和原是华资地产五虎将中的帅虎,如今岂肯退缩? 胡氏稳住阵脚,待机而动,终于东山再起,重现虎成。 香潜地产业与香港经济 香港房地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该业占香港固定财产的2/3。以物业交 易与物业收租所创的生产值,在地产高峰期的1980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 7%,低 潮的1983年占19。5%。 官地收入是港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71年至1989年的18年间,港府卖地收入 共266亿港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0%。1980年至1981年比例竟高达35%。除卖地, 港府还直接或间接向土地、物业征收多种税项,另外,港府还有物业及投资收入。故 有人说,港府之所以能实行低税制,是有土地这座“金矿”为资金后盾。 地产与建筑业并肩发展,1975至1982年间,地产市场兴旺,建式业持续8年繁荣 发展,建筑总开支从40亿港元增加到248亿港元,增长5倍以上。 房地产业与金融资本互相溶合和互为依赖。在金融业贷款业务中。地产、建筑业 所占比重很高。1981至 1989年,地产发展、建筑业贷款以及楼字按揭贷款的总额, 占“在香港使用之放款额”30%至35%,地产兴旺,金融业景气。反之,地产市道下 滑,就会出现大量呆帐,甚至触发银行危机。 房地产业与股市关系非常密切。1989年,在股票上市的298家公司中,地产建筑 业103家,即34。56%。该年地产建筑股总市值为1874亿港元,占股市总值6077亿港元 的308%,在各类股票中比重最大。在不属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中,亦有不少兼营地产。 因此,每当地产市道高涨,地产股市值上升,便带动整个股市兴旺,上市地产公司趁 机发行新股,进一步推动股市“牛气冲天”。反之,股市熊市到来,地产盈利减少, 股价下跌,就会拖低大市,形成“股地拉扯”的特殊现象。 房地产对香港制造业有直接影响。该业为制造业中的水泥、石材、油漆、玻璃、 五金、木材、铝材、修饰材料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地价、楼价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制 造业各部门的成本,从而影响香港产品的国际竞争条件。 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很少有不知道中国大酒店和广深珠高速公路的。 这两项大型工程,便是香港台和实业胡应湘的杰作。 弃车落地 胡应湘祖籍广州花都市。父亲胡忠曾是香港的士大王。 胡忠共有5子4女,胡应湘在兄弟中排行老三。老大胡文瀚,8岁考上的 士司机执照,是当时香港最年幼的的上司机。他一边开车协助父业,一面 读书,他先后就读于两所大学一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才完成学业。大学毕 业后,一直协助父亲打理的士公司业务。老二胡应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医学博士、心脏病专家,一直不参与家族事业的管理。 胡应湘从小就喜欢建筑玩具,中学毕业后,赴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
… 页面 131…
学学土木工程,1958年学成回港,做了5年建筑工程师,后又进港府工务局 任职。 60年代房地产业畸形发展,炒地炒房炒得“天翻地覆”。年迈的胡忠常 感到困惑,许多同辈的的生意人,辛辛苦苦做一辈于,还不如地产商一年 炒地的所得多。地产市道大旺,在这一点上,身力地产业相关官方机构官 员的胡应湘,与父亲“英雄所见略同”,并比父亲更清楚这一点。因此,胡 忠改行地产,与儿子不无关系。 1967年,胡忠拥有378辆的士和120多辆红牌车。年初,政府准许私人 自购的士经营,的士公司的竞争力大力削弱。入夏,香港事件爆发,市景 萧条,的士生意清淡。在这种情况下,胡忠毅然解散车队,将所有的士及 车牌卖给司机,分期收款。胡忠呕心沥血建立的中央的士公司名存实亡。 胡忠另组一间公司——中央建业,作为家族地产业的发端。因欠款一 时难收回,在最初两年,中央建业作为不大。1969年,胡忠退休,家族事 业由胡文瀚、胡应湘打理。 这一年,胡应湘得父亲邀集友人担保,获得汇丰银行1500万港元的贷 款。胡应湘即成立一间合和实业公司,父亲任董事局主席,自己任董事总 经理。胡忠另担任中央建业主席,总经理则是胡文瀚。 平心而论,胡文瀚在地产建筑业不及弟弟胡应湘,但他在政界的名气 甚过胡应湘,先后担任过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市政局和立法局议员。胡忠 的另两个儿子,老四胡应光,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机硕士,留美工作,1988 年驾私人小飞机坠机身亡;老五胡应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建筑 硕士、注册建筑师,回港后创立大宝地产公司,任董事局主席。 在地产业名气最盛、起伏最大的,仍是胡应湘。 台和初创,势头汹涌,加上胡应湘是地产商中少有的科班专才,令人 景仰,合和于1972年8月21日顺利上市,据当时传媒报道:台和实收股本为 1。5亿港元,分为7500万股,每股面值2元。上市时将2500万股新股公开发 售,每股认购价为5港元,即升水3港元;这次上市集资1。25亿港元,但因 名声日隆,发行股数增至1亿股。 这一年,共有五家华资地产公司上市:胡忠的合和实业 (指持牌入)、 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陈曾熙的恒隆地产、郑裕彤的 新世界 (另有一说,无新世界,而是大昌地产)。当时媒介称其为“华资五 虎将”,或“华资五虎上市”。这五虎,在八九十年代,都先后进入香港百 亿超级富豪榜。 合和是五虎中的帅虎——最早上市,在1972年秋至1973年春,合和股 价高凌于另四虎之上。然而,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从天而降。正是这场灾 难,使合和丧失了帅虎的至尊地位。 进返维谷 福兮祸所倚——合和遭此罹难,是因为合和的信誉颇佳,业绩不俗, 且掌权人是地产界毕业于美国名校的专才。另外,胡应湘在港府工务局任 过官员,在港府有颇多关系。合和股价高于另四家华资地产公司股,缘由 就在这里。 众所周知,假冒商品的假冒对象,无不是名优商品或畅销商品 (如内
… 页面 132…
地的假茅台、假红塔山,就是这种情况)。在香港,图案精美、且采取了防 伪技术印制的美元、英镑、港市都有人仿造得出,若要盗印“维妙维肖” 的股票,还不是小菜一碟。1973年开春,持续攀升的股市牛气冲天,股价 被炒到极不合理的高位,恒生指数攀升到1700点,每天交投达五六亿港元。 股民如癫如狂,一个消息却如晴天霹雳在股市炸响: 股市发现假股票。最先发现的假股票,便是交投活跃的合和实业股票! 此时,面值2港元的合和股,已被炒到30港元,升值28港元!怎不令假 股制售团伙心硅摇荡,垂涎欲滴?然而,受损的却是合和实业。 合和遭致“停止交易以便彻查”的厄运。其后,还发现几种热门股的 假股票。假股事件成为这次香港股市崩溃的导火线。 “台和假股”事发,一些准备人市的投资者望而却步,而另一些炒股 老手预感到大祸降临,急忙大量抛售股票,股价狂泻。恒生指数从3月9日 的1775的峰值急速下滑,到7月11日,暴跌至494。5。一些不请股市深浅的 投资者,损失惨重,高价购入的股票现在贱如废纸!股民迁怒合和,胡应 湘有苦难言,合和无端受累,手中更有大把股票未趁高抛出。而其他华资 上市公司大都从趁高抛出中斩获颇巨。 自此,合和失去五虎将的领先优势。 港府借“合和事件”整顿股市,对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上市公司 进行清查。合和本身并无弄虚做假,不”获准重新挂牌上市。而合和参股 的保利建筑公司清盘破产,董事局主席李保罗被捕入狱(1973年)。合和又 一次受累! 保利建筑公司创始人李保罗是一位建筑奇才。他承建的工程质量好, 信用佳,业务发展很快。60年代后期,获香港工务局评定为“C级”承包商, 即可承接无限量价值的工程。 合和旗下有一间全资的合和建筑公司,该公司擅长楼宇建筑,却不擅 长土木工程——而保利两者都擅长。台和为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估价990万 港元的两处物业向保利购得450万股的股权,占保利全部发行股票的25%。 合和董事总经理胡应湘,成为保利的董事。 李保罗虽是个建筑奇才,却不善理财,不谙上市公司的责任及义务, 尤对投资证券风险认识不足,许多事情交有关人士处理。1972年公司上市 热,保利资产不足,本不能上市发行股票。保利做假帐,使其在保华、金 门、新昌之后,成为第四家上市的本地建筑公司。保利售股集资后,马上 拿900万港元集资款去炒股,其中700万港元通过胡应湘购入合和股票。 合和出事,保利损失惨重。 不久,保利在承接公共工程时,向政府有关人士行贿的“牛扒费”一 案,被新成立的廉政公署查获。李保罗人狱,审讯时,对造假帐、贿赂等 指控无法反驳。 保利破产清盘,持有保利股份的合和亦铩羽折翼,990万港元全部泡汤。 合和受损的岂止金钱?还有金钱难买的信誉! 正因为合和“信誉不佳”,遭受的损失更惨重。到1974年12月,面值2 港元的合和股票暴跌至可怜兮兮的0。62—0。65港元,与30港元的峰值比, 缩水40多倍!同期,另四种华资地产股也跌幅颇大,但跌幅不似合和这么 惊人。 商界人士通常都相信命运,受挫之人尤甚。我们设想,如果假股事件
… 页面 133…
未落在合和头上,合和就下会“停止交易以便彻查”。同时,胡应湘担任董 事的保利公司,也就不会成为清查重点。保利破产清盘,说到底是“命该 如此”——那时股市管理混乱,政府公职人员贪污严重,公司造假帐蒙混 获准上市,向公职人员行贿以谋求政府合同的商界人士,亦不算太少,他 们最终安然无恙。 命运就是这样的,令人不可预测,无法抗拒。李保罗成为阶下囚,作 为友人和合伙人的胡应湘,情绪低到极点。合和步履维艰,在五虎将中跌 至未位。股民都下会料到是这种结果,他们原先最看好胡应湘,他是五虎 将中的帅虎。而此时,有的地产公司总裁,正在学徒阶段。 胡忠曾劝儿于放弃合和,家族还有中央建业。胡应湘也曾有过这种念 头。但他终未退缩,而是固守合和,向命运抗争! 东山勇起 所幸的是,合和遭此重大挫折,主要不是经营不善、决策” 失误,而是命途多舛。因此,银行并未抛弃合和,而是给予必要的资 助。 合和稳往阵脚,缓慢拓展。1976年,地产复苏,楼价攀升, 合和的盈利也不断攀升,到1979年,终于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年盈利 达7638万港元。 这一时期,合和购人或开发的地盘、物业有:荃威花园、协威园、康 丽园、东威大厦、山光苑、云景台、健威花园、德福花园、合和中心,等 等。 位于九龙湾的德福花园,共有40多幢住宅大厦,近5000个住宅单位,1977 年开始发售,为合和带来滚滚盈利。 70年代后期,港府颁布“扩大租金管制法”。增收业主租金收入税。香 港的一位资深经济评论家刊文指出:“综合而言, 目前在港地产公司的盈利前景,虽然因为‘扩大租金管制怯’的实施, 而打了大折扣,但合和尚可在不断发展的香港取得越来越多的利润。以现 在的部署来看,台和可以在两三年内,变成一家每年有净祖金收入达8000 —9000万港元,以及另有数千万至1亿多港元的售楼利润的公司,前景惹人 憧憬。” 此时,合和的招牌大厦——台和中心正在建设中。 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地产商胡应湘,念念不忘自己的专业。台和中心为 胡氏亲自设计与建设,这座非凡建筑,使胡氏饮誉海内外,成为一代建筑 大师。 合和中心位于湾仔大道东,横跨大道东、坚尼地道和春园街,占地5。4 万平方英尺,高达66层,是当时香港最大的商业大厦。 台和中心造型别致,为圆筒形建筑,包括三个内筒墙和一个直径150英 尺的外筒墙。主楼的流线形状,可抗御5000年一遇的特大风暴。主楼施工 采用滑模技术,每4天完成一层,创下亚洲建筑速度纪录。 合和中心的地底和地下是商场及停车场;中、低层是写字楼,顶层是 旋转餐厅,可饱览香港街景及海景。 在开张初期,台和中心的年租金收入逾7000万港元。
… 页面 134…
进军内地 从80年代初起,胡应湘把投资重点放到内地。 80年代,香港不少大富豪连在香港投资物业都瞻前顾后,裹足不前, 一有风吹草动,便走资国外。而胡应湘逆流而上,大举在内地投资,并且 多是投资见效慢的大型土木工程。不少友人为胡氏捏一把汗,而胡氏对内 地前景总是持乐观态度。 胡应湘在内地的第一项招牌项目是中国大酒店。这座四星级酒店离广 州火车站不远,与广交会展馆隔街对望。有人说这座酒店的意义还不在于 改善广州高档宾馆不足的矛盾,而是在施工中挖掘出南粤土遗址,轰动中 外考古界。酒店因此而迁址100米。酒店总设计师为胡应湘。与今日胡氏在 内地的工程比,这家酒店只算是小儿科了。 另几项大型工程,有虎门沙角电厂,为筹集资金,胡应湘拉了10多家 地产大公司台股,并四处奔波,动员了45家银行联合贷款。工程分B厂、C 厂,电力主要供广州、深圳两地。 胡应湘频频往返省港,对公路的落后状况感触尤深。1981年、1984年, 胡应湘两次向谷牧副总理提出在中国建高速公路的设想。指出中国至少得 修三条高速公路:京津线、广深线、沈大线。如今三条高速公路已变成现 实,其中广深珠高速公路力合和牵头兴建,工程耗资15亿美元,于1993年 全线贯通。 胡应湘还于1989年4月提出综合开发珠江口计划,计划包括跨海大桥、 海底隧道、深水港等特大型工程,需耗资35亿美元。 胡应湘已建和拟建的工程,都是工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耗资巨的 长线项目。而众多的港商来内地投资,多是短平快的加工业。因此,友人 说胡应湘不只是个地产巨商,还是个建筑大师,香港空间大小,他只能去 内地实现他的抱负。 1988年,67岁的胡应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在接受传媒采访时说: “21世纪时,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能构成亚大经济区的一个中坚分子。我加 强在广东投资发电厂、公路、海港,正是基于这个看法。” 胡应湘投资内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S9年4月,胡氏提出开发珠江口 的浩大计划,但不久发生北京风波,合和有史以来最庞大的38。6亿港元供 股集资计划流产,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合和重现生机,股价飘升。 1992年度,胡应湘尚未进入香港百亿富豪榜。到1994年度,据1995年1 月1日香港《快报》,胡应湘家族列富豪榜第9名 (郑裕彤家族列第10名), 公司市值为340亿港元。据同月的香港 《信报》,胡应湘家族在十大富豪金 榜中,排行第8位。同月的香港《资本》杂志,选出香港华人百亿富豪27人, 胡应湘与霍英东并列为第11位,家族自有资产均力200亿港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