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目录(1)

    第一章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上

    在近现代历史上,每每在中华民族气运的关键时刻和转捩点上,我们总能发现日本幽灵般的身影,一再打碎中国〃起沉疴、图崛起〃的希望,是让近代中国屡次沉沦的梦魇。当中国凭借改革开放重享大国应有的尊严时,日本又因参拜靖国神、挑起钓鱼岛争端,再次成为中国人民的麻烦。

    一、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6

    昏聩懦弱的晚清政府也曾通过〃洋务运动〃来实行〃改革开放〃,但是甲午战争葬送了这场本来已经获得巨大成就的振作自救行动,也由此敲响了大清国的丧钟。

    二、日俄战争硝烟下的〃清末新政〃>>>27

    日俄战争,这场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国际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比对日本和俄国的影响还大。中国的精英们不愿意再给政府时间。一切改革,都为时已晚。

    三、作为辛亥革命策源地的日本>>>47

    兴起于甲午战争之后的赴日留学运动,竟然酝酿了一支埋葬大清国的革命力量。挽救,从另一个角度讲,却是埋下了颠覆的种子。

    四、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重创新民国>>>59

    日本幕后支持中国的革命派是一次赌博。黑龙会〃高瞻远瞩〃的押宝,通过〃二十一条〃摘取了辛亥革命最大的果实,并且让中国陷入复辟和保卫共和的连绵内战中。

    五、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一>>>75

    国民党的北伐统一战争,顺应时势,势如破竹。这个时候,日本悍然出兵阻扰,再次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梦魇。一个统一的中国,不符合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利益。

    六、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洲国>>>86

    列强默认了〃满洲国〃,10年之后的二战中,国际社会将为他们对日本的〃宽容〃付出了代价。但现在离二战还很遥远,这个时候承担日本重压的只有中国。

    七、〃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钟>>>95

    在〃黄金10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民国政府忍耐着日本占据东北的屈辱,一心经济建设。但在日本觊觎中国更大的领土和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忍耐式发展,只是空中楼阁。

 目录(2)

    第二章征服中国——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中心主义〃学说继承〃皇道史观〃,提出〃八肱一宇〃的观点:世界是由八条大绳子紧密连在一起的,最终归结到一个中心点,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着伟大的天皇之军来抚育、教化和征服,地球将被日本统一。与其为近邻的中国自然成为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征服中国,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一、岛国精神与作为扩张意识形态的天下观>>>111

    日本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又是一个狭隘的民族。它在强者面前是一幅谦虚的模样,对于弱者却往往暴露其野蛮和非人性的一面。

    二、被扩张论者主导的明治维新>>>123

    任何一个日本人一旦面对地图,就会发现朝鲜是一块跳板,而中国则是〃彼岸〃。日本人浮在大海中的〃叶子〃上,自然是缺乏安全感的,而大陆就是获得安全的地方。

    三、侵华思想在日本民间泛滥>>>136

    表面上看是武力强奸了正义,背后则是那些〃落后必须挨打〃的混蛋思想毁灭了文明。今天毋庸谴责福泽谕吉这样的民间思想家,而应从其言论中看到中国存在的问题。

    附《脱亚论》

    四、民间学术研究与武力侵华遥相呼应>>>148

    在荒谬的时代,学术服务于政治,不再监督和质疑政府的政策,而是致力于解释政策的合理性。在日本就有这样一批历史学家,自愿地论证侵略中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五、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泛滥殃及中国>>>156

    1886年,正处于与清政府开展〃军备竞赛〃的时候,日本的财政难以满足海军建设的需要。天皇便带头捐款,解决了军费问题。

    六、等级观孕育的侵华〃皇军〃>>>165

    在侵略战争中,武士道向恶、丑、黑暗一方倾斜。这支〃不要命〃的军队,随时准备为天皇献出生命。这支军队既勇猛顽强、不怕牺牲,同时也粗野、残暴、毫无人性。

    七、文人〃从军〃,侵华成为一种〃文化〃>>>172

    日本,能产生大量的赞美战争和侵略的文人,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民族。日本侵华文学仅在1937年至1945年间,单行本就出版了一千种以上。

 目录(3)

    第三章摆脱日本的威胁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亲自操刀,阉割了日本,但是并没有也无法改变它的基因。尽管天皇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但太阳旗仍是那面太阳旗,日本仍然是日本。近代历史上,中国屡屡被日本改变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不应再次出现。如何规避历史的重复,考验着中国人的应变能力。

    一、战后中日友好幻象>>>185

    日本要发展,就需要中国的庞大市场,所以有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友好局面;日本不愿意看到中国这样一个近邻日益强大,于是又有了〃中国威胁论〃。

    二、被右翼〃把持〃的日本>>>198

    总有一些事情,即使过去了60多年,人们仍会刻骨铭心。20世纪90年代,就在许多中国人已经对日本的侵略暴行〃选择性遗忘〃时,某些现实因素让其重新成为新鲜而疼痛的记忆。

    三、警惕落入〃反日〃的圈套>>>207

    如果我们不是盲目地反日,就有必要回顾一下日本战后政治生态发展的脉络,这样很容易发现,日本政治的右倾绝非在20世纪90年代突然发生的。

    四、〃中国威胁论〃背后的陷阱>>>218

    〃中国威胁论〃并不新鲜。100多年前,日本就发出过类似的声音。那时叫〃清国威胁论〃,认为清国经过洋务运动,实力大增,威胁到了日本,然后就是甲午战争。

    五、日本谋求〃正常化〃触动中国>>>227

    日本这样一个近代以来向来喜欢说不的民族,注定要向现实说不。当年石原慎太郎炮制的那本《日本可以说不》的书,喊出了日本人的心里话,自然会大红大紫。

    六、遏制中国符合日本的利益>>>237

    日本是强国,中国也正在迈向强国之路。这是中日关系的重要背景。当下中日问题的关键,就是日本如何面临日益强大的中国和逐渐强大的中国如何面对日本的问题。

 目录(4)

    第四章假如不以仇恨的目光看日本

    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了解,其最大的不客观在于带着仇恨、厌恶的情绪。如此,我们看日本必然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就可能看不到事情的真相,难以做到知己知彼。而在唐代,中国文化被日本人顶礼膜拜。那个时代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最为开放、自信、宽容。那个时代,中国影响世界,中国改变日本。

    一、爱学习使日本进步>>>247

    日本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民族,历史上日本有两次大规模的学习,一次是唐化,以大化改新为代表的向中国学习;一次是欧化,以明治维新为代表的向欧洲学习。

    二、〃忠〃使日本有凝聚力>>>252

    日本在继承中国文化时,放弃了其核心〃仁〃而拔高了〃忠〃。忠,不仅是忠于天皇,更是忠于自己的主人,忠于自己的家族,忠于自己的团队、自己的工作。

    三、跟随强者使日本免于挨打>>>255

    美国大兵强奸日本妇女的事情不只一次发生,引发民众的抗议。但这并没妨碍日本和美国的友好。因为美国是第一强国,日本是第二强国,所以日本不会与美国为敌。

    四、民主政体让日本受益>>>259

    日本民主政治的建立,是美国和日本化敌为友的根本前提。美国一向以民主输出者自居,非民主国家就是敌人,民主国家就是朋友。日本就这样成了美国的朋友。

    五、教育家〃登上〃钞票>>>262

    日本的钞票上印的人像,以教育家居多。现在大多数日本妇女一旦生育,便放弃工作,在家专心教育小孩,因为教育孩子要比外出工作更能创造社会效益。

    六、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265

    出于对强者的〃尊重〃,日本人认同美国的占领,认为正是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建立了民主制,完善了天皇制。这种认识是日本战后和平发展并迅速在经济上崛起的重要前提。

    七、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268

    传统文化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替罪羊,精英们急于通过否定传统来实现涅槃重生。而此时,日本却让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核心动力。

    后记说一句向日本学习有多么难>>>271

 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历史的

    第一章

    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

    近代中国历史恍如昨天的噩梦,充满屈辱与血泪,即使是历史课堂上的学生仍能读出疼痛。是什么样一种力量使中华民族遭遇空前的亡国灭种危机?

    读历史的人不可避免地要戴上〃有色眼镜〃,鲁迅先生从历史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吃人〃二字,吴思先生从历史里发现了〃血酬定律〃。历史有很多种读法,以不同的逻辑和眼光来打量历史,总是会有令人惊讶的发现。翻看近代中国历史,会发现中国总是逃不开日本的梦魇。

    日本是中国无法避开的一个邻居。百余年的历史让中国人无法不把日本看成一个恶邻居。在近代所有涉足中国领土的列强中,涉足最深、影响最恶劣的,只能是日本这样一个近邻。

    推动历史向前无外乎两种矛盾,一是阶级矛盾,一是民族矛盾。在中国的近代,民族矛盾几乎完全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翻看历史不难发现,在这些民族矛盾中,日本总是危害中国的急先锋。每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转折点上,我们总能发现日本在起着破坏作用。

    以最近的事例而言,当今的中国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正在融入国际主流社会,已经站在了强国的门槛。但与此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持续了20多年的〃中日友好〃局面却被打破了。

    进入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日关系在平静了许多年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与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类似,挑起事端的总是日本一方。

    自1996年日本桥本龙太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之后,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之下,出于凝聚〃民族主义〃的需要,以小泉首相为首的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团体不顾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纷纷参拜靖国神社。

    与此同时,钓鱼岛事件、教科书事件、东海气田问题、日本〃入常〃问题、停止对华提供ODA,(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即政府开发援助)纷纷上演。不仅仅是政治事件,一些经济问题的背后也有日本的身影。中俄建设安大线石油管道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中国进口铁矿石大幅涨价问题,幕后都有日本的力量。

    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事件,或许可以认为这是一定时期的偶然事件,但是如果回望100多年的近代历史和分析日本的地缘特点、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事件的出现不过是历史的延续——近代历史上的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如今亦是如此。

 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历史的

    不妨简要看一下近代历史上的中国与日本。

    19世纪中叶,闭关锁国了数百年的中国遭遇〃3000年未有之变局〃。

    以中国文化的天下观而言,中国乃天下之中心,其他各国皆为夷狄藩邦。但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西方工业革命,让英、法等欧洲国家〃提前〃进入近代历史,西方与东方的力量对比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进入19世纪,相对于西方世界,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无论是在政治制度还是科技能力方面,都已成为落后的国度。

    伴随着具有扩张性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诉求,开始叩打东方世界的门环,资本主义的触角如同钢针一样刺进古老东方国度的皮肤。作为被动一方,正在以旧体制惯性慢行的中国和日本,感到了不适,并作出回应。

    这种回应,最初中、日的表现类似,但最后又因为文化、国情的不同而选择了大相径庭的道路。日本以极短的时间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列强的一员。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也在短时间内给中国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在随后的维新力量与革命力量的作用下,暮气沉沉的中国也在缓慢地接近近代政治文明。

    但是,作为近邻的日本,在中国的这一关键点上扮演了一个〃破坏者〃的角色。

    19世纪初叶,当西方列强驾驶着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蒸汽轮船抵达世界的东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方世界的兄弟进入〃3000年未有之变局〃就已经成为注定的事了。

    在共同经历这场危机的同时,中、日再次〃纠缠〃在一起。与古代历史上的交往不同,在选择了不同的近代化路径的情况之下,作为近邻的日本与中国产生了冲突。这一冲突打乱了清政府苟延残喘般的自救。

    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摧毁了洋务运动的清政府刚刚建立起来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路径的改革自信。

    自此以后,中国的历史再也无法摆脱日本的干扰,无论是晚清的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割占东北、全面侵华,中国的一个个历史机遇的断送,无不与日本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一样,被中国拒之门外。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再次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家。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近30年里,中日关系再次出现微妙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亲近〃到20世纪末的〃政冷〃,可以清晰地看出,日本对对华政策至今延续着100年前的脉络。

    当中国凭借改革开放重享一个大国应有的尊严之时,日本因为参拜靖国神社、挑起钓鱼岛争端等问题,再次成为中国人民的烦恼。

    一句话,近代以来,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的转折点上。以史实观之,日本对中国所起到的作用完全是负面的。不妨以这样一个视角,翻看一下近代中国的历史,不难看出百年前的梦魇又有重新出现的可能。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1)

    一、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

    昏聩懦弱的晚清政府也曾通过〃洋务运动〃来实行〃改革开放〃,但是甲午战争葬送了这场本来已经获得巨大成就的振作自救行动,也由此敲响了大清国的丧钟

    我们从历史课本上看到,晚清的中国被一个昏聩、懦弱、愚蠢的政府所把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被灌输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因为落后,中国才有了被侵略被侮辱的近代历史。事实上,晚清也有奋发向上的自救行动。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是当时清政府实施的改革开放,其〃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引入国外的技术,开展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开放。不幸的是,大清国的这一自救行动因为外部危机而发起,也最终被外部危机所打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甲午战争。这场战争,葬送了这场本来已经获得巨大成就的改革开放,甚至也由此敲响了大清国的丧钟。甲午战争,一场由日本挑起的海上战争,以一个让全体中国人蒙羞的《马关条约》作为终结,让洋务运动的所有成果遭到否定。不变革没有出路,变革成果又被日本所毁灭。古老的中国,由此错过了一个富国强兵的大好时机。来自日本的威胁,从此像噩梦一般,给此后的中国屡屡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大清朝的末期是一段最为〃有意思〃的历史,前所未有的变局,空前复杂的内政外交,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几乎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关于清朝走向近代的转折点,最早的说法是1793年。垂垂老矣的乾隆皇帝80岁了,他已经驾驭清朝这艘大船行驶了58年。

    这年秋天,作为外交官的马戛尔尼(1737…1806)奉英王乔治三世之命来到中国,以向乾隆皇帝祝贺80寿辰为由,要求清政府增开通商口岸,减低税率,给予租界,允许英国派遣公使长驻北京,允许英国人传教。

    接下来的故事广为流传。

    乾隆皇帝以其不识天朝体制,妄行乞请,而严加拒斥。在赐马戛尔尼筵宴,优加赏赉后,让其回国。

    马戛尔尼具体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大致如下:

    第一,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

    第二,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第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

    第四,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第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

    第六,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第七,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2)

    以当时大清朝的实力和整个统治阶层的盲目自大、闭目塞听,乾隆皇帝当然对英国的〃无理要求〃不屑一顾。

    大国的盲目自大与小国的褊狭自负具有同样的逻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同一个大城市的市民与一个偏僻山村的村民一样。在农村人面前,城市人就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而农村人一旦偏狭,就会觉得〃离开我们农民生产的粮食,你们什么也不是〃,甚至对城里人产生仇恨。隔膜与仇恨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够开放和信息的不对称。

    一种文化一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常常因为自大而走向封闭,中国就以实际行动论证并上演了这样一个悲剧。驭御大清朝数十年,足以让乾隆皇帝沉淀下足够的自信心。所以,面对英吉利小邦,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不屑。

    中英此次〃外交〃,就这样如一段小插曲一样,埋藏在历史之中,如果不是后来的一系列大变局,或者不会为后来者对这一插曲再三玩味。

    形势和世道的变化,总是在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到来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历史早已经埋下了伏笔。

    时光飞逝。乾隆皇帝带着康乾盛世酿造的辉煌和积弊谢幕。祖宗的霸业连同历史的包袱,一同甩给了爱新觉罗氏的后人。

    29年后,大清朝的好日子似乎还没有过完的时候,英国再次叩响门环。

    此时驾驭大清朝这艘*的是乾隆皇帝的孙子,道光皇帝。

    这是1834年7月25日。英国新派的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乘船抵达广州,并于次日向两广总督府递交要求通商的信函。

    按照大清朝的规矩,律劳卑的这一举动是不敬的、过分的!作为一个商人,他是不能与大清朝官方直接递交公文的,有什么事情应该通过当地的行商代为转交信函。

    律劳卑如此大胆,自有原因。他的背后是一艘已经游弋在虎门外的军舰。

    这个时候清政府的官员还不像后来那样〃没有骨气〃,对于蛮夷洋人还有优越感。大家认为应该停止中英贸易,对英国人的这种示威行动进行惩罚。

    两广总督卢坤向道光皇帝所奏的〃为律劳卑来粤不遵法度予封仓示惩片〃中说:夷人所恃者,唯有船坚炮利。内洋水浅,礁石林立,夷人施放火炮,亦不能得力。我方只要调兵遣将,水陆分投布置,夷人便会折服。

    皇帝的御案上常年堆积着雪片一样飞来的奏折,要让主子有耐心看下去自己的奏疏,文字必须干净简练。卢坤奏折言简意赅,显然是合格的。

    快马加鞭,这份奏折越过千山万水到达北京的时候,差不多已经两个月后了。

    9月30日,正在圆明园里辛勤工作的道光皇帝看到卢坤的这份奏折时,批了8个字:所办甚妥,所见亦是。

    值得感慨的是,直到这时候,大清朝的统治者依然保持着足够的自信。但是在这个年代,这种自信已经成为愚蠢的象征。愚蠢不是因为智商不够,而是因为眼光太低。此时的大清朝,在已经经历过工业革命的西方世界对比下,已经成为一座很大也很深的井。道光皇帝自然就是地位最高的井底之蛙。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3)

    当道光皇帝提起御笔批下那8个字时,英国军舰已经〃宣战〃了。

    但这位坐在京城的皇帝在数天后终于收到广东的奏折:英舰强行驶入虎门,直逼黄埔,轰击炮台,水师竟不能挡

    从此,这一败势在后来的中外近百年的战争中,一直延续,包括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北京烧杀抢掠。

    这些战争中,让清政府感到空前触动的是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最为沉痛的是甲午战争,让中国人最为无地自容的是八国联军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