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的占领北京。

    每一次战争的结果,都暴露了统治中华大地的这个政权已经百病缠身,并引发民间和政界的自救行动。

    鸦片战争之际,在清政府看来,比外患更严重的是内忧,那就是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发起了自救行动,也就是发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改革开放〃。

    中国历史走到此处,我们不妨暂时打住,看一下中国的东邻——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的时候,日本在干什么?

    日本与中国同是西方商船和军舰的目的地,但日本的危机要比中国晚大约15年。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将军舰开进浦贺港口。次年,日美签署《日美亲善条约》。数年后,日本相继与俄国、荷兰、英国法国缔结条约。日本的民族危机到来,已经是1860年代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清政府在遭受一番打击后开始自救的时候,日本的民族危机才刚刚开始。在面临沦为列强殖民地危险的情况下,日本也开始了自救行动,刚开始是〃尊王攘夷运动〃,接下来则是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在时间上处于同一时期,但结局迥然不同。前者是以政治改革谋求富国强兵,后者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下,〃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输入技术,发展军事和经济。

    有人将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进行过对比。发现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并把洋务运动称为晚清的〃改革开放〃。二者在技术操作层面确实有相似之处,都是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填补中外之间在〃物质文明〃层面的落差。

    不过,在洋务运动正式开始之前,曾经有一段〃思想启蒙〃运动,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思想产生的过程。

    大致看一下洋务运动(1861…1895)——这项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如何进行的。

    当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政权危机和鸦片战争所导致的领土危机交织在一起后,朝廷认识到,内乱的危害更大。解决内乱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入洋人的坚船利炮。所以,办理洋务的能臣,多是有〃剿匪〃经验的地方官员。

    在清政府中,推动洋务运动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4)

    洋务运动开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为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办理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

    前面说过,1850年代的大清朝已经彻底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所以洋务运动目的就是缓解这种窘境,以拯救危局。

    攘外必先安内,是当权者必然的逻辑。因此,洋务运动的开端便以向洋人购买和自己模仿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的形式开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是在内政已经坏到接近政权崩溃的时候,才有自上而下变革的冲动。这种变革,都是修修补补式的,都是为了应付当下危机的被动之举。

    洋务运动的开始,就是制造〃现代化〃的武器。希望制造出来的枪支弹药,像手术刀一样,能够切除帝国身上的肿瘤。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大炮等军火。这是清末最早官办的近代军事工厂。而购买西方近代军事武器较早而又较多、创办近代军用工业的规模较大而又较早者,是李鸿章及其统率的淮军。

    洋务运动早期,洋务派创办规模较大的军用企业4家:

    1.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建成,主要制造军火和轮船。

    2.金陵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南京建成,主要为〃剿捻〃制造**。

    3.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专造兵、商务轮船。

    4.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主要制造华北地区用来〃剿捻〃的军事装备。

    这些官办〃国有企业〃建立的同时,在总理衙门的主导之下,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列强暂时达成了〃和好〃的局面。

    但这种局面注定是短暂的。到了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侵略有了加剧的趋势。新的形势促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编练区别于湘淮军的新式陆军。为了建立新式海军,清政府除设厂制造兵船外,还以重金向外国购买军舰。清政府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了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也开始波及民用工业。洋务派在继续设立兵工厂和扩大原有的军用工业之外,主要着重于民用工业企业的创办和经营,以期与洋商竞争。

    1873年创设的轮船招商局,是由军用工业为主向民用工业企业为主转变的标志。由于洋务运动的任务和内容有了某些改变,洋务派在原有官僚集团之外,又增加了一些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

    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民用工业企业主要涉及四类产业:轮船航运;开采煤矿和采掘、冶炼其他金属矿藏;电报;纺织业。这些民用工业企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的官办者之外,大多为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的内容还包括〃培养人才〃。为适应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培养翻译人员,清政府于1862年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以后,洋务派又在实践中认识到,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5)

    为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闳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促成。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当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所以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均赴英、法学习制造和驾驶。此外,还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和张之洞派赴欧美学习冶炼钢铁的一些留学人员。

    在国内的人才培养方面,清政府创办了许多专门性的学堂,比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这些举措,几乎全是服务军事目的,类似〃先军政治〃。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样的改革,与普通民众是没有关系的,其对于生产力的提高,也与老百姓没有关系。所以,这样的改革,民众必然是会产生隔膜的,它只是精英们出于挽救政权而发起的一场上层运动而已。

    在洋务派做出上述一系列举措的时候,岛国日本也是一团乱麻和热闹异常。在遭受1850年代开始的列强侵犯之后,日本经历了尊王攘夷运动、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

    三大运动的主旨就是打倒把持统治权的幕府机构,树立天皇的权威,并富国强兵抵御列强的侵犯。幸运的是,日本的这些目标都实现了。

    日本当时的问题是,天皇在民间享有至高无上尊重,但在权力上却是被架空的,只是幕府的傀儡。在面对外部危机的时候,幕府成为革命的对象,于是打倒幕府的统治,成为改革的跳板。

    就在日本重新树立起天皇权威的时候,清政府大张旗鼓以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为重点的〃改革开放〃引起了东洋的震动。正在进行政治改革——明治维新的日本人警觉地提出了〃清国威胁论〃。刚刚经历了列强威胁的日本,不愿意看到近邻中国成为列强的一员。所以,日本的舆论兴趣了〃威胁论〃。

    事实上,一个国家一旦在国内舆论,将另外一个国家作为假想敌,往往不是遭遇了巨大的外部威胁,而是其内部出现了问题,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转移视线和转嫁矛盾的出口。换句话说,这是在利用民族矛盾转移阶级矛盾。

    日本的三大运动,必然地导致内部利益的调整和矛盾的加剧。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威胁〃和与中国的〃摩擦〃,促使日本迈上扩军备战之路。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通过进行一场军事对决,来明确一下力量对比。这场战争,就是导致大清朝这艘破船走向沉没的甲午战争。

    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前看,后来那场决定中日历史走向的甲午战争,其实从1873年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这一年,日本由于明治维新而引发的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为转移国内视线,明治政府利用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事件,发动了对台湾的侵略战争。

    琉球国从明朝起就开始向中国朝贡,并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1871年,两艘琉球贡船遇风暴漂流至台湾,其中一艘船上的54人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6)

    1873年,4名日本人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至台湾被救。当地官员安排将获救者护送回日本,并得到日本官方的致谢。不料,不久日本指责这些被救者在台湾遭到打劫,并重提琉球居民在台湾被杀事件。

    当年6月,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以换约为名抵达北京,并派外务大臣柳原前光到总理衙门探询清政府对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之事。得到的回答是,这些杀人者为当地土著居民,属于〃生番〃,还没有甚加治理。

    这件已经过去两年的事情遂成为日本侵台的借口。

    1874年4月4日,日本成立〃台湾都督府〃作为侵略台湾的机构。5月7日,日军在台湾南部登陆。

    5月14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负责处理台湾等处海防。一时之间,多艘军舰调往台湾。但是,作为一个老练的官员,沈并没有急于出战。李鸿章也致信给他,让其〃扎营操练,勿遽开仗启衅〃,主张谈判解决。

    此后,在清军力量占优的情况下,中日进行了8次谈判。最终在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日方发动此次侵略战争耗费共计771万日元,而清政府最后付出50万两白银约合不到80万日元,平息了此事。

    此战是中日甲午战前的首次交锋,对两国均产生极大震动,引发两国开始在海军力量装备上的竞赛。

    日本方面获得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是中国的海军力量较为强大,一是中国虽然庞大,但驾驭这个国家的清政府却懦弱无能。根据这一情况,日本在1875提出的海军再次扩军计划获得通过,从英国进口了3艘军舰。

    在中国方面,此战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已经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应该重视海防、发展海军。1875年5月30日,恭亲王等上奏,提出创建北洋水师。当天,清政府发布上谕:南北洋地面宽,界连数省,必须分段督办,以专责成。着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桢督办南洋事宜

    这一计划为此后的海军发展确定了方向。

    李鸿章也因为办水师,开始修补大清朝这艘日渐破败的大船。

    要了解后来的那场甲午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马关条约》,必须要充分了解李鸿章。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中日在1894年的这场对决,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决,也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对决。

    尽管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已经对李鸿章花费了不少笔墨,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晚清干臣。

    李鸿章,一介书生。1853年2月,当太平天国攻陷安徽省城的时候,正在京城翰林院当闲差的李鸿章〃投笔从戎〃,回乡办团练。

    结果,秀才练兵,一事无成。经举荐,入曾国藩门下做幕僚,凭借其才华和胆识,赢得曾的赏识。

    正可谓时势造英雄。当太平天国运动给这个国家造成巨大动荡,导致半个中国纲常败坏、无数人头落地的时候,李鸿章迎来了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和广阔的舞台。

    1861年,太平军在浙江连连大捷,直接威胁清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地上海。此时的上海已经形成十里洋场富甲天下的局面,一旦上海失陷,清政府的财政将受到严重威胁。此时全力围困太平军老巢南京的曾国藩〃无兵可分〃。而合肥人李鸿章,成为办理淮军以援救上海的最佳人选。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7)

    李鸿章被曾国藩推荐为安徽巡抚,从此自立门户,创办淮军。李鸿章通过与十里洋场的接触,练就了与洋人打交道的本领,而饱读诗书和久历官场,更让他练就了一套为官之道。从创办淮军到1901年去世,40年中,李鸿章堪称官场上的不倒翁。

    能在40年宦海中不倒,并应对中国3000年未有之变局,这只能说明,李鸿章既能做事,又能做官。在中国的官场中,能做官的不敢做事不能做事,能做事的往往疏于自保,所以官场难有常青树。但李鸿章做到了。

    随着南京在1864年被曾国藩的湘军攻破,李鸿章很快认识到,因剿匪登上历史舞台的他,终生所面临的对手,是日本,与他自己对弈的,是这个岛国的首相伊藤博文。

    在内战中崛起的李鸿章,在面对外患的时候,也非无能之辈。他很快认识到,日本乃大清之大敌,于是大办海防,苦心经营北洋水师。

    李鸿章是清政府里较早了解日本的大臣。这个时候,在李鸿章眼里,日本是值得佩服的,更是需要提防的。早在1870年他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日本以全民运动的方式筹集巨款兴建海军。李鸿章意识到,中国与日本应该友好相处,应该派官员常驻日本,以便阻止日本站到西方列强的一边。

    然而,此后琉球事件,让李鸿章认识到,日本已经是中国的威胁。1874年12月,他在一份奏折中这样评价日本:其势日张,其志不小。

    到1885年的时候,李鸿章预言说,大约10年左右,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所忧。在发出这一预言的第10个年头,预言不幸成真。

    认识到日本威胁的并非李鸿章一人。在清政府内部,不仅有李鸿章这样具有长远眼光的务实派,也有急功近利的〃鹰派〃(其实是对洋务运动持有怀疑态度的清流派),他们认为应该先发制人——有人提出,应该率先向日本开战,希望通过一战解除危险。

    1882年,当时清廷的清流派(洋务派的对立面)——左副都御史、34岁的张佩纶上奏〃请密定东征折〃(次年出任总理衙门大臣)建议:〃南北洋大臣简练水师,广造战船;山东、台湾治精兵,蓄斗舰,与南北洋称犄角;分军巡海,闭关绝市,召使回国,责问琉球之案,驳正朝鲜之约,使日本增防耗帑,再大举乘之,一战定之。〃

    这一大胆的计划颇有纸上谈兵的味道,遭到李鸿章的反对。李鸿章认为,日本学习西洋,其海军装备绝不比中方的差,况且跨海作战,并无把握。

    〃东征之事不必有,东征之志不可无。〃李鸿章的这一论断,有韬光养晦的味道。

    事实上,张佩纶还曾经主张对俄国作战。把持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评价他说,此人锋芒毕露,不畏权势,很有骨气,是骄矜、无知和中国式的爱国主义者!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8)

    张佩纶到底是无知无畏还是远见卓识,实在不好评价。

    查阅史料,他为官期间,因多次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被评价为〃得名最远,招忌最深〃的清流党人。仅1875…1884年间,上奏折、奏片127件,其中弹劾大臣和直谏的达1/3。以这样的性格和为官之道,终难在官场上〃发展下去〃。

    当1882年张佩纶提出东征方案的时候,日本正在宣扬〃清国威胁论〃。这一年的7月,朝鲜汉城发生壬午兵变,起事者围攻日本公使馆,公使乘英国船只逃回日本。日本决定对朝鲜开战,但又忌惮清军,自觉备战不足。

    8月1日,清政府得到朝鲜兵变的消息之后,〃派海陆两军,迅赴事机〃。8月15日,参事院议长山县有朋上奏明治天皇称,欧洲各国距我国较远,痛痒之感并不急迫,我之欲以力角强弱者,正在紧邻之处。他建议,应该加紧扩大海军。

    8月25日,清军抵达汉城。而日本也通过与朝鲜谈判签订条约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

    11月,海军卿川村纯义提出8年内造48艘军舰的计划,并得到天皇的批准。

    1885年,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提出〃我们要在心中谢绝亚洲东方的恶友〃。

    1886年,日军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到中国进行军备调查,并于次年2月草拟出了《清国征讨策案》。

    1893年4月,日军参谋长川上操六亲自赴朝鲜、中国实地考察3个月。

    1893年11月,势力庞大的伊藤博文内阁因为扩充军备遭到反对党提出不信任案,并引发热潮。

    1894年1月福泽谕吉在报纸上撰文,建议政府大力推进对亚洲邻国的扩张,使国内矛盾转移。这一建议得到外相陆奥宗光的赞同。

    同年5月,因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向清政府求援。正处于国内政治危机中的日本抓住了良机,内阁会议决定解散众议院,明治天皇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

    7月1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与中国断交。陆奥宗光说,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17日,日本决定对中国开战。

    甲午战争在日本蓄谋已久和转移国内矛盾的情形下,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的形式爆发了。

    7月25日,清晨,日本吉野号对中国军舰发射了第一发炮弹。中国军舰济远、广乙号自卫还击。运兵船高升号被日舰击沉,1116名官名遇难。

    海战的同时,驻扎在汉城的日本陆军偷袭驻扎在牙山的清军。甲午战争从海陆两方面全面拉开。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到8月下旬,日本集结于朝鲜的陆军已达5万人。9月16日,山县有朋率领的陆军第一军攻打平壤,而清军将领叶志超则连夜逃出平壤。21日,清军继续撤退至九连成、凤凰城一带,战火迅速烧到中国境内。

    日军占领平壤之际,黄海海面正在发生惨痛的一幕。9月17日这一天,日本联合舰队以〃聚歼清舰于黄海〃的计划向北洋舰队发动进攻。

    看一下当时的力量对比:日军方面,军舰12艘,大炮272门,总排水量4万多吨;清军方面,军舰10艘,炮213门,总排水量为3。5万吨。

    激战进行了5个小时,北洋舰队两舰被击沉,两舰触礁受创。

    受此重创后,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不得出大洋浪战〃。日军取得黄海控制权。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9)

    10月25日,经过一个多月整顿的日军从两路进入中国:

    以山县有朋率领的第一军从平壤北进,渡江后进攻辽东。三天后,清军在鸭绿江北岸的防线全部失手。日本军队由此进入中国大陆,从此便持续了50年。

    另一路由大山岩率领的第二军经海上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11月7日,日军进攻大林,守将赵怀业放弃抵抗逃往旅顺。日军随后赶至旅顺,用3天的时间攻占了旅顺市区。

    11月22日,李鸿章耗资千万两白银苦心经营16年的旅顺海防要塞陷入日军之手。

    北洋水师最惨痛的一幕出现在1895年的2月。2月4日和5日,躲在威海卫的4艘军舰被击沉,9日靖远舰被击沉,定远舰自行炸沉。10日,日军炮轰刘公岛,12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彻底扭转了中日关系,并改变了远东的政治格局:日本通过战争宣告崛起,成为列强的一员。

    甲午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收场。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废除朝鲜对中国的朝贡体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让与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派领事驻扎;

    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生产,并且免除一切税收;

    允许日军暂行占守威海卫。

    不久,在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放弃割占辽东半岛,但仍索赔5000万两白银。

    关于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历史课本上已经有较为充分的总结。仅从历史事实来讲,当时两军的对比几乎相当,无论海军还是陆军,日军并不占明显优势。但是战争暴露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当两军对峙的时候,力量并不弱的清军表现得不堪一击。清军的首领出现大量的不战而逃,甚至投降的情况。

    这表明,清军之败败在〃管理〃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