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澳洲史-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91 年宪法的完善,另一方面它以美国宪法为蓝本,也是美国宪法的澳大利
亚化。
宪法制定后便交各殖民区举行公民投票表决。1898 年6 月,新南威尔士、
维多利亚、塔斯马尼亚和南澳大利亚公民投票结果均是多数通过。由于新南
威尔士赞成票是微弱多数,为此在1899 年1—2 月又召开了国民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对1898 年宪法进行了修改。所谓修改,就是通过关于两院发生僵
持、剩余税收分配、宪法修改程序、参议院的权力等问题的修正案。同时,
这次国民大会就首都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联邦首都设在新南威尔士境内,
但要与悉尼保持相当的距离。
宪法修正案通过后,各殖民区再次举行公民投票,除西澳大利亚外,其
余所有殖民区都举行了公民投票,并且都以多数通过了修正案。
西澳大利亚之所以未立即举行公民投票,是因为它担心加入了联邦后丧
失关税收入,而关税收入占该殖民区总收入的90% 。后来西澳政府提出加入
联邦的条件,即联邦政府必须修筑从卡尔古利到奥古斯塔的铁道。在联邦政
府答应这一条件后,西澳才于1900 年7 月31 日举行了公民投票,获多数通
过。至此,所有殖民区都通过了联邦宪法。
《联邦宪法》共八章,128 条,八章的序列如下:第一章,联邦议会:
参议院与众议院;第二章,联邦政府;第三章,司法制度;第四章,财政与
贸易;第五章,各州政府;第六章,特别区;第七章,其他;第八章,宪法
修改程序。
澳大利亚联邦宪法有下列几点值得注意:
1。 联邦与各州基本上属于政治平等关系,如联邦有议会,各州亦有议会;

联邦有司法机构,各州亦有;联邦有内阁总理;各州亦有。联邦的政治机构
与各州的政治机构均有极大的独立性。这就是说,澳大利亚国家政体属于半
中央集权制的联邦制。但根据宪法,殖民区改为州,而后来新建立的州,如
澳北区、首都区,则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2。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限采取列举式,就是说,明确而具体规定各自
的权限。例如联邦政府权限范围:邮电、国防、海关行政、进出口税、沿海
灯塔、外交、发行货币、兵役、公海渔权、移民事务、国外贸易与州际贸易、
岛屿管理。州政府的权限范围:土地管理、矿业管理、国民教育、公共卫生、
社会救济、铁路公路、地方行政。
3。 联邦设总督,各州亦有总督,两者不是隶属关系,均由英王、英殖民
部、联邦与各州商定,由英王指派。以联邦总督言,他是代表英王在澳大利
亚执行国家元首职权,因此澳大利亚的真正国家元首是英王。故澳大利亚的
政体是半君主制立宪制。联邦与州总督都有解散议会宣布大选和任命内阁的
权力。
4。 议会与内阁。议会分两院。参议院议员每州6 名,由直接选举产生,
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1/2 。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直接由选民选举,
任期三年。澳大利亚人无论男女21 周岁才有选举权。澳大利亚中央政府与各
州政府一般由在大选中获胜的政党出面组阁,无论是联邦政府的内阁成员或
是各州政府的内阁成员均必须是议会议员。如非议员进入内阁者,进入后三
个月必须当选为议员,否则必须辞职。
5。 各州和联邦虽都有法院,但联邦之高等法院乃为各州最高诉讼机关。
修改后的宪法(即1899 年宪法)通过后,由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南
澳大利亚、昆士兰和塔斯马尼亚的代表去伦敦送呈英国政府批准。英国殖民
大臣约瑟夫·张伯伦从殖民主义立场出发对宪法文本提出不满意见:说没有
规定从联邦高等法院上诉英国枢密院的权利。代表们同张伯伦经过讨价还价
最后妥协,规定如果在联邦或州的宪法权力范围内发生纠葛,而高等法院认
为有必要上诉,则允许由高等法院上诉英国枢密院。张伯伦代表英国政府同
意了这样表述的宪法文本,并于1900 年5 月21 日向英国下院提出了澳大利
亚联邦宪法法案。他说批准这个宪法,不会损害和削弱大英帝国。英国议会
无可奈何地通过了这部法案,7 月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签署了这个法案,从而
1899 年宪法完成一切立法手续。
根据宪法,1901 年1 月1 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遂宣告成立。从此一个
新的、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在南半球出现了,作为独立统一的澳大利亚进入
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六章
1901—1933 年的澳大利亚
联邦的建立扫除了澳大利亚社会发展的两大障碍:国家的不统一和遭受
英国的剥削与控制。从此之后,澳大利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
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确立国家的基本法律和基本政策,调整
对外政策,自我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到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澳大利亚基本上完成了上述任务。
正当澳大利亚顺利地建设自己的国家时,1914 年7 月爆发了世界大战,
由于它是英帝国的一个重要成员国,因而被卷入了这次大战。澳大利亚虽在
战争中蒙受重大损失,但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日趋成
熟了,这就为它战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战后,澳大利亚像其他国家一样投入到经济恢复和医治战争创伤工作中
去,到1929 年,经济不仅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还有多方面的发展。恰恰在
这时澳大利亚受到了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是澳大利亚针对
其经济危机的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1933 年就基本上摆脱了危机。然而1933 
年以后,国际政治风云又险恶起来,这个年轻的国家又不得不去应付新的国
际局势。

第一节国家统一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白澳政策”的确立
一、大战前夕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由于全国统一政府的建立,各州间关税壁垒彻底消除了,从而出现了一
个全国性的统一市场,这有利于国内资金的统一使用和国内资源的统一开
发。此外,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了关税保护政策,加速了国内经济的薄弱
环节加工工业的发展。这样,澳大利亚社会经济呈现出较大幅度上升的势头。
畜牧业在这一历史时期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支柱,它的状况影响和决
定着其他经济部门的命运。其养羊业,到1910 年,拥有羊只高达9688。6234 
万只,羊毛产量79839 万磅。其养牛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到1910 年,有牛
1174。5 万头,从而澳大利亚成了世界牛肉、牛油主要生产国之一。
在国民经济中,农业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从
1900—1901 年度的881。4 万英亩上升到1910—1911 年度的1189 万英亩,仅
十年就扩大了308 万多英亩。农业产值亦有大幅度增长,如1900 年,农业产
值为1230 万英镑,1914 年为2740 万英镑,比1900 年翻了一番还要多。粮
食产量,以小麦计,1902 年已达3900 万蒲式耳①,1912 年高达7200 万蒲式
耳,十年之内增长85% 。进入20 世纪后,澳大利亚成了世界重要产麦国之一,
小麦大批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采矿业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另一重要支柱。在1901—1914 年间,澳大利
亚采矿业仍以采黄金为主,但由于其他矿业部门的发展,采金业在整个采矿
业中的比率有所下降。1910 年,黄金产值为1156 万英镑,是年,澳大利亚
整个矿业产值为2303 万镑,黄金产值占矿业总产值的50% 以上。这时矿业产
品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步多样化,银、铅、铜、锌、铁、煤及其他矿业产品
相继投入市场,并有了相当的发展,如铁矿产值,1910 年是1901 年的11 倍,
1910 年的锌产值为1900 年的32。5 倍。经多年勘察表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煤
铁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澳大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工业发展上。由于澳大利亚缺乏主
要重工业部门,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尤其没有精密机器制造业。澳大利亚
的加工业是以轻工业为主,主要限于食品加工业和其他初级产品工业,如羊
毛洗涤业、制靴鞋业、肉类和水果罐头业、锯木业、制砖业、糖果业、面粉
业、服装业,等等。但工业设备和技术十分落后,工厂规模亦小,并主要集
中在悉尼、墨尔本、阿德雷德及其他州的首府。虽然如此,但工业产值仍有
较大幅度的增长,1900—1901 年度工业产值为6465。1 万英镑,1913—1914 
年度上升为16398。4 万英镑,提高了近1。5 倍。
澳大利亚的冶金工业虽然处于初创阶段,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07 
年产铁1。9 万吨,钢6000 吨,1910 年分别为4 万吨和8000 吨,1914 年产铁
7。5 万吨,产钢1。4 万吨。钢铁工业的发展是澳大利亚经济振兴的重要标志。
当时著名的钢铁企业是里斯哥钢铁公司。
对外贸易亦有大幅度增长,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大批农牧产品,如小
麦、冷冻牛羊肉、羊毛出口增多。第二,黄金出口较19 世纪末有较大增长,
这是因为在西澳大利亚发现大金矿,澳大利亚因而又成了世界产金大国,同

一蒲式耳(英制)=36 升。

时铁、银、铜等产品开始有一定数量的出口。第三,由于进行工业化,引进
的技术、设备日益增多;第四,进入20 世纪后,澳大利亚大规模建造铁路,
大量进口钢铁。1902 年出口贸易额为1 亿澳元,进口贸易额为7600 万澳元。
到1912 年分别上升为1。5800 亿澳元和1。2200 亿澳元。这时澳大利亚是一个
顺差国家。
在1901—1914 年间,澳大利亚发展交通运输业仍以建筑铁路为主,从
1902 年到1912 年共建筑了4000 英里①的铁路。从1912 年开始修建横穿澳洲
大陆的铁路,由奥古斯塔港至卡尔古利。1917 年完成了这条长达1700 余公
里的铁路。这样,澳大利亚东部和西部,从悉尼和布里斯班经墨尔本和阿得
雷德直达西部地区重镇佩思,从而有机地联结了起来。这条铁路的修通对澳
大利亚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为了开发北部地区还修筑了从达尔文
港至伯德姆长达320 公里铁路。
这一历史时期的澳大利亚社会经济,仍残存有殖民地痕迹,所谓“殖民
地痕迹”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对英国的依赖。工业资金、设备、技术都要靠英
国提供。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因而在对外贸易上,出口农牧业产品和矿产品,
而进口主要是加工业产品,从经济结构上看,农牧业和矿业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工业所占比重则很小。以1912 年计,国民生产总值为
73300 万澳元,而工业净产值仅为10830 万澳元,占15% 还弱,由此观之,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还仍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但它已展示
了由农牧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前景。
1901 年后,澳大利亚人口有所增长,如该年人口为377。2 万人,1912 
年上升为457。4 万人,净增80。2 万人,较19 世纪下半叶人口增长率显著地
下降了,这是由于从1901 年开始强力推行“白澳政策”所致。这一历史时期,
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澳大利亚出生的人口增多,几乎占全
国总人口的80% ;大约有1/3—1/2 的人口住在城市中;有色人种人口的比率
和绝对人数都在急剧减少。所有这些变化对澳大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二、“白澳政策”的确立与实施
新建的联邦政府为使国家法制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白澳政
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它是澳大利亚自建国以来长期推行的基本
国策。所谓“白澳政策”是指只允许欧洲白人(主要是不列颠人和爱尔兰人), 
而不允许或限制亚洲人和大洋洲人移民到澳大利亚的种族歧视政策。澳大利
亚之所以推行这样的政策是有其历史渊源的。“白澳政策”最早是在新南威
尔士出现的。19 世纪40 年代,新南威尔士农牧业迅速发展,极感劳动力缺
乏,而牧放牛羊和垦殖农田的犯人不仅不可靠,且日益减少,后来流犯制在
这里遭禁止,因而便雇佣劳工,即有色人种来搞农牧业。当时澳洲人就产生
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有色人种进澳后势必和白人通婚,这既会混杂英人血
统,又会降低白人生活水平。此种观点随着移入的有色人种的增多而日益明
朗化。19 世纪50 年代,澳大利亚兴起“淘金热”,华人自印尼进入澳洲采
金,多时达数万人。华人的大批涌入更加强了推行“白澳政策”的思想,因
而在19 世纪50—60 年代多次发生排华暴行。一系列排华暴行的发生,标志
① 每英里=1。609 公里。

“白澳政策”已初具轮廓。例如1857 年,一个叫约·帕斯科·福克纳的人要
求维多利亚立法议会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限制华人移入的法案,并且
提出“有效地防止澳大利亚福地的金矿变成中国皇帝和亚洲蒙古人、鞑靼部
落的财产”。白人采金工人亦对中国采金者无理地加以责难。
从1863 年起,在昆士兰的甘蔗和棉花种植业中广泛使用喀纳喀人
(Kanaks ),到1901 年“白澳政策”出笼时约有6 万这样的劳动力。他们是
由所谓“黑鸟喂养者”(Blackbirders )的人贩子从太平洋岛屿上贩运来的。
据考证,大部分喀纳喀人原系今瓦努阿图群岛上的居民。从种族上说,喀纳
喀人属美拉尼西亚黑人。喀纳喀人在美拉尼西亚语中意为“男人”。他们是
由人贩子用船运到昆士兰来的,第一批喀纳喀人是在1863 年运来的。他们来
后对开发昆士兰殖民区,尤其对这里的制糖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为白
人劳动力缺乏,而在热带和亚热带种植甘蔗和棉花,白人吃不了这样的苦。
到20 世纪,黑人的劳动已奠定了澳大利亚制糖业基础,白人对喀纳喀人的劳
动不那么急需了,便用“白澳政策”来驱逐他们。为此,他们制造出种种理
由,终于促使以民族和种族歧视为基础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白澳政策”
的出笼。
持“白澳政策”观点的人不仅认为有色人种进入澳大利亚会减少白人的
就业机会和导致白人工资和生活水平的降低,而且还认为来自亚洲和太平洋
岛屿上的黑人处于奴隶或半奴隶地位,来澳后会造成新的阶级矛盾,以致引
起社会动乱。他们顽固地胡说什么引进有色人种,会使澳大利亚形成为多民
族多种族的社会,因而形成民族矛盾和种族矛盾,导致社会动乱。此外还有
一些宗教人士和人道主义者认为贩卖黑人和引进华工是人为地制造新的奴隶
制,是不名誉的生意,是侵犯人权的罪恶行为,因此他们写文章,著书立说
予以谴责。
倡导这种政策最有力的是澳大利亚白种工人和工党。当时的《布里斯班
工人报》曾写道:“澳大利亚一定要避免有色人种的祸害。。,不然的话,
它就变成一个杂种人的国家,因种族纷争而动乱不安,因工业竞争而受摧残,
贫民充斥,并为律师、银行家、商业冒险家和金融冒险家结成的派系所统治。”
当时很有影响的《新闻公报》甚至提出了“一个民族、一个政府、一个大陆”
的口号。
“白澳政策”并不是具体法律,而是联邦政府推行的一种理论原则,是
用以作为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早在殖民地时期,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当局都
制定过限制以至禁止非欧洲移民进入澳大利亚的法律,不过那时这些法律并
不是非常有效力的,因为六个殖民区各自为政,法律也不统一。然而,澳大
利亚统一后,其情况就不同了。在联邦第一届国会所通过的《邮电法案》、
《限制移民法案》和《太平洋岛屿移民法案》中都包含了排斥有色人种的规
定,这些法案使“白澳政策”具有全国性,并使之法律化。
《邮电法案》是联邦政府在1901 年6 月首先通过的法案。在6 月中旬第
二读时,西澳大利亚议员斯坦尼福·斯密建议该法案应补充一条:凡接受联
邦邮政补助金的船只,不论其是否在澳大利亚注册,只应雇佣白人劳工。这
条动议被国会接受,即《邮电法案》中的第15 条。不准雇佣有色劳工,这显
然是“白澳政策”的具体体现。斯密是关税保护派的激进分子,又是最狂热
的种族主义分子,后来加入了工党。
1901 年8 月,联邦第一届国会又通过了充满种族主义的《限制移民入境

法案》。该法案是政府制定的体现“白澳政策”的主要法律。它是由联邦总
理巴顿起草的。他在起草该法案时,遭到了英国保守党人、殖民大臣约瑟夫·张
伯伦的批评。张伯伦热切地希望澳大利亚的这一立法,不要触犯帝国的其他
成员国,尤其不应触怒印度人。他也希望不要因此而触怒日本人,因为英国
正和日本谈判结盟的问题。虽然这样,但巴顿政府的一个重要成员迪金在向
众议院提出《限制移民入境法案》时仍强调,这一法案将关系到国家的尊严、
命运和性质。在众议院表决时,除两名议员投票反对外,其余均投赞成票,
得以通过。
巴顿在制定的移民法中,规定对任何申请入境的移民必须进行英语测
试,在联邦海关局的官员监督下移民要默写出50个英语单词,不及格者不准
许入境。这曾是南非纳塔尔殖民当局在1897年采取的办法,现在种族主义者
把它引进澳大利亚。
后来,怕这样的规定引起欧洲国家的不满,便又修改了移民法,新的移
民法规定,凡申请进入澳大利亚境内的移民要测试一种欧洲语言。1905年再
次修改《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规定要测试的语言不仅是欧洲语言,而是指
定的语言。这样,印度和日本的移民,诸如留学生、游客和商人可获准入境
了,并把留居期限定为五年。澳大利亚政府之所以一再修改移民法,其主要
原因,一方面是怕帝国的成员国、盟国和友好国家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也
是怕帝国境内的黑人和美国黑人大批移入。
这样,不断修改的《限制移民入境法案》成了主要是限制华人和黑人的
法案了,因此中国政府一再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和照会。澳大利亚政府在英
国的压力下于1912年也允准中国人享有印度人和日本人同样的权利。
在移民法一再修改的过程中,澳大利亚歧视有色人种的狂热分子持坚决
反对修改该法案,其中著名的有工党领袖休斯和萨尔蒙等议员。总之,当时
的一些工党议员是支持种族歧视的狂热分子。在议会中只有一个名叫阿瑟·布
鲁斯·斯密的自由贸易派议员是反对种族歧视的,他支持修改移民法。
“白澳政策”亦是针对太平洋诸岛土著黑人的。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
国会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太平洋岛屿劳工法案》。法案规定, 1904年后
再也不引进喀纳喀人劳动力,1906年后,在澳大利亚的所有喀纳喀人都勒令
遣送回原岛。由于很难找到每个喀纳喀人原来居住的岛屿,甚至不可能找到,
因此害怕,如果遣送到不是原来居住的地方,喀纳喀人会有遭到虐待,以致
被残杀的危险。加之,与制糖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保守党人和那些投资农
牧业的人都坚决反对这个法案。故一再修改《太平洋岛屿劳工法案》,规定
凡属于找不到原岛屿的喀纳喀移民,可继续留居。
“白澳政策”还包含在联邦国会所通过的其他一些法律里。1902年通过
的《联邦选举条例》规定,任何居住在澳大利亚的本地土人、亚洲人、非洲
人和太平洋诸岛上的土人(新西兰毛利人除外),不得列入选民名册。又如,
1908年联邦政府颁布的《残废恤金和养老金条例》也对澳大利亚土人、亚洲
人(在澳大利亚出生的除外)做了具体的规定:他们一律无权领取残废恤金
和养老金。甚至新南威尔士州政府颁布的《剪毛工人待遇条例》规定中国工
人和白种工人不准同住一室内。澳大利亚的工会章程明确规定不准亚洲人、
混血儿和澳洲土人加入工会。这样,澳大利亚建国后就把“白澳政策”确定
为基本国策。澳大利亚人口的增长是在这样的国策下进行的。
自1901年推行“白澳政策”以来,进入澳大利亚境内的移民几乎全是欧

洲人,来自英伦三岛的移民占绝大多数。移民数量和19 世纪下半叶相比大幅
度减少。1906—1915 年,进入澳大利亚的移民计有19。4 万人,1851—1860 
年的移民为60。14 万人。而在这19。4 万人中,竟有16。2 万人是属于资助移
民,占移民总数的83% 。
这时期的移民有下列特点:首先,移民中有不少富商巨贾,他们带来巨
额资金,并投入到澳大利亚工农牧业中。其次,移民中熟练技术工人、知识
阶层、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所占的比率较前有很大提高,就是说移民的素
质有所提高。第三,移民中服务行业、勤杂人员、非熟练技术工人所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