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船队,包氏认 定航运不景气,但不认为航运死定,航运若转旺,环球集团仍可重展雄风。      香港传媒,有不少李嘉诚与吴光正不和的传闻。李氏与包氏结谊,是以 各自的利益为基点;李氏与吴氏“反目”,同样以各自的利益为基点。李氏 的和黄投资创办卫星电视,其后,吴氏的九龙仓开办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冲 了卫视的生意,故李氏集团管理的大型屋村及住宅楼字,不允许有线电视入 
… 页面 23…

内“揽客”。直至港府出台新的电视业条例,这对“冤家”才化干戈为玉吊。                                     两大败笔      包玉刚生前承认,他平生有两大失败的投资,一是港龙航空,二是渣打 银行。      包玉刚收购渣打,带有怀旧心理,他在内地时长期在银行界任职。现在 他有雄厚的财力,有九龙仓、会德丰两役为他壮胆,一有时机,自然想重温 银行家的梦。      渣打与汇丰是当时香港两大发钞银行,渣打的实力与声誉仅次于汇丰。 渣打在世界100家大银行中排名99位,故那些金融寡头常起敌意,欲将渣打 吞并,归其旗下。      1986年中,英国莱斯银行,向香港英资渣打银行发起收购。      包玉刚扮演了白骑士的角色,联合亚太地区巨商购人渣打股权,与莱斯 抗衡。其中包玉刚斥资20亿港元,购得渣打15%股权。股评家说:包氏每 次都是大手笔,前两次收购“惨胜”,这次如能获胜,也得付出极昂代价。      在包氏的人际关系史上,我们可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现象:“不打不相识”, 朋友是“打”出来的。他与乔治·马登的长年友谊;他与置地争取九龙仓, 得手后,九龙仓与置地合组一间公司,共同开发新港中心。      现在,会德丰一役中的两大对手,一年后却携起手来收购渣打。与邱德 拔同来的,还有澳洲富商罗伯恃。      谁知,1987年10月世界大股灾,众富商损失惨重。邱德拔、罗伯特陷 入危机,只得身退弃港,把渣打股份易手他人。      包玉刚亦铩羽,但很快化险为夷。包氏拥有15%渣打股权,比集团中任 何一位股东还多。包王刚担任渣打集团副主席,为避利益的冲突,包氏早已 辞去汇丰董事一职。行家均认为,包氏继船王、地产巨子后,要实现他人生 第三大目标,成为老牌渣打集团第一位华人大班,叱咤亚洲金融界。      但包氏却把渣打股份分两次售出,至 1988年,包氏不再与渣打有股权上 的关系。包氏当初的义举,确实救了渣打一把,使其免受被莱斯银行收购的 厄运。      包氏的行为却令人大惑不解,他说到底是个纯粹的商人,而非白骑士。 对包氏“虎头蛇尾”,商界传媒有种种揣测,待包氏逝世后,人们才惊悉, 原来包氏在1987年查出患有癌症。那么,他的身退,与他的健康状况有很大 关系。      包氏另一项重要投资是港龙,时间较收购渣打银行早一年,煞尾却延至 包氏逝世那年。港龙的发起人是曹光彪,曹氏是下一章介绍的重点。       (请参阅冷夏、晓笛著《世界船王——包玉刚传》) 
… 页面 24…

                     第六十章 空中争霸 国泰港龙大拼搏      国泰是太古洋行的摇钱树,太古的一半盈利来自航空业。国泰在香港航 空业处垄断地位,实力雄厚,声誉显赫。曹光彪发起组建华资港龙航空,欲 取代国泰的空中霸主地位。施怀雅家族回击曹氏挑战,空中争霸硝烟弥漫, 港龙把包爵士立为主帅,曹氏更声称有中国政府支持。国泰临危不乱,再出 绝招。                                    香港航空港      香港启德机场为中国商人何启、区德填海初建,20年代后期启用,为军用商用 混合机场。以后多次填海扩建,现在的面积为21平方公里,是世界面积最小。效率最 高的国际化市区机场。现有38家航空公司开设联系香港的航线,据1990年资料,每周 有720次香港至世界70个城市的定期航班。1989年进出启德机场的航机为94300渠次, 旅客总数为1620万人次。      香港的航空公司有:成立于1946年的国来航空公司,该公司基本垄断香港的航空 业;1985年成立的香港港龙航空公司,是一间以华商为主的公司;1988年成立的香港 华民航空公司,开办香港至世界多个城市的不定期货运业务;香港空运货站公司,是香 港货运垄断性企业。      启德机场主要建筑由停机坪、跑道、客运大厦、空运货站大厦等构成。停机坪可 同时停泊40架客货飞机;跑道长3390米,大部分线段在海面,可供各种大型飞机起飞 降落。客运大厦先后扩建5次,共6层高。一二层为候机大厅及出入港;三至五层为各 航空公司办事处;六层为指挥塔。空运货站年处理货物能力为70万公吨,是世界处理 货物最大的空运港。      启德机场与九龙东南角闭市紧连,限制了市区建筑高度,噪音很大——飞机几乎 是贴着九龙城商业区的房顶降落。另一方面,机场使用已临近饱和线,不可能再扩建, 预计到2005年,香港牟客运量将达3000万人次,货运量达200万公吨,年升降班机n 万架次,故兴建新机场势在必行。      香港政府在1970年就聘请专家研究新机场问题J989年10月,港督卫奕信宣布在 大屿乌角兴建新国际机场。新机场为两条跑道,年客运量可过8000万人次,是现在启 德机场的4倍。1997年将建成第一条跑道并投入使用,同时关闭启德机场。新机场将有 高速铁路、公路、海底隧道连接九龙、港岛。这是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工程,预算到 2006年,需投入1270亿港元资金 (以1989年价格计)。      七八十年代,香港劳务成本涨幅惊人,劳务密集型的纺织业首当其冲, 被称为夕阳产业。      纺织家们纷纷突围,如陈廷哗、周文轩、工统元等纺织大亨,渐把投资 重点移至地产物业;一些纺织业主停产转行:还有更多的纺织资本家到劳务 低廉的广东设厂。      毛纺织资本家、永新企业主席曹光彪,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面在 劳务成本低廉地区大力设厂,一面谋求向空中发展,创办港龙航空,砍打破 国泰空中霸主的地位。                                     空中霸王 
… 页面 25…

     国泰航空是太古集团的骨干企业,太古洋行1867年创建于上海。二战 前,其基地主要在上海、香港两地。50年代初起。大古的投资重心放在香港, 海外投资只占总投资的20%。      大古的传统业务是贸易,航运、船坞、制造。在华资船王未崛起前,大 古船队是英资航运界最庞大的一支。太古船坞与海军船坞、黄埔船坞井列力 香港三大造船、修船基地。      国泰航空成立于1946年,是第一间在港庄册的本地航空公司,刨始人为 美籍及奥籍商人。1948年,香港空难频繁,国泰陷入危机,大古洋行的施怀 雅家族在港府的支持下,趁机进行收购。      大古接手国泰,仅一架客机。当时的乘客迷信英航、美航、法航,国泰 的日子非常不好过,毋庸谈什么盈利。但国泰占尽地利。港府按照国际惯例, 实行一家公司一条航线。比如巴黎至香港一条航线,只许可法航这一家公司 营运。根据对等关系,香港本地航空公司也在这桑航线设立航班,航班对等。 如法航一周两个航班,香港本地唯一的航空公司国泰,也可设同等航班,只 是航班日期时间错开。航线、航班等事宜,均在两地政府的参与下由双方谈 判裁定。      这种互对互等的方针,直到90年代的今天,仍未完全实施,但仍为国泰 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国泰不遗余力购买最先进的飞机。50年代中期起,英产的子爵708客机, 是国泰的主要机型。进入60年代,国泰成了美国波音公司的大客户(关于波 音公司的详情,请参阅广州出版社出版、熊光炯著《波音帝国风云录》)。 由于飞机先进,服务优良,国泰声音日隆,盈利逐年上升。      另外,大古还拥有香港飞机工程、航空服务、航空食品等业务;持有香 港货运站30%股权。太古基本垄断了香港的航空业。      大古与怡和、和黄、会德丰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太古的经营方针与另 三大洋行不同,怡和等洋行总是错估中国的政治形势,进进出出,投资分散, 从70年代末起陷入深重危机。大古任凭风吹草动,一心在香港发展,从70 年代初起渐入佳境,令人瞩目。      70年代中后期,世界航运衰退甫呈端倪,善于把握时机的施怀雅家族, 毅然把大古船坞关闭,并淘汰旧船,在船坞旧址兴建大古城。太古城集商业、 娱乐、餐饮、体育、园林为一体,规模浩大,设施齐全,大受投资者青睐, 单位很快抢购一空,出租物业全额满员,太古盈利甚巨。      1982年,撒切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问题与中方谈判,地产萧条,地价狂 泻。当时许多华资地产商都不看好香港前景,投资举棋不定。而施怀雅家族 却对香港前景持乐观态度,廉价购入九龙笔架山地盘。地产转旺后,太古凭 地盘优势,又大获全胜。地产与航空,成为大古洋行的两只聚宝盆。      80年代,和黄、港灯、九龙仓、会德丰等洋行先后被华资收购,这些洋 行,或自身,或其母公司,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营不善,气势式微。而 太古却处上升时期,是一系列收购战中,唯一未受损的大洋行,并且也没有 一家华资把太古作为兼并的猎物。      不作收购,井非不敢与其争锋。80年代中期;太古的盈利有一半来自航 空业,其中又以国泰的盈利最高。见猎心喜者大有人在,曹光彪最先向国泰 发起攻势。 
… 页面 26…

                                   港龙升空      曹光彪1920年生于上海,父亲是开服装店的小业主。曹氏7岁上教会学 校读书,放学后及假日到父亲的店铺帮忙。曹氏中学毕业后,已是一个能工 巧匠,他17岁便独立开业,办了一家呢绒店。到194g年前夕,公司已有300 多员工,店铺遍及上海、南京、重庆、台北,还在上海设有呢绒厂,是全中 国最大的呢绒公司。      曹光彪在内地的事业到此嘎然中断,他卷资携家南迁香港,继续他的老 行当。50年代初,他只把大儿子留在身边,家庭其他成员又返回上海JD时 民族资本家仍拥有自己的产业,可在新政权的监管下继续经营。      曹光彪共有10个子女,老二至老四中学毕业后先后来港,他们都受到良 好教育。而另5个于女,文革中或下放到边疆,或进工厂做学徒,饱受生活 磨难。到70年代末,内地这些子女才回到父亲身边,曹氏全部送他们出国深 造。      对资产的丧失和子女受的苦难,曹光彪毫无怨言。      1994年,曹氏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      “国民党到了后期,经济崩溃,敲诈勒索,什么都有。共产党很清廉, 当时主要是知识分子,甚至做老板的,都相信共产党能救中国。共产党代表 中国的希望。      “我们年轻时,确实受到了当时毛泽东所说的三座大山的压迫——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中国乱得太久了,找不到出路。抗日战争后, 共产党号召力最高,威信也最大。      “1949年时说的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五星红旗上的一颗小星便代表民 族资本家。工业家相信实业救国,当时的著名工业家都是共产党团结的对象, 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      曹氏对内地过去的极左做法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      曹氏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人,并且在同业中相当出色。      曹氏在1954年设立太平毛纺织公司;1958年,首次将毛绒制品打入老 牌毛绒生产工国英国;1970年,到葡萄牙开设分厂;1978年,在珠海办香洲 毛纺厂,是香港纺织界最早与内地合作的厂商之一;80年代后,以惊人的步 伐在中国内地、印度、毛里求斯等劳务成本低廉地区办厂。80年代中期,曹 氏的永新企业市值约10亿港元,是香港纺织业的大型企业之一,曹氏也赢得 毛绒大王的称号。      1982年,撒切尔夫人北京会谈后在港停留。在记者招待会上,铁娘于振 振有词说:自从香港开埠以来,英国没有拿走香港一分钱,香港赚的每一笔 钱,全部用在香港。      撒切尔夫人的这番话,赢得英籍人士与亲英人士的一致喝彩,“同时, 也受到亲中人士的评击:英国政府或许未明目张胆拿走香港的钱,但英国商 人在港英政府的庇护下,亨受太多的无形利益,早年从事贩卖鸦片的罪恶勾 当,另外,几乎独揽      了香港的专利经营。      港府对绝大部分公共事业,实行专利管制。早年,英资凭藉财力雄厚、 技术先进,几乎控制了所有的专利。进入80年代,华资崛起。情况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先后落人华资手中的专利经营权有:港九的巴士公司、电车公司、 
… 页面 27…

山顶缆车公司、商业电台、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中华煤气公司、香港 电灯公司、海底隧道公司、天星渡轮公司、和记传讯(无线电话)公司,等 等。      控制在英资手中的仅中华电力公司大东电报局 (总局在英国,主要业务 是国际电话)、国泰航空等寥寥几家。      自来水公司等归香港政府直营。      实行对公共事业专利管制,与港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原则上不矛盾。在 提倡自由经济的美国,亦是如此。      上述三家英资专利公司,中电与大东不仅难收购,连参与竞争的可能性 都没有。目泰也是不可收购的,太古控有约70%的股权(汇丰约占30%), 国泰是施怀雅家族的聚宝盆,无论如何都会抓住不放。然而,同样是实行专 利管制的传播业,却允许数家电视台并存竞争,那么,香港航空业,出现两 家航空公司并存的情况,也是可能的。      1984年10月,《中英联合声明》发布,有关航空业的条款是这样的:  “在香港注册并以香港为主要经营地的航空公司与民用航空有关的行业可继 续经营。”      曹光彪反复揣摩这句话,由衷欣慰,他放弃了投资地产的初衷,转到空 中,欲与国泰分一杯羹。曹氏同时相信,中方在1997年接管香港后,不仅会 排斥英国的政治势力,连享尽百多年无形利益的英资,也将会排挤出局。      1985年7月,在曹光彪的积极鼓动与筹划下,港龙航空公司宣布成立, 曹光彪出任董事长。曹氏大力鼓吹振兴民族航空事业,不能再容忍英资航空 公司独霸中国香港的领空。在香港的历次商战中,没有一次像现在这样,带 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舆论均认为,曹氏的目的,是要港尤在1997年后取代国泰。国泰更是这 样认为的,这对施怀雅家族,不啻听到了丧钟。      空中争霸战一触即发。                                     空中大战      施约克·施怀雅爵士于1983年逝世,他是太古洋行最杰出的大班。老施 怀雅死后,家族事业由施约翰·施怀雅、施雅迪·施怀雅兄弟共同打理。根 深蒂固、实力雄厚的施怀雅家族,害怕港龙主席曹光彪吗?      答案是否定的。但他们害怕曹氏声称的中资背景。      港龙是港澳国际投资公司与曹氏合作组建的。港澳国际股东有31位,包 括曹光彪、包玉刚、李嘉诚、冯秉芬、马万棋等港澳著名人物,传说港澳国 际有中资背景,中国银行占22%股权,华润公司及招商局共占30%股权。香 港在1997年将回归中国,在香港,无论英资华资,听到中资都会肃然起敬。      曹光彪来头真不小,难怪施怀雅家族如临大敌,感到畏惧。      港龙尽管拥有靠山,但甫问世,就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港英当局迅即 立了新法,限制香港新的航空公司成立。并以港龙非英资,不符合法规为由, 迟迟不予批准。      港府立的航空法例的核心,是“一家公司,一系航线”。如香港一北京 一条航线,只允许一家公司专营。事实上,所有的重要航线,已经给国泰霸 满。原来港府的航空监管部门,只是按国际协议实施“一家公司,一条航线”。 
… 页面 28…

这种国际协议,是解决航空业混乱局面的有效途径,港府立新法,从法律角 度看,没什么可挑剔的。但以这么惊人的速度立法,用心昭然若揭——是针 对港龙的。      这样,港龙充其量只会是一同包机公司。      国泰有法律武器,港龙有政治这张王牌。据传媒称,曹光彪宣扬中国政 府对港龙的支持,有点拉大旗做虎皮的味道。      大概中方认为曹氏独力难支,或许又是出于港府新立法的考虑,1985年 10月,有人游说包玉刚担任港龙主席。包氏于1963年加入英国籍,是英皇 室的座上宾。包氏还与北京政要交往甚密。包氏出马,港龙必气贯长空。      已登陆的包氏,顿生凌云志,欣然答应。包氏与曹氏的一个已入英籍的 儿子,共占港龙股份50%以上。华资港龙,摇身一变成为英资港龙。这样, 港府才正式批准港龙成立。      港龙副主席曹光彪宣布,港龙资本已增至两亿港元,各股东将会不断注 资,将订购一架波音737客机,不日开通至北京、上海的航班。以后,将不 断增设新的机型及新航线。      这当然是曹氏的一厢情愿,新法例如紧箍咒,牢牢套在港尤的“脑门”。 按规定,一间包机公司,航线不得与已开辟的航线重复;不得开定期航班; 不得做广告宣传;不得直接向乘客售票;不得在航线终止站设办事处;每月 须向港府航空监管机构申请一次才能继续经营;包机不准在下午12:30至4 时起飞降落。      港府的新法例不算大苛刻,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的立法。香港推崇 法治,叱咤全球商界的包爵士无可奈何。      国泰有新法例的庇护,更有实力上的巨大优势。港龙仅一架波音737, 国泰拥有波音747达45架!国泰现在有恃无恐,它不怕1997年后,英国大 势已去,中国政府与它过下去吗,施怀雅家族认为中方是会秉公处事的,说 话 (指法例)是算数的。施怀雅兄弟反复研究《中英联合声明》中的航空业 条款,看不出有什么优待中资华资而排斥英贤的含义,但有一点显而易见, 这就是强调“本港”。      太古集团匆忙将国泰上市,让公众待法定比例的股份,使英资国泰本港 化。国泰更是自我标榜是“港贤”。所集新资,用于购买新飞机,增设新航 线。      在这场商界交锋中,港尤由中资变“英资”,英资国泰又变港资。为适 应1997年,曹氏接着又声称港龙是“港资”,变幻如此频繁,港民眼花缭乱。 有不怀好意的人称:港龙是条变色龙。      在这场“变资”较量中,国泰略胜一筹,其间,曹光彪曾多次借助传媒 向公众呼吁,抨击港府,请求公正,以唤醒公众的民族热情。曹氏在报刊发 表言论:       “香港政府竭力反对国际保护主义,并派人到欧美游说,要欧美开放市 场,但在香港航空政策上却构筑保护主义堡垒,这岂不是莫大的讽刺?国泰 既不是香港的国营公司,也没有向港府交纳专项垄断税,如此保护国泰利益, 实际上是保护英国利益不遗余力,而下惜用港府政策的名义。”      包玉刚一贯声称商业行为格守以和为贵,在曹氏的激励下,也借传媒的 力量炮轰港府:“不要以为我现在只是为港龙争利益,这也不仅是航空间的 冲突。一条航线只唯一家公司经营的政策,造成垄断而不公平,有违本港工 
… 页面 29…

商百业以至港府长期遵循的自由经济哲学,实在极不光彩,后患无穷!”      呼吁归呼吁,国泰空中霸主的地位,稳如泰山。当时有人说,港龙要撼 国泰,唯有靠中资背景了。港府对来自北京的压力,一贯以软弱著称。人们 抱各种心态,期望曹光彪等从北京带来尚方宝剑,大杀回马枪!      谁都不曾想到,在香港寸步难行的港龙,到北京也四处碰壁。曹氏、包 氏无数次飞赴北京,进展非常不顺。一切问题最后裁决都得归于中国民航总 局,有关官员表示,港龙是在港注册的包机公司,中国民航无权单方面决定 中港间的航运。      据报载,中港问的航班已经不对等,中航与港航的航班比率为 10:1, 悬殊惊人。中方已面临来自港方的压力——要求增加航班,改变严重不对等 的现状。现在港龙要求开辟航班,中方自然会感到头痛。很显然,中国民航 对自己的航空公司实行保护主义。这种做法,也是一些航空业缺乏国际竞争 力的国家常采用的。                                     港龙折翼      渴望一飞冲天的港龙始终困在地面展不开机翼,而资金消耗却异常惊 人。每年1月,各股东都要“输血”应急。      1987年1月,增资至4亿港元,1988年4月,资本增至6亿港元。行政 首脑曹光彪称:月亏损约500万港元。      1988年9月,港龙终于获得中港方面的正式批准,开办港京、港沪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