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帝也疯狂-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卤憔芫禄实坌泄虬荨5耸逼袢菸蘩瘢腥税醋潘哪源咳盟萘讼氯ィ獬【亩堑牡腔蟮洳潘阈嫱瓿伞U愿f封为济王,出居湖州。史弥远如愿以偿,赵昀继位为帝,就是宋理宗。
皇帝有双糊涂眼(1)
宋理宗继位为帝,是史弥远一手扶持的结果。所以他刚一登基,就声称要在宫中给宁宗守三年孝,把朝政委托给史弥远执掌。为了表示尊敬,称他为“师相”,还屡屡给他加官晋爵,把他的亲戚们都提拔了起来,可谓一门俱荣。而史弥远也因此大权独揽了整整十年,总揽军政,结党营私,腹心遍布朝野。号称“三凶”、“四木”。有一次临安城大火,火势凶猛,不但烧了民房官舍,就连奉供历代宋帝的太庙都化为灰烬,可史弥远的丞相府却好好的。原来当时的禁军首领是他的亲信,一看到火起,就置官署民舍不顾,赶忙去保护丞相府了。当时人就作诗讽刺道:“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祖宗神灵飞上天,可怜九庙成焦土。”一时朝野大哗,议论纷纷。史弥远只好将此人流放了事。
废太子赵竑,在理宗继位后封为济王,出居湖州。不但朝廷里的官员觉得史弥远是专擅国命,妄自废立,就连一般的百姓也大为不满。结果湖州太湖的一伙渔民,就要拥赵竑为帝,进京讨伐史弥远。赵竑倒不愿意,还跟当地的驻军联合,平定了叛乱。史弥远看到赵竑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感到十分害怕,就在平叛后派自己的亲信到湖州,以看病为由缢死了赵竑,还在死后追夺了他的王爵。这样一来,就更引起了人们的愤恨,史弥远为了压制舆论,便不惜造文字狱。当时有一个叫陈起的书商,出了一本诗集《江湖集》,上面有两句诗“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被史弥远认为是在哀悼赵竑,讽刺自己。于是诗集毁版,作者、编者流放。朝廷甚至颁布不许作诗的禁令,弄得以写诗为业的人,只好改行填词。这就是“江湖诗案”。不过如此做作,也只能说明史弥远自己心虚罢了。
史弥远大权独揽十年,理宗完全被架空了起来,他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他这个皇位是史弥远扶植上去的,他知道史弥远的力量:既然能让自己由一介平民登上皇位,也就能把他赶下台。再说他登上皇位是史弥远的努力,否认了史弥远无疑就是否定自己。于是他一直都对史弥远十分信任。到了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权相史弥远死了,被他挟制了十年的宋理宗才开始独断亲政,他把第二年的年号改为“端平”,准备好好大干一场了。
应该说理宗在开始干得还不错,他先把史弥远那些公愤很大的爪牙贬斥出朝,又提拔了一些受史弥远排挤的忠贤之士,还对吏治财政作了改革,一时朝政一新,号为“小元祐”。但是当时南宋已经是积弊重重,即使改革,也很难在短期内收到效果。随着政治的挫折和年岁的增大,理宗励精图治的念头也就渐渐开始衰退,于是那些奸佞小人,又纷纷围了上来。当时有人在朝门上写了八个大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讽刺理宗皇帝任用奸佞搅乱朝政,南宋就要灭亡了。理宗看了十分生气,下令追查作者,但这种事却如何查起,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阎马丁当”里的“阎”,就是最受理宗宠爱的阎贵妃。理宗对阎贵妃赏赐无度,阎贵妃想修建一座功德寺,理宗就不惜为之动用国库,派遣吏卒到各州县搜集木材,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为了求得合适的的梁柱,竟想砍去灵隐寺前的晋代古松。幸好灵隐寺住持僧元肇,写了一首诗道:“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老僧不许移松去,留与西湖作画屏。”托人辗转进呈御览,理宗见他旨在保护古迹,装点湖山,才下圣旨免伐这些松树。阎贵妃的这座功德寺前后花了三年才建成,耗费极大,修得比理宗自家祖宗的功德寺还要富丽堂皇,时人称之为“赛灵隐寺”。阎贵妃有宋理宗这般宠爱,一些投机钻营的小人,自然去走她的门路,于是便骄横专恣,干权乱政起来。
“马”则指的是马天骥,此人得势就更为可笑。宋理宗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周汉公主,爱如掌上明珠,想把她嫁给新科状元,可公主却嫌状元不够帅,不肯嫁,理宗只好让她嫁给杨太后的侄孙。天子的独生女儿出嫁,百官自然大送其礼。于是金银财宝、绸缎绫罗,不可胜计。马天骥却别出心裁,想到这么多礼物可得有个装的,用一般的箱子岂不与公主的身份不符,于是献上了华贵精致的螺钿细柳箱子一百只。理宗果然龙颜大悦,任命他为执政,倍加宠幸。
“丁”是指丁大全。此人据说长着一张蓝色面孔,看起来像鬼一样,具有同样奇特面相的还有唐代的奸臣卢杞。丁大全不但面貌如鬼,行为也如鬼如蜮。他出身低微,妻子原是外戚家的女婢。于是他就摆出一付谦卑的态度,极力讨好备受理宗宠幸的内侍董宋臣,又拼命巴结阎贵妃,得以节节高升,作到了侍御史兼侍讲,成为了接近皇帝的政府要员。此人贪财好色,做淮西知州的时候,淮西总领郑羽富甲吴门,他见财起意,欲结交郑羽,郑羽深知其为人,便婉言相拒。他恼羞成怒,做了执政后竟指使人弹劾郑羽,然后抄其家,吞并了郑家的财产。丁大全给儿子娶媳妇,听说那个姑娘很漂亮,就抢来做了自己的小妾。当时的人都嘲笑他这种行为,但由于有董宋臣和阎贵妃说好话,理宗对丁大全十分宠幸任用。可他还想进一步高升,就把丞相董槐看作了自己的障碍,向理宗弹劾董槐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奏章呈上去,理宗还没怎样,丁大全倒先等不及了,竟在半夜调集士兵百余人,持刀露刃地包围了董槐的府第,声称要送交大理寺审查,以台牒驱迫董槐出来。董槐并无思想准备,听见他声嘶力竭地叫唤,就出来了。一行人出了城门,丁大全又命人弃了董槐,高呼几声散了。董槐缓步走进城门时,罢相的诏旨才传下来。丁大全此举震动朝野,但理宗依然信任他,还封他为相。丁大全就更加目空一切,倨傲非常了。
“当”是宋理宗身边的贴身内侍董宋臣。他是宦官。汉代宦官以珰饰帽,所以“珰”也被用来作为宦官的代称。当珰同音,这里就用“当”来代指董宋臣。他善于逢迎,很得理宗的欢心。理宗早年标榜俭朴,很少在宫苑玩赏。有一次去赏荷花,天气很热,只能在皇帝身后撑起伞盖来遮挡烈日,理宗有点不高兴。董宋臣看在眼里,第二天就在荷花池边建造了一座亭子。理宗再去赏花,坐在亭中,感到宽敞舒适,十分高兴。等到冬天去赏梅,董宋臣又早已建好一座梅亭在那里了。理宗虽然喜欢,但也要摆摆俭朴的样子,就责备他“劳民伤财”。董宋臣却很聪明地说,这座梅亭就是夏天荷花池边的那座亭子拆迁过来的呀。理宗大加称赏,更加宠幸董宋臣了。董宋臣也依仗着理宗的宠幸肆无忌惮,招权纳贿,豪夺民田,无所不为。为了蛊惑理宗,还偷偷地招妓女入宫。他还和丁大全勾结在一起,朝中很多官员都出于他的门下,连台谏也不敢弹劾他的过恶,号称“董阎罗”,骄横不可一世。
理宗重用“阎马丁当”这四个宝贝来治国,国家大事还怎么能好,“将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但是他似乎还觉得不够,又在晚年启用了大名鼎鼎的“蟋蟀宰相”贾似道,正是这个人,最后把南宋带到了灭亡的境地。
崇尚理学还大肆召妓(1)
宋理宗虽然重用佞臣搞得国势衰弱,但作为正史的《宋史》却给了他很高评价。这是因为宋理宗在位,对理学大力推崇,这样,以表彰理学为第一要务的《宋史》,就要拼命给他说好话了。他死后的庙号是一个“理”字,据说也和他推崇理学有关。可见这推崇理学,实在是理宗朝的一件大事。
说到理学,可能会让人想到这是“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思想”。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理学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但也对民间社会的整合和维持起到了很大作用。事实上,自南宋之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就是全方位的,其长远深刻之处,或许现在也不能忽视。理学又称道学,始创于北宋时周敦颐,又经程颢程颐兄弟加以发扬光大,到了南宋,在朱熹手中集于大成。理学在一开始并不是官方的学派,只是在民间流传,影响也有限;自宋朝南渡之后,才渐渐流传开来。特别是朱熹,对于提高理学的影响力起了很大作用,他所著的《四书集注》在之后就慢慢取代了五经的地位,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
韩侂胄由于结党营私,骄奢淫逸,很让“灭人欲”的理学家们看不起,便把理学定为“伪学”。规定凡是“伪学”中人,一律不能做官,大小官员在写述职报告时,还要多加上一句“不是伪学党中人”,此事称为“庆元党禁”。后来,韩侂胄被史弥远设计杀掉。史弥远对于理学也没有太多心得,不过本着“敌人反对的都要支持”的原则,就对理学家颇为照顾,提拔了不少人到朝中做官。但后来他废掉济王,又把他害死,这些理学家就不买他的账,纷纷上书为济王伸冤。史弥远看到他们如此不识抬举,便很生气地又把他们赶出朝廷。等到史弥远死了,理宗皇帝亲政,他为了励精图治,便又把这些理学家召回了朝廷,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尊崇理学的风气。对于那些已故的理学大师,如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都赐给谥号,请进孔庙。皇帝自己也很认真的研读理学经典,一时间“周程张朱吕之说,家传而人诵之”,理学一下子由“伪学”变成备受推崇的“正学”了。
只是理学家学问的要义,在“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对小民,就是对皇帝,也是要他们“正心诚意”的。而所谓“人欲”,自然是“万恶淫为首”了。所以程颐若得知宴会上有歌伎,就看也不看一眼,当下拂袖而去。义士胡铨,因上书弹劾秦桧被贬到海南,等他晚年回来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一个歌女脸上的酒涡很可爱,便不禁赞赏了几句,朱熹却为此特地做诗一首:“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觉得忠臣义士老来为一个歌女动情,忘了国家大事和君臣大义,实在是修养不够,“人欲”灭的不彻底。理宗皇帝既然提倡理学,在这上头就应该作出表率。可他倒好,不但不“清心寡欲”,还把妓女召到宫里来。
这件事出自奸佞董宋臣的怂恿。宋理宗晚年喜好女色,三宫六院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私欲,善于奉迎的内侍董宋臣看到了,就给他想了一个寻欢作乐的方法。于是,便在一个元宵佳节里,召来了临安城的名妓唐安安。
唐安安既然是临安的名妓,那容貌歌舞,自然精彩绝伦。于是皇帝一见便舍不得丢开,就把唐安安留在宫里,宠幸非常。唐安安也仗着皇帝宠爱,过起了豪奢的生活。家中用具,上到妆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银制成的。帐幔茵褥,也都是绫罗锦绣。珍奇宝玩,更是不计其数。理宗皇帝自此也就经常召一些歌伎舞女,演傀儡戏的优人之类的进宫。有大臣看他太不像话,就上书劝谏他,道是如此胡作非为,岂不败坏了陛下三十年“修身”的效果么。理宗看了,倒也知道不好意思,于是嘱咐他不要把奏本给别的大臣再看到了,但也不舍得就这么放走美人。那个大臣知道是董宋臣把妓女弄到宫里来的,就又给皇帝献上了一幅高力士脱靴图。董宋臣看了大怒,就在理宗面前告状,说那位大臣诋毁皇帝。理宗倒也不恼,还笑着说:“这个是在骂你,并不是在骂我呀。”董宋臣赶紧解释:“这家伙把皇上比成明皇,阎妃娘娘比成杨贵妃,把臣比成高力士,他自己倒以李太白自居,实在狂妄。”阎妃是皇帝最为宠幸的人,于是理宗也就不高兴起来,疏远了这位大臣。
皇帝跟妓女勾勾搭搭,本来就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还要堂而皇之地召进宫里,就更加骇人耳目。宋理宗的祖上徽宗皇帝,是有名的风流胡闹,可他看上妓女李师师,也只敢挖条地道通到她家,偷偷地钻来钻去,不敢召她入宫,看来宋理宗的胆量倒是比宋徽宗大多了。只是一提起徽宗皇帝,人们都知道他是浪荡天子,胡闹的亡了国;可对于这理宗,还夸奖他崇尚理学,端正人心呢,这也真够讽刺的。不过后人也有冷眼看破的,做诗道:“宋史高标道学名,风流天子却多情。安安唐与师师李,尽得承恩入禁城。”便点出了这位推崇理学的皇帝,本质上跟他那位胡闹亡国的祖宗,也没什么两样。
由此也可以看出,理宗皇帝对于理学家的那一套,并不是真心信奉,只不过是用来遮掩耳目,就连说他好话的宋史,也指出他“经筵性命之讲,徒资虚谈,固无益也。”他肯听理学家说些什么道德性命,不过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圣明而已,所以,当那些理学家真的教训起他来,他也就颇不耐烦。但他也聪明,知道这些人名声很大,万一贬斥他们,就会引起朝野很大反应,到时候劝阻的奏章雪片般的传到他跟前来,岂不更烦。于是就反而给那些人升了官,但不让他们管事,免得整天在自己耳朵边叨叨。而这些理学家们,讲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来是一套一套的,可到了治国平天下,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方略。著名的理学家真德秀,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望,理宗召他入朝,大家都洗耳恭听他的大政方针,他却在奏章里劝了皇帝一大通正心诚意,不免为人嘲笑。对于当时对财政匮乏,军事败退,这些理学家们也没有应对的办法。以至于当时的伶人都笑话他们:什么大学中庸,不过是白吃了许多酒食。朱熹曾经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豪杰而不圣贤者有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在局势危急之时,正是需要有豪杰一般的人物来大力整顿国政的,可是那些理学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他们给理宗的劝谏,也多是在个人小事上做文章,这般“圣贤”功夫,也太虚了一些。老生常谈,千篇一律,也难怪理宗会烦,觉得这些“圣贤”们还不如他那个斗蟋蟀的小舅子贾似道,还能想办法弄到钱来给他花。
虽“寿终正寝”却落个陵墓被掘(1)
宋理宗在他的晚年任用贾似道为相。此人是他的宠妃贾妃的弟弟,原本是个市井无赖,专好斗鸡走狗,出没花街柳巷。但凭着他姐姐的关系,得以步步升官。不过贾似道虽然没什么学问,倒颇有“术”,所以他一旦入相,便以“整顿朝纲”为名,把理宗身边的佞幸如董宋臣之流清除干净,还严禁外戚子弟不得作郡守、监司,一时间这些人都不敢再干政。贾似道权倾朝野,便可以任意地拉帮结派,扶植党羽了。这时,由于南宋经济衰退,影响到了理宗的奢华生活。于是贾似道就开始多方括敛财富。推行什么经界法、买公田,强夺老百姓的田地;又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用这种敲骨吸髓式的做法搜来不少钱财,让理宗觉得他能干。不过,真正建立他“丰功伟绩”的,却是和蒙古的战争。
由于“靖康耻”,南宋和金一直都是世仇。南宋虽然对金纳贡称臣,但心中却一直不服气,所以会有“开禧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南宋消灭金朝的念头却不曾消灭。这时,金朝的国势也日趋衰败,北方的蒙古族势力强大了起来,想要和南宋联合,共同灭金。此事在南宋朝廷引起了纷纷议论,有人拿出北宋末年联金灭辽,却反被金所灭的事实,反对与金开战,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能消灭掉世仇金国的条件实在是太诱人了。于是,在绍定五年(1232年),蒙古正式遣使与南宋商议联合灭金。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蒙古和南宋的联军攻入蔡州城,金哀宗自缢而死,金国灭亡。
灭掉了世仇金国,宋理宗志得意满,又在当年五月下令出兵河南,想要收复北宋故地。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又继续向洛阳进军。但到达洛阳,却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留守东京和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史称“端平入洛”。端平入洛的惨败,不仅使南宋丧失数万精兵,大量物资,也使蒙古从此找到了出兵南宋的借口。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三路大军南下,正式出兵南宋。
这时理宗赶忙派贾似道领兵御敌,还在军中拜他为右丞相。贾似道胆小如鼠,哪敢打仗,便遣使向蒙古主帅忽必烈求和。忽必烈本来不愿,但得知大汗蒙哥已死,急于回去争夺汗位,便做了个顺水人情,答应请和退兵。贾似道乘北军撤退之机,让人追打几个殿后的士兵,便大言不惭地谎报“诸路大捷”,好像是天下从此就永远太平了。为了沽名钓誉,标榜所谓的丰功伟绩,还指使门客撰写文章,名曰《福华编》,为自己根本不存在的“援鄂之功”歌功颂德,肉麻至极。理宗皇帝对这位小舅子的谎话也信以为真,把他视为再造王室的大救星,进为“少师”、“卫国公”,还亲切地称他为“股肱之臣”。
宋理宗又过了几年“太平”日子,在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病死。他生前也没有儿子,就立自己弟弟的孩子赵禥为帝,就是宋度宗。贾似道既是“股肱之臣”,又有“拥立之功”,足以让新皇帝对他恭恭敬敬,甚至称他为“周公”。不过靠骗人编出来的功劳早晚要被戳破,等到元军再一次南下,他也就无可奈何了,只好硬着头皮前去督师。这时宋度宗也死了,他的儿子即位,是为宋恭帝。贾似道祸国殃民的行为早已是人神共愤,战败逃回之后,就被朝廷贬到循州,被押送官郑虎臣杀死。之后不到一年,元军就攻入了临安城,南宋灭亡。
南宋虽然没有直接亡在理宗手里,可他在位四十年,任用奸佞,胡作非为,却使本来就不美妙的国势变得更加糟糕。虽说他因为推崇理学,在宋史里还得到了一个好评价,但南宋亡国,他实际上是难辞其咎的。或许是报应吧,理宗虽然能够“寿终正寝”,但他死后,却坟墓被掘,尸体被毁,甚至连他的头骨都流落了近一百年,才得归葬。
南宋共有六个皇帝,他们和后妃的陵墓都在绍兴东南。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蕃僧杨琏真珈担任“江南释教总摄”,他是“国师”八思巴的弟子,仗着忽必烈的宠幸,骄横跋扈,贪桩枉法,既然总管江南地区的佛教事务,为了支付佛教寺庙的建造和修复费用,便伙同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勾结宰相桑哥,对南宋六陵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盗掘。不但是皇陵,就连后妃大臣的墓也不放过,一共洗劫了101处,掠去随葬的大量金银珠宝。其中,理宗由于在位40年,死后随葬财宝特别多,据称打开墓葬的时候,有白气冲天而出,乃是宝气凝聚而成。而且他的尸体保存完好,栩栩如生,有人说这是因为理宗口中含了夜明珠,便撬开了他的嘴巴把夜明珠拿走。理宗的棺木中珠宝很多,珠光宝气缭绕其身,棺底铺垫织棉,尸体还用金丝网罩包盖着。这伙盗墓贼将棺中宝物尽数取走后,又将理宗的尸体搬出墓穴,倒悬在树上,还用脚猛踢理宗的头颅,以示无所畏惧。防腐的水银慢慢地从理宗口中滴了三天三夜。在毁陵盗物之后,这伙盗墓贼还把那些帝后骨骸扔到草莽之间,任凭日晒雨淋。
这时,绍兴有一个义士唐珏,听说了这件事情,十分悲愤,就变卖了家产,招募众人,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潜人陵地,用散在四周的猪羊骨殖换取帝后遗骸,分别装在黄绢做成的口袋里,写上帝陵的名号,装入木柜,私下迁葬于兰渚山天章寺前(今绍兴兰亭附近),还在上面种上冬青树作为标记。每逢寒食节,便偷偷地前去祭祀。因为理宗的头骨特别大,调换之后怕让杨琏真珈发现,就没敢换。而根据密宗的说法,得到帝王的髑髅可以厌胜,致巨富,杨琏真珈就命人将理宗颅骨镶银涂漆,制成酒器,饮酒作乐。又把布散于坟地的骨殖收集到临安故宫里,在上面建造了一座白塔来镇压,取压胜江南人民之意。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对于前代帝王的陵墓,都是加以保护的,即使有掘坟盗墓的,也多是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干。可杨琏真珈等人的盗墓行动却得到了元朝政府的鼎力支持,当时曾有元朝官员和赵宋宗室请求元世祖保护宋陵,但他却置之不理。而盗墓所得的宝物,很多也都献给了元朝政府。而且,杨琏真珈提出“压胜”之说,建造佛塔将宋帝遗骸置于其下,以压服宋人,也迎合了元世祖趁此断绝百姓对赵宋的留恋与怀念的想法,故而对杨琏真珈的盗墓举动采取了支持态度。
后来,杨琏真珈因为别的事情被抄家,理宗的头骨也被籍没于宣政院,用来赐给元朝的那些“帝师”。于是,理宗的头骨就在西藏僧人之间流传,翰林学士危素,还曾经在酒席上见过。后来,危素又做了明朝的官,对明太祖说了这件事情。[奇++书网//QISuu。cOm]太祖叹息良久,让北平守将从西藏僧人那里把理宗的头骨找了回来,于洪武二年(1369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