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生郭奉孝-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家好歹也是地主阶级,想必田地和家丁也要有不少吧
  先跑到母亲那里问清楚了家里田地的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家里有上好的水浇地一百亩和普通的旱田三百亩。而意外的是只有家丁二百于人,其中轻壮年七十于人,其他都是些老人孩子和妇女。比起出手就是三千精壮家丁的糜家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还不错,这些家丁训练一下就可以成为私人武装。但目前还不是时候,一是我年纪还小做不了主,二是现在还没到天下大乱的时候,要是谁敢明目张胆的大规模锻造武器和训练家丁非被满门抄斩不可。不过以习武为名弄上些刀枪什么的,应该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再弄几个小孩子在身边教导一下也是不错选择的,而且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军事训练。别看本人以前只是个军医,但军训还是参加的不少。那些个立正、稍息、齐步走还是懂得一些的,你还别小看这些个基础训练,部队的战斗力和令行禁止的作风还就是从这些不起眼的基础训练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
  算算黄巾起义那年我也才十四岁,想在那时侯想有所作为是没什么指望。不过诸侯会盟讨董卓的时候去看看三英战吕布还是有希望地。
  当然首先是要充实一下自己了,跟着先生从一个字一个字、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学起。不要告诉我说这些不用学了,这些个可是繁体字和古文啊。就这样读书习字,不时的将少年家丁聚集在一起进行一些训练。
  对于现在的母亲,谈不上什么感情。毕竟前生已是三十好几的人了,让我开口叫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人叫妈已经很为难了,加之母亲对我管教很严,所以平日里也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按我的想法是古人成亲都早,到时候努力生产多弄几个小毛头出来让母亲高兴就是了。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因父亲早逝伤心过度,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加上操持这么一大家子的事物也是积劳成疾,还不听我的劝阻大量服用炼丹士所炼的丹药,于光和三年去世。可怜年馑十岁的我却已是一家之主了,伤心之余立誓守孝三年,并自表字为奉孝。
  母亲去世后关起门来就是天大地大我最大了,在守孝的同时我也开始为以后做大量的准备了。
  首先是在农闲的时候将家丁中轻壮年也组织起来,练习队列,操练武艺。这些世代为奴的人并不因为我是一个自行加冠之礼的少年而不听命令。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几百年的奴化教育,已经使得百姓逆来顺受,在能有口饭吃还能活下去的时候无论他们所谓的主人让他们做什么都不会反抗的。虽然他们对于少主人逼迫他们无论走路还是跑步都必须先迈左脚,停止的时候必须右脚根靠左脚根,还有每天都要站成整齐的队伍,然后按照口令不停的在那里左转、右转、后转等行为觉得很可笑。但他们还是一丝不苟的努力完成着少主人的命令,城外农庄的晒粮场就成了这些人操练的操场了。
  同时我在悄悄的转移着家产,黄巾一起象我家这样的富裕之家必然是劫掠的对象。而颍川又是黄巾三大主力波才重点活动的地方,记忆中最后波才就是在我现在住的这个城里作战时战败身死的。所以我不得不提前做些准备。看准机会高价变卖了田地房产仅留下城中的老屋以供读书,而暗地里安排早几年就跟在我身边培养有成的几个少年家丁携带财务转移到印象中没有黄巾起义的地区发展。
  当然在外人眼中,我如此作为就成了一个十足的败家子了,在阳翟你要问郭嘉可能没人知道,但要问败家子--浪子郭奉孝那可是家喻户晓。
  在此期间搜肠刮肚的百般回忆,终于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张辽,字文远,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县)人。生于建宁二年(公元 169年),比我只大一岁,今年十一岁。据我所知,张辽少从丁原,在丁原死后归附吕布。可这一个少字就让我头大了,未行加冠之礼前应该都算是少了,不知道他还在不在原籍。正巧先前派出的家丁有几个就在附近不远,让人给他们捎了个口信设法寻找。也不强求,能拐来最好,拐不来也就算了。至于关羽、张飞、黄忠、许储、甘宁等象我这样的寒门子弟就是想招揽也是招揽不来的。至于赵云这位能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喜欢的武将目前估计在那个深山老林学艺呢,只能在以后看机会了。不久从雁门郡传来消息张辽已于去年追随了丁原在其帐下为一亲兵。
  妈的!丁原个老东西连一个十岁大的孩子都不放过。就在我郁闷之时,却听到回报的家丁说在打探张辽下落时救起一落难生病之人。此人原本是去投效丁原的,在我家丁的忽悠之下外加为了报恩竟答应投靠于我。我本来对这种演义上经常出现的,在大马路上救下一人而后这人如何报恩的情节很是不屑一故,但听了那人的名字后下巴差点掉到了地上。那人姓高名顺,家境贫寒无表字。在问清楚这个高顺出生于永兴四年(公元158年)现年二十二岁,家住雁门郡,准备投靠丁原。这就错不了,这个高顺绝对就是在个统领陷阵营攻无不克,而最后在白门楼说:“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须多言?”遂引颈而受刑的高顺。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新插柳柳成荫啊。在三国演义中除了赵云另一个我最喜欢的武将就是他了,出场不多那是因为他跟错了人,而且这人一旦效忠就毕生绝不回背主投敌。绝对是放在身边安心,撒出去放心,诱惑面前不动心,怎么用怎么可心的四心级人物。
    正文 第 四 章 心理安慰
     更新时间:2009…2…12 21:42:51 本章字数:4114
  听到家丁说招揽来了高顺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从坐塌上一跃而起抓住家丁的衣服下摆急问:“高顺人在那里?”问我为抓下摆而不抓衣领,鄙视你,十岁的孩子去抓大人的脖子怎么抓。
  “回主人,高顺就在门外,我去让他……”
  没等他说完我就已经赤着脚跑了出去,就见门外立一壮汉。此人身材不是很高,周身匀称壮而不肥,大大的眼睛,四方脸,高颧骨相貌很是平常,但一双深邃的眼睛让人能从中看到忠诚。非常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不觉的高喊一声:“高顺!”连声音都带有几分颤抖。
  高顺见一少年从屋中奔跑而出,赤脚披发的样子很是可笑。但见这少年突然高喊自己的名字,不觉一愣。随着领自己前来的人从屋内出来介绍这个少年不是旁人,却是救下自己那人让自己投效的人。
  信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做人当言而有信思想的高顺并没因为我还是一个毛孩子而起轻视之意,跪倒行礼道:“高顺见过主人。”
  前生三十年,此生十余载加在一起四十多年除了考上大学那次外就属此刻让我发自内心的喜悦了。伸手拉起高顺道:“千万不要叫我主人,称我一声主公足以!”
  见我如此高看于他,高顺再此拜倒于地喊了声:“主公!”头紧紧的贴在地面上,双肩不停的抖动。这个在白门楼生死关头连眉头都不曾皱过的硬汉,竟然为了一个十岁孩子的一句话哭了!
  不要以为这一个字的区别不大,其中可是大大的不同。主人是奴隶、农奴对所有人的称呼,而主公和下属则是在一定的相对平等基础上的附庸关系。一字之别就可以将人从地狱拉到天堂。
  高顺来后我让他同我一起读书习武。高顺识字不多,武艺也只能算过的去。无论是在演义还是在正史里他的武艺和刘备的五虎上将或是曹操、孙权麾下那些有名的大将都是不能比的。我看中高顺的是他的忠心、练兵和战场指挥能力。能训练出威名显赫的陷阵营的人练兵能力会差吗?一旦我有自己的势力后绝对不会象吕布那样只给七百人让他练,怎么也要弄上万儿八千的给他。呵呵!想一下七百人的陷阵营就能把关羽、张飞杀的落荒而逃,若是万人又该如何呢!
  至于武艺,也就是单挑能力差点那就再想办法了。何况能和夏侯家的猛男大战五十回合还能全身而退,就是差也差不到那里。不过当有一天我教了他几下子后,我想以后再碰到夏侯家的人时候可能就是他把人家打的满世界跑了。
  问我教的什么?
  我是干什么的!前生好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校军官,虽然是个大夫,但几套军体拳还是会全部会比画的。本来是我停止服用丹药后为了强身健体,没事练着玩的,当然是没下过苦功也就是些花架子。可那天正比画的时候被高顺看到了,立刻大为惊叹。我见他面露羡慕之色,也不吝啬当下就将自己所会的全部教给了他。
  这几套军体拳是解放军集各家之长结合肉搏战的需要,请了多位武术名家编排的。尤其是从第三套开始往后的几套都是特种兵必修的科目,招数之毒辣,杀敌效果之明显都是在这个时代不曾有人能想到的。
  所以当这些花架子套路到了高顺手里,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能不说他是个奇才,楞是从这些徒手套路中演化出了一套刀法。虽然眼力有限,看不出高顺的武艺提高了多少,但至少看的出比刚来的时候强了许多。而且看他练的那么起劲,我心里也痒的很。但你让我这懒人去下苦功夫,好好练拳脚,那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学长兵器臂力又不够。想来想去还是学几手剑吧,关键时刻也能应付几下子。剑在短兵器里是易学难精的,但我看中的就是易学。
  可是找高顺教我,他却说不会,还说若是主公想学长刀他到是可以勉为其难的倾囊相授。
  没办法只好又自己瞎琢磨了,对了!军体拳中还有几套匕首套路,虽然时间久远全套的是想不起来了,但大致路数还是记得地。立刻招来了高顺将匕首套路大致演示了一遍,回头刚想请教他是不是可以变成剑法来使。就见高顺已经抽出一把剑在那里疯狂的比画起来,明明还是那几下子,可是就那扑面而来的杀气却让我头皮发麻。我实在没想到,因为我今天的举动以后陷阵营就改成用剑了。
  边读书边习武,当然主要是高顺习武了,我怎么说也是个军师型人才,让我去冲锋陷阵那可是打死我也不去的。
  就这样转眼过了三年到了光和六年,明年就是黄巾起义的时候了,十三岁的我也已经不在家中请先生教导了。不是出不起钱,而是象我这样历代从未有人出仕为官的人家虽然也是统治阶级里的一个小成员,但也只能被称为寒士。而有学问的人往往都是些豪门望族的世家子弟出身,自然是不屑于来当一介寒士的西席了。
  而守孝期已满的我既然请不到人来教,那就只好走出家门到外面去求学了。目的地早就想好了,就是颍川书院。
  颍川以荀家为首的几大家族,为方便自家子弟能更好的学习,在原来各家私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了一个大私塾就是有名的颍川书院。由于教课的基本上也是各大家族的名士,所以也成为了各地学子们求学和游学的圣地。三国时期很多军事家政治家都曾在这里求学和游学,在那里能随手扔块砖头都可能打到一个以后声明显赫的人才。
  安排好家中事物,其实也没什么好安排。家丁已经被我分批遣送到以在其他地方已有根基的少年家丁那里了,阳翟的老屋只有两个照顾我起居的丫鬟和一个伴读的书童。把两个丫鬟也一并打发走,带着书童和高顺我就踏上了路途。
  时间紧迫啊!明年黄巾起义一爆发,颍川书院就要被迫关闭了。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打定主意到那里多看书、少说话,结交名人之事顺其自然并没有打算刻意为之,但观其言语和行为分析其心理还是要做的,毕竟以后有可能在战场上碰到这些人。
  一路走来,发现乱象已现。民间已经到处在传诵“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了。官府门口也被人用白土写上了“甲子”字样,据我所知这是张角为了鼓舞士气命手下之人做的,意思就是到了甲子年将入主官府。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
  根据我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了解,太平道是在神学思潮泛滥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东汉后期具有宗教色彩的反抗活动日益增多(具体什么反抗活动就记不清楚了),从而对黄巾起义的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汉末统治者对异端神学的宽容,为张角等人以宗教发动、组织大起义提供了契机;太平道的十六字口号对穷苦百姓极具号召力,其治病助贫的实际功能,既富掩护性,又有利于组织、发动民众。
  外戚与宦官的专权又阻碍了朝廷中士大夫的升迁,引起土大夫同外戚、宦官间的激烈斗争,酿成东汉后期的两次“党锢之祸”,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危机。由于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村经济凋蔽,广大农民苦不堪言,不断举行起义。光和年间,张角奉事黄老,以《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传教,号称“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为徒众画符治病,并分遣弟子周行四方传道,深得农民信任。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角部署道徒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统领。
  孟子曾曰: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在我看来这妖孽一为天灾,连年来各地非涝即旱,蝗灾肆虐。但天灾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救助的,只要上下一心,组织得力天灾是可以克服的;但最主要的还是人祸,外戚与宦官不过是人祸中的跳梁小丑,人祸之根本还在于皇权过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一个人可以无所估计的为所欲为时,那么内心的各种长期被各种法律、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束缚的欲望会日渐膨胀,最终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此时往往会将内心深处长期受到压制的最丑陋的那部分逐渐的暴露出来,最后歇斯底里的达到了所谓的上帝让谁灭亡;就先让它疯狂的地步了。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明皇李隆基了,在开始执政的几年里也是兢兢业业成就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但随着欲望的膨胀竟然把儿媳妇都弄到宫里当了自己地妃子才成就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而中国历史上谁可以不受法律、道德观念或是宗教信仰的束缚呢?答案很清楚那就是皇权,皇权并不单指的皇帝而是指以皇帝为代表的整个统治阶层。这个阶层凌驾于法律之上,疯狂的摄取财富供自己享用。一但有人违反了阶层内部的游戏规则或有人想彻底推翻这一阶层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历代的农民起义之所以不停的失败除了思想上的不成熟外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一阶层一旦发觉有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他们的存在就会团结起来对外进行疯狂的镇压,而对内进行适当的调整。调整的结果往往就是将改朝换代,其代价就是换个首领的同时换个朝代的名字而已。
  改朝换代能够不停的成功就在于作为这一阶层内的首领皇帝和起家族,在享受了最大的特权后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当危险来临时,被当作整个阶层的替罪羊而被无情的抛弃被送到世人面前。看看我们已经把昏君推翻了,你们那些起来造反的人该满足了吧!
  而在这一阶层内还有奇特的游戏规则,你按规则来,那么就可以享受各种特权。可一但你违反了游戏规则,当违反程度达到了让大多数这一阶层的人感到愤怒时,就会联合起来将破坏规则的人毁灭。历史上的变法维新大多不成功就是因为变法者破坏了游戏规则,影响了其他人的既得利益。
  而这个阶层内的人也并不是总是团结在一起的,弱肉强食贯穿了这个阶层的整个历史。欲望是无止境的,为了蹬上权利的最高点使自己在享受到特权的时候不至于被更高的特权拥有者剥夺自己的利益,阶层内的人在外界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就会互相倾轧。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以及士大夫面临存在被推翻享用特权可能性的外部压力面前,就会自动团结起来。而当危险不在存在的时候就开始了一段新的自我调整,东汉王朝的灭亡是这种调整的必然结果。因为大家需要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来对前一阶段为大家带来的危险处境负责,从而使整个阶层人员从心理上得到一种安慰。
    正文 第 五 章 得名鬼才
     更新时间:2009…2…12 21:42:51 本章字数:4825
  一边赶路一边思考,想的越多就越是迷茫。究竟该怎样使用上天给了我的这次机会呢?是按照历史原有的轨迹辅佐曹操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呢,还是利用它来完成自己所谓的帝王霸业?
  可是历史已经因我的到来发生一些小的变化,高顺的投靠使得威名远播的陷阵营不再是为吕布冲锋陷阵的杀手锏了。而这几年高顺也没有了在丁原手下从低级兵丁成为高级将领的那段成长的历程了,但我相信经过不断的书本知识的充实,他一定会比原来历史上的高顺更加勇猛而且指挥能力会更上一层楼。现在还不知道这些改变会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什么样的改变,但根据蝴蝶效应分析,影响一定会有的。
  成就自己的帝王霸业?即使我可以为自己找出那些什么救民于水火,将大汉民族带向新的辉煌等理由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但先不说各种条件的缺乏,就是假如我自己真的当了皇帝,我不敢担保自己不会迷失在那超绝一切权力中而忘却自己的初衷。而且一想到子孙后代会为抢夺皇位兵戈相见,还有改朝换代时子孙将要受到的那些血淋淋的杀戮时,我是也就断了这个念头。
  带着满腔的疑问我仰望苍天,苍天无语。虽无人应答,但回眸时看到一个头插枯草自卖自身的母亲正用力挤压着干瘪的**,企图用那已经枯竭的乳汁让怀抱中哭泣的婴儿安静下来时,我觉的我似乎已经得到了某种提示。
  一个大致的方向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家归晋这数十年间,是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思想最活跃的一段时间。如果在这一段时间内能有一套新的思想体系替代儒术的地位,成为今后一千多年内引导大汉民族前进的导向标,使我们这个饱经苦难的民族能少一些磨难的话应该还是能够作到的。但儒术能在二千多年这么久的时间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除了统治阶层的需要也有其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想要行成一套新的理论体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单纯的把资本主义推翻封建社会的那一套或是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直接拿来使用是不现实的、各项社会条件也是不成熟的。目前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掌握了广博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知识,而后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和思想理论体系。颍川书院将是我完成为自己所确立目标的第一个加油站。
  颍川书院在颍川城外倚山而建。院舍错落有致,本是颍川豪门荀氏的一座别庄。是以荀家为首的几大家族,为方便自家子弟能更好的学习,在原来各家私塾的基础上合并之时由荀家捐献的。
  来之前早已打听清楚,此书院的学风很好,竟是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收弟子。也幸好如此,不然象我这样的寒门子弟怕是不可能进院借读了。在靠近书院的地方有很多干净整洁的小院落是供外地学子居住的。现今虽黄巾还未起事但也已盗贼丛生了,因此外地学子比以往少了许多。所以这些院子很多都空闲着。租了间中等的院落住下后,我便开始了在颍川书院的求学之旅。
  颖上多名士,往来无白衣。此地靠近汉朝都城洛阳,不但有各家豪门的名流就连各地士大夫中的文人高官也常常来此讲学。在不长的时间里除了接受荀、陈两家有名望的人士讲授的课业外,还见聆听到了不少应邀而来的名流对自己所做学问或政治立场的演讲。其中除了有前世就熟知的卢植、王允、皇甫嵩等就是一些被历史淹没的其他学士了,听了他们的理论虽不能说是受益非浅但也感触良多。结合他们的理论在综观历史发展,发现儒术中很多好的东西因不为统治者所喜到后世都已失传,而那些怪异的扭曲的利于统治的理论却被供上了神坛。宋朝之前的儒术还是很有侵略性的,从把儒术推上思想统治地位的汉武帝的征讨突厥到隋朝的讨伐高丽以及唐朝的消灭东突厥汗国和统一西域都显示出了儒术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中都并不是一种彻底的和平思想。
  而在这里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发现了葡萄。汗!葡萄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过来的,目前还是属于装饰性植物,寻常百姓家很少种植。所以在阳翟那样的小地方是见不到的,而书院中却种植了不少。发现葡萄后让我好一阵高兴,问我为什么高兴。呵呵!因为我已经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