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1958-第3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和以前真的完全不一样了。”
“那是全体苏联人民的力量,和领导人是谁没有关系,我能做的就是正确的引导绝大多数的人,让他们做正确的事情。”谢洛夫低着头熟练的削皮,声音很平静,“一个成熟的国家并不需要伟大的领袖,伟大领袖只存在国家艰难的时代。如果不是苏联一直面临着强大的外部压力,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子。当我们突破最后一道枷锁,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国家也不用被迫和欧洲比福利,和美国比军备,一手拿刀一手建设终究不能长久……”
很快把削好的苹果递给伊巴露丽,看着对方道,“到了今天,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伟大革命者已经越来越少,我来和国家实力的对比没有关系,只是单纯的表达对伊巴露丽同志的尊重,国际**运动中的历史,伊巴露丽同志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我,只是一任总书记,未来的苏联**总书记会很多很多,我迟早会被忘记。”
“不会的,如果你能打破这个平衡的话。”伊巴露丽不置可否的说道,“我在苏联待过不少时间,可以说苏联是我的第二故乡。也许苏联真正的核心秘密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你有了一定的准备,希望苏联能够变成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当初设想的国家。”
“希望吧!”谢洛夫心中还是有些震动的,对于很多国家的最老一批的**员,苏联对这些人的意义非同寻常,哪怕就是谢洛夫自己都不能理解,当初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为什么会真正拥护一个新生的苏联。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这种人仍然存在,仔细找找总能找的到,聊了一会之后,谢洛夫离开了马德里医院,他一直待在这里,对这家医院本身也不方便。
“不知道五十年前,哪里留下了国际纵队的血。”谢洛夫的下一站是西班牙**总部,和西班牙**总书记安吉塔见面,来到这里一次总不能看一眼就离开。
西班牙**和法国**、意大利**关系很好。也就是说正在进行改良,不过谢洛夫相信只要苏联本身不出问题,这些改良派都不会掀起大浪。
这些欧洲**养尊处优惯了,这个世界上贫穷的地方还是占据大部分,他们已经脱离了自己开始时候的基础,这种党派自然不会对苏联产生思想冲击。苏联需要提防的党派,还是那些太接地气的党派。
“谢洛夫总书记,很多报纸说,苏联将和美国共同销毁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是不是这么回事!”西班牙**总书记安吉塔刚刚见面,就直接询问现在吵得沸沸扬扬的大新闻,西班牙也是欧洲的成员,当然非常关心这件事,特此求证。
“有这件事,毕竟我们和美国一样,承受了很多盟国的压力,撤除这些核导弹也是好事。大体上已经确定下来,可能还有细节需要处理。”谢洛夫没有隐瞒,在他看来只要这批中程导弹销毁,在回来就基本上不可能了。苏联从数量对比当然是吃了大亏,但战略上是胜利了,中程导弹又打不到美国,美国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却能打到苏联。这种劣势不是多出一倍数量的导弹就能改变的。
单独从销毁中程导弹的事情来说,可能那时戈地图唯一一个还算起到正面作用的角色。虽然看起来苏联吃亏,却也突破了苏联身上的一道枷锁。可谁知道后来戈地图竟然开始瓦解苏联武装力量,直接把好事变成了挖苏联地基的坏事。
中程导弹条约,就相当于苏联脸上出现了一颗痣,正常情况下需要点下去。戈地图竟然选择拿刀把它挖下去,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一直用核导弹互相威胁。
“没准我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戈地图是从我这个世界穿越过去的,美国是不是研发了什么黑科技,才制造出来一个搞乱苏联的人,通过时间机器送到了过去?”回国途中的谢洛夫脑洞大开,所有改革一项没有效果,很多开局很好的政策全部被废除,这命中率也太宽张了。
胡思乱想不过是生活中的调剂,他还没有回到苏联,就接到了斯摩棱斯克广场的消息,法国的态度已经转变,希望苏联和美国尽快签署条约,销毁中程导弹。在利比亚人质危机的立场也开始微妙的转变。
“这都在我的预料当中,法国人这种摇摆,我们也不是没有见过。不过法国人立场的转变,通过我们的渠道要在阿拉伯国家散播,尤其是阿拉伯民族主义有广泛认同感的国家,海湾国家就算了,那些酋长国,我都其他办法对付他们。”谢洛夫毫不在意的说道,“没有人能一口吃下去一个胖子,每次解决一个问题,最终我们会看到没有问题的那一天。”
在克里姆林宫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刚刚回国的谢洛夫目空一切的说道,“中程导弹一旦全部销毁,我们收到的威胁更小,而陆地上的优势会更大了。欧美国家一直认为,没有人敢真的进攻西欧,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核武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定的事情,核战争的准备我们永远都在准备,只要时机到了,就要去做。”
“按照我们早先的计划,我们应该撤销一些部队,减轻西欧国家的压力。”第二书记利加乔夫接口道,“同志们都已经了解,撤销的部队是土耳其战争之后,被加强的驻波兰北方集群部队,撤销三分之二的编制,也就是二十万人。”
土耳其战争之后,苏联南线压力大减,将高加索地区的苏军抽调加强在波兰的北方集群,继续对西欧保持高压态势。此一时彼一时,在中程导弹被销毁之后,苏联常驻欧洲的兵力就十分显眼了,哪怕就是撤除整个北方集群,华约的军事力量在数量上也占据绝对优势。
为了让苏联的坦克大军不在这么显眼,同时换一个进攻方向,谢洛夫在之前的苏联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就主张将前线的苏军撤回到国内。只是撤回国内,并不是要裁军。
“石油价格还在下降,我们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伊拉克和伊朗,虽然还没有明说,但我们也能调查出来,伊拉克**和伊朗人民党都面临着强大的压力。对海湾国家的敌意也在上升,我们不能等出事了在开始支援两个国家,那时候已经来不及。而是现在就要开始调整部署,成为盟国的坚实后盾。”谢洛夫继续说道,“撤回苏军回国当然要大张旗鼓的进行,不过回国之后部署在哪里,这是绝密。高加索地区的军营十年来没有被废弃,不需要修理就可以重新投入使用。”
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点头,他和谢洛夫一样才刚回国不久,赞同道,“原则上,我们和美国将在两年内销毁所有在欧洲的中程导弹。”
“在中程导弹被销毁的同时,我们把北方集群的士兵重新运回国内,时间也是两年!”谢洛夫计算了一下时间道,“现在我们再次进行一些调整,这一次和原来不同,而是需要各部门的统一调整,寻找进行致命一击的机会。”
苏联这边的政治环境就是这样,恨不得一些改变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美国的政治环境就完全不同,里根必须让所有人知道他又做成了什么事。
行不行都要先演一波,这对冷战斗士里根总统并不是多么困难,同时美国媒体开始报道法国态度的变化,一些小道消息开始流传,比如里根怒斥了法国,让密特朗改变了初衷,在强大的压力下和美国站在了一起。
事实上法国的转向已经开始了,法国需要的东西苏联和美国都答应了。法国总统密特朗表示利比亚人质危机应该尽早解决,苏联也应该肩负起国际责任,和法国、美国一起解决问题,这批人质的安全牵动着很多民众的心。
里根自称怒斥密特朗、密特朗是真的在怒斥卡扎菲。看着报纸的大特务噘着嘴摇头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本质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利比亚已经答应,开放军事基地给苏联!”茨维贡大将趁机回报好消息。
第九百六十九章 修改宪法
“我们在地中海不缺乏港口,不需要过度依赖利比亚,当然地中海舰队可以没事过去检修一下,算是表明一个立场。”谢洛夫的反应很平淡,长久以来港口问题一直都是困扰苏联红海军的一大因素,庞大的拖船几乎已经成了红海军的标配。
不过现在苏联是真正的阔起来了,全球四大洋苏联红海军都不缺乏可以停靠的港口。所以卡扎菲的示好,谢洛夫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他宁可看着欧美报纸的胡编乱造,至少还能会心一笑。里根的表演不是非常用心么。
如果还有什么事情的话,那就是听课,总书记当然是不学无术的,除了肃反工作者相关的行业,他其他方面的认识都被瓦莉娅评价过业余。既然是业余,就要多学习一下。苏联有的是不业余的人存在,科学院、计划经济委员会就不缺乏这种人。
苏联的全国产业布局怎么调整,怎么利用这两年进行调整,当然是一件值得商量的事情。生产力布局就起源于苏联,是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在苏联,生产力布局是对地域分工的一种安排,而地域分工指社会分工在各生产地点及其总和之间的分工在空间上的表现。决定地域分工首先需要对包括一般条件、部门条件和地方条件在内的各种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布置综合地域。
综合地域就是要确定不同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结合,这种结合要考虑到在全国范围内社会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和为生产这些物质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劳动,考虑到劳动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和在各个区域间的配置。
“这就涉及到了人口问题,不顾我们的国家领土很大,还要照顾国家安全。怎么调整非常值得商量,吉洪诺夫同志岁数很大了,我觉得这件事可以和罗曼诺夫同志商量一下。”谢洛夫做出一副我完全明白样子道,实际上根本没听懂。
这件事目前还真的只有罗曼诺夫合适,吉洪诺夫根本不具备提出开创性意见的能力,当然了,就算是这样这位八旬的总理,仍然比他这个总书记要强。
把罗曼诺夫叫来,下达任务,这就是谢洛夫能做的事情。至于提出一个宏观建议让罗曼诺夫去执行,这不是在开玩笑么,总书记哪有这种能力。大特务做总书记也仅仅比戈地图强,对比的样本太差,就显得谢洛夫非常英明神武。
“这次产业调整,要配合计划经济体系的跨越性提高,党和国家都在密切的关注,所以我必须选择一个我们这个时代,在经济发展当中最有能力的干部,吉洪诺夫同志的年纪大了,可能精力跟不上,只有你能担任这个责任。我没有什么建议,这件事就由你全权负责。”什么都不对的总书记,至少在灌毒鸡汤的方面绝对是高手。
而且话语中还点名了吉洪诺夫已经八十岁的事实,不过不要误会,一个没存在感的部长会议主席谢洛夫很喜欢,如果罗曼诺夫出现了一种自己是下任部长会议主席的错觉,这完全和此时的谢洛夫无关,纯粹是罗曼诺夫自己臆想出来的。
毒鸡汤的效果非常显著,罗曼诺夫非常郑重的点头,似乎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大责任和人民殷切的希望。这种思想觉悟比除了做搅屎棍还是做搅屎棍的谢洛夫,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很快总书记提议,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为第一书记罗曼诺夫,兼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辅助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的工作。
“联合国大会上传来消息,我们的提案被再次否决了。”中央办公厅主任科舍列斯基在报告这件事的时候比较无奈。两年来,他已经报告过无数次同一个消息,毫无例外的都是坏消息,这条消息就是,苏联提议所有加盟共和国都算联合国票数。
二战后,苏联强调创始会员国应是对轴心国宣战的国家。当美国坚持己见时,苏联提出它的十六个加盟共和国都应列为创始会员国。最终美英苏三国互相妥协,苏联一个国家成为了有个三票的权力,这就是俗称的一国三票。
谢洛夫成了总书记之后,就频频的开始尝试突破这个限制,多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苏联是一个国家的联盟,而不是一个国家,所以应该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相应的联合国权力。
这个提议除了苏联自己和华约国家,不但美国阵营不会赞成,就算是中立国也不会赞成。所以每次在表决的时候,都以绝对劣势被否决。别的国家当然不会同意,一国三票的苏联已经这样了,如果同时代理十五张票,联合国还不是要变天?要知道乌克兰的非常任理事国任期才刚刚卸任,到时候苏联在推出一些加盟共和国角逐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会更加轻松。
“叫第二书记利加乔夫同志过来,我有事情要和他商量。”谢洛夫不以为然的吩咐道。
之所以上任开始开始老调重弹,不过是谢洛夫打着平等的名义在联合国恶心美国,他从来都没有要加强地方权利的意思,只是知道美国肯定会反对,才不断的让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提出这种美国绝不能接受的建议。
“总书记,是不是我们的提议又被否决了?”利加乔夫显然已经知道了这件事。
“没错,既然我们的提议不被国际社会所接受,那么我将准备修改宪法!第十八条。”谢洛夫开口道,三六年通过的《苏联宪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独立行使国家权力,其主权受苏联的保护。《苏联宪法》还规定加盟共和国有自己的国旗、国徽、宪法,并保留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力。
四十年代苏联对《苏联宪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苏联宪法》第十八条称:“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与外国直接发展关系,签订协议并交换外交、领事代表。”此外,新的《苏联宪法》还给了加盟共和国建立自己武装部队的权力。
事实上苏联宪法之所以修改,就是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定胜利的情况下,在联合国占据优势,方便让自己的所有加盟共和国都成为创始国,不过苏联的目的没有达成,只是让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为了创始国。
这样苏联宪法的修改就没有意义,谢洛夫故意拿着宪法,挑战对苏联敌意最大的美国总统里根,就是希望美国能否决苏联的提议,从而让这条法律没有意义,顺理成章的进行修改,废除加盟共和国可以脱离苏联的法律基础。
在苏联在联合国的提议不断碰壁之后,外部条件已经达成,国际社会不会接受苏联是一个联盟的事实,外部条件达成的情况下,苏联宪法也就没有了基础,修改宪法就是必须要进行的下一步。
三月份的苏联**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之后,谢洛夫正式被全体中央委员推选为总书记,这是经过全体苏联**员和一百四十多个兄弟党派代表认可的。现在他已经完全真正的苏联**中央总书记。
谢洛夫需要第二书记做的事情,就是提供理论基础,表明这次的修改宪法是正当而且众望所归的,只要谢洛夫想的话,修改就肯定会通过,他毕竟还是身兼最高苏维埃主席。
“草拟文件,得到中央主席团批准,年底的时候我们正式通过。”谢洛夫吩咐道,利加乔夫点头,知道这件事会拿到最高苏维埃进行讨论,然后不出意外的被通过。
利比亚,葛罗米柯仍然在瑞士和利比亚之间奔波,同时主持中程导弹条约的进程,和利比亚人质危机的进程,面对法国和美国共同站在一起的局势。葛罗米柯拿出了自己的本色,刻板到极点的机器人作风,不管美国和法国说什么,都需要尽量的说要向莫斯科请示。
当然每次的谈判中,葛罗米柯不会一点都不让步,那样就太明显了。只是打着阿拉伯国家民意的幌子,希望法国和美国考虑一下第三世界的看法。嘴巴强硬但不会设置障碍,这就是葛罗米柯现在的工作,同时还要在阿拉伯国家树立起来美国霸权主义的印象。
而在瑞士苏黎世的时候,葛罗米柯就换了一副面孔,大谈欧洲和平,表示苏联会和欧洲国家长久的和平共处,私下场合还露出一些口风,表示苏联说不定会减少东欧驻军的数量。
苏联的意思很简单,要么两件事一起解决,要么哪怕是美国绑上了法国一起施加压力,也绝对不会得逞。有着中程导弹条约作为诱饵,就不怕欧洲国家不上钩。
“我们同时能取得两项重要共识才能引起轰动,如果一件一件的解决,对于我们外交领域工作的人,就没有这么大的功绩了。”葛罗米柯对着法国外交部长道。
第九百七十章 繁忙的谢洛夫
外交部长对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外交无小事这句话可不独属于某个国家。大英帝国现在都成这样了,不是还依靠外交手段在全世界合纵连横么。而对于外交官本人来说,他们的最大追求,当然是享受创造历史的快感。
每一个外交官在工作的时候,脑海中都在闪现着梅特涅、俾斯麦的名字。而葛罗米柯当了这么多年苏联外交部长,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效果不大,他早已经是世界上著名的外交官,所以心里的追求会更高。如果利比亚人质危机和中程导弹条约同时能够解决,两件大事当中都有葛罗米柯的名字,其中的轰动意义非同一般。
法国的于贝尔?韦德里纳,同样也有这种追求,当然他和密特朗都是社会党人,对苏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而是作为美苏法三方,研究两件大事中法国的影响力。主动平衡美国和苏联,并且联合其他次级势力,是戴高乐以来法国的国策。法国也不会站在任何一边,而是根据不同的事情,考虑法国扮演的角色。
特立独行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法国外交部长于贝尔?韦德里纳的考量,葛罗米柯的建议他听进去了,这对法国没有坏处,对他个人更是全是好处。
现在的形势其实并不难分析,美国和苏联都有解决问题的诚意,这就需要法国作为中间人促成两国的妥协,于贝尔?韦德里纳认为,这就是体现法国影响力的多好时候。
“不错,其实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苏联的决定,尤其是避免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敌意,这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关心的事情,当然也包括我们法国。”于贝尔?韦德里纳不置可否的回答道。
冷战时期僵持的两极联盟体系也为法国提供了一个利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极好机会。这主要是因为法国虽然身为北约成员国,但由于退出了北约的整体军事指挥系统,因而可以自行其是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定外交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欺软怕硬么?”接到葛罗米柯好消息的谢洛夫并不意外,这句话也不是在嘲讽法国,没有国家例外,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由人类组成,人类就是这样的。
对我有利的那是规则,应该遵守。对我不利的那是羁绊,要想办法挣脱。就拿谢洛夫和利加乔夫现在商量的修改宪法这件事来说,既然各个加盟共和国没有独立的权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不是要改名?那当然是……不改
苏联的一国三票是不是要保留?当然要保留!要知道一旦修改宪法,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票数就有些显眼了。所提联盟这个名字必须保留,不为什么,就要保留。
大特务的吃相从来就是这么难看,各地加盟共和国不能独立,必须从宪法就体现出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票数也要保留?有好处的规则就遵守,没好处的规则就废除,谁不服?马上来打苏联啊,任何国家都有向苏联宣战的权利。
“好了,外交部的事情就交给葛罗米柯同志,我们继续!”谢洛夫十指交叉看着切布里科夫大将和费多尔丘克大将道,“克格勃和内务部目前继续推进打击打击劣质产品的斗争,相信这是不困难的。切布里科夫大将,贝阿大铁路第二期工程已经完成,马上完成安全评估,这将会极大的提升西伯利亚运力,我们一直以来需要重点防范的西伯利亚地区,国家安全终于可以再提升一个级别了。”
切布里科夫大将和费多尔丘克大将点头,苏联本身产品的质量,可以说非常极端化。同一个型号的产品,在不同的厂家生产,就可能出现连续使用三十年不坏,和用一用就爆炸的情况同时出现。这也是打击劣质产品运动的初衷。
谢洛夫的意思很简单,在出现大批量的劣质产品,就在本地消化。如果当地的工人不在乎自己过年的福利变成本人生产的劣质品,最好就想办法改正。
你做出了好蛋糕,你就吃蛋糕。如果非要弄出来一坨屎,谢洛夫就只能逼着你硬吃下去了,至于刚刚通车的贝阿铁路第二期工程,将配合地区公路网,缓解西伯利亚和苏联欧洲部分的联系问题,全国高速公路项目仍然被否决。
最近谢洛夫还叫停了苏联的磁悬浮铁路的实验,这玩意不具备推广的价值,只会在几个重要大城市投入运行,批准了关于新一代笔记本电脑的投产。有赖于克格勃几十年来日复一日的做小偷,还有在经济危机抄底的工作,有了西方技术补充的苏联本土工业,绝对比历史上要强大的太多,这不是指多少钢铁、多少石油、煤炭,那种指标苏联本身就在美国之上。
“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同志说,最近的光盘播放器成本比较高,不适合马上载本土推广?”谢洛夫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玩意叫VCD,“既然无法投产,还是按照以前的办法,马上和意大利方面联络,申请专利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