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兴华夏-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薄⒃缕保闹С郑褪俏易畲蟮亩Α。阅读。)
第四百七十一章 新造舰计划
“这便是我最佩服你的地方,遍观大清国,能想出如此主意者,除你林鲲宇,还真没有第二个人。”丁日昌叹道,“我也曾苦思冥想,如何破得了此‘夷夏之变’之局,总是不得要领,直到读了鲲宇之文,方才顿悟。鲲宇之才,吾不及也!”
林义哲注意到了丁日昌眼中的抑郁之色,知道他是为清流骂他为“丁鬼奴”生迁横受议阻而生气。想起丁日昌的遭遇,他禁不住暗自叹息,对于那些清流顽固派愈发的痛恨。
丁日昌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干上来的,但在他事业的巅峰,却因为热心洋务,和林义哲一样遭到清流们的口诛笔伐,结果与巡抚之位擦肩而过。
丁日昌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六月初一,少负异才,8岁时便学得满腹经纶,落笔成文,超群拔众。9月9日重阳节,陈秀才带学生到明末进士罗万杰隐居地“逸老庵”郊游,回来后叫学生作文,雨生作《七律》:“百树梅花扑鼻香,盘湖地是证禅场。拼将佳句消残劫,赖有高风接海阳。故国云深千里梦,空山秋老满头霜。至今陶社分题处,惹得幽人话正长。”陈秀才大为赞赏,问雨生能否再作一首,雨生复吟道:“入洛当年早著名,崎岖国步剧心惊。江东漫欲归罗隐,宣室犹闻问贾生。数着残棋难下手,一场春梦不胜情。本期洗耳同巢许,何自听来出壤声。”陈秀才道:“真神童也!”由是雨生神童之名不胫而走,为当地文人所颂扬。道光十年冬,丁日昌因父亲病重辍学。不久父亲去世。此后丁日昌得出洋谋生的大兄日蒸资助,回太平寺再读了两年书,然后回到家里精研医术,采集草药,开了一间医药店。由于他勤恳好学。努力攻读医药书籍,积极挖掘民间医学秘籍,并经常向老中医请教,不久即成了小有名气郎中,治愈了不少病人。在行医的同时,丁日昌仍抽暇攻读诗书,学问日进。道光二十二年,丁日昌到县城应考,得中秀才;其后,曾三次赴广州乡试。却均未中式。但他壮志未消,凡历史地理诗文经济战策兵书无不涉猎精研,俨成饱学宿儒。道光二十七年,他感于埔河文庙破败,学子就学无所,倡建汤坑蓝田书院,不几年而功成,为兴学育才作出了不小贡献。他曾作诗“一弓小辟读书岩,蔓草疏茅手自芟。敢诩史长才学识。难尝世味苦酸咸。此时说梦终无益,他日谁知果不凡。惟有旧巢双燕子,依依向我尚呢喃”,表达了当时的状况和心境。
清咸丰四年(1854)。海阳三合会会首吴忠恕率众围攻潮州府城,其时丰顺隶属潮州,丁日昌为邑绅所推,率乡勇千人往援。与吴忠恕军激战于潮州城下,擒获吴军百余人,余众败退。城围顿解。丁日昌由此而名声大噪,奠定了其以后出仕的基础。
咸丰八年春,丁日昌以解围潮州有功,由惠潮嘉兵备道李璋煜荐举,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次年十月擢拔为江西万安县令,踏上了仕宦生涯。丁日昌到任万安后,见“流民比人众,关吏校官尊”,经济萧条,社会混乱,即锐意兴革。首先,他改革衙门办事制度,差役办差,一律由官给盘川,不得向百姓勒索分文。接着,他行文取缔地方乡绅恶霸私设的关卡,凡不遵者,从严查处。其三,他迅速清理积案,平定冤狱。“初期呈词及百纸,三、四期仅四、五十纸,匝月后,二、三十纸而已。”时载丁日昌“每当夜阑秉烛,案牍高可隐人,靡不亲自稽核。每阅至百姓枉屈不伸,或受差凌虐,辄欷欷太息,凄然泪下,或见勤政爱民之事,则呼幕僚共赏。”丁日昌还捐俸兴建云兴书院,致力培育当地人才。书院建成后,丁日昌题楹联云:“何尝饱听滩声,帐此别匆匆,笔底波澜谁健起;安得便瞻厦庇,觉余怀耿耿,眼前桃李几成荫。”如此不到半年,万安县讼事大减,民气以苏,读书之风渐长。丁日昌亦由此深受万安民众推重,当其调离万安时,“奉香拥送者亿万人。”
咸丰十一年三月,丁日昌调吉安府邑庐陵,到任不到10日,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部往吉安而来,兵锋所指,锐不可挡。丁日昌与吉安府知府曾咏弃城而逃。三月十一日,太平军兵不血刃,占领吉安、庐陵。三月十四日,太平军主力进攻峡江,吉安、庐陵兵力空虚,曾咏、丁日昌纠兵乘虚而入,收回吉安、庐陵。不久,清廷免去丁日昌庐陵县令,削职为民。
丁日昌革职以后,为摆脱生活困境,浪迹九江、上海、扬州,甚至溯运河北上安徽、山东,四处寻找职业,尽皆碰壁,最后决心回汤坑故乡,再过郎中生活。当回程至九江时,见大江南北人才荟萃。原来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此招揽各方人才,欲图与太平军抗衡。丁日昌大喜,即寻一旅馆住下,根据自己这几个月流浪生涯中对太平军的考察了解,着意制订了一份进军安庆的方略,然后到总督衙门投呈。时曾国藩正思进取安庆,见丁日昌呈文计划周详,别有见解,不禁心喜,即召丁日昌晋见。丁日昌侃侃而谈,对太平军军力和长江沿线布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曾国藩见丁日昌诸事留心,思维周密,不知他文才如何,便又邀入公馆花园散步。询问惠嘉潮各地风土民情后,两人来到一株灿放的梅花树边。曾国藩指着梅花道:“丁县令能否以此为题,作诗一首?”丁日昌道:“勉力为之。”略作思考后,落笔写道:“江南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石岩;花发石岩流水响,石岩流水响潺潺。潺潺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春汛到,半山春汛到江南。”曾国藩看后赞道:“诗绝妙,书法亦上佳。”当日,曾国藩即委丁日昌为九江关卡卡员,并奏请朝庭。于清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开复了丁日昌原来的官职。嗣后不久,丁日昌到广东会办厘务,曾国藩赞为“廉正明干”、“才识宏远”。同治二年三月,两广总督毛鸿宾委派丁日昌到广东高州县督办火器。丁日昌请同乡黄达权翻译《火器略说》和绘制制作图案,在广州市郊燕塘设立制炮局,很快即制出火炮36尊,炮弹2千多发。这些军火运到安徽为淮军使用,帮了淮军将领李鸿章的大忙。
同治三年五月,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调丁日昌到上海筹办洋务。丁日昌甫到上海,便协助李鸿章解决了“常胜军”裁撤问题。“常胜军”按期裁遣后,李鸿章对丁日昌的能力备加赞赏,并上奏朝廷,委丁日昌为苏、淞、太道,并要他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丁日昌买下美商旗记铁厂,合并上海、苏州两个制炮局,顺利创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枪炮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再次显示了过人的能力。
同治六年夏秋之交,江苏境内风雨大作。清水河洪水滔滔滚滚,冲决了堤坝,淹没了大量田庄。时丁日昌在两淮盐运使任上,受江苏巡抚李鸿章委任前往治理。沿途只见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丁日昌心急如焚,行装甫卸即率各级官吏督修堤坝,并亲自担石填堤。然而,在湍急的洪流中。投下的石块泥沙多被冲走,收效甚微。丁日昌眉头紧锁,苦苦思索。想到一法,叫人砍来大批青竹,编成一个个肚大口小的箩筐,然后将沙石装入其中,再加投掷。此举果然奏效,不旬日间,堵住了决口。而后,丁日昌督率民役,昼夜奋战,筑起了坚固的堤坝。后来,当地群众称这道堤为“丁公堤”,纪念丁日昌的功绩。
同治六年十二月,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当时官场多为贪婪庸碌者充斥,吏治一片黑暗。丁日昌为自勉及训诫各级官吏,作一楹联贴于抚衙朱红大柱上。联云:“官须呵出,干来若处处瞻顾因循,纵免刑章终造蘖;民要持平,看去使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丁日昌主政江苏2年多时间,励精图治,仅清理积案就达27万多宗。朝廷为之诏示各省,以丁为勤政榜样。
事实上,林义哲和丁日昌的交集,很早就开始了,尽管二人并未谋面。
二人的第一次交集,是在天津教案期间。津案发生后,清廷谕示直隶总督曾国藩办理。但是法国方面狮子大开口,以至案件迁延不决。清廷谕令丁日昌星速赴津,帮同办理。丁日昌于七月二十五日到达天津后,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同法国方面交涉时,丁日昌一再指出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开枪致使民情激愤,要求法国方面逮捕丰大业治罪;至于焚毁教堂等建筑及误伤无辜,亦属事出有因,除严办下手之人外,损毁建筑由总理衙门与各国协商赔款,误伤者后事由大清协助办理。法国公使等在确凿的人证物证面前,无可奈何,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得知后下令逮捕了丰大业。天津教案后来在林义哲的暗中斡旋下得以顺利解决,而在教案交涉期间,曾国藩心力交瘁,都是由丁日昌出面交涉,教案的解决,丁日昌其实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在天津教案顺利了结后,丁日昌深深的感到,积弱的中国,欲图强盛,必须把造就人才作为第一要务。逗留天津期间,多次向曾国藩进言,鼓动曾国藩上奏朝廷派遣学生公费出国留学,得到了曾国藩的赞同。加之林义哲和李鸿章的助推,曾国藩的力奏得到了清廷的允准,外派官学生留学终于得以实现。是为二人第二次交集。
同治九年,丁日昌经深思熟虑后,上《条议海防》奏折,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水师,大力鼓吹洋务,深得朝廷嘉许,所提建议多为采纳实施。但如此一来,丁日昌却受到了保守顽固派的忌恨,虽然他能力出众,清正廉明,勤政爱民,但却被清流党骂为“鬼奴”,每当朝廷要升他的官时,总会有人跳出来阻挠,象这一次他本来是要由江苏巡抚转为福建巡抚兼总理船政大臣的。但因为清流党参劾他“结党营私”,结果只以巡抚衔担任了总理船政大臣。
“他们越是提这夷夏之防,我便越是要破了他们这个身之根本,为洋务之兴扫平道路。”
林义哲知道丁日昌脾气急,现在又在病中,生不得气,便适时的将谈话内容转移到了二人都感兴趣的造船上来。
“那些奸佞宵小,自有收拾他们的人,雨生兄不必理会。我等实心任事,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出来。无愧于天地良心即可。”林义哲说道,“象雨生兄主持船政,新造之‘元凯’、‘登瀛洲’工期得以提前,早入海军,这成绩是明白摆着的,朝廷绝不会视而不见。”
“此二舰工期之速,并非我督导之功,实是船政员匠手艺已成,说起来还是你的功劳。”丁日昌笑了笑。说道。
而一提起造船,丁日昌的兴致明显的高了起来,刚才的抑郁之气也一扫而光。
“我看过鲲宇所设计之‘开济’舰图纸,精妙绝伦。法人亦赞叹不置。若能于我在任时得见此舰入我海军之列,则平生之愿足矣!”丁日昌兴奋地说道。
“雨生兄过誉了,以雨生兄之才,此舰定然得成无疑。”林义哲笑道。
丁日昌随即问起了林义哲设计“开济”级装甲巡洋舰的经过。林义哲当然不能告诉他自己是凭借后世的记忆,生搬硬套的法国“杜居土路因”级巡洋舰的设计,便拿过丁日昌桌上放的那本自己写的由总理衙门新刊刻发行的《西洋船炮图说》。给丁日昌讲解起来。
在林义哲的一通狂侃之下,丁日昌佩服得五体投地,二人接着由造船谈到了海军,林义哲对丁日昌设立“三洋水师”的建议非常赏,二人谈得投机,待到日上三杆,兴犹未尽。
“现下我已着手准备开建‘开济’,只是我算了算,‘开济’若成,所费当不少于白银70万两,你给我留的底子好,现下款项尚足用度,海关协饷那一块的银子也返还了,但恐‘开济’开工后,若户部拨款和日人赔款不到位,只怕要难以为继了。”丁日昌想到沈葆桢和林义哲当年在任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的经费困难,自嘲似的说道,“听闻鲲宇每于船政用度最难时,举家资以为周济,我没有尊夫人经商的本事,届时少不得又要拿海关的那些个蠹虫开一开刀了。”
听到丁日昌的话,林义哲想起了丁日昌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时曾迫不得已从海关贪墨之员那里榨了4万两银子作为开办经费的事,林义哲不由得暗暗好笑。
那是同治三年秋天的事,当时清廷委托税务总司为建立机器制造总局筹款,但一直一无所获,丁日昌愤慨之余,亦觉担子沉重,曾作诗云:“不筹盐铁不筹河,独倚江南涕泪多。师夷何日能制服,欲问浦江泪更多!”正自心中踌躇,忽耳畔飘来丝竹之声。抬头一看,一幢花园别墅赫然呈现眼前,不觉心中一动,紧皱着的眉头随之舒展开来。原来,此别墅为海关通事唐国华所有。唐国华是广东香山县人,在海关任职几年,与卡员张灿互相勾结,索贿收贿,敲榨勒索,狠赚了一笔钱。对此,丁日昌早有所闻。次日,丁日昌带着僚属来到海关,叫来唐国华和张灿,要他们交出账本。丁日昌说:“久闻两位老兄敛财有术,本道台现筹建机器制造总局束手无策,请有以教我。”唐张两人吓得浑身战栗,生怕贪赃枉法的行为漏底,忙说:“不敢,不敢,请道台大人看在同乡的份上,松一松手,筹建机器制造总局的款项我们当尽力报效。”随即,唐国华和张灿各报捐银2万两。丁日昌收了银子,斥责二人贪墨之罪,但因为捐了银子,继往不究,命二人自此收敛改过,否则严惩不贷,二人唯唯而退。而有了四万两白银以后,丁日昌顺利的办起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雨生兄这也是个办法,呵呵,不过,即便如此,所得银只怕也是寥寥,不足造船之用,且非长久之计。”林义哲道,“船政枪炮所得利不少,可以接济一些,令外,我到时再帮雨生兄想想办法。”
“那就有劳鲲宇了!”听了林义哲的话,丁日昌禁不住喜形于色。(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 不情之请
“此外还有一法。”林义哲将自己的另一个计划说了出来,“待‘元凯’、‘登瀛洲’二舰下水,船台空出,而‘开济’之款未到,可先造内河炮艇,盖此等炮艇体量较小,工艺简单,成船较速,而朝廷‘定国是诏’数下,令各省停造帆船,改用火轮船,各省需用甚多,民间亦有欲购者,多造些此类炮艇,可得大利,以所得之利款,再造大舰,则可从容周转矣。”
“原来鲲宇早有打算。”丁日昌听了林义哲的话连连点头,表示赞许,他看着林义哲胸有成竹的样子,笑着问道,“鲲宇是不是连这内河炮艇的样式,都设计出来了?”
“果然瞒不过雨生兄。”林义哲笑着取过纸笔,在桌上给丁日昌大概的画了起来。
和装甲巡洋舰“开济”选自法国的“杜居土路因”一样,林义哲给出的两种炮艇,也是选自法国海军所装备的型号。
19世纪的法国海军的炮艇,以排水量250吨为标志,分为上下两类。超过250吨的炮艇,主要定位为能执行巡洋行动,称为远洋炮艇,可以单独或者跟随其他军舰开赴远海作战。250吨以下的炮艇,定位为在内河或海岸活动,称为近岸炮艇。由于中国新炮艇的作战环境被设定为内河,因此两型被命名为“罗星”和“青洲”级炮艇均为250吨以下的小型近岸炮艇、皆为铁壳军舰。“罗星”级借鉴了法国“大斧”级(法国海军有用兵器的名称为炮艇命名的做法,象法国海军南圻支队的“马枪”、“标枪”、“土耳其弯刀”等炮艇,也都属于“大斧”级),排水量仅有95吨,艇长27米,宽4。8米,吃水1。3米,航速7-8节,装备1门75毫米克虏伯膛炮(自林义哲访德订购一百门75毫米炮后。又陆续进口了同型炮四百门),2门40毫米哈乞开斯五管机关炮,2挺林氏机枪。“青洲”级比“罗星”级更小,排水量80吨,艇长23米,宽4米,吃水1。2米。装备3门40毫米哈乞开斯五管炮和3挺林氏机枪。这两种炮舰没有采用法国人惯用“小船扛大炮”的做法,外型也和蚊子船不同。以实战角度看,法国内河炮艇存在一项较为致命的缺陷,即这种在周旋余地很小的内河活动的船只,竟然没有任何近防的速射火炮,一旦在内河陷入岸上布设的埋伏。命运就十分堪忧了。而“罗星”、“青洲”的武装配备侧重于近战速射武器,面对武装程度不高的匪军无疑比法国炮艇要更为强大。
“鲲宇果然高明,此是‘以船养船’之法,愚兄当速行之。”丁日昌看了林义哲画的设计草图,不由得大喜过望,他主持江南制造总局多年,虽然后来离开了。但一直时时关注它的发展和运营情况,在江南制造总局陷入经费困境时,他也曾和李鸿章一样忧心不已;林义哲给李鸿章出的那个造小火轮以助海运的主意,令江南制造总局起死回生,丁日昌亦有耳闻,曾专门致信李鸿章询问详情。而这一次听了林义哲出的这个主意,他立刻便认识到了可行。
丁日昌是个急脾气,当下便马上和林义哲商量起相关细节来。而林义哲不想打扰病中的丁日昌休息,是以在和他商谈了一会儿之后,便打算告辞。
正在这时,亲信仆人林福在丁日昌府上管家的带领下,快步来到了丁日昌的卧房。
看到林福明显是来丁日昌府上找自己的,林义哲不由有些奇怪。
林福先是向丁日昌行礼,接着便来到了林义哲的面前。将一份电报交给了他。
“大人,朝廷有电旨来,命大人火速进京,处理滇案善后事宜。”
林义哲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接过电报仔细看了起来。
电文的内容并不长,里面说英国方面已经撤换了驻华公使,要林义哲火速进京,就滇案善后事宜进行处理,并另有委任。
林义哲看完了电报,并没有避讳丁日昌,而是将电报给丁日昌看了起来。
“朝廷另有委任?”丁日昌有些担心的说道,“别是京里头又有谁在你背后嚼起了舌头根子,朝廷改了主意,找借口免了你的筹海大臣?”
“有人嚼舌根子是一定的,但未必能动得了咱们。”林义哲没有告诉丁日昌宝廷的事,“免职倒应该不会,只是有可能打发我出去走走,呵呵。”
听了林义哲的话,丁日昌想起了之前清流参劾林义哲和李鸿章等封疆大吏“结党”、“藩镇”的折子,不由得怒气又生。
“鲲宇还是小心一些的好,万不可着了那起子清流的道儿。”丁日昌道,“若真打发你出使,只怕他们便会向对付郭筠仙一样的对付你了。而你出使在外,分辩不易,总是吃亏的。”
“不妨事,现在咱们不是有了电报了嘛。”林义哲笑了笑,说道,“而且就此出去走走也不错,朝廷如今要大治水师,我国能造船之厂寥寥,欲要从速成军,莫过于买船一途,要真是出去的话,便可广访西洋诸国,择优而购了。”
“这倒也是。”丁日昌点了点头,忽然说道,“鲲宇,你我一见如故,我有个不情之请,还望鲲宇帮忙。”
“雨生兄但言无妨,只要愚弟能够办到,定不推辞。”林义哲立刻答道。
“是这样,愚兄七弟日盛之女,小名璐华,数年前于码头走失,鲲宇海外人脉广博,又有亲友,可否帮忙打探,寻找一下她的下落?”丁日昌想起了往事,眼中闪过一丝悲戚之色。
“竟有这事?”林义哲吃了一惊,赶忙细问端详,“令侄女是如何走失的?”
“个中缘由,一言难尽!”丁日昌似乎是不愿意回忆这段痛苦的往事,他叹息了一声,扼要的答道,“曾有家仆报知,称于码头上看见过她,是为一个不甚熟识的汉子抱上了去英国的船。鲲宇在英伦既有亲友,可否帮我打探一下,此女相貌,回头我着家人送画像来。盖此女本为双生姊妹,相貌酷似,走失的是妹妹,姐姐尚在。有姐姐的画像,即可辨认。”
“如此最好。”林义哲道,“雨生兄放心,这事儿,包在愚弟身上。”
“那便多谢鲲宇了!”丁日昌感激涕零道。
林义哲看着丁日昌激动的样子,顿时明白了过来。原来历史时空当中的丁日昌,为什么会成为首倡保护海外中国侨民的先驱了。
在后世人的一般印象中,丁日昌是中国近代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洋务运动的实干家。但不为人知的是,他在办理洋务和对外交涉中,对海外华侨有了新的认识,较早提出了一系列重视、关心和保护华侨的建议和措施。其中不少为清廷采纳,是一位功不可没的护侨先驱者。
丁日昌的护侨思想首先源于他对海外华侨的经济力量迅速成长,有利于中国“自强求富”的认识。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在全世界的发展给勤俭精明的华侨提供了发展条件,西方殖民者与土著的隔阂更使他们有了发展良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19世纪后期华侨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力量。最先认识到海外华侨实力的,是一部分与“洋务”相关的沿海地方官员。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广东巡抚蒋益沣上奏“内地闽粤等省,赴外洋经商者人非不多。新加坡约有内地十余万人,新老旧金山约有内地二十余万人,槟榔屿、伽拉巴约有内地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