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征欧洲-第3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那些波斯人即将踏入警戒线的时候,装甲车上的机枪射手扣动了扳机。
嗒嗒嗒嗒——
20式通用机枪的声音清脆悦耳,这是加重枪管的重机枪,子弹打在境界线上,溅起的尘土有近一米高,声势的确是惊人。
或许是没想到安保部队真的敢开枪,那些波斯人马上就停下了脚步。
而此刻的会场内,奥尔巴赫还在气定神闲的致辞,甚至在枪声响起的时候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群体行为也是要气势的,所谓的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哪怕是一丁点的迟疑,也会严重影响到士气。
在波斯人停下脚步之后,入口处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波斯人没有再前进,他们看向士兵们的眼神中痛恨里夹杂着畏惧。士兵们也没有继续开枪,并没有因为枪声突然响起而发生类似“走火”的乌龙事件,不过士兵们的眼神还是坚定,射手的手指并没有离开扳机护圈,随时可以击发。
“这里是天主教——”叶正青还在继续喊话,声音平缓,没有任何感情,连节奏都没有变化。
波斯人群中的一名满脸络腮胡子的大汉定定的看着叶正青,叶正青毫不畏惧,喊话的声音没有变化。
半晌,大汉终于恨恨的啐了一口,缓缓向后退去。
退了就好,大汉看不到的地方,叶正青后背上的衣服都已经湿透,如果这些波斯人继续不知死活的前进,叶正青也会下令开火,但这并不代表叶正青就没有压力,并不是谁在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时都能狠狠的扣动扳机。
看到这些波斯人退走,马克·弗格森还有点遗憾:“真可惜——”
“没什么可惜的,这仅仅是个开始,迟早他们会忍不住,到时候有的你忙活。”叶正青眉头紧皱,仿佛已经看到耶路撒冷冲天的火焰。
接下来再也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叶正青刚摸到饭碗,就接到士兵的报告:“报告,沙漠之舟旅馆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四名前来朝圣的意大利人遇袭,他们被人用刀杀死,随身携带的财物也被人洗劫一空。”
“这是警察的工作,让他们报警。”叶正青不想节外生枝,最近这段时间袭击事件屡见不鲜,所有来到耶路撒冷的西方人都会收到友情提示,让他们最好住在有士兵驻防的天主教酒店内,但总会有些人不听劝阻。
“沙漠之舟”旅馆是一家耶路撒冷当地人开设的旅馆,听名字就知道,如果是天主教徒开始的旅馆,名字会是“上帝之手”、“正义之剑”之类的。
“警察们管不过来,今天发生了太多事,警察局没有多余的警力,这是维克多主教送过来的消息,看来我们必须走一趟。”马克·弗格森已经放下饭碗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在检查手枪弹仓里的子弹。
看样子这家伙真是手痒的要命。
“咱们去能干吗呢?收尸去吗?”叶正青无奈只能跟出来,如果让马克·弗格森自己带人去,说不定案子马上就会“告破”。
其实再次之前,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当时并不是叶正青处理的,而是一位圣殿骑士团的骑士先生带人去处理的,那是一个一家三口遭到袭击的恶性事件,男人被杀死,女人被侮辱后杀死,那些人连小孩都没放过。
这个案子并没有成为悬案,几乎是在骑士先生抵达犯罪现场的瞬间,案件就宣布“告破”,那是一起旅馆老板勾结外人谋财害命的恶性案件,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因为犯罪嫌疑人武力反抗,所有的犯罪嫌疑人全部当场死亡。
叶正青不想这种事继续发生,冤冤相报何时了。
和叶正青想的一样,抵达犯罪现场之后,马克·弗格森第一件事就是命令士兵们拘捕现场所有人。
“不要这样,这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叶正青不赞成这样的简单粗暴。
虽然在面对暴徒的时候,叶正青也能狠下手来,但对于这种无差别的报复,叶正青并不赞成。
“并不是要马上就把他们送上绞刑架,总要带回去仔细审问才行,如果他们不抵抗,我也不会打开杀戒。”马克·弗格森看上去还有点理智。
马克·弗格森话音刚落,旅馆内马上就响起枪声。
“特么的怎么回事?”马克·弗格森勃然大怒,钻进装甲车里的速度比起叶正青来一点也不慢。
有枪声,就代表发生了战斗,先不管是怎么打起来的,先把自己保护好再说。
“我们刚上去,有个家伙就拿着刀冲过来,我们只能开枪。”带队上楼的班长一脸无辜。
“小心点,能不要开枪就不要开枪,你们十几个人还怕一个拿刀的?”马克·弗格森没生气的意思,更像是提示的成分多一些。
“头,这回麻烦大了,哭墙那边有两户犹太人遇袭,这是两个定居在此的家庭,一共有十一口人,全部被杀——”一名少尉匆匆忙忙过来。
真的麻烦大了,叶正青抬起头,头上的天空仿佛都泛着血色。
第859章 劫
入夜,街道上并没有平静下来,街道的角落里、建筑物的阴影里隐藏着无数的黑影,有波斯人,有犹太人,有来朝圣的西方人,同样有守株待兔的兰芳军人。
犹太人和波斯人的关系本来就不怎么和睦,波斯人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属于他们,城市里的任何资源,一草一木,甚至连天地间的空气都是,他们生来应该享有这一切,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们在这方面的权利,哪怕是被人分去一丁点,就算是那个付出了代价,这也是对他们的侵犯。
犹太人因为英国人的大发善心终于在这个世界上有了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空气的土地,长久以来被排挤、被仇视的种种不平马上就化成了想要把一切都牢牢控制在手里的贪婪,至于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谁在乎呢?这就是一次种族意义上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犹太人早就习惯了这种竞争,竞争意识甚至已经渗入到他们的骨髓里。
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并没有让他们有丝毫的邻里之情,反而因为生存空间的挤压彼此仇视,现在又加上那些前来朝圣的西方人,这可真是火上浇油。
这些朝圣的西方人就是猎奇的心态更多一点,他们倒也没有争夺生存空间的想法,只是初临贵境的好奇让他们不管在遇到什么事的时候都想看个新鲜,只不过现在的耶路撒冷可不是个看热闹的好地方,严格说起来,不管是犹太人还是波斯人都在做某些见不得光的事,做这种事的时候怎么可能让人舒舒服服的旁观嘛,又不是动物园里的猴子。
波斯人袭击犹太人确实是可恶,但别以为只有波斯人这么过分,犹太人在面对落单的波斯人时也一样,所以长久以来的互相仇视发展到极致,就成了今天的种族仇杀。
对于街面上聚集的人群,黄励他们并非一无所知,实际上下午从街上巡逻的士兵回营地之后,各种各样的情报马上就汇总上来,把所有的情报这么一综合,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这些波斯人和犹太人已经做好了不死不休的准备。
黄励在马达加斯加还是经历过这种情况,或者说在稍早一些时间,北疆区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时的高丽人和日本人甚至是华人也出现过仇杀,只不过都被官方用各种方式掩盖下来,所以现在的兰芳才会是一团锦簇。
所以对于处理类似事件,黄励算得上是经验丰富。
傍晚前,一个个命令从兰芳驻耶路撒冷办事处中发出,所有派驻在教堂里的安保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教堂可以接收前来寻求庇护的人们,不管是犹太人或者是波斯人,只要前往教堂寻求庇护,教堂必须接收,但同时教堂的安保部队要把职责范围限制在教堂之内,不准干涉教堂以外的任何事,哪怕他们打到教堂门前,只要没有冲击安保部队防线的意思,安保部队也不准干涉。
简单是就是坐高山观虎斗,打的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意。
要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可真是源远流长,不管是任何场景,都能找到应景的说辞。
估计犹太人和波斯人也有,只不过他们的心灵已经被仇恨蒙蔽,现实的险恶让他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慢慢梳理,所以只能采用极端方式为了生存空间选择厮杀这条路。
从入夜开始,伴随着熊熊的火光燃起,惨叫声、厮杀声、兵刃交击的铿锵声、甚至是零零碎碎的枪声响了整整一夜。
火光先是从老城区燃起,几乎是转眼间,整个耶路撒冷都被火光照亮,在熊熊火光的照射下,是一群群手提武器的黑影,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黑色作为自己服饰的颜色,火光照耀着一张张扭曲变形的面孔,在阴影里冲击、碰撞、砍杀——
或许在今天之前,他们都是与人为善的好市民,在路上遇到路人的时候,不管是不是认识,他们都会和善的和人打招呼,聊上两句天气什么的。
但今天晚上,为了民族的生存空间,几乎所有人都挥舞起砍刀,想把另一群人置于死地。
这群黑影窜到犹太区,犹太区就是一片火海;这群黑影窜到波斯区,波斯区也马上变成一片废墟;基督区也未能幸免,虽然有安保部队驻防,但老城区的建筑复杂程度超乎想象,火势还是蔓延进来,哪怕是安保部队全力救火也无济于事,最后不得不拆除了临近犹太区和波斯区的大片建筑人工造成隔离带,任由隔离带之外的东西就这么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伴随着火海烧掉的,不仅是几代人的辛苦积蓄,也有无数无辜的生命,顺便还有人们心底那最后一丝良知。
所有的基督教堂按照预先的命令,尽量收容前来寻求庇护的人们,不管是波斯人还是犹太人,只要前来寻求庇护,就会受到安保部队的保护,在受损最严重的犹太人聚居区内,一间面积仅仅只有十几个平方的小教堂居然收容了近百人,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挤进去的。
随着火势的蔓延,原本宽敞的教堂已经拥挤不堪,安保部队的士兵们不得不违背了办事处的命令,在教堂附近临时征用平民建筑,用来安置那些前来寻求庇护的人们。
波斯人和犹太人仿佛是有某种默契,哪怕是他们彼此间已经杀红了眼,但对于有大量人口存在的教堂,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敌意,甚至是正在厮杀的双方,只要有一方躲进教堂前的警戒线,另一方也会停止追杀。
当然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那些拿着刀棒的人进入警戒线,都会被五花大绑然后堵上嘴,然后被集体关押。
这时候倒是不分波斯人或者是犹太人,全部扔到一块让他们一起反省,反正手都是绑着的,嘴巴也堵上了,纵然是想咬人也做不到,就让他们“眉目传情”吧。
厮杀整整进行了一夜,到天亮的时候,厮杀声终于平息下来。
到这时人们才发现,他们辛苦建造出来的城市,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们原本是想要保护的家,都已经化成了一堆废墟。
于是所有的仇恨仿佛随着太阳的升起全部烟消云散,人们扔下手里的刀枪和棍棒,开始在废墟中寻找自己的家人,寻找那些还没有被烧成灰烬的财产。
也就只要到这会这些幸存下来的人才能意识到,如果不懂的感恩,如果一味的贪婪,那么最终什么也得不到,真是何苦来哉。
这一夜收获最大的是天主教,仅仅是一夜之间,天主教凭空多出来数万信徒,他们可能之前是发誓永远不会当“异教徒”的波斯人,可能是习惯了斤斤计较抱团和周围所有人对抗的犹太人,但当危险到来的时候,什么信仰,什么主义都没有意义,能有一片遮风挡雨的地方才是最实惠的,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
对于这个结果,奥尔巴赫是最高兴的。
所以天一亮,奥尔巴赫就带着所有的神职人员走出教堂参与到各种救灾行动中,一夜的厮杀,造成了无数的伤者,这些人都需要帮助,哪怕并不是医疗力量,能有位神职人员能为他们祈祷一番,也算是有心灵上莫大的安慰。
奥尔巴赫就是在做这件事,不管是波斯人还是犹太人,只要看到伤者,奥尔巴赫都会放下一向都高高在上的身段,俯下身握着伤者的手来上一句“主与你同在”。
这句话估计是奥尔巴赫今天说的最多的一句,也是最受欢迎的一句。
作用还是有,西方人对宗教的信仰绝对能令东方人感叹,很多被奥尔巴赫祝福过的人马上就痛哭流涕,甚至某些已经情绪崩溃的家伙也神奇的稳定下来,更有失去一切双脚瘫软的人被重新鼓舞起求生意志,开始投入到救灾中。
反正是让在一旁守卫的兰芳士兵挺叹为观止的。
奥尔巴赫是坚决要有卫兵伴随,才会出来装神棍的,否则奥尔巴赫才不会出门,爱谁谁,爱死死。
到了中午的时候,天主教会已经准备了简单的午饭,虽然只有米饭和咸鱼,但对于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几乎所有人在饭前都会祈祷,全心全意的感谢他们的神赐给他们还能吃到午饭的机会,这一天不管是上帝还是主,又或许某些神,收到的感谢估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虔诚的。
到了下午,消失已久的英国人才姗姗来迟,他们昨天晚上前就已经离开了耶路撒冷,到了这会儿才回来,这个“宗主国”也是够失败的。
英国人是带着巴勒斯坦军警一起来的,来到耶路撒冷,英国人并没有马上投入救灾,而是先找到正在废墟中忙碌的奥尔巴赫,要奥尔巴赫给巴勒斯坦一个交代。
交代?
不用奥尔巴赫给,那些波斯人和犹太人就能给。
“滚出去!我们不需要你们来假惺惺!”这就是耶路撒冷人给英国人的交代。
第860章 理论基础
或许到了这时,那些波斯人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初衷。
本来是针对兰芳外籍军团的流言,最终演变成波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仇杀,这多少有点莫名其妙。
可以肯定的是“兄弟联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兄弟联盟”的煽风点火,波斯人不会吧屠刀对准那些犹太人。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那些圣殿骑士团的兴风作浪,犹太人也不会使用如此暴烈的手段对付波斯人。
犹太人最引以为傲的是他们的头脑,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动手是在是非犹太人擅长,当然了,如果涉及到切身利益又是另外一回事,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
客观的说,兰芳军人在昨天晚上表现的还是不错,至少兰芳军人恪守了军人的克制,没有参与到昨天晚上的仇杀中,相反还保护了相当数量的波斯人和犹太人,不管波斯人和犹太人对兰芳军人的观感是多么的不佳,对于这一点都要感恩。
表现不佳的是英国人和巴勒斯坦政府,无论如何英国人和巴勒斯坦政府都不可能推脱他们不知情,那么在知情的情况下,英国人依然纵容了冲突的发生,那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英国人的立场。
英国人其实在这件事上是不持有立场的,不管是波斯人还是犹太人,死多少剩多少英国人并不怎么在意。
别以为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想想二十一世纪的中东,不管中东人是如何的打生打死,只要战争不会蔓延到美国,你看美国人是不是在意?
美国人在看戏好吧!
所以当英国人找奥尔巴赫要一个交代的时候,波斯人和犹太人代替奥尔巴赫给了英国人一个交代。
你们不是不管我们的死活吗?
那就永远也不要管了!
对于波斯人和犹太人的态度,英国人很明显是愕然,然后就勃然大怒,想要展示一下“宗主国”的实力。
就在这时美国人适时登场,美国政府对耶路撒冷的宗族仇杀高度关注,为了保护本国侨民的利益,美国人也要向耶路撒冷派出兵力。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确实是不少,但什么时候这些犹太人都成了美国人?
不过现在也不是讲理的时候,就在美国政府表态后不久,一支停靠在意大利的特混舰队马上就赶到巴基斯坦,然后就是海军陆战队迫不及待的登陆。
这简直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明抢,英国人真的是欲哭无泪。
耶路撒冷可是公认的“圣城”,美国人也想来看看究竟是有多“圣”!
不过这对英国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相对于兰芳人,英国人更担心美国人,或者说,英国人更惧怕美国人。
英国人知道美国人对于现在的国际秩序感到不满,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的美国人倒也不是在要求殖民地,只是想为美国的商品找到足够的市场,但这同样也是英国企业的要求,所以英国人不可能满足美国人的要求。
兰芳在东南亚的扩张本来就已经足够让英国人感受到压力,如果再加上美国人,这可就不是一个东南亚的事,如果说兰芳的根基是在亚洲,那么美国的根基起码有一半是在非洲,这可是英国人的自留地,绝对不会允许美国人插手的。
于是当美国人插手之后,英国人的气势汹汹马上就变成畏手畏脚,耶路撒冷的局势也变得更加微妙。
其实从“砍刀之夜”后,重建工作就已经开始,奥尔巴赫为了建设教堂不是囤积了不少建筑物资嘛,这些建筑物资马上就被捐赠出来,要为在“砍刀之夜”中失去房屋的波斯人和犹太人重建家园。
这可是捐献,不是趁机抬高价格,也不是有诸多附加条件的“援助”,就是纯粹字面意义上的“捐献”。
真是雪中送炭,非常符合“主爱世人”的博爱精神,满满的都是人道主义。
兰芳军人也没有闲着,军队嘛,帐篷多得是,军人们马上在已经变成一堆废墟的城市旁边兴建了两个营地,一个用来安置波斯人,一个用来安置犹太人,同时开始清理城市里的废墟,要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新城。
所以当美国人来到耶路撒冷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工地。
真的是工地,覆盖整个城市的那种,整个城市里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场景,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不管是波斯人还是犹太人都在努力工作,城市里的废墟全部要清理出去,不管是新城区还是以前的老城区,其实城市建设都没怎么规划,就是很随意的大片零乱建筑。
借着这个机会,奥尔巴赫是要建设一座新耶路撒冷,一座美丽的、整齐的、有完整配套设施的新城。
相对于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这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只有梵蒂冈才有这个财力说建就建。
按照奥尔巴赫的计划,原来的老城区会建设成完全是宗教设施的宗教圣地,新城区则被划分为三片,一片给波斯人,一片给犹太人,最后一片留给天主教。
至于原来的东正教和亚美尼亚人什么的,等等再说吧,他们原本就是被边缘化的群体。
奥尔巴赫公布了这个计划后,马上就受到波斯人和犹太人的欢迎。经过“长刀之夜”的洗礼,波斯人和犹太人都充分认识到,对抗带来的只能是毁灭,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就算是要对抗,也总要先恢复元气再说。
于是波斯教和犹太教的长老们接受了奥尔巴赫的调解,虽然在新城区看上去天主教的地盘最大,但城市总是在扩张的,现在的地盘没有任何意义。
好吧,以上的说辞是冠冕堂皇的场面话,波斯人和犹太人能和平相处真正的原因是在长刀之夜中有太多波斯人和犹太人死去,这样一来,生存空间的压力马上就少了很多,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纠纷。
这就好像是一盒蛋糕,如果蛋糕的总量不变,十个人分和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到的数量肯定不一样,有些时候问题的实质就是这么残酷。
既然已经划定了地盘,也达成了共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重建。
在美国人抵达耶路撒冷之后,犹太人有美国人帮忙,天主教有兰芳人帮忙,原本是“地主”的波斯人成了最孤苦无依的那一个。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兄弟联盟”的组织开始声名鹊起,用所有人头瞠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
别以为北非和巴勒斯坦距离不算太远,巴勒斯坦人就应该知道在北非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兄弟联盟”,在这个广播还没有盛行,电视和网络根本没影的年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还是极端的闭塞,或许耶路撒冷的某些头面人物知道“兄弟联盟”的存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对“兄弟联盟”真的没什么概念。
但随着“兄弟联盟”的声名鹊起,这个组织很快就被波斯人熟知,并且被波斯人接受。
原因无他,“兄弟联盟”做事足够公平。
其实不管是兰芳人还是美国人,对基督教徒和犹太人提供帮助都是义务性质的,这种义务难免会夹杂着某种意义上的高人一等,馈赠这种行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施舍,而“被施舍”的滋味肯定是不那么好受,只是因为现实的残酷,那些基督教徒和犹太人才会无奈接受。
“兄弟联盟”则不一样,“兄弟联盟”的那些人一看就是土生土长的波斯人,同根同源本来就让耶路撒冷的波斯人感觉到亲近,再听听那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兄弟”,感受到那些兄弟们递过来的还带着体温的一张毯子,或者是一张馕饼,真的有种“兄弟”的感觉在这些劫后余生的波斯人心中油然而生。
这些“兄弟联盟”的人对波斯人的帮助绝对是无私的,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从食物到生活用品不一而足,关键是这些“兄弟联盟”的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