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桃、松子、乳蕈、柿栗等食材。莫说大庄严寺会在明日赠送腊八粥,长安城中家家户户也要煮食,食材必不可少,是以今日开庙会,供香客选购食材。”

陆承启也知道,大顺佛教很是兴盛,并未有过抑制传教。自天竺传教入中原后,慢慢地佛道儒混为一体。大庄严寺乃是长安城中最大的寺庙,自然要笼络香客。不仅在腊八节那天会给来礼佛的施主赠送腊八粥,还会将虎头丹、八神、屠苏等放入小布囊中,做成“腊药”,一同送与施主。没办法,寺庙是靠香客吃饭的,添的香油钱多寡,在于礼佛人数的多寡。如此别出心裁,也同招揽顾客一般,别无二致。

陆承启感慨的是此时民风淳朴,不仅各种店铺都会馈赠物品,便是邻里之间也会互相馈赠礼物。其乐融融,一片和谐的社会。当然,这只是长安城中总体情况,其余州府,是否如此,不能一概而论。

先前长安城的第一场雪,很大。据老人说,长安城从未见过如此大雪。内阁首辅徐崇光还曾上过奏疏,说朝廷应虑及细民不易,要对长安城北的贫民发放“雪金”。其实也就是相当于一种救济金,陆承启二话不说就盖上了自己的宝玺,准许实行。当然了,至于发放的人选,就要落在监察司的头上了。

其时长安城的富户,会沿门亲察孤苦艰难的人家,遇夜以碎金银会插入门缝中,以周其苦。或者遣心腹人,以银凿成一两、半两,用纸裹,夜深拣贫家窗内或门缝内,送入济人。受接济的人家第二天早晨起身,展户得之,如自天降,以为是老天爷突然显灵,却不知其实是哪位善心人发的慈悲。

陆承启得闻此事,竟有些沉默。一直以为地主阶级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他,此刻也要仔细理清一番自己的思想了。是否所有的地主阶级都是坏的,要不要完全取缔?

这也是为什么陆承启“心血来潮”突然要微服私访,就是拿不定主意。大顺的商业,在他的一手拉升下,发展的势头十分喜人。但这种程度的发展,还没有触及地主阶级的根基。毕竟中原土地上,地主已经存在了千年了。甚至在商业发展后,地主的数量还多了起来。很多商人赚了钱银,第一个反应不是去扩大产业规模,而是去买地圈地。

陆承启曾细细读过各地州府监察司呈递上来的调查报告,心中充满了无力之感。

中国人是吃苦吃怕了,钱银再多,灾荒年间,千两黄金,万两白银,又如何抵得上一斗米!米自何来?从土地而来。中原大地,虽繁荣富庶,可水灾、旱灾、蝗灾……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几次。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天灾越是频繁,百姓就越是喜欢圈地,喜欢囤积粮食。要不怎么说,灾荒年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呢?

正当陆承启烦闷的时候,突然听得前面传来一阵嬉闹声,一皱眉说道:“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六章:万国来朝

那御前侍卫刚刚离去,陆承启就在人群中瞥见了一群衣饰怪异的人,仔细一看,竟然是一个黑人!

黑人来大顺,也不算是一件新鲜事。毕竟早在前朝,已然有黑人入中原的记录,时称为昆仑奴。黑人虽少见,恐怕见多识广的长安城百姓不会如此欢呼雀跃。陆承启注意到,这些个黑人后面,居然跟着几个卷头发、棕色眼睛、皮肤极白的白人!这些个白人,居然还是黑头发的,陆承启第一反应就是欧罗巴人!

怪不得长安城的百姓纷纷驻足观看,原来是欧罗巴人来到了中原。陆承启作为大顺皇帝,登时有些心惊胆战:“难道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要开启了吗!”知道正史进程的陆承启,心中隐隐有种不安的感觉。

陆承启注意到,这些欧罗巴人,个个都用头巾包着头,见多识广的陆承启知道,这是一些阿拉伯人。虽然陆承启早就知道,在广州、泉州、扬州一带,有许多阿拉伯商人频繁往来,他们通常贩运香料、药材、犀角、珠宝到中国,再收购丝绸、瓷器等商品。在广州、泉州城内,还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阿拉伯人把阿拉伯文化,如天文、历法、医学等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中国的造纸术、炼丹术、火药、指南针等,就是由他们先后传播到非洲和欧洲。陆承启倒是没有什么抵触,因为有他在,中国人这个火药的老祖宗,已经抢先造出火枪了。欧洲人想要追赶,还得再过个几百年。

虽然知道阿拉伯商人到中原来互通有无,是一件好事。但陆承启总算心有芥蒂。没办法,前世对中国没能参与到大航海时代中,陆承启始终有些不甘。今日见到了乘风破浪,不远万里到中原来的阿拉伯人,心中又如何没有防备呢?

防备归防备,陆承启还是很好奇的。阿拉伯商人逗留的地方,一般都是沿海城市,怎么会突然来到京兆府长安城?要知道,大顺并没有和什么大食国建立外交关系啊!

想到此处,陆承启便走了上前去。吓得高镐连忙跟上去,低声劝说道:“公子,这些人怪模怪样的,不可……”

陆承启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来到了这行人面前,用标准的汉话问道:“你们自何处来?”

这些阿拉伯人有些诧异,自他们进入长江以南后,并没有人敢主动上前问话。便是一些士卒,也是有些怕他们的感觉。如今见到一个年轻人拦住他们的去路,而且劈头就问这等话,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陆承启更是意外,竟有一个阿拉伯人的汉话十分标准,只是带了些广东那边的口音,听着陆承启有些乡音知己的感觉:“我们乃是大食国使臣,为贺正旦使,特来恭贺大顺元正新年。”

“若我没有记错,大顺与大食国,似乎并没有甚么来往?”陆承启虽惊讶于他的汉话如此标准,但还是先问问关键之事。

那阿拉伯人没有自作主张,而是回头跟后面一个头巾上有一颗红宝石的阿拉伯人叽里咕噜说了一通阿拉伯语,两人短暂地交流了一番,先前那个阿拉伯人才回过头来说道:“确实如此,我国国王认识到大顺是一个友好的国家,才派我们前来,除了恭贺大顺元正新年之外,更有求见贵国皇帝,以建立邦交。”

周围的百姓听了,纷纷释疑。陆承启也明白了,敢情这些阿拉伯人,是来建立外交关系的。而且看他们的模样,似乎不仅仅是建立外交关系那么简单,恐怕还要求超国民待遇吧?

陆承启心中明亮了,也不多问,而是让开道路说道:“凭借入关馆券,可去城西怀远坊怀远驿站,专门接待远道而来各个藩国。”

那个阿拉伯人听了之后,学着汉人的模样,躬身而鞠,说道:“多谢公子指路!”然后回头又同那个使臣模样的大官叽里咕噜了几句,那个大官也对着陆承启点了点头,并似乎习惯性地拿出一枚银币,交到陆承启的手上。

陆承启有些懵圈,这算是小费吗?看着这些阿拉伯人和黑人,走向城西后,陆承启掂着那枚银币,发现竟然是大顺皇家银行发行银币。“什么意思,难道阿拉伯人对中原有所企图不成?不可能啊,大食国比天竺还远,怎么可能来进犯中原!既然不是领土纠葛,那就是要在经商上有所企图了……”

“公子,公子!”高镐见陆承启陷入了沉思,忍不住唤了几声。

陆承启回过神来,把那枚银币放入袖中后,说道:“去礼部!”

高镐也是有些眼神的,知道先前那些是外国来宾。小皇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要去礼部衙门问一问,也是正常。高镐自然要带路,出宫采办了几次,早就摸熟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很快便把陆承启带到了礼部衙门。

悄悄地出示了令牌后,陆承启径直找到了礼部尚书冯承平,还未等冯承平见礼,劈头就问:“刚刚朕在街上见到大食国人,自诩为贺正旦使,这是怎么回事?”

冯承平一愣,苦笑道:“启禀陛下,老臣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这几日,并无大食国的国书递上,老臣也是一无所知……”

陆承启知道,此时两国来使,要递交国书,才算是正常来往。否则,都只能算是普通外国来客,并没有住在长安城各个迎接外国使臣驿站的特殊待遇。

既然大食国没有递交国书,陆承启也没什么好说的。理了一下思路,他才接着问道:“那其余诸国呢?”

“回陛下,已有高丽、交趾、回纥、于阗、真腊、三佛齐、倭国、渤海靺鞨、女真、龟兹、天竺、瓜沙门、伊州、西州、渤泥、茀(大秦)、住辇、占城、阇婆、丹流眉、陀罗离、层檀、勿巡舟、俞卢和等国递交了国书,或在来往长安路上,或已在驿馆入榻。”冯承平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说道。

陆承启稍稍有些吃惊:“怎么今年多了这么多国家?”

记得上一年元旦,不过是高丽、交趾、倭国、真腊、占城等几个国家,怎么今年突然一下子多了这么多?

冯承平苦笑道:“老臣也不知这是为何,倒是辽国,此刻尚未有使臣到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七章:各国贺正旦使

陆承启知道辽国现在乱成一锅粥,哪里顾得上这个。始作俑者便是他自己,没有遣使过来在陆承启的意料之中。

就在这时,门外一个礼部十品官匆匆进来,见到冯承平就说道:“冯尚书,辽国遣使已在来长安的路上了!”

陆承启和冯承平对视一眼,冯承平连忙说道:“什么时候的事情?”

“今日接到驿站传信……”说罢,把手中的信件递给了冯承平。冯承平拆开一看,原来辽国来使,已然在五日前进入了大顺境内。挥退了那名十品官,把信递给陆承启观看。

“怎么这一次来的不是耶律良了?耶律仁先,又是何方神圣?”陆承启皱着眉头,凝视着信封上的名字,苦苦地搜寻着记忆中,关于耶律仁先的记忆。

倒是冯承平记得一些,说道:“陛下,这耶律仁先乃是辽国燕王、南府宰相耶律瑰引之子,先前已然官拜南院枢密使,号南院大王。自驿站传信看,此人不知为何,又升任于越了……”

这个于越,陆承启倒是知道的。于越就等同于大顺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一类的虚官,但荣耀之高,非寻常官职能比,位于百官之上,是辽国皇帝对功劳最大臣子的一种认可。若追寻于越的出处,便是辽国大于越府的首辅,无具体职掌,所谓“大之极矣,所以没品。”

“冯尚书,你说辽国派这个于越过来,有什么企图?”陆承启其实心知肚明,不过是明知故问罢了。

就在不久前,奉圣州的飞马急报才把捷报传来,想必冯承平是不会知道这个消息的。

果不其然,冯承平也是一阵迷糊:“想必是辽国想与我大顺平起平坐吧?”

陆承启有些好笑:“我大顺,甚么时候不是与辽国平起平坐的?难道说我大顺欺压他辽国一头不成?不见得吧,朕倒是看到契丹人要凌驾我们大顺汉人之上!”

冯承平连忙解释道:“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先前我大顺与辽国,乃是敌对关系。辽国此行,定然是想与我大顺罢兵修好,请言边境榷场之事……”

陆承启叹息了一声,说道:“不可能了……”

冯承平一愣,说道:“敢问陛下,这是为何?”

“朕于上月,密召枢密使,兑出兵符。密令禁军统领千里传旨于奉圣州,奔袭百里于太子山下,滦河行宫前,毙契丹士卒逾五千余众……”陆承启缓缓地说出这句话,直把冯承平听得惊骇欲死。

“陛……陛下……为何兴动刀兵?”冯承平心若死灰,在他心目中,契丹人如此强大,孱弱的汉人,又如何是他们的对手?

陆承启把前因后果一说,冯承平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陛下,若是辽国动乱平定,大举兴兵来犯,奈之若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甚么好怕!”陆承启淡淡地说道,“莫说契丹人,便是朕,也不会相信一纸条约。那不过是维持现状,双方妥协的平衡点罢了。顺辽乃世仇,如何能平息刀戈?冯尚书,收起你的侥幸心吧。不管是朕,还是那耶律洪基都清楚,顺辽之间,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花花中原,不管是契丹人,还是先前的匈奴,突厥,哪一个不是虎视眈眈?如此狼子野心,又岂是一纸条约能束缚得了他们的?朕决意趁机偷袭,不过是为了让契丹人自己再内乱多些时日罢了。如此一来,朕便可更加从容,更加有把握反攻辽国了!”

冯承平听了,更是舌挢不下:“陛下不可啊,如此穷兵黩武,非万民之福!”

陆承启笑道:“朕自有打算!冯尚书,你该关心的不是这个,而是如何安排这些使臣。对了,那高丽使臣,如同上次一样,安排在同文馆吧!”

冯承平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这……这不太好吧?”

“有甚么不好?”陆承启有些惊讶地反问道。

冯承平说道:“高丽说到底,也还是秉承我中原文化的小国,先前也不过是昏了头才做出那般亲者痛,仇者快之事。高丽国王也曾递过国书,陈述不得已之处,陛下何不体谅一番?若是我大顺再如此对待高丽,恐怕高丽与我大顺愈行愈远!”

陆承启很是好笑,冯承平这等迂腐书生的想法,与朝中主流思想一模一样,不由地反驳道:“难道不如此对待,高丽就与我大顺不渐行渐远吗!看看他们,转投宗主国,还想兴兵进犯榆关!要朕体谅他,他王徽何不来体谅体谅一下朕!你莫要再劝,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高丽乃是喂不饱的白眼狼,朕不会再对高丽同太祖先帝时那般,给他们与其余小国一般对待,已然是网开一面了……”

冯承平收过高丽的好处,虽然在上次官场整风时都吐了出去,上交给了国库,可还是忍不住为高丽说了两句好话:“陛下,此一时彼一时也。高丽想必是知道错了,此次来的使臣不是崔介安,而是林哲。不如再争取一番,说不定高丽会再投向我大顺……”

“冯尚书,你这算是异想天开?便是高丽想要认错,重归大顺藩国,朕也不会同意。如此两面三刀的国家,值得争取?给他与其他国家平等对待的地位,都算仁至义尽了,不要再做幻想图谋其他。若不是辽国大敌当前,朕早就兴兵踏平了这等无耻小国!”陆承启恨恨地说道,虽然早知道高丽棒子不是什么好货色,但被他们从背后狠狠地插上一刀,陆承启至今仍耿耿于怀。

冯承平听得这话,知道高丽这回算是完了。好整不整,刚好踩中小皇帝的痛处,如何让小皇帝放下戒心?

陆承启顿了顿,继续说道:“既然今年来庆贺的国家如此之多,那回赠贺礼也增多一些吧,每个国家一视同仁,不得超过两百贯。一如去年那般,多用了的钱银,你冯尚书自己填补上亏空。”

陆承启丢下这句话后,拂袖出了礼部衙门。只留下苦笑不已的冯承平,心道:“这个礼部尚书,真个是不好当!”(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八章:辽国使臣求见

长安城的百姓,这几日已经练就了强悍的神经。自进入腊月以来,前来京兆府长安城恭贺大顺元正日的各国来使,络绎不绝。都亭北驿、都亭西驿、来远驿、怀远驿、班荆馆、礼宾院、同文馆、瞻云馆这八个驿站,都住满了藩国来宾。此刻不管是黄种人还是黑人,或者是白人,长安城百姓都习以为常。最多不过是停下来指指点点,议论一番罢了,也不会像几日前那般围观了。

大顺皇帝陆承启这几日过得也不算很舒心,除了腊八节那天,大宴群臣之外,一直到现在,都不停地接到各国使臣求见的请求。碍于礼法,陆承启也不好拒绝。自腊八节之后,一直到今日,也就是腊月廿十三,陆承启先后接见了渤海靺鞨、女真、倭国、董、于阗、回鹘、龟兹、天竺、瓜沙门、伊州、西州(高昌)、交趾、渤泥、茀(大秦)、住辇、真腊、大食、占城、三佛齐、阇婆、丹流眉、陀罗离、层檀、勿巡舟、俞卢和这些个小国。几乎是一天一个,甚至是一天两个。

这些所谓的各国贺正旦使,不过是想来探寻一番陆承启的口风罢了,看看大顺今后的政策倾向是什么。陆承启最为擅长这种虚以委蛇的场面了,话说得滴水不漏。

这时候,汉文化的强大辐射力就体现出来了,不管是欧罗巴那边的阿拉伯人,还是孤悬海外的三佛齐、阇婆等岛国,亦或者是号称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齐名的天竺人(后世的印度阿三),得到觐见许可后,无不是以蹩脚的汉语与陆承启沟通。

这些各国使臣问得最多的,便是大顺的海贸,到底是一项长期政策,还是昙花一现。在这些国家的眼中,中原汉人似乎都不怎么待见航海贸易,很惧怕这位掌握着中原大国最高权力的年轻人,不过是开启海贸寻些乐子而已。要是真的这么三分钟热忱,他们这些以海贸为生的国家,就有些困难了。

中原富庶,地大物博,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几乎是所有中原汉人心中的想法,除了极少数从海贸中获利甚巨的富商外。

陆承启自然也明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打马虎眼。贸易嘛,最关键是双方的信心。若是信心没有了,那经济秩序就乱了。陆承启很严肃地告诉这些各国使臣:“我大顺之所以开海贸,非一时兴起,乃是一项长期国策,尔等大可放心。朕可以保证,只要你们秉持公平公正的贸易原则,则有钱大家赚!”

各国使臣,所要的不过也就是这一句话。大顺小皇帝信誓旦旦的保证,可比甚么回礼都要丰厚得多。各国使臣得了准信后,个个喜逐颜开,出了皇宫之后,便开始奉旨“贡赐贸易”,大肆购买“土宜”(也就是土特产),间接地促进了长安城的商业。

接待各国使者,入大顺境内后送到京城长安城为止,其费用大多由各州府地方财政开支,这种接待往来使者负担是十分沉重的。状元苏轼曾上过奏疏,说道:“臣伏见元绶以来,高丽人屡入朝贡,至元绶之末,洪祥之初,二十余年间,馆待赐予之费,不可胜数。两浙、淮南、京东三路筑城造船,建立亭馆,调发农工,侵渔商贾,所在骚然,公私告病。此乃弊政,陛下宜早革之。”

陆承启听从了苏轼的建议,下令严格限制各地州府接待外国使团的费用,以防止有贪墨、挪用等渎职行为出现。正是因为大顺突然变得“抠门”起来,惹得高丽不快,才慢慢倒向了辽国,转换了宗主国。

于是乎,得不到丰厚回赐的各国使团也学乖了,绝不会带很多人手来出使大顺,反而带了很多金银财宝,购买珍宝和物货。

就在陆承启刚刚接待完回鹘使者后,高镐又匆匆进来禀告道:“启禀陛下,辽国贺正旦使,耶律仁先求见。”

陆承启一愣,说道:“辽国使团到长安城了?”

高镐苦笑道:“回陛下,已然到了好些天了。只是陛下一直忙着接见其余各国使团,不曾有空召见。”

陆承启想了想也是这般,这些天以来,几乎没有一刻空闲的。不是批阅奏折,便是在这崇德殿上接见外国使团。陆承启知道耶律仁先来者不善,很想避开他。但一来自己连高丽的贺正旦使都接见了,辽国的不接见,似乎有些说不过去。这样一来,岂不是坐实了自己心虚了吗!

想到这里,陆承启说道:“既然来了,不好赶他回去啊。传朕旨意,宣他觐见吧!”

高镐挥着拂尘,躬身退出了崇德殿后不久,一个年约半百的魁梧身影,昂首挺胸地踏入了崇德殿内。待他走到跟前,陆承启才看清,此人身着契丹人传统服饰,但各种饰物,显得极为不凡,定然是一个契丹贵族无疑。

这人单膝跪地,说道:“辽国贺正旦使,南院大王,于越耶律仁先,见过大顺国皇帝。我辽国皇帝托我询问,不知陛下贵体可安?”

陆承启淡淡地说道:“无须多礼,起来吧。朕身体一向很好,有劳你们皇帝挂心了。听说这些时日以来,你们皇帝似乎过得不怎么样啊,身体还好吗?”

耶律仁先倒也沉得住气,站起身来,面对陆承启一语双关的问题,沉着地说道:“我辽国陛下,龙体无事,有劳陛下挂心。”

陆承启有些好笑,耶律洪基经历了这一场内乱,没有暴起屠戮一番都算是仁慈了,除了惊吓过度,便是肝火上升,身体又好得到哪里去!当然,陆承启不会把这些话说出来,而是例行公事地问道:“不知于越觐见,所谓何事而来?”

耶律仁先趁着这个空隙,这才把眼前的小皇帝打量了一番。只见这个小皇帝身材并不矮,约摸有五尺五寸高。脸色白里透红,身形虽有些削瘦,但也不是那种病态的削瘦,更像是一个文人那般。一张俊朗的面容,眼睛炯炯有神,似乎有着无穷的精力。耶律仁先知道,传言都不可信,这个小皇帝那里是什么痨病鬼,分明是一个还在长身体的年轻人!

观察到这,耶律仁先不由地在心中咒骂起安插在大顺的奸细了,连这个这么重要的情报都能搞错。

“陛下,我辽国在一月前,发生了一件事,我国皇帝亲封的皇太叔,耶律重元竟公然反叛。虽被我国陛下击溃,可耶律重元还是逃往了大漠之中……”耶律仁先一字一句地说着,一边观察着陆承启的脸色,似乎要在他的脸色中找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