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律重元还是逃往了大漠之中……”耶律仁先一字一句地说着,一边观察着陆承启的脸色,似乎要在他的脸色中找到一丝端倪。

陆承启不愧是看多了各种狗血影视剧的过来人,淡定地装出一副惊讶的模样:“造反啊?朕最恨别人造反了,那贵国皇帝,没事吧?”(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九章:能拖便拖

耶律仁先也是个人老成精的人物,陆承启的演技在他看来,心中极为鄙夷。只是一个成功的政客,必须学会演戏,耶律仁先也理解陆承启,不方便拆穿他。要是拆穿了,那么据理质问的大义便没有了。

当下脑筋急转,耶律仁先用蹩脚的汉话说道:“有劳陛下挂心,我国皇上并无受伤,也无大碍。”

陆承启极为关切地说道:“如此甚好,朕与贵国皇帝,神交已久,可惜无缘见面。唉,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与贵国陛下见一次面?”

耶律仁先心道:“那好办,等我大辽攻下中原,你便成了阶下囚。身为一代亡国之君,陛下肯定会很‘照顾’你的!”

陆承启心中也说道:“嘿嘿,在我这般使坏下,辽国不亡才怪!那时候,说不定就在天牢里面见面了!”

两个人各自心怀鬼胎,表面却是一团融洽,似乎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耶律仁先说道:“我作为贺正旦使,便是代表大辽皇帝,陛下见我,如同见我国陛下一般。”

陆承启笑道:“确实如此,大顺与大辽,乃是领国世交。说起来,辽国建国,尚在我大顺之前。如此缘分,又岂是其他小国能比?不知贵国陛下派于越过来,仅是为贺我大顺元正之日吗?”

总算是把话挑明了,耶律仁先也不含糊,当即说道:“自是尚有其他事情。”

“哦,朕倒想知道一番。”陆承启的演技十分到位,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耶律仁先又是鄙夷一番,才缓缓地说道:“上月耶律重元叛乱之后,有一股汉人,居然趁乱袭击了我大辽的滦河行宫。那时,我国陛下尚在滦河行宫之中,受到了些许惊吓。等我率兵赶回滦河行宫后,那伙汉人已然退去。敢问陛下,这是怎么回事?”

陆承启有些惊讶地说道:“竟有此事?”

耶律仁先也装作惊讶地说道:“难道陛下也不知情?”

“朕确实不知。”陆承启一副无辜的模样,看得耶律仁先好几次没忍得住。

深吸了一口气,耶律仁先才缓缓地说道:“我先前任北院副枢密使,知中京事时,与这伙汉人交过手,认得是贵国奉圣州的边军。领军之人,乃是奉圣州州牧,杨文广。”

陆承启皱眉道:“此乃大罪也!没有朕与枢密院的兵权,杨文广竟敢私自调兵?若不是你说,朕还被蒙在鼓里!”

耶律仁先心中咒骂道:“你这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也敢在我面前装傻扮懵!杨文广这么谨慎的一个人,怎么会无缘无故的出兵,还是百里奔袭!若说这里面没有你这个臭小子使坏,谁信?这等话,只可以骗骗三岁小孩子罢了!”

想是这么想,耶律仁先嘴上却说道:“陛下,既然是贵国之错,致使叛臣耶律重元逃脱至大漠,造成我大辽莫大的损失,是否该补偿一番?”

陆承启听了这话,心道:“嘿,肉戏来了,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装模作样地沉思了一番,说道:“此事确实是我大顺之过,辩驳不得。不如这般,朕遣一支禁军进入大漠,协同尔等消灭叛军如何?”

耶律仁先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这个小皇帝会这般无耻。哪怕是耶律洪基三十几岁了,做皇帝差不多十年,都没有这个汉人小皇帝这般无耻。难道说汉人天生就会尔虞我诈,契丹人就这么老实巴交?派兵协助围剿叛军,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就是隐藏在辽国的一条毒蛇,随时可能暴起伤人。就算一起消灭了耶律重元这伙叛军,辽国的虚实也被探清了。

“多谢陛下好意,追剿叛军一事,只消我们辽国宫帐军既可,无需劳烦贵国精兵猛将了。”耶律仁先连忙拒绝了陆承启的“好意”,“我国陛下的意思,是想让陛下补偿一番,被奉圣州边军杀死的宫帐军。不管契丹人还是汉人,战死都是有优诏赐恤的。既然是贵国之错,自当给予我国一定量金银,以安抚我国宫帐军。否则群情激动,有个甚么摩擦,就有伤两国兄弟之情了……”

听得耶律仁先说得如此冠冕堂皇,陆承启也猛地点了点头,说道:“确实要给些追恤。只是按我大顺的律法,须得先确认一番,奉圣州州牧杨文广是否真的出兵滦河了?确认之后,押解杨文广回京后,交与大理寺先审讯一番,再由刑部立案审核,万无一失之后,方能定罪。定罪之后,才能把追恤交与贵国。此乃大顺律法所在,朕也无可奈何。毕竟杨文广乃是二品大员,就算是下狱,也要证据充分的。说句不好听的,单凭于越一句话,恐怕做不得证辞……”

耶律仁先也算是对《大顺律》有所研究的,知道陆承启没有说假话。只是这一来一回,得折腾多少时日?当即说道:“那请陛下明说,需要何种证据?”

“自是人证物证皆要了。”陆承启笑了笑说道。“既然于越说,奉圣州边军袭击了贵国滦河行宫,那么双方交战,定有死伤。若真的有边军战死沙场,于情于理都需要落叶归根,魂归故里。那有劳于越,把我大顺边军尸骸交回来,这不就有人证物证了吗?”

耶律仁先一愣,他根本没料到有此一说。确实,奉圣州边军并不是刀枪不入,宫帐军虽疲乏,双方还是各有损伤。只是谁想得到,来大顺“庆贺”元正节,还要带着尸骸来?这不是煞风景吗,或许还未到边关,就被边军以侮辱的罪名先扣下了。耶律仁先当然也知道,这是陆承启推脱之词。莫说奉圣州到京兆府这一来一回,非得个把月不行。从辽国到京兆府,没有一个多月,更是不可能。耶律仁先能在大顺境内呆多久,南院的政务,还要不要处理了?

只是这个说辞,堂堂正正,耶律仁先都无法反驳,只好认栽:“既然陛下如此说,我便遣人回国,送来奉圣州边军尸首。想来陛下,也不会食言罢!”(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章:商人本质

陆承启拍着胸脯保证道:“于越多虑了,朕是何人?大顺天子!金口玉言,话出即圣旨,如何会自食其言?你且放心,只要证据确凿,杨文广定然会被依律严惩的!”

嘴上是这般说,心里却说道:“嘿嘿,到时候,还不是我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杨文广啊,可是杨家将里面的人物,我怎么舍得让他蒙上冤屈呢?不过是赔些钱财罢了。嗯,按照先前边军的那种追恤程度就行了。好像是一人十贯钱吧,便是那五千多人,算算也不过是五万贯钱,值得了甚么!一转眼间,不又从榷场回到大顺手里了吗?

既然如此,赔他个十万贯,也不算亏。要是契丹人没钱了,大顺与他们做生意,才是真的亏了。经济就是要把资本运作起来,才能以钱生钱。辽国要是没钱了,就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经济掠夺了。

从设立榷场到现在,大顺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显现出来了。虽然看起来短时间内,顺辽两国互通有无,似乎契丹人更加占便宜。毕竟牛羊马等,都是大宗货物,价格也高。可物以稀为贵,这牛羊马的数量一旦多起来了,就开始贬值,不值钱了。

所以现在顺辽两国榷场的行情是逐渐回落的,牛的价格在十贯钱一头,羊在二十贯钱一头,驽马的价格,甚至不及一头羊。唯有骏马,良马,战马的价格在百贯钱以上。而罕见的千里马,价格与先前并无差别,都要价过五千贯。

随着牛、羊、马、骆驼等牲口的价格回落,相比之下,大顺输出的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还是维持在稳定的价格区间里。没办法,长途运输,从江南到顺辽边境,都是需要成本的。哪怕是维持现状,进行商贸的契丹人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陆承启知道有舍才有得的道理,也不准备太过于卡住这件事。要是契丹人被搜刮干净了钱财,说不定会狗急跳墙。有道是横的怕楞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一旦契丹人发起疯来,也是很可怕的。

耶律仁先不知道,眼前这个小皇帝居然在那么一瞬间就转了这么多个念头。听得这小皇帝不打算不认账,他心中的大石才算是松了下来,有些感激地说道:“陛下仁慈,我代阵亡的宫帐军将士家眷,深感大德!”

陆承启觉得有些好笑,就好比一个强盗,冲进你家里,杀了人,赔了点钱,这户人家还感激不尽。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只是这一切似乎又水到渠成,顺辽两国现在,都不可能大规模开战,自然要找到一个互相都要过得去的理由,来稳住局势。辽国缺钱,更准确的说,是缺各种生活必需品;而大顺地广物博,最是不差钱。双方一拍即合,这便是两个政客间的默契了。

陆承启内心笑得肚皮都痛了,脸上还是一本正经地说道:“仁义乃是我大顺立国之本,朕自是要谨遵圣人教诲。”

耶律仁先把最重要的事情办完了,心也就定下来了。先前他还怕这个小皇帝不认账,那五千宫帐军,岂不是白死了?辽国经过这场叛乱,已然元气大伤,无力再图进攻中原。若是能讨要到些许赔款,还能进补一下,争取早日恢复元气。

“不过”,陆承启话锋一转,惹得耶律仁先精神陡然紧张起来。当初他与刘六符出使大顺时,还是盛气凌人的,今个怎么变得像个软脚虾一样?果然,国力不济,外交还是吃了亏。耶律仁先不懂什么叫外交,但意思是差不多的。

“朕也不是白白给钱的。”陆承启终于露出了他的商人本质,开始讨价还价道:“朕有一个条件,于越应承了,朕自然不吝金钱。”

耶律仁先被这个小皇帝的年纪所骗,直愣愣地问道:“不知陛下有什么条件?”

陆承启也不含糊,直接说道:“先前顺辽两国有些摩擦,朕与于越都心知肚明,此事就不用赘述了。但这些摩擦,致使我大顺的幽云十六州,竟十室九空,这便是你们的不是了。如此下去,幽云十六州迟早变成不毛之地、荒郊旷野。到了那时,土地抛荒、人烟罕至。不管是我大顺,还是辽国,都不愿意看到这等情况吧?”

耶律仁先沉默了,过了好半晌才小心翼翼地说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陆承启严肃地说道:“要朕以追恤的名头也行,赎回百姓的名头也行,你们辽国要把这些年掠夺过去的汉人,全都还回来!”陆承启心里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若是按照人口比例,汉人人口起码占了辽国的一半。另一半则由契丹人与各族组成。要是把辽国中的汉人全都遣返回大顺,辽国岂不是人口无端端下降了一半?莫说还一半,便是三分一也都够肉痛的。汉人在辽国,可是奴隶的地位。几乎重活粗活,什么繁重都由汉人完成。要是没了汉人,难道要他们这些“高贵”的契丹人做吗!

耶律仁先想都不想,直接拒绝道:“陛下,此事绝无可能。”

当然不可能了,要是耶律仁先答应了,回国后耶律洪基不得把他削死!一个国家,人口才是最关键的。没有了庞大的人口,如何占得住这么庞大的国土?耶律仁先不傻,自然是一口回绝。

陆承启也知道他不可能答应这个条件,他这是漫天要价,等着耶律仁先落地还钱。当即说道:“那于越觉得,朕开口讨要多少户汉人为好?”

耶律仁先心道:“幽云十六州没人关我们辽国什么事!最好一个人都没了,我辽国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占得幽云十六州!”

心中是这般想,嘴上却说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非我能独自决定。我还得奏请我国皇帝裁决,方能给陛下定论。”

陆承启叹息道:“既然如此,那追恤的钱银,也不忙着给了……”这就好像与小摊贩讨价还价一样,心中是很想要这件东西,但价格太高,只好“忍痛”走人。而小摊贩是很想要卖出去的,大部分会叫住你。现在陆承启就是这样的顾客,耶律仁先就是小摊贩,两个人在崇德殿中,斗智斗勇,都想要把利益最大化。(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一章:达成协议

耶律仁先听了这话,心中“咯噔”一下:不给钱怎么行!辽国就指望着这笔钱渡过这段苦日子呢!要是讨不回钱,回辽国之后,耶律洪基不削死他才怪。

陆承启算是拿捏住耶律仁先的七寸了,不急不躁,一心一意为大顺争取最大利益。这不,“威胁”的话一出,耶律仁先就急了:“陛下,这就有失仁义了!”

陆承启难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道:“怎么是朕的不对了?”

耶律仁先也不畏惧,义正言辞地说道:“滦河一役,乃是陛下御下不严,奉圣州边军偷袭所致。我辽国伤亡士卒,多达近万。无故偷袭,是以不仁之战;我辽国与大顺约定在先,三年互不侵犯,奉圣州边军悍然出兵,是以不义。我辽国索取赔付,也是理所应当。陛下索取我辽国人口,实乃胡搅蛮缠,非仁君之道也!”

陆承启闻言哈哈大笑,说道:“既然话说到这等份上,朕也不掩着盖着了。于越所说,确实在理。但我大顺所尊崇的仁义,是别人先讲仁义,我们汉人才讲仁义的。难道要同敌人讲仁义不成?于越且说说,这六十年以来,你们辽国南犯过多少次,掳掠过我大顺幽云十六州多少百姓!难道这就是仁义?或许于越根本没想过这种问题吧?那朕告诉你!六十年前,幽云十六州,尚有民众一百六十万户,现如今,仅有六十万户!”

耶律仁先被劈头劈脸反驳了回来,哑口无言。在这件事上,辽国确实做得不甚地道。若是翻旧账的话,早在顺文宗时,辽国就被打得俯首称臣,差点远遁大漠了。要不是辽景宗,辽圣宗宏才大略,励精图治,甚至连现在都恢复不了元气。

如何宏才大略法?抢掠敌人的资源,是最佳捷径。于是,趁着汉人自认为辽国已被打怕,不敢入侵中原,放松了警惕之时,居然率兵偷袭,长驱直入,直接打到了太原府晋阳城下。吓得当时的太原府尹弃城逃跑,后来被严正典刑。好在那时大顺精气犹在,又打回了长城以内的国土。

但是那一役,被辽国掳去了近五十万户百姓,从此做了契丹人的奴隶。这件事,永远是大顺建国以来,最大的耻辱。一般情况下,是没人敢提起的,怕触了霉头。

陆承启不顾大顺威仪,旧事重提,就有些撕破脸的征兆了。耶律仁先人老成精,哪里不知道眼前这小皇帝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才掀开的底牌?他这时倒是放下心来,大顺小皇帝跳得越欢,越是义正言辞,那么内心就越不想与辽国来一次硬碰硬的战事。这种外厉内荏的情形,耶律仁先见得多了。

打定主意后,耶律仁先试探性地说道:“陛下也是知道的,此乃我辽国的战利品,哪能说给便给?”

此话一出,陆承启也知道,自己被耶律仁先看穿了。他们俩至此,早就明白了对方的心思,心中跟明镜似的。陆承启也不做作,直接抛出了底牌:“朕也知道,此事有些麻烦。但此次不是耶律重元作乱吗?他的部族内,可是尚有十万户汉人的。朕不要求太多,这十万户汉人,必须回到大顺。”

耶律仁先一愣,心道:“原来这小皇帝打的是这个主意啊!十万户,起码三十万人,胃口真大!”

这当然是不能同意的,即便是叛军部族,也是要严加看管。在契丹人看来,不论牛、羊、马、骆驼还是奴隶,都是财富的一种。没有先前的主人,那就要重新分配。凭什么大顺小皇帝一句话,就要了过去?

“陛下,这绝无可能。十万户汉人,足有三十万人,在辽国中,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没等耶律仁先说完,陆承启就插嘴道:“一户人家十贯钱!”

这句话,****裸地暴露出了土财主的德行。陆承启是这么想的:你不是要钱吗,我就用钱砸死你!我中原什么都多,银子更多!

这是在陆承启看来,人口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物资可以再生,且用时很短。可一个成年人,起码得养十六年,方能干活。十贯钱买一户人家,就算是三口人,也是很赚的。

耶律仁先也被陆承启这“财大气粗”的话吓到了,哪怕他是契丹贵族,又哪里见得到如此多的钱银?十万户人家,一家十贯钱,不就是一百万贯了吗!要知道,辽国一年的税收,也才几十万贯,无端端多出了一百万贯来,换了任何一个辽国官员,恐怕都有点难以取舍吧?

耶律仁先吞了吞口水,艰难地开口说道:“陛下,你这是强人所难啊!”

“二十贯钱!但是你们得用二十万户汉人来换!”陆承启毫不犹豫再次开出了价码。

耶律仁先突然觉得呼吸有些不畅,眼前金星乱冒:“陛下,这……”

“三十贯钱,你们得出五十万户!”

陆承启发了狠,也顾不得有没有这么多钱了。当然,陆承启也是知道的,辽国要是肯把五十万户汉人还回来,辽国就没多少人口了。不管是耶律仁先,还是耶律洪基,都不会做这等事情的。

耶律仁先还是艰难地抵住了诱惑,沉思了好久才说道:“陛下,我要回去奏明我国皇帝,方能做出断决……”

陆承启见他被钱“砸”到服软了,乐呵一笑道:“甚好,朕便等着你的消息。啧啧,一千五百万贯啊,可不算少了。便是朕见了,说不得都要心动一番!”

耶律仁先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要是有这么多钱银,什么铁器,什么生活必需品买不到!可是无端端少了近两百万人口,说甚么也是不能同意的。

耶律仁先满怀心事,说道:“既然如此,辽国属臣贺正旦使耶律仁先告退!”

陆承启做了一个许可的手势,自有高镐送出崇德殿,一路送出宣德门。

看得这个老小子离去的背影,陆承启冷笑一番:“不怕你不妥协!”

在这个时空,没有澶渊之盟,也就没了中原皇朝的年年岁币。契丹人唯有年年南犯,才能获取生活必需品,日子过得苦哈哈。再加上顺辽两国贸易断绝,直到今年榷场方才开设。契丹人穷,穷到什么地步?连耶律洪基的寝宫塌了,都没钱修缮。莫说一千五百万贯,便是一百万贯,在契丹人眼中,都是天大的财富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二章:商议

耶律仁先自宣德门而出,早有都亭北驿车马候着。高镐送到此处,笑吟吟地说道:“耶律于越请慢走!”

哪怕是看不起阉人,可伸手不打笑脸人,耶律仁先还是点了点头,便径直上了车马。这算不得奢华的马车,挂着都亭北驿字样的灯笼,随着车夫的一声“驾”,那拉车的马匹,缓缓地往北城光化门方向驶去。

耶律仁先在马车上,努力地克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认真地想了一下,陆承启提得那个条件是不是有什么陷阱在里面。要是陆承启知道后,肯定会喊冤:“天地良心,我可没想过要设置什么陷阱!”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里面是包含着陷阱的。只不过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哪怕是耶律仁先看破了其中陷阱,也对陆承启无可奈何。这是因为陆承启掐准了耶律仁先,或者说是辽国的七寸——穷!

没错,就是穷。辽国相对大顺来说,太穷了,穷到顺文宗那会,明明可以打得辽国退居大漠的,可硬生生忍住了。没办法,辽国是一穷二白,即便是打败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可以掠取的。得不偿失,这一笔账,谁都会算。

再一来,把国土阔大至辽阔的草原上,一路平坦,再无天险。汉人喜欢筑城防守,草原无险可守,不是汉人的作风。所以顺文宗很聪明,打回旧日汉时国土,便见好就收。

这么多年过去了,契丹人还是一样骁勇,而汉人则在繁华的中原,逐渐丧失了斗志与体魄。然而,汉人还是这么富庶,辽国还是这么穷困潦倒,并没什么不同。

陆承启提出以金钱换取人口这个策略,完全是瞄准了辽国穷困的空档。哪怕耶律仁先知道,失去了人口,辽国便不再是辽国了。可他并没有办法拒绝,哪怕是换了再坚定的辽国官员,过惯了穷日子的契丹人,面对这样一座金山银山,又如何不会心动!

掀开车窗,让寒风吹一下发热的头脑,耶律仁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突然,他看见前方的青石板的街道上,居然有着长长的两条深坑。还没品味得出是什么,马车突然就是两下剧烈的摇晃。差点没把耶律仁先高大的身材,撞在马车顶端上。

耶律仁先惊怒道:“发生了什么事?”

那车夫并没有多害怕他,哪怕知道他是契丹人的大官。皆因在《大顺民报》的宣传下,契丹人在汉人眼中,已经没有甚么秘密可言了。数以百计的监察司暗探,通过各种渠道,混进了辽国境内。源源不绝的消息,从辽国的各个聚居地传来,一如以往契丹人对大顺一样。只是在大顺认真起来后,已经把契丹人、高丽人、倭人的奸细清除了泰半,剩下的都是些漏网的小鱼小虾,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正是这种心态,那车夫嘴上说着抱歉,其实一丝歉意都奉欠:“这位官人,对不住了,这是皇上下旨修筑的驰道,厉害着呢!”

耶律仁先一愣:“什么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