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耶律洪基在意的,不是长安的繁华,而是长安的百姓,他们才是耶律洪基真正要明白的。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永远是百姓。如果百姓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强,没有了自尊,那不过是被抽掉了脊梁骨,永世抬不起头的低等阶级罢了。在辽国的汉人,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除了少数出类拔萃的汉人,其余的不还是奴隶,任由契丹人打骂、凌辱、蹂躏?

在这种情况下,辽国的汉人怎么会抬得起头来!

可长安的汉人不同,他们习惯了朝廷一直打胜仗,这次北伐灭辽,更是让他们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暴涨。天国上朝的百姓,是从容不迫,充满自信的。哪怕是灭了辽国,他们也不觉得契丹人怎么样。要怪就怪辽国统治者,是他们做的恶。

对待献俘,长安百姓永远是最兴奋的一群人,他们欢呼雀跃,好似过新年一样。辽国皇帝啊,居然做了大顺的阶下囚,放在以前,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长安百姓已经麻木了,前线不时传来的捷报,让他们也看清楚了形势,契丹人不是禁军的对手。这种结果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也还是能接受的。

押着耶律洪基等辽国皇室上百人,送到了太庙。

陆承启已经下了龙辇,背负着手,安静地等候着。

“陛下,来了!”

一个礼部官员连忙上前,长揖见礼,躬身说道。

“朕知道了。”陆承启点了点头,虽然他早已知道这个结果,但还是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虽然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可内心早已热血澎湃,激动不已。

一行上百人,穿着素服,戴着纱帽,出现在了太庙前面长长的走道。为首一人,脸有憔色,却步履轩昂,抬头挺胸,没有一丝局促感。

只见他满脸络腮胡,眼睛里面有股平静的色彩,似乎不会被外物所动。

耶律洪基也在打量着那个穿着九爪金龙的黑色龙袍的年轻人,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虽然蓄起了胡须,却还是显得稚嫩。一双神目如电,直透人心。

礼部官员引领着耶律洪基等人,跪拜,三呼“万岁”,陆承启才缓缓地说道:“平身!”

耶律洪基缓缓地起身后,陆承启才说道:“耶律洪基?”

“陆承启?”

“大胆!!!”礼部官员又惊又怒,“敢直呼陛下名讳?”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没事!”

然后转头对耶律洪基说道:“神交已久,终于见面了。”

耶律洪基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朕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把大顺,变成现在这样的?”

陆承启一愣,他没想到耶律洪基第一个问题,居然这么直接。“一句话,‘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而已。”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耶律洪基喃喃地说了两句后,才苦笑道,“朕败得不冤,连大顺发生了这等变化都不知,还以老眼光去看待,该!”

陆承启不想讨论这个问题,他更在意的是耶律洪基接不接受他的软禁:“上林苑旁有个庄子,足够大,你去那里住,如何?”

“阶下囚之人,还能讨价还价吗?”耶律洪基的汉话很标准,认真地问道。

“似乎是没有的,但你不能自寻短见!”陆承启淡淡地说道。

“朕不会的,就算亡国了,朕还是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眼睛里面有股坚持。

第九百七十四章:治水大成

辽国亡了。

在耶律洪基下了退位诏书后,辽国就成了历史。

献俘过后,耶律洪基等一百多人,被安排在上林苑旁边的一个大庄园里面,虽说衣食无忧,但外面却有无数禁军把守着。这个庄园,入得出不得。如无意外,这些辽国皇室,是会被囚禁至老死的。

但耶律洪基不会寂寞,因为有一个人,比他早到了好几年——交趾的大越太子李仁宗。大越皇帝李日尊已经死了,但他的儿子却在这里休养生息。李仁宗到这里的时候,才两三岁,十余年过去了,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小伙子。

听闻耶律洪基来了,李仁宗也是精研汉文化之人,连忙上前拜候,甚至还做主,把他的姊姊,许配给了耶律浚。

两个亲家真的是“一见如故”,“肝胆相照”,抱头痛哭不已。

痛哭过后,耶律洪基也接受了现实,在这个庄园里面悠闲地生活起来。

耶律洪基和李仁宗成了忘年交,两人无话不谈,把酒言欢,下棋写诗,研论歌赋。一日,耶律洪基和李仁宗在树荫下,又各自抱着一壶刚刚推出市场的“烧酒”,下起了围棋来。

看着棋盘里的黑白子,耶律洪基好似又见到了当日千军万马奔腾的景象,心中感慨良多:“你说,下一个到来的皇帝,是谁?”

李仁宗一愣,然后颇为落寞地说道:“我不理那些俗事了,在这里还想着外面,自寻烦恼啊!”

耶律洪基执意地说道:“我都来了,其他人还能跑得掉?依我看,高丽王、回鹘王、黑汗王都得来!还有那个什么东瀛天皇?他肯定会被记恨上的,没什么事取个天皇的名字,不是自寻苦恼吗!”

李仁宗不确定地说道:“其余的我不清楚,但回鹘有什么‘回回炮’,比大顺也不弱啊!”

耶律洪基哂笑道:“‘回回炮’?不还是投石机!就算威力大些,能打到几里?大顺的火炮,能打得到十里远!”

李仁宗叹了口气:“大顺还是崛起了,就没有我们生存的余地了……”

耶律洪基也落寞地喝了一口猛烈的烧酒,半睁着朦胧醉眼,苦笑道:“是啊,朕的大辽都亡了,说这些也没用了……”

两人也没心思下棋了,你一口酒,我一口酒地喝着,很快便双双醉了,抱在一起,抱头痛哭。后来双方家眷来拉,怎么都拉不开。

长安城,皇宫内。

两个风尘仆仆的官员,正被陆承启召见着。

“两位卿家,辛苦了!”陆承启情真意切地说道,“你们为大顺,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啊!朕代天下百姓,谢过两位卿家!”

说罢,陆承启对他们鞠了一躬,吓得这两人手忙脚乱,连忙把陆承启扶直了身子:“陛下,使不得,使不得!”

这两人,正是工部尚书李诫和钦天监监正陈荀。他们奔波劳累,主持黄河疏浚,挖通大运河的工作,已逾十余年。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今有李诫陈荀挖运河,十余年不曾回京。

大顺的运河,拓宽开深山阳渎,又开通济渠,连结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而后又拓宽浚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幽州,再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大运河全线通航之后,大大缩短了航道,甚至连通了长安、洛阳和幽州三地,不仅使得黄河之水有去处,不会再泛滥成灾,还使得长江连通了黄河,水运更加便利。

虽然糜费颇多,至今已然用去了万万贯钱财。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运河对于商业发展的意义。

再加上海运,即便日后长安不产粮了,江南的粮食,也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

整个中原,连成了一片,互通有无。

有了大运河,陆承启更有信心了。他知道,只要有大运河在,坚持种树,保持水土,就不怕黄河泛滥了。有大运河在,南方的粮食也能补给北方,在小冰河时期,这更为重要。有了粮食,百姓也不会揭竿而起。再一个,就是商业。路通则财通,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沿线全都是经济繁荣的地方。

百姓一旦富裕起来了,还怕没有钱银买东西吗!

“使得,绝对使得!”

陆承启缓缓直起了身子,沉声说道:“两位卿家的功绩,朕记得一清二楚。洪祥五年,天降暴雨,黄河将决口,是你们化险为夷;洪祥八年,黄河沿岸雨水过多,也是因为运河之故,方能排险解难;洪祥十年七月辛卯,大名府、馆陶、永济、清阳、澶州水位告急,也是你们身体力行,亲自督阵,才能保得住黄河没有决口。次年,大名府之夏津虽决口,但也不过漫上了一些而已,不成大患。洪祥十三年,天再降暴雨,却始终奈何不得黄河水位,非大运河之功耶?”

陈荀和李诫都被感动了,他们没想到陆承启真的记得清清楚楚,红着眼眶说道:“陛下谬赞,臣惶恐!”

“非也,两位卿家的功劳,旷古绝今,朕也比之不上。这并非谬赞,而是你们实至名归!”陆承启感慨地说道,他知道后世自来水有多缺,要是没有南水北调工程,恐怕北方的人口要直接减少一半。虽然大运河挖掘破费人工钱银,可一旦挖通了,那就是对民族的大功!

民族英雄不仅仅是霍去病,陈荀和李诫也是!

“朕决定了,封李卿为少傅,陈卿为少保!”陆承启抛下一枚重磅炸弹。

“陛下,万万不可!”李诫大为吃惊,虽然他知道陆承启肯定会厚赏,可没想到会厚重到这个地步。虽然少傅少保是虚衔,没有实职。可那还是太子名义上的老师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日后太子即位,他们岂不是位极人臣?

陈荀见李诫这样,内心稍有不满。但他也知道,朝中政治斗争那是杀人不见血,他们占据高位,绝对是高处不胜寒。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

“不要说了,朕意已决。”陆承启坚定地说道,“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大运河是朕最英明的决定!”

皇帝都这么说了,他们也坚持不了己见。这些年来,陆承启威严日盛,已经很少人能左右他的想法了。虽然陆承启也意识到这是不妥的,但为了那雄伟的志向,他还是得这样做。不就是独断朝纲吗?他有着超越千年的见识,是能将大顺带上正轨的!

第九百七十五章:来了新客

经历了狂欢之后的长安,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长安百姓该干嘛就干嘛,只是闲暇之余,多了几件事,可以做谈资。

而酒楼茶肆里的说书先生,也把这场大战,编成了故事,甚至忠武将军朱大光,也被渲染成了一代名将,流芳千古。勾栏瓦肆里面,也一改奢靡之风,变得铁马金戈起来。编排的戏剧,也大多和战阵有关。

汉人其实很尚武的,不然也不会从黄河长江流域,发展成现在这个版图了。只不过统治者居安而不思危,害怕这种尚武精神,会推翻了统治,所以对这种尚武的精神进行了阉割。尤以大顺为甚,汉时的文人,可谓文武双全;而此刻的大顺文人,大多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这种病态美,居然成了审美标准,可谓是时过境迁。

但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意识到,文人不懂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于是,各类武馆,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了出来。在长安城里,估计就有不下上百家了。各类武术流派也纷繁得乱人眼目,什么地堂刀、国手、太祖长拳、少林拳、上清功……极具特色,而且武馆收的徒弟,大多是些文人。

此时的风尚也为之一变,要是文人不手执折扇,腰挎宝剑,身着儒袍,那都不算是文人。

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已经不受待见了。

其实这也和社会变迁有关,先前大顺的穷苦百姓,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怎么练武?现在不同了,有了江南这个大粮仓,还有大运河、直道、驰道、官道、驿道等途径运送粮食,江南的粮食,行销大江南北。不仅粮价合理,百姓一个个都能吃饱,连家禽家畜都多了起来,再不济也能买得起蛋类吃。

都说穷文富武,学文不耗气力,所以是“穷文”。可练武是很耗气力的,不吃饱饭根本练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先前大顺的穷酸文人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闲钱去学武?

现在不同了,整个大顺都充满了机遇,只要你肯卖力,卖知识,就能吃得饱饭。

吃饱了饭的百姓,寻思着要找点事做。似乎学武,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当然,这也苦了各地的衙门,滋事打架的刑事案件与日俱增,让各地县官叫苦不迭。不过百姓打架也有克制的,最多是赤手空拳,真正打死人很少见。毕竟《大顺律》已经深入人心,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理念早已被百姓熟知。犯不着为一件事,搭上两条人命,是不是?

刑部尚书苏轼有感于此,上奏陆承启,通过了一项律法,但凡有打架之事发生,动手双方要罚两贯钱,当事人鞭笞二十。

这个刑法条文一出,类似的案件就少很多了。

有钱人是不在乎那两贯钱,可鞭笞二十,那就是大问题了。

衙门打板子的人,可是专门“练过”的,要是县官恼你惹事,狠狠打上二十板子的话,恐怕要筋断骨折,内脏皆损。日后别说练武了,就是站立起来都成问题!

有感于此,民风为之一清。

虽说不能杜绝滋事寻仇,但打架动刀子的事毕竟少了很多。

时间又过了一个多月,在长安百姓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有十余人被禁军押送着,自驿道一直到了上林苑。

“这里是……?”

一个身着普通百姓麻衣的粗犷汉子问道。

“这里?是看押各国皇帝的所在,你也算是一方人物了,陛下也看得起你,让你在这里渡过余生!”一个禁军伙头冷笑说道,这人的部下,杀了他不少同袍。要不是陛下指名道姓要留他性命,他早就和他拼了这条性命了。他实在不明白,这些人有什么用,还要留在上林苑旁边的庄园!

“你说什么?!”

一个大汉怒了,想要动手,却被那人喝住了:“做什么?”

那禁军伙头倒是想他动手,这样就有借口痛殴他们一顿了。要是论拳脚,受过严格训练的禁军,还真的没怕过谁。虽然女真人很强悍,那也只是在马上,在地表,他们也不见得能纵横天下。谁不知道大顺的步卒天下无敌?和禁军在地面一对一,也不见得女真人就能胜了。

“成王败寇,没什么好说的。我败了,就要接受。”那满脸络腮胡的大汉,落寞地说道。

他还想着要做一番大事业,可野心还未来得及施展,就被大顺浇了一盆冷水,把野心给浇灭了。他怨恨吗?怨恨,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女真弱,大顺强。弱肉强食,向来都是丛林法则。女真人世代渔猎,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技不如人,除了认输投降之外,还有什么办法?

万幸的是,还能保得住完颜一族的一些血脉,即便被软禁到老死,那也值了。

这一行人,正是完颜劾里钵和完颜劾者等人。

完颜劾里钵听闻耶律洪基也在这里,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见他一面了:“现在能进去了吗?”

“随时可以,但你想清楚,进去可以,但想要出来,得下辈子了,知道吗?”禁军伙头颇有玩味地说道。

“我还有得选择吗?”完颜劾里钵淡淡地说道,说罢,拉着尚年幼的完颜阿骨打进了庄园。

“哼!”

完颜劾者怒哼一声,也拉着他的儿子完颜撒改,进了庄园。

禁军伙头在后面冷笑道:“便宜你们了,在这里有吃有穿有住,还不用劳作,你们就放心安享晚年吧!不过,提醒你们一声,每隔五天都要按画册点名的,要是少了一个人的话,全部人都要人头落地,知道吗?”

完颜劾里钵强忍着心头的怒火,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去。他早就有心理准备,战败了就要面对无穷的嘲笑和讽刺,相对于其他风言风语,这样算是最轻的了。

“二弟,你这样都忍得住?”

完颜劾者攥紧了拳头,恨恨地说道。

“不然你想这么样?”完颜劾里钵淡淡地说道,“阿骨打和撒改还小,你想完颜部的血脉断绝吗?”

第九百七十六章:同病相怜

完颜劾者不说话了,他突然想到,如果当初完颜乌古乃选他做酋长,情况会不会改变一些?最起码也不用做阶下囚啊!

不过转念一想,他就释怀了。

他的脾气比完颜劾里钵更加暴躁,要是大顺来攻打女真的话,估计他会玉石俱焚,拉着整个女真族一起陪葬。现在这个结果,已经算是最好不过的了。最起码,女真族还有数十万人口,而他们完颜部,也还留下了血脉。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将血脉延续下去,可终究不用断了香火。

完颜劾者突然自嘲一声:“一败涂地,真的是一败涂地啊!我很不甘心,如果女真族人有两百万,何惧汉人?”

“就算给你们一千万人,也是枉然。”

前面突然传来一个令人厌恶的声音。

完颜劾里钵皱眉一看,完颜阿骨打似乎受了惊吓,闻声立即往完颜劾里钵的背后躲了去,探出一个小脑袋,看着前面的情况。

这时候,从里面走出一个身穿麻衣,却身材魁梧,仪容不凡的络腮胡大汉来。

“耶律洪基?”

完颜劾里钵立即明白了过来。

来人正是耶律洪基,他听闻了完颜劾者的话,忍不住出声反驳道。

“你是完颜劾里钵?”

耶律洪基和完颜劾里钵素未谋面,却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的身份。不是因为他们惺惺相惜,而是因为他们都用一种共同的特质——帝皇的骄傲。耶律洪基就不说了,前辽皇帝,位高权重。完颜劾里钵也做了几年酋长,在他的带领下,女真族欣欣向荣。如果不是大顺决意灭了女真的话,恐怕再过几年,女真就真的就成了气候,成为顺辽两国的心腹之患。

先前做皇帝的时候,耶律洪基没有看清楚,但在庄园这些时日,他早就想清楚了。越是想得清楚,他就越佩服起比他还小十几岁的陆承启。他每次出击,都能打到他的七寸,甚至连威胁都能消灭在萌芽的状态。耶律洪基不蠢,相反的,他还很聪明。不聪明的人,又怎么会被耶律宗真看重,选为下一任帝皇呢?

正是因为这份聪明,反而让耶律洪基蒙蔽了双眼。当他思前想后,哪里还看不出,自己是任用奸臣,听信谗言的代表?而对比起陆承启,简直一无是处。

想到这些年大顺的蒸蒸日上,和辽国的每况愈下,耶律洪基就明白,自己是“功不可没”。

他开始反思自己执政之误,越想越是心惊。他好像着魔了一样,怎么败国怎么弄。攻伐女真就不说了,宫帐军元气大伤,不仅损失了北府宰相萧虚烈,还损失了契丹第一勇士萧峰。要是这两人还在的话,估计局势会好一点吧?

本来顺辽互开榷场之后,两国关系逐渐好转了,辽国已经差不多有十年不再打草谷了。

可耶律洪基自己偏生作死,要挑起战争。这下好了,陆承启为了维护大顺的脸面,“不得不”派出了四十万禁军,要报那一箭之仇。

这一下就把整个辽国搭了进去,耶律洪基想要后悔都来不及了,因为临潢府太快就被攻破了。前后不到一个时辰,禁军就自汉城攻入了皇城。

耶律洪基那时候已经慌了神,听从了耶律乙辛和张孝杰的话,竟选择了临阵脱逃,从北门逃出临潢府。

只是禁军已经包围了过来,哪里有突围的地方?要是他再固守一番的话,说不定还有一丝转机。毕竟他那时候还是辽国皇帝,一旦临潢府有难,各地王公贵族都要过来“勤王”的。可他这一逃,不仅把御帐亲骑给搭了进去,连带士气都一落千丈,再也挡不住势如破竹的禁军。而他和百余皇眷,也没逃出去,被杨怀玉和折克行堵了个正着。

哪怕是后来耶律乙辛死于乱军之中,张孝杰躲进窑子也被揪了出来,可耶律洪基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辽国在他手上亡了,他成了亡国之君。用两个奸臣为整个辽国陪葬,那是多么不划得来的事?

耶律洪基来到这庄园后,日日借酒消愁之后,才渐渐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只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吃,他现在才醒悟,已经太迟了。但他也是幸运的,毕竟他还有着一个不离不弃的皇后萧观音,和一众子女。要知道正史上萧观音和太子耶律浚,都是被耶律乙辛一党害死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耶律洪基和完颜劾里钵终于见面了,这两个可以说是世仇,甚至比大顺还要世仇的存在。

只是两人现在都沦为了阶下囚,已经没有心思再斗,而是同病相怜起来。

“我还以为,会是回鹘王、黑汗王先到这里,没想到居然是你!”耶律洪基感慨地说道。

完颜劾里钵苦笑道:“我也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一日。”

“那你认为,接下来会是谁先到这里?”耶律洪基和李日尊平日里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其实话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大顺要攻伐的另一个国家,会是哪一个?

“回鹘吧?”完颜劾里钵不愧是完颜乌古乃指定的继承人,战略眼光确实是一流的。

“没错,回鹘挡住了西域的丝绸之路,让那些大食人赚满了钱银,我估计大顺那个小皇帝早就看得不顺眼了。”耶律洪基笑道。

“不仅是回鹘、黑汗,天竺、高丽都是大顺的盘中餐,只是看那陆承启什么时候动筷子罢了。”完颜劾里钵叹了一声道,“大丈夫生当如是啊!”

耶律洪基也黯然了:“悔不当初,如果你父亲当初不挑衅辽国,或许现在我们都不用在这了。”

完颜劾里钵苦笑道:“这都是大顺布下的局,你还看不出来吗?陆承启利用了我父亲的野心,提供了各种器物给完颜部。我父亲强大起来后,肯定会是你们辽国的心腹之患,你必定要除之而后快的。我们是鹬蚌相争,而他陆承启,则是渔翁得利!”

耶律洪基一愣,然后才点了点头:“不错,那小皇帝的眼光,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